资源简介 初中语文《常用的修辞手法》总结与练习一、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是指修饰文字词句,运用各种方法,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情感真挚、强烈而又引人入胜。初中课文常见的修辞方式有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反问、设问、对比、借代、反复、反语、引用、互文、婉曲、顶真、回环、通感等。八种常见的修辞手法的作用:1.比喻、拟人: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事物更形象具体, 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2.拟人: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3.借代: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体、生动的效果。4.夸张: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5.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6.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相同句式构成排比,增加语势,起强调作用,强烈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议论文往往用排比增加语势,起到了强调论证观点的作用。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7.设问: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确定答案。作用是:引起读者兴趣,引起读者思考。在结构上还起到引出下文、承上启下、使条理清晰的作用。8.反问:以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目的是加强语气,起强调作用。二、表达方式表达方式也叫表达方法,其内容包括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五个方面。1.记叙:记叙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在写事文章中应用较为广泛。三、常用的修辞手法总结【比喻】1.说明比喻就是打比方。也就是用某一种事物或情境来比另一种事物或情境。比喻包括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比喻的事物)、比喻词(联系本体和喻体的词)。比喻分为明喻、暗喻和借喻。2.作用可使语言形象生动,使所有比喻的事物显得十分新鲜,清晰、传神,使复杂的道理由难化易,简洁明了,使读者耳目一新,回味无穷。【明喻】1.说明说甲像乙,也就是说本体象喻体。本体、喻体、比喻词都出现,能明显地看出是打比方比喻词:“像”、“像……似的”、“像……一般”、“好比”等。2.示例①水淋淋的马路,像一条闪闪发光的绸带。②敌人的死尸像谷个子似的在山前堆满了。③低头看去,谁知那明湖业已澄净的同镜子一般。【暗喻】1.说明说甲是乙,也就是说本体是喻体。本体、喻体、比喻词都出现,本体与喻体的关系比明喻密切。比喻词:“是”、“成了”、“变为”等。2.示例①八只小猫真的成了和他们共思想共行动的小朋友。②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排比】1.说明排比是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2.作用便于把复杂的内容表达得比较集中、透彻、感情强烈,使气势贯通,流畅;便得形式整齐美观,音节响亮。3.示例①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罢,……都无从知道。②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对偶】1.说明对偶是用结构相同、字数相等的一对句子或词组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2.作用从形式上看句式整齐,增强语言的形式美,读起来节奏感强,从内容上看,凝炼,集中,概括力强,加强了语意的相反相成也使音韵和谐,节奏鲜明,读来琅琅上口意义严谨而又富有表现力。3.示例①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②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反复】1.说明反复是根据表达的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反复可以连续,也可以间隔。2.作用可以突出强调某一事物,表达绵绵不断的情思或加强语气,突出感情。用于一般文章可使脉络清楚,用于诗歌可增加旋律美,加强节奏感。四、练习1.下列句子中“像”的作用,与其它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A.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B.董昆是什么样子呢可像家乡的尚二叔。C.收获的庄稼堆成垛,像稳稳矗立的小山。D.他那五大三粗的模样,一看就像庙里的一尊金刚。【答案】B。【点拨】A、C、D句中的“像”用于本体与喻体之间,是“喻词”,B中的“像”是一般动词,意即形象上的相同或有某些共同点。2.下边句子中,没有运用比拟修辞格的一句是( )A.近来连伤风感冒都跟我请了假了。B.难道我们还欢迎任何政治灰尘、政治微生物来玷污我们清洁的面容和侵蚀我们健康的肌体吗 C.帝国主义夹着尾巴逃跑了。D.一捆捆的稿纸从屋角的两个麻袋中探头探脑地露出脸来。【答案】B。【点拨】B句运用了比喻修辞。3.根据对偶的要求,下列四个诗句的下句,依次应为( )(1)时挑野菜和根煮,____________。 (杜荀鹤《山中寡妇》)(2)但愿暂成人缱绻, ____________。 (朱淑真《元夜》)(3)细水浮花归别涧,____________。 (元好问《淮右》)(4)沧海月明珠有泪,____________。 (李商隐《锦瑟》①蓝田日暖玉生烟 ②断云含雨入孤村③旋斫生柴带叶烧 ④不妨常任月朦胧A.②①③④ B.③①②④ C.②④③① D.③④②①【答案】D。【点拨】分析答题时应根据对偶的要求,从词性、平仄、诗意几方面综合考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