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题】6老山界【教师寄语】你的努力终有回报!【学习目标】1、把握文章叙事线索,梳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2、品味文中精彩的语句,体会作者在行文中寄托的思想感情。3、感受文章所传达的精神品质,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学习重点】品味文中精彩的语句,体会作者在行文中寄托的思想感情。【学习难点】感受文章所传达的精神品质,接受革命传统教育。【指导建议】自学反馈1、把握基础(4分钟)了解作者相关文学常识,并完成下列填空题。写作背景:1934年10月初,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中国工农红军突破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五次“围剿”,北上抗日,在长达一年的时间里,战胜了无数艰难险阻,粉碎了反动派的围追堵截,长驱二万余里,纵横11个省,于1935年10月,胜利到达抗日根据地——陕北,与陕北红军会合,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老山界是红军长征中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又叫越城岭。文学常识填空:本文的作者 ,江苏无锡人,无产阶级革命家。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过《解放日报》总编辑、宣传部部长、文化部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务。2、自学教材(3分钟)带着学习目标独立认真朗读预习课文。(自学指导:标清段落,用红笔标出生字词,查阅工具书,完成生字词注音。然后对照微课用红笔纠错。)惊惶( ) 欺侮( ) 酣( )然入梦 蜷( )矗立( ) 咀嚼( ) 呜咽( ) 澎湃( )骨碌( ) 缀( ) 苛捐杂税( )合作探究带着以下问题浏览课文,结合自学指导,完成下列问题:文章采取了什么顺序记叙了一件什么事?(自学指导:跳读课文,概括关键词作答。)明确:这篇文章采取 顺序和 顺序来叙述 事件。请根据文章的写作顺序梳理课文内容,完成下列表格。(自学指导:跳读课文,在文中找出表明时间、地点的关键词完成表格。)时间 地点 活动第 一 天 下午 山沟天色晚了山脚 到达山脚登山走了半天半夜里 山路上第 二 天 醒来,准备出发下午两点多之后分析人物形象1、合作探究(大家认真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从文中找到原句划下来有感情朗读) (1)红军翻越老山界克服了哪些困难?这体现了红军的什么样的精神?结合具体内容,做简要分析。(自学指导:再读课文,结合写作背景概括关键词作答。)面临困难 困难情况 战士态度 红军精神走路难路窄石硬、寒气逼人鼓起勇气、继续前进处境难(2)作者在文中细致地描写了翻越老山界的艰难,可是在最后一个自然段,作者又说“老山界的困难,比起这些地方来,还是小得很”。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自学指导:结合对比的写作手法,体会文章内容。)2、写法探究(1)揣摩下列语句,讨论括号里的问题。(自学指导:再读课文,根据括号内的提示,结合上下文及写作背景自主思考,然后展开小组交流。)①这是一家瑶民,住着母女二人;男人大概是因为听到过队伍,照着习惯,到什么地方去躲起来了。(从“照着习惯”和“躲”,你读出了什么?) 明确:②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这句话有什么含义?)明确:③难翻的老山界被我们这样笨重的队伍战胜了。(如何理解“笨重”的意思?)明确:品味生动、细腻的描写手法。(自学指导:结合上下文从修辞、五觉等角度谈谈表达效果,并在文中找出其他描写生动、细腻的语句进行赏析品味。)①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很多“之”字形,一直连接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来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明确:②除此之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明确:(3)、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自学指导:归纳主旨格式:通过……,表现了……,歌颂……。)三、展示交流四、拓展提升学以致用 学了本文之后,对照你自己,谈谈红军战士身上有哪一种人格精神魅力最能吸引你、打动你?五、课堂反馈【链接中考】读“满天都是星光……就在脚下”段:“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剧中的“奇观”指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2.请从描写方法角度赏析一下这两段。【学习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