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桥同步练习(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3桥同步练习(含答案)

资源简介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 13 桥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选择正确的答案写在下面的括号中。
《桥》这篇课文通过描写一位老支部书记,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时的言行举动,赞扬了老共产党员( )。
A.在危险来临时沉着稳重,果断指挥,在群众中有很高的威信。
B.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
C.表现了洪水到来时,桥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下面句子没有使用排比修辞方法的一项是( )
A.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
B.起初是全场肃静,只听见炮声和乐曲声,只听见国旗和其他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
C.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在说话似的。
D.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3.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下列对这段话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这里把老汉比作一座山,形象地写出了老汉的威严、镇静。
B.老汉长得高大,在雨中站得很稳,就像一座山一样。
C.老汉的形象与村民的慌乱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他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D.老汉是人们获得生的希望的“靠山”。
4.下列句子中关联词语使用错误的一句是( )。
A.老汉宁可牺牲自己,也不让洪水吞没一个老乡。
B.虽然修筑京张铁路困难很大,但是难不倒有志气的中国人。
C.即使遇到多大的困难,张海迪也能克服。
D.如果明天下雨,我们就不去郊游。
5.下面的词语书写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惊慌 B.沙哑 C.费话 D.猛然
二、填空题
6.写出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近义词。
1.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往南跑。( )
2.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
3.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
4.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
7.写出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
(1)他像一座山。( )
(2)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
(3)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 )
(4)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
三、语言表达
8.句子训练营。
妙手回春。
(1)九龙湖的秋天是个美丽的地方。(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宫是我国现存的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缩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老汉冷冷地说:“可以退党,到我这儿报名。”(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1.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 )。像( )。
2.山洪咆哮着,像( ),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3.人们又( )似的折回来。
4.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 )。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课内文段。
小伙子瞪了老汉一眼,站到了后面。
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最后,只剩下了他和小伙子。
小伙子推了老汉一把,说:“你先走。”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突然,那木桥轰地一声塌了。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
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五天以后,洪水退了。
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
她来祭奠两个人。
她丈夫和她儿子。
10.“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说明了什么?___________
11.从小伙子和老汉的简短对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___________
12.在小伙子被洪水吞没的瞬间,老汉“似乎要喊什么”,你觉得他可能喊什么?___________
13.文章为何在结尾才揭示老汉和小伙子间的关系?你觉得这是怎样的老汉?___________
课内阅读。
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常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小伙子瞪了老汉一眼,站到了后面。
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最后,只剩下了他和小伙子。
小伙子推了老汉一把,说:“你先走。”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了木桥。
突然,那木桥轰地一声塌了。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
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五天以后,洪水退了。
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
她来祭奠两个人。
她丈夫和她儿子。
14.用横线画出文中的比喻句。
15.用波浪线画出文中的拟人句。
16.文中的“老汉”和“小伙子”是什么关系?从哪儿可以看出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
分析:这类题目是主要考查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和思想感情的把握。《桥》这篇课文通过描写一位老支部书记,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时的言行举动,赞扬了老共产党员在危险来临时候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课文思想感情的理解和把握,学生应正确理解课文表达的内容。
2.B
【详解】
考查修辞手法。
A项三个“我是……”句式连用,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B项只有两个“只听见……”句式,不是排比的修辞手法。
C项三个“就像……”句式连用,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D项三个“……的水,……得……”句式连用,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3.B
【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句子含义的理解。
本题中的这段话出自《桥》这篇课文。课文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果断地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家人,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
结合课文所知,这句话把“老汉”比作“一座山”,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老汉的威严、镇静,并且老汉的形象与村民的慌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他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所以说老汉是人们获得生的希望的“靠山”。因此本题错误的一项是B,看不出老汉身形的高大。
4.C
【详解】
分析:本题是考查学生对关联词使用的掌握。“宁可,也不”表示选择或者取舍关系,“老汉宁可牺牲自己,也不让洪水吞没一个老乡。”“虽然, 但是”表示转折,“虽然修筑京张铁路困难很大,但是难不倒有志气的中国人”,“即使遇到多大的困难,张海迪也能克服”应用“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张海迪也能克服”,“如果,就”表示条件,“如果明天下雨,我们就不去郊游”
点评:学生应重点学会选择关联词的技巧, 这类题目在考试中常涉及,学生应掌握。
5.C
【详解】
本题考查字形辨析。
费话,应为:废话,意思是没有意义的话。故选C。
6. 慌张 迫近 拥护 悲痛
【详解】
考查了写近义词的能力,近义词是指意思相近的词。确定近义词的方法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从有共同词素的词语中去找,许多近义词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它们中间往往有一个相同的词素。因此,找一个词的近义词时,可以抓住这个词中表示基本意义的词素,并用它来组词,然后找出近义词。第二种是根据词语的意思去找,想想和所给词语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词。
1.惊慌:惊恐慌乱,近义词:慌张。
2.逼近:向前靠近;接近,近义词:迫近。
3.拥戴:推举,拥护,近义词:拥护。
4.痛苦:使精神或身体感到非常难受的事,近义词:悲痛。
7. 比喻 拟人 比喻 拟人
【详解】
考查修辞手法的理解。
(1)结合句中的“像一座山”可知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他比作成一座山。
(2)结合句中的“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可知此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洪水拟人化,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洪水的凶猛。
(3)结合句中的“像一群受惊的野马”可知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山洪咆哮比作受惊的野马。
(4)结合句中的“木桥发抖,呻吟”可知此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8. 秋天的九龙湖是个美丽的地方。 故宫是建筑群。 老汉冷冷地说,可以退党,到他那儿报名。
9. 泼 倒 一群受惊的野马 疯了 一座山
【详解】
考查学生对句子的掌握能力。扩句,就是通过添加词语把简单的句子,扩充为具体、生动、形象的句子。我们知道,一般句子会包括主要成分,即:谁(或什么)、干什么(或怎么样或是什么)。如果在主要成分上添加附加成分,对原来的句子加以修饰、限制或补充,就是在进行扩句。
答案为:泼 倒 一群受惊的野马 疯了 一座山。
10.说明当时的情况已经非常危机了。
11.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儿子和父亲心里都装着对方,唯独没有自己,这种骨肉深情让人为之动容。
12.老汉说:“儿子你一定坚强地活下去。”
13.这样的情节和构思,更容易让人揪心和震撼;老汉用自己和儿子的生命换来了一百多村民的生命,用行动实践了共产党员先人后己、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10.
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重点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
首先需要理解整篇文章大致内容,思考题目中的重点信息,抓住要点,再利用关键信息进行分析。
结合文章内容,可知这句话说明了洪水即将吞没老汉,情况十分危,有即将淹没失去生命的危险。
11.
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重点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
首先需要理解整篇文章大致内容,思考题目中的重点信息,抓住要点,再利用关键信息进行分析。
结合文中小伙子和老汉的简短对话以及文末两人的关系,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儿子和父亲心里都装着对方,唯独没有自己,这种骨肉深情让人为之动容。
12.
本题考查学生联系课文内容进行合理想象的能力。
要结合所表达的主题完成,符合人物身份,合理即可。
示例:他可能会喊:“永别了,儿子,要记住自己是一名党员。”
13.
本题考查文章写作方法和人物形象分析。
本文写了一位老共产党员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把生的希望让给了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了自己,以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作者借此事赞扬了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在危难面前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这座桥是我们党密切联系群众的“桥”。
第一问:作者到结尾才点明“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是因为:这样设置悬念,前后照应,达到了震撼人心的效果,使读者肃然起敬;出乎意料的结尾,烘培出老支书光辉形象,原文设下悬念,结局带来更多感动与震撼。
第二问:这位村党支部书记在面临狂奔而来的洪水,以自己的威信、沉稳、高风亮节、果断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了一座由自己的血肉之躯铸成的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但自己却不惜殉职,本文赞扬了老支书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可用“大公无私、舍己为人、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等词语形容“老汉”的形象。
14.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15.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16.父子关系。从课文的结尾可以看出来。这样虽让人感到在“意料之外”,但联系前文仔细想想,又觉得在“情理之中”。这样安排达到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14.
15.
16.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