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春季复学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学校防控培训 课件(57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2年春季复学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学校防控培训 课件(57张ppt)

资源简介

(共57张PPT)
孩子们,欢迎回来!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学校疫情防控培训
2022年4月
国内本土奥密克戎疫情
近期我国本土聚集性疫情呈现点多、面广、频发的特点。
截至 4 月 3 日,我国经病毒基因测序和流行病学调查判定的奥密克戎本土感染者 141,934 例,涉及 30 省(含建设兵团)。前十位是:上海59,966 例、吉林 55,129 例、山东 4,804 例、河北 4,582 例、福建 3,2921例、广东 2,780 例、辽宁 2,305 例、天津 1,270 例、江苏 1,237 例、黑龙江 811 例。
流行学特点
(一)传染源
传染源主要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在潜伏期即有传染性,发病后 5 天内传染性较强。
(二)传播途径
1.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
2.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经气溶胶传播。
3.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后也可造成感染。
(三)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或接种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后可获得一定的免疫力。
临床表现
潜伏期: 1~14 天,多为 3~7 天。
以发热、干咳、乏力为主要表现。部分患者可以鼻塞、流涕、咽痛、嗅觉味觉减退或丧失、结膜炎、肌痛和腹泻等为主要表现。
轻型患者可表现为低热、轻微乏力、嗅觉及味觉障碍等,无肺炎表现。
曾接种过疫苗者及感染 Omicron 株者以无症状及轻症为主。有临床症状者主要表现为中低度发热、咽干、咽痛、鼻塞、流涕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传播特性:隐匿性非常强,更容易多点散发或集中暴发。
学校疫情防控的难点
1.奥密克戎毒株传染性高、传播速度快,感染者临床表现不典型,极易隐匿性传播;
2.学校学生聚集性高,密闭空间上课容易发生聚集性传播;
3.儿童戴口罩、勤洗手、保持距离的基本防护要求依从性低;
4.儿童新冠疫苗接种比例更低。
常态化学校疫情防控工作
疫情监测预警
1.做好教职工健康监测,严格落实“一日三检两报告”制度。
2.对因病缺课师生进行追踪调查,对学校内出现发热、干咳、乏力、咽痛、嗅(味)觉减退、腹泻等症状的师生员工,一律由学校组织进行核酸检测。
3.科学组织核酸抽检,全省各级各类学校每天每校每班级抽检人数不低于20%,学校教职工及食堂、保安、保洁、物业和校车司机、图书管理员等高暴露人群每日核酸检测制度。
常态化学校疫情防控工作
疫情监测预警
4.对有 14 天内本人或共同居住人员有发生本土疫情地级市或境外旅居史、与上述地区来人有接触史的和 21 天内所居住社区(村居)发生疫情的学校师生员工。立即进行 1 次检测。
5.共同居住人员中有密切接触者、次密切接触者、中高风险地区人员、“同时空”伴随人员等高风险人员。3 天内进行3次核酸检测。对其所在班级的所有师生立即进行 1 次检测。
6.对师生和共同居住人员中出现发热、干咳、乏力、咽痛、嗅(味)觉减退、腹泻等症状的师生员工。3 天内进行 3 次核酸检测。
个人防控措施依然有效
1.目前使用的核酸检测试剂可有效检出“奥密克戎”
2.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要保持:
手卫生,戴口罩,常通风,少聚集,“一米线”
3.新冠疫苗的全程接种具有重要意义
4.自我健康监测
5.减少非必要出行
6.提高自身免疫力仍然有效
1
开学前
2
返校途中
3
返校后
4
发生疫情时
目 录
Contents
01 做好师生员工健康监测
师生员工及家庭成员每日进行健康监测,并根据要求通过网络(电话)向学校指定负责人报告,如出现可疑症状(发热、咳嗽、咽痛、胸闷、呼吸困难、乏力、恶心呕吐、腹泻、结膜炎、肌肉酸痛等),主动报告学校和所在社区,并及时就医。
今天我校零报告
02 开展健康教育
师生员工在假期间尽量居家,减少走亲访友、聚会聚餐,不到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活动,尤其是空气流动性差的地方,例如公共浴池、温泉、影院、网吧、KTV、商场、车站、机场、码头、展览馆等。不得开展和参加大型聚集性活动,一律暂停参加线下培训,引导学生积极参加教育部门或学校组织的线上教学。
03开展环境整治行动
加强校园内室内外卫生,做好重点场所、部位的保洁和通风消毒,彻底清理卫生死角。
学校生活饮用水管理符合相关卫生要求,自建设施集中式供水、二次供水、管道分质供水、净水器及桶装水饮水机等各类学生供水饮水设施,开学前按要求清洗消毒,并经水质监测合格方可供水。
1
开学前
2
返校途中
3
返校后
4
发生疫情时
目 录
Contents
建议自驾或专车出行,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建议全程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或KN95/N95口罩。
1
2
随时保持手卫生,减少接触交通工具的公共物品或部位;
接触公共物品、咳嗽手捂之后、饭前便后,用洗手液(肥皂)流水洗手,或者使用免洗洗手液,不确定手是否清洁时,避免用手接触口鼻眼等部位;
打喷嚏或咳嗽时用纸巾或手肘衣服遮住口鼻。
3
随身携带防疫包(备用口罩、消毒湿巾)等防护用品。
途中做好健康监测,自觉发热时要主动测量体温。出现可疑症状,应主动戴上医用外科口罩或KN95 / N95口罩,尽量避免接触其他人员,及时到发热门诊就医。
3
4
旅途中应留意周围旅客健康状况,避免与可疑人员近距离接触。如发现身边出现可疑症状人员,及时报告乘务人员。
5
途中如需去医疗机构就诊时,应主动告诉医生相关疾病流行地区的旅行居住史,以及发病后接触过什么人,配合医疗卫生机构开展相关调查。
妥善保存出行票据信息,以配合可能的相关密切接触者调查。
6
1
开学前
2
返校途中
3
返校后
4
发生疫情时
目 录
Contents
01 加强门卫管理
02 做好健康监测
03 开展缺课登记
04 做好个人防护和卫生
05 做好环境通风消毒
06 加强食品安全监管
07 加强废弃物管理
医用口罩正确使用方法
正确洗手的方法
消毒技术与方法
01 做好健康监测
每日掌握教职员工及学生健康情况,严格落实一日三检两报告。
学校密切监测师生员工的健康状态,落实晨午检制度,并做好登记。
学生自觉发热或其他不适症状时要主动向老师报告。
02 班级做好因病缺课登记
严格执行学生因病缺课登记追踪制度,学校对未到校学生逐一落实登记原因,一旦发现健康状况异常,督促及时就医并进行核酸检测,及时将因病缺课的信息上报级部。
03 做好个人防护和卫生
在密闭公共场所近距离接触时,要正确佩戴医用口罩,减少接触公共物品和部位。
打喷嚏或咳嗽时,用纸巾或手肘衣服遮住口鼻。引导师生员工勤洗手,掌握正确洗手方法。
尽量缩小活动范围。
佩戴口罩建议:建议教师授课时佩戴医用口罩。学生使用建议如下。
医用口罩正确使用方法
佩戴口罩前应洗手,在戴口罩过程中避免接触到口罩内侧面,减少口罩被污染的可能。
医用口罩正确使用方法
正确处理使用过的口罩
口罩外侧吸附了大量病菌,脱下口罩时
避免触碰口罩外侧,用手抓着系带取下,避免污染手部。
2. 疑似病例、确诊病例、无症状感染者佩戴的口罩
不可随意丢弃,应视作医疗废弃物,严格按照医疗废弃物有关流程处理。
3. 健康人群佩戴过的口罩
健康人群佩戴过的口罩,因接触病原微生物风险较低,此类使用过的口罩可以向外对折后,放入学校设置的袋盖废弃口罩专用收集桶,同时洗手或手消。物业管理人员对收集的废弃口罩进行消毒后按普通生活垃圾处理,有条件的也可按照医疗废物处理。
医用口罩正确使用方法
定期更换口罩
1. 医用口罩防护的效果是有时效的,每4个小时更换一次。口罩潮湿或污染后,立即更换。
2. 医用口罩为一次性使用,不建议重复使用。
正确洗手的方法
七步洗手法口诀是:
内—外—夹—弓—大—立—腕。
正确洗手的方法
七步洗手法口诀是:
内—外—夹—弓—大—立—腕。
04 做好环境通风消毒
教室、办公室、食堂、宿舍、图书馆、活动中心、礼堂、卫生间等活动区域,加强通风清洁,必须在专业机构指导下使用中央空调。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每日至少早、中、晚打开门窗通风3次,每次至少 30 分钟。有条件者安装机械通风设施。
卫生间、洗手池应配备洗手液(肥皂),做好室内、外高频接触部位(如门把手、水龙头、电梯按钮、共用教室课、桌椅等)、教辅用具(如话筒、键盘、激光笔等)、食堂、校卫生室(保健室)、电梯间、卫生间、考勤机、校内自动取款机等重点区域预防性消毒。
使用饮水机的学校,定期对饮水机出水口使用75% 乙醇擦拭消毒。直饮水设施应及时更换滤芯并清洁消毒,水质检验结果应符合卫生标准要求。
公共上课场所(如音乐室、舞蹈室、电脑室等)要求每批次学生使用后进行消毒,完成消毒程序需开窗通风60分钟后方可再次使用。
消毒技术与方法


新型冠状病毒在56℃条件下,30分钟可杀灭。含氯类、乙醇、碘类、过氧化物类等多种消毒剂也可杀灭病毒。
消毒技术与方法
(一)预防性消毒
人员配置。由消毒人员和质量控制人员组成。现场消毒人员至少2名,负责按照制度要求实施现场消毒并规范记录;质量控制人员负责消毒剂的配置、现场消毒人员技术培训及消毒过程评价记录。
个人防护。穿(戴)N95及以上防护口罩、一次性帽子、护目镜或面屏、橡胶手套、工作服、防水围裙等。
人员培训。学校对环境消毒人员组织岗前培训,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并定期考核,确保消毒人员能够充分掌握个人防护和消毒有关知识,熟悉消毒器械的使用、维护,熟练掌握消毒剂的配制方法。
消毒技术与方法
(一)预防性消毒
场所设置。选择有上下水的独立区域作为洗消间,科学划分污染区(洗消区)和清洁区(晾晒区),张贴消毒剂配制标准或配比说明,配制好的消毒剂须经浓度检测试纸测定,并标识配制时间和有效浓度。
物资储备。储备足量合格有效的消毒剂,如含氯消毒剂(如84、次氯酸钠、漂白粉、微酸性次氯酸水等)、75%酒精湿巾、季铵盐类消毒剂等;喷壶、常量喷雾器、紫外线灯等消毒器械;消毒剂配置器具(量杯或量筒)、配制容器;浓度检测试纸及清洁用具(抹布、拖布等)。
消毒技术与方法
(一)消毒方法
1. 空气:以自然通风为主,通风不良的采用机械通风。冬天寒冷季节,上课时门窗保留缝隙,课间活动时间保持门窗打开通风;温度适宜时,建议一直保持通风状态。通风不畅的房间,建议按照 1.5w/m3在室内安装紫外线灯,无人状态下,开紫外线灯消毒 30~60 分钟,有人时采用循环风空气消毒器(无臭氧)消毒。
2. 公共区域:人员经过较多的场所,如走廊、楼梯、电梯,教室、食堂、宿舍、图书馆、活动中心、礼堂、办公室、卫生间的地面、墙壁、门窗、台面等,可用500mg/L的含氯消毒剂喷洒或擦拭,作用30min后清水擦洗干净。每天至少消毒1次。
3. 课桌椅、活动室操作台、教辅设备等:每日清洁,保持清洁状态。使用有效氯 5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作用 30 分钟,再用清水擦拭。也可以使用含 75% 乙醇或含醇复配消毒湿巾擦拭消毒。话筒、键盘、激光笔、考勤机、校内自动取款机等设备可用含 75% 乙醇或含醇复配消毒湿巾擦拭消毒。
4. 托幼机构玩具、学校健身器材等:每日对玩具进行清洗,健身器材用清水擦拭,保持清洁。定期对玩具、健身器材等人员接触频繁的器材使用有效氯 250mg/L~500mg/L 的消毒液擦拭、喷雾消毒;多孔表面,使用 250mg/L 浸泡消毒,作用 30 分钟后清水洗净;毛绒玩具清洗后,烘干或暴晒。
5. 衣服、被褥等织物:勤洗勤晒,保持整洁,阴雨天使用干衣机烘干衣物。
6. 饮用水:学校提供符合卫生标准的饮用水,提倡饮用温开水。使用饮水机的单位,定期对饮水机出水口使用 75% 乙醇擦拭消毒。
6. 污染物:地面有痰迹等少量肉眼可见污染物时,采用一次性卫生湿巾或消毒湿巾擦拭干净,再用有效氯 1000mg/L 的消毒液消毒 30 分钟。
出现人员呕吐时,应立即用漂白粉完全覆盖,或用一次性吸水材料(干毛巾)完全覆盖后用足量的5000mg/L~10000mg/L的含氯消毒液浇在吸水材料上消毒(或能达到高水平消毒的消毒干巾),作用30分钟以上。清除呕吐物后,再使用1000mg/L 含氯消毒剂进行物体表面消毒处理。
7. 手卫生:确保学校、托幼机构内洗手设施运行正常,配备洗手液,有条件的可以配备速干手消毒剂或感应式手消毒设施。幼儿、学生、工作人员都保持好的卫生习惯,勤剪指甲,勤洗手,在洗手前不触摸口、眼、鼻。
8. 餐(饮)具:餐(饮)具使用后,及时清水洗净,首选热力消毒方法,如煮沸或流通蒸汽15 分钟或食具消毒柜消毒;也可用有效氯 250mg/L 的消毒液浸泡 30 分钟后,再用清水洗净。
9. 校医室或卫生室:按照 1.5w/m3 在室内安装紫外线灯,均匀分布,每日无人状态下开启 30~60 分钟;室内工作台、桌椅表面、地面每天清洁,并用有效氯 500mg/L 的消毒液擦拭消毒,作用 30 分钟后,清水擦拭;使用 75% 的乙醇擦拭消毒温度计、诊疗器械表面。
10. 食堂、食物操作间或准备间:食堂餐桌、操作间或准备间台面每日用洗洁精水溶液擦拭,去除油污后,用清水擦拭干净。生、熟食的砧板分开,使用后,用清水冲洗,在阳光下晾晒后,放在阴凉通风处;定期用煮沸方法消毒。
11. 卫生间:洗手台面、水龙头、坐便器内外及其坐垫和按钮,厕所蹲坑等使用含氯消毒剂(有效氯 1000mg/L 的消毒液)擦拭或喷雾消毒,作用 30 分钟后,再用清水洗净;地面使用含氯消毒剂(有效氯 1000mg/L 的消毒液)用拖布湿式拖拭,作用 30 分钟后,再用清水洗净。
12. 校车 / 通勤车:使用完毕后,打开门窗通风,车内用含 75% 乙醇或含醇复配消毒湿巾擦拭消毒,或有效氯 500mg/L 的消毒液喷洒消毒,作用 30 分钟。
校车必须备有体温测量仪、口罩、免洗洗手消毒液、消毒剂、呕吐包和医疗废物专用袋等防护物资。
14. 垃圾处理:加强垃圾的分类管理,及时收集并清运。加强垃圾桶等垃圾盛装容器的清洁,可用有效氯 500mg/L~1000mg/L 的消毒液进行喷洒或擦拭。
13.卫生洁具。拖布和抹布等清洁工具应专区专用、专物专用。清洁工具使用后应先清洗干净,使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消毒,作用30min后洗净,晾干存放。
(二)终末消毒
当有疑似病例、确诊病例、无症状感染者出现时,在专业人员指导下,戴医用防护口罩(N95 以上)、一次性乳胶手套(或橡胶手套)、防护眼罩,穿防护服、防水胶靴,对空气、污染物、地面和墙壁、物体表面、衣服等纺织品、餐(饮)具、生活垃圾进行终末消毒。
具体操作方法依据《特定场所消毒技术方案》进行,学校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指导下,由学校或学校委托第三方消杀机构进行终末消毒。
(三)注意事项
1. 常态化防控下,以清洁为主,预防性消毒为辅,每天至少消毒一次,同时避免过度消毒。
2.含氯消毒液要用冷水配制,且临用现配,存放时间不超过24小时。
3. 含氯消毒剂有腐蚀性和皮肤黏膜刺激性,乙醇消毒液使用应远离火源。配置和使用时建议佩戴口罩和手套,由专人指导,避免儿童触碰。
4. 消毒要在无人条件下进行,化学消毒剂消毒后,用清水擦拭或冲洗,去除消毒剂残留,降低腐蚀性。消毒后开窗通风30分钟。
5. 应使用符合国家卫生健康部门管理要求的消毒产品。
1
寒假期间
2
返校途中
3
返校后
4
应急处置
目 录
Contents
01 疫情处置流程
1.校内出现发烧等可疑症状的师生员工。
2.核酸抽检中发现核酸初筛阳性的师生员工。
3.师生员工中发现密接、次密接人员。
今天我校零报告
01 疫情处置流程
01 发烧处置流程
01 发烧处置流程
疫情处置流程
1
1、做好疫情报告。本校师生员工若出现疑似病例、核酸阳性及密接、次密接,学校立即报告属地指挥部、疾控机构和教育主管部门。
2
2、病例安置。指导疑似病例、核酸阳性及其密切接触者戴好医用防护口罩,专人做好个人防护引导至隔离留观区或临时留观室隔离,配备足够的隔离房间,确保单间隔离。
3
2、学校管理。学校实行封闭管理,关闭校园各进出口,人员只进不出。校内全体停止流动,停止校内一切聚集性活动。对共同生活、学习的一般接触者要及时进行风险告知,提醒其主动做好个人防护,配合落实核酸检测、健康监测等措施。
疫情处置流程
4
3、协助开展疫情防控。在属地卫生健康部门和疾控机构指导下,视情采取班级停课、封闭管理、全员核酸检测等处置措施。配合属地指挥部、疾病部门开展流行病学调查、隔离转运、环境采样与疫点终末消毒和宣传教育等工作。
5
4、餐饮及物资保障。后勤保障组为师生员工提供疫情防控物
品、基本生活必需物品,确保餐饮正常供应,垃圾及时收集清运。
6
5、做好心理支持和疏导。倡导正向的舆论导向,开展必要的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消除恐慌心理引导学生多运动,多交流,缓解紧张情绪,不道听途说,不传谣信谣。
疫情处置流程
感谢您的聆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