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校园风景 教案(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3课 校园风景 教案(表格式)

资源简介

《校园风景》教学设计
科 目 美术 年 级 七年级
授课形式 教 材 岭南版美术教材七年级上册
课时安排 学习领域
任课教师
一、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岭南版美术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要求学生理解透视原理,并能合理的利用透视原理用手绘的方法表现校园景色。在以往的教学中,可能更加强调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的作用。但在本节课中希望学生能够理解风景画中空间关系的处理方式,能够总结规律,不仅仅可以通 过平行透视、成角透视,还可以运用其他方法来表现空间。
二、学情分析
在本课之前,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造型能力及画面的表现能力,但对物体的空间的处理相对较弱,本课从寻找校园秋天为情境导入,引领学生自主思考与探讨透视的原理和规律,以及在绘画中的如何应用。通过提出问题、实验论证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比较二维平面绘画和三维立体绘画的区别,名画中空间关系的处理,来解决如何通过透视画出眼睛看到的真实风景,怎样画才有空间 感这样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目标
了解透视及透视规律,并学会利用透视规律营造风景画空间感。 通过自主探究的方式总结规律,学会发现问题。 学会小组合作,并发现生活中的美。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探究什么是透视。 2、透视有哪些规律。
难点 如何利用透视规律营造风景画的空间感。
五、课前准备
PPT 课件、透视原理相关教具
六、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堂导入 播放校园风光视频,引出问题:同学们留意过校园的秋天? 兴趣小组同学决定一起来寻找并记录校园的秋天(摄影、绘画)。 整理素材时发现问题,“哪里不一样?” 两幅绘画和照片相比,一幅更符合眼睛看到样子,另一幅没有空间感。 思考:什么原因?近大远小? 同学们认真观看、聆听,跟随兴趣小组的脚步去思考,两张照片有什么不同,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思考“近大远小是否影响画面空间感”。
课堂发展 一、问题初探1.实验论证: 画出校园平面图——没有空间感。 拼成立体进行观察道路和树木的变 化——有近大远小,更符合我们眼睛看到的场景。 结论近大远小会产生空间感。2.问题探讨: 为什么我们的眼睛会产生近大远小 呢?兴趣小组上网搜索答案,原因:眼睛结构造成的,引出透视的概念。 如果没有透视世界会是什么样子? 范例《凯尔经的秘密》图片,《内巴蒙花园》图片和《最后的晚餐》中世纪版 本。 跟着兴趣小组的实验观察校园平面图像和立体图像的区别以及透视原理。 解决本课重点之一,什么是透视。学会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二、深入探究 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问题,观察没有透视的绘画和有透视的绘画视觉上有什么区 别,以及透视在绘画作品中是如何运用 的,产生的画面效果是什么样的? 欣赏兴趣小组同学根据校园风景照片完成的绘画作品,看看他们用了哪些透视手 法。
1. 有了透视之后的绘画是什么样子
呢?
兴趣小组收集了相关的资料,以《最
后的晚餐》达芬奇版本为例,分析背景
空间的变化引出什么是平行透视。
和中世纪版本进行对比,感受有透视
的绘画和没有透视绘画的空间区别。
介绍拉斐尔《圣母的婚礼》和马萨乔
《圣三位一体》作品中的透视。
④名画中平行透视的运用,以霍贝玛
《林荫道》和毕沙罗《巴黎蒙马特林荫 解决本课另一重点透
大道》为例。 视有什么样的规律以
2. 除了平行透视,绘画中还有哪些常见 及难点如何运用透视
的方法呢? 规律营造空间感。
为了进行观察研究,兴趣小组的同学
制作了教学楼的模具。
用取景框选出平行透视的角度,移动
取景框观察不同视角下教学楼的透视
变化,从而引出成角透视。
成角透视绘画作品欣赏,以爱德华霍 普和理查德·埃斯蒂斯的作品为例,了解
如何应用成角透视进行空间营造。
3.兴趣小组运用已经掌握的两种方法,
以及拍摄的照片进行创作,欣赏他们的
作品。
三、知识拓展
屏幕前的同学想一想,除了兴趣小组同
学找出的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还有哪
些透视方法可以表现画面空间感? 在教师的引导下,通
引导一:以《千里江山图》为例了解散 过观察不同透视方法
点透视的方法。 下画面的效果变化, 引导学生探究营造空
引导二:以霍延的《冰上》为例了解空 想想除了以上方法, 间感更多的方法。
气透视。 还有没有其他的透
引导三:以董源的《夏山图》为例了解 视?
边缘叠加的方法。
思考:是不是还有其他方法呢?
引导四:如何选择合适的透视方法?
课堂作业 跟着兴趣小组的同学一起用画笔描绘
校园的秋天吧! 可以采用不同的视角去完成一幅校园风景画; 也可以着重去表现校园景色的前后空间关系; 还可以尝试加入色彩使画面层次更 加丰富。 思考与实践,任选其一完成作业。 培养学生鉴赏能力,进一步体现明暗关系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并鼓励学生以多种形式表现明暗。
作业展示
课后延 伸 情感提升:生活中随处都有美景,哪怕 思考广州的秋天给你
广州的秋天不是那么明显,我们依然可 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鼓励学生多观察,多实
以找到它留下的痕迹,我们需要的是一 我们该如何用画笔记 践。
双发现美的眼睛。 录下美好的景色。
第三课《校园风景》答疑设计设计目的:
针对课堂中学生容易产生困惑的地方和作业中最常见的错误进行答疑。答疑流程:
平行透视中最容易出现的错误:画面消失点不统一
以学生作业为例,观察这幅画的问题出在哪里,显示道路的延长线和树木的延长线,发现他们并没有消失在视平线上的同一点。展示正确的画面进
行对比。
成角透视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只注意了画面主体的透视关系,而忽略了环境
以学生作业为例,道路和桥梁为什么感觉奇怪。展示正确的画面进行对比,不仅仅画面的主体,画面中的其他景物也要符合透视规律。
如何选择最合适的透视方法? 展示图片
如果想要表现空间往后延伸,画面具有纵深感,可以选择平行透视; 如果想要画面效果比较自由活泼,想表现出建筑的体积感。可以选择
成角透视。因为成角透视可以表现出空间强烈的明暗对比效果,变化丰富。它是建筑设计中常用的表达方式。
如果想要表现出场景的前后空间关系,也可以采用边缘叠加或者空气透视法,可以使眼前的景象更加生动,而远处景象虚化后更加悠远、缥缈。
总之,选择何种透视方法取决于想到达到什么样的画面效果。4.为什么很多画家不采用透视来表现画面?
透视,特别是在西方绘画体系中,在文艺复兴之后已经日趋成熟,可以很好地表现真实的场景,但为什么很多画家不采用它来表现画面呢?比如塞尚、梵高、马蒂斯等。
因为那个时候的绘画技法已经炉火纯青,画家们想采用更加自由的表达方式来表现自己的主观情感,所以他们试图突破原有的艺术规则,找寻自己的绘画风格。比如塞尚,他重视画面的形式美,强调画面视觉要素的构成秩序,而梵高,他曾说:“作画我并不谋求准确,我要更有力的表现我自己”,在他的笔下,我们可以看到富有激情的旋转、跳跃的笔触,强烈的情感完全溶于色彩的交响乐中。
画家们不再仅仅追求眼睛看到的客观世界,而更多地表达主观的情绪。所以无论是运用透视表现眼前的客观世界,还是富有情绪的主观世界,都是绘画不同的表达方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