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4.1牛顿第一定律一、牛顿第一定律1.内容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2.意义(1)指出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即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2)揭示了一切物体都有惯性,因此牛顿第一定律又叫惯性定律。3.惯性(1)定义:物体具有保持原来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2)量度: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质量大的物体惯性大,质量小的物体惯性小。(3)普遍性: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与物体的运动情况和受力情况无关。1.牛顿第一定律的意义(1)明确了惯性的概念:牛顿第一定律揭示了一切物体所具有的一种固有属性——惯性。(2)揭示了力的本质: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3)理想化状态:牛顿第一定律描述的是物体不受外力时的状态,而物体不受外力的情形是不存在的。如果物体所受的合外力等于零,其效果跟不受外力作用时相同。2.惯性的两种表现形式(1)物体的惯性总是以保持“原状态”或反抗“改变”两种形式表现出来。(2)物体在不受外力或所受的合外力为零时,惯性表现为使物体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不变(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一、单选题1.如图所示,一物块置于水平地面上。当用与水平方向成角的力 拉物块时,物块做匀速直线运动;当改用与水平方向成 角的力 推物块时,物块仍做匀速直线运动。若 和 的大小相等,则物块与地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A. B. C. D.1-【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对两种情况下的物体分别受力分析,如图将F1正交分解为F3和F4,F2正交分解为F5和F6,则有:F滑=F3mg=F4+FN;F滑′=F5mg+F6=FN′而F滑=μFN;F滑′=μFN′则有F1cos60°=μ(mg-F1sin60°) ①F2cos30°=μ(mg+F2sin30°) ②又根据题意F1=F2 ③联立①②③解得:μ=2-;故选B2.通过理想斜面实验得出“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的科学家是A.亚里士多德 B.伽利略 C.笛卡尔 D.牛顿【答案】B【解析】A.亚里士多德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故A项不符合题意;B.伽利略通过理想斜面实验提出了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故B项符合题意;C.笛卡尔在伽利略研究的基础上,强调了惯性运动的直线性,故C项不符合题意;D.牛顿在伽利略等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牛顿第一定律,认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但不是第一个根据实验提出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原因的科学家,也不是第一个提出惯性的科学家,故D项不符合题意.3.如图所示,某人静躺在椅子上,椅子的靠背与水平面之间有固定倾斜角θ.若此人所受重力为G,则椅子各部分对他的作用力的合力大小为A.G B.Gsinθ C.Gcosθ D.Gtanθ【答案】A【解析】人受多个力处于平衡状态,人受力可以看成两部分,一部分是重力,另一部分是椅子各部分对他的作用力的合力,根据平衡条件得椅子各部分对他的作用力的合力与重力等值,反向,即大小是G,故选项A正确.4.伽利略对“运动和力的关系”和“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开创了科学实验和逻辑推理相结合的重要科学研究方法.图1、图2分别表示这两项研究中实验和逻辑推理的过程,对这两项研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1中完全没有摩擦阻力的斜面是实际存在的,实验可实际完成B.图1的实验为“理想实验”,通过逻辑推理得出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C.图2通过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合理外推得出小球在斜面上做匀变速运动D.图2中先在倾角较小的斜面上进行实验,可“冲淡”重力,使时间测量更容易【答案】D【解析】A. 完全没有摩擦阻力的斜面是实际不存在的,故实验不可能实际完成,故A错误;B. 图2的实验为“理想实验”,通过逻辑推理得出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故B错误;CD. 伽利略设想物体下落的速度与时间成正比,因为当时无法测量物体的瞬时速度,所以伽利略通过数学推导证明如果速度与时间成正比,那么位移与时间的平方成正比;由于当时用滴水法计算,无法记录自由落体的较短时间,伽利略设计了让铜球沿阻力很小的斜面滚下,来“冲淡”重力得作用效果,而小球在斜面上运动的加速度要比它竖直下落的加速度小得多,所用时间长的多,所以容易测量.伽利略做了上百次实验,并通过抽象思维在实验结果上做了合理外推.故C错误,D正确;5.在匀速行驶的火车车厢内,有一人从B点正上方相对车厢静止释放一个小球,不计空气阻力,则小球( )A.可能落在A处 B.一定落在B处C.可能落在C处 D.以上都有可能【答案】B【解析】火车匀速行驶,在小球未释放前小球随车一起运动,小球的速度等于车的速度v0;在小球由静止释放后,由于惯性小球在水平方向的速度保持不变,即vx=v0,即小球下落的过程中小球在水平方向的速度始终等于车速度,小球一定落到B处。故B项正确,ACD三项错误。故选B。6.如图所示,在竖直平面内用轻质细线悬挂一个小球,将小球 拉至A点,使细线处于拉直状态,由静止开始释放小球,不计摩擦,小球可在A、B两点间来回摆动.当小球摆到B点时,细线恰好断开,则小球将( ) A.在B点保持静止 B.沿BE方向运动C.沿BC方向运动 D.沿BD方向运动【答案】B【解析】由于小球被静止释放,不计摩擦,它可在A、B两点间来回摆动.当小球摆到B点时,小球速度恰好为零,此时若细线恰好断开,则小球只受重力作用而竖直下落.所以,将沿BE方向运动.故选B.7.下面关于惯性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运动速度大的物体比速度小的物体难以停下来,所以运动速度大的物体具有较大的惯性B.物体受的力越大,要它停下来就越困难,所以物体受的推力越大,则惯性越大C.物体的质量越大,惯性越大D.物体的体积越大,惯性越大【答案】C【解析】物体的惯性唯一的跟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的速度、受力、体积等其他因素均无关,物体的质量越大惯性越大,所以选项A、B、D均错误,C正确。故选C。8.如图所示,一小车在平直道路上向右运动,车内一条光滑轻绳ACB两端固定在水平车顶上,一质量为m的小圆环穿过轻绳且可在绳上自由滑动。某段时间内轻绳AC、BC两部分与水平车顶的夹角分别为30°和60°。将小圆环视为质点,则在这段时间内( )A.小车做匀速运动 B.小车做匀减速运动C.轻绳AC段的拉力大于BC段的拉力 D.轻绳AC段的拉力小于BC段的拉力【答案】B【解析】CD.因为小圆环穿过轻绳且可在绳上自由滑动,所以AC绳的拉力和BC绳的拉力大小相等。CD错误;AB.因为小圆环穿过轻绳且可在绳上自由滑动,所以小车如果静止或者匀速直线运动,小圆环应该位于AB中点的正下方。现在小圆环在中点偏右,并且角度不变,根据牛顿第一定律(就像刹车时候人会向前倾一样),说明小车正在向右匀减速运动。B正确。故选B。二、解答题9.如图所示,底座A上装有一根直立杆,其总质量为M,杆上套有质量为m的圆环B,它与杆有摩擦。当圆环从底端以某一速度v向上飞起时,圆环的加速度大小为a,底座A不动,求圆环在升起和下落过程中,水平面对底座的支持力分别是多大?(圆环在升起和下落过程中,所受摩擦力大小不变)【答案】(M+m)g-ma,(M-m)g+ma【解析】当圆环上升时,杆给环的摩擦力方向向下,大小设为f,则环给杆的摩擦力方向向上,大小为f,水平面对底座的支持力大小为N1,则对圆环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mg+f=ma对底座,由平衡条件可得N1+f-Mg=0联立解得N1=(M+m)g-ma当圆环下降时,杆给环的摩擦力方向向上,大小设为,则环给杆的摩擦力方向向下,大小为,水平面对底座的支持力大小为N2,则对底座,由平衡条件可得Mg+-N2=0由题意可知f=联立解得N2=(M-m)g+ma10.如图甲所示,当用力向前拉静止在地面上的小车时,车上的木块将会向后倾倒;如图乙所示,当运动中的小车遇到障碍物时,车上的木块将向前倾倒,试分别解释其中的道理.【答案】见解析【解析】甲图中静止的小车和木块突然受到拉力时,小车和木块的底部一起向前运动,木块上部由于惯性仍保持静止状态,所以会向后倾倒.乙图中运动的小车和木块遇到障碍物,小车和木块底部突然停止,木块上部由于惯性仍然保持运动,所以小木块会向前倾倒。11.当高速行驶的公共汽车突然刹车,乘客会向什么方向倾斜?为什么?若公共汽车向左转弯,乘客会向什么方向倾斜?为什么?为什么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小车中的司机和乘客必须系好安全带?【答案】见解析【解析】乘客会向前倾斜;因开始人和车一起高速向前行驶,突然刹车,在车的作用下人的下半身会减速,人的上半身由于惯性继续保持原来的速度向前运动,所以乘客会向前倾倒.若公共汽车向左转弯,乘客会向右倾斜;因开始人和车一起向前运动,公共汽车向左转弯,人的下半身跟着汽车向左转弯,人的上半身由于惯性继续向前运动,所以乘客向右倾倒.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小车因质量小刹车时加速度大,司机和乘客容易向前倾倒而受伤,所以必须系好安全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