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史”教育——新中国国史 课件-2021-2022学年高中主题班会(38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四史”教育——新中国国史 课件-2021-2022学年高中主题班会(38张PPT)

资源简介

(共38张PPT)
新中国“国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72年的历史,就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并取得巨大成就的历史。深入学习新中国史,科学认识和把握它的主题和主线——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而不懈奋斗,是我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修课。
前 言
新中国史历程回顾
学习新中国史的重要意义
目 录
新中国史学习心得
第一章 学习新中国史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新中国史研究的根本意义在于总结历史、立足现实、面向未来,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总结治国理政经验,发挥资政育人功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
学习新中国史的重要意义
意义一:可以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意义二:是加强人民思想理论建设的重要任务
意义三:是继承优良成功经验和优良传统的需要
学习新中国史的重要意义
第二章 新中国72年历史进程回顾
新中国史历程回顾
第一个时期
新中国成立
第二个时期
巩固政权
第三个时期
过渡时期
第四个时期
社会主义探索
第五个时期
文革时期
第六个时期
真理大讨论
第七个时期
改革开放
第八个时期
第三代领导集体
第九个时期
第十个时期
习近平”新时代“
第四代领导集体
新中国史历程回顾
1949年9月21日
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上,毛主席发表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著名演讲,其中有这样一句“庆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是历史上第一次提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新中国
成立
1949年9月30日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闭幕式。会议选举中国人民政协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及全体委员。毛泽东当选为中国人民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1949年10月1日
1949年10月1日,首都北京30万军民在天安门广场集会,隆重举行开国大典。毛泽东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第一个时期 (1949年9月21日至10月1日)
新中国史历程回顾
第二个时期 (1950年到1952年)
巩固政权
01
02
03
04
土地改革
抗美援朝
三反五反
西藏和平解放
新中国成立后的头三年,肃清了国民党在大陆的残余武装力量和土匪,实现了西藏的和平解放,建立了各地各级的人民政府,没收了官僚资企业并把它们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国营企业,统一了中国财政经济工作,稳定了物价,完成了新解放区土地制度的改革,镇压了反革命,开展了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开展了打退资产阶级进攻的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骗国家财产、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五反”运动。对旧中国的教育科学文化事业,进行了很有成效的改造。在完成繁重的社会改革任务和进行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战争的同时,迅速恢复了在旧中国遭到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中国工农业生产1952年底已经达到历史的最高水平。
新中国史历程回顾
第三个时期 (1949年10月到1956年)
过渡时期
1952年,中共中央按照毛泽东的建议,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个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
三大改造
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经济建设,中国依靠自己的努力,再加上苏联和其他友好国家的支援,同样取得了成就。一批为国家工业化所必需而过去又非常薄弱的基础工业建立了起来。
一五计划
新中国史历程回顾
第三个时期 (1949年10月到1956年)
过渡时期
1956年9月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大会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已经基本上建立起来;中国国内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中国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虽然还有阶级斗争,还要加强人民民主专政,但其根本任务已经是在新的生产关系下面保护和发展生产力。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新中国史历程回顾
第四个时期 (1956年到1966年)
社会主义探索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中国开始转入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直到“文化大革命”前夕的10年中,虽然遭到过严重挫折,仍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以1966年同1956年相比,中国工业固定资产按原价计算,增长了3倍。棉纱、原煤、发电量、原油、钢和机械设备等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都有巨大的增长。
新中国史历程回顾
第四个时期 (1956年到1966年)
社会主义探索
1
整风运动
2
大跃进运动
3
反右倾斗争
4
七千人大会
整风运动:1957年的经济工作,由于认真执行中共“八大”的正确方针,是建国以来效果最好的年份之一。这一年在中国共产党内部开展整风运动,发动群众向中国共产党提出批评建议,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正常步骤。在整风过程中,极少数资产阶级右派分子乘机鼓吹所谓“大鸣大放”,向党和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放肆地发动进攻,妄图取代共产党的领导,对这种进攻进行坚决的反击是完全正确和必要的。但是反右派斗争被严重地扩大化了,把一批知识分子、爱国人士和党内干部错划为“右派分子”,造成了不幸的后果。
大跃进运动: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通过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及其基本点,其正确的一面是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中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其缺点是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不少人在胜利面前滋长了骄傲自满情绪,急于求成,没有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和试点,就在总路线提出后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运动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地泛滥开来。
反右倾斗争:从1958年底到1959年7月中央政治局庐山会议前期,毛泽东和中共中央曾经努力领导全党纠正已经觉察到的错误。但是,庐山会议后期,毛泽东错误地发动了对彭德怀的批判,进而在全党错误地开展了“反右倾”斗争。八届八中全会关于所谓“彭德怀、黄克诚、张闻天、周小舟反党集团”的决议是完全错误的。 [13]
这场斗争在政治上使中国共产党内从中央到基层的民主生活遭到严重损害,在经济上打断了纠正“左”倾错误的进程,使错误延续了更长时间。主要由于“大跃进”和“反右倾”的错误,加上当时的自然灾害和苏联政府背信弃义地撕毁合同,中国国民经济在1959年到1961年发生严重困难,中国遭到重大损失。
七千人大会:1960年冬,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并且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随即在刘少奇、周恩来、陈云、邓小平等的主持下,制定和执行了一系列正确的政策和果断的措施,正是这个历史阶段中的重要转变。1962年1月召开的有七千人参加的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初步总结了“大跃进”中的经验教训,开展了批评和自我批评。会议前后又为“反右倾”运动中被错误批判的大多数同志进行了甄别平反。此外,还给被划为“右派分子”的大多数人摘掉了“右派分子”帽子。由于这些经济和政治的措施,从1962年到1966年国民经济得到了比较顺利的恢复和发展。
新中国史历程回顾
第五个时期 (1966年到1976年)
文革时期
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的“文化大革命”,使中国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
一大批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反革命的修正主义分子,已经混进党里、政府里、军队里和文化领域的各界里,相当大的一个多数的单位的领导权已经不在马克思主义者和人民群众手里。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在中央形成了一个资产阶级司令部,它有一条修正主义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在各省、市、自治区和中央各部门都有代理人。过去的各种斗争都不能解决问题,只有实行文化大革命,公开地、全面地、自下而上地发动广大群众来揭发上述的黑暗面,才能把被走资派篡夺的权力重新夺回来。这实质上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政治大革命,以后还要进行多次。
1966年中旬毛泽东认为
新中国史历程回顾
第五个时期 (1966年到1976年)
文革时期
全国动乱
文革第一阶段
从“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到1969年4月党的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
1966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同年8月八届十一中全会的召开,是“文化大革命”全面发动的标志。
新中国史历程回顾
第五个时期 (1966年到1976年)
文革时期
摧毁林彪反革命集团
文革第二阶段
从中共“九大”到1973年8月中共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
1970年至1971年间发生了林彪反革命集团阴谋夺取最高权力、策动反革命武装政变的事件。这是“文化大革命”推翻党的一系列基本原则的结果,客观上宣告了“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和实践的失败。毛泽东、周恩来机智地粉碎了这次叛变。
新中国史历程回顾
第五个时期 (1966年到1976年)
文革时期
江青反革命集团覆灭
文革第三阶段
中共“十大”到1976年10月
1974年初,江青、王洪文等提出开展所谓“批林批孔”运动;同有的地方和单位清查与林彪反革命集团阴谋活动有关的人和事不同,江青等人的矛头是指向周恩来的。毛泽东先是批准开展所谓“批林批孔”运动,在发现江青等人借机进行篡权活动以后,又对他们作了严厉批评,宣布他们是“四人帮”,指出江青有当中共中央主席和操纵“组阁”的野心。1976年9月毛泽东逝世,江青反革命集团加紧夺取党和国家最高领导权的阴谋活动。同年10月上旬,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了“文化大革命”这场灾难
新中国史历程回顾
第五个时期 (1966年到1976年)
文革时期
文革对生产的影响
中国国民经济虽然遭到巨大损失,仍然取得了进展。
粮食生产保持了比较稳定的增长。
一些新铁路和南京长江大桥的建成
一些技术先进的大型企业的投产
氢弹试验和人造卫星发射回收的成功
籼型杂交水稻的育成和推广
新中国史历程回顾
第六个时期 (1976年到1978年)
真理大讨论
粉碎“四人帮”的胜利从危难中挽救了中国,但“文化大革命”遗留下来的政治、思想、组织和经济上的混乱还极其严重。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和全会形成的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承担起艰巨的使命,开创了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
中国共产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领导和支持了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大讨论。这场讨论冲破个人崇拜和“两个凡是”(即:“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拥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的束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是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
两年徘徊期
中国共产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毅然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不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左”的错误方针,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这是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在确定工作中心转移的同时,作出实行改革开放,并针对拨乱反正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思潮,旗帜鲜明地强调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是党的基本路线的简称,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思想开始形成,奠定了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的基础。
拨乱反正
新中国史历程回顾
第七个时期 (1978年12月18日开始)
改革开放
农村和城镇的改革
创建经济特区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一国两制
国民经济三步走
新中国史历程回顾
第七个时期 (1978年12月18日开始)
改革开放
改革从农村开始,这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战略决策。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中共中央尊重群众愿望,积极支持试验,在中国推开。适应改革从农村向城市发展的新形势,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这个决定提出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商品经济,突破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发展,为全面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接着,中国共产党相继决定对科技体制和教育体制进行改革,并进一步提出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和任务。
农村和城镇的改革
新中国史历程回顾
第七个时期 (1978年12月18日开始)
改革开放
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是对外开放的重大步骤,是利用国外资金、技术、管理经验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崭新试验,取得了很大成就。实践证明,经济特区姓“社”不姓“资”。在兴办经济特区之后,又相继开放沿海十几个城市,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发区,批准海南建省并成为经济特区。。
创建经济特区
新中国史历程回顾
第七个时期 (1978年12月18日开始)
改革开放
改革和建设的顺利进行,需要强有力的思想和政治保证。中国共产党提出一系列“两手抓”的战略方针,强调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犯罪;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民主法制;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新中国史历程回顾
第七个时期 (1978年12月18日开始)
改革开放
为了解决香港、澳门、台湾的问题,实现祖国统一,邓小平尊重历史和现状,从实际出发,提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伟大构想。中共十二大以后,中国按照“一国两制”的构想解决香港和澳门回归中国的问题。
一国两制
新中国史历程回顾
第七个时期 (1978年12月18日开始)
改革开放
1987年10月25日至11月1日召开了中共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次大会的主要历史功绩,是比较系统地论述了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明确概括和全面阐发了中共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确认了邓小平提出的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国民经济三步走
邓小平南巡
1992年初,邓小平视察南方发表重要谈话,从理论上深刻地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特别是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问题
中共十五大
十五大确立了以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明确了中国跨世纪发展的奋斗目标和任务。
现代化建设
十四大以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按照十四大的部署,提前达到了邓小平确定的“三步走”发展战略中的第二步战略目标,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重大新成就。
香港回归
1997年7月1日,6月30日午夜至7月1日凌晨中英两国政府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香港举行,宣告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
新中国史历程回顾
第八个时期 (1979年至1992年)
第三代领导集体时期
新中国史历程回顾
第九个时期 (2002年至2012年)
第四代领导集体时期
抗击非典
2003年春天中国遭遇一场非典型肺炎疫情重大灾害。面对非典疫情的严峻考验,中国在中共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坚持一手抓防治非典,一手抓经济建设,夺取了防治非典工作的阶段性的胜利。
废除农业税
从2004年开始,农村税费改革进入新的阶段,中央明确提出了取消农业税的目标。自2006年1月1日起废止《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由此,国家不再针对农业单独征税,一个在中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古老税种宣告终结。
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任务的提出,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更加清晰
北京奥运会
2008年8月8日至24日,举世瞩目的第二十九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在中国北京成功举办。北京成功举办第二十九届奥运会、第十三届残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在奥运会上获得51枚金牌、21枚银牌、28枚铜牌,位居金牌榜第一位。
新中国史历程回顾
第十个时期 (2012年至今)
习近平”新时代“
2012年11月15日
中国共党十八届一中全会
习近平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新中国史历程回顾
第十个时期 (2012年至今)
习近平”新时代“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我们称之为“中国梦”,基本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在201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新中国史历程回顾
第十个时期 (2012年至今)
习近平”新时代“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行动指南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党的十九大取得的一个重要理论成果和重大历史贡献,就是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党章,将其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
新中国史历程回顾
第十个时期 (2012年至今)
习近平”新时代“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行动指南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党的十九大取得的一个重要理论成果和重大历史贡献,就是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党章,将其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
深刻认识主要矛盾的历史性变化
党的十九大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历史性变化的重大政治论断,深刻揭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为我们准确把握新时代的发展新要求提供了重要依据和实践遵循。
正确判断和处理社会主要矛盾,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要求。
聚焦新目标 开启新征程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党的十九大在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部署的同时,明确了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分两步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的奋斗目标
与世界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过去几年,中国外交如鲲鹏展翅,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世界格局中乘风翱翔。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激荡全球,到“一带一路”建设风生水起,再到主场外交精彩纷呈,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进一步提高。事实证明,中国不仅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也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第三章 新中国史学习心得
学好“新中国史” 践初心使命
“新中国史”是中国共产党推进建设新中国的实践史
1
70多年的新中国史,是一部中国共产党在一个社会主义大国长期执政和治国理政、持续推进伟大社会革命的壮阔史诗,也是一部党团结带领人民筚路蓝缕、奠基立业、艰苦奋斗、改天换地,创造中华民族发展史、人类社会进步史上令人刮目相看的奇迹的壮阔史诗。
学“新中国史” 践初心使命
从“新中国史”教育中汲取信仰之力,把稳思想之舵
2
当今年代的青年学生大多是在改革开放后出生的,没有经历过战争的洗礼,没有遇到过国家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艰难险阻,通过“新中国史”学习,更能身临其境地了解我国走过的峥嵘岁月,体会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奋斗中的艰难历程。并且通过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加强教育引导,都能更加增强我们广大青年学生的思想定力。
学“新中国史” 践初心使命
从“新中国史”教育中汲取发展之力,把使命勇担在肩
3
我们广大青年学生要努力把“新中国史” 学得更深更透,使头脑更清醒坚定,行动更坚决有力,充分借鉴历史,以敢为人先的创新发展精神,坚持改革开放的思路办法解决发展中的矛盾问题。要以更加宽广的视野,更加强烈的使命担当,勇立潮头,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增添新的光彩。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
新时代青年,要知晓新中国发展史,更要有爱国意识、担当意识,做一个对社会发展有用的新时代青年。
对青年学生来说,历史更是好的营养剂,多一次重温我党的历史,心中就多增添一份信念。常温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可以增强守初心、担使命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
学好“新中国史” 践初心使命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