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1-2022学年第二学期期末学业质量检测八年级语文(总分:15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命题人 )一、积累与运用 (共40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3分)A.襁褓(qiǎng) 羁绊(jī) 瞬息万变(shùn) 伫(chù)立 B.俯瞰(kān) 雾霭(ǎi) 五彩斑斓(lán) 驰骋( chěng )C.酬谢(chóu) 缄默(jiān) 戛然而止(jiá) 告诫( jiè )D.潺潺(chán) 羹匙(gēng) 目眩神迷(xuàn) 瑕疵( cī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3分)A.孙犁先生的战争故事里,那些洋溢着美和真情的细节常常让我们感慨万千。B. 他本可以当选为十九大代表的,可是前几天发生的事情,他不孚众望,结果落选了。C. 骗子利用微博、微信等平台实施诈骗,手段不断翻新,令人叹为观止。D. 语文成绩的提高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想投机取巧、一蹴而就是不可能的。3.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3分) A.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B.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进行警务预测,在中国不仅全面普及,而且水平位居世界前列。C.“最美中国人”,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实际成效,彰显着当代中国人民的精神风貌。D.青春剧应该既重视对青春梦想、追求、奋斗历程深度呈现,更要重视青少年情感的生动刻画。4、下列标点符号的使用,完全正确的是( )(3分)A.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B. 他擦干两手,将另外三张空白毛边纸收起,小心地翻阅着墨笔写成的文稿:一篇清贫,一篇可爱的中国。C.春雨密密地斜织着,泛起一层水雾,烟雨朦胧似幕,似帘,似网……D.“屋里怎么没有人哪?”我一边说。一边抖着大衣和帽子上的雪。5.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商务印书馆创始人张元济先生有一句简单而朴素的话:“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 ” ①从个人角度而言,腹有诗书气自华。②从国家层面来说,倡导全民阅读提升整个民族的素质。③历史证明,全世界一步步从野蛮走向文明,无不是建立在知识的积累之上。④的确,读书可以明理,阅读铸就灵魂。A.④①②③ B.③①②④ C.①④②③ D.④②③①6.古诗文默写。(每空一分,共10分。)(1) ,寂寞沙洲冷。(2) ,萧萧班马鸣。(3) ,只有香如故。(4)可怜身上衣正单, 。(5)《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诗人崇高理想和美好心愿的诗句是 , 。(6)《卖炭翁》中突出交易的不平等,揭露封建统治阶级对百姓剥削的句子是 , 。(7)《小石潭记》中表现作者内心忧伤凄凉的句子是 , 。7.名著阅读。(6分)“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⑴这段激动人心、被千千万万青年人作为座右铭的文字,这段文字选自《 》,这是书中主人公 对生命的诠释。(2)在主人公身上凝聚着那个时代最美好的精神品质 的精神, 的意志, 的高贵品质。(3)这部小说回答了作为青年人最迫切需要回答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是: ?8.综合性学习(共9分) 中国是礼仪之邦,礼仪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为弘扬中国的礼仪文化,学校准备举行“礼文化”为主题的活动,请你参加。【礼仪板报我设计】(1)为营造浓厚的礼仪文化氛围,你班准备出一期以“礼仪”为主题的黑板报,请身为宣传委员的你设计三个版块名称。(3分)① ② 【礼貌用语我知晓】(2)从括号中选出恰当的词语填人横线。(3分)你被评为校“礼仪之星”,学校委托你邀请市礼仪专家梁教授来校讲座。见面时,你会说:“梁教授,① (久违、久仰)大名!”呈邀请函时,你会说:“梁教授,敬请② (莅临、光临)指导!”临别时,梁教授赠书一本,你会说:“您的大作一定认真 ③ (阅读、拜读)!”【礼节习俗我评说】(3)聪聪家来客人时,妈妈总喜欢给客人夹菜以表示热情。这种待客礼节你赞成吗?说说你的看法。 (3分)二、 阅读与鉴赏(共50分)(一)诗歌鉴赏(共8分)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9.对这首诗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3分)A.前四句写景,扣“望洞庭湖”之题,后四句抒情,表“赠张丞相”之意。B.颔联是描写洞庭湖的名句。上句以“气蒸”显浩阔,下句以“波撼”显气势。C.颈联和尾联以欲渡无舟、欲钓不能抒发了有心出仕却无人赏识的忧愤不平之情。D.这首诗意在表达希望能得到张九龄引荐,但在语言运用上却十分委婉、含蓄。10.“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描写了洞庭湖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的特点。(2分)11.“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二句,笔力千钧,备受后人赞赏。请作简要赏析。(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文言文阅读(共16分)【甲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选自语文八上《大道之行也》)【乙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⑴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⑵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⑶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节选自语文八上《桃花源记》,有改动)1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4分)⑴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与: ⑵故人不独亲其亲 第一个“亲”加点⑶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缘: ⑷停数日,辞去 去:13.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⑵渔人甚异之,欲穷其林。14.【乙文】中三处画线句子分别从哪些方面体现了【甲文】所阐述的“大同”社会的理想生活?(选答两处)(4分)三处画线句子:⑴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⑵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⑶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15.【乙文】的“世外桃源”与【甲文】的“大同”社会有什么关联之处?两文各自侧重于哪种表达方式?(4分)(三)阅读《不畏苦寒 自得其芳》,完成17-21小题。(12分) 不畏苦寒 自得其芳①一位朋友对紫苏情有独钟,遂买了几盆回家,经常浇水、修枝。然而,待紫苏长成后,却始终不闻其香。朋友不禁感慨:看来有些“关心”实属多余。②同为紫苏,置身野外,香味清爽而持久;放于室内,照顾有加,反而失去了芬芳。植物的这种特性,与人的职业发展规律颇有几分相通之处。俗话说,马厩里养不出千里马。从艰苦环境中历练出来的人,经过反复摔打、磨炼,其工作能力、心理素质往往更胜一筹。并且,在这些人看来,困难既是挑战的同义词,也是成功的垫脚石;不回避眼前的苦,恰恰是对自己负责任的表现。 ③无论从事何种行业,唯不畏苦寒者,方可自得其芳。对于党员干部来说,不惧艰险、不辞劳苦,情系百姓、为民服务,牢牢扎根基层一线,才能丰富阅历、增强本领,赢得群众的认可。当年兰考风沙最大的时候,“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带头去查风口、探流沙,用心血浇灌出绿荫成片的焦桐树;海南乐东县委书记林北川,总是天不亮上班,天黑了还没下班,找最难的事去做、找硬骨头去啃,引领边陲贫苦山乡大变样。正是依靠无数党员干部带头“自讨苦吃”,一件件大事水到渠成,一个个难题迎刃而解,干群间的距离也因此大大拉近。 ④通向成功的道路不会平坦,在前进过程中遭遇困难或挫折,总是难免的。但正如宝玉没有雕琢难以成器,火石不受摩擦不能产生火花,人生如果不经历一番艰辛、不挑战一次苦难,也难以燃旺生命的火炬。科学家南仁东带着300多幅卫星遥感图,对1000多个洼地进行比选,走遍西南山区上百个窝凼,最终找到“天眼”最适合的建造地点。一家国外天文台在他逝世后发文哀悼:“我们怀念他的勇往直前和对天文学的热情。”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砥砺攻坚克难的坚韧意志,不惧任何艰难险阻,一往无前地迈向目标,我们就能收获更多的精彩与自信。 ⑤事实上,苦难并不意味着阴郁的回忆;从某种角度看,它见证了过去的奋斗,具有别样的光彩。上山下乡的经历,就对习近平总书记影响相当深。苦难或逆境,磨砺着人的心智,能助人增长才干。学会与困难愉快相处,不因工作的受挫而消极颓废,也不因生活的磨难而丧失斗志,会涵养化压力为动力、理性看待事物的平和心态。 ⑥“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世界上没有无解的挫折,也没有过不去的沟坎。当我们习惯在逆境中积蓄前行的力量,或许就会发现,原来你比自己想象的要强大得多16.文章开头写一位朋友买紫苏的经历有什么作用?(3分)17.第④段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分析其作用。(3分)18.请分析第③段的论证思路。(3分)19.临近期末考试,繁重的作业常常让同学们叫苦不迭。读了本文之后,你有怎样的感想?(3分) (四)阅读下文,完成22—27小题。(14分)走失的老井①老家村中,有一口老井,听上了岁数的老人说,这口井还是在清光绪年间打的呢,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②老井呈圆形,井径约三尺,井深五六丈,井壁用青石砌成,由于年深日久,井壁的青石上都已长满了青苔,呈黑绿色。井台上,两根呈十字架的圆木托起一个圆圆的木制辘轳,插一根半弓形的棹木棍,算是辘轳把儿,柳罐斗子上系一根井绳垂于井下,用力摇晃辘轳,井绳便在辘轳上一圈一圈地缠绕,稍顷,一桶水便打了上来。③井的旁边有一棵合抱粗的大柳树,树上,有一个很大很大的喜鹊窝,喜鹊一家就常年住在这里。④大柳树饱含一脸的沧桑,枝桠遒劲,扭曲着婆娑向上,夏日,给人们遮上一地阴凉,秋天,又落了一地鹅黄。⑤大柳树的旁边,照样用两根呈十字架的圆木托起一个长长的木槽,是用来盛水饮牲口用的。夏日里,每当老饲养员饮完他的牛们马们离开这里的时候,常见一群群燕子飞来戏水。还有那一群群喜鹊、乌鸦也时常光顾,站在水槽的边沿上,一边喝着水,一边说着村子里刚刚发生的事儿。⑥老井,幽深的井底,犹如一面镜子,白天流过天上的云,夜里数过银河里的星,百多年来,和老树依偎在一起,用它们穿透时空的眼,时刻注视着村庄的古往今来。用它们清冽的甘泉和一栖的荫蔽也给村庄的泥墙草盖、土路荒坡平添了几多凉意和灵异之气。⑦清晨,一声鸡啼,小村就掀开了一天的门帘儿。⑧只听到朦胧的村街上,到处传来吱吱扭扭的水桶摇动声,只一会儿,就见井台边站满了挑水的人们。老饲养员总是最早牵着他的牛们马们来到井台上,这时候,不管谁来得多早,都要让给老饲养员,等到老饲养员饮完他的牛啊马的,方才能轮到人们打自家的水。⑨饲养员也不客气,松开辘轳把儿,任凭柳罐斗子一路惯下到井底。稍等片刻,感觉到井绳僵直有下坠感,就知道水已打满,慢打逍遥地向上摇动着辘轳,一边摇着,一边还和人们搭讪说着话儿,任凭那井绳在辘轳上排列缠绕。⑩水打上来了,老饲养员拎着柳罐往水槽子里一倒,那牛们马们便争先恐后地抢着喝水。⑾这个时候,人们放下水桶,把扁担横在两只水桶上,一屁股坐在扁担上。带烟的,掏出烟纸,慢打逍遥地开始卷烟;没带烟的,看到别人在卷烟,也从腰兜里把纸拿了出来,用手捋了捋,往带烟的跟前一凑,自然,那个带烟的也就捏了一小捏烟放在没带烟的那个人的纸上。于是,人们一边抽着烟,一边南朝北国,古今中外地侃着大山。⑿是啊,人们整天起早贪黑地忙碌,除了吃饭睡觉,很可能这工劲儿是一天里最悠闲的时刻吧,所以,尽管老饲养员动作很迟缓,人们也不去催促他,但愿老饲养员慢些,再慢些……⒀太阳冉冉升起,人们把欢乐洒满了井台,小村也被这欢声笑语荡漾着。男人们把一桶桶水挑回家,把一个个踏实的日子从井台上挑回,女人们开始煮饭,苞米粥,大饼子,还有那漫山遍野的山野菜,照样,煮出一锅锅的温馨。⒁贫穷的生活里也有悠然自在,舒心惬意,就因为村外有田,村里有井,他们一代又一代在这里劳动、繁衍、生息,厮守着村庄,厮守着老井、老树,厮守贫穷而又温暖的家,苦中作乐,直到生命凋谢。虽然隔三岔五地歉收,米缸里也时常见底儿。⒂应该说,是老井、老树浇灌、荫泽了一方乡村文化。“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就是他们与生俱来的生存理念。⒃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的日益腾飞,乡村的生活结构也在不断的变化,其生活节奏也在逐步加快。看到人们都已用上了压水井,老井自知没趣,忽一日,老井忙完了自己的事之后,也没问问乡亲们还有没有啥事儿,就鸟儿悄地携着那棵老树一起从这个世界消失了。⒄离开故乡已多年,记忆中的老井和老树依然在梦里萦绕着。它们不仅仅是浇灌、荫泽了一方乡土文化,也时时刻刻地在滋润着我干涸的思维。⒅如今,老井、老树真的不复存在了,昔日井台上挑着水桶的人们大多早已作古,井台上人们的笑声,还有那悠悠的辘轳声,早已被岁月的风吹散。⒆清晨,喜鹊夫妻飞来,叽叽嘎嘎,叫着喊着,盘旋着,因为,它已找不到它们曾经栖息的家园。⒇黄昏,一只乌鸦口渴了,只见它站在曾经的老树遗骸上,凝望着这片土地,凝望着村庄一动不动,因为,它已找不到曾经的那口井……[21]老井,从村庄里走失,从人们的亘古思维里淡出,就像一个盲人的一双眼睛,深深地凹进故乡的泥土里,湮灭在曾经的家园,让我们从此再也找不到一汪有根之水。[22]我在想,没有井的家园,是不是少了点儿什么?井的概念是不是随着时光的流逝,渐渐地淡出人们的记忆?如今那些要出外谋生的年轻后生们,当他们一个个离开家园,是否还算“背井”离乡?[23]哦,走失的老井、老树,还有那远去的辘轳声……20.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3分)A.本篇散文融回忆想象与现实感怀为一体,增添了几分厚重感与文化内涵。B.本文选取平常的乡村意象——老井,对老井的描写采取了有详有略的技巧,并运用了首尾照应的手法。C.作者以细节描写描绘出了自己熟悉但又毫不起眼的民俗民风,着力刻画了故乡人文和地理的风貌,凸显的是老井浇灌一方乡村文化。D.出外谋生的年轻人无法“背井”离乡说明农村传统的生命状态、田园生活的朴素与美好,随着社会的发展,都在日益消失。21.请简要概括①②段的内容,并分析这一部分在全文中的作用。(4分)22.请分析⒆⒇段的表达特色。(4分)23.读了题目“走失的老井”,再联系全文,你赞成作者在文中的感情倾向吗?为什么?(3分)三、 写作(共60分)24.以下两个组我题目,请任选一题写作。(1)题目:他(她、它)让我感到 。(2)学习的课堂上,有迷惘,更有明朗,智慧的我们一起探究品尝;实践的园地里,有恐慌,更有荣光,团结的我们一起合作担当;生活的蓝天下,有忧伤,更有欢畅,热情的我们一起体验分享……成长路上,需要我们同担风雨,共享阳光。请以“我们一起来”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①如果选择他(她、它)让我感到。写作,需先确定合适的人称,并将题目补充完整。②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戏曲除外);③表达真情实感,不得套作,抄袭;④不少于600字;⑤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来源:PAGE答案积累与运用 (共40分)1.B 2.C 3.D 4.C 5.A (1-5小题,每题3分) 6. (10分,每空1分)|拣尽寒枝不肯栖|浮云游子意|零落成泥碾作尘|心忧炭贱愿天寒|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碳值|凄神寒骨,悄怆幽邃7.(6分,每空1分)(1)《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保尔 柯察金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钢铁般的意志,顽强奋斗的高贵品质。人的一生应该怎样度过8.(共9分,每小题3分)(1)答案示例:①礼貌用语大串联②礼节规矩我传承③礼仪知识我知晓④生活处处有礼仪⑤知书达理赢天下 评分标准:3分.每空1分,符合内容即可.(2)①久仰②莅临③拜读评分标准:3分.每空1分,(3)答案示例:①我赞成.中国是礼仪之邦,热情待客是中国人的传统礼仪,客人来了帮其夹菜,正显示出主人的热情好客,能让客人感觉亲切、温暖.②我不赞成.主人不知道客人的喜好,如果客人不喜欢吃,又不好拒绝,会觉得尴尬.二、阅读理解(一)、(共8分)9.C (3分) 10.雄浑壮阔 气势博大 (2分)11 .这一联用夸张的手法状写了洞庭湖雄伟壮观的景象。“蒸”写出湖面的丰厚的蓄积,仿佛广大的云梦泽都受到洞庭湖的滋养哺育;“撼”写出洞庭湖汹涌澎湃的气势,极为有力。(3分)(二)、(共16分,每小题4分)12.(4分)⑴通“举”,推举,选举;⑵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亲人;⑶顺着,沿着;⑷离开。13(4分).⑴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 ⑵渔人见到这片景色很是惊异,想走到这林子的尽头。14.(4分,两点即可)⑴写桃花源里田园风貌,一派富足宁静的景象;⑵写桃花源中人过着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⑶写桃花源中人家家都友好好客。 15 .(4分)两文反映的都是古人对“大同”社会的向往与追求[乙文]“世外桃源”的境界是根据[甲文]“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或:“世外桃源”是对“大同”社会生活风貌的艺术再现)。[甲文]侧重于议论(或“阐述”),[乙文]侧重于记叙(或描写)。(三)(共12分)16.(3分)⑴引出文章中心论点;⑵作为论据证明本文观点;⑶激发读者阅读兴趣17.(3分)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手法,生动形象的论证了“苦寒”对人生的重要意义,从而有力的证明了论点。18.(3分)首先提出了“无论从事何种行业,唯不畏苦寒者,方可自得其芳。”的观点;接着举焦裕禄和林北川的事例来阐明“对于党员干部来说,不惧艰险、不辞劳苦,情系百姓、为民服务,牢牢扎根基层一线,才能丰富阅历、增强本领,赢得群众的认可。”的道理;最后得出党员干部自讨苦吃才能成大事、解难题、拉近干群关系的结论。19.略(3分)(四)20.(3分)C 21.(4分)⑴内容:较为详细地描写了老井的悠久历史(1分),老井的形状构成,井台的构成(1分)。⑵作用:开篇引出话题,为下文写在井边的农村生活做铺垫(1分);表明作者对老井的印象深刻,为老井的“走失”做铺垫(1分)。22.(4分)这两段选取了农村常见的事物喜鹊与乌鸦,从视觉、听觉多角度描写,写了喜鹊的叫喊、盘旋,乌鸦的凝望,生动活泼、栩栩如生,富于美感(2分);运用比拟的修辞方法,赋予了人的情感,突出了对老井的依恋和老井消失的失望。(2分)23.(3分)观点一:赞同作者的痛心和担忧。①老井浇灌一方乡村文化,祖祖辈辈围绕它生活劳作、繁衍生息,使人们在艰辛贫穷的日子里过的踏实温暖。②老井同时也象征故乡,作为精神支柱,能时时刻刻地在滋润着外出的游子,在异乡打拼的人。③老井是乡村文化、传统的象征,老井的消失,意味着乡村文化、传统就在消失,作者是痛心和担忧的。观点二:不赞同作者的痛心和担忧。①老井在过去浇灌一方乡村文化,是有贡献的。现在人们用上了压水井,是社会的进步。②故乡的象征并不仅仅是老井,现在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同样会有乡愁,同样对故乡会有牵挂。③文化是需要继承得,但更需要发展。老井的消失,并不意味着传统文化就彻底消失,我们可以继承老井的内涵,不需要坚守老井的形式。三、24.作文60分(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21-2022八年级语文下册期末试卷.doc 2021-2022八年级语文下册期末试卷答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