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03讲 胶体和物质的转化【自学导读】阅读教材8——11页 ,根据所掌握知识填空:一、分散系1、定义:由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以 粒子 形式分散到另一种(或多种)物质里所形成的 混合物 。2、组成: 分散质:分散系中分散成 粒子的物质 。分散剂:分散系中微粒分散在其中的物质3、分类:类 别 溶 液 胶 体 浊液(悬浊液、乳浊液)分散质粒子直径的大小 < 1nm 1—100nm >100nm二、胶体1、概念: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在 1—100nm 之间的分散系。2、分类:按分散剂: 液溶胶:Fe(OH)3胶体、AgI胶体固溶胶:烟水晶、有色玻璃等气溶胶:烟、云、雾等按分散质:粒子胶体:Fe(OH) 3胶体、AgI胶体等分子胶体(高分子胶体):蛋白质胶体、淀粉胶体等教材8页 【实验1-1】取两个100mL小烧杯,分别加入40mL蒸馏水和40 mL CuSO4溶液。将烧杯中的蒸馏水加热至沸腾,向沸水中逐滴加入5—6滴FeCl3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液体红褐色,停止加热。观察制得的Fe(OH)3胶体。3、Fe(OH) 3(胶体)的制备(1) 方法:将烧杯中的蒸馏水加热至 沸腾 ,向沸水中逐滴加入5~6滴FeCl3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 红褐色 ,停止加热。(2)反应方程式:FeCl3 + 3H2O == Fe(OH) 3(胶体) + 3HCl注意:必须用蒸馏水,不能用自来水;要用氯化铁饱和溶液;不能加热煮沸时间过长。4、胶体的性质教材8页 实验1-1条件 暗处试剂 CuSO4溶液 Fe(OH)3操作 分别用激光笔照射这两种液体,在与光线垂直的方向进行观察现象 无现象 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丁达尔效应——教材8页图1-5 资料卡片(1)产生:当光束通过胶体时,看到一条光亮“通路”的现象(2)原因:由于胶体粒子较大(1~100nm),对光线 散射 而形成的(3)应用: 鉴别胶体和溶液 。【自学导读】阅读教材资料卡片 ——丁达尔效应三、物质的转化完成教材10页思考与讨论 归纳总结酸、碱、盐的通性及转化关系1、酸的化学性质主要化学性质 现象或化学方程式(以硫酸为例) 基本反应类型与指示剂作用与活泼金属反应与碱反应与碱性氧化物反应与某些盐反应2、碱的化学性质主要化学性质 现象或化学方程式(以氢氧化钠为例) 基本反应类型与指示剂作用与酸反应与酸性氧化物反应与某些盐反应3、盐的化学性质主要化学性质 化学方程式 基本反应类型与金属反应与酸反应与碱反应与某些盐反应思考: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完成教材10页思考与讨论 根据物质的转化关系,总结规律【基础训练】1.当光束通过下列分散系时,能产生丁达尔效应的是A.食盐水 B.稀盐酸 C.NaOH溶液 D.Al(OH)3胶体【答案】D【解析】A.食盐水属于溶液,不能产生丁达尔效应,故不选A;B.稀盐酸属于溶液,不能产生丁达尔效应,故不选B;C.NaOH溶液属于溶液,不能产生丁达尔效应,故不选C;D.Al(OH)3胶体属于胶体,能产生丁达尔效应,故选D;选D。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用激光笔照射硫酸铜溶液,可观察到“丁达尔效应”B.酸雨就是pH<7的雨水C.工业上可用电解熔融氧化镁制得金属镁D.煤的气化、液化和石油的裂化、裂解都是化学变化【答案】D【解析】A.硫酸铜溶液无丁达尔效应,用激光笔照射硫酸铜溶液,侧面不可观察到明显的光路,故A错误;B.正常雨水的pH=5.6,酸雨就是pH<5.6的雨水,主要是由大气中的SO2溶于水生成亚硫酸、亚硫酸不稳定被氧化生成硫酸造成的硫酸型酸雨和由氮氧化物引起的硝酸型酸雨,故B错误;C.工业上用电解熔融氯化镁的方法制取镁,可用于工业生产,而不是氧化镁,故C错误;D.煤的气化、液化分别生成水煤气和甲醇等液体燃料,煤的干馏得到煤气、煤焦油和焦炭,石油的裂化、裂解得到较小的烃分子,均有新物质生成均属于化学变化,故D正确;故选:D。3.用光束照射某“纳米材料”分散系时会出现一条光亮的“通路”。照射以下分散系也能看到类似现象的是A.FeCl3溶液 B.酒精 C.蔗糖溶液 D.有色玻璃【答案】D【解析】A.FeCl3溶液不是胶体,不能产生丁达尔效应,故不选A;B.酒精不是胶体,不能产生丁达尔效应,故不选B;C.蔗糖溶液不是胶体,不能产生丁达尔效应,故不选C;D.有色玻璃属于胶体,能产生丁达尔效应,故选D;选D。4.500mL2mol·L-1FeCl3溶液和500mL2mol·L-1明矾溶液分别滴入沸水中,加热制成分散系甲、乙,经测定,甲分散系中分散质的粒子直径大小在1~100nm之间,乙分散系中分散质的粒子直径大小在10-9~10-7m之间。下列关于甲、乙分散系的判断合理的是A.在暗室里用一束明亮的“强光”照射甲、乙,发现甲有丁达尔效应,乙没有丁达尔效应B.向甲、乙中分别滴加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现象都是“先聚沉,后溶解”C.向甲、乙中分别滴加过量的氢碘酸,最终现象分别是深褐色溶液、无色溶液D.二者生成胶粒的数目都是1NA【答案】C【分析】甲分散系中分散质的粒子直径大小在1~100nm之间,乙分散系中分散质的粒子直径大小在10-9~10-7m之间,说明甲乙两种分散系均为胶体;【解析】A. 在暗室里用一束明亮的“强光”照射甲、乙,发现甲有丁达尔效应,乙也有丁达尔效应,故A错误;B. 向甲、乙中分别滴加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现象都是“先聚沉”,但只有乙,沉淀后溶解,故B错误;C. 铁离子能将碘离子氧化生成碘单质,而铝离子不与碘离子反应,向甲、乙中分别滴加过量的氢碘酸,最终现象分别是深褐色溶液、无色溶液,故C正确;D.每个胶粒都由成千上万个分子或粒子聚集而成,二者生成胶粒的数目都少于1NA,故D错误;故选C。5.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干冰升华 B.SO2使品红褪色C.水力发电 D.活性炭使红墨水褪色【答案】B【解析】A.干冰升华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错误;B.二氧化硫能够与有机色素化合生成无色物质,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B正确;C.水力发电利用水的势能转化为动能再转化为电能,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错误;D.活性炭使红墨水褪色,是因为活性炭吸附性,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D错误;故选:B。6.下列过程中涉及到化学变化的是A.海水晒盐 B.酸雨的形成C.磁铁吸引小铁钉 D.粉碎矿石【答案】B【解析】A.海水晒盐只是溶剂变少,NaCl析出,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错误;B.酸雨的形成过程是SO2和水反应生成H2SO3,再经氧气氧化生成H2SO4,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B正确;C.磁铁吸引小铁钉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错误;D.矿石粉碎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D错误;故选:B。7.某物质溶于水,所得溶液既能使蓝色石蕊试纸变红,也能与碳酸盐反应生成气体,此物质有可能是①氧化物 ②盐 ③碱 ④单质 ⑤酸A.①②④ B.①②④⑤C.② D.①②③④⑤【答案】B【解析】①氧化物如SO2溶于水生成亚硫酸,所得溶液显酸性,能使蓝色石蕊试纸变红;由于其酸性比碳酸强。所以也能与碳酸盐反应生成气体,①正确;②盐可以是酸式盐如NaHSO4,电离产生H+使溶液显酸性,能使蓝色石蕊试纸变红;由于其酸性比碳酸强,因此能和碳酸盐反应生成二氧化碳,②正确;③碱不能使石蕊试纸变红,也不能与碳酸盐反应生成气体,③错误;④单质Cl2溶于水生成盐酸和次氯酸,所得溶液显酸性,能使蓝色石蕊试纸变红;由于盐酸的酸性比碳酸强,所以能与碳酸盐反应生成气体,④正确;⑤酸溶液具有酸性,能使蓝色石蕊试纸变红,也能与碳酸盐反应生成气体,⑤正确;综上所述可知:符合上述反应条件的物质类别序号是①②④⑤,故合理选项是D。8.下列过程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A.活性炭净水B.侯氏制碱C.蒸鱼时加入少量的料酒和食醋可减少腥味,增加香味D.烧菜用过的铁锅,经放置常出现红棕色斑迹【答案】A【解析】A.活性炭表面积大,吸附力强,可以吸附水中悬浮的固体小颗粒,使之形成沉淀,从而具有净水作用。在该过程中没有新物质产生,因而属于物理变化,而不是化学变化,A符合题意;B.侯氏制碱是向饱和食盐水中先通入氨气,再通入二氧化碳,发生反应:NaCl+NH3+CO2+H2O=NaHCO3↓+NH4Cl,将反应产生的NaHCO3经过滤、洗涤、灼烧,发生分解反应:2NaHCO3Na2CO3+CO2↑+H2O,在该变化过程中有新物质产生,发生的是化学变化,B不符合题意;C.料酒和食醋在一定条件下发生酯化反应产生乙酸乙酯,因而具有特殊香味,由于产生新的物质,因此发生的是化学变化,C不符合题意;D.烧菜用过的铁锅,在灼烧时,Fe与O2反应产生Fe2O3,因而常出现红棕色斑迹,该过程中产生了新的物质,因此发生的是化学变化,D不符合题意;故选A。9.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下列有关胶体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稀豆浆是一种胶体B.胶体比溶液更稳定C.胶体的分散质粒子直径在1~100nm之间D.光束通过胶体时可以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答案】B【解析】A.稀豆浆是一种胶体,故A正确;B.胶体具有介稳性,胶体比溶液稳定性差,故B错误;C.分散质粒子直径在1~100nm之间的分散系是胶体,故C正确;D.胶体能产生“丁达尔效应”,光束通过胶体时可以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故D正确;选B。10.物质的分类如图所示,由图判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甲图所示的分类方法属于树状分类法B.乙图所示的分类方法属于交叉分类法C.NaCl、Na2CO3既属于钠盐又属于正盐D.H2O、CO2既属于非金属氧化物又属于酸性氧化物【答案】D【解析】A. 树状分类法含义:对同一类事物按照某些属性进行在分类的分类法,从图形看应属于树状分类法,故A正确;B. 交叉分类法含义:根据物质不同的分类标准,对同一事物进行多种分类的一种分类方式,从图形看应属于交叉分类法,故B正确;C. NaCl、Na2CO3二者都含有钠离子属于钠盐,并且属于正盐,故C正确;D. 二者均是非金属氧化物,但水不是酸性氧化物,故D错误;答案选D。11.下列有关物质分类或归类正确的一组是①液氨、液氯、干冰、水银均为化合物 ②浓硫酸、盐酸、氨水、碘酒均为混合物 ③明矾、小苏打、稀盐酸、次氯酸均为电解质 ④白酒、牛奶、豆浆、可乐饮料均为胶体 ⑤NaCl、Na2CO3、NaHCO3、Na2SiO3均为钠盐A.①和② B.②和③ C.③和④ D.②和⑤【答案】D【解析】①液氯为非金属单质,水银为金属单质,①不正确;②浓硫酸是硫酸与少量水的混合物、盐酸是氯化氢气体溶于水所得的溶液、氨水是氨气溶于水所得的溶液、碘酒是碘溶解在酒精中所得的溶液,它们均为混合物,②正确;③稀盐酸为氯化氢的水溶液,属于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③不正确;④白酒、可乐饮料均是溶液,不属于胶体,④不正确;⑤NaCl、Na2CO3、NaHCO3、Na2SiO3均是含有钠元素的盐,NaCl为无氧酸盐,其余的都是含氧酸盐,⑤正确;通过以上分析可知,②和⑤正确,故选D。12.利用下列流程制取烧碱,在整个流程中没有涉及的化学反应类型是石灰石生石灰熟石灰烧碱A.化合反应 B.置换反应 C.复分解反应 D.分解反应【答案】B【解析】石灰石高温煅烧,发生分解反应产生生石灰CaO、CO2;CaO与水发生化合反应产生熟石灰Ca(OH)2;Ca(OH)2与纯碱Na2CO3发生复分解反应产生CaCO3沉淀和烧碱NaOH,可见:在整个流程中没有涉及的化学反应类型是置换反应,故合理选项是B。13.化工生产中常用到“三酸两碱”,“三酸”指硝酸、硫酸和盐酸,“两碱”指烧碱和纯碱。(1)从物质的分类角度看,不恰当的一种物质是_______(填物质名称)。(2)“三酸”与“两碱”之间的反应,若用化学方程式表示有六个(酸过量时),若用离子方程式表示却只有两个,请写出这两个离子方程式(酸过量时):_______、_______。(3)“三酸”常用于溶解金属和金属氧化物。下列块状金属在常温时能全部溶于足量浓盐酸的是_______(填序号)。A.Au B.Cu C.Fe(4)烧碱、纯碱溶液均可吸收CO2,当含0.1molNaOH的溶液吸收一定量CO2后(CO2+Na2CO3+H2O=2NaHCO3),将溶液低温小心蒸干得到固体的组成可能有四种情况,分别是(填化学式):①_______,②Na2CO3,③_______,④NaHCO3。【答案】纯碱 CO+2H+=CO2↑+H2O OH-+H+=H2O C NaOH、Na2CO3 Na2CO3、NaHCO3【分析】硝酸、硫酸和盐酸与烧碱反应本质是氢离子与氢氧根离子反应生成水;过量的硝酸、硫酸和盐酸与碳酸钠反应本质是氢离子与碳酸根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与水,结合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和CO2 与NaOH的反应分析解答。【解析】(1)硝酸、硫酸和盐酸属于酸,烧碱是氢氧化钠,属于碱,纯碱是碳酸钠,属于盐,分类不恰当的是纯碱,故答案为:纯碱;(2)硝酸、硫酸和盐酸与烧碱反应的本质是氢离子与氢氧根离子反应生成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H++OH-=H2O;过量的硝酸、硫酸和盐酸与碳酸钠反应的本质是氢离子与碳酸根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H++CO=CO2+H2O,故答案为:H++OH-=H2O;2H++CO=CO2+H2O;(3)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可知,能与盐酸反应置换出氢气的金属是铁,金和铜不能反应,故答案为:C;(4)0.1mol NaOH的溶液吸收一定量CO2,发生的反应可能有CO2 + 2NaOH =Na2CO3 + H2O,CO2+Na2CO3+H2O=2NaHCO3,根据吸收二氧化碳的量,溶液中的溶质可能为:NaOH、Na2CO3或 Na2CO3或Na2CO3、NaHCO3或NaHCO3,故溶液低温蒸干得到固体的组成为:NaOH、Na2CO3或 Na2CO3或Na2CO3、NaHCO3或NaHCO3,故答案为:NaOH、Na2CO3;Na2CO3、NaHCO3。14.下列10种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_______;属于碱的是_______;属于酸的是_______;属于盐的是_______(填序号)。①水 ②新鲜空气 ③铁 ④二氧化碳 ⑤硫酸 ⑥熟石灰[Ca(OH)2] ⑦绿矾(FeSO4·7H2O) ⑧牛奶 ⑨碱式碳酸铜[Cu2(OH)2CO3] ⑩硫酸氢钠(NaHSO4)【答案】①④ ⑥ ⑤ ⑦⑨⑩【分析】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为氧化物;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全都是氢离子的化合物为酸;电离时产生的阴离子全都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为碱;电离时能产生酸根离子和铵根离子或金属阳离子的化合物为盐,据此解答。【解析】①水的化学式是H2O,属于氧化物;④二氧化碳的化学式是CO2,属于氧化物,故属于氧化物的序号是①④;⑥熟石灰[Ca(OH)2]电离产生Ca2+、OH-,属于碱,故属于碱的物质序号是⑥;⑤硫酸化学式是H2SO4,属于酸,故属于酸的物质序号是⑤;⑦绿矾、⑨碱式碳酸铜[Cu2(OH)2CO3]、⑩硫酸氢钠(NaHSO4),电离产生金属阳离子和酸根离子,因此属于盐,故属于盐的物质序号是⑦⑨⑩。15.胶体在生活中有重要应用,利用和沸水反应制备的胶体中常混有和HCl。已知胶体不能透过半透膜,而小分子和离子可以透过半透膜。试回答下列有关问题:(1)制取胶体的实验操作是_______。用_______的方法除去胶体中的浑浊物;用_______(填方法或现象)证明胶体已经制成。(2)胶体区别于溶液的本质特征是_______。(3)取半透膜外最后一次的溶液少许于试管中,_______,则证明胶体和已经完全分离。【答案】在沸水中滴加几滴饱和氯化铁溶液,继续加热,当溶液出现红褐色出现,停止加热, 过滤 丁达尔效应 分散质粒子直径在1-100nm 加入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若无沉淀产生【解析】(1)制取胶体的实验操作是在沸水中滴加几滴饱和氯化铁溶液,继续加热,当溶液出现红褐色出现,停止加热,即制得氢氧化铁胶体。因为胶体可以通过滤纸,而浊液的成分不能通过滤纸,所以用过滤的方法除去胶体中的浑浊物;因为胶体有丁达尔效应,即一束光照射胶体,出现光亮的通路,所以用丁达尔效应证明胶体已经制成。(2)胶体区别于溶液的本质特征是分散质粒子直径的大小,胶体的分散质粒子直径在1-100nm。(3)氯离子可以通过半透膜,但胶体不能,所以取半透膜外最后一次的溶液少许于试管中,加入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若无沉淀产生,则证明胶体和已经完全分离。16.(1)下列三组物质中,均有一种物质的类别与其他三种不同。①MgO、Na2O、CO2、CuO②HCl、H2O、H2SO4、HNO3③NaOH、Na2CO3、KOH、Cu(OH)2三种物质依次是(填化学式):①______;②______;③______。 (2)“纳米材料”是当今材料科学研究的前沿,其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催化剂及军事科学中。所谓“纳米材料”是指研究、开发出的微粒直径从几纳米到几十纳米的材料,如将纳米材料分散到分散剂中,所得混合物可能具有的性质是_____。A.能全部透过滤纸 B.有丁达尔效应C.所得液体呈胶状 D.所得物质一定是悬浊液(3)现有甲、乙、丙三名同学分别进行Fe(OH)3胶体的制备实验。甲同学向氯化铁溶液中加入少量的NaOH溶液;乙同学直接加热饱和FeCl3溶液;丙同学向25 mL沸水中逐滴加入1-2 mL FeCl3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停止加热。试回答下列问题:其中操作正确的同学是_____。【答案】CO2 H2O Na2CO3 AB 丙【解析】(1)①MgO、Na2O、CuO为金属氧化物,CO2为非金属氧化物;②HCl、H2SO4、HNO3为酸,H2O呈中性,不属于酸;③NaOH、KOH、Cu(OH)2为碱,Na2CO3为盐;(2) 所得混合物中分散质的微粒直径从几纳米到几十纳米的材料,形成的分散系为胶体,胶体可透过滤纸,不能透过半透膜,具有丁达尔效应的性质,胶体不一定呈胶状,综上所述,答案为AB;(3) 甲同学向氯化铁溶液中加入少量的NaOH溶液,可制备氢氧化铁沉淀,不能制备氢氧化铁胶体;乙同学直接加热饱和FeCl3溶液,产生的Fe(OH)3胶体会发生聚沉,得到氢氧化铁悬浊液;丙同学向25 mL沸水中逐滴加入1-2 mL FeCl3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停止加热,可得到氢氧化铁胶体。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03讲 胶体和物质的转化【自学导读】阅读教材8——11页 ,根据所掌握知识填空:一、分散系1、定义:由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以 形式分散到另一种(或多种)物质里所形成的 。2、组成: 分散质:分散系中分散成 。分散剂:分散系中微粒分散在其中的物质3、分类:类 别 溶 液 胶 体 浊液(悬浊液、乳浊液)分散质粒子直径的大小 < 1nm 1—100nm >100nm二、胶体1、概念: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在 之间的分散系。2、分类:按分散剂: 液溶胶:Fe(OH)3胶体、AgI胶体固溶胶:烟水晶、有色玻璃等气溶胶:烟、云、雾等按分散质:粒子胶体:Fe(OH) 3胶体、AgI胶体等分子胶体(高分子胶体):蛋白质胶体、淀粉胶体等教材8页 【实验1-1】取两个100mL小烧杯,分别加入40mL蒸馏水和40 mL CuSO4溶液。将烧杯中的蒸馏水加热至沸腾,向沸水中逐滴加入5—6滴FeCl3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液体红褐色,停止加热。观察制得的Fe(OH)3胶体。3、Fe(OH) 3(胶体)的制备(1) 方法:将烧杯中的蒸馏水加热至 ,向沸水中逐滴加入5~6滴FeCl3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 ,停止加热。(2)反应方程式:FeCl3 + 3H2O == Fe(OH) 3(胶体) + 3HCl注意:。4、胶体的性质教材8页 实验1-1条件 暗处试剂 CuSO4溶液 Fe(OH)3操作 分别用激光笔照射这两种液体,在与光线垂直的方向进行观察现象 无现象 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丁达尔效应——教材8页图1-5 资料卡片(1)产生:当光束通过胶体时,看到一条光亮“通路”的现象(2)原因:由于胶体粒子较大(1~100nm),对光线 散射 而形成的(3)应用: 鉴别胶体和溶液 。【自学导读】阅读教材资料卡片 ——丁达尔效应三、物质的转化完成教材10页思考与讨论 归纳总结酸、碱、盐的通性及转化关系1、酸的化学性质主要化学性质 现象或化学方程式(以硫酸为例) 基本反应类型与指示剂作用与活泼金属反应与碱反应与碱性氧化物反应与某些盐反应2、碱的化学性质主要化学性质 现象或化学方程式(以氢氧化钠为例) 基本反应类型与指示剂作用与酸反应与酸性氧化物反应与某些盐反应3、盐的化学性质主要化学性质 化学方程式 基本反应类型与金属反应与酸反应与碱反应与某些盐反应思考: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完成教材10页思考与讨论 根据物质的转化关系,总结规律【基础训练】1.当光束通过下列分散系时,能产生丁达尔效应的是A.食盐水 B.稀盐酸 C.NaOH溶液 D.Al(OH)3胶体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用激光笔照射硫酸铜溶液,可观察到“丁达尔效应”B.酸雨就是pH<7的雨水C.工业上可用电解熔融氧化镁制得金属镁D.煤的气化、液化和石油的裂化、裂解都是化学变化3.用光束照射某“纳米材料”分散系时会出现一条光亮的“通路”。照射以下分散系也能看到类似现象的是A.FeCl3溶液 B.酒精 C.蔗糖溶液 D.有色玻璃4.500mL2mol·L-1FeCl3溶液和500mL2mol·L-1明矾溶液分别滴入沸水中,加热制成分散系甲、乙,经测定,甲分散系中分散质的粒子直径大小在1~100nm之间,乙分散系中分散质的粒子直径大小在10-9~10-7m之间。下列关于甲、乙分散系的判断合理的是A.在暗室里用一束明亮的“强光”照射甲、乙,发现甲有丁达尔效应,乙没有丁达尔效应B.向甲、乙中分别滴加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现象都是“先聚沉,后溶解”C.向甲、乙中分别滴加过量的氢碘酸,最终现象分别是深褐色溶液、无色溶液D.二者生成胶粒的数目都是1NA5.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干冰升华 B.SO2使品红褪色C.水力发电 D.活性炭使红墨水褪色6.下列过程中涉及到化学变化的是A.海水晒盐 B.酸雨的形成C.磁铁吸引小铁钉 D.粉碎矿石7.某物质溶于水,所得溶液既能使蓝色石蕊试纸变红,也能与碳酸盐反应生成气体,此物质有可能是①氧化物 ②盐 ③碱 ④单质 ⑤酸A.①②④ B.①②④⑤C.② D.①②③④⑤8.下列过程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A.活性炭净水B.侯氏制碱C.蒸鱼时加入少量的料酒和食醋可减少腥味,增加香味D.烧菜用过的铁锅,经放置常出现红棕色斑迹9.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下列有关胶体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稀豆浆是一种胶体B.胶体比溶液更稳定C.胶体的分散质粒子直径在1~100nm之间D.光束通过胶体时可以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10.物质的分类如图所示,由图判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甲图所示的分类方法属于树状分类法B.乙图所示的分类方法属于交叉分类法C.NaCl、Na2CO3既属于钠盐又属于正盐D.H2O、CO2既属于非金属氧化物又属于酸性氧化物11.下列有关物质分类或归类正确的一组是①液氨、液氯、干冰、水银均为化合物 ②浓硫酸、盐酸、氨水、碘酒均为混合物 ③明矾、小苏打、稀盐酸、次氯酸均为电解质 ④白酒、牛奶、豆浆、可乐饮料均为胶体 ⑤NaCl、Na2CO3、NaHCO3、Na2SiO3均为钠盐A.①和② B.②和③ C.③和④ D.②和⑤12.利用下列流程制取烧碱,在整个流程中没有涉及的化学反应类型是石灰石生石灰熟石灰烧碱A.化合反应 B.置换反应 C.复分解反应 D.分解反应13.化工生产中常用到“三酸两碱”,“三酸”指硝酸、硫酸和盐酸,“两碱”指烧碱和纯碱。(1)从物质的分类角度看,不恰当的一种物质是_______(填物质名称)。(2)“三酸”与“两碱”之间的反应,若用化学方程式表示有六个(酸过量时),若用离子方程式表示却只有两个,请写出这两个离子方程式(酸过量时):_______、_______。(3)“三酸”常用于溶解金属和金属氧化物。下列块状金属在常温时能全部溶于足量浓盐酸的是_______(填序号)。A.Au B.Cu C.Fe(4)烧碱、纯碱溶液均可吸收CO2,当含0.1molNaOH的溶液吸收一定量CO2后(CO2+Na2CO3+H2O=2NaHCO3),将溶液低温小心蒸干得到固体的组成可能有四种情况,分别是(填化学式):①_______,②Na2CO3,③_______,④NaHCO3。14.下列10种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_______;属于碱的是_______;属于酸的是_______;属于盐的是_______(填序号)。①水 ②新鲜空气 ③铁 ④二氧化碳 ⑤硫酸 ⑥熟石灰[Ca(OH)2] ⑦绿矾(FeSO4·7H2O) ⑧牛奶 ⑨碱式碳酸铜[Cu2(OH)2CO3] ⑩硫酸氢钠(NaHSO4)15.胶体在生活中有重要应用,利用和沸水反应制备的胶体中常混有和HCl。已知胶体不能透过半透膜,而小分子和离子可以透过半透膜。试回答下列有关问题:(1)制取胶体的实验操作是_______。用_______的方法除去胶体中的浑浊物;用_______(填方法或现象)证明胶体已经制成。(2)胶体区别于溶液的本质特征是_______。(3)取半透膜外最后一次的溶液少许于试管中,_______,则证明胶体和已经完全分离。16.(1)下列三组物质中,均有一种物质的类别与其他三种不同。①MgO、Na2O、CO2、CuO②HCl、H2O、H2SO4、HNO3③NaOH、Na2CO3、KOH、Cu(OH)2三种物质依次是(填化学式):①______;②______;③______。 (2)“纳米材料”是当今材料科学研究的前沿,其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催化剂及军事科学中。所谓“纳米材料”是指研究、开发出的微粒直径从几纳米到几十纳米的材料,如将纳米材料分散到分散剂中,所得混合物可能具有的性质是_____。A.能全部透过滤纸 B.有丁达尔效应C.所得液体呈胶状 D.所得物质一定是悬浊液(3)现有甲、乙、丙三名同学分别进行Fe(OH)3胶体的制备实验。甲同学向氯化铁溶液中加入少量的NaOH溶液;乙同学直接加热饱和FeCl3溶液;丙同学向25 mL沸水中逐滴加入1-2 mL FeCl3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停止加热。试回答下列问题:其中操作正确的同学是_____。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暑假自学课】03 胶体和物质的转化- 2022年初升高衔接化学暑假自学课(解析版).doc 【暑假自学课】03胶体和物质的转化- 2022年初升高衔接化学暑假自学课(原卷版) .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