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桂花雨同步练习(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桂花雨同步练习(含解析)

资源简介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 3 桂花雨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下面哪句诗可以表达《桂花雨》中母亲对桂花的感情?( )
A.月是故乡明 B.乡音无改鬓毛衰
C.每逢佳节倍思亲 D.海上明月共潮生
2.下列对“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这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桂花一年四季散发着迷人的香气。
B.桂花香气浓郁,即使谢了,香味仍存在。
C.母亲把晒干的桂花送给乡亲们做糕饼、泡茶,它香气弥漫,香甜四季,也香甜了乡亲们的生活。
3.选择合适的修辞手法填到对应的括号里。(选填序号)
①夸张 ②反问 ③比喻 ④拟人
1.谁家家乡的桂花不香呢?(  )
2.桂花从树上摇下来,真像是桂花雨啊!(  )
3.桂花静静地立着,默默地看着它的主人。(  )
4.桂花一开,香飘万里。(  )
4.选择恰当的关联词填空。
无论……都…… 虽然……但是…… 不但……而且……
(1)桂花( )香气迷人,( )还有很多用处。
(2)( )杭州的桂花也非常香,( )母亲总说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香。
(3)小时候,我( )对什么花,( )不懂得欣赏。
5.对《桂花雨》写作特色说法有误的是( )
A.详得当 B.借物抒情 C.语言朴实无华 D.首尾呼应
二、填空题
6.火眼金睛。
框( )匣( )侵( )嫌( )汛( )
筐( )押( )浸( )谦( )讯( )
7.[词语积累]
(1)写出3个形容国家兴盛、社会安宁的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3个形容国家衰落、社会动荡的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表达
8.读句子,按要求完成练习。
1.中秋节前后,正是故乡桂花盛开的时节。(改写句子,改变语序不改变语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摇下来的桂花,朵朵完整、新鲜。
“新鲜”一词的意思有:①刚生产的,未变质、未污染或未加工的;②刚出现的。在句中它的意思是________(填序号)。我还能用它的另外一个意思写一句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①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②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1)把①句中画线部分换个说法,意思不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个句子都在写_____________,但各有不同,①句写__________,②句写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__________字用得好,表现了桂花香气的浓郁。
4.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
“又”字说明作者________,表达了作者_________之情。
9.按要求写句子。
①《桂花雨》的作者是琦君写的。(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母亲说:“只要不来台风,我就可以收几大箩桂花。”(变成第三人称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桂花雨》片段,回答问题。
①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我总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母亲说:“还早呢,花开的时间太短,摇不下来的。”可是母亲一看天上布满阴云,就知道要来台风了,赶紧叫大家提前摇桂花。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哇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②桂花摇落以后,挑去小枝小叶,晒上几天太阳,收在铁盒子里,可以加在茶叶里泡茶,过年时还可以做糕饼。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③我念中学的时候,全家到了杭州。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秋天,我常到那儿去赏桂花。回家时,总要捡一大袋桂花给母亲。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④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
10.概括选文第①段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
11.画线句中的“浸”字韵味悠长,它好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
12.“枝摇花落乐心头”,摇啊摇啊,桂花落下来了,落到你的肩上,落到你的手上……你的脑海里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着写下来吧。
___________________
13.本文抒发的感情是什么?为什么不直接表达,而说思念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呢?
___________________
课内阅读
中秋节前后,正是故乡桂花盛开的季节。
小时候,我无论对什么花,都不懂得欣赏。父亲总是指指点点地告诉我,这是梅花,那是木兰花……但我除了记些名字外,并不喜欢。我喜欢的是桂花。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不像梅树那样有姿态。不开花时,只见到满树的叶子;开花时,仔细地在树丛里寻找,才能看到那些小花。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
故乡靠海,八月是台风季节。桂花一开,母亲就开始担心了:“可别来台风啊!”母亲每天都要在前后院子走一回,嘴里念着:“只要不来台风,我就可以收几大箩。送一箩给胡家老爷爷,送一箩给毛家老婆婆,他们两家糕饼做得多。”
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桂花成熟时,就应当“摇”。摇下来的桂花,朵朵完整、新鲜。如果让它开过了,落在泥土里,尤其是被风雨吹落,比摇下来的香味就差多了。
14.这几段话选自课文_______________,它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
15.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盛开 chéng(  ) shèng(  )  新鲜xiān(  )xiǎn(  )
16.用“ ”画出选段中的一个双重否定句,并把它改为肯定句。
17.用选段中字体加点的词造句。  
无论……都……____________________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
本题考查诗词的理解能力。
A月是故乡明。此句的意思是: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它出自《月夜忆舍弟》。
B乡音无改鬓毛衰。此句的意思是: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它出自《回乡偶书二首·其一》。
C每逢佳节倍思亲。此句的意思是:每到重阳佳节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它出自《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D明月何时照我还。此句的意思是:天上的明月呀,你什么时候才能够照着我回家呢?它出自《泊船瓜洲》。
通过分析可知,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A项诗句可以表达母亲对桂花的感情。
2.C
【详解】
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
明确句子的含义,并不是字面上的意思,它是蕴涵在句里,而没有说出来的意思,没有说出来的感情,没有说出来的思想。要把握句子的含义,必须在理解句子字面意思的基础上,进一步思索,才能体会得到的。
《桂花雨》是一篇充满着浓浓乡情的优美散文,以“桂花香”为线索,写了“我”童年时代的摇花乐。结合课文内容可知,“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是说母亲把晒干的桂花送给乡亲们做糕饼、泡茶,它香气弥漫,香甜四季,也香甜了乡亲们的生活。
C选项正确。
3.1.② 2.③ 3.④ 4.①
【详解】
4.(1)不但……而且……
(2)虽然……但是……
(3)无论……都……
【详解】
5.D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对课文《桂花雨》写作手法的分析,这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描写了在家乡摇落桂花时的情景,表现了儿时生活的乐趣,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家乡、对童年生活的无比怀念。课文先写小时候对桂花的喜爱,写为什么要摇桂花,接着主要描写了“我”帮大人摇桂花、收桂花的快乐情景,最后写“我”对童年时代“摇花乐”的怀念。作者以童年时代的眼光看待事物,反映出纯真的童趣、纯朴的情感,这种情感集中体现在摇桂花这一场景之中。文章语言清新,情感丰富而真挚。从摇花乐中体会到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 D选项有误,并没有首尾呼应这一特点。
6. 画框 木匣 侵 嫌弃 潮汛 箩筐 押金 浸泡 谦虚 喜讯
7. 国泰民安 安居乐业 路不拾遗 哀鸿遍野 多事之秋 生灵涂炭
【详解】
本题考查对同类型成语的积累,在日常学习中要有意识的识记、背诵。
故答案为:(1)国泰民安、安居乐业、路不拾遗;(2)哀鸿遍野、多事之秋、生灵涂炭。
8. 故乡桂花盛开的时节正是中秋节前后。 ① 示例:奶奶家里添了一件新鲜事物——机器人管家。 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都浸在桂花香里。 桂花的香气 香气蔓延的范围广 香气持续的时间长 浸 不止一次地想起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 对故乡和童年时代的深深怀念
【详解】
1.考查调换词语顺序改写句子,不改变句子意思的能力。解题时,根据原有句子成分特点,在不改变愿意的前提下改变词语顺序。此题中将“中秋节前后”“故乡桂花盛开的时节”互换顺序。
2.此题考查多义词的掌握。解答时要充分了解题目中列举的词的几个义项;在充分读题的基础上做出选择。可以先选定没有歧义的答案,对有歧义的答案可选用“排除法”;将选择的义项带入句子中去读,去思考,看是否语义通顺,表达得准确。
3.(1)考查学生改写句子能力。本题是双重否定句改为肯定句。改写时,将句中双重否定词去掉,加上“都”即可。
(2)此题考查文本的理解分析能力。这两个句子都在写桂花的香气,只是写作角度不同,第一句写香气的蔓延范围广;第二句写的是香气的持续时间长。
4.此题考查对文本的理解能力。“又”说明作者多次,不止一次地想起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和童年时代的怀念之情。
9. 《桂花雨》的作者是琦君。 村子浸在香气里。 妈妈说:“只要不来台风,她就可以收几大箩桂花。
【详解】
①不合逻辑,删掉“的作者”或“写的”。
②考查学生缩句的能力。缩句就是去掉句子中的修饰限制成分,保留句子的主干使它更简洁即可。
③引述句和转述句之间的转换:A标点符号的改变:引述句改转述句,冒号和引号要改为逗号。B人称的变化:a引述句改转述句时,说话人即第一人称“我”要改为第三人称“他”或“她”;b当引述内容涉及第二人称,在改为转述句时就应改为第一人称。应注意,冒号和引号前的内容不变。
10.主要写“我”和母亲摇桂花的情景。
11.“浸”字把无形的花香写得可感可触,桂花不仅花开时香,晾干了泡茶、做糕饼也同样香气弥漫。充分表现了香气带来的效果,使人立刻想象到一个温馨而又美丽的画面,感受到作者对桂花的喜爱。
12.展现了又香又美的桂花像雨一样纷纷扬扬落在人们身上的唯美画面。
13.本文抒发了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以及对童年生活无比怀念的感情。作者是借助桂花这一具体的事物抒发自己的思乡怀旧之情,把这种情感寄托在充满回忆的童年事物中,让读者读起来回味无穷。
10.
本题考查了主要内容概括能力。
联系上下文理解,主要通过写“我”和母亲摇桂花的情景,文中弥漫着作者淡淡的思乡情绪和对故乡美好的回忆。
11.
本题考查了重点字分析理解能力。
联系上下文理解,用的是夸张的修辞手法,一个“浸”字,形象地写出了桂花的香气,桂花不仅花开时香,晾干了泡茶、做饼也同样香气弥漫。桂花,永远香在人们的心里。它的香,已挣脱了季节的束缚,香甜了四季,也香甜了人们的生活。
12.
本题考查思维拓展。
联系上下文理解。“枝摇花落乐心头”写出了桂花开十里飘香,摇动桂枝,桂花像下雨似的飘落,沉浸在花雨花香中让人心头愉悦。“枝摇花落乐心头”,摇啊摇啊,桂花落下来了,落到你的肩上,落到你的手上……展现了又香又美的桂花像雨一样纷纷扬扬落在人们身上的唯美画面。 
13.
本题考查短文内容理解。
联系上下文理解,写了“我”儿时在家乡帮大人摇桂花的美好回忆,作者不止一次地想起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只是这次母亲的话使他又一次想起。淡淡的一句话,却传送出了作者对故乡桂花深深的怀念。家乡的桂花,是跟作者童年的快乐连在一起的,那种“摇花乐”和桂花雨已植进了他的生命,成为他幸福童年的最美好、最耐人回味的记忆。表达了对儿时往事的无比怀念之情,抒发了对家乡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
14. 《桂花雨》 琦君
15.shèng xiān
16.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都浸在桂花香里的。
17.无论多圆的谎言,都经不住时间的考验。
14.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掌握情况。注意不写错别字。
15.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多音字的掌握情况,在于平时学生对读音的的辨析。多音字读音不同,义不同,组成的词语也不同,解答此题,要求学生首先要读准词语,然后依据汉字选择正确的音节即可。
16.双重否定句变肯定句的方法:找到双重否定词,然后改成带肯定的词语。①“不得不”带有“无奈、勉强、不情愿”等语义,改写成肯定句时,通常加上“只能”或“只好”、“只得”等词。②“不能不”“不要不”“非不可”等语气强烈,改写时可以加上“必须”“肯定”或“当然”“一定”等词。
17.本题考查学生的造句能力。注意所给的词语为关联词,是条件关系,造句的时候两个分句要属于条件关系。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