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要点总结一、自然灾害的形成条件及灾害系统自然灾害系统是由孕灾环境、致灾因子、受灾体和灾情共同组成的具有复杂特性的地球表层变异系统,灾情的形成是前三者综合、相互作用的结果。如下图所示:二、自然灾害的影响1.人员伤亡自然灾害对人员的伤害有:①生理伤害:给人体造成死亡、伤残等。②心理和精神伤害:造成恐慌、忧愁、痛苦等。2.财产损失(1)直接经济损失:自然灾害对作物、牲畜、林木、房屋、道路、机场、船舶、厂矿、文物古迹等财产造成的损毁。(2)间接经济损失:是指停产停工、交通通信中断等导致物资生产流通、商贸金融、社会结构和管理等方面的损失。3.自然资源与环境破坏(1)自然资源与环境破坏的灾情特点作为受灾体,自然资源和环境与人、财产相比具有不同特点,因此受灾后所表现出的灾情特点也不同。受灾体 灾情特点人员、财产 直接可见、持续时间短自然资源和环境 灾情具有滞后性和隐蔽性,影响范围和持续时间具有广泛性和持久性(2)自然灾害对不同类型资源的影响4.自然灾害的危害存在地域差异(1)差异性的表现(2)社会发展水平对灾害危害程度的影响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一方面决定了受灾体的经济含量,另一方面还决定了受灾体抵御灾害的能力。这两方面都影响着自然灾害危害程度的高低,具体见下图。(3)自然灾害危害程度地域差异形成的原因三、热带气旋、干旱、寒潮等气象灾害1.热带气旋(1)概念:指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的深厚的低气压涡旋。(2)形成条件①有广阔的暖洋面,海水通过蒸发,能向大气提供充足的水汽。②不稳定的大气层结,下热上冷,促使空气上升及水汽凝结致雨。2.干旱(1)干旱与旱灾的比较分类 干旱 旱灾概念 因长时期无降水或降水量少而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一种现象 在某些地区,即使降水丰富,但是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降水异常偏少,引起水分极度缺乏,不足以维持人们生产生活需要,甚至危及人和动植物的生存,严重阻碍经济发展的一种灾害成因 较长时间的气候波动或气候异变引起的,常与大气在全球范围内的波动有关 两个限制条件:①较长时间内降水少,产生干旱现象;②给人和动植物的生存带来危害,严重阻碍经济发展特征 时间长、地域广 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渐发性影响或发生地区 地域广,有时会波及整个国家或大陆 常常发生在降水不稳定的干旱、半干旱地区。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的内陆地区是世界发生旱灾频率较高的地区,其中非洲是旱灾最严重的地区3.寒潮(1)概念:是一种大范围强冷空气活动,主要发生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的深秋到初春季节。(2)影响寒潮强度的因素寒潮的强弱主要取决于冷空气的温度和将要影响地区的温度,二者的差越大,寒潮的强度越大。(3)寒潮的影响势力强大的寒潮天气可影响到低纬区域。其形成的天气主要有短期内气温骤降,并伴有大风、雨雪、霜冻等现象,有时还带来暴风雪、沙暴等恶劣天气。地质灾害地震(1) 影响烈度的因素影响烈度的因素有多个,包括震级、震源深浅、震中距、地质构造和地面建筑等(2).分析地震烈度大小的方法2.滑坡(1)滑坡的概念是山地斜坡上不稳定的岩体与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的地质现象。(2)发生条件:岩体比较破碎、地势起伏较大、植被覆盖较差。(3)多发地区:一是山地丘陵区,二是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4)影响滑坡强度的因素:滑坡体的位置高度及体积大小。3.泥石流(1)概念:泥石流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2)特征:一是突然爆发的流体沿着陡峻的山沟前推后拥、奔腾而下;二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将大量泥沙石块冲出沟外,漫流堆积。(3)发生条件:泥石流发生要具备的三个条件分别是:地形陡峻、具有丰富的松散碎屑物、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三、洪涝、风暴潮等水文灾害1.洪涝灾害易发多发区从气候因素看 洪涝集中在中低纬度地区,主要是亚热带季风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从地形因素看 江河的两岸尤其是中下游地区,是洪水的直接威胁区。低湿洼地容易发生涝渍2.区分两种风暴潮台风风暴潮 温带风暴潮发生季节 夏秋 春秋海水上涨动力 台风 温带气旋特点 来势猛,速度快,强度大,破坏力强 增水过程相对平缓发生地区 受台风影响的沿海地区 常出现在中纬度沿海地区,以欧洲北海沿岸、美国东海岸以及我国的北方海区沿岸较多四、世界主要的自然灾害带1.世界两大主要的自然灾害带灾害带 主要的自然灾害 致灾因子 受灾体特征环太平洋沿岸几百千米宽自然灾害带 火山、地震、台风、海啸、 风暴潮 板块交界处→多火山、地震→多海啸;热带、副热带海域→台风→风暴潮 人口集中、经济发达地区北纬20°~50°之间的环球自然灾害带 水旱、风暴潮、台风、山地地质灾害(滑坡、泥石流) 不同气候带的边缘→水旱灾害;近热带、副热带海洋→台风→风暴潮;地势高差大,地形复杂→山地地质灾害 位于中纬度地带,人口稠密,经济密度大 3.自然灾害的群发和群聚现象的发生五、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1.在不同地区,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地区 人类活动 对灾情的“影响”社会经济基础雄厚、政治稳定的地区 有足够的财力和物力来建设防灾系统,在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救援,恢复灾区的生产生活 能“缩小”灾害的影响社会经济基础薄弱、时局动荡、人心失稳的地区 减灾不得力,防灾无措施 “放大”灾害效应,进而导致社会矛盾激化,天灾人祸并行2.在高风险区,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习 题1.下列事件中属于自然灾害的是( )A.2012年6月11日河南濮阳市超载校车起火燃烧造成幼儿4死3伤B.2012年3月4日有着“袖珍地球”之称的火星上演“冲日”奇观C.人民网兰州2012年5月13日电 甘肃雹洪突害致49人死亡,23人失踪D.2012年5月28日,河北唐山发生里氏4.8级地震,无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地震是大类所面临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具有突发性强,破坏性大,防御难度大等特点。据此回答2~4题。2.地震的孕灾环境主要是( )A.岩石圈 B.大气圈 C.水圈 D.生物圈3.下列属于地震灾害主要受灾体的是( )A.桥梁、厂矿 B.沉损船只 C.粮食作物 D.滑坡和泥石流4.地震中受伤害最轻的人群可能是( )A.妇女、老人 B.青少年、儿童 C.残障人 D.青壮年男性5.自然灾害造成的最严重的后果是( )A.自然资源与环境破坏 B.财产损失C.对人类生理、心理的损害 D.停工停产、交通通信中断6.某一自然灾害的灾情指标有受灾面积、成灾面积、绝收面积、减产面积、经济损失等。该自然灾害可能是( )①干旱 ②洪涝 ③地震 ④风暴潮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7.通信系统、供电系统、交通系统等生命线工程,易受________等自然灾害的影响。( )A.地震、洪涝、滑坡、泥石流、风暴潮B.洪涝、干旱、冻害、风暴潮、病虫害C.洪涝、地震、滑坡、泥石流、干旱 D.地震、病虫害、滑坡、泥石流、风暴潮下图为“我国某地区气象灾害成因示意图”。读图,完成8~9题。8.图中甲、乙、丙气象灾害分别是( )A.春旱、寒潮、沙尘暴 B.寒潮、台风、沙尘暴C.春旱、暴雪、沙尘暴 D.洪涝、寒潮、泥石流9.该地区最有可能是( )A.四川盆地 B.云贵高原 C.东南丘陵 D.华北平原读下图,回答10~11题。10.图中所示的地质灾害是( )A.地震 B.山崩C.滑坡 D.泥石流11.影响该灾害强度的因素是( )A.①处的物质组成 B.②处的光滑程度C.①处的体积和质量 D.②处水流的大小2010年8月10日下午4时,广东肇庆封开县江口镇旧城区某厂位于贺江堤岸上的7栋职工宿舍楼,一栋接一栋,陆续轰然倒在贺江中,所幸没有造成人员伤亡。据此回答12~13题。12.材料中反映的灾害是( )A.水土流失 B.滑坡 C.泥石流 D.火山喷发13.此次灾害中,人类活动的影响表现为( )A.贺江水对堤岸的长期浸泡 B.降水增加了下滑的动力C.堤岸载重过大 D.建筑基础不牢固14.下列哪些人类活动有利于“缩小”洪涝灾害的影响( )A.合理利用草场资源 B.平垸行洪,不侵占行洪区C.改善作物种植结构 D.发展适宜区域农业资源条件的作物15.读图,回答问题。(1)根据所学知识完成表格:甲 乙气象灾害名称发生季节灾害特点(2)丙、丁两地区相比,容易发生旱灾的是哪一地区?为什么?16.读“某地区不同年份地理环境变化图”,完成下列问题。从1965年到2008年土地利用方式发生了什么变化?两图中地表环境稳定程度较高的是________,易发生自然灾害的是________,原因是什么?若乙图中发生里氏7.0级地震,东西两岸易损程度高的是哪岸?阐述判断依据。(4)乙图中要减轻自然灾害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参考答案1--5CAADC 6--10AAADC 11--14 C B C B15.(1)甲 乙气象灾害名称 寒潮 台风发生季节 深秋(11月)到初春(3~4月)季节 夏秋(7~11月)季节灾害特点 气温骤降,并伴有大风、雨雪、霜冻等现象,有时还带来暴风雪、沙尘暴等恶劣天气 伴随着狂风、暴雨,来势凶猛(2)丁。属季风气候区,降水变率大,不稳定。16.(1)林地变成城市用地(建筑用地)和耕地。(2)甲 乙 林地的破坏造成水土流失、洪水加剧。(3)西岸。建筑用地易损性远远大于耕地。(4)植树造林;完善排水系统,增加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提高城市建筑物的抗震强度,降低易损性;迁出洪水高风险区的居民,加强抗灾减灾教育,加强救援立法,“缩小”灾害效应。1--5CAADC 6--10AAADC 11--14 C B C B15.(1)甲 乙气象灾害名称 寒潮 台风发生季节 深秋(11月)到初春(3~4月)季节 夏秋(7~11月)季节灾害特点 气温骤降,并伴有大风、雨雪、霜冻等现象,有时还带来暴风雪、沙尘暴等恶劣天气 伴随着狂风、暴雨,来势凶猛(2)丁。属季风气候区,降水变率大,不稳定。16.(1)林地变成城市用地(建筑用地)和耕地。(2)甲 乙 林地的破坏造成水土流失、洪水加剧。(3)西岸。建筑用地易损性远远大于耕地。(4)植树造林;完善排水系统,增加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提高城市建筑物的抗震强度,降低易损性;迁出洪水高风险区的居民,加强抗灾减灾教育,加强救援立法,“缩小”灾害效应。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