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一章《机械运动》综合复习学习目标:1.认识长度和时间的测量;2.认识机械运动;理解参照物的概念;知道速度的计算方法;认识两种图像;知识点1时间与长度测量1.长度的测量(1)基本工具:刻度尺(2)刻度尺的使用规则:A.“选”: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刻度尺。B.“观”:使用前要观察它的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C.“放”:尺要沿着所测直线。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D.“看”: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E.“读”: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F.“记”: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测量结果由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组成)2.时间的测量(1)时间单位:秒(s)分钟(min)小时(h)(2)测量工具:秒表、手表等3.误差(1)定义:测量值和真实值的差异叫误差。(2)产生原因:测量工具人为因素测量方法。(3)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4)误差只能减小不能避免,而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和主观粗心造成的,是能够避免。知识回顾:一.选择题(共8小题)1.以下器材,不是用来测量时间的是( )A.沙漏 B.日晷 C.刻度尺 D.原子钟【解答】解:AB、沙漏、日晷是古代的计时工具,准确度很低,故AB不符合题意;C、刻度尺是测量长度的工具,故C符合题意;D、原子钟属于精密计时仪表,能够测量时间,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2.如图所示是刻度尺测一木块的长度,下列记录正确的是( )A.5.3cm B.5.25cm C.3.25cm D.3.3m【解答】解:由图知: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1cm=1m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木块左侧与2.0cm刻度线对齐,读作2.00cm,右侧在5.2cm和5.3cm刻度线之间,读作5.25cm,所以木块的长度为:L=5.25cm﹣2.00cm=3.25cm;因此ABD错误,C正确。故选:C。3.小兰同学用同一把刻度尺先后五次测量同一本书的宽度,测量值分别为:12.42cm、12.43cm、12.43cm、12.20cm、12.44cm,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这把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是1cmB.5次测量是为了减小误差C.这个物体的测量值应取12.428cmD.应该去掉数据”12.20cm”,是为了减小误差【解答】解:A、由测量数据可知数字倒数第二位,即毫米位,对应于刻度尺的分度值,所以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故A错误;B、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减小测量误差,5次测量是为了减小误差,故B正确;C、比较测量结果可以看出:12.20cm与其它数值相比,准确值不同,所以是错误的,应该去掉,物体的长度为:=12.43cm,故C错误;D、因为12.20cm是错误数据,所以应舍去,不是为了减小误差,故D错误。故选:B。4.如图所示是小辛同学精确测量从家到学校所用的时间,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所用时间200s,停表分度值0.1sB.所用时间3.2min,停表分度值1sC.所用时间200s,停表分度值1sD.所用时间3.2min,停表分度值0.1s【解答】解:小表盘指针指在3min与4min之间,即小表盘的示数为3min,大表盘上相邻两条刻度线所表示的时间为1s,即停表分度值为1s,故大表盘读数为20s,所以小辛同学从家到学校所用的时间为3min20s,也就是200s。故选:C。5.下列有关误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误差产生的原因主要是人员操作失误造成的B.误差是不遵守仪器的使用规则产生的C.选用精密的测量仪器可以消除误差D.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解答】解:A.一般来说,由于客观或主观因素的影响,如测量工具、测量方法、测量者等的影响,在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总存在一定的偏差,这种偏差即为误差,而测量人员操作失误属于错误,不是误差,故A错误;B.错误是不遵守仪器的使用规则产生的,而误差是在正确的测量下也会产生的,因此误差不可避免,测量中的错误可以避免,故B错误;C.选用精密的测量仪器可以减少误差,但不能消除误差,故C错误;D.错误可以避免,误差不可避免,只能尽量减小,在实际中经常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来减小误差,故D正确。故选:D。6.我国古代曾用张开的大拇指与中指间的距离作为长度单位,称为“拃”。如图所示,利用刻度尺测量某人“一拃”的长度。根据图中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读数时,视线应从甲方向观察B.读数时,视线应从乙方向观察C.“一拃”的长度为1.9cmD.“一拃”的长度为19cm【解答】解:A、读数时,视线甲没有与刻度尺的刻度线垂直,视线甲是错误的读法,故A错误;B、由图可知,读数时,视线乙与刻度尺的刻度线垂直,故B正确;CD、由图知:刻度尺上10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1c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cm;所以视线乙的结果是19.0cm,故CD错误。故选:B。7.目前我国在对纳米技术的研究已经跻身世界前列,1.76×109nm可能是( )A.物理课本长度 B.一个人的身高C.一座山的高度 D.一个篮球场的长度【解答】解:1.76×109nm=1.76m。A、物理课本的长度在0.176m左右,故A不符合题意;B、一个人的身高在1.76m左右,故B符合题意;C、一座山的高度在176m以上,故C不符合题意;D、一个篮球场的长度再17.6m左右,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8.如图所示为测某种硬币直径的几种方法,其中正确的是( )A.B.C.D.【解答】解:AC、此方法虽然能确定硬币的直径,但刻度尺的0刻度线没有与硬币另一端对齐,故AC错误;B、上面的三角板任何一边都没有与刻度尺垂直,此方法不能确定硬币的直径,故B错误;D、借助两块直角三角板卡住硬币,且一端对齐,能测出直径,故D正确。故选:D。知识点2运动的描述1.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2.参照物:选取参照物并不一定都是相对地面静止不动的物体,只是选哪个物体为参照物,我们就假定物体不动。参照物可任意选取,但选取的参照物不同,对同一物体的运动情况的描述可能不同。3.速度(1)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一个物体,在t时间内,运动了s的路程,这个物体的运动速度v=(时间t用表示,路程用s表示,速度v用表示)。(2)匀速直线动:匀速直线运动:运动快慢不变,运动路线是直线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运动方向、速度大小始终保持不变(3)变速直线运动: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的直线运动叫做变速直线运动(4)路程图像:路程随时间的变化图像叫路程时间图像(s-t图像),纵坐标表示路程(s),横坐标表示时间(t),图像表示路程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如图所示。(5)速度图像:速度随时间的变化图像叫速度时间图像(v-t图像),纵坐标表示速度(v),横坐标表示时间(t),图像表示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如图所示。4.平均速度(1)平均速度:做变速运动的物体通过某段路程跟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之比,叫物体在这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求平速度必须指明是在哪段路程或哪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知识回顾:一.选择题(共5小题)1.下列叙述中不属于机械运动的是( )A.斗转星移 B.汽车飞驰 C.火箭升空 D.心潮澎湃【解答】解:A、斗转星移,天体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属于机械运动,故A不符合题意;B、汽车飞驰,汽车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属于机械运动,故B不符合题意;C、火箭升空,火箭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属于机械运动,故C不符合题意;D、心潮澎湃是一种思想活动,不属于机械运动,故D符合题意。故选:D。2.“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是一句歌词,对这句歌词中有关物体运动情况的解释,正确的是 ( )A.前一句是以人为参照物,说竹排是运动的B.后一句是以竹排为参照物,说青山是静止的C.前一句是以青山为参照物,说竹排是运动的D.后一句是以青山为参照物,说青山是运动的【解答】解:如果以青山为参照物,竹排相对于青山位置不断变化,则竹排是运动的,小小竹排江中游是以青山为参照物;如果以竹排为参照物,青山相对于竹排的位置不断变化,青山是运动的,巍巍青山两岸走是以竹排为参照物;故选:C。3.甲、乙、丙三辆小车同时、同地向同一方向运动,它们运动的图象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经过5s,丙车前进了20mB.甲车速度比乙车的速度大C.乙车的速度最小D.只有丙车是做匀速直线运动【解答】解:(1)在s﹣t图象中,甲、乙的运动图象都是过原点的倾斜直线,说明甲、乙均做匀速直线运动,由图可知,甲的速度:v甲===5m/s,乙的速度:v乙===2.5m/s;在v﹣t图象中,丙的运动图象是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说明丙做匀速直线运动,由图可知,丙的速度为:v丙=4m/s;综上所述可知,甲车的速度比乙车的速度大,甲、乙、丙三个车均做匀速直线运动,乙车的速度最小,故BC正确、D错误;(2)经过5s,丙车前进的路程为:s=v丙t=4m/s×5s=20m,故A正确。故选:D。4.小超和小牟周末约好一起去公园游玩,小超和小牟家距离公园的路程之比为3:5,他们一起分别从各自的家里出发,小超到达公园用了12min,小牟到达公园用了10min,则他们的速度之比为( )A.2:1 B.1:2 C.25:18 D.2:5【解答】解:依据题意,设小超家距离公园的路程为3s,小牟家距离公园的路程为5s,则小超的速度为:v1==,小牟的速度为:v2==,则他们的速度之比为: ==,故B正确。故选:B。5.甲、乙两物体从同一地点同时向相同方向做直线运动,其s﹣t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 )A.两物体在0~10s内都做匀速运动,且v甲<v乙B.两物体在15~20s内都做匀速运动,且v甲<v乙C.两物体在15s末相遇,且0~15s内通过的路程相等D.两物体在20s末相遇,且0~20s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解答】解:A、由图象看出两物体在0~10s内的图象是一条斜线,表示物体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且在相同时间内甲物体通过的路程大于乙物体通过的路程,所以v甲>v乙,故A错误;BC、甲物体在0~10s内的图象是一条斜线,表示物体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10~20s内的图象是一条和时间轴平行的直线,处于静止状态;乙物体在0~20s内的图象是一条斜线,表示物体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由图象看出两物体在15s末相遇,甲、乙两物体在0~15s内通过的路程相等,则平均速度相等,即v甲=v乙,故B错误;C正确;D、由图象看出两物体在15s末相遇,且15s内通过路程相等,在20s时,乙的路程大于甲的路程,故D错误。故选:C。二.填空题(共1小题)6.中国的高铁技术世界一流。如图所示是几枚硬币“静静”立于高速行驶列车的窗台上的照片。以窗外的农田为参照物,硬币是 的,以列车内的座椅为参照物,硬币是 的。(选填“静止”或“运动”)【解答】解:硬币“静静”立于高速行驶列车的窗台上,以窗外的农田为参照物,硬币与农田之间发生了位置变化,所以硬币是运动的,以列车内的座椅为参照物,硬币与座椅之间没有位置变化,所以硬币是静止的。故答案为:运动;静止。三.实验探究题(共1小题)7.在测量小车沿斜面向下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所用实验器材有:长木板、支撑木块、小车、刻度尺。(1)实验原理是 ;(2)实验中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是 ;(3)实验时应使斜面的坡度小一些,这样做的目的是 ,某次实验如图所示,要减小斜面的坡度,应该把支撑木块向 (填左/右)适当移动;(4)小车长度为10cm,小车从图中位置由静止下滑,到达底端(虚线处)所用时间为5s,则小车运动的距离为 m,小车沿斜面运动的平均速度是 m/s。(5)某次实验时,小车越过底端后才停止计时,会导致测量的平均速度 (“偏大”或“偏小”)【解答】解:(1)测量小车平均速度的原理是:v=;(2)我们需要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用停表测量时间,所以实验中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是停表;(3)实验时坡度小一些,小车运动的就会慢一些,这样我们就方便记录时间;为了减小坡度,根据图可知,支撑木块应该向右移动;(4)木板的长度为100cm,小车的长度为10cm,那么小车运动的距离为:s=s板﹣s车=100cm﹣10cm=90cm=0.9m,小车沿斜面运动的平均速度为:v===0.18m/s;(5)某次实验时,小车越过底端后才停止计时,那么会导致测量的时间偏长,根据v=可知测量的平均速度会偏小。故答案为:(1)v=;(2)停表;(3)方便记录时间;右;(4)0.9;0.18;偏小。四.计算题(共2小题)8.小明参加学校运动会1000米跑,前300米用时50秒,后700米用时2分30秒,求:(1)小明前300米的平均速度是多少m/s?(2)小明跑完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m/s,合多少km/h?【解答】解:(1)前300米所用的时间t1=50s,则前300米的平均速度:v1===6m/s;(2)跑完全程的时间:t=t1+t2=50s+2min30s=200s,全程的平均速度:v===5m/s=5×3.6km/h=18km/h。答:(1)小明前300米的平均速度为6m/s;(2)小明跑完全程的平均速度为5m/s,合18km/h。9.请利用公路边的路标(每100m一个标记)设计一个实验方案,估测出一辆汽车的平均速度。写出还需要的器材、实验的步骤、应记录的实验数据(用字母表示),写出最后平均速度的表达式。(1)需要的器材: 。(2)步骤:从汽车经过某一个路标开始计时;记录经过n个路标后所用的 (用常用的符号表示)。(3)通过的距离为s= ;平均速度为v= (用前面的符号表示)。【解答】解:(1)根据v=可知,要测量汽车的平均速度,需要测量出汽车通过的路程和行驶的时间,据题可知,可以利用公路边的路标测量路程,利用停表测量时间,故需要的器材是停表。(2)步骤:从汽车经过某一个路标开始计时;记录经过n个路标后所用的t。(3)通过的距离为s=100nm,经过的时间为ts,则平均速度为v===m/s。故答案为:(1)停表。(2)t。(3)100nm;m/s。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