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二单元 遵守社会规则第四课 社会生活讲道德第1课时 尊重他人教学目标基于活动情境,引导学生理解尊重的含义,懂得尊重对于个人、社会的价值和意义,学会在实际生活中做到尊重他人。重点难点理解平等对待他人是尊重他人的关键,学会在日常生活中尊重他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享尊重带来的感受,组织学生讨论什么样的人值得尊重,感悟尊重是每个人的需要,明确每个人在人格和法律上都是平等的,从而能够发自内心地尊重他人,自觉做到在日常生活中尊重他人。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设计思路介绍】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新课导入 讨论“运用你的经验”中的两个场景 通过展示实际生活中与尊重相关的两个不同场景,引导学生感受尊重在生活中的普遍性,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的不尊重他人的行为,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的意识,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尊重的含义和表现。新课学习 一、尊重是交往的起点 (一)每个人都需要被尊重 引导学生分享自己获得尊重或尊重他人的体验,辨析教材第33页“探究与分享”中的观点,懂得受尊重是每个人的需要,获得他人的尊重能够增强个体的自尊、自信,产生良好的心理体验。(二)尊重使社会生活和谐融洽 引导学生辨析教材第34页第一个“探究与分享”中关于衣冠不整者能否进图书馆读书的几个观点,引导学生认识到相互尊重是维系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能够减少摩擦、消除隔阂、增进信任,促进社会和谐融洽。尊重应该是相互的,衣冠整齐是对他人的尊重,体现了社会的文明进步。二、尊重从我做起 (一)积极关注、重视他人 通过探究,引导学生意识到尊重他人表现在关注他人、重视他人、对他人的请求给予热情帮助,帮助学生理解关注他人要适度,尊重他人并不意味着讨好他人、忽略自己的需求。(二)平等对待他人 通过辨析教材第35页“探究与分享”中的观点,引导学生懂得每个人在人格和法律地位上是平等的,要发自内心地尊重他人的人格,做到一视同仁。(三)学会换位思考 通过阅读杜甫允许老妇人打枣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和理解对待他人的同情心和换位思考是人与人之间相互支持、相互帮助、和谐共处、共同进步的重要基础,也是尊重他人的表现。通过换位思考,我们更能够发自内心地重视和尊重他人。(四)学会欣赏他人 引导学生理解“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含义,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要善于发现他人的闪光点,给予他人积极的评价。课堂总结 获得尊重是每个人的需要。尊重他人是一个人内在修养的外在体现,能够使社会生活和谐融洽。积极关注、重视他人,平等对待他人,学会换位思考,学会欣赏他人,是尊重他人的重要方法。【新课导入】在社会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有得到尊重的需要,既包括获得他人的尊重,也包括自我尊重。这些需要得到满足,人会觉得自己有价值、有能力、有用处。导入情境:结合教材第32页“运用你的经验”中的情境,教师展示图片或组织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教师提问:1.面对上述两种场景,你的感受有何不同?(提示:学生可以从输了比赛的运动员和清洁工的角度谈感受。)2.就上述场景,谈谈我们在社会生活中应该如何尊重他人。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输了比赛的运动员可能感到遗憾,也可能感到满足,因为他会觉得自己虽然输了比赛,却赢得对手的尊重。清洁工则可能感到挫败、气愤,因为他会觉得自己的劳动成果没有被重视,自己没有被尊重。尊重他人是一个人内在修养的外在表现。在社会生活中,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人格、权利等,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不因他人的失败而嘲笑他人等。【新课学习】一、尊重是交往的起点(一)每个人都需要被尊重活动情境:教师请四位同学分别朗读教材第33页“探究与分享”中的四个观点,并探讨观点是否合理。教师提问:1.你赞同哪位同学的观点?举例说明你支持的观点。2.有人说:“尊重比帮助更重要。”你认同这个观点吗?说说你的理由。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四位同学中,两位同学的观点体现了受到尊重与内心情感体验的关系,两位同学的观点体现了尊重自己与尊重他人的关系。当受到他人尊重时,我们通常感觉很好。受到他人尊重能够增强自尊、自信,产生良好的心理体验,如满足感、成就感等。我们每个人都是有尊严的个体,都希望得到他人和社会的尊重。相反,如果得不到他人的尊重与认可,往往会产生自卑感、挫败感等。获得尊重是每个人的需要。我们要想得到他人的尊重,首先应该尊重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的内在修养,成为一个值得被别人尊重的人。尊重他人是一个人内在修养的体现,我们都应该尊重他人。在遭遇挫折时,大家希望得到别人的帮助,但都不愿意接受他人带有侮辱性或者贬低性的所谓帮助。比起接受帮助,有时候受到尊重反而更重要。而且,尊重能够使人增强自尊、自信,产生良好的心理体验,发现自己的价值,比单纯得到他人的帮助可能更有助于个人的成长和进步。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33页“相关链接”,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对“尊重是人的需要”的理解,并补充马斯洛的人类需要层次理论,帮助学生加深对“尊重是人的需要”这一观点的认识,进一步理解尊重的重要性,树立尊重他人和平等待人的意识。(二)尊重使社会生活和谐融洽活动情境: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一些地方的图书馆不允许衣冠不整者入馆读书的公告牌。请学生阅读教材第34页第一个“探究与分享”中的材料。教师提问:1.衣冠整洁进入图书馆,体现出对谁的尊重?(提示:引导学生思考是否应该允许衣冠不整者进入图书馆读书;如果不允许,是否与平等原则相冲突。)2.图书馆要求衣冠整洁的人才能入馆,这个规定的目的是什么?(提示: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如果允许衣冠不整者进入图书馆可能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如何克服这些影响。)3.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对于社会发展有什么意义?(提示: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禁止衣冠不整者进入图书馆的规定是否体现了社会进步,有没有需要后续解决的问题。)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图书馆是社会公共资源,每个人都可以进馆阅读,这体现了平等原则。衣冠整洁者进入图书馆,既体现出我们对知识的尊重,也体现出我们对图书馆内其他人的尊重。图书馆要求衣冠整洁的人才能入馆,其实是在提醒我们,进入公共场合应该时刻体现对他人的尊重。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是维系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是文明社会的重要特征。人和人之间的相互尊重能减少摩擦,消除冷漠与距离,增进信任,形成互敬互爱的融洽关系,从而促进社会进步,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所以,图书馆要求我们衣冠整洁才能入馆,体现了社会进步和发展的要求。二、尊重从我做起(一)积极关注、重视他人活动情境:请学生阅读教材第34页第二个“探究与分享”中的情境材料,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角色表演三个场景。教师提问:1.如果遇到类似的情境,你会怎么做?请说明理由。2.在与人相处时,我们如何做到尊重他人?3.尊重他人意味着任何时候都要全身心关注他人吗?(提示:引导学生探讨场景中人物的情感和行为,明确尊重他人的具体要求。)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大部分同学认为,我们应该给同学讲题,晚放学一会儿没什么;我们要和来家里的同学商量撰写演讲稿的事,而不是独自观看球赛;虽然对电影不感兴趣,我们也应该耐心听一听舅舅对电影的看法。这些做法都体现出我们能够关注、重视他人。尊重他人,需要我们考虑他人的感受,认真对待他人,给予他人应有的、适当的关注,而不是冷落、忽视他人。我们应该重视他人,对他人的疑惑给予细致耐心的解答,对他人的请求给予热情的帮助。但尊重他人并不意味着全身心、时刻关注他人,并不意味着忽略自己的合理需求。我们应该给予他人应有的、适当的关注,尊重他人的隐私,考虑他人的意愿。(二)平等对待他人活动情境:请学生就教材第35页“探究与分享”中的不同观点进行交流。教师可以在课前就“什么样的人值得尊重”进行调查,在授课时展示调查结果。教师提问:1.你赞同他们的看法吗?说说你的理由。2.你觉得什么样的人值得尊重?(提示:引导学生明确平等尊重他人指的是每个人在人格和法律地位上平等,我们不应该戴着有色眼镜看人,而应从每个人的行为本身出发去判断是非、善恶,学会全面分析问题。)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通过之前的学习我们知道每个人都需要被尊重。每个人在人格和法律地位上都是平等的。平等待人要求我们发自内心地尊重他人人格,对所有人一视同仁。在生活中,我们不能以家境、身体、智能、性别等方面的原因而轻视、歧视他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都有优点和缺点。不好的态度和不良行为不值得提倡,但每个人的人格都是值得尊重的,每个人都有被尊重的需要。我们要善于发现他人的潜质和特长,真诚地欣赏和赞美他人的优点和闪光点,给予他人积极的评价,学会彼此欣赏,共同进步。(三)学会换位思考活动情境:请学生阅读教材第36页“阅读感悟”,并分享感受。教师提问:1.杜甫为什么不阻止老妇人打自己家的枣?2.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的意思是,自己不喜欢的事,也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谈谈这句话让你对尊重他人有了哪些新的认识。(提示: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与“阅读感悟”内容相关的资料,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平时是否存在忽略他人感受的情况,感悟换位思考的重要性。)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杜甫不阻止老妇人打自己家的枣,是因为他能够换位思考,理解老妇人生活的艰苦和困难,能体谅老妇人实在贫穷无依,只能跑到别人房前来打枣吃的无奈。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应该像杜甫一样,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他人;应该将心比心,体会他人的感受,理解他人的难处,包容他人,像尊重自己一样尊重他人。(四)学会欣赏他人活动情境:教师组织学生两两结合,引导学生指出双方的优点和长处,在班级中分享。教师提问:1.你的小伙伴的优点是什么?你是怎样发现他的优点的?2.你打算怎样向他学习?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我们要善于发现他人的优点和潜能,学会见贤思齐、择善而从,这既是尊重他人的表现,也有助于自己的成长。拓展:尊重的对象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36页“拓展空间”,通过对尊重对象的拓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尊重表现为承认、接纳、重视等形式。尊重的对象除了人,还包括动物、大自然、历史和文化等。动物和人一样有生命,需要得到尊重。人类需要尊重自然,也需要尊重历史和文化。【课堂总结】获得尊重是每个人的需要。尊重他人是一个人内在修养的外在体现,能够促进社会生活和谐融洽。尊重应从我做起,积极关注、重视他人,平等对待他人,学会换位思考,学会欣赏他人,让我们共同创造文明的社会生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