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9张PPT)新课导入一提到“孤独”二字,我们总会感到凄凉、酸苦,每天都是阳光灿烂的日子该多好。可是小小少年总要长高,烦恼和孤独总会尾随我们而来。可以说孤独随时间而来,孤独使生命更加灿烂。同学们,让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曹文轩的小说《孤独之旅》。—曹文轩孤独之旅学习目标1.体会标题的含义,把握杜小康这一人物形象。2. 理解景物描写对渲染气氛、抒发感情、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3. 理解文章主旨,学会正确对待成长中的困难和挫折。第一课时新知认知曹文轩,1954年生于江苏盐城,中国儿童文学作家。1991年,推出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1997年,出版小说《草房子》,并担任改编电影编剧。1999年,出版小说《根鸟》。2005年,推出小说《青铜葵花》。2016年获“国际安徒生奖”,这是中国作家首次获得这一殊荣。2017年获得2016-2017“影响世界华人大奖”。2017年12月,特殊文体长篇小说《蜻蜓眼》获得首届“吴承恩长篇小说奖”。《草房子》是一部关于少年成长的长篇小说。小说以一座建在“草房子”里的学校为背景,写了男孩桑桑终身难忘的六年小学生活。他亲眼目睹或参与了一连串看似寻常但又催人泪下的事件。描绘了几个孩子读书、生活、成长的历程,既弥漫着艰辛与苦痛,又闪烁着人性的光芒。相关背景,故事链接杜小康的父亲杜雍和一心想发大财,用积累下的财富买了一条运货的大船,用这些年赚的一大笔钱加上从别人那里贷了一笔款,去城里买了一大船既便宜又好的货,打算回家慢慢卖出去,赚更大的钱。但回家途中,他因过于兴奋,喝了点酒,加上扯足了风帆,在河弯处与一艘大拖驳船相撞,结果船毁了,货没了,人也因此病倒了。于是爱读书的杜小康被迫辍学,想法为父亲治病。当杜雍和能下床走路时,他又萌发了让“红门”重新焕发光彩的信心。这年春天,他又筹借了一笔钱,从鸭坊买下了500只小鸭,想靠自己年轻时的放鸭经验东山再起,并且要求自己的独生子杜小康一起去遥远的芦荡放鸭子。本文节选的就是这一部分。昨天的杜小康今天的杜小康家中破产,他被迫辍学,不得不跟随父亲背井离乡去放鸭。杜小康家:油麻地的首富,他家没有一寸土地,只开了一个杂货铺。杜小康:个头很高,不胖,脸色红润,很健康。一年级,他就有了一条皮裤带。四年级,他有了一辆自行车。当时的油麻地,几乎没有一辆自行车,即使是油麻地小学的老师,也没有一个有自行车的。他的成绩还特别好,谁也比不过他。他一直当班长。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默读时注意在文中圈点勾画出主要信息。2.概述小说的主要情节。人物:杜小康情 节 :开端:交代背景发展:杜小康 跟随父亲到达芦苇安了家高潮:暴风夜杜小康独自寻找鸭子结局:鸭子长大了,杜小康也“长大”环境:鸭群、芦苇荡、暴风雨恐惧孤独面对孤独战胜孤独贫困失学后在,孤独艰苦的环境中和父亲一起去放鸭,经受磨难,逐渐成熟、坚强的故事。开端(1):交代背景,杜小康跟随父亲去放鸭。发展(2—27):杜小康跟随父亲在荒无人烟的芦苇荡安了家。高潮(28—49):在暴风雨夜,小康独自一人寻找鸭子,他感觉自己长大了。结局(50—52) :辛苦得到回报,杜小康有了收获。(辍学离家)(苇荡放鸭)(搏击风雨)(终于长大)概括杜小康放鸭过程的五个时间段离开油麻地,出发时到达目的地—芦荡时在芦荡安顿下来时在芦荡时间一久经历暴风雨后内容解读。杜小康的心理轨迹《新华字典》对 “旅”的解释是“离家在外,居留他地”,引申为“离家在外时的心路旅程”。今天,我们跟随杜小康一起来感知他孤独成长中的心路旅程。现在大家围绕五个时间段,在课文中勾画描写杜小康成长变化过程中的心理的词,再从文中找出能印证这个词的句子。查找文中描写杜小康心理活动的语句,结合画面理解他的心路历程,填写下面的表格。不同阶段 不同心理感受离开油麻地,出发时到达目的地芦荡时在芦荡安顿下来时在芦荡时间一久经历暴风雨后第5段:仿佛只要稍微慢下一点儿来,他也会像他的儿子一样突然地对前方感到茫然和恐惧,从而也会打消离开油麻地的主意。茫然和恐惧第21段:这才是真正的芦荡。是杜小康从未见过的芦荡。到达这里时,已是傍晚。当杜小康一眼望去,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他害怕了——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害怕和胆怯第28段:日子一天天地过去了,父子俩也一天一天地感觉到,他们最大的敌人,也正在一步一步地向他们逼近:它就是孤独。孤独第33段:后来,父子俩都在心里清楚了这一点:他们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这样反而好了。时间一久,再面对天空的一片浮云,再面对这浩浩荡荡的芦苇,再面对这一缕炊烟,就不会再忽然地恐慌起来。不再忽然地恐慌第48段:杜小康顺手抠了几根白嫩的芦苇根,在嘴里嚼着,望着异乡的天空,心中不免又想起母亲,想起许多油麻地的孩子。但他没有哭。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坚强、长大不同阶段 不同心理感受离开油麻地,出发时到达目的地芦荡时在芦荡安顿下来时在芦荡时间一久经历暴风雨后茫然和恐惧害怕和胆怯孤独不再忽然地恐慌坚强、长大成 熟刚刚出发时:到达芦荡时:成长之旅心理变化过程:芦荡安顿后:住段时间后:雨后天晴时:不成熟杜小康茫然和恐惧害怕和胆怯孤独不再忽然地恐慌坚强、长大你觉得文中杜小康感受到哪些方面的“孤独”?离乡背井的孤独别离母亲与伙伴的孤独单调乏味生活的孤独前途迷茫与未知的孤独空旷浩茫环境的孤独寂寞痛苦恐惧磨难孤独1.环境孤独:“迟迟不能人睡”“一连十多天遇不到一个人,没有其他声音,天地又如此空旷。”2.生活孤独:“越来越单调,越来越干巴巴的了”。这种空虚、贫乏的生活,在精神上是一种折磨。3.情感孤独:杜小康离开学校,没有同学间的情感交流;远离人群;与父亲没有共同语言,缺乏心灵的沟通和交流。4.生命孤独:面对灾难的无助、 对未来的恐惧。孤独的内涵“孤独”渗透于人物放鸭期间的全部生活和心灵空间。 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认为杜小康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他是一个不怕困难,在困境中成长,越来越坚强的孩子。他是一个能理解父母苦衷,能为家庭分忧的孩子。他是一个念念不忘求学上进,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孩子。本课小结。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我们会遇到欢乐,也会遇到痛苦;会遇到成功,也会遇到失败;会有……当你面对这些困难和痛苦时,希望你也能像杜小康一样勇敢的面对,变得坚强。随堂练习1.文学常识填空。《孤独之旅》节选自《草房子》,作者是曹文轩,中国儿童文学作家,2016年4月4日,曹文轩获“国际安徒生奖”,这也是中国作家首次获此殊荣。2.给加横线的字注音。(1)杜雍( )和现在只是要求它们向前游去,不停顿地游去。(2)他站在船上,向后眺( )望,除了朦朦胧胧的树烟,就什么也没有了。(3)他望着父亲,眼中露出了一个孩子的胆怯( )。(4)那天,是他们离家以来遇到的最恶劣( )的一个天气。(1)yōng (2)tiào (3)qiè (4)liè3.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A.觅食 空旷 嬉闹 肥硕B.抠出 稠密 撩逗 镂空C.掺杂 驱除 乖巧 城垣D.恐慌 蓬松 潦亮 戮穿D 【解析】“潦”应为“嘹”,“戮”应为“戳”。4.下列句子中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A.今天,我终于有机会加入共青团组织了,我郑重其事地将入团申请书交给了团支部书记。B.对于别人的劝告,她总是置之不理。C.秋天来了,老师组织同学们去采摘,大家歇斯底里,情绪高昂,你帮我,我帮你,将收获的果实装进背包。D.他喜欢吹毛求疵,常常抓住别人工作中的一点儿疏漏大做文章。C 【解析】“歇斯底里”形容情绪异常激动,举止失常,不符合语境。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17 孤独之旅【教学目标】1.体会标题的含义,把握杜小康这一人物形象。2. 理解景物描写对渲染气氛、抒发感情、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3. 理解文章主旨,学会正确对待成长中的困难和挫折。【学习重点难点】体会小说中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掌握鉴赏小说的方法。【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新课导入一提到“孤独”二字,我们总会感到凄凉、酸苦,每天都是阳光灿烂的日子该多好。可是小小少年总要长高,烦恼和孤独总会尾随我们而来。可以说孤独随时间而来,孤独使生命更加灿烂。同学们,让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曹文轩的小说《孤独之旅》。二、预习交流1.作者与作品。曹文轩,汉族,男,1954年1月生于江苏省盐城市农村。197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中国作协全国委员会委员,现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和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客座教授。代表作有《草房子》《红瓦》《天瓢》等;曾获国际安徒生奖提名奖、宋庆龄儿童文学奖金奖、冰心文学大奖、国家图书奖等四十多种奖项。 中国少年写作的积极倡导者、推动者。《草房子》是一部关于少年成长的长篇小说。小说以一座建在“草房 子”里的学校为背景,写了男孩桑桑终身难忘的六年小学生活。他亲眼目睹或参与了一连串看似寻常但又催人泪下的事件。小说描绘了几个孩子读书、生活、成长的历程,既弥漫着艰辛与苦痛,又闪烁着人性的光芒。本文节选部分写的是不幸少年杜小康与厄运抗争时的悲怆。杜小康原本生活在油麻地家底最厚实的人家,生活的富裕,使他一直有一种优越感,他又是班里成绩最好的学生。可是一次意外事故降临了……2.相关背景。杜小康的父亲杜雍和一心想发大财,用积累下的财富买了一条运货的大船,用这些年赚的一大笔钱加上从别人那里贷了一笔款,去城里买了一大船既便宜又好的货,打算回家慢慢卖出去,赚更大的钱。但回家途中,他因过于兴奋,喝了点酒,加上扯足了风帆,在河弯处与一艘大拖驳船相撞,结果船毁了,货没了,人也因此病倒了。于是爱读书的杜小康被迫辍学,想法为父亲治病。当杜雍和能下床走路时,他又萌发了让“红门”重新焕发光彩的信心。这年春天,他又筹借了一笔钱,从鸭坊买下了500只小鸭,想靠自己年轻时的放鸭经验东山再起,并且要求自己的独生子杜小康一起去遥远的芦荡放鸭子。本文节选的就是这一部分。3.字词积累。(1)订正字音轩(xuān) 嬉闹(xī) 凹地(āo) 雍(yōng) 掺杂(chān)胆怯(qiè) 给予(jǐ yǔ) 觅食(mì) 撩逗(liáo) 戳破(chuō)(2)词语释义家底:家里长期积累起来的财产。厚实:丰富,富裕。一落千丈:形容地位、景况、声誉等下降得很厉害。境地:生活上或工作上遇到的情况。置之不理:放在一边儿不理不睬。觅食:寻找食物。嬉闹:嬉笑打闹。撩逗:挑逗,招惹。歇斯底里:形容情绪非常激动,举止失常。文中指暴风雨来势猛烈,超乎平常。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默读时注意在文中圈点勾画出主要信息。2.这篇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明确:人物(主人公):杜小康 情节:一位少年(杜小康)因家道中落而失学,不得不跟随父亲去放鸭。生活的艰苦、精神上的寂寞,压迫着他同时也锤炼着他的身心,在一场暴风雨后,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环境:无边无际地芦苇地、鸭群、风雨3.这篇小说的故事结构是怎样的?明确:开端(1):杜小康失学,跟着父亲去放鸭。(辍学离家)发展(2—27):杜小康和父亲前往芦苇荡,并在芦苇荡安顿下来,享受着孤独的生活。(苇荡放鸭)高潮(28—49):在暴风雨中,杜小康寻找鸭子。(搏击风雨)结尾(50—52):杜小康父子放养的鸭子下蛋了。(终于长大)4.杜小康成长的三个时期分别是什么?明确:第一个时期:家道由“家底厚实”而一落千丈,失学在家。第二个时期:随父亲划着小船,赶着鸭子,过上漂泊的生活。第三个时期:经历了长期的孤独生活,特别是经历了那场暴风雨后,杜小康变得成熟了,坚强了。四、内容解读1.查找文中描写杜小康心理活动的语句,结合画面理解他的心路历程,填写下面的表格。(PPT)杜小康心理的变化:出发时:茫然,恐惧→第5段:仿佛只要稍微慢下一点儿来,他也会像他的儿子一样突然地对前方感到茫然和恐惧,从而也会打消离开油麻地的主意。到达芦苇荡时:害怕,胆怯→第21段:这才是真正的芦荡。是杜小康从未见过的芦荡。到达这里时,已是傍晚。当杜小康一眼望去,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他害怕了——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安顿之后:感到孤独→第28段:日子一天天地过去了,父子俩也一天一天地感觉到,他们最大的敌人,也正在一步一步地向他们逼近:它就是孤独。时间久了:不再忽然地恐慌→第33段:后来,父子俩都在心里清楚了这一点:他们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这样反而好了。时间一久,再面对天空的一片浮云,再面对这浩浩荡荡的芦苇,再面对这一缕炊烟,就不会再忽然地恐慌起来。那天雨后天晴:坚强→第48段:杜小康顺手抠了几根白嫩的芦苇根,在嘴里嚼着,望着异乡的天空,心中不免又想起母亲,想起许多油麻地的孩子。但他没有哭。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总之,杜小康在一段孤独生活中终于“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2.你觉得文中杜小康感受到哪些方面的“孤独”?(1)环境孤独:“迟迟不能人睡”“一连十多天遇不到一个人,没有其他声音,天地又如此空旷。”(2)生活孤独:“越来越单调,越来越干巴巴的了”。这种空虚、贫乏的生活,在精神上是一种折磨。(3)情感孤独:杜小康离开学校,没有同学间的情感交流;远离人群;与父亲没有共同语言,缺乏心灵的沟通和交流。(4)生命孤独:面对灾难的无助、 对未来的恐惧。3.你认为杜小康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明确:他是一个不怕困难,在困境中成长,越来越坚强的孩子。他是一个能理解父母苦衷,能为家庭分忧的孩子。他是一个念念不忘求学上进,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孩子。五、本课小结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我们会遇到欢乐,也会遇到痛苦;会遇到成功,也会遇到失败;会有……当你面对这些困难和痛苦时,希望你也能像杜小康一样勇敢的面对,变得坚强。六、随堂练习1.文学常识填空。《孤独之旅》节选自《草房子》,作者是曹文轩,中国儿童文学作家,2016年4月4日,曹文轩获“国际安徒生奖”,这也是中国作家首次获此殊荣。2.给加横线的字注音。(1)杜雍( )和现在只是要求它们向前游去,不停顿地游去。(2)他站在船上,向后眺( )望,除了朦朦胧胧的树烟,就什么也没有了。(3)他望着父亲,眼中露出了一个孩子的胆怯( )。(4)那天,是他们离家以来遇到的最恶劣( )的一个天气。((1)yōng (2)tiào (3)qiè (4)liè)3.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A.觅食 空旷 嬉闹 肥硕B.抠出 稠密 撩逗 镂空C.掺杂 驱除 乖巧 城垣D.恐慌 蓬松 潦亮 戮穿D 【解析】“潦”应为“嘹”,“戮”应为“戳”。4.下列句子中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A.今天,我终于有机会加入共青团组织了,我郑重其事地将入团申请书交给了团支部书记。B.对于别人的劝告,她总是置之不理。C.秋天来了,老师组织同学们去采摘,大家歇斯底里,情绪高昂,你帮我,我帮你,将收获的果实装进背包。D.他喜欢吹毛求疵,常常抓住别人工作中的一点儿疏漏大做文章。C 【解析】“歇斯底里”形容情绪异常激动,举止失常,不符合语境。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17 《孤独之旅》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积累“厚实、嬉闹、乖巧、驱除、歇斯底里、一落千丈”等词语。2.理清故事情节,理解小说内容,体会标题的含义。3.体会小说中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掌握鉴赏小说的方法。4.感悟人物的成长历程,扩展视野,丰富情感体验,树立奋进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学习重点难点:体会小说中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掌握鉴赏小说的方法。学法指导:1.注意小说的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和主题所起的重要作用。2.小说紧扣杜小康的心理变化展开叙述和描写,写出了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情感波澜,心理刻画细致入微。阅读时加以注意。【课前导学】一、新知认知●环境描写环境描写主要包括自然环境描写、社会环境描写和细节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社会环境描写特征,指的是对特定的时代背景及人物生活环境的描写。细节环境描写比自然和社会更加仔细,并深度展开,一般出现在悬疑小说与现实小说中,描写感觉上更加真实。 环境描写的作用具有以下八点:1.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实性;2.渲染气氛;3.烘托人物心情;4.寄托人物的思想感情;5.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6.推动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做铺垫;7.深化作品主题;8.象征暗示。本文环境描写的段落主要有:第9段,第12-13段,第21段,这些环境描写强化了孤独的氛围,增强了杜小康的恐慌不安的感受;第24-25段,描画了一幅优美、恬静的画面,暗示杜小康的心理逐渐趋向平静,但对于未来漫长的孤独,他仍然觉得恐慌。第36段写暴风雨中的情景,恶劣的自然环境是促进杜小康思想转化的一个因素,突来的暴风雨,使杜小康意识到自己的责任,迅速地成长起来。第47段,雨过天晴,美好的夜色,预示着杜小康的成熟。这些环境都突出了“孤独”这个意境,这也是杜小康成长的环境。它为表现人物的变化、文章的主题都起到很好的作用。●心理描写心理描写是指在文章 ( https: / / baike. / item / %E6%96%87%E7%AB%A0 / 4751275" \t "https: / / baike. / item / %E5%BF%83%E7%90%86%E6%8F%8F%E5%86%99 / _blank )中,对人物在一定的环境中的心理状态、精神面貌 ( https: / / baike. / item / %E7%B2%BE%E7%A5%9E%E9%9D%A2%E8%B2%8C / 3653874" \t "https: / / baike. / item / %E5%BF%83%E7%90%86%E6%8F%8F%E5%86%99 / _blank )和内心活动进行的描写。是作文中表现人物性格品质的一种方法。最常用的是描写人物的内心独白,写出人物的所思所想,让人物一无遮掩地吐露自己的心声,说出他的欢乐和悲伤、矛盾和愁郁、忧虑和希望,使读者穿透人物外表,看到人物的内心世界。同时也突出文章的中心或表明人物的品质或情感。本文描写杜小康成长过程的细节:如第11段,写杜小康最初面对孤独时和面对不可知的未来时的茫然。第21段,面对更加孤独的环境时,杜小康心中的恐慌与胆怯。再如第29-31段,孤独中的人们越发孤独,并逐渐强化成一种精神上的压迫,杜小康很自然地想到回家,并且这种意识一发便不可抑止。第38、43-46段,是杜小康走向成熟和坚强的过程。他敢于在暴风雨中独自找寻失散的鸭群,没有恐惧,强烈的责任感使他能够承担困苦、孤独的侵扰。第48段,更是鲜明地揭示了杜小康的成长,“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文章对于杜小康的心理描写很细腻,面对孤独,他由恐慌到面对乃至最后战胜它,这段心路历程通过杜小康不同的感受表现出来,也体现了他逐渐成长的主题。二、预习任务1.读课文解决旁批。记下自己疑难的问题。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和主旨,即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2)在文中画出描写杜小康心理感觉变化的词语(3)在文中画出环境描写的句子,并试着分析其作用。例:“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写出芦苇的广袤,“绿色的浪潮”不仅可见其色,更可见其动感与生机,将景物写活了。(4)文中主人公是杜小康,但作者也花了相当的笔墨来写他父亲和鸭子,你能体会出其中的用意吗 三、预习检测1.文学常识填空。《孤独之旅》节选自《_______》,作者是_______,中国__________作家,2016年4月4日,曹文轩获“_________________”,这也是中国作家首次获此殊荣。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嬉闹( ) 掺杂( ) 给予( ) 撩逗( ) 凹地( ) 胆怯( )3.解释下列词语,任选一个成语造句。厚实: 嬉闹:___________________一落千丈: 置之不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歇斯底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造句:4.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表达了一个怎样的主题?5.把握小说三要素,回答下列问题。本文的主人公是谁?为什么?读完课文后,如果让你对杜小康和杜雍和各说一句话,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对杜小康,我想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杜雍和,我想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中导读】第一课时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这篇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明确:人物(主人公): 情节:环境:2.这篇小说的故事结构是怎样的?(文中标记)二、感知人物变化1.杜小康成长的三个时期分别是什么?明确:第一个时期:第二个时期:第三个时期:2.结合具体的内容找出体现杜小康心理变化的词语。(圈画批注)3.小说题目是“孤独之旅”,对杜小康这样的孩子来说,“孤独”的含义是什么?文中最能体现“孤独”的语句是什么?明确:4.你认为杜小康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明确:三、随堂练习1.文学常识填空。《孤独之旅》节选自《草房子》,作者是_______,中国__________作家,2016年4月4日,曹文轩获“_________________”,这也是中国作家首次获此殊荣。2.给加横线的字注音。(1)杜雍( )和现在只是要求它们向前游去,不停顿地游去。(2)他站在船上,向后眺( )望,除了朦朦胧胧的树烟,就什么也没有了。(3)他望着父亲,眼中露出了一个孩子的胆怯( )。(4)那天,是他们离家以来遇到的最恶劣( )的一个天气。3.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A.觅食 空旷 嬉闹 肥硕B.抠出 稠密 撩逗 镂空C.掺杂 驱除 乖巧 城垣D.恐慌 蓬松 潦亮 戮穿4.下列句子中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A.今天,我终于有机会加入共青团组织了,我郑重其事地将入团申请书交给了团支部书记。B.对于别人的劝告,她总是置之不理。C.秋天来了,老师组织同学们去采摘,大家歇斯底里,情绪高昂,你帮我,我帮你,将收获的果实装进背包。D.他喜欢吹毛求疵,常常抓住别人工作中的一点儿疏漏大做文章。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17 《孤独之旅》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积累“厚实、嬉闹、乖巧、驱除、歇斯底里、一落千丈”等词语。2.理清故事情节,理解小说内容,体会标题的含义。3.体会小说中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掌握鉴赏小说的方法。4.感悟人物的成长历程,扩展视野,丰富情感体验,树立奋进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学习重点难点:体会小说中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掌握鉴赏小说的方法。学法指导:1.注意小说的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和主题所起的重要作用。2.小说紧扣杜小康的心理变化展开叙述和描写,写出了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情感波澜,心理刻画细致入微。阅读时加以注意。【课前导学】一、新知认知●环境描写环境描写主要包括自然环境描写、社会环境描写和细节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社会环境描写特征,指的是对特定的时代背景及人物生活环境的描写。细节环境描写比自然和社会更加仔细,并深度展开,一般出现在悬疑小说与现实小说中,描写感觉上更加真实。 环境描写的作用具有以下八点:1.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实性;2.渲染气氛;3.烘托人物心情;4.寄托人物的思想感情;5.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6.推动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做铺垫;7.深化作品主题;8.象征暗示。本文环境描写的段落主要有:第9段,第12-13段,第21段,这些环境描写强化了孤独的氛围,增强了杜小康的恐慌不安的感受;第24-25段,描画了一幅优美、恬静的画面,暗示杜小康的心理逐渐趋向平静,但对于未来漫长的孤独,他仍然觉得恐慌。第36段写暴风雨中的情景,恶劣的自然环境是促进杜小康思想转化的一个因素,突来的暴风雨,使杜小康意识到自己的责任,迅速地成长起来。第47段,雨过天晴,美好的夜色,预示着杜小康的成熟。这些环境都突出了“孤独”这个意境,这也是杜小康成长的环境。它为表现人物的变化、文章的主题都起到很好的作用。●心理描写心理描写是指在文章 ( https: / / baike. / item / %E6%96%87%E7%AB%A0 / 4751275" \t "https: / / baike. / item / %E5%BF%83%E7%90%86%E6%8F%8F%E5%86%99 / _blank )中,对人物在一定的环境中的心理状态、精神面貌 ( https: / / baike. / item / %E7%B2%BE%E7%A5%9E%E9%9D%A2%E8%B2%8C / 3653874" \t "https: / / baike. / item / %E5%BF%83%E7%90%86%E6%8F%8F%E5%86%99 / _blank )和内心活动进行的描写。是作文中表现人物性格品质的一种方法。最常用的是描写人物的内心独白,写出人物的所思所想,让人物一无遮掩地吐露自己的心声,说出他的欢乐和悲伤、矛盾和愁郁、忧虑和希望,使读者穿透人物外表,看到人物的内心世界。同时也突出文章的中心或表明人物的品质或情感。本文描写杜小康成长过程的细节:如第11段,写杜小康最初面对孤独时和面对不可知的未来时的茫然。第21段,面对更加孤独的环境时,杜小康心中的恐慌与胆怯。再如第29-31段,孤独中的人们越发孤独,并逐渐强化成一种精神上的压迫,杜小康很自然地想到回家,并且这种意识一发便不可抑止。第38、43-46段,是杜小康走向成熟和坚强的过程。他敢于在暴风雨中独自找寻失散的鸭群,没有恐惧,强烈的责任感使他能够承担困苦、孤独的侵扰。第48段,更是鲜明地揭示了杜小康的成长,“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文章对于杜小康的心理描写很细腻,面对孤独,他由恐慌到面对乃至最后战胜它,这段心路历程通过杜小康不同的感受表现出来,也体现了他逐渐成长的主题。二、预习任务1.读课文解决旁批。记下自己疑难的问题。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和主旨,即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2)在文中画出描写杜小康心理感觉变化的词语(3)在文中画出环境描写的句子,并试着分析其作用。例:“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写出芦苇的广袤,“绿色的浪潮”不仅可见其色,更可见其动感与生机,将景物写活了。(4)文中主人公是杜小康,但作者也花了相当的笔墨来写他父亲和鸭子,你能体会出其中的用意吗 答案提示:略2.(1)可概括为少年杜小康在艰苦的环境中经受磨难,逐渐成熟、坚强的故事.(2)略提示:①有关鸭群的描写:鸭群向芦苇荡行进,偶尔“朝着这片天空叫上几声”,烘托出杜小康无比寂寞的心情;晚上鸭群“将主人的小船团团围住”,时常看看主人是否在船上才安心睡觉,鸭子的恐惧感衬托出杜小康的恐慌。②有关芦苇荡的描写:芦苇荡“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无边无际,给人以极大的心理压力,让杜小康“害怕”和“胆怯”。当杜小康习惯了孤独的生活,“再面对浩浩荡荡的芦苇”时,就不再“恐慌”了,恐惧只是心理的折射。③有关风雨的描写:芦苇荡的暴风雨是极其可怕的,“雷声”“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暴风雨”“歇斯底里”“天昏地暗”“仿佛世纪已到了末日”。暴风雨冲垮了鸭栏,惊散了鸭群。杜小康表现了大人似的勇气与坚强,在暴风雨中搏斗,暴风雨给了他一个成长的机会和舞台。(4)略三、预习检测1.文学常识填空。《孤独之旅》节选自《草房子》,作者是曹文轩,中国儿童文学作家,2016年4月4日,曹文轩获“国际安徒生奖”,这也是中国作家首次获此殊荣。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嬉闹( ) 掺杂( ) 给予( ) 撩逗( ) 凹地( ) 胆怯( )3.解释下列词语,任选一个成语造句。厚实: 嬉闹:___________________一落千丈: 置之不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歇斯底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造句:4.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表达了一个怎样的主题?本文讲了失学少年在一段孤独生活中终于“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故事,表达了孤独可以使人坚强的主题。5.把握小说三要素,回答下列问题。本文的主人公是谁?为什么?读完课文后,如果让你对杜小康和杜雍和各说一句话,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对杜小康,我想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杜雍和,我想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小康 因为主人公是由小说的主题决定的。示例:对杜小康,我想说:祝贺你战胜孤独,重新上学。对杜雍和,我想说:发家致富,永不放弃,但不能让孩子辍学。解析:对杜小康说的应以对他战胜孤独的祝贺为主要内容;对杜雍和说的应以对他东山再起的鼓励为主要内容。【课中导读】第一课时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这篇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明确:人物(主人公):杜小康 情节:一位少年(杜小康)因家道中落而失学,不得不跟随父亲去放鸭。生活的艰苦、精神上的寂寞,压迫着他同时也锤炼着他的身心,在一场暴风雨后,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环境:无边无际地芦苇地、鸭群、暴风雨2.这篇小说的故事结构是怎样的?明确:开端(1):杜小康失学,跟着父亲去放鸭。(辍学离家)发展(2—27):杜小康和父亲前往芦苇荡,并在芦苇荡安顿下来,享受着孤独的生活。(苇荡放鸭)高潮(28—49):在暴风雨中,杜小康寻找鸭子。(搏击风雨)结尾(50—52):杜小康父子放养的鸭子下蛋了。(终于长大)二、感知人物变化1.杜小康成长的三个时期分别是什么?明确:第一个时期:家道由“家底厚实”而一落千丈,失学在家。第二个时期:随父亲划着小船,赶着鸭子,过上漂泊的生活。第三个时期:经历了长期的孤独生活,特别是经历了那场暴风雨后,杜小康变得成熟了,坚强了。2.结合具体的内容找出体现杜小康心理变化的词语。(圈画批注)杜小康心理的变化:出发时:茫然,恐惧;到达芦苇荡时:害怕,胆怯;安顿之后:感到孤独;时间久了:不再忽然地恐慌;那天雨后天晴:坚强。总之,杜小康在一段孤独生活中终于“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3.小说题目是“孤独之旅”,对杜小康这样的孩子来说,“孤独”的含义是什么?文中最能体现“孤独”的语句是什么?明确:题目概括了主人公放鸭生活的全过程,“孤独”渗透于他放鸭期间的全部生活空间和心灵空间。对杜小康来说,“孤独”有以下含义:①情感世界的孤独。杜小康离开学校,没有同学间的情感交流;远离人群;与父亲没有共同语言,缺乏心灵的沟通和交流。②面对自然环境的孤独。离开村庄,来到一个无比广阔而又神秘莫测的自然环境中,幼小的心灵感觉到了巨大的孤独。③对未来的恐惧。漫漫放鸭路,何处是尽头?这一切构成了人生的一段“孤独之旅”。文中最能体现孤独的句子是:“没有其他声音,天地又如此空旷”,“一连十多天遇不到一个人”。4.你认为杜小康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明确:他是一个不怕困难,在困境中成长,越来越坚强的孩子。他是一个能理解父母苦衷,能为家庭分忧的孩子。他是一个念念不忘求学上进,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孩子。三、随堂练习1.文学常识填空。《孤独之旅》节选自《草房子》,作者是曹文轩,中国儿童文学作家,2016年4月4日,曹文轩获“国际安徒生奖”,这也是中国作家首次获此殊荣。2.给加横线的字注音。(1)杜雍( )和现在只是要求它们向前游去,不停顿地游去。(2)他站在船上,向后眺( )望,除了朦朦胧胧的树烟,就什么也没有了。(3)他望着父亲,眼中露出了一个孩子的胆怯( )。(4)那天,是他们离家以来遇到的最恶劣( )的一个天气。((1)yōng (2)tiào (3)qiè (4)liè)3.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A.觅食 空旷 嬉闹 肥硕B.抠出 稠密 撩逗 镂空C.掺杂 驱除 乖巧 城垣D.恐慌 蓬松 潦亮 戮穿D 【解析】“潦”应为“嘹”,“戮”应为“戳”。4.下列句子中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A.今天,我终于有机会加入共青团组织了,我郑重其事地将入团申请书交给了团支部书记。B.对于别人的劝告,她总是置之不理。C.秋天来了,老师组织同学们去采摘,大家歇斯底里,情绪高昂,你帮我,我帮你,将收获的果实装进背包。D.他喜欢吹毛求疵,常常抓住别人工作中的一点儿疏漏大做文章。C 【解析】“歇斯底里”形容情绪异常激动,举止失常,不符合语境。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17 孤独之旅.pptx 17《孤独之旅》导学案 (学生版).doc 17《孤独之旅》导学案 (教师版).doc 17《孤独之旅》教学设计.doc 《孤独之旅》朗读_标清.mp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