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七年级上册第7课 散文诗二首学习目标1、品味这两首散文诗的精美语言,体会其中浓浓的母子情;初步感知散文诗的体裁特点。(重点)2、通过朗读,感受作品优美清新的意境和真挚纯朴的情感。(重点)3、整体把握这两首散文诗在思想内容、感情基调、构思角度、艺术手法、语言风格等方面的异同,能进行简单的比较阅读。(难点)学法指导1.把握朗读节奏,有感情地朗读文章,把自己的阅读感受和联想,写成旁批。2.比较阅读,整体把握两首散文诗在思想内容、感情基调、构思角度、语言风格等方面的异同。3.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联系自身实际,加深对母爱的认识,能有自己的独到见解。文题解读金色花,即“黄兰”,木兰科常绿乔木,树形高大,开金黄色花朵。印度将其视为圣树。又译作“瞻波伽”。这里指树上所开的花朵。在文中,象征着孩子的天真。文题点明了写作的内容,借以含蓄的表达了母子情深。《荷叶·母亲》:以“荷叶·母亲”为题,是因为作者在文中借雨中荷叶为红莲遮风挡雨象征母亲对儿女的呵护,歌颂伟大的母爱,抒发对母亲的赞美之情。作者简介泰戈尔(1861-1941),印度作家、诗人、社会活动家。作品有长篇小说《小沙子》《沉船》 《戈拉》,剧本《修道士》《国王和王后》《摩吉多塔拉》《邮局》,诗集《吉檀迦利》《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等。获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笔名冰心,取“一片冰心在玉壶”之意。诗人、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作家。代表作有诗集《繁星》《春水》,散文集《寄小读者》等。创作内容大致包括:母爱、童真、自然三个方面。她一步入文坛,便以宣扬“爱的哲学”著称,而母爱,就是“爱的哲学”的根本出发点。写作背景《金色花》一诗选自《泰戈尔诗选》。《金色花》是他的早期作品。这一时期,泰戈尔的创作往往“梦幻多于现实”,他本人幻想通过温和的宗教、哲学、教育和道德等手段来改造国民、改造社会,从而实现民族自治。《荷叶·母亲》节选自《往事(一)——生命历史中的几页图画》。《往事》是冰心1922年7月相继写成的。作者用了一个副标题“生命历史中的几页画图”,准确地概括了这组散文诗的内容。冰心曾说:“《往事》是放大的《繁星》和《春水》。”《往事》内容丰富多彩,在艺术表现上,从细处落笔,撷取生活中的片段,在美的意境中,引发出诗的情思,在精美流畅的言辞中,闪耀出智慧的光芒。课文主题《金色花》通过写一个儿童把自己想象成一朵金色花,并由此引发联想:与妈妈“捉迷藏”,让妈妈嗅到花香,将影子投在妈妈所读的书页上等,以此来表现家庭之爱、母子之爱以及人类天性的美好和圣洁。《荷叶·母亲》这首散文诗,作者由雨打红莲、荷叶护莲的感人场景,联想到母亲对儿女的呵护、关爱,由此赞美了母爱的无私和伟大。读读写写蒂dì 梗gěng 匿笑nì xiào 沐浴mù yù祷告dǎo gào 姊妹zǐ mèi 亭亭tíng tíng 徘徊pái huái遮蔽zhē bì 心绪xīn xù 流转liú zhuǎn 荫蔽yīn bì金色花泰戈尔①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假如”表明这首散文诗是以想象的手法来写的。〕只是为了好玩,(孩子的动机)长在那棵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风中摇摆,(孩子的神态)又在新叶上跳舞,(摇摆,跳舞,动作描写)妈妈,你会认识我吗 【想象】〔表现了孩子的活泼、可爱。〕【段解】开篇大胆假设--自己变成了金色花,为下文的想象做铺垫。【问题探究】“我”变成一朵金色花,跟妈妈玩起“躲猫猫”,只是为了好玩吗 (教材P26)不只是为了好玩。“我”变成金色花跟妈妈玩“躲猫猫”,可以为妈妈带来快乐,帮妈妈缓解痛劳,回报母爱。②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 ”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匿笑”“一声儿不响”等写出了孩子的调皮、可爱、活泼、天真。”模仿母亲的口吻和孩子捉弄母亲的心理。)【段解】承上启下,写“我”变成金色花的原因。【问题探究】“妈妈,你会认识我吗 ”和“孩子,你在哪里呀 ”这两个问句,分别表达了什么意思 “妈妈,你会认识我吗 ”是“我”变成金色花后在心里对妈妈所说的话。作为孩子,“我”知道妈妈深爱看自己,即使自己的形象发生了变化,但“我”依然希望妈妈可以认识自己,可是“我”又没有十足把握,所以在心底发出了这样的疑问,表现了孩子对妈妈的依恋和爱。“孩子,你在哪里呀 ”是妈妈发现孩子不见时的呼喊,这里虽是“我”的假想,但也表现了妈码对孩子深切的爱和找不到时焦急的心情。③我要悄悄地开放花瓣儿,看着你工作。(悄悄一词,表现孩子既依恋母亲,又不想打扰母亲的纯真心理)④当你沐浴后,湿发披在两肩,穿过金色花的林荫,走到你做祷告的小庭院时,你会嗅到这花香,却不知道这香气是从我身上来的。(表达对母亲的亲昵,体现孩子的天真、调皮)【段解】第一次嬉戏,母亲穿过金色花的林荫时,悄悄地开放花瓣儿,散发香气。⑤当你吃过中饭,坐在窗前读《罗摩衍那》,那棵树的阴影落在你的头发与膝上时,我便要投我的小小的影子在你的书页上,正投在你所读的地方。(将影子投射到书页上,逗母亲玩,表现孩子时刻关注母亲,暗示孩子对母亲的依恋。)⑥但是你会猜得出这就是你的孩子的小小影子吗 (疑问句,表现孩子的天真活泼、顽皮可爱。)【段解】(⑤⑥):第二次嬉戏,在母亲读《罗摩衍那》时,将影子投在母亲所读的书页上。⑦当你黄昏时拿了灯到牛棚里去,我便要突然地再落到地上来,又成了你的孩子,求你讲个故事给我听。(突然,表明孩子想给母亲带来惊喜,“求你讲个故事给我听”表达对母亲的依恋和爱。)【段解】第三次嬉戏,在母亲拿了灯去牛棚时,突然落到母亲跟前,恢复原形。2、这是一篇散文诗,叙述了“与母亲嬉戏”的三个画面,请你分别概括。①在母亲走到做祷告的小庭院时,“我”悄悄地开花,散发花香;②在母亲读《罗摩衍那》时,“我”把影子投在母亲所读的书页上;③在母亲拿了灯到牛棚里去时,“我”突然落到地上,恢复原形。⑧“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 ”〔照应上文“孩子,你在哪里呀 ”母亲找不见孩子时非常焦急,突然看见孩子,母亲又惊又喜,嗔怪孩子是“坏孩子”,透出浓浓的母爱。]⑨“我不告诉你,妈妈。”[“我不告诉你”体现了孩子淘气、顽皮的性格特点,孩子懂得母爱是无私的,所以他觉得自己对母亲的回报也应是无私的,不图母亲夸奖的。〕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段解】(⑧⑨):写母子对话,充满娇嗔、爱意和母子深情。【问题探究】4、怎样理解母亲的嗔怪“你这坏孩子” “坏孩子”贬义词褒用,将母亲的嗔怪、担忧、焦虑、假愠(yùn,生气,恼怒)之态形象地展现了出来,饱含了母亲对孩子的爱。母亲一天没见到孩子,焦急不安之情与时俱增,再次见到孩子,惊喜之情溢于言表。“你这坏孩子”似嗔实爱,表现了母亲对孩子的疼爱和惦念。5、文中母亲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①母亲沐浴后湿发披在两肩,穿过林荫走到做祷告的小庭院;在窗前读《罗摩衍那》;黄昏时又拿着灯到牛棚。由此可见母亲是一个贤淑温良、有文化修养、具有鲜明的印度文化特色的妇女形象。②讲故事的平常、“你这坏孩子”的嗔语,则让人看到她对孩子的温柔和怜爱。荷叶·母亲冰心【问题探究】①父亲的朋友送给我们两缸莲花,一缸是红的,一缸是白的,都摆在院子里。【段解】交代莲花的来历和颜色,引出下文。②八年之久,我没有在院子里看莲花了--但故乡的园院里,却有许多;不但有并蒂的,还有三蒂的,四蒂的,都是红莲。【铺垫】〔由眼前的莲花触景生情,引起对往事的回忆,两缸莲花是宁静生活中跃出的一朵浪花,新奇、引人注目。由眼前的莲花引入对往事的回忆,为下文的对往事的回忆做铺垫。〕【段解】回忆故乡园院里的莲花。③九年前的一个月夜,祖父和我在园里乘凉。祖父笑着和我说:“我们园里最初开三蒂莲的时候,正好我们大家庭中添了你们三个姊妹。大家都欢喜,说是应了花瑞。”【铺垫】〔插叙 插叙九年前的一个月夜祖父和“我”的谈话--三个姊妹应花瑞而诞生,由花及人,祖父的话暗示了莲花即“我们”姐妹,表现了大家庭因为增添了三姊妹而欢喜的心情。〕【段解】回忆九年前与祖父在园里乘凉时祖父说的话,暗示莲花即"我们”姐妹。【问题探究】这里为什么要插叙与故乡园院里的“莲花”有关的往事 (教材 P27)为了表明“我”家对莲花有很深的感情,大家都很喜爱莲花,借祖父的话,暗示“我”与莲花之间的关系.为后文写惦记雨中莲花埋下伏笔。④半夜里听见繁杂的雨声,早起是浓阴的天,我觉得有些烦闷。【衬托】(欲扬先抑“繁写出了雨急,雨点大而零乱。“浓朋的天”村托了“我”烦闷的心情。)从窗内往外看时,那一朵白莲已经谢了,白舞儿小船般散漂在水面。【比喻】(将白莲的花瓣比作小船,生动形象地写出白莲花瓣被雨打落后的飘零之状。)梗上只留人小小的莲蓬和几根淡黄色的花须。那一朵红莲,昨夜还是菡萏的,今晨却开满了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段解】写雨夜之后,白莲凋零,红莲绽放。【问题探究】结合上下文,说说文章为什么要描写白莲凋谢的景象。描写白莲凋谢的景象,与“亭亭”立着的红莲形成对比,突出了红莲的生机与活力。⑤仍是不适意!(照应上文“我”的“烦闷”。)--徘徊了一会子,窗外雷声作了,大雨接着就来,愈下危大。那朵红莲,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鼓斜。【伏笔】(“繁密”写出了雨势之猛;“鼓斜”形象地写出了红莲在雨点的打击下东倒西歪、无处可躲的情态,为后文写荷叶在风雨中庇护红莲做铺垫。)在无遮蔽的天空之下,我不敢下阶去,也无法可想。【段解】写大雨中“我”担心起红莲的命运。⑥对屋里母亲唤着,我连忙走过去,坐在母亲旁边--一回头忽然看见红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地倾侧了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倾侧”“覆盖写出了荷叶为红莲遮风挡雨的姿态。荷叶对红莲的保护就像母亲对子女的关爱和无惧无畏的守护。荷叶保护红莲,正如母亲对儿女无私的关爱和无所畏惧的守护。此句为下文由物及人、歌颂母爱做铺垫。〕我不宁的心绪散尽了!〔“我不宁的心绪”的产生是因为红莲遭受雨打而“左右鼓斜”,现在由于荷叶的遮蔽,红莲安然无恙,“我不宁的心绪”自然就散尽了。这句话表明“我”的内心已被荷叶对红莲的勇敢呵护所触动,涌起了对荷叶的爱恋,对精心呵护子女的母亲的爱恋。〕【段解】荷叶护红莲,让“我”心绪安宁。⑦雨势并不减退,红莲却不摇动了。雨点不住地打着,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象征、细节描写】〔用荷叶象征关爱、呵护孩子的母亲,一切困难阻碍都只不过是“流转无力的水珠”而已,母爱顿时放射出勇敢圣洁的光辉。〕【段解】写荷叶经受住了雨打,保护了红莲,红莲不再摇动。【问题探究】文章多次写风雨,有什么作用 文章多次写风雨,是为了借风雨之大突出环境之恶劣,以此衬托荷叶的坚强和对红莲的荫蔽,表现母亲的无私与伟大,表达了作者对母爱的赞美之情。⑧我心中深深地受了感动--〔过渡段。承上启下,引出“我”由荷叶遮蔽红莲而产生的联想。)⑨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迟拦天空下的荫蔽 【象征】【直抒胸臆】(赞美无私的母爱。)【段解】将母亲比作荷叶,讴歌伟大而无私的母爱。1922年7月21日【问题探究】文章第8段说“我心中深深地受了感动”,其原因是什么 请概括回答。①大雨来临,雨打红莲,荷叶倾侧过来覆盖红莲,无所畏惧地为红莲遮蔽风雨,作者被这一情景深深地感动了。②母亲正如在雨中为红莲遮蔽风雨的荷叶,总在子女遇到“风雨”时悄然而至,无私地保护子女,帮助子女,给子女慰藉和力量,这也令作者深受感动。“心中的雨点”指的是什么 (教材P28)暗指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坎坷磨难。玩捉迷藏--看着妈妈工作让妈妈嗅到花香金色花 三次嬉戏 投影到书页上 母子情深、人性美好落到地上现原形母子对话 充满爱意初开莲花--大家欢喜荷叶 红莲绽放--引人注目 歌颂母爱母亲 雨打红莲--心绪不宁荷叶荫蔽--深受感动无《金色花》文章结构第一部分(第①一③段):写“我”变成金色花后 开始和母亲捉迷藏。 第二部分(第④一⑦段):写“我”与母亲的三次嬉戏。 第三部分(第⑧⑨段):写母子对话,充满娇 嗔、爱意和母子情深。问题设置“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假如一词有什么作用?“假如”表明全篇文章是以一种想象的方式来写的,这个词是本文的文眼。“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这一段写出了孩子的什么特点 本段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达对母亲的感情,构成一幅儿童嬉戏的画面。听着母亲的呼唤,“我”“暗暗”“匿笑”“一声儿不响”,表现了孩子的调皮、可爱、活泼、天真。怎样理解“我要悄悄地开放花瓣儿,看着你工作”这句话 “我要悄悄地开放花瓣儿,看着你工作”,这是孩子对母爱的回报。快乐、活泼的孩子沐浴着母爱,想要变成一朵金色花,可以看着妈妈工作,他懂得,母爱是无私的,对母爱的回报也应该是无私的。第④-⑦段按时间顺序写“我”与母亲的三次嬉戏,表现了“我”怎样的情感 在三次嬉戏中,“我”散发出香气,是暗中对母亲表示依恋;将影子投在母亲所读的书页上,是替母亲遮阳,也是暗中对母亲表示依恋;恢复原形,缠着母亲讲故事,更是对母亲的爱的自然流露。总之,这三次嬉戏都是“我”在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现对母亲深切的爱和依恋。怎样理解妈妈对“我”说的“你这坏孩子”的一句嗔怪 上文写妈妈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可以想见,孩子不见了,妈妈多么着急,这种焦急的心情肯定与时俱增,一旦见了,又惊又喜,妈妈自然会嗔怪孩子,所以说“我”是“坏孩子”,嗔怪中透出的其实是至真的母爱。《荷叶·母亲》文章结构第一部分(第①一③段):写父亲的朋友送“我 们”两缸莲花,引起“我”对往事的回忆。第二部分(第④一⑦段):描绘雨中荷叶保护红莲 的动人情景。问题解疑1.第②③段写莲,先平淡地叙述,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红莲是全文着力用墨的重点。作者先平平淡淡地铺叙,接着把花放在人的背景中去认识,花瑞人祥,三蒂莲的开放展示出吉祥的征兆,把花与人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下文以花喻人作铺垫。2.红莲是本文描写的重点,此处为什么要写白莲 这是对比,把红莲与白莲进行对比,白莲因为没有荷叶的保护,被雨点打谢了,而红莲却能够在荷叶的庇护下迎接风雨,这样对比突出了母亲对“我”的照顾,写出了母爱的伟大。3.“那朵红莲,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攲斜。”“攲斜”一词有什么表达作用?本题运用关键词语表达效果三步分析法作答。“攲斜”是“倾侧,歪斜”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风雨中红莲的样子,为下文写荷叶在风雨中对红莲的庇护埋下伏笔。4.怎样理解“我不宁的心绪散尽了”一句 “我不宁的心绪”是因为红莲遭受雨打而“左右攲斜”,现在由于荷叶的遮蔽,红莲安然无恙,“我不宁的心绪”自然就散尽了。这句话,表明“我”内心已被荷叶对红莲的勇敢呵护所触动,涌起对荷叶的爱恋,对精心呵护子女的母亲的爱恋。5.第⑤⑦段中,作者为什么反复写雨势之大 强调雨势之大,更反衬出荷叶对莲的荫蔽之情有多重要,同时突出荷花的无助和荷叶的勇敢慈怜,表达作者对母爱的赞美之情。6.怎样理解结尾句的含义和作用?“心中的雨点”象征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坎坷磨难,只有母亲是保护自己度过人生路上坎坷与磨难的人。结尾句直抒胸臆点明了主旨,深化了中心,表达了对母亲由衷的感激与爱恋。《金色花》赏析: 蕴含诗中的童话 ——《金色花》赏析 都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透过《金色华》这首诗的字里行间,我看到了一个蕴含诗中的童话,散发着诗一般的迷人芬芳。 《金色花》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的一首散文诗,它出自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之笔。 诗的一开头就说:“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结尾写到:“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可见,通篇都是孩子活泼、浪漫的想象。它完全从孩子的视角来写的,似乎是一个孩童与母亲的一次漫不经心的絮语。诗人好像只是一个忠实的记录者,不事一丝雕琢。从而使字里行间充满童真、童趣,塑造了一个似乎只存在于“童话”中的完美的母亲的形象,唤醒了每个人心中的关于“母爱”的美丽童话。 泰戈尔主要是从一个孩子的眼睛里,去观察母亲“一天的工作”,表现对母亲的欣赏与依恋,寄托了诗人心目中理想的母亲形象。如果平铺直叙地直接写,就不是诗了。所以,诗人张开幻想的神奇翅膀,一开始就让这个孩子纯粹是为了“好玩”,想象自己变成一朵美丽、快乐、自由的“金色花”,“长在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空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然后,“悄悄地舒展花瓣儿,看着你工作”。这样一来,诗的意境就出来了,既符合孩子好奇、天真的天性,又为诗的主体部分的铺陈静悄悄地拉开了序幕。 母亲一天里做哪些“工作”?诗人以时间为序,为我们展现了这位“母亲”平凡而普通的一天:清晨,沐浴后,她湿发披在两肩,穿过金色花的林荫道去做祷告,此时的母亲是那样的美丽虔诚;午后,坐在窗前的金色花的树荫下,读书休闲,此时的母亲又是那样的优雅沉静;黄昏提灯去牛棚,母亲是那样的勤劳朴实;晚上为孩子们讲故事,母亲是那样的温柔亲近。 由于,这是幻化成“金色花”的孩子眼里的日常生活中母亲形象,所以,她真实动人,没有丝毫的做作和表演,也不含一丝儿的虚伪和浮夸。至此,诗人心中完美的母亲形象,跃然纸上:她既有美丽清新的外表,又注重自己的内在修养,拥有自己的信仰,并且喜欢读书求知,有属于自己的独立的精神世界和相对自由的生活空间。不过,这样的女性,充其量也只是一个女孩、一个女人,但作为母亲还不够,她还那样勤劳朴实,一丝不苟地照看自己的牛棚;还那样热爱孩子们,孩子们愿意和她亲近,每晚都缠着她讲故事! 令人遗憾的是,这样的母亲形象,似乎只存在孩子的新月王国,从孩子的“童话”中翩然走来,给我们留下了惊鸿一瞥。虽然,我们不难从这位母亲的身上,看到诗人所至爱的亡妻的影子;那美丽的金色花,高大的榕树和昏暗的牛棚,也隐约地透露出诗人在乡村管理祖传田产期间的泥土气息和农家生活的安乐气氛。但“文学来源于生活,却永远高于生活”。这位母亲为什么有如此撼人心魄的力量? 在我们成人的现实王国中,提到母亲,我们想到的词可能是:无私、伟大、隐忍、坚强、慈爱;母亲的形象可能是苍老的、柔弱的、憔悴的、操劳的等诸如此类的形容词。但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是不是都藏着一个像《金色花》一样的“童话”:希望我们的母亲不再操劳憔悴,永远年轻美丽,优雅动人? 泰戈尔的诗具有独特的韵味,不但文字优美,更重要的是能引起我们无尽的思绪,《金色花》也不例外。读后,不禁让人掩卷深思:什么是真正的母爱呢? 不难看出,诗人通过主体部分孩子的观察与描写,是不是想传达出这样一种意思:身教重于言教?让孩子心神向往,达到不教而化的境界。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我们总觉得孩子无知无觉,其实他们总是在睁着一双纯净的眼眸,静静地观察母亲的一举一动,并悄悄地在心里评判着母亲的一言一行。 当然,更重要的是,还要还孩子一个自由的空间。这一点,我们还可以从两处语言描写中,以管窥豹。 第一处是在孩子想象变成金色花后,妈妈“要是叫到”:“孩子,你在哪里呀?”。“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 在这里,一个“要是”我们可以看出,这仍然是孩子一个人独自的想象,他希望不被母亲发现,好观察母亲一天的工作。所以这时的母亲,完全涂抹上了孩子主观愿望的色彩:淡淡地一句询问后,就“不闻不问”了。从现实的角度看,是完全不可能的。一个孩子活蹦乱跳的,一下子不见了,哪个母亲不心急如焚?但如果暂时抛开看护的“责任”,纯粹从孩子的角度想一想,又觉得非常自然而又意味深长了:玩不是孩子的天性吗?他虽然是个孩子,难道一定要将他时刻攥在自己的手里,紧紧的?让孩子在一种自由的环境中成长,不是理所当然的吗? 第二处是在文章的最后,“我”在高高的金色花的树上,欣赏了妈妈一天的工作后,在她提灯去牛棚时,突然又落到地上来,变成她的孩子,这时妈妈问:“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一个“坏”字,十分精彩,贬词褒用。这哪里是在骂孩子?这里诗人将嗔怪、担忧、焦虑、假愠之情融为一体,真是情韵悠长!而一句“‘我不告诉你!’,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更是耐人寻味!言外之意是:除此之外,就再也没有一句其他的多余的话了。诗歌最后一句,孩子的话看似武断,甚至有点“蛮横”。(他怎么就知道妈妈不穷追猛问?事实上,哪个母亲见了一天不见的孩子,如此气定神闲?)这,显然是孩子的一厢情愿的浪漫想象, 暗示了孩子的满满的期望,期望母亲能给他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独立、自由的空间,保守着一个依恋母亲的秘密。全诗在这里悠然而止,空气中似乎还弥散着孩子满足而甜美的想象气息,让人回味无穷。 诗中的孩子之所以像金色花一样美丽、可爱、散发着圣洁的光芒,是因为他自始至终都沉浸在它想象的母爱的光辉之中,唱出了孩子心中的对于母爱的赞歌,折射出诗人对于理想的母爱的思考——换个角度看母爱,关注孩童眼里、心中的母爱究竟是哪般的模样! 我们成人总觉得一介孩童,他一无所有,又一无所知,我们总是在想我们要给孩子什么,很少关注孩子在想什么;我们总在探讨我们要给孩子什么样的母爱,很少关注孩子想要什么样的母爱;我们总在说,我们要教给孩子什么,很少想孩子能教给我们什么。但唯有诗人泰戈尔知道:“孩子有成堆的黄金与珠子”,“孩子知道各种各样的聪明话,虽然世间的人很少懂得这些话的意义。” 母爱,她在孩子的新月王国,也许就是这样的一个美丽的“童话”,而这样的“童话”在我们成人的王国里,就像童话一样,一伸手,就珠毁玉碎;一落地,成一地鸡毛。但是,谁又能否认,那不是我们心灵深处关于母爱的最美丽“童话”?谁又能否认,那不是我们“人类永远渴念”的美丽童话? 这个美丽的童话,在清新自然的笔触中,在浪漫美好的意境里,时隐时现,为全诗更添一层诗意。《荷叶·母亲》赏析:这是一篇借景写人,托荷赞母的散文。文章从自家院子里的莲花写起,重点写雨中的莲花,在雨中作者发现荷叶掩盖起莲花,触动了自己,于是产生了联想,想起了母亲,想起了母亲爱护儿女的情景,于是借此景抒发自己对母亲保护儿女成长的感情。这样写荷花是为了写“我”,写荷叶是为了写母亲,达到“我”是雨打风摆的荷花,而母亲则是替荷花抵挡风雨的荷叶的境界。是啊,连荷叶都会自觉地保护荷花,何况母亲爱护自己的子女。于是在结尾处写道:“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简单几笔点明了主旨,深化了中心。“心中的雨”暗指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坎坷磨难,只有母亲是保护自己度过人生路上坎坷与磨难的人。(一)阅读《散步》,回答问题。(15分)(一)阅读《金色花》,完成问题(6分)金色花泰戈尔假如我变成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长在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空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 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我暗暗地在哪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 我要悄悄地开放花瓣儿,看着你工作。 当你沐浴后,湿发披在两肩,穿过金色花的林荫,走到做祷告的小庭院时,你会嗅到这才香,却不知道这香气是从我身上来的。 当你吃过午饭,坐在窗前读《罗摩衍那》,那棵树的阴影落在你的头上与膝上时,我便要将我小小的影子投在你的书上,正头在你所读的地方。 但是你会猜得出这就是你孩子的小小影子吗? 当你黄昏时拿了灯到牛棚里去,我便要突然地再落到地上来,又成了你的孩子,求你讲故事给我听。 “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 “我不告诉你,妈妈。”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1、文中“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你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的?请举例简要分析。 (4分)2、对于孩子的行为,妈妈的态度怎样?(2分)答案:我是个天真活泼、可爱机灵、懂得爱妈妈的孩子。从长在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空中摇摆,“跳舞”,“暗暗地在哪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我不告诉你,妈妈”等处看去他的天真活泼 ,可爱机灵;从“开放花瓣儿”“让妈妈”“嗅到这花香”,“将小小的影子”投在妈妈的书页上,为妈妈照亮等处看出他懂得热爱妈妈,(4分;要结合文本)2、不见了孩子,内心着急;见到孩子,又惊又喜。(2分)(二)阅读《荷叶母亲》,回答问题。荷叶母亲父亲的朋友送给我们两缸莲花,一缸是红的,一缸是白的,都摆在院子里。八年之久,我没有在院子里看莲花了,但故乡的园院了,却有许多:不但有并莲的,还有三莲的,四莲的,都是红莲。九年前的一个月夜,祖父和我在院子里乘凉。祖父笑着和我说:我们园里最初开三蒂莲的时候,正好我们大家庭中添了你们三个姊妹。大家都欢喜,说是应了花瑞。半夜里听见繁杂的雨声,早起是浓阴的天,我觉得有些烦闷。从窗内往外看时,那一朵白莲已经谢了,白瓣儿小船般散漂在水面。梗上只留下小小的莲蓬,和几根淡黄色的花须,那一朵红莲,昨夜还是菡萏的,今晨却开满了,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仍是不适意!徘徊了一会儿,窗外雷声作了,大雨接着就来,愈下愈大。那朵红莲,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倾斜。在无遮蔽的天空下,我不敢下阶去,也无法可想。对屋里母亲唤者,我连忙走过去,坐在母亲旁边一回头,忽然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地倾侧了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我不宁的心绪散尽了!雨势并不减退,红莲却不摇动了。雨点不住的打着,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我心中深深地受了感动。母亲呵!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文中第二、三两段从记叙的顺序来看是 ,其作用是 。(3分)说说第四段开头关于天气的描写的语句在文中有何作用 (2分)第四段中的“菡萏”是荷花的别称,此处的含义是 。(2分)为什么“我不敢下阶去” (1分)怎样理解“心中的雨点” (2分)最后一段在表达方式上看是 和 ,其作用是 。(3分)参考答案:1.文中第二、三两段从记叙的顺序来看是插叙 ,其作用是说明“我家”与荷花有很深感情,大家喜爱荷花,为后文写惦记雨中荷花埋下伏笔(铺垫)。2.(2分)为写大雨埋下伏笔, 烘托心情,渲染气氛。3.此处的含义是 含苞欲放。2分)4.(1分)我十分挂念雨中的红莲,怕它被那密密的雨点打坏。5.(2分)指让自己烦恼、痛苦、失意等等的思绪。6.最后一段在表达方式上看是 议论 和 抒情 ,其作用是表达了对自己无微不至关怀,爱护对母亲的赞美之情,点明、深化中心。(3分)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