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2讲 乘法公式知识点1 平方差公式平方差公式平方差公式: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的积,等于这两个数的平方差.要点诠释:在这里,既可以是具体数字,也可以是单项式或多项式.抓住公式的几个变形形式利于理解公式.但是关键仍然是把握平方差公式的典型特征:既有相同项,又有“相反项”,而结果是“相同项”的平方减去“相反项”的平方.常见的变式有以下类型:(1)位置变化:如利用加法交换律可以转化为公式的标准型(2)系数变化:如(3)指数变化:如(4)符号变化:如(5)增项变化:如(6)增因式变化:如1.(2017秋 蓬溪县期末)若a2﹣b2=,a+b=,则a﹣b的值为( )A.﹣ B. C.1 D.2 2.(2018春 宜兴市期中)3(22+1)(24+1)…(232+1)+1计算结果的个位数字是( )A.4 B.6 C.2 D.83.(2018春 宁远县期中)化简(m2+1)(m+1)(m﹣1)﹣(m4+1)的值是( )A.﹣2m2 B.0 C.﹣2 D.﹣14.(2017秋 化德县校级期末)计算下列各题:(1)(a﹣2b)2﹣(2a+b)(b﹣2a)﹣4a(a﹣b)(2)(2x+3y)2﹣(4x﹣9y)(4x+9y)+(3x﹣2y)2.知识点2完全平方公式完全平方公式:两数和 (差)的平方等于这两数的平方和加上(减去)这两数乘积的两倍.要点诠释:公式特点:左边是两数的和(或差)的平方,右边是二次三项式,是这两数的平方和加(或减)这两数之积的2倍.以下是常见的变形:1.(2017秋 尚志市期末)已知x+y=5,xy=6,则x2+y2的值是( )A.1 B.13 C.17 D.25 2.(2017秋 罗平县期末)已知a+b=﹣5,ab=﹣4,则a2﹣ab+b2=( )A.29 B.37 C.21 D.333.(2017秋 蓬溪县期末)我国古代数学的许多创新和发展都位居世界前列,如南宋数学家杨辉(约13世纪)所著的《详解九章算术》一书中,用如图的三角形解释二项式乘方(a+b)n的展开式的各项系数,此三角形称为“杨辉三角”.根据“杨辉三角”请计算(a+b)64的展开式中第三项的系数为( )A.2016 B.2017 C.2018 D.2019 4.(2018春 太仓市期中)若x,y满足x2+y2=,xy=﹣,求下列各式的值.(1)(x+y)2(2)x4+y4(3)x3+y3 5.(2018春 成都期中)已知x+y=6,xy=5,求下列各式的值:(1)(2)(x﹣y)2(3)x2+y2. 知识点3完全平方式完全平方公式:两数和 (差)的平方等于这两数的平方和加上(减去)这两数乘积的两倍.要点诠释:公式特点:左边是两数的和(或差)的平方,右边是二次三项式,是这两数的平方和加(或减)这两数之积的2倍.以下是常见的变形:1.(2017秋 宜城市期末)已知a﹣=5,则a2+的值是_____. 2.(2017秋 卫辉市期末)当4x2+2(k﹣3)x+25是一个完全平方式,则k的值是_______.3.(2017秋 綦江区期末)若4次3项式m4+4m2+A是一个完全平方式,则A= ________.4.(2017 湖州模拟)已知4x2+8(n+1)x+16n是一个关于x的完全平方式,则常数n的值为_____. 5.(2016秋 西青区校级期末)若二次三项式x2+(2m﹣1)x+4是一个完全平方式,则m=________.2第2讲 乘法公式知识点1 平方差公式平方差公式平方差公式: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的积,等于这两个数的平方差.要点诠释:在这里,既可以是具体数字,也可以是单项式或多项式.抓住公式的几个变形形式利于理解公式.但是关键仍然是把握平方差公式的典型特征:既有相同项,又有“相反项”,而结果是“相同项”的平方减去“相反项”的平方.常见的变式有以下类型:(1)位置变化:如利用加法交换律可以转化为公式的标准型(2)系数变化:如(3)指数变化:如(4)符号变化:如(5)增项变化:如(6)增因式变化:如1.(2017秋 蓬溪县期末)若a2﹣b2=,a+b=,则a﹣b的值为( )A.﹣ B. C.1 D.2【解答】解:∵a2﹣b2=(a+b)(a﹣b)=,a+b=,∴a﹣b=÷=,故选:B. 2.(2018春 宜兴市期中)3(22+1)(24+1)…(232+1)+1计算结果的个位数字是( )A.4 B.6 C.2 D.8【解答】解:原式=(22﹣1)(22+1)(24+1)…(232+1)+1=(24﹣1)(24+1)(28+1)…(232+1)+1=264﹣1+1=264;∵21=2,22=4,23=8,24=16,个位数按照2,4,8,6依次循环,而64=16×4,∴原式的个位数为6.故选:B.3.(2018春 宁远县期中)化简(m2+1)(m+1)(m﹣1)﹣(m4+1)的值是( )A.﹣2m2 B.0 C.﹣2 D.﹣1【解答】解:(m2+1)(m+1)(m﹣1)﹣(m4+1)=(m2+1)(m2﹣1)﹣(m4+1)=m4﹣1﹣m4﹣1=﹣2,故选:C. 4.(2017秋 化德县校级期末)计算下列各题:(1)(a﹣2b)2﹣(2a+b)(b﹣2a)﹣4a(a﹣b)(2)(2x+3y)2﹣(4x﹣9y)(4x+9y)+(3x﹣2y)2.【解答】解:(1)原式=a2﹣4ab+4b2﹣b2+4a2﹣4a2+4ab=a2+3b2;(2)原式=4x2+9y2+12xy﹣16x2+81y2+9x2+4y2﹣12xy=﹣3x2+94y2.知识点2完全平方公式完全平方公式:两数和 (差)的平方等于这两数的平方和加上(减去)这两数乘积的两倍.要点诠释:公式特点:左边是两数的和(或差)的平方,右边是二次三项式,是这两数的平方和加(或减)这两数之积的2倍.以下是常见的变形:1.(2017秋 尚志市期末)已知x+y=5,xy=6,则x2+y2的值是( )A.1 B.13 C.17 D.25【解答】解:将x+y=5两边平方得:(x+y)2=x2+2xy+y2=25,将xy=6代入得:x2+12+y2=25,则x2+y2=13.故选:B. 2.(2017秋 罗平县期末)已知a+b=﹣5,ab=﹣4,则a2﹣ab+b2=( )A.29 B.37 C.21 D.33【解答】解:把a+b=5两边平方得:(a+b)2=a2+b2+2ab=25,将ab=﹣4代入得:a2+b2=33,则a2﹣ab+b2=33﹣(﹣4)=37.故选:B.3.(2017秋 蓬溪县期末)我国古代数学的许多创新和发展都位居世界前列,如南宋数学家杨辉(约13世纪)所著的《详解九章算术》一书中,用如图的三角形解释二项式乘方(a+b)n的展开式的各项系数,此三角形称为“杨辉三角”.根据“杨辉三角”请计算(a+b)64的展开式中第三项的系数为( )A.2016 B.2017 C.2018 D.2019【解答】解:找规律发现(a+b)3的第三项系数为3=1+2;(a+b)4的第三项系数为6=1+2+3;(a+b)5的第三项系数为10=1+2+3+4;不难发现(a+b)n的第三项系数为1+2+3+…+(n﹣2)+(n﹣1),∴(a+b)64第三项系数为1+2+3+…+63=2016,故选:A. 4.(2018春 太仓市期中)若x,y满足x2+y2=,xy=﹣,求下列各式的值.(1)(x+y)2(2)x4+y4(3)x3+y3【解答】解:(1)原式=x2+2xy+y2=﹣1=(2)∵(x2+y2)2=x4+2x2y2+y4,∴=x4+y4+∴x4+y4=(3)由(1)可知:x+y=±,∵原式=(x+y)(x2﹣xy+y2)当x+y=时,∴原式=×(+)=当x+y=时,原式=×(+)= 5.(2018春 成都期中)已知x+y=6,xy=5,求下列各式的值:(1)(2)(x﹣y)2(3)x2+y2.【解答】解:∵x+y=6,xy=5,(1);(2)(x﹣y)2=(x+y)2﹣4xy=62﹣4×5=16.(3)x2+y2=(x+y)2﹣2xy=62﹣2×5=26. 知识点3完全平方式完全平方公式:两数和 (差)的平方等于这两数的平方和加上(减去)这两数乘积的两倍.要点诠释:公式特点:左边是两数的和(或差)的平方,右边是二次三项式,是这两数的平方和加(或减)这两数之积的2倍.以下是常见的变形:1.(2017秋 宜城市期末)已知a﹣=5,则a2+的值是_____.【解答】解:∵a﹣=5,∴(a﹣)2=25,即a2﹣2+=25,整理得a2+=27.故答案为:27. 2.(2017秋 卫辉市期末)当4x2+2(k﹣3)x+25是一个完全平方式,则k的值是_______.【解答】解:由于(2x±5)2=4x2±20x+25=4x2+2(k﹣3)x+,则2(k﹣3)=±20,k=13或﹣7.故答案为:13或﹣7.3.(2017秋 綦江区期末)若4次3项式m4+4m2+A是一个完全平方式,则A= ________.【解答】解:∵4次3项式m4+4m2+A是一个完全平方式,∴当A=4时,m4+4m2+4是完全平方式;当A=±4m3时,m4±4m3+4m2是完全平方式,故答案为:4,4m3,﹣4m3.4.(2017 湖州模拟)已知4x2+8(n+1)x+16n是一个关于x的完全平方式,则常数n的值为_____.【解答】解:∵4x2+8(n+1)x+16n是一个关于x的完全平方式,∴n+1=±2,解得:n=1,故答案为:1 5.(2016秋 西青区校级期末)若二次三项式x2+(2m﹣1)x+4是一个完全平方式,则m=________.【解答】解:∵二次三项式x2+(2m﹣1)x+4是一个完全平方式,∴(2m﹣1)x=±2 x 2,解得:m=或﹣,故答案为:或﹣.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2讲乘法公式--满分班(学生版).docx 第2讲乘法公式--满分班(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