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废旧物的“新生命”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在这一课中使用的造型材料是生活中常见的实物材质,在学生的眼中,这些材料平时很有可能归于“垃圾”或野外路边的无用之物的范畴,这节课中需要学生转换角度去看待它们,运用想象力赋予它们艺术的新生命。怎样去感受材质,发现材质的艺术方面的可塑性,并制作出有一定趣味性的实物雕塑作品,使学生在实践和思维等方面都有所收获,是本课的重点所在。针对学生好玩好动的年龄特点,教师设计课堂环节时注意动静结合,将体验、游戏、实践等环节融入教学过程,取代单纯的教师讲授。让学生在思考和实践中主动的获取知识,收获快乐。学习领域:造型表现课 时:1课时教学目标:⒈初步认识废旧物品再利用的意义,提高环保意识。⒉尝试废旧物品利用,用多种废旧物品进行有创意的制作,让学生养成保护环境、爱惜资源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动手与探索能力。⒊利用废旧物品进行有创意的制作,感受美、创造美。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废旧物作品及图片。学生:废旧物品、剪刀、胶棒、双面胶、画笔和彩纸等。教学重点:根据废旧物品的外形、材质等特点、展开联想。教学难点:用各种装饰材料制作有创意的作品。教学过程:一、欣赏导入师:出示一幅漂亮的粘贴画作品和毕加索的《牛头》,请同学们欣赏。 你们能看出来它是用什么材料粘贴的吗?生答:鸡蛋壳和自行车车座和车把组成等。师:大家平时吃完鸡蛋,蛋壳都怎么处理了呢?生答:都扔掉了。生活中很多废旧物品在我们的奇思妙想下都会焕发出“新生命”。导入课堂并板书。2、讲授新课师:生活中我们还知道哪些也属于废旧物呢?想一想?生:矿泉水瓶、易拉罐瓶、塑料袋、瓜子壳等。师:那同学们可以把它们归类吗?生:金属类、塑料类、纸质类等。师:思考,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方法可以绽放废旧物的生命呢?出示图片,分析方法。(小组合作)生:画、剪、挖、插、卷、折、编等。师:出示作画步骤图片,学习制作方法。师:看画展,欣赏同龄学生制作的作品,获取灵感。师:学习了废旧物变身的方法和制作步骤,师也获得了灵感。3、教师示范:1.教师演示废旧纸杯的“再生”制作过程,让学生再深入了解制作方法。2.作品赏析:在课件中展示更多作品,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废旧物利用的广泛性,开阔学生的视野与思路。⒊启发联想。 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带来的废旧物品,进行联想。⒋布置作业:利用废旧物品和辅助材料,制作出有创意的作品。4、教师指导创作学生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也可以单独自己制作。 教师指导,学生创作。5、展示与讲评阶段展示学生作品,有创作者介绍自己作品的创作思路。采用自评、互评的评价方法,客观公正地评价作品。教师以鼓励性评价为主。6、总结拓展。师:老师看到同学们的作品不仅创意新颖,而且非常美观。看来同学们的收获非常大,请一位同学谈谈自己的收获?生:回答。师:听了这位同学的回答,老师都收获颇多,老师宋给同学们一个“美”字,其实我们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老师希望同学在细心观察生活的同时,也可以运用你们灵巧的双手,装饰我们的生活。课下请同学们利用另一种材料和家长一起装饰下自己的房间,好不好?生:好!师:下课板书设计废旧物的“新生命”教学反思: 《废旧物的“新生命”》这一课中使用的造型材料是生活中常见的实物材质,在学生的眼中,这些材料平时很有可能归于“垃圾”或野外路边的无用之物的范畴,这节课中需要学生转换角度去看待它们,运用想象力赋予它们艺术的新生命。怎样去感受材质,发现材质的艺术方面的可塑性,并制作出有一定趣味性的实物雕塑作品,使学生在实践和思维等方面都有所收获,是本课的重点所在。针对学生好玩好动的年龄特点,教师设计课堂环节时注意动静结合,将体验、游戏、实践等环节融入教学过程,取代单纯的教师讲授。让学生在思考和实践中主动的获取知识,收获快乐。本堂课以“掌握方法运用方法、制作程序为基础→设计方案→尝试制作→展示与评价为主线”展开课堂教学。以突出联想思维,动手实践创作为主。承载着废物“新生命”诞生,绿色环保情感,有效运用“自主合作、释疑解惑”六环节教学策略,并加以较好的语言组织,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方案设计真实发生在课堂在教学课堂全过程中,有效实现了教学目标。制作 方法剪挖画插折卷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