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4 古诗三首教材pp.14~151.会认“径、斜”等11个生字,掌握“挑”这个多音字,会写“寒、径、斜”等13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并能默写《山行》。3.能借助图片和关键词体会古诗的意境,体会作者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能够借助注释理解诗意,能背诵古诗并能默写《山行》。能通过反复朗读,借助图片和关键词体会古诗的意境,领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搜集作者的资料,搜集描写秋天的古诗。【教学方法】通过创设情境、借助注释、借助插图、联系生活等方式想象画面,大致理解诗句意思。引导学生感悟古诗所描绘的意境,体会作者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体会作者借秋天的景色鼓励朋友,借秋景抒发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丰富文化底蕴。【学习方法】练习强化法,通过反复练习写生字,提升汉字书写能力;诵读法,反复诵读,体会诗人的情感;想象法,联系现实生活利用想象拓展、延伸,加深对古诗的印象,体会诗句的含义和意境,更好地理解古诗。2课时第一课时情景导入师:同学们,秋天已经悄悄来到我们身边,你觉得秋天是个怎样的季节?(生交流。)师:你们知道哪些描写秋天的古诗?请说一说吧!(生说一说课前搜集到的描写秋天的古诗。)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与秋天有关的三首古诗。(板书:古诗三首)初读课文一、初读《山行》。1.(课件出示故事。)唐朝有位著名的文学家,从小就有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他刻苦学习,25岁就参加考试,金榜题名。他善于写诗,他的诗立意新奇,语言优美。他又熟悉兵法,文武双全。他就是杜牧。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一辆马车在山道上缓缓前行,杜牧正悠闲地坐在车上。山道两旁古木参天,黄叶翻飞,林中的美景激发了杜牧的灵感,于是他写下了《山行》这首诗。(板书:山行)2.引导学生根据教师刚才讲的故事说说题目的意思。(在山中行走。)3.通读古诗,扫清字词障碍。4.指导读出节奏。正确停顿: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二、初读《赠刘景文》。1.(课件出示故事。)一天,苏轼和朋友们聚会,其中一个叫刘景文的老先生与他相谈甚欢。苏轼喝着酒,非常高兴,兴之所至,写了一首诗赠给刘景文,题目就叫“赠刘景文”。(板书:赠刘景文)2.指导学生简介作者,教师补充。3.引导学生识记生字。4.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不会读的生字借助书上拼音认读,读通诗句,争取读出古诗的韵律。5.指生读古诗,教师相机强调生字读音。“残”是平舌音,“犹”读二声,“橙”是翘舌音,“橘”读二声。6.结合学生的朗读,指导读好停顿。7.学生模仿读,读出韵律、节奏。指导学生注意“二二三”式的停顿。三、初读《夜书所见》。1.秋天是美丽的,在诗人眼中秋天也是悲凉的,总是能引起人们的无限愁思。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另外一首古诗——《夜书所见》。(板书:夜书所见)2.引导学生理解题目。(“书”是写的意思。“所见”指看到的。)3.指生讲讲本首诗的背景资料。4.出示自学提示,引导学生自学:(1)练习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2)结合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说一说自己想象到的画面。5.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6.检测古诗朗读情况。正确停顿: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指导书写重点生字:寒:注意中间是三横,竖和撇、竖和捺在书写时不能连成一笔。径:第五笔是长点,右下部是“工”,不是“土”。斜:第二笔是长点。送:注意书写时的笔顺,最后写“辶”。挑:注意“兆”的笔顺。第二课时复习导入1.指生朗读生字和三首古诗,检查掌握的情况。2.导入:通过上一课的学习,古诗让我们获得美的享受,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秋天的诗歌。探究新知一、品读《山行》,了解诗意,感悟画面。1.出示自读要求:边读边想象《山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可以结合书中的插图和注释。2.学生自由读古诗,想象画面,与同桌交流。3.品读第一、二句诗。(课件出示诗句。)(1)导学:我们跟随诗人来到岳麓山,首先看到了什么?(2)引导探究:诗人为什么称这山是“寒山”?这“斜”是说石头小路怎样?伸向哪儿?(3)引导学生体会:“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你能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吗?(4)指导学生朗读,想象美景,读出深秋时节山景的生机盎然。(5)学生自由练读。指生读,齐读。4.品读第三、四句诗。(课件出示诗句。)(1)导学:诗人又带我们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自由读第三、四句诗,看看图,想象一下画面。(2)学生交流,教师点拨,引导学生说具体,说清楚。(3)过渡:诗人为什么停下车子不走了?请用诗句中的内容来回答。(坐爱枫林晚。)(4)引导学生理解“坐”“枫林晚”。(“坐”是因为的意思。“枫林晚”指深秋的枫林景色。)(5)课件出示图片,看图说说这枫叶红得怎么样,“红于”是什么意思。(比……还要红。)(6)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三、四句诗描绘的画面。(7)指导学生朗读第三、四句诗,读出诗人对枫叶、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指生读、男女生赛读、齐读。)5.回读整首诗,并引导学生结合插图,想象画面,背诵古诗。6.总结方法。(1)引导学生回顾学习古诗的方法。(2)学生汇报,教师相机小结。(3)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知作者,解诗题,读诗文,明诗意,想画面,悟诗情,诵古诗。二、再读《赠刘景文》,想象感悟。1.学生自由读这首古诗,在不理解的地方打上问号。2.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理解词义、句意。3.引导学生按照从近到远的顺序观察书中插图,对照插图细细品味,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描绘了哪些景物。4.学生交流,教师点拨。(1)理解第一、二句。引导学生理解“荷尽”“菊残”等与时令相关的典型景物,让学生知道已是秋天。①这是什么季节?从哪儿看出来的?结合图片、注释和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义。(“荷尽”是指荷花凋谢,“擎雨盖”在诗中指的是荷叶。这个水塘里的荷花已经凋谢了,荷叶也没有了,一片枯黄。“菊残”指的是岸上的菊花也开败了。一看就是深秋季节。)②你体会到了菊花怎样的精神?③指生读,读出对菊花不畏严寒的赞美之情。(2)理解第三、四句。①(课件出示诗句:最是橙黄橘绿时。)学生想象画面,说一说仿佛看到了什么。(在这个深秋时节,金黄的橙子和青绿色的橘子已经挂在树上了。)②诗人看到的是不是只有这几种景物?还有什么也成熟了?结合自己平时的观察,发挥你的想象,说一说还有哪些美丽的颜色。③(课件出示诗句:一年好景君须记。)“君”指的是谁?“须记”指的是什么?(“君”指的是刘景文。“须记”指的是一年中最好的景致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时候。)④指导朗读。5.导学:诗题是“赠刘景文”,读到这里,你觉得诗人为什么想把这首诗送给好友刘景文呢?(本诗写出了秋天硕果累累的丰收景象,给人以昂扬之感,诗人想以此勉励好友刘景文。)6.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解词语的方法,完整地说说整首诗的意思,体会诗人对秋天的喜爱之情。7.朗读比赛,指导背诵。三、品读赏析《夜书所见》,感悟诗意。1.感悟前两句。(1)一边读古诗的前两句,一边观察课文插图,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又听到了什么。(2)“萧萧”一词,你能体会到什么?(秋风吹梧桐叶发出的声音,道出深秋凄清。)(3)理解“动客情”。为什么说诗人是“客”?(因为他身在异乡。)(4)创设情境(播放音乐):萧萧的秋风吹下梧桐叶,江边寒气逼人,诗人孤独一人行走在江畔,假如你就是这位诗人,看到此情此景,你会产生怎样的感情?(思乡。)(5)导读:自古逢秋悲寂寥啊!从古至今,这“秋”就勾起了许多人的无限情思。(引导学生齐读拓展的诗句。)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陶渊明(6)小结:此时,思念之情涌上诗人的心头。诗人不禁吟诵。(引导学生读出前两句。)2.学习后两句。(1)指生朗读第三、四句诗,引导学生回答看到了什么画面。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插图,理解诗意。(2)理解“知”。想一想:诗人是在深夜从远处看见篱笆底下有灯火,他真的能看见那么小的蟋蟀吗?(不能。)那诗人是怎么知道小孩在捉蟋蟀呢?(是作者想到的,猜到的。“知”是料想的意思。)(3)引导想象:小孩还会玩些什么?(4)走入角色:假如此时你就是诗人,请说说你此时的感受。(5)指导朗读。(6)小结:通过朗读我们感受到诗人对秋风落叶、小孩捉蟋蟀、篱笆下的灯火等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在秋夜思念家乡的情感。3.朗读悟情,背诵积累。作业布置1.选用《学海乐园》相关同步练习。2.默写《山行》。3.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每句诗的意思。《山行》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的喜爱之情;《赠刘景文》表达诗人勉励朋友要珍惜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坚持不懈;《夜书所见》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在本课教学中,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后主动学习。在阅读课本的过程中,直接体验作品的人文性,采用“想象训练”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印象,而且让学生在想象漫游中体会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在学习《山行》的过程中,教师采用“扶”的策略,引导学生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在学习《赠刘景文》和《夜书所见》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总结的方法进行学习,理解诗歌所描绘的画面,感悟诗歌意境。但是三年级学生的自学能力较弱,他们仍需要教师进行辅助、指导,不可完全放手,否则学生将会找不到具体的学习方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