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课件(共35张PPT+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课件(共35张PPT+素材)

资源简介

(共35张PPT)
他生活在中国历史上最动乱的时代;
他是卓越的军事家 ,同时又是杰出的诗人;
他三分天下有其一;
他被人称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他是谁?
观沧海
作者:曹操
学习目标
1.了解诗人及其代表作品。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3.理解诗歌内容,领悟诗歌意境,学会赏析诗歌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寓情于景的方法。
4.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
曹操(155-220) 字孟德,沛国谯(qiáo)县人(今安徽省亳(bó)州)。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与他的儿子曹丕、曹植合称“三曹”。
他善诗歌,文风清峻整洁,气魄雄伟、慷慨悲凉,篇中抒发了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了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代表作有《蒿里行》《短歌行》《龟虽寿》等。
诗人简介
建安文学
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文学史一般所说的建安文学,是建安前几年至魏明帝最后一年(239年)这段时间的文学,实即曹氏势力统治下的文学,而创作主要是在建安年间。建安作家用自己的笔直抒胸襟,抒发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掀起了我国诗歌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个高潮。由于其时正是汉献帝建安年代,故后世称为建安文学,也称建安风骨。
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
曹氏父子<三曹>
曹操
曹植
曹丕
建安七子
孔融
陈琳
王粲
徐干
阮瑀
应玚
刘桢



汉乐府诗
《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是乐府诗《步出厦门行》中的第一章,是曹操的名篇。
乐府初设于秦,是当时“少府”下辖的一个专门管理乐舞演唱教习的机构。公元前112年,正式成立于西汉汉武帝时期。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它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它是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后来有不入乐的也被称为乐府或拟乐府。
中国古典诗歌
近体诗
绝句、律诗(唐)

(宋)

散曲
戏剧
小令
套数
(元)
古诗、楚辞、乐府诗
古体诗
诗歌按时代分为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和新诗;
按表达方式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
按内容分(题材): 叙事诗、写景诗、友情送别诗、爱国怀乡诗、咏物诗、咏史怀古诗、边塞征战诗、山水田园诗、宫怨诗和闺怨诗、爱情诗。
乐府是古代音乐机关,是汉代建立的管理音乐的一个宫廷官署。它主要负责制作国家典礼音乐,收集民间的歌谣入乐。古人把这一乐府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这首《观沧海》就是一首乐府诗。   
乐府诗:
创作背景
曹操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的途中。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206),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毅然北上征伐乌桓。
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终于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所以第二年他才能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
方法指导
诗歌赏析三部曲
一读:结合注释,读懂内容
二悟:联系背景,把握情感
三品:抓住关键,赏析写法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jié
dàn
sǒng
zhì

cànlàn
zāi
曹操
观沧海
1.读准字音和节奏
2.全班齐读,读出气势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3、借助课下注释或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澹澹:
(2)竦峙:
(3)星汉:
(4)萧瑟:
(5)至:
(6)何:
(7)若:
(8)东临:
水波摇荡。
高高地挺立。竦,高。峙:挺立。
银河。
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极。
多么
好像
东:向东。临:到达 登上。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到达,登上
多么
水波荡漾的样子
耸立
译:海水波涛激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
请同学反复朗读诗歌,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译:东行到达碣石山,前来观看大海。
4.精读细研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巨大的波浪
动 景
静 景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译:(岛上)树木郁郁葱葱地生长,各种草长得茂盛。
译:萧瑟的秋风吹过,海上掀起巨浪,在翻卷,在呼啸。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它,指沧海
译:太阳和月亮不停运行,好像从海中升起;
银河
译: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里产生出来的。
译:我十分庆幸,可以用这首诗歌来歌咏自己此刻的心志。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运
达到极点
5.诗歌注释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观沧海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我很幸运,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译文
6、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 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 哪些诗句是想象的
【明确】:
第1层(1~2句):交代观海的地点。
第2层(3~8句):描写海水与山岛。(实景)
第3层(9~12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想象)
第4层(13~14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头二句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
以下十句描写,由此拓展而来。“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澹澹”,形容大海水面浩淼的样子;“何”,何其,今言“多么”,是叹美之词。“澹澹”而加叹美,那沧海的辽阔苍茫气象便可想而知了。 在 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 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7.赏析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生意盎然之感。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这儿,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
曹操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四句则联系廓落无垠的宇宙,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托现在读者面前: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这种“笼盖吞吐气象”是诗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言为心声,如果诗人没有宏伟的政治抱负,没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没有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那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样壮丽的诗境来的。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
《观沧海》这首诗,从字面看,海水、山岛、草木、秋风,乃至日月星汉,全是眼前景物,这样纯写自然景物的诗歌,在我国文学史上,曹操以前似还不曾有过。它不但通篇写景,而且独具一格,堪称中国山水诗的最早佳作,特别受到文学史家的厚爱。值得指出的是:客观自然景物反映到诗人头脑中,必然经过诗人主观的过滤--理解、融会、取舍、强调,然后形成艺术的产品。这种产品,既是客观世界的反映,也是诗人主观精神的凝结,这就叫做意境。。这首诗写秋天的大海,能够一洗悲秋的感伤情调,写得沉雄健爽,气象壮阔,这与曹操的气度、品格乃至美学情趣都是紧密相关的。
8.细读感悟
整首诗由哪个字来展开线索,统领全篇?
“观”
诗人曹操“观沧海”“观”到了什么?(哪几句是他“观”到的景象)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找出诗中的意象,体会景物特点。
日月、星汉
水、山岛
树木、百草
秋风、洪波
波澜壮阔
欣欣向荣
洪波巨澜
博大宽阔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哪些景物是实写,哪些句子是虚写?
实写
虚中有实
实中有虚
哪些诗句最能体现诗人的抱负?诗歌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诗人以大海自比,用夸张的修辞,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9.诗歌品析
叙事
内容
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
诗句
情感
观海地点和目的
水何澹澹
总写大海景象
总写山岛景象
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
特写山岛之景
突出欣欣向荣景象
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
特写海面之景
突出惊涛拍岸景象
百草丰茂
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
开阔胸襟,一统中国的抱负
想象之景
突出大海吞吐日月,
包蕴万千的景象
兴味盎然,胜券在握
动荡变化的时局需要一个主宰沉浮的伟人
勃勃生机
乐观情怀
席卷宇内,荡平诸侯。惊天动地
虚写
实写
写景
1.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本诗完全把情包含在景中,寓情于景,字里行间洋溢着饱满的激情。诗人通过描写大海的辽阔与壮美来表现自己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诗歌句句写景,句句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与自己的雄心壮志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并且把高潮放在诗的末尾,通过虚写表达自己的主观感受,即对大海的感悟,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气势宏伟,而且做到了情理结合。
写作特色
2.意境开阔,气势雄浑。
诗人通过写大海吞吐宇宙的气势,来表现诗人自己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感情奔放。“日月”四句是写景的高潮,诗人用夸张的表现手法,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诗人以饱满的激情,勾画出大海变化万千的特点和波澜壮阔的气势。
本诗借景抒情,诗人以洗练的笔法,神奇的想象,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概括主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实写
虚写
大海雄伟壮阔的景象
抒发了诗人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总领全诗
借景抒情
博大胸襟
板书设计:
课堂小测
1.这首古乐府诗是借景抒情,全诗的基调是 ,以“ ”字展开,采用了 结合、_____ 结合的写法,
诗中“ ”写出了诗人曹操博大的胸怀。
雄奇豪迈

动静
虚实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链接中考,阅读理解题。
1、全是围绕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全诗围绕一个“观”字展开来写,写登山所见。
2、“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这两句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前一句是动景,后一句是静景,动静结合,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描绘了大海威严的气势,表现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