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7.1 燃烧和灭火(第1课时) 教案(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7.1 燃烧和灭火(第1课时) 教案(表格式)

资源简介

体验化学价值,科学造福人生
课题1 燃烧和灭火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燃烧和灭火》是第七单元的重点内容。这部分知识更加贴近生活,体现了从生活中提炼化学知识,将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思想。在生活中,学生对燃烧的现象非常熟悉,在第一单元的学习中认识到燃烧本质是有新物质生成的化学变化,并且在学习氧气的化学性质时认识到很多物质都可以在氧气中燃烧,本课题的内容是对燃烧的知识更深一步地研究,并将其知识进行应用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去认识生活,学会生活,用化学去改变生活。同时,本节课的知识也是联系高中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这部分内容的纽带。
【学情分析】:
在知识方面: 燃烧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学生对于这部分内容并不陌生,根据生活经验和前面所学的知识,学生可以知道煤气,天然气,煤,酒精,木条等物质可以燃烧,但是对于燃烧发生的条件并不清楚。
在能力方面:九年级的学生己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事物的认识正处于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变时期,并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实验是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最好方法,并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采用实验探究——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通过对大量实验事实的观察、分析,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去探究、交流和思考,在教师的层层诱导下,归纳总结出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再通过练习,使学生学以致用,能应用所学的知识解释一些有关的化学问题,从而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探究实验总结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
2、接受防火安全教育,学会逃生和自救。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与探究,学生对获得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到燃烧有两面性,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获得成就感;
3、培养学生的消防意识。
【教学重点】 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逃生和自救知识的学习
【教学难点 】 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法】 实验探究为主线,结合趣味实验、课外活动,及多媒体教学等方法。
【学法】 实验探究法、合作学习法、自主学习法
【教学设计流程图】
教学环节 问题与素材 教学活动
教学过程设计
环节一:创设情景,导入新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播放视频】【提问】看到这两个精彩的瞬间,你想到了什么?【提问】燃烧已经是大家熟悉的一个现象,那么生活中哪里存在着燃烧现象呢?【提问】燃烧的定义是什么?【引入】 演示小实验:烧不坏的手帕提出问题:为什么在整个燃烧过程中手帕始终没有变化?【过渡】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探究燃烧的条件。 看图片,回答:火在被人们所使用,现在应用也很广泛。学生回答生活中的燃烧现象通过课前预习回答学生观察实验,描述实验现象:手帕燃烧得十分旺盛。但对手帕燃烧后完好无损感到困惑。 使学生了解化学是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可以激发学习热情。 与生活联系,让学生感受到燃烧就在我们身边,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布置学生课前预习,不仅加强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也大大节约了课堂时间。创设情境,设疑。在惊奇中激起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很快进入对燃烧条件的思考。
环节二:探究新知,应用新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给学生提供 短蜡烛2根、小粉笔、小木条 无烟煤、小烧杯、镊子、酒精灯、火柴,(见附表1)【提问】燃烧是否需要三个条件都满足时才能发生呢?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观看演示实验。【演示实验】---对燃烧条件的探究设置问题:1.试管中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的原因是什么 2.试管中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的原因是什么 3.热水中的白磷是否也能燃烧呢 【小结】展示“火三角”, (解释着火点的含义:可燃物燃烧所需达到的最低温度)【学以致用】现在我们利用刚才所学的知识,分析一下奥运火炬的研究原理。 完成实验探究1总结燃烧的三个条件:1、可燃物2、与氧气充分接触3、温度达到着火点学生实验思考燃烧的条件的关系 讨论总结出燃烧的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学生思考讨论 并由学生讨论归纳燃烧的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学生试着用刚学的燃烧条件理解奥运火炬的设计原理。 通过活动与探究,培养学生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通过活动与探究,培养学生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培养学生对获得事实总结归纳的能力。通过所学知识理解科学家的设计原理,体会学习知识的重要性。
环节三:思维迁移,拓展新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过渡】事物具有两面性,燃烧也是一样的,若是处理不当,就会发生火灾。观看图片和火灾危害的数据(展示数据)这些沉重的代价告诉我们,我们掌握燃烧的条件,更需要了解我们灭火的原理。【引导】燃烧需要三个条件都满足才会发生,那么我们破坏了燃烧的条件就可以灭火。展示动画的“火三角”,进一步总结灭火的原理。【应用】设计问题:以下方法与那种灭火原理有关?【小组活动】根据所提供的实验用品探究熄灭蜡烛的方法,并思考该方法的理由。从中找出灭火的原理。【过渡】除了同学们所想到的熄灭蜡烛的方法外,我们还可以利用碳酸钠和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来熄灭蜡烛。常见的泡沫灭火器就是利用这个原理来制作的。同学们可以利用其原理,利用生活中的物品自制简易灭火器。 通过观看图片和数据,深刻体会到学习灭火原理的重要性。学生进一步总结:灭火的原理。学生探究熄灭蜡烛的方法,并通过讨论解释原因。 思考,回答问题。分析讨论,参与小组活动。完成探究实验2----熄灭燃着的蜡烛。自主学习教材中灭火器的使用和相关知识。 营造氛围、让学生认识到火灾将会造成的危害,意识到学习防火和逃生知识的必要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从中体会学习知识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意识。让学生体会将知识应用的快乐,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设计开发实验的意识。
环节四:反馈练习,巩固新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过渡】当灾难发生时,你们有能力利用所学的知识保护自己甚至救助别人吗?【多媒体演示】灭火原理的解释、逃生与自救的方法 【过渡】我们现在对于燃烧和灭火的知识有了系统的了解,那么我们进行相关活动---“用燃烧和灭火的原理解释成语”“灭火知识大考验”。 学生观看,思考问题: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逃生时湿毛巾的重要作用,明白火灾时电梯禁止使用。火灾报警应说明的问题等。参与活动,进行竞赛。 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突发事件的能力。通过具体的问题探究,让学生明白逃生中的原理。让学生学会报警,使学习能够真正为生活实际服务。 利用生动的动画将学生的学习的兴趣推向高潮,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的互动中去。同时对于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和提高。
环节五:课后作业,深化新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后作业】1、自制简易的灭火器2、自查家庭或社区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宣传安全自救知识。 进一步激发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使学生的学习能够应用于生活,为生活服务。
板书设计
燃烧---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一、燃烧的条件 二、灭火的原理
1.物质具有可燃性 1. 隔离或清除可燃物
2.与氧气(空气)接触 2. 隔绝氧气或空气
3.温度达到着火点 3. 降温到该物质的着火点以下
缺一不可 缺一即可
实验设计
1、改进教材的演示实验:
原实验内容如下:
改进后如下:
优点:通过实验改进,避免了环境污染,提高了实验的安全性。
2、设计 “简易灭火器”的实验装置。
展示利用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制作出部分实验装置图。通过实验的再设计,提高了教学的趣味性,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要想解决难题,需要了解燃烧需要的条件。我们体会一下科学家的研究过程,对燃烧条件进行猜想。
参与逃生和自救知识的学习。
如何报火警和火场逃生
逃生和自救知识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图片,通过图片,你想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归纳,引出课题。
介绍奥运火炬在珠峰顶燃烧
观看图片,结合生活猜想燃烧的条件。
探究燃烧的条件
小组合作完成对燃烧条件的探究实验1
观察《燃烧条件》的实验。
学生分析推断,归纳燃烧条件
观看录象,分析燃烧三个条件的关系。
小组活动:用不同的方法熄灭燃烧的蜡烛。
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灭火原理。
探究灭火原理
探究实验:利用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熄灭蜡烛。
动手实验,熄灭燃着的蜡烛。
介绍泡沫灭火器原理和自制的简易灭火器。
学习简易灭火器的设计原理。
自主学习:常见灭火器的使用及灭火器原理。
掌握灭火器的使用方法及原理。
纸板
空气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