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1.1.1 物质的分类 学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中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1.1.1 物质的分类 学案

资源简介

第一章 物质及其变化
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第1课时
【学法指导】
1.从基本的物质分类出发,认识分类对化学研究的重要性,形成学习化学的分类观。
2.了解胶体及分散系的概念,能列举生活中常见的胶体,了解胶体和溶液、浊液的区别,认识胶体的性质。
【基础梳理】
一、物质分类
1.常见的分类方法
(1)树状分类法
依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分类
特点:同一层次的物质类别间相互独立,没有交叉
学以致用
H2SO3 NaCl K2SO4 S Na2O O2 SO2 NaOH SO3 H2SO4 K2SO3 Na Na2CO3
将上述物质按组成和性质分类:
提问:同种元素形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吗?
(1)由同一种元素形成的几种性质不同的单质,叫做这种元素的同素异形体。
(2)金刚石、石墨和C60是碳元素的同素异形体;氧气和臭氧(O3)是氧元素的同素异形体;红磷和白磷是磷元素的同素异形体。
学以致用
CaO Al2O3 Mn2O7 Na2O2 CO2 H2O SO3 CO
将上述物质按组成、性质分类
按组成分类:
按性质分类:
二、分散系及其分类
一种物质(或多种)分散到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
例:以NaCl溶液为例描述分散系、分散质、分散剂的概念。
按照分散质或分散剂所处的状态(气态、液态、固态),可将分散系分为9类:
分散质 分散剂 实例
气 气
液 气
固 气
气 液
液 液
固 液
气 固
液 固
固 固
按照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可分为:
溶液和胶体的本质区别:
三、胶体
2.胶体的性质——丁达尔效应、吸附性
操作 现象
用激光笔照射实验1、实验2得到的液体
在悬浊液中加入氢氧化铁胶体
【性质1】丁达尔效应
当一束可见光通过胶体时,可以看到一条 。这条光亮的“通路” 是由于胶体粒子对光线散射(光波偏离原来方向而分散传播)形成的,叫做丁达尔效应。
【应用】 是区别胶体和溶液的一种常用物理方法。
【性质2】吸附性
胶体具有较强的 ,能吸附溶液中悬浮颗粒。
溶于水形成Al(OH)3胶体具有很好的凝聚作用,是一种良好的净水剂。
【思考讨论】1.溶液和胶体的本质区别是什么呢?为什么胶体有丁达尔效应而溶液没有呢?胶体产生丁达尔效应的原因是什么呢?
3.胶体的制备
操作 现象 方程式
实验1 取100mL烧杯,加入40mL蒸馏水,将烧杯中的蒸馏水加热至沸腾。向沸腾的水中滴加5~6滴FeCl3的饱和溶液。
实验2 取100mL烧杯,加入40mL硫酸铜溶液
注意事项:①实验中必须使用FeCl3饱和溶液和沸水。
②当液体呈红褐色时立即停止加热,因为过度加热会破坏胶体,生成Fe(OH)3沉淀。
③制备过程中不能用玻璃棒搅拌,否则会使Fe(OH)3胶体粒子碰撞形成大颗粒,最后形成沉淀。
提问:如何分离氯化钠溶液和淀粉胶体?
溶液、胶体、浊液
分散系 溶液 胶体 浊液
悬浊液 乳浊液
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 <1 nm 1~100 nm >100 nm >100 nm
分散质粒子结构 分子、离子 较多分子的集合体或大分子 大量分子聚集成的固体颗粒 大量分子聚集成的液体液滴
特点 均一、透明 多数均一、透明,较稳定 不均一、不透明,久置沉淀 不均一、不透明,久置分层
稳定性 稳定 介稳性 不稳定 不稳定
能否透过滤纸 能 能 不能
能否透过半透膜 能 不能 不能
鉴别方法 胶体和浊液通过静置鉴别;胶体和溶液可通过丁达尔效应鉴别
【课堂练习】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混合物肯定由两种以上元素组成
B.含氧元素的化合物都是氧化物
C.酸性氧化物可能是非金属氧化物,也可能是金属氧化物
D.金属氧化物一定是碱性氧化物
2.溶液、胶体、浊液这三种分散系最本质的区别是( )
A.是否能透过滤纸 B.是否均一、稳定、透明
C.是否会产生丁达尔效应 D.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小
3.用饱和的氯化铁溶液制取氢氧化铁胶体,正确的操作是( )
A.将饱和FeCl3溶液滴入蒸馏水即可
B.将饱和FeCl3溶液滴入热水中,生成棕黄色液体即可
C.将饱和FeCl3溶液滴入沸水中,并继续煮沸至液体呈红褐色即可
D.将饱和FeCl3溶液滴入沸水中,并继续煮沸至出现红褐色沉淀即可
4.下列物质的分类正确的是( )
选项 碱 酸 盐 碱性氧化物 酸性氧化物
A NaOH H2SO4 BaCO3 SO2 CO2
B 纯碱 H2S CaCO3 SiO2 CO
C NaOH NaHSO4 CaCl2 Na2O SO2
D KOH HNO3 CaCO3 CaO SO3
A.A B.B C.C D.D
5.按照交叉分类法,下列物质的分类正确的是( )
A. B.
C. D.
6.下列关于分散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分散系的稳定性:溶液>胶体>浊液
B.分散质粒子的大小:溶液>胶体>浊液
C.分散质粒子的直径为几纳米或几十纳米的分散系是胶体
D.可以用过滤的方法将悬浊液中的分散质从分散剂中分离出来
7.我国科学家在世界上第一次为一种名为“钻酞菁”的分子(直径为1.3 ×10-9m)恢复了磁性。“钴酞菁”分子的结构和性质与人体内的血红素和植物的叶绿素非常相似。下列关于“钴酞菁”分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其直径比Na+的小 B.其既能透过滤纸,也能透过半透膜
C.其在水中形成的分散系能产生丁达尔效应 D.其在水中形成的分散系属于乳浊液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O2、O3混在一起为混合物,A项错误;氧化物 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为氧元素,B项错误;如Mn2O7为酸性氧化物,Al2O3为两性氧化物,D项错误。
2.答案:D
解析:分散系的分类依据是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 小,这也是溶液、胶体和浊液最本质的区别。
3.答案:C
解析:氧化铁在溶液中水解生成氢氧化铁,加热促 进水解,生成氢氧化铁胶体,则实验室制备氢氧化铁胶体是 把饱和氧化铁溶液滴入沸水中,继续加热到液体出现红褐 色即可,若继续加热会发生聚沉。
4.答案:D
解析:A项,SO2是酸性氧化物;B项,纯碱属于盐,SiO2 属于酸性氧化物,CO不是酸性氧化物;C项,NaHSO4是酸式盐。
5.答案:A
解析:为硫酸盐、可溶性盐,为难溶性盐,故B项错误;属于盐,属于酸,故C项错误;属于金属氧化物,故D项错误。
6.答案:B
解析:溶液均一稳定,胶体属于介稳体系,浊液不能稳定存在,所以分散系的稳定性:溶液>胶体>浊液,A项正确。分散系中分散质粒子的大小顺序为浊液>胶体>溶液,故B项错误。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在1~100nm之间的分散系为胶体,C项正确。
7.答案:C
解析:“钴酞菁”分子的直径为1.3nm,Na+的直径小于1nm,A项错误;“钴酞菁”分子能透过滤纸,但不能透过半透膜,B项错误;“钴酞菁”分子在水中形成的分散系属于胶体,可产生丁达尔效应,C项正确、D项错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