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实践的含义;理解实践的三个基本特征,实践是认识的基础。2、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确立科学的实践观,切实认识到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 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培养尊重实践、积极投身于实践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二、教学重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三、教学难点:实践的特点四、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毛泽东的名言“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 这句话告诉我们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是实践。(讲解新课)1、 实践及其特点1、 实践的含义(请同学概括其中的要点)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同学回答)主体——人;对象——客观世界:是一种物质性活动。(老师总结)它有两层基本的含义:其一,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其二,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2、 实践的特点①(看图片和材料)材料一:“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由卫星平台和有效载荷两大部分组成。卫星平台利用东方红三号卫星平台技术研制,有效载荷包括CCD立体相机,成像光谱仪,太阳宇宙射线检测器等仪器。思考:这一实践活动的主体、对象和手段分别是什么?他们有什么共同之处?他们是如何结合在一起的?(学生思考回答)实践的基本要素:主体、对象、手段都具有客观性。实践活动的过程是物质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一过程及结果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制约。所以,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②(看图片和材料)材料二:嫦娥一号已于2007年10月发射升空,并完成了它的使命。科学家们为它制定了四大科学任务,首要目的便是为月球画像,即获取月球表面影像和立体图像。此外,还要分析月球表面物质的分布特点,探测月壤厚度,以及地月空间环境等,它的寿命约为一年。思考:科学家们为什么为探月活动预先制定好了任务?这说明实践活动具有什么特点?(学生思考回答)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③(看图片)思考:体现了实践的什么特点?实践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人的活动;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注意:实践的三个特征相互联系,缺一不可。练习:判断下列活动是否是实践活动?①辩论会 ②远足活动 ③蜜蜂筑巢 ④工人打扫卫生2、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请学生当小老师)分为四个小组,分别讨论一个方面的问题,然后上讲台当小老师。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归纳总结)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通过事例加以运用)材料:关于月球,人们一直有许多未解之谜:它上面有空气和水吗?它的年龄有多大?人们做出了不同的猜测。从嫦娥一号到嫦娥二号,中国在月球探测领域做出了巨大贡献,嫦娥一号获得了全世界第一张最完整、精准度最高的全月图,首次获得月球表面微波量温分布数据,为未来清洁能源燃料的利用提供了重要依据,嫦娥二号获取的宏观局部影像图分辨率高达1.3米,这也将为嫦娥三号落月提供更详实的依据。思考:材料如何体现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总结)运用毛泽东的名言,首尾呼应。(布置作业)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