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运动图象的应用1.应用运动图象的三点注意(1)无论是x-t图象还是v-t图象都只能描述直线运动。(2)x-t图象和v-t图象都不表示物体运动的轨迹。(3)x-t图象和v-t图象的形状由x与t、v与t的函数关系决定。2.应用运动图象解题“六看”x-t图象 v-t图象轴 横轴为时间t,纵轴为位移x 横轴为时间t,纵轴为速度v线 倾斜直线表示匀速直线运动 倾斜直线表示匀变速直线运动斜率 表示速度 表示加速度面积 无实际意义 图线和时间轴围成的面积表示位移纵截距 表示初位置 表示初速度特殊点 拐点表示从一种运动变为另一种运动,交点表示相遇 拐点表示从一种运动变为另一种运动,交点表示速度相等【例1】(多)一物体自t=0时开始做直线运动,其v-t时间图象如图所示。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 在0~6 s内,物体离出发点最远为30 mB. 在0~6 s内,物体经过的路程为40 mC. 在0~4 s内,物体的平均速度为7.5 m/sD. 在5~6 s内,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总结提升用速度—时间图象巧得四个运动量(1)运动速度:从速度轴上直接读出。(2)运动时间:从时间轴上直接读出时刻,取差得到运动时间。(3)运动加速度:从图线的斜率得到加速度,斜率的大小表示加速度的大小,斜率的正负反映了加速度的方向。(4)运动的位移:从图线与时间轴围成的面积得到位移,图线与时间轴围成的面积表示位移的大小,第一象限的面积表示与规定的正方向相同,第四象限的面积表示与规定的正方向相反。【例2】一质点沿x轴做直线运动,其v-t图象如图所示。质点在t=0时位于x=5 m处,开始沿x轴正向运动。当t=8 s时,质点在x轴上的位置为( )A. x=3 m B. x=8 mC. x=9 m D. x=14 m【例3】一滑块以初速度v0从固定斜面底端沿斜面向上滑,已知斜面足够长,则该滑块的v-t图象不可能是下面的( )【例4】近年来, 我国大部分地区经常出现雾霾天气,给人们的正常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在一雾霾天,某人驾驶一辆小汽车以30 m/s的速度行驶在高速公路上,突然发现正前方30 m处有一辆大卡车以10 m/s的速度同方向匀速行驶,小汽车紧急刹车,但刹车过程中刹车失灵。如图a、b分别为小汽车和大卡车的v-t图象,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因刹车失灵前小汽车已减速,不会追尾B. 在t=5 s时追尾C. 在t=3 s时追尾D. 由于初始距离太近,即使刹车不失灵也会追尾【例5】(多选)如图,直线a和曲线b分别是在平直公路上行驶的汽车a和b的位移-时间(x-t)图线。由图可知( )A. 在时刻t1,a车追上b车B. 在时刻t2,a、b两车运动方向相反C. 在t1到t2这段时间内,b车的速率先减少后增加D. 在t1到t2这段时间内,b车的速率一直比a车的大追及相遇问题常见的情况假设物体A追物体B,开始时,两个物体相距x0,有两种常见情况:(1)A追上B时,必有xA-xB=x0,且vA≥vB。(2)要使两物体恰好不相撞,两物体同时到达同一位置时速度相同,必有xA-xB=x0,vA=vB。若使两物体保证不相撞,此时应有vA【例6】如图所示,物体A、B相距x=7 m,A在水平拉力和滑动摩擦力的作用下,正以vA=4 m/s的速度向右匀速运动,而B此时正以vB=10 m/s的速度向右做匀减速运动,加速度a=-2 m/s2,则A追上B所用的时间为多少?总结提升追及相遇问题的求解方法(1)解题思路(2)解题技巧①紧抓“一图三式”,即:过程示意图,时间关系式、速度关系式和位移关系式。②审题应抓住题目中的关键字眼,充分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如“刚好”“恰好”“最多”“至少”等,往往对应一个临界状态,满足相应的临界条件。③若被追赶的物体做匀减速运动,一定要注意追上前该物体是否已经停止运动,另外还要注意最后对解的讨论分析。 【例7】A、B两列火车,在同轨道上同向行驶,A车在前,其速度vA=10 m/s,B车在后,其速度vB=30 m/s.因大雾能见度低,B车在距A车700 m时才发现前方有A车,这时B车立即刹车,但B车要经过1800 m才能停止.问A车若按原速度前进,两车是否会相撞?说明理由.【例8】A、B两辆汽车在笔直的公路上同向行驶,当B车在A车前84 m处时,B车速度为4 m/s,且正以2 m/s2的加速度做匀加速运动;经过一段时间后,B车加速度突然变为零。A车一直以20 m/s的速度做匀速运动。经过12 s后两车相遇,B车加速行驶的时间是多少?解题思路用图象法解决追及相遇问题时应把握的三个环节:环节 基本要求画图 定量画图时需根据物体在不同阶段的运动情况,通过定量计算分阶段、分区间逐一描图转换图 从不同的角度描绘同一物理过程所进行的变换,如将x-t图象转换成v-t图象等用图 利用图象中斜率、面积、截距、交点等的含义进行定性分析或定量计算,进而解决相关问题【例9】在水平轨道上有两列火车A和B相距x,A车在后面做初速度为v0、加速度大小为2a的匀减速直线运动,而B车同时做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a的匀加速直线运动,两车运动方向相同。要使两车不相撞,求A车的初速度v0满足什么条件。【例10】甲、乙两车在同一直线轨道上同向行驶,甲车在前,速度为v1=8 m/s,乙车在后,速度为v2=16 m/s,当两车相距s0=8 m时,甲车因故开始刹车,加速度大小为a1=2 m/s2,为避免相撞,乙车立即开始刹车,为不使相撞,则乙车的加速度至少为多大?提升训练1.如图为一段某质点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x-t图线,从图中所给的数据可以确定质点在运动过程中经过图线上P点所对应位置的瞬时速度大小一定( )A.大于2 m/s B.等于2 m/sC.小于2 m/s D.无法确定2. 甲、乙两车某时刻由同一地点沿同一方向开始做直线运动,若以该时刻作为计时起点,得到两车的位移—时间图象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甲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乙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B.两物体的初速度都为零C.在t1时间内两物体平均速度大小相等D.相遇时,甲的速度小于乙的速度3.如图所示的位移(x)—时间(t)图象和速度(v)—时间(t)图象中给出四条图线,甲、乙、丙、丁代表四辆车由同一地点向同一方向运动的情况,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车做直线运动,乙车做曲线运动B.0~t1时间内,甲车通过的路程大于乙车通过的路程C.0~t2时间内,丙、丁两车在t2时刻相距最远D.0~t2时间内,丙、丁两车的平均速度相等4. 如图所示是A、B两物体从同一地点出发,沿相同的方向做直线运动的v-t图象,由图象可知( )A.A比B早出发5 sB.第15 s末A、B速度相等C.前15 s内A的位移比B的位移大50 mD.第20 s末A、B位移之差为25 m5. 如图所示,处于平直轨道上的甲、乙两物体相距为s,同时、同向开始运动.甲以初速度v、加速度a1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乙做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a2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假设甲能从乙旁边通过,要使甲、乙相遇两次的条件是( )A. a1 B. a1C. a1>a2且s> D. a1>a2且s<6.质点做直线运动的v-t图象如图所示,规定向右为正方向,则该质点在前8 s内平均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分别为( )A.0.25 m/s 向右 B.0.25 m/s 向左C.1 m/s 向右 D.1 m/s 向左7.(多)甲乙两车在一平直道路上同向运动, 其v-t图象如图所示,图中△OPQ和△OQT的面积分别为s1和s2(s2>s1).初始时,甲车在乙车前方s0处( )A.若s0=s1+s2,两车不会相遇B.若s0C.若s0=s1,两车相遇1次D.若s0=s2,两车相遇1次8.汽车的加速性能用车的速度从0到100 km/h(按30 m/s估算)的加速时间来表示,这个时间越短,汽车启动时的加速性能就越好.下表列出了两种汽车的性能指标.启动的快慢(s) (0~30 m/s的加速时间) 最大速度(m/s)甲车 12 40乙车 6 50现让甲、乙两车在同一条平直公路上同向行驶,乙车在前,甲车在后,两车相距85 m.甲车先启动,经过一段时间t0乙车再启动.若两车从静止启动后均以各自的最大加速度匀加速运动,在乙车开出8 s时两车相遇,则(1)t0应该满足的条件是什么?在此条件下,两车相遇时甲车行驶的路程是多少?(2)以乙车刚刚启动时为t=0时刻,在同一个坐标系内画出甲、乙两车从乙车启动到两车相遇过程中的v-t图象.参考答案【例1】BC【例2】B解析:由图象知,质点在8 s内的位移Δx=×(2+4)×2 m-×(2+4)×1 m=3 m。t=0时,质点位于x=5 m处,故8 s末质点位置x=5 m+Δx=8 m,B正确。【例3】解析:当斜面粗糙且μ>tanθ时,会出现A选项情况;如果μ【例4】C解析:从图象可以看出,小汽车刹车失灵前的加速度a1=-10 m/s2,失灵后的加速度a2=-2.5 m/s2,假设能追尾,设追尾时间为t,则有小汽车刹车失灵前的位移:x1=×(20+30)×1 m=25 m,小汽车刹车失灵后的位移:x2=20×(t-1)-×2.5×(t-1)2,大卡车的位移:x3=10t,由x1+x2=30+x3得t=3 s,则假设成立,所以A、B错误,C正确;如果刹车不失灵,则在t=2 s时两车速度相同,这时没有追尾,以后两车间距会越来越大,更不会追尾,D错。【例5】BC解析:考查x-t图象。由图可知,在t1时刻是b车追上a车,A错误;图线的倾斜方向代表车的运动方向,向上倾斜代表与正方向相同,向下倾斜代表与正方向相反,图象的斜率的绝对值代表速率,B、C正确,D错误。【例6】设B停下来所用的时间为tB,发生的位移为xB,则0=vB+atB 0-v=2axB解得tB=5 s,xB=25 m前5 s内A发生的位移为x′A=vAtB=4×5 m=20 m此时A、B相距Δx=25 m+7 m-20 m=12 m故A继续前进Δx所需要的时间为 : Δt== s=3 s从而A追上B所用的时间为:t=tB+Δt=5 s+3 s=8 s。【例7】[解析] 会相撞.根据题意,B车刹车过程中的加速度为:aB== m/s2=0.25m/s2.方法一 分析法B车减速至vA=10 m/s所用的时间t== s=80 s此段时间内A车的位移为:xA=vAt=10×80 m=800 mB车的位移为:xB=vBt-aBt2=(30×80-×0.25×802) m=1600 m又xB=1600 m>xA+x1=800 m+700 m=1500 m即A、B两车在速度相同之前已经相撞.方法二 图象法作出两车的v-t图象如图所示.设经过时间t1两车速度相等,B车减速至vA=10 m/s所用时间t1==s=80 s在t1时间内两车的位移之差(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Δx=t1=×80 m=800 m>700 m,所以两车会相撞.【例8】解析:设A车的速度为vA,B车加速行驶的时间为t,两车在t0时相遇。则有xA=vAt0 ① xB=vBt+at2+(vB+at)(t0-t) ②xA、xB分别为A、B两车相遇前的位移。依题意有xA=xB+x0③联立①②③式,解得t1=6 s, t2=18 s, t2=18 s不合题意,舍去。因此,B车加速行驶的时间为6 s。【例9】[解析] 利用v-t图象求解,先作A、B两车的v-t图象,如图所示,设经过t1时间两车刚好不相撞,则对A车有vA=v1=v0-2at1,对B车有vB=v1=at1, 联立以上两式解得t1=。经t1时间两车发生的位移之差为原来两车间的距离x,它可用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表示,由图象可知x=v0·t1=v0·=,所以要使两车不相撞,A车的初速度v0应满足的条件是v0<。提升训练1. A解析:由题意可知该质点的运动是匀加速直线运动,3 s~4 s内质点的平均速度为:==2 m/s,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则质点在运动过程中t=3.5 s时的速度等于2 m/s,P点是AB的中间位移处,位于t=3.5 s时刻之后,其速度大于2 m/s,A选项正确.2.B解析:x-t图象描述物体运动位移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线(某点切线)斜率表示速度,故B错,A、D正确;图线交点表示两物体相遇,又从图线上看两物体从同一位置出发,t1时间内的位移相等,所以平均速度大小相等,C正确.故选B.3.C解析:在x-t图象中表示的是做直线运动的物体的位移随时间的变化情况,而不是物体运动的轨迹.因甲、乙两车在0~t1时间内做单向的直线运动,故在这段时间内两车通过的位移和路程均相等,A、B选项均错.在v-t图象中,t2时刻丙、丁速度相等,故两者相距最远,C选项正确;由图线可知,0~t2时间内丙的位移小于丁的位移,故丙的平均速度小于丁的平均速度,D选项错误,故选C.4.D解析:由图象可知,B物体比A物体早出发5 s,A错;10 s末A、B速度相等,B错;由于位移的数值等于图线与时间轴所围“面积”,所以前15 s内B的位移为150 m,A的位移为100 m,C错;将图线延伸可得,前20 s内A的位移为225 m,B的位移为200 m,故D正确.5.B解析:若甲与乙速度相等时,甲已经从乙旁经过,则有v+a1t=a2t,vt+a1t2>s+a2t2,两式联立可得:s<,若再有a2>a1,则定有乙再次追上甲的结果,即甲、乙相遇两次,故正确答案为B.6.B解析:由图象可知0~3 s的位移为3 m,3 s~8 s的位移为-5 m,前8 s内的位移为-2 m,因此前8 s内平均速度的大小为0.25 m/s,方向向左,故选B.7.解析:(1)首先确定两车相遇前各自的运动情况,是都在匀加速运动,还是一个匀加速运动一个匀速运动,还是都在匀速运动甲车的加速度为a1==2.5 m/s2,加速到速度最大时所需时间t1==16 s乙车的加速度为a2==5 m/s2,加速到速度最大时所需时间t2==10 s乙车开动8 s时两车相遇,相遇时乙车发生的位移 s2=a2t2=160 m甲车发生的位移应为 s1=s2+s0=245 m甲车由速度为零加速到最大速度发生的位移 s==320 m 因为s>s1所以两车相遇时两车都是处于加速阶段,故有 a1(t0+t)2=s0+a2t2解得t0=6 s,两车相遇时甲车行驶的路程是 s1=a1(t0+t)2=245 m.(2)v-t图象如图所示.7.ABC[解析] 由图可知甲的加速度a1比乙a2大,在达到速度相等的时间T内两车相对位移为s1.若s0=s1+s2,速度相等时甲比乙位移多s1s1),两车速度相等时还没有追上,并且甲车在前,故不会追上,D项错.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