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明朝的统治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4课明朝的统治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识记明朝建立的基本史实;比较全面地掌握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废除丞相和中书省,以六部处理朝政,设置锦衣卫,以八股取士等加强君主专制的基本史实。了解明朝经济的发展。
过程与方法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重点由学生讨论、研究、分析、归纳。同时进行纵向对比、联系。通过读书指导法,讲授法,学生自主学习、分组讨论,合作探究来完成教学活动。教学中多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包括利用视频软件,对所需视频进行剪切编辑。通过分析材料,提高学生解读材料和提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掌握朱元璋和明成祖强化皇权的措施及所产生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通过对科举制度的评价,提髙学生运用辩证的两点论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讲述明朝的建立,明太祖及其继承人为巩固统治采取措施加强君权,使得明朝成为我国君主专制高度发展的时期,为在思想文化方面加强君权,明朝采取八股取士的办法,使科举考试发生重大变化。明王朝的建立,创造了比较安定的政治局面,经济在前代基础上继续发展。掌握好本课的内容有利于学习清朝“君主集权的强化”,这是中国从古代走向近代不可忽视的内容。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正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他们的理性思维还未完全具备,对历史的学习还停留在表面现象上,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时创设一定的理解情境,从他们的已知出发,从已知到未知,以达到教学目标。经过一学期的历史学习,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对于科举制的产生和完善,以及封建制度的发展历程有所了解。但由于此阶段的学生理解能力偏差,故学习本课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课型 新授 课时 1课时
教学重点 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通过材料分析、自主归纳、前引后联、温故知新、直观图片以及史料等一系列的学习与探究,达到切实理解君权加强的措施。)
教学难点 难点是八股取士。八股取士无论从内容还是影响看都是很复杂的,加之学生对“八股文”缺乏感性认识,更不易理解。需要教师设计直观、通俗、有效并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法。
教法分析 创境、设疑、活动探究法
学法分析 自学法、合作探究学习法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问题与情境 师生行为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播放<<朱元璋勤学故事动画>>师问:这个视频的主角是谁(朱元璋),童年的朱元璋在家庭条件极其落后的情况下仍不放弃读书的机会,他从社会的最底层成功登上了中国封建社会权力的顶峰。那么,到底是什么成就了朱元璋?就让我们带着好奇一起走进第14课《明朝的统治》。(引起学生的兴趣) 在欣赏视频之后,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课前检测 根据预习作业,完成自主学习环节出示自主学习任务,学生快速说出问题答案。 检测学生课前预习
讲授新课(一)明朝的建立 自主学习环节后,一起进入学习与探究,首先让我们进入第一篇章平民起家灭元建大明的经过,指导学生阅读课本66页,第一自然段,进行自主学习,请同学们阅读课本查找元末农民起义的背景和明朝建立的相关史实?学生说出元末农民起义的背景,教师补充,在中华王朝史上,有一个屡见不鲜的现象,每逢天灾,必定人祸,元朝末年,黄河地区遭遇大旱,可元朝统治者还在竭力搜刮,老百姓苦不堪言,民不聊生,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元朝末年,农民起义爆发,时事造就英雄。朱元璋逐一扫灭群雄,推翻了元朝统治,他创建了大明王朝。学生复述出明朝的建立情况: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今江苏南京),朱元璋就是明太祖。教师引导:在我国历史上,像朱元璋这样参加过农民起义的开国皇帝还有谁?学生讨论:像朱元璋这样参加过农民起义的开国皇帝还有
汉高祖刘邦;汉光武帝刘秀。 认真听取教师的介绍, 并说出明朝的建立情况,强化记忆。
讲授新课(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过渡:“假如你是朱元璋,来自社会底层,又历经磨难 ,你打算如何治理国家?(元朝的灭亡是由于地方分权和朝臣权力过大所致。)”通过学生回忆,引出“朱元璋强化皇权”这一内容。师说:对!朱元璋认为,元朝的灭亡是由于地方分权和朝臣权力过大所致。所以,要想每天睡个安稳觉,只有把权力紧紧揽到自己的手中。接下来让我们进入第二篇章布衣皇帝治世集皇权。(一)朱元璋强化皇权——中央改革官制在中央,出示材料一;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xuán zhǒng)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xié háng)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 提出问题:据材料一,指出明太祖对丞相作用的看法。为此,他是怎样做的?生答:明太祖认为设置丞相是政治动乱的根源,所以应集权于皇帝一身。于是废丞相,权分六部,中央各部门分理政务,互不统属,皇帝总揽大权。出示胡惟庸图像,我是最后一个丞相?指导学生讲述胡惟庸案----立竿见影的行政改革胡惟庸。从此,相权被彻底剥夺,中国政治制度进一步走向君主专制。合作探究:1.想一想,朱元璋废除丞相,强化皇权,这一举措有什么利弊得失?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加以指导,并派代表分享探究成果: 利:有利于防止权臣专政,强化皇权,巩固国家统治;在一段时间内暂时缓和了社会矛盾,稳定了社会秩序,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弊:废丞相后,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皇权空前加强,全国政务最后都集中在皇帝身上,遇到了重大问题无处商量;军国大事由皇帝个人来裁决,决策难免失误,缺少制约皇权的机制,社稷的兴衰维系于皇帝的个人素质,影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二)朱元璋强化皇权——地方改革官制出示材料二 行省长官“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掌管)之”。提出问题:从材料二中可看出,元朝的行省制度有何弊端?为改变这一弊端,明太祖采取了哪些措施? 弊端:位高权重,财权,行政权,军事权掌握在地方长官手中 措施: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 教师进一步指导学生总结在政治上明太祖采取了哪些措施强化皇权?(完善笔记)在地方:取消地方的行中书省,设立“三司”,直属中央,还先后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巩固皇室。在中央: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职权,使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还分散兵权,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这样皇帝就直接掌握了军事大权。问题思考:朱元璋对中央和地方官制的改动,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学生思考,教师总结。权力的分散与制衡,通过分散中央与地方的权力,防止朝臣和地方官员专权,从而使得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过度:朱元璋除了加强政治保障外,还设立了特务机构来加强对人民的监视,(出示幻灯片“宋濂请客”)(三)朱元璋强化皇权——监视臣民提出问题:朱元璋为什么能做到“安然朝中坐,却知天下事”?明朝类似的机构还有什么?生答:明太祖设锦衣卫,明成祖设东厂,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是明朝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的一种表现。除此之外,朱元璋还在思想文化上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在科举制度上实行八股取士。(四)朱元璋强化皇权——八股取士出示材料四:读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八股取士对教育、选官等方面造成什么样的负面影响。读书人为当官读死书,不讲求实际学问的坏风气,扼杀了许多人的创造性思维,阻碍了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八股取士选拔的人才没有自己的思想,变成了皇帝的忠实奴仆。多媒体出示问题 假如甲乙是一起参加明朝的科举考试的考生。根据他们的答案,你认为他们二个谁会高中状元? 学生思维活跃,积极发言,各抒己见。让学生通过分析材料,提高学生解读材料和提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掌握朱元璋和明成祖强化皇权的措施及所产生的影响,从中培养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加以指导,并派代表分享探究成果学生思维活跃,积极发言,各抒己见。
根据上述问题,结合课本P68页最后自然段和P69页课后活动,谈谈你对明朝科举“八股取士”的看法。学生讨论,教师就学生回答问题进行点拨和总结:教师总结:由此可见,八股取士的最大危害在于:束缚了思想,抑制了人们的创造性思维。这对中国的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 造成严重阻碍。思考分享:中国古代帝王曾经采取过哪些措施来加强思想专制?师总结: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 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明朝实行八股取士。 学生相互讨论、交流,积极思考分析,联系自身实际大胆发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经济的发展 过渡:朱元璋在中央,地方,特务机构,思想文化上采取的加强皇权的措施,巩固了国家统一,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政局的稳定,社会的安定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发展环境,明朝大力恢复和发展经济。接下来让我们进入第三篇章富民强国经济大发展,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学生结合书本明确回答答案:农业:明朝从国外引进农作物新品种: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向日葵等。手工业:棉纺织业(从南方推向北方)、丝织业(苏州是明代丝织业的中心)、制瓷业(景德镇的青花瓷器,畅销海内外)商业:商品经济活跃:①北京、南京成为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另有数十座较大的商业城市。②出现了有名的商帮,其中徽商、晋商最为著名。
学生看书,归纳总结,回答问题.
本课小结 课件出示明朝强化君权的措施图,强调明朝是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一个时期,但是明朝时期我国封建制度开始逐渐衰落。 建构新知体系的同时, 巩固知识。
感知历史 如果让你穿越到明朝,你愿意吗?说明理由。你认为应该创设怎样的环境,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民主)(自由)(开放)(创新)教师点拨,只有生活在这样的社会环境,我们每个人实现梦想就拥有广阔的空间。也只有这样,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才会繁荣富强,蒸蒸日上! 升华情感,感悟历史。
作 业 设 计
多媒体显示练习题,获取反馈,及时补缺。 课后完成练习册第15课。
板 书 设 计
教学反思
本课注意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如历史地图、历史材料,历史故事来尽可能地再现历史,让学生能够直接、直观地感受历史,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共同探究让学生认识到明朝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一个时期,从其采取的措施看,是以强化君主专制为核心,将对全国的统治最大限度地置于皇帝一人之下,杜绝和排斥其他人的干预,它标明封建制度仅靠正常的统治措施已无法维持,从而只得依靠用强权,靠利用皇权的绝对化、特务,加强对人民的镇压和思想控制。统治者的特务统治,八股取士等违背了历史潮流,阻碍了历史进步。由此可见,但是明朝时期我国封建制度开始逐渐衰落这一结论,要启发学生得出正确的历史结论。 改进的地方:(1)因本课涉及内容较多,教学时也可安排学生提前收集资料,了解历史事件的基本信息,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2)关于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确定方面还需进一步斟酌。(3)在问题的设置上,还需要做进一步取舍。
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