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宝葫芦的秘密》(节选) 教学实录和评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6 《宝葫芦的秘密》(节选) 教学实录和评析

资源简介

向作家学一点编童话的技巧——《宝葫芦的秘密(节选)》(四年级下册)教学实录和评析
建阳区实验小学梁艳莉老师在福建省小学语文教研员研修班中,执教《宝葫芦的秘密(节选)》(四年级下册)公开课,效果良好。以下是教学实录和阎晶晶老师的评析。
一、课前谈话,关注中国童话,聚焦作家张天翼
师:喜欢读童话吗?读过哪些童话?
生:《安徒生童话》。
生:《稻草人》。
生:《红鞋子》。
生:《格林童话》。
生:《大林和小林》。
生:《舒克贝塔历险记》。
师:大家读过的童话真不少。考考你们,这四个人,有你认识的吗?
(课件出示四位中国儿童文学作家的照片:叶圣陶、郑渊洁、王一梅、张天翼。学生准确认出三位,王一梅不认识,师课件提示《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后让学生读两遍名字记住她。)
师:孩子们,《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是世界儿童文学宝库中熠熠生辉的璀璨明珠,我们当然应该去领略它们的风采。不过,我们中国也有许多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他们的童话也值得我们认真品读。今天我们单讲张天翼。
点评:教师应该为学生播种下读书的种子。梁老师显然就是“种子”教师——教学伊始,她为孩子们播种下三颗种子:一是读童话书的种子;二是读中国童话书的种子;三是读中国作家张天翼童话书的种子。这三颗种子的播种是非常有讲究的!它告诉孩子们要广泛阅读的同时,还要注意要中国作家的作品,可以从课文里认识作家选读作品,再可以选择一位作家“认真品读”。这样既开放又有针对的阅读,不但打开儿童的阅读视野,又告诉孩子童书也需要沉下心来——慢慢走,慢慢欣赏啊!
二、交流经验,点明探索“技巧”之向
师:张天翼爷爷很了不起呀,他是“为中国儿童文学立下丰碑的著名作家。”想不想向他学点儿写童话的小妙招?
生齐:想!
师:在你的印象中,要写好一篇童话,什么很重要?
生:要有丰富的想象。
生:要有真挚的情感。
生:要有拟人和夸张的修辞手法。
生:要有人物真善美的形象。
生:要有离奇曲折的情节。
师:你们想到的,张天翼爷爷肯定也想到了。那他在写这些方面的时候有什么秘诀呢?《宝葫芦的秘密》探秘之旅现在开始!
点评:诚如黄国才老师所说:童话语言浅显如话,情节神奇曲折,思想教育明白显豁,并不意味童话就没有“嚼头”、没有深藏在文字背后的“劲道”。梁老师深谙此道,在教学伊始把“嚼头”“劲道”“技巧”摆在学生的面前;亦是给学生课堂要去哪里的方向——引导学生明白读作品、读作家、读童话——如何慢慢走、慢慢欣赏啊?达到好作品、好作家、好书读——而求甚解!
三、挑战记忆,初步感受“技巧”之妙
师:我们先看第一部分。这个部分没有好词好句,但是很特别。短短的145个字,12个“我”,5个“你们”。把它记下来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体会这种“特别”。挑战一下自己,两分钟把这段话记在脑子里!
(生开始以自己的方式记这个部分。)
师:谁来试一试?
(一生借助课件中的提示,背诵得准确流利。)
点评:“技巧”是个语文教学中很避讳的词。其实不然。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方法最要紧的还在于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一字一语都不轻轻放过,务必发现它的特性。”这一特性,难道不就是作家的写作技巧吗?关键在于,老师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浅出地感知“技巧”,而学以致用。梁老师采用的方法非常巧妙,她将本文的表达特色统计并用不同颜色非常鲜明地标注在课件上,引导学生用限时记忆的方式去贴近文本。学生们在梁老师有要求的记忆,再借助提示复述过程中,用心去贴近“特性”,揣摩体会而生成初步的感知。
四、挑战思维,逐步明晰“技巧”之妙
(一)限时思考,关注内容与形式
师:咱们班的同学记性好,思维肯定也不差!两分钟思考2个问题,可以拿笔简单记下答案。
问题一:王葆在哪些方面和你们一样?(至少说两点)
问题二:作者为什么要用“你们也许要问”“你们瞧”这样的表达方式?
(学生默读、思考。)
点评:此处的两个问题直指本篇文章的表达特性——技巧。问题一指向内容方面的技巧——王葆和你们一样;问题二指向形式方面的技巧——对你讲。梁老师非常聪明地依旧秉承让学生们在默会中去发现“特性”、体会“技巧”。我们都知道,阅读思考是需要时间的;老师给足时间,让孩子沉入文字,才可能达成发觉文章的蕴蓄,达到“深度阅读”。这才是老师的高明之处,老师不忙,学生忙——让学生一直处于思维风暴中,形成独立的阅读思考。也有一点建议,此处有两个核心问题,单单给了两分钟,学生不太可能把两个问题都思考清楚;是否选择其一思考,让阅读更安定,更深入。
(二)交流问题一,发现表达内容的技巧
师:第一个问题。会的请举手!
(三位同学走上台。)
生1:王葆和我们一样是一个平平常常的普通人,他和我们一样,很爱听故事。
生2:他和我们一样也是一位少先队员。
(生3主动回到座位上。其余学生没有上来。)
师:你们很聪明!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读了课文第一部分,答案显而易见。但是你读了课文的后半部分,你会有其它答案;如果你读了整本书的话,你还会有其它答案。谁来接着说?
生:王葆淘气顽皮,富有想象力,充满好奇心,这些方面和我们一样。
师:掌声送给他。你是从课文后半部分得出的答案,对不对?有没有同学读了整本书,还有其它答案?
生:他一开始得到宝葫芦的时候还有些贪心,但是后来发现宝葫芦给他的很多东西是偷来的时候,他就选择不要宝葫芦,因为宝葫芦给他带来了许多麻烦。
师:不喜欢不劳而获这点和你很像是吗?
生:是的。
生:我从后文看到王葆不喜欢动脑筋这点和我很像。
师(总结大家的发言):很多同学都能在王葆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在生活中,真有像王葆这样的孩子,他和你们一样是少先队员,和你们一样有时候不爱动脑筋,和你们一样很爱听故事,和你们一样爱幻想,和你们一样有时候有些淘气顽皮……张天翼爷爷自己也说:
(课件出示:
宝葫芦的故事当然不是真的,可是像王葆这一号孩子,是真有的。
——张天翼《再版给小读者的信》)
生齐读。
师:现在,你发现张天翼爷爷写童话的第一个秘诀了吗?他童话里的人物——
生:很切合生活实际。
师:你说得非常专业,掌声送给他。是的,他童话里的人物好像就在我们身边,特别真实(板书:在身边)
点评:梁老师本环节的教学可谓“四两拨千斤”地达到了三重目标:一重,领着学生直抵文本“技巧”其一之妙——不断验证,发现原来作家写作的“这一号孩子,是真有的。”怪不得,“我们”读起书来,仿佛“王葆”就在我们身边一样!二重,领着学生发现了“在身边”的写作技巧,就是——不断表明自己的身份,不断地表明自己做的事情,都和你一样;三重,通过“哪些地方和你一样”的分享,为“这一部分”“这一篇”“这一整本书”搭建的共同的桥梁,引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
(三)交流问题二,发现表达方式的技巧
还是三位学生上来。
生1:作者这样写是为了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加强语气的生动。
生2:作者这样写是把读者吸引到书里来,更有阅读兴趣。
生3:是让读者们感受到一种亲切的感觉。
师:还有没有补充的?
生:写出了读者此时的想法。
师:咱们班同学真会思考,不用梁老师教,你们自己就发现张天翼爷爷写童话的第二个秘诀。是的,他就是用这种对你讲故事的方式,吸引你的注意,拉近你和他的距离。(板书:方式 对你讲)
师:在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吸引读者阅读这方面,张天翼真是高手!你们看,在《宝葫芦的秘密》中,这样的句子随处可见。
(课件出示《宝葫芦的秘密》书中吸引读者注意的部分句子,男女生分句读。)
4.同桌互相讲故事,体验讲故事的表达方式
师:刚才我们是记故事,现在我们是同桌互相讲故事,就讲这一段。看要求:(1)不看着书讲。如果有点儿忘了就偷看一下屏幕。(2)你的讲述越亲切,越能吸引人,你就越成功。(3)可以加上表情和动作。
(生同桌互相讲故事。)
(邀请一生上来讲,该生眼睛不太敢看大家。)
师:等一下,不着急,我还没有听清楚呢!你能不能看着我来讲一下?
(生再接着讲,会看着老师,讲故事的语气明显增强。)
师:不错,有这种感觉。还有谁想再来讲一讲?
(一女生上台讲,绘声绘色。)
点评:这个环节可谓是“有分享、有方法、有思考”的阅读!我们看到学生在梁老师的引导下从思考“技巧”,到交流方法,再到运用“技巧”复述故事;潜移默化地完成了一个由元认知到最近发展区进步的过程。梁老师再引导学生讲故事的评价指向也与“技巧”贴近,甚至更进一步——作家以讲述方式“对你讲”建立亲近感,梁老师要求在复述过程中还以“表情”“动作”建立亲近感,并要“看着我”讲。学生在阅读“亲近”,思考“亲近”,复述“亲近”时,便“滋养自在其中”了!
五、想象创编,学习运用“技巧”之妙
(一)理清奶奶讲了哪些故事
师:孩子们,张天翼爷爷在给我们讲故事,故事里的奶奶也在给王葆讲故事呢!到底奶奶给王葆讲了哪些故事,让王葆那么爱听呢?从文中找到句子画出来。
生默读,画句子后汇报,师引导学生讲完整。
(二)想象王五、赵六想要什么,验证宝葫芦的神奇
师:老师把它整理成了表格。你看,奶奶讲的故事,人物不同,得到宝葫芦的方式不同,得到之后想要的东西也不同,你猜王五得到宝葫芦之后想要什么?
生:让奶奶和自己过上更好的生活。
师:说具体些。
生:让所有的东西都是新的,让家里的房子更大一些,
生:多一些钱,带奶奶去旅游。
师:孝顺的孩子。
生:想要一些机器人、小玩具呀这些的。
师:符合他孩子的特点。赵六呢?
生:赵六可能想要一个大鱼塘,里面都是大鲤鱼,这样他和奶奶就可以天天吃到鱼了。
师:你们五花八门说了这么多,都可以。因为只要符合一个共同之处就行,得到宝葫芦之后——要什么有什么,全都过上了好日子。多么神奇的宝葫芦啊!
(三)展开奇妙想象创编张三的故事
师:今天的课堂,我们来一次神奇的穿越。现在你就是张三。(课件中“张三”变成“我”)静静地读这句话,你会经历什么神奇的事情呢?闭上眼睛,默想30秒,然后把你想到的画面说出来。
一生上台展示:
我准备去砍柴,一出门就看到一位老人。他衣衫褴褛,头发乱糟糟的,他已经晕倒,躺在门前。我立刻把他抱回屋子里,让他躺在床上,喂了点吃的。过了一会儿,他醒来了,我问他:“老人,你怎么躺在门口?”那个老人说:“好孩子,谢谢你把我救回来。”老人在家里休养了几天,他依依不舍地走了,给我一个宝葫芦,他说宝葫芦可以让我心想事成想要什么就有什么,然后我就把这个宝葫芦变出许多大米和粮食分给贫穷的邻居。
师:水蜜桃呢?
生:我变出了水蜜桃分给了邻居乡亲们。
师:怎样能够把水蜜桃的情节讲得更加合理一些,你们可以回去想想。不过他的想象非常——
生:有趣。
生:神奇。
生:有意思。
师总结,板书:奇妙
点评:梁老师在引导学生编故事时,做了一个非常小的细节改变——这个改变非常漂亮!她把“张三”的角色换成了——“我”:一来应和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强调身份感,亲近体验;二来迎合了这个年龄段小学生的“游戏精神”,在角色互换中,带进自己的真实身份,更自然投入到故事中去展开想象,达到编故事既具有真实性,又生动、神奇、有趣。
(四)设置挑战,学生任选故事准备
师:你们想不想也来讲故事?这里有四个提示。你可以把里面的主角变成你自己,用“我”讲,也可以就用这上面的名字来讲。但是我要给你们提出更高的挑战。
(课件出示要求:(1)两处以上奇妙的想象。(2)用上两处吸引读者的提示语。)
师:提示语在这,自己轻声读一遍。当然,你也可以自己创造吸引读者的提示语。下面大家任选一个小故事,以最放松的姿态先默想一会儿,然后轻声地说给同桌听。
(生默想)
(五)故事展示。
师:谁来?请你!
一生上台。
师:其他同学,你们是小评委。准备好你的手指头,认真听,展开一次奇妙想象+1,用上吸引读者的提示语+1,看他能得几颗星?
师:你选哪个故事?
生:赵六的故事。
师:好,掌声欢迎。
生:大家好!我姓王,叫王瑞阳。我要给大家讲的是关于赵六的故事。有一天,赵六在报纸上看到了一篇关于宝葫芦的童话。赵六想:要是我能得到一个宝葫芦,我肯定就能成为富豪,就不用天天住在这个荒山野岭里面了。他又想:这宝葫芦肯定是真的,要不怎么会写在报纸上面呢!于是,他准备好了行装,踏上了寻找宝葫芦的旅程。他翻山越岭,来到了一个村庄,找到一个老人家问道:“你们这里有没有叫做宝葫芦的宝物?”老人家心想:这家伙,肯定是傻子。哪有宝葫芦这个东西呀!然后呢,他就哄着赵六说:“离我们这里一万八千里有一座葫芦山,里面就有一个宝葫芦。你去看看吧!”赵六想:啊?一万八千里?同学们,你们来想想,赵六是不是应该走一万八千里去找这个宝葫芦呢?你们瞧,他想都不想就踏上了旅程。他食物吃完了就去山里找些野果,晚上想睡觉了,就搭个帐篷睡在里面。终于,他找到了葫芦山。可是,他把葫芦山的土地都挖遍了,还是没有找到宝葫芦。有一天,他来到葫芦山的一座空地上面坐了下来:唉,我还是放弃吧!还是回去住我的茅屋吧!如果我继续下去,不老死也得在这里饿死。他站起身来准备走。这时,他突然跌倒一下,好像被什么东西绊了。他连忙拿出锄头来挖,原来是宝葫芦。他经历了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宝葫芦,让自己过上了富裕的生活。
(生在讲故事的同时,老师和同学们随着故事,用手指在展开奇妙想象的地方与吸引读者的提示语处计数。)
师:恭喜你获得15颗星。
(该生回座位)
师:我相信你们每一个人的脑袋瓜里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时间关系,回去以后讲给爸爸妈妈听,讲给同学听,或者发微信讲给梁老师听,好不好?
生:好!
(六)总结秘诀
师:短短一句话,你想我想大家想,每个人的想象都不一样。这就是张天翼爷爷写童话的第三个秘诀,故事中的故事简略地写,让读者自己去想象(板书:让你想)小情节,大文章,张天翼的故事值得你用一辈子去读。
点评:这个环节尤为凸显了执教者的“教·学·评合一”的教学理念。学生编故事、分享交流故事、团体评故事的标准都是:(1)人物在身边,(2)方式对你讲。梁老师的评价办法也非常富有激励机制——以数“星星”的方式,“催促”着孩子迸发思维的火花、写作的灵感——创造出“对你讲”的语言,不断拉近“他”(作者)和“听众”(读者)的距离。
六、设置悬念,邀你共读全书
师:讲着讲着,我们不知不觉已经解决了课后第一个问题。王葆为什么想得到一个宝葫芦呢?谁来说?
生:因为他和同学比赛种向日葵,
师:这只是一个方面,总的来说就是王葆在生活中遇到了一些——
生:麻烦。
师:你再说一遍。
生:王葆在生活中遇到了一些麻烦。
师:还因为奶奶故事里的宝葫芦——
生:非常神奇。
师:这两个方面讲完,这个问题才回答完整。
生(完整表述):因为王葆遇到了麻烦,他就想到了奶奶的宝葫芦非常神奇,想用宝葫芦来解决问题。
师:掌声鼓励!
师:王葆得到宝葫芦之后,有许多独一无二的体验呢,你们看!
(课件闪现:一口吃了马 被爸爸误解 小偷拜师 《科学画报》不见了 老大姐的怀疑 我得躲起来 考试时的煎熬 考卷被换 和金鱼辩论 我想有个伴儿 地上冒出的美食 现成的飞机模型 飞到手里的报告 用不完的时间 真假爸爸……)
师:看过的同学,带着这节课的收获再去看,一定会有不一样的体验,没看过的同学,那就快去——看书吧!
点评:课的末尾,老师又化身为读书的种子,为学生种下那么多悬念、预测、期待,诱惑着学生投入到整本书中去!
总评:
这是一节拥有着好教学内容、好教学策略、好教学理念的“三好课堂”。
一、好内容。“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梁艳莉老师做到了“以文为先”“灵活掌握教材”。对于学生来说已知已会的内容不用教(如为编故事内容搭建支架),不属于文本个性不用教(如“人物形象”不属于本课特点)。老师要思考的是学生能向“这一篇”学点什么?因此,梁老师对教学内容的选择非常准确——定向为——作家编童话的技巧——达到学生元认知向最近发展区的进步。
二、好策略。叶圣陶先生说:“唯有注重方法,尤其重要的是怎样读,怎样写,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方法的训练,要“锲而不舍,熟而成习,接触文学才会左右逢源,头头是道。”梁老师的课堂即是在不断读——思——用的渐进中有逻辑地推进:引导学生读故事,发现“人物在身边”“方式对你讲”的写作技巧,及其“富有真实性”的好处;讲故事时,强调“在身边”的身份、“对你讲”的语气;编故事时,运用“在身边”“对你讲”的语言;再带着“在身边”“很奇妙”去期待整本书的阅读。
三、好理念。童话,即是儿童语言,重在“滋养”。整节课的教学,老师讲得很少,学生答得很少;老师是在用很少的力气始终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奇妙”故事的场。在“讲”字为先的课堂目标引领上,层层升级的是“讲”的要求,不变的是——“讲故事”,不变的是——贴近“我”的“讲故事”,不变的是告诉孩子——“我”就是童话,“我”就是故事。
正因为如此,孩子在课堂上呈现出暖暖的故事心、杆杆的思维力、棒棒的表达力。这真是一堂好的故事啊!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