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常见传染病的预防》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 《常见传染病的预防》是个重要的教材内容。影响人类健康的疾病很多种,但是传染病是其重要的一个因素。通过学习学生增强学生对常见传染病的的认识和预防意识,从而避免传染病的预防和发生。 二、教学目标1、认识传染病对人类的危害,能区分常见的传染病和非传染病,了解传染病的 种类。 2、掌握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 3、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常见传染病预防的具体措施。 难点:传染病的传播途径。 四、学情分析 初中七年级的学生身体素质基础薄弱,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较差,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容易放弃,对理论性知识学习兴趣不高。但他们思维敏捷,动手能力强,对新鲜事物感兴趣,对于实践性知识的学习有较高的参与性和积极性。 五、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课件展示。 六、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调查当地常见的几种传染病。 教师:搜集有关传染病的资料和录像片,制作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导入: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多种多样,在各种疾病中,传染病是影响人类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人类与传染病的抗争由来已久。那么什么是传染病?传染病是怎样传播的?生活中怎样预防传染病的侵害呢?(课件展示学生思考探究:同学们根据自己所见所闻和所感试着对以下疾病的了解进行区分,哪些是传染病和非传染病?) (一)、传染病的危害和种类 传染病的概念:传染病是由病原体(细菌、病毒、寄生虫)感染人体后引起的带有传染性的疾病。 1、传染病的危害 对个人的危害 损害健康,危及生命,影响个人学习、生活,影响正常的生长发育。 对家庭的危害 可能传染给家人,耗费精力和金钱,加重家庭负担。 对社会的危害 危害整个人类的健康,耗费社会财富,影响社会发展,迅速传播或导致社会恐慌。 2、传染病的种类知道哪些种类的传染病,说一说都哪些危害。 3、传染病及非传染病的归类 (二)、传染病传播的途径和预防措施 学生游戏活动:撒有香水的手依次相握进行传播途径的探究 1、传染病的传播途径 传染病传播的三个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学生阅读14页,学习呼吸道传染病及肠道传染病的相关知识总结出它们传播的相关特点)教师总结出呼吸道传染病和肠道传染病的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发病季节等。 2、预防呼吸道传染病的措施 (1)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 保持规律的作息制度,坚持体育锻炼,增强自身对疾病的抵抗力。 (2)注意个人卫生 不随地吐痰,不与他人共用生活用品。 (3)创造良好的环境卫生 保持室内的环境卫生和空气流通,减少感染的机会。 (4)在疾病流行期,采取必要的防护 少去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接种必要的疫苗,接触呼吸道感染的病人,应戴上口罩,戴过的应每天清洗,并挂在阳光下晒干消毒。 3、预防肠道传染病的措施 (1)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勤剪指甲;饭前便后要洗手;不咬手指、指甲;不喝生水。 (2)把住“病从口入”关,做到四不吃 不吃没有煮熟的食物;不吃没有洗净的不洁的瓜果蔬菜;不吃腐烂变质的食物;不吃没有加热熟透的剩饭剩菜。 八、板书设计(一)传染病的病因:由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引起。 (二)传染病的特点:1.传染性;2.流行性。 (三)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1.传染源;2.传播途径;3.易感人群。 (四)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1.控制传染源;2.切断传播途径;3.保护易感人群。 九、课堂小结 本节按照和谐教学法的基本规则和理念,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采用多元化的教学形式,如:视频、小组讨论、游戏等,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思维敏锐,讨论热烈,气氛活跃。教学注重联系实际,注重情感价值观教育。不仅使学生掌握了本节的基本知识,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课外活动能力以及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的能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在思想上更加热爱生命、热爱生活,重视传染病的预防,正确对待患有传染病的病人,教学效果甚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