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花江上课件(21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松花江上课件(21张PPT)

资源简介

(共21张PPT)
松花江上
美丽的松花江畔——
1930年 辽宁鞍山
美丽的松花江畔——
1930年 丹东市貌
美丽的松花江畔——
1930年 吉林市全貌
美丽的松花江畔——
九一八事变
事变名称 时 间 策 划 者 地点 简单经过
结果
九一八事变
1931年
9月
18日
日本关东军
沈阳
日军制造柳条湖事件,并以此为借口,进攻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
短短四个多月,东北三省全部沦陷。
学习目标
一、 欣赏《松花江上》,了解歌曲创作背景。
二、 了解歌曲的曲式结构。
三、 探究音乐家如何运用音乐的手法表现情感。
欣赏提示:
1.聆听全曲,感受全曲音乐情绪的变化。
2.在聆听过程中,尝试为作品分段,了解作品曲式结构。
作品分析
1.聆听全曲,感受全曲音乐情绪。
叙述、抒情 压抑、悲伤
迷茫、惆怅 浓浓的悲怆感
呼号与控诉
作品分析
带尾声的二部曲式结构
创作背景
“九·一八”事变后,我国东北三省被日本帝国主义所占领,数十万东北军民被迫流亡关内,人人心中都郁结着悲苦怨愤。当时(1936年)正在西安二中教书的张寒晖目睹惨景,悲愤不已,于是编写了一个宣传抗日的街头剧,《松花江上》是其中的一首插曲。
作品分析(第一部分):
叙述、抒情
压抑、悲伤
作品分析(第二部分):
呼号、哀伤
压抑、愤恨、控诉
作品分析(尾声):
张寒晖(1902-1946):
河北保定县人,著名作曲家,戏剧活动家,被誉为“人民艺术家”。音乐创作以歌曲为主,代表作品有《松花江上》、《军民大生产》等。
历史影响及意义:
1936年11月,“西安事变”爆发前后,西安城到处可以听到《松花江上》的歌声,并迅速传遍全国,作品在当时起到了唤醒民众的作用,对“西安事变”起到了一定推动作用。
上个世纪60年代,周总理指示,将《松花江上》编进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
2015年8月26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了“我最喜爱的十大抗战歌曲”网络投票结果,《松花江上》是入选的10首歌曲之一。
学习小挑战
1. 《松花江上》作品的曲式结构是?
A.带尾声的二部曲式 B.奏鸣曲式 C.复三部曲式
2. 聆听旋律片段,分辨旋律片段是作品中的哪个段落?
A.第一段 B.第二段 C.尾声段落
小结
硝烟早已散去,但当年中华民族万众一心、同仇敌忾、
不畏强敌、奋起抗争的精神,在民族危亡之际中华儿女发出的悲壮、激昂、铿锵的声音,至今仍然激励着我们。当时涌现出的如《松花江上》一样的一系列优秀的作品是我们永远都不能忘记的宝贵财富。
谢谢大家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