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质量守恒定律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实验认识质量守恒定律,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2.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发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数目没有增减。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及观察分析能力。2.通过对化学反应实质的分析及质量守恒的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的研究问题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的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化学的兴趣。同时培养学生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2.通过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及良好的合作意识。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教学难点:从微观的角度解释质量守恒定律以及质量守恒定律的运用。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教学过程:[引入] 化学反应的本质是生成了新的物质。可知反应前、后物质的种类发生了变化,那么,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 引导学生思考并猜想:猜想1:增加了 猜想2:减少了 猜想3:不变设计实验验证猜想:[探究] 方案一 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实验步骤及实验注意事项教师边操作边讲解实验注意事项(强调细砂和气球的作用)学生观察,记录实验现象。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气球先膨大后缩小。反应前的总质量是 克,反应后的总质量是 克。写出文字表达式:白磷 + 氧气——→ 五氧化二磷[探究] 方案二 铁钉跟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称量记录:铁钉表面覆盖一层红色物质,溶液由蓝色变成浅绿色反应前的总质量是 克,反应后的总质量是 克。写出文字表达式:铁 + 硫酸铜 —→ 硫酸亚铁 + 铜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通过具体数据比较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的关系,总结出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强调:“参加”、“化学反应”、“质量总和”[过渡] 为什么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呢?[投影] [挂图] 或 [画图]图5-7 氢气与氧气反应生成水的示意图 分析化学反应中分子、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的变化情况。思考化学反应的微观实质?引导学生从化学反应的微观实质认识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原因。[归纳] 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没有改变。[总结] 在化学反应中,物质的种类和分子的种类一定改变(2个一定变);物质的总质量、元素的种类、元素的质量、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不变((6个不变);粒子个数可能变(1个可能变)。[过渡] 下面的化学反应是否也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呢?[实验5-1] 盐酸与碳酸钠粉末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学生看课本,了解实验过程[猜想] 你预计这个反应前后的称量结果是否有变化?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称量记录:碳酸钠粉末逐渐溶解,产生大量的气泡。反应前的总质量是 克,反应后的总质量是 克。写出文字表达式:碳酸钠 + 盐酸 —→ 氯化钠 + 水 + 二氧化碳[实验5-2] 镁条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学生看课本,了解实验过程[猜想] 你预计这个反应前后的称量结果是否有变化?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称量记录:镁带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固体。反应前的总质量是 克,反应后的总质量是 克写出文字表达式:镁 + 氧气 ——→ 氧化镁[讨论] 实验5-1和实验5-2中第二次称量的结果与你的预计是否一致?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引导学生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来源及去向分析,上述反应仍然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并强调一切化学反应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课堂训练:1. 10克A物质与5克B物质恰好完全反应,生成9克C物质,同时生成D物质 克。2.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解释: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后,生成物的质量比原来铁丝的质量增大。课堂小结:学完本课,学生的收获、启示或发现。作业:P 98—3、4板书设计: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一、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二、质量守恒定律的解释1.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2.化学反应前后 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 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 原子的质量没有改变3.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 设疑,激发求知欲。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记录实验的方法。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初步从定量的角度认识化学变化。通过形象的图示分析,引导学生的微观认识质量守恒定律,从而使学生的思维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猜想-设计实验—观察现象-得出结论。强化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和认识体会质量守恒定律的运用教学后记:点燃点燃PAGE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