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科学分组实验教案年级:三年级(上) 时间: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课题 水到哪里去了 内容与过程目的 水变成什么物质跑到空气里去了,用实验证明我们的猜测。 ①向两个大小相同的杯子里加入等量的水,标出水的高度。②用塑料薄膜盖好其中一个杯口,并用橡皮筋固定。③另一个不盖。④把它们放到通风和向阳的位置。⑤2-3天后,观察两个杯子中水量的变化。(2)注意事项:①为什么要放到通风和向阳的地方②为什么要把其中一个杯口封住?(3)研讨1:怎样解释两个杯子出现的不同现象 依据是什么 教师点拨:封口水杯里的水基本没少,因为水蒸发后没有跑到空气里去;开口水杯里的水少了,因为水蒸发后跑到空气里去了。依据是在常温下,水会慢慢变成水蒸气散发到空中。4、实验(2)。(1)实验过程:①将透明的塑料盒倒扣在地面上;②放置一段时间;③观察盒中变化。(2)研讨2:你在透明塑料盒中看到了什么 你认为它们是什么 重点 常温下,水会蒸发到空气里去。2、蒸发是水的一种形态。3、水和水蒸气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难点 1、通过现象观察,分析、猜测水到哪里去了。2、通过活动体验,研讨影响水蒸发因素。3、通过模拟实验,感受水蒸发特点,研讨水和水蒸气的区别。授课方式 演示实验、讨论。授课时间 课时 一课时实验器材 两杯水、橡皮筋、保鲜膜、透明塑料盒。说明:内容与过程部分应根据教师的教案内容填写教学的主要内容与过程。 小结 封口水杯里的水基本没少,因为水蒸发后没有跑到空气里去;开口水杯里的水少了,因为水蒸发后跑到空气里去了。科学分组实验教案年级:三年级(上) 时间: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课题 水沸腾了 内容与过程目的 给烧杯里的水加热,观察和记录水在加热过程中的变化。 ①在烧杯中加入一些清水,放在火上加热;②观察加热过程中水的变化和温度的变化,记录水沸腾时的温度;③观察水沸腾时,水中、水面和水面之上的各种现象;④将套有塑料袋的漏斗放在沸腾的水面下(塑料袋被挤压过),观察袋子的变化;教师点拨:水在沸腾前气泡由大变小,温度逐渐升高,声音较大;水在沸腾时气泡由小变大,温度保持不变,声音小。重点 1、了解汽化的两种方式。2、了解水沸腾时的特点和条件。3、辨别蒸发与沸腾的区别。难点 通过给水加热的活动体验,观察水沸腾现象,探索其特点、形成的条件以及与蒸发的异同。授课方式 演示实验、讨论。授课时间 课时 一课时实验器材 三脚架、酒精灯、石棉网、温度计、烧杯和水、漏斗、秒表、塑料袋、试管夹、火柴。说明:内容与过程部分应根据教师的教案内容填写教学的主要内容与过程。 小结 水加热时温度一直上升,但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才能发生的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科学分组实验教案年级:三年级(上) 时间: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课题 水结冰了 内容与过程目的 探究水在什么温度时结冰。 (1)在细而短的试管里加入大约8毫升左右的纯净水,用温度计测量并记录试管里水的温度。(2)拿一只塑料杯(在外面包裹一块干毛巾),在杯内装满碎冰,把试管插入碎冰中。用温度计观试管里的水温的变化。(3)在碎冰里加入很多食盐(加盐可制造更低的温度),保持几分钟持续观测试管里的水温。(4)如果观察到试管里的水开始结冰时,读出温度计的示数。重点 观察冰的特点和水结冰过程中的温度变化。难点 水为什么会结成冰。授课方式 分组实验、讨论。授课时间 课时 一课时实验器材 试管、水、温度计、塑料杯、碎冰、食盐、试管架、毛巾。说明:内容与过程部分应根据教师的教案内容填写教学的主要内容与过程。 小结 水在0℃时会结冰,温度的变化使水的状态发生了变化。科学分组实验教案年级:三年级(上) 时间: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课题 冰融化了 内容与过程目的 探究冰在什么温度下会融化,怎样加快冰融化。 (1)把冰块放入烧杯内,用温度计测量,并记录冰块的温度。(2)让冰块自行融化。在冰块融化的过程,按均匀的时间间隔测量温度。(3)当冰块完全化成水时,记录温度计上的读数。重点 经历冰融化成水的过程中现象的观察难点 探究促进冰融化的因素授课方式 分组实验、讨论。授课时间 课时 一课时实验器材 冰块、温度计、烧杯。说明:内容与过程部分应根据教师的教案内容填写教学的主要内容与过程。 小结 在周围环境温度超过0℃时,就可促使冰融化;冰在融化过程中,温度始终保持在0℃,但紧靠冰块的空气温度下降了,待冰块完全融化成水后,温度还会继续上升。科学分组实验教案年级:三年级(上) 时间: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课题 水能溶解多少物质 内容与过程目的 通过实验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以及气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①在两个透明杯中分别放入50毫升清水。②分别取大约20克食盐和小苏打,再把它们平均分为8份。③取一小份食盐,加入一个盛水的杯子中,用搅拌棒充分搅拌。在食盐完全溶解后,再加入第二份食盐,继续搅拌……,直到食盐不能溶解为止。④按同样的方法,将小苏打一份一份地溶解,直到不能溶解为止。⑤记录食盐和小苏打溶解在50毫升水中的份数。重点 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难点 意识到溶解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人们常利用溶解来为工农业生产服务。授课方式 分组实验、讨论。授课时间 课时 一课时实验器材 食盐、小苏打、透明杯、小勺、搅拌棒、水。说明:内容与过程部分应根据教师的教案内容填写教学的主要内容与过程。 小结 食盐比小苏打溶解能力强。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可能不一样。科学分组实验教案年级:三年级(上) 时间: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课题 加快溶解 内容与过程目的 体会研究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的乐趣。 1、水温对比实验:取两杯同样多的热水和冷水,并每杯加入一块大小相同的糖,学生静观发现。2、搅拌对比实验:取两杯同样多的水,并每杯加入一块大小相同的放糖,选一杯用搅棒搅拌,观察发现。3、改变糖大小的对比实验:取两杯同样多的水,在一个杯子中加入一整块糖,在别一个杯子中加入粉碎的糖。不搅拌静止4、综合条件实验:两个杯子,一个杯中加冷水,放入整块水果糖,不搅拌。别一杯中加热水,放入粉碎的水果糖,搅拌,观察现象。重点 溶解实验的研究。难点 对比实验中,各种相同条件的控制。授课方式 分组实验、讨论。授课时间 课时 一课时实验器材 食盐、杯子2个、冷水、热水。说明:内容与过程部分应根据教师的教案内容填写教学的主要内容与过程。 小结 搅拌、加热和压碎可以加快溶解。科学分组实验教案年级:三年级(上) 时间: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课题 混合与分离 内容与过程目的 能在班级里交流自己的观察研究和发现,并能通过大胆想象做出自己的解释。 ①将混合物放入杯中,往杯中加水,搅拌,直到食盐完全溶解。②用滤布(或滤纸)过滤,把沙分离出来。将盐水溶液倒人蒸发皿,放在三脚架上加热。②边加热,边搅拌。当有白色颗粒出现时,熄灭火焰,用余温将白色颗粒慢慢烘干。③收集蒸发皿中的白色颗粒。重点 增加溶液中的水分,想办法溶解浓盐水。难点 知道减少溶液中的水分,进行分离盐和水的方法。授课方式 演示实验、讨论。授课时间 课时 一课时实验器材 水杯、搅拌棒、水、滤纸、蒸发皿、火柴、三脚架、酒精灯、搅拌棒。说明:内容与过程部分应根据教师的教案内容填写教学的主要内容与过程。 小结 食盐能够溶解在水中,也能从水中分离出来。科学分组实验教案年级:三年级(上) 时间: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课题 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 内容与过程目的 用纸做东西,点燃纸,回顾水的形态变化,观察它们的变化。 橡皮泥做东西。活动要求:用橡皮泥做各种东西,让橡皮泥发生变化。用纸做东西。活动要求:用纸做各种东西,让纸发生变化。探索回顾水的形态变化:结合图片说说诗句中水的形态发生怎样的变化?冰消雪又释。(2)千里冰封。(3)水澹澹兮生烟。(4)霜叶红于二月花。(5)朝露待日晞。重点 1、物体在改变形状、大小时,其物质没有发生改变。2、大多数物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难点 通过实践操作橡皮泥和纸的变化,探究它们的变化与水的形态变化相同之处。2、联系生活实际,了解热胀冷缩这一物理性质以及在生活的广泛应用。授课方式 分组探究实验、讨论。授课时间 课时 一课时实验器材 橡皮泥,纸,水。说明:内容与过程部分应根据教师的教案内容填写教学的主要内容与过程。 小结 物体在改变形状、大小时,其物质本身没有发生改变。科学分组实验教案年级:三年级(上) 时间: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课题 空气能占据空间吗 内容与过程目的 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变化的。 ①在塑料杯内的底部帖一小块双面胶,将纸揉成一个纸团,紧塞在杯底。②把杯子慢慢的竖直倒扣在水里,要压到水槽内的水面淹没杯底为止。再竖直提起杯子,观察纸团是否被浸湿。③在塑料杯底扎一个小孔,再把杯子竖直压入水里,把手放在小孔上面,感受一下,观看杯子中的纸有什么变化。重点 知道空气与其他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难点 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授课方式 分组实验、讨论。授课时间 课时 一课时实验器材 水槽、透明塑料杯、纸巾。说明:内容与过程部分应根据教师的教案内容填写教学的主要内容与过程。 小结 空气可以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变化的。科学分组实验教案年级:三年级(上) 时间: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课题 压缩空气 内容与过程目的 使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的空间可被压缩。 (1)用一个注射器抽进10毫升的空气,记下初始的刻度,然后用手指堵住注射器管口。慢慢用力向下压活塞,直到活塞压不动为止。观察活塞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然后松手。用相同的方法向上拉活塞,直到活塞拉不动为止,然后松手,观察活塞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用同样的方法,观察抽进10毫升的水的注射器的活塞在向下压和向上拉时位置是否发生变化。(5)重复做几次上面的实验,对比水和空气占据的空间是否相同。(6)画出向下压和向上拉时,管内水和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情况。重点 知道空气占有一定的空间,空气占据的空间可以被压缩。难点 使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的空间可被压缩。授课方式 分组实验、讨论。授课时间 课时 一课时实验器材 两个完全相同的注射器、水。说明:内容与过程部分应根据教师的教案内容填写教学的主要内容与过程。 小结 空气占据的空间可被压缩,空气占据的空间(体积)是可以变化的,水占据的空间(体积)基本没有变化。科学分组实验教案年级:三年级(上) 时间: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课题 空气有质量吗 内容与过程目的 空气有一定的质量,但是质量很轻。 (1)在天平的一端的小桶放入充好气的皮球,另一端的小桶放入若干豆子,让天平达到平衡。(2)取出皮球,用打气筒打入10筒空气。(3)把皮球再放入天平一端的小桶里,观察发生的现象。(4)在装豆子的小桶里再放入若干豆子,让天平达到平衡。(5)继续给皮球打入10筒空气,重复上面的实验。重点 知道并能设计实验证明空气有质量,但很轻。难点 设计多种方法,重复验证空气有质量。授课方式 分组实验、讨论。授课时间 课时 一课时实验器材 回形针、天平、充好气的皮球、豆子、打气筒。说明:内容与过程部分应根据教师的教案内容填写教学的主要内容与过程。 小结 空气有一定的质量,但是质量很轻。科学分组实验教案年级:三年级(上) 时间: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课题 一袋空气的质量是多少 内容与过程目的 通过简易天平,用不同的标准物来测量空气的质量。 (1)使用上节课的方法,先将一个皮球放在天平的一端,再把回形针或绿豆放在另一端,调整使天平达到平衡。(2)将小桶中的皮球取出,打入20筒空气,放回桶中。(3)分别将回形针、乒乓球、塑料块、绿豆加入装有绿豆的的小桶一端,使天平达到平衡。记录下每种的物品数量。重点 通过简易天平,用不同的标准物来测量空气的质量。难点 通过简易天平,用不同的标准物来测量空气的质量。授课方式 演示实验、讨论。授课时间 课时 一课时实验器材 简易天平、皮球、小桶、回形针(或绿豆)、乒乓球、空心塑料块、打气筒。说明:内容与过程部分应根据教师的教案内容填写教学的主要内容与过程。 小结 一袋空气的质量是3颗绿豆的质量。科学分组实验教案年级:三年级(上) 时间: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课题 我们来做“热气球” 内容与过程目的 用概括性的语言有逻辑地解释“热气球”升空及降落的现象。 (1)在纸筒的底端剪一个“窗口”,供空气流通。将蜡烛点燃,然后用纸筒罩住蜡烛。(2)轻轻用塑料袋罩住纸筒,加热袋中的空气。(3)用手贴住袋子的外壁,当感到袋子变热了,松开双手,观察接下来发生的现象。(4)重复几次试验,画下你观察到的现象。用秒表测量一下,多久以后袋子会掉下来。要点提示:在蜡烛外侧的纸筒下段剪一个口,是为了能够让空气流进去,不影响蜡烛在纸筒内燃烧。重点 尝试让“热气球”升空并在此过程中了解“热空气”的上升现象:空气受热后会膨胀变轻而上升,变冷后又下降。难点 用概括性的语言有逻辑地解释“热气球”升空及降落的现象。授课方式 演示实验、讨论。授课时间 课时 一课时实验器材 大塑料袋,蜡烛,纸筒,火柴,剪刀,废液缸。说明:内容与过程部分应根据教师的教案内容填写教学的主要内容与过程。 小结 空气遇热,体积膨胀,使得空气变轻,产生了浮力,热空气会上升。科学分组实验教案年级:三年级(上) 时间: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课题 风的成因 内容与过程目的 理解在模拟实验过程中,热空气上升引起的空气流动是形成自然风的主要原因。 (1)准备好一个蜡烛盒、一张透明塑料膜、一个纸盒、一段蚊香、一卷双面胶和一束纸条。(2)在纸盒的两个侧面各打一个圆洞。(3)点燃蜡烛后,将蜡烛放在纸盒中,然后用透明塑料膜封住纸盒,透明塑料膜最好用比较硬且平整的材料,厚度也要适中。(4)借助蚊香的烟雾和纸条观察空气的流动。(5)画图解释你观察到的现象。要点提示:1、打圆洞的位置很重要,这两个方向比较容易看到烟的走向。2、为了使烟雾看得更清楚,可以把纸盒内部涂黑。播放实验视频现象《风的模拟实验现象》重点 理解在模拟实验过程中,热空气上升引起的空气流动是形成自然风的主要原因。难点 在已有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上,对实验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授课方式 演示实验、讨论。授课时间 课时 一课时实验器材 蜡烛盒、透明塑料膜、无盖的长方形纸盒、蚊香、双面胶、纸条。说明:内容与过程部分应根据教师的教案内容填写教学的主要内容与过程。 小结 纸盒中的空气冷热不均使空气流动,形成了风。科学分组实验教案年级:三年级(上) 时间: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课题 测量气温 内容与过程目的 能够正确使用气温计测量并记录教室外一天中的气温,绘制成柱状统计图,分析获得一天的气温变化规律。 实验步骤:(1)选择一天中的五个时间点,用同一支气温计测量室外阳光下同一地点背阴处的气温。将测量结果记录下来。(3)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柱形图。指导分组实际测量教室外当时的气温,是测量教室外一天的气温变化的基础,其他四个时间点的测量需要在课后测量。重点 一天的气温变化有一定的规律。难点 正确使用气温计测量并记录教室外一天中的气温,绘制成柱状统计图,分析获得一天的气温变化规律。授课方式 分组观察、讨论。授课时间 课时 一课时实验器材 气温计、记录表。说明:内容与过程部分应根据教师的教案内容填写教学的主要内容与过程。 小结 通过测量数据可以看出在一天中不同的时间点的气温是有差异的。科学分组实验教案年级:三年级(上) 时间: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课题 测量降水量 内容与过程目的 制作简易雨量器,用喷壶模拟降雨,练习使用雨量器。 选一个直筒透明杯;在杯子外壁贴上刻度条,注意从底部贴起(以毫米为单位);刻度条外贴上透明胶带,用来防水;把雨量器放在雨中,就可以测量降雨量了。进行分组,每组5-6人,每组一个雨量器。各组将制作的雨量器带到室外,安置在相对开阔、没有障碍物的地方,并保持水平。用喷壶模拟降雨。根据雨量器分布的多少,不同地方的降雨量应有所不同,便于后期的数据对比。各组同学在模拟降雨结束之后,及时读出并记录降雨量,然后整理实验器材。重点 制作简易的雨量器,并学会用简易雨量器测量降水量。难点 正确使用雨量器测出降雨量。授课方式 分组制作、讨论。授课时间 课时 一课时实验器材 直筒透明杯、刻度条、剪刀、透明胶带、喷壶。说明:内容与过程部分应根据教师的教案内容填写教学的主要内容与过程。 小结 降雨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来测量。科学分组实验教案年级:三年级(上) 时间: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课题 观测风 内容与过程目的 制作一面简单的风旗,制作风向袋利用风旗测量风的大小和方向。 制作一面简单的风旗。实验材料:一块轻薄的布、一张硬纸板、一个订书机等。实验步骤:(1)选一块轻薄的布(长约35厘米,宽约20厘米),作为风旗的旗面;再选一张硬纸板(长约40厘米,宽约6里面)作为风旗的旗杆。(2)将硬纸板对折,将布对齐折痕放入硬纸板内,并将硬纸板合上。(3)用订书机将硬纸板订结实。 制作风向袋。实验材料:竹竿、铁丝、纱巾或薄绸子、布条等。实验步骤:(1)用纱巾或薄绸子等轻的纺织品,缝一个40~50厘米长的圆柱形袋,袋口直径约10厘米,把袋口固定在铁丝圈上,变成了一个风向袋。(2)取一根铁丝,把中间部分在距竹竿上端10厘米处比较松的绕2~3圈,使铁丝能在竹竿上自由转动,便成为一个风向袋的支架。(3)把支架两端固定在风向袋口的铁丝圈上。在竹竿绕有支架铁丝的上下1~2厘米处,各缠1~2圈铁丝,使风向袋及支架既不会落下,又不会被风刮跑。(4)把竹竿固定在院子里或操场上。重点 风可以通过自然界中实物的变化来感知,可以用风向和风速来描述。难点 用自制小风旗测量风向和风速,并记录观察结果。授课方式 分组制作、讨论。授课时间 课时 一课时实验器材 轻薄的布、硬纸板、订书机、竹竿、铁丝、纱巾、布条。说明:内容与过程部分应根据教师的教案内容填写教学的主要内容与过程。 小结 在风力的作用下,小风旗顺着一个方向展开,展开的大小表示风速的不同。风向袋指向哪个方向的时间最长,那么该方向的反方向便是当时的风向。科学分组实验教案年级:三年级(上) 时间: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课题 观察云 内容与过程目的 去室外去观察云,画出它的形状,观察云量。 观察方法:把天空当成一个圆,平均分成四份,把看到的云量填充到这个圆面内,按照云在天空中所占的多少进行区分。观察记录:(1)天空中无云或云量很少,云的份数不超过整个天空的四分之一,能看见太阳,这样的天气为晴天。(2)天空中云量较多,云的份数小于整个天空的四分之三,太阳时常可见,这样的天气为多云。(3)天空中云量很多,云的份数大于整个天空的四分之三,很难看见太阳,这样的天气为阴天。交流研讨:1、观察我们画出的云,它们的形状大致相同吗?是哪种形态?不同地点观察到的云各不相同,每个人眼中的云也是千差万别。但同一种云,形态大致相同,可以根据学过的知识判断。重点 根据云的形状可以分为积云、层云、卷云。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天和阴天。难点 学会通过图文记录对比资料,根据云的形状判别云的三种形态。授课方式 分组观察、讨论。授课时间 课时 一课时实验器材 纸、圆规、尺子。说明:内容与过程部分应根据教师的教案内容填写教学的主要内容与过程。 小结 云有三种基本形态:(1)大团、堆积的云,即积云。(2)均匀成层、灰色似雾的云,即层云。(3)纤维、羽毛状的云,即卷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