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同步导学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同步导学案(含答案)

资源简介

1 认识亿以内数的计数单位和数位顺序表
预习指南: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亿”,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结合现实情境,进一步体会“位值”的含义,感受大数的意义。
1.我们学过的计数单位从小到大依次有(          ),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  )。 2.8908是由(  )个千、(  )个百、(  )个十和8个(  )组成的;8、9、0、8分别在千位、(  )位、(  )位、(  )位上。
3.教材第2-3页例1。 (1)主题图呈现了(  )个大数和我国的总人口数,这些数都不能用我们学过的(  )的数来表示,只能用比万大的数:(   )以内的数来表示。 (2)我们学过:在计数器上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顺次是十位、百位、千位;每两个相邻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  )。所以,一万一万地数,10个一万就是(  )万;10个十万就是(  )万;10个百万就是(  )万;10个千万就是(  )。 新的计数单位有“万”“十万”“百万”“千万”“亿”。 (3)相同的数字在不同的位置,表示的意义也(  )。如6666:千位上的6表示(    ),百位上的6表示(    ),十位上的6表示的(    ),个位上的6表示(    )。所以,要想更好地用数字表示数,就需要知道数字在什么位置,数字所在的位置就叫(  )。 (4)从右边起,将数位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每四个数位为一级,分别为(  )级、(  )级、(  )级,统称为(  )级。 (5)通过数位顺序表,以北京人口:19612368为例,说出每个数位上的数表示多少,理解“位值”的意义。 ①建立数位顺序表如下: 亿级万级个级亿19612368
←数级
←数位
←计数单位 ②19612368可分为(  )级和(  )级,其中两个1分别表示(         ),两个6分别表示(        ),9表示(   ),2表示(   ),3表示(    ),8表示(    )。
4.(1)从右边起每(  )个数位为一级。 (2)从右边数第六位是(  )位它的计数单位是(  )。
每日 口算 310×4=   204×5=   260×2=   204×7=   113×3= 212×4=   105×6=   750×2=   401×9=   789×0=
2 亿以内数的读法
预习指南:会读整万数或含两级的数,掌握读数方法。
1.完成下面各题。 (1)2496读作:(       )。 (2)万以内数的读法:从(  )位读起,千位上是几,就读几(  );中间有一个0或两个0,只读(    ),末尾的0(   )。
2.教材第5页例2、3。 (1)例2是整万数的读法。        ①分级:每(   )为一级,用“,”或虚线隔开。 ②先读(  )级,再读(  )级;万级的读法和(  )的读法相同,只在后面加上一个“万”字即可。 ③2496┆0000 读作:(   )万  308┆0000  读作:(     )万   4050┆0000  读作:(        ) ④整万数的读法: 第一,读较大的数时,先对这个数进行(  ),再从(  )位起一级一级地读; 第二,读万级数时,先按(  )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一个(  )字。 (2)例3是含两级数的读法。 ①分级: 5┆4621  640┆7000  1003┆0040 ②读数:5┆4621含有万级和个级,万级上的5读作(    ),个级上的4621读作(      ),因此这个数读作:(      )。 640┆7000含有万级和个级,万级上的640读作(    ),个级上的7000读作(   ),因此这个数读作:(     )。 1003┆0040 含有万级和个级,末尾的0不读,各级中间或开头有1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因此这个数读作:(        )。 ③含两级数的读法: 第一,先读(   ),再读(   ); 第二,万级的数要按照(    )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  )字; 第三,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   ),其他数位上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都(     )。 ②哪个数位上有几个单位就在那个数位上写(  ),一个单位也没有要写(  )占位。
3.读出下面各数。 300000 读作:(      )     275630 读作:(         ) 80700020 读作:(        ) 10181008 读作:(        ) 4.走进实际生活。(读出横线上的数) (1)第29届北京奥运会主场馆可容纳观众约91000名,建筑面积约258000平方米。
每日 口算 84×10=   25×6=   605×2=   48×5=   133×3= 108×9=   305×6=   150×7= 90×90= 25×40=
3 亿以内数的写法
预习指南:会写含两级的数,掌握写数的方法。
1.完成下面各题。 (1)九千六百二十八  写作:(       ) (2)万以内数的写法: 从(  )位写起,千位上是几,就写几(  );哪个数位上一个计数单位也没有就写(  )占位。
2.教材第7页例4。 (1)二十三万零一百八十四的最高位是(  ),是一个六位数,可以借助数位顺序表来写。因为有“万”字,说明这个数含有两级,所以要先写(  )级,再写(  )级。 ①万级上是二十三,表示23个万,万级上写(  ); ②个级上是一百八十四,表示1个百、8个十和4个一,千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写0占位,个级上写(  )。 因此,二十三万零一百八十四写作:(    )。 (2)利用数位顺序表写其他的数。 (3)归纳总结: ①先写(  )级,再写(  )级; ②哪个数位上有几个单位就在那个数位上写(  ),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写(  )占位; ③写数时,万级的数按(  )的数的方法来写。
3.写出下面各数。 二十五万  写作:(     ) 六百万零六百零六  写作:(     ) 八千零九万 写作:(     ) 九百二十九万一千三百三十三 写作:(    ) 4.走进实际生活。(写出横线上的数) 某图书馆馆舍面积是十七万平方米,藏书一千四百万册。
每日 口算 84×5=   25×4=   60×2=   80×5=   106×3= 18×9= 300×6= 510×7= 8×90= 205×6=
4 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预习指南:掌握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方法,会正确地进行数的大小比较,能按照要求能将几个数按顺序排列起来。
1.比较下面各数的大小。 9811000  51241412  698689  62496246 2.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 (1)位数不同的两个数,(  )的数大; (2)位数相同的两个数,(      )的那个数就大;如果最高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   )上的数……直到比较出大小为止。
3.教材第11页例5。 (1)主题图呈现了(  )个国家到我国旅游的人数,要比较每两个国家的旅游人数,你打算先比较(    )和(    ),结果(    )>(    ),理由是(          )。 (2)在2116100,3658200,2536300,4185400,608000,606500这6个数中,(   )是六位数;(              )是七位数;七位数都比六位数(  )。 比较位数不同的两个数时,(    )的数大,(    )的数小。 (3)608000和606500是两个六位数,十万位和万位上的数都相同,就要比较(  )位上的数,因为8>6,所以(     )>(     )。 比较位数相同的两个数时,从(  )位比起,最高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如果最高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  )位上的数,如果第二位上的数也相同,就比较(   )位上的数……直至比较出大小为止。 (4)2116100,3658200,2536300,4185400这4个数都是(  )位数,比较方法如下: 这四个数的大小顺序:(   )>(    )>(    )>(    )。 (5)4个七位数和2个六位数的排序(从大到小):七位数>六位数,所以(  )数在前,(  )数在后;七位数、六位数中的数也要从大到小排列。 所以2116100,3658200,2536300,4185400,608000,606500这6个数的大小排列顺序为(   )>(   )>(   )>(   )>(  )>(   )。
4.58140624140    410200409300 5.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下面各数。 50500 500500 55000 40005 (   )<(   )<(   )<(   )
每日 口算 100×4=   200×5=   600×2=   240×5=   180×3= 1100×9= 300×7= 700×7= 910×9= 1000×1=
5 改写整万数的和非整万数的近似数
预习指南:会将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会用“四舍五入”法省略万后面的尾数求出该数的近似数,了解近似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1.写出下面各数。 二百万    二百五十万    六万零八百    三十二万零五十 2.写出下面各数的近似数。 (1)写成整十数:12≈    79≈   (2)写成整千数:2118≈    6685≈
3.教材第12页例6。 (1)主题图呈现人体血液中红细胞和白细胞的数量分别是(    )个和(   )个。 (2)比较5000000和10000这2个数的异同,完成下表。 500000010000不同点(  )位数(  )位数万级上是(  )万级上是(  )相同点都是(    )
所以5000000和10000都可以写成整万的数,这样便于读数和比较。 (3)改写整万数的数。 ①分级:500┆0000  1┆0000 ②将个级的(  )省略,换成一个(  )字。  (4)整万改写并不难,右起四位一级是关键,省略个级上的四个零,添上“万”字,用“=”连接。 4. 教材第13页例7。 (1)读题可知,题中两个字:(   )表明本题需要求近似数;三个字:(  )表明本题还需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2)将非整万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先找到这个数的(  )位,如果(  )位上的数大于或等于(  ),就要向万位进1;如果小于5,就要舍去万位后面的尾数,再在后面添上一个“万”字。 1┆2756≈(    )=(  )万  138┆9000≈(    )=(  )万 (3)非整万数改写:求近似数改变了原数的大小,要用(  )连接;用“万”作单位只改变了数的表现形式,没有改变数的大小,要用(  )连接。
5.先写出下面横线上的数,再求近似数,最后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1)某寺的一口古钟上有二十万零一百八十四个汉字。 (2)某县有一万九千零五十六辆私家车。
每日 口算 1200×7=   220×5=   660×5=    140×4=   208×3= 310×3= 300×8= 740×5= 190×6= 120×6=
6 数的产生和十进制计数法
预习指南:了解数字发展和完善的历史;认识自然数的性质和特点,学习新的计数单位“十亿”“百亿”“千亿”,“扩建”数位顺序表,掌握“十进制计数法”,为亿以上的数的认识和读写做好准备。
1.想一想,说一说亿以内数的数位顺序表。 2.10000100000100000010000000(   )… 一万     (  )     (  )     (  )      (  )
3.教材第16-17页。 (1)最初古人用一一对应的计数方法,如 (   )记数、(   )记数、(   )记数等。 (2)后来发明了一些计数符号,把这些计数符号叫做(  );数字的表示方法有(   )数字、(   )数字、(   )数字。 (3)经过很长时间,才逐渐统一成现在这种通用的(   )数字,一直沿用今日。 (4)表示物体个数的数叫做(  ),相邻两个自然数相差(  )。 (5)一个物体也没有,用(  )表示,最小的自然数是(  ),没有最大的自然数。所有的自然数都是(  )数。 4. 教材第18页。 (1)根据学过的数位顺序表我们可以推出:10个一亿是(  );10个十亿是(   );10个百亿是(  )。 (2)根据学过的计数单位与数位的关系,我们可以知道:亿位、十亿位、百亿位、千亿位的计数单位分别是(  )、(  )、(  )、(  )。 (3)补充完整,扩建数位顺序表。 像这样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的计数方法叫做(     )。
5.判断。(对的画“√”,错的画“ ”) (1)最小的自然数是1。 (  ) (2)最大的自然数是100000000。 (  ) 6.一个数的最高位是百万位,它是(  )位数。在数位顺序表中,从右边起第(  )位是万位,第十位是(  )。百万亿和千万亿的进率是(  )。
每日 口算 202×8=   304×5=    600×5=    48×10=   78×20= 360+470= 1320-820= 825+275= 796+104= 248+752=
7 亿以上数的认识
预习指南:能正确地读、写亿以上的数;把一个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把非整亿的数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近似数。
1.读大数时,万级以上的数都按(   )的读法读,读完后要加(  )字;中间有一个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  )零;每级(  )不管有几个0,都(  )。 2.写大数时,先写(  )级,再写(  )级;哪个数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用(  )来占位。 3.将整万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去掉个级上的(  )0,添上一个(   )字。 4.非整万的数省略万后面的尾数时,要看(  )上的数,用(    )法求近似数,再在后面加上“万”字。
5.教材第19-21页例1、2、3、4。 (1)亿以上数的读法。 分级,从(  )读起。 70┆0000┆0000 万级和个级都是0,这些0(   );读作:七十亿。 100┆4000┆2000 每级末尾都有0,这些0(   );读作:一百亿四千万二千。 4003┆0500┆0000 亿级的中间有2个0,只读(   ),万级的开头有一个0,也读(   );读作:四千零三亿零五百万。 (2)亿以上数的写法。 先写(  )级,再写(  )级,最后写(  )级。 三亿:亿级上是三,写3,万级和个级的各位上都是0;写作:300000000。 三十亿九千万:亿级上是三十,写(  ),万级上是九千,写(  ),个级上都是(  ),写作:3090000000。 七千零三亿零二十万:亿级上写(  ),万级上写(  ),个级上都是(  ),写作:700300200000。 (3)将整亿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 先分级,去掉亿位后面的(  )0,添上一个(  )字,用(  )连接。 如2┆0000┆0000=(  )亿  10┆0000┆0000=(  )亿 5305┆0000┆0000=(  )亿 (4)将非整亿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 非整亿数整亿数用“亿”作单位的数 10┆3450┆0000≈10┆0000┆0000=10亿(千万位上3<5,亿位后舍去变0) 98┆7654┆0000≈(     )=(  )亿(千万位上7>5,向亿位进一,亿位后舍去变0)
6.完成下面各题。 (1)截至2011年,生活在地球上面的人口约7000000000人,土地荒漠化每年给地面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420亿美元。 7000000000读作:(      ) 420亿写作(      ) (2)2300000000=(   )亿   4281036000≈(  )亿 (3)□里可以填哪些数 写在括号里。 9□7800000≈9亿 (    )  9□1200000≈10亿 (     )
每日 口算 500×9=   300÷5=   450×5=   488÷8=   78÷3= 360×4= 320÷8= 84÷4= 79×10= 240÷4=
8 计算工具的认识和用计算器计算
预习指南:了解计算工具的发展历程,认识算盘、计算器等计算工具,知道计算器各功能键的作用,会用计算器计算。
1.你用过计算器吗 用之前先干什么 用计算器有什么好处 2.你还知道哪些计算工具
3.教材第23-27页。 (1)计算工具发展历程。 算筹算盘计算尺机械计算器第一台计算机电子计算器电脑。 目前,速度最快的计算机1秒钟能计算几百万亿次。 (2)算盘的知识点。 在算盘上拨出:534067。 (3)计算器的知识点。 (4)用计算器计算的方法。 ①用电子计算器计算时,先用(  )键按出第一个数,再按(    )键,接着按出第二个数,最后按(  )键得出结果。 ②运用计算器探究规律时,先用计算器算出前几个算式的结果,从中发现(  ),再根据规律(  )写出其他算式的结果。
4.先用计算器算出前三题的积,找出规律后,直接写出后面两道题的得数。 3×4=            33×34= 333×334= 3333×3334= 33333×33334= 333333×333334=
每日 口算 500×0=   500÷5=   150×6=   88÷8=    99÷9= 360÷4= 1×800= 99×2= 60×13= 2×2÷2×2=
9 1亿 有 多 大
预习指南:利用可想象的素材,充分感受1亿这个数有多大,体验由“局部推算出整体”的研究方法,感受成功的喜悦。
1.细读教材,明确活动内容和活动要求,思考活动中的步骤与探究方法。 (1)教材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呈现了(      )的主题活动。 (2)活动的组织形式与过程:以(   )为单位,各组自选研究(   ),设计活动(  ),自主合作进行实验测量。
2.教材第33页。 (1)呈现活动内容(各小组确定)。 ①研究方案:确定研究对象; ②实验:测量100张纸、1000张纸的厚度; ③验证、猜想、推算出1万张纸、1亿张纸的高度,进而与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对照,感受1万米有多高,想象1亿有多大。 (2)由“部分推算出整体”方法引导: 先量出一部分纸的(  ),算出1亿是这部分纸厚度的(  ),就用几乘(   ),求出的结果就是(     )的高度。 (3)各小组进行实验、测量、计算。 A组:测量出100张纸的高度,然后推算1亿张纸的高度。 B组:测量出500张纸的高度,然后推算1亿张纸的高度。 C组:测量出1000张纸的高度,然后推算1亿张纸的高度。 (4)交流1亿张纸有多高的收获,展示各组的研究成果。 A组:100张纸大约厚1厘米。 100000000÷100=1000000 1×1000000=1000000(厘米)=10000(米) B组:500张纸大约厚5厘米。 100000000÷500=200000 5×200000=1000000(厘米)=10000(米) C组:1000张纸大约厚9厘米。 100000000÷1000=100000 9×100000=900000(厘米)=9000(米) (5)数据整理,并总结。 测量白纸张数/张1005001000测量白纸厚度(取整数值)1亿张白纸厚度/米
结论:测量的张数越(  ),误差就越(  )。
3.从“1亿粒米有多重 ”“1亿秒的时间有多长 ”两个主题中选取一个运用由“部分推算出整体”的方法进行探究,每个小组先确定一个研究课题,设计好研究方案,再开展实验研究,得出结论,并计算出结果。
每日 口算 5+5×100=  800-150=   100×6+4=   1×64÷8=   8-8÷8= 64+36÷4= (100+80)×2=   1000×0+100=   2+2÷2-2=
1 公顷和平方千米
预习指南:认识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感受它们的实际大小;知道并理解平方米、公顷、平方千米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1.我们学过的面积单位有(            ),相邻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  )。 2. 8平方米=(   )平方分米    7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3.(       )的面积是1平方米。 4.在哪些地方用到的面积单位比平方米大
5.教材第34-35页例1、2。 (1)主题图呈现了国家体育场(  )的占地面积,土地面积等较大的面积,不能再用面积单位(  )来表示,应该用比平方米大的面积单位(   )来表示。 (2)1公顷的大小。 ①1公顷的定义:边长是(  )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公顷。 ②根据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求正方形的面积:(         )。 ③公顷与平方米的关系:(            )。 (3)1间教室的面积大约是50平方米,大约(  )个教室的面积是1公顷。 1个鸟巢的占地面积约20(  )。 (4)我国的领土面积大约是960万平方千米;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占地面积约2800平方千米;郑州市中原区的面积约24平方千米,郑州市的面积约7446平方千米。 ①1平方千米有多大 ②1平方千米的面积是多大的正方形的面积 边长是(   )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千米。 1000×1000=1000000(平方米)    1平方千米=(    )平方米 (5)1平方千米=(  )公顷,一个鸟巢是20公顷,(  )个鸟巢是1平方千米。
6.单位换算。 500000平方米=(   )公顷  1000000平方米=(   )平方千米 600公顷=(   )平方千米   10平方千米=(   )公顷 7.填上合适的面积单位。 (1)课桌的面积大约是24(   )。 (2)1寸照片的面积大约是6(   )。 (3)一间教室的面积大约是50(   )。 (4)国家体育场“鸟巢”的占地面积大约是20(   )。 (5)香港特别行政区的面积约是1104(  )。
每日 口算 120÷4=   200÷4=   206×2=   120÷3=   96÷3= 80÷8= 45×6= 705×7= 990÷9= 32×3=
1 线段、直线、射线和角
预习指南:在对线段已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认识直线和射线,加深认识线段,掌握它们各自的特征,能正确区分直线、射线和线段,掌握它们的联系和区别;进一步认识角,知道角的组成和特征,会用符号表示角。
1.画出几条线段,量一量它们的长度,说一说它们的特点。 2.画一条长6厘米的线段。 3.角按大小可以分成(  )角、(  )角和(  )角。
4.教材第38-39页。 (1)线段是(  )的,有(  )个端点,有固定的长度;将线段向一端无限延长,就形成了一条(  );将线段向两端无限延长,就形成了一条(  )。从而得知:射线有(  )个端点,直线有(  )个端点。 (2)生活中的手电筒、汽车灯、太阳等射出的光线,都可以近似地看成(  )线。 (3)线段、射线和直线之间的联系:(  )是射线的一部分,线段和射线都是(  )的一部分。 (4)线段、射线和直线都是(  )的,完成下表。 (5)经过指定点画射线和直线。 (6)角是从(  )引出的两条射线形成的,这个点叫做角的(  ),这两条射线叫做角的(  )。角通常用符号(  )来表示,不同的角可以用∠1、∠2等表示。
5.(1)直线有(  )个端点,可以向(  )端无限延伸,射线有(  )个端点,可以向(  )端无限延伸,直线上两点间的一段叫(  ),它有(  )个端点。 (2)经过一点能画(  )条直线,也可以画(  )条射线,经过两点能画(  )条直线。 (3)下图中的角分别记作:(  )、(  )和(  )。写出下面各角的名称。
每日 口算 84÷4=   64÷4=    266÷2=   52÷4=   63÷3= 52÷3= 306÷6= 77÷7= 246÷6= 497÷7=
2 角 的 度 量
预习指南:认识量角器、角的度量单位,学会用量角器测量角的方法,能正确测量角的度数。
1.要知道68比60多多少,可以用(     )知道答案。 2.要想知道一棵树比另一棵树矮多少米,可以用(    )、减一减的方法知道。 3.要想知道比大多少,应该用什么测量工具呢 (    )
4.教材第40-41页。 (1)测量角的单位。 度量长度需要(  )单位,度量面积需要(  )单位,那么度量角的大小也需要单位,国际上统一规定了角的单位:把圆平均分成(  )份,将其中(  )份所对的角作为度量角的单位,它的大小就是(  ),记作(  )。 (2)测量角的工具——(   )。 (3)测量角的方法。 ①对准:将量角器的中心对准角的项点。 ②重合:压住中心不动,转动量角器,让角的一条边与量角器的0°刻度线重合。 ③读数:读出角的另一条边所对的量角器上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度数(如图)。 归纳:中心对(  ),0°刻度线对(    );0刻度在右读(    ),0刻度在左读(    )。
5.填一填。 (1)测量角的大小用(   ),角的单位是人们将圆平均分成360份,将其中1份所对的角作为度量角的单位,它的大小就是(  ),记作(  )。 (2)量角时,左边重合读(   )圈刻度,右边重合读(   )圈刻度。 6.下面读出的角的度数对吗 对的画“ ”,错的画“ ”。            70°(  )        110° (  )
每日 口算 44×2=   46×2=    44÷4=    66÷3=   52×4= 212×3= 320×5= 35×20= 25×6= 405×1=
3角 的 分 类
预习指南:在认识直角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周角、平角,加深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知道各角之间的大小关系。
1.分别画出一个锐角、一个钝角和一个直角,并用量角器量出它们的度数。 2.1直角=(  )° 3.角可以看作由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从一个(  )旋转到(  )位置所成的图形。所以最大角可能是(  )°。
4.教材第42页例2。 (1)用量角器量一量三角尺上的直角,发现直角等于(  )°。 找一些生活中的直角量一量,发现:所以的直角都是(  )°。 (2)动态展现角的形成:以一把扇子为例,像图中把折扇旋转半轴就是(  )角,旋转一周就是(  )角。 (3)抽象出平角和周角的度数 :        1平角=(  )°       1周角=(  )°      平角的两条边在一条直线上   周角的两条边重合了 1周角=2平角=4直角 (4)将所学过的角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起来。 ①学过的角:(  )角、(  )角、(  )角、(  )角、(  )角。 ②根据角的形成过程,比较大小,也可以根据它们的定义来比较。 (   )<(   )<(   )<(   )<(   )
5.判断题。(对的画“√”,错的画“ ”) (1)周角是一条射线。(  ) (2)钝角都大于90°。(  )
每日 口算 44+84=   56+72=    444+154=   67+533=   512+94= 256+344= 320+489= 351+142= 825+126= 545+414=
4 画  角
预习指南:会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会用三角尺画特殊角,会选择合适的工具画角。
1.说说下面的角各是哪一种角。 2.请你画出学过的五种角,同桌之间选择其中的两个,量一量分别是多少度,再和同桌交流量角的方法。
3.教材第43页例3。 (1)画一个60°的角。 画一条射线,使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的端点重合,0°刻度线和射线重合 以画出的射线的端点为端点,通过刚画的点 在量角器60°刻度线的地方点一个点 (2)画角的过程:一射线,二重合,三找点,四连线,五标符号和度数。 (3)用三角尺分别画出75°、105°的角。
4.画角。 (1)用量角器画角。    (2)用三角尺画角。 10°  80°  120°      15°  135°   150°
每日 口算 4×24=    5×6+12    4×15+4=   6×23=     5×12+94= 22×3+44= 3+17×10= 35+14×2= 8×25+126= 5×45=
1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预习指南:结合已有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知识经验,理解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算理,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1.口算。 23×30=    47×20=    42×19≈    58×41≈ 2.笔算。 24×12=    44×59=    63×52=    45×12=
3.教材第47页例1。 (1)已知火车所用的时间为12小时,每小时行驶145千米,求该城市到北京有多少千米,就是求12个145千米是多少, 用乘法计算,列式为(      )。 (2)45×12和145×12的不同点:(                  )。 (3)145×12的计算方法。 ①估算:  145 × 12≈(   )  ↓    ↓     (  )  (  )     → 估计有(  )千米。  ②笔算: (4)检验。 用(  )检验计算结果是否正确,也可以交换(  )的位置重新算一遍。 (5)规范解答。 145×12=1740(千米) 答:该城市到北京有1740千米。 (6)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先用第二个因数(     )与(   )相乘,用哪一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积的末位就和那一位(  ),再把两次乘得的积(  )。
4.列竖式计算。 322×24=    145×27=    679×13=    286×35= 三位数乘两位数,积为什么有时是四位数,有时是五位数
每日 口算 30×12=   51×10=   450×2=   61×2=    15×40= 206×2= 123×3= 35×20= 40×25= 12×40=
2 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的笔算方法
预习指南: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的笔算方法,学会因数末尾有0的竖式简便计算方法、积末尾0的个数的确定方法,进一步认识0在乘法运算中的特性。
1.口算 12×10=    6×50=    24×50=    125×8= 2.笔算。 240×3= 105×3= 208×2= 209×4=
3.教材第48页例2。 (1)计算160×30。 ①口算方法:两个因数末尾都有0,我们可以采用简便算法,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即 16×3=48,再在结果的末尾添上(  ),所以160×30=4800。 ②笔算方法: (2)计算106×30。 ①口算方法:因为106×3=318,所以106×30=3180。 ②笔算方法: (3)有关0的计算:①0乘任何数都等于0。 ①因数末尾有0的简便算法: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再看两个因数的末尾一共有(  )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  )个0。 ②当第一个因数中间有0时,用第二个因数每一位上的数依次去乘第一个因数(    )的数,包括0都要乘。
4.竖式计算。 2 2 0 1 0 6 3 6 0 5 0 8
×  4 0     ×    6 0   × 2 5     ×  2 0 5.大象一天要吃350千克食物,饲养员准备了5吨食物,够这头大象吃20天吗
每日 口算 30×120=   150×30=   450×20=   30×220=   150×40= 206×20= 103×30= 305×20 = 102×50= 120×40=
3 积的变化规律
预习指南:探索发现积的变化规律,能将这一规律灵活运用于计算和解决问题中。
1.口算并完成下面的问题。 (1)第一组第一个因数是怎样变化的 积又有什么变化 (2)第二组第一个因数是怎样变化的 积又有什么变化 2.带着以上的发现,你能根据第一题,直接写出后面题目的结果吗 6×2=12    6×20=    6×200=    6×2000=
3.教材第51页例3。 (1)积随因数扩大而扩大的规律。 以小组为单位分享以上第1题你的发现。 比较发现: 两数相乘,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10、100时,积也要乘10、100。 (2)积随因数缩小而缩小的规律。 20×4=(  ) 10×4=(  ) 5×4= (  ) 观察上面的三个算式,通过比较我发现:第二个因数不变,都是(  ),第一个因数分别除以2、4,积也跟着除以(  )。 (3)两个因数同时变化,积的变化规律。 20×4=80      2×3=6       20×4=(  ) 10×2=(  ) 4×6=(  ) 40×2=(  ) 5×1= (  ) 8×12=(  ) 80×1=(  ) 第一组:第一个因数除以2、4,第二个因数同时除以2、4,积就除以(  ); 第二组:第一个因数乘2、4,第二个因数同时乘2、4,积就乘(  ); 第三组:第一个因数乘2、4,第二个因数同时除以2、4,积(  )。 (4)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跟着乘(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0除外),积也跟着除以(  );一个因数乘几(0除外),另一个因数乘相同的数,积就乘(     );一个因数乘几(0除外),另一个因数除以相同的数,积(  )。
4.计算下面各题。 79×2=       240×3=       180×5= 79×20= 24×3= 180×15= 79×200= 240×6= 90×15=
每日 口算 13×2=   150×3=   450×20=   30×22=   150×40= 13×20= 150×6= 450×10= 30×11= 15×400=
4 常见的数量关系
预习指南:理解 “单价、数量、总价”“速度路程、时间”的概念,掌握它们各自之间的数量关系,能够运用这些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1.观察超市购物小票,你能找到那些数学信息 2. 3×7=21       (  )×(  )=(  )  21÷3=(  ) 42 ÷ 7 = (  ) 21÷7=(  ) (  )÷(  )=(  ) 3.听说过“速度”这一词吗 你有什么理解
4.教材第52-53页例4、5。 (一)认识总价、单价和数量。 ①这两道题有什么共同点 ②每件商品的价钱,叫做(  );买了多少,叫做(  );一共用的钱数,叫做(  )。 (2)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数量关系。 ①你发现了单价、数量与总价有什么关系 (        ) ②请同学们根据这个关系想一想,如果知道总价和单价,可以求什么 怎样求 ③如果知道总价和数量,可以求什么 怎样求 小结:单价、数量和总价,只要知道其中的两个量,就可以求出第三个量。 (二)路程、时间和速度之间的关系。(理解速度这一概念) (1)像自行车每分钟行驶225 米,公交车每小时行驶40 千米……用来表示每分钟,每小时行驶的路程叫做什么 (2)速度的表示方法。比如:225米/分,40千米/时,15 千米/时,60千米/时。 (3)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速度×时间=路程 路程÷时间=(   ) 路程÷速度=(   )
5.小王买了5瓶可乐,每瓶3元。他一共花了多少元钱 6.甲、乙两地相距160千米,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到乙地用了2小时。这辆汽车的速度是多少
每日 口算 13×2=   150×3=    45×2=   330×2=    150×4= 26÷2= 450÷3= 90÷2= 660÷22= 600÷4=
1 认 识 平 行
预习指南:通过观察、操作、讨论、归纳等活动,理解平行线间的位置关系,正确理解并判断两条直线间的平行关系;认识平行线的特点,能对生活中平行的现象作出正确判断。
1.直线有哪些特点 2.任意画出两条直线,想一想,这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可能是怎样的
3.教材第56页例1。 (1)呈现任意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2)观察分类,感受特征。 ①根据目前纸面上4组直线,可分为(  )组,分别是(   )一类,(   )一类,分类标准是(            )。 ②将每组中的两条直线延长会出现交叉情况,这时可分为(  )类;(   )为一类,(  )为一类,分类标准是(          )。 (3)总结归纳:数学上把这种交叉的现象称为(  )。以上4组直线可分为(  )和(    )两种情况。 (4)认识平行:在同一平面内,我们把(   )的两条直线,叫(  ),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    )。 (5)介绍平行符号。 可表示为a∥b或b∥a,读作:a平行于b或b平行于a。 (6)理解 “同一平面”。 在同一平面内的只有第一个长方体上的两条直线,其余两个长方体上的两条直线不在同一平面内。
4.下面的几组直线中,哪组是平行线 在括号里画“ ”。
每日 口算 78×2=   151×3=   55×2=   25×5=   800×40= 156÷2= 453÷3= 110÷2= 125÷5= 400×20=
2 认识垂直
预习指南:通过观察、操作、讨论、归纳等活动,理解垂直线间的位置关系,正确理解并判断两条直线间的垂直关系;认识垂直的特点,能对生活中垂直的现象作出正确判断。
1.直角有哪些特点 2.任意画出几组相交直线,分别测师长它们形成的角各是多少度,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3.教材第57页。 (1)感受垂直。 下面是相交的两条直线。 观察一下这些相交的情况,发现都形成了(  )个角,用量角器测量一下发现:有的是(  )角,有的是(  )角,还有的是(  )角。 (2)认识垂直的定义。我们把相交成直角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叫互相(  ),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  )。 (3)决定两条直线垂直的因素是(             )。 (4)介绍垂直符号。垂直和平行一样,也可以用符号表示,即(  )。直线a与直线b互相垂直,记作(  )或(  ),读作(     )或(     )。
4.两条直线相交成(  )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5.下面各组直线中,哪一组互相平行 哪一组互相垂直 6.下面的每个图形中,哪两条线互相垂直
每日 口算 63÷7=   150÷3=   450÷9=   300÷2=   18×40= 9÷7= 50×3= 50×9= 150×2= 36×80=
3 垂线的画法
预习指南:经历画垂线的过程,会用三角尺或量角器画垂线,掌握过直线上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的方法和过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垂线的方法。
1.折一折:将一张正方形的纸对折两次,使两条折痕互相垂直。 2.在纸上画出一组垂线,并说一说你的画法。
3.教材第58页例2。 (1)说一说以上折一折和画一画的过程。 (2)根据垂线的概念画垂线。 ①保证画出互相垂直的两条直线可以用(   )和(   )来画。 ②观察发现:画互相垂直的两条直线,实质上就是让这两条直线相交成(  ),用一个(  )来画比较简单一些。 (3)画垂线。 ①过直线上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的方法。 方法步骤:将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与(      ),然后沿着直线移动,让三角尺的顶点与直线上的(   )重合,接着沿三角尺的(        )画一条直线,最后标上(   )符号。 ②过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 方法步骤:先将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与直线(   ),再把三角尺沿着直线(   )移动,让三角尺的另一条直角边(   )直线外的点,接着沿三角尺的另一条直角边画(     ),最后标上垂直符号。 ③归纳总结。 画垂线的过程:一对,直角边(  )直线;二移,(   )三角尽使另一边与直线外的点重合;三画,(  )出一条直线,就是这条直线的垂线;四(  ),标上直角符号。
4.将正确答案的选项填在括号里。 (1)互相垂直的两条直线可以相交成4个(  )。 A.锐角    B.钝角    C.直角 (2)下图中,图(  )是画垂线的正确做法。 A.    B. 5. 过直线上或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每日 口算 36×80=   18×40=   36×20=   36×8=   18×40= 18×80= 36×40= 18×20= 2×80= 9×80=
4 点到直线的距离
预习指南:通过画、量、比、想的过程,发现点到直线间垂直线段最短的性质;会测量点到直线的距离;会利用垂直线段的性质解释一些生活现象;体验并理解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1.从直线外一点向这条直线可以画出多少条线段 多少条垂直线段 2.小明同学在A点,要到马路对面去,最短的路线是哪一条 (  ) A.    B.    C.
3.教材第59页例3。 (1)从点A向已知直线画一条垂直的线段和几条不垂直的线段,量一量这些线段的长度。 测量发现,这些线段中(    )的长度最短。 (2)认识点到直线的距离。 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  )线段的长度,叫做这点到直线的(  )。 (3)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所有线段中,(  )线段最短。 (4)在两条平行线之间画几条与平行线垂直的线段,这些线段的长度都(  ),都是这两条平行线之间的(  )。
4.东东的爸爸准备从点A向小河修一条水渠,最近的是(  )。 A.     B.     C. 5.如图,AB⊥BC,AB=6厘米,BC=8厘米,AC=10厘米。点C到AB的距离是(   )厘米。 6.小芳在两条直线间画出了5条垂直线段,它们的长度都相等,这两条直线(   )。 A.相交     B.互相垂直     C.互相平行 7.怎样挂画又正又快
每日 口算 102×80=   118×2=   32×20=   36×50=   141×4= 118×5= 120×4= 40×28= 122×8= 124×5=
5画长方形的方法
预习指南:根据对平行与垂直的意义的理解,利用三角尺画已知直线的垂线的方法,掌握画长方形的方法,并能按要求画不同的长方形。
1.举例说明,怎样过直线上或直线外的一点画这样直线的垂线
2.教材第60页例4。 (1)画一个长10厘米、宽8厘米的长方形。 ①因为长方形相邻的两条边(   ),所以可以用画垂线的方法画(   )。 ②画法。 画出一条长10厘米的线段,作长方形的(  ) 从画出的线段两端画两条与这条线段垂直的线段,使这两条线段长都是8厘米,即长方形的两个(  ) 把这两条8厘米长的线段的另两个端点用三角尺连接起来。所画的线段是长方形的另一个(  ) (2)画长方形的方法: ①画一条线段作长方形的长; ②从画出的线段两端画两条与这条线段垂直的线段,使画出的两条线段长度相等; ③把所画的两条线段另外的端点用三角尺连起来。
3.按要求画一画。 (1)画一个长4 cm、宽2 cm的长方形。   (2)画一个边长为3cm的正方形。 下面是一个长方形的两条边,
把这个长方形画完整。
       以下面这条线段为左侧的边,
画一个正方形。
每日 口算 12×8=   118×3=    302×2=   306×5=   408×4= 88×5= 102×4= 404×8= 520×8= 104×5=
6 平行四边形
预习指南:结合生活实际认识平行四边形,发现并归纳出平行四边形的特征,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会正确画出平行四边形的高,知道平行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
1.下面哪一组是平行线 2.想一想,如果把两组平行线交叉在一起,会形成什么图形呢
3.教材第64-65页例1、2。 (1)认识平行四边形。 ①小组合作。利用三角尺、量角器、直尺等学具研究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②小组汇报交流。通过用直尺测量知道相对的边(  );通过把直尺和一条边重合,再将三角尺的的直角边和直尺相邻的一条边重合,最后让三角尺慢慢沿直尺平移,发现能与对边重合,说明这两条对边是(  )的;用量角器测量四个角发现:对角(  )。 ③归纳总结。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  )且(  ),对角(  )。 ④定义。两组对边分别(  )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2)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用四根硬纸条订成一个长方形,捏住对角向两边拉就形成一个(   )形,这个过程说明平行四边形其有(  )的特点。 (3)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从平行四边形一条边上的一点向(  )引一条垂线, 这点和(  )之间的线段叫做平行四边形的高,垂足 所在的边叫做平行四边形的(  )。(如图)
4.下面哪些图形是平行四边形 画出每个平行四边形的高。
每日 口算 12×15=   101×7=   32×6=   0×500=   48×5= 220×5= 106×5= 40×18= 25×8= 84×5=
7 梯  形
预习指南:知道梯形的各部分名称,梯形的特征,会画梯形的高;了解直角梯形、等腰梯形,掌握梯形与其他四边形之间的关系。
1.大家认识这个四边形吗
3.教材第66页例3。 (1)感知梯形。 下面的图形中都有梯形的影子。 (2)探究梯形的特征。 要求:根据第一组图独立研究梯形有哪些共同特征。 共同特征:①是(  )边形,②只有一组对边(  )。 归纳总结:只有一组对边(  )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3)认识梯形的各部分名称。 ①梯形的底和腰。 平行的一组对边分别叫梯形的(  )和(  ),通常情况下较短的那条边叫做梯形的(  ),较长的叫做梯形的(  )。不平行的一组对边叫做梯形的(  )。 ②梯形的高。 从上底的一点出发向下底作一条垂线,这条(   )叫做梯形的高;梯形的两底互相平行,之间的垂直线段有(  )条,所以梯形的高有(  )条。 (4)梯形的种类。 梯形还有(  )梯形和(  )梯形这两种特殊情况。有一个角是直角的梯形叫做(  )梯形;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  )梯形。
4.从下面的图形中找出梯形,画出它们的高。 5.在下面的点子图上画出一个梯形并画出它的高。
每日 口算 10×15=   200×7=   300×12=   7×500=   900×2= 810×5= 600×5= 40×60= 700×6= 60×20=
1 口 算 除 法
预习指南:经历探索口算方法的过程,能正确口算整十数除整十数、几百几十数(商是一位数)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1.口算:80÷2=     60÷3=     150÷5=     3000÷6= 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方法是什么 2. 80÷20=(  ),你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利用小棒验证自己的结果。
3.教材第71页例1、2。 (1)有80面彩旗,每班分20面,可以分给几个班 ①理解题意,列出算式。 一共有80面彩旗,每班20面,问可以分给几个班就是求(  )里面有几个(  ),用(  )计算;列式为(       )。 ②探索、交流算法。 A.想乘法算除法: 因为(  )×20=80,所以80÷20=(  )。 B.因为8÷2=4,所以80÷20=(  )。 把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  )的表内除法。 ③探究估算,强化口算。 估算83÷20和80÷19。 因为83≈80,19≈20,所以83÷20≈(  )÷(  )=(  ); 80÷19≈(  )÷(  )=(  )。即83÷20≈ (  );80÷19≈(  )。 (2)估算150÷50。 ①小组讨论,交流算法。 方法1:想(  )法算(  )法,因为(  )×50=150,所以150÷50=(  )。 方法2:转化成(  )除法,因为15÷5=3,所以(        )。 ②探究估算,总结方法。 因为122≈(  ),28≈(  ),所以122÷30≈(  );120÷28≈(  )。 (3)归纳总结。 除数是两位数的口算:①想乘法算除法;②借助表内除法口算。 除数是两位数的估算:一般用(   )法把被除数或者除数看作与它接近的(  )数、(  )数或(  )数,再口算出结果。
4.口算。 160÷20=        300÷60=        630÷70= 320÷40=        810÷90=        3000÷600= 140÷20=        450÷90=        810÷90= 143÷20≈        448÷90≈        814÷90≈ 5.体育段老师买回来810个足球,学校每班的人数大约是89名,这些足球大约够几个班同时上课用呢
每日 口算 210÷70=   200÷50=   300÷50=    280÷40=   629÷70≈ 810÷90= 640÷80= 400÷50= 360÷40= 560÷69≈
2 商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除数是整十数)
预习指南:正确理解除数是整十数、商是一位数的除法的笔算算理,明确商的位置,掌握相关的笔算方法。
1.笔算92÷3,说一说笔算的方法和要注意的地方。 2.你会笔算92÷30吗 试着写一写,并记录下你的困惑。
3.教材第73页例1、2。 (1)理解题意。 92本连环画,每班3本,可以分给几个班 就是把(  )平均分成(  )份,求每份是多少,用(  )法计算。列式为(           )。 (2)探究计算方法。 92÷30=3(个)……2(本) 借助小棒,理解算理:92根小棒,每30根为一组,可以分(  )组,也就是92里面有(  )个30,所以商(  ),写在(  )位上。 (3)对比强化,加深理解。 对比一下92÷30与92÷3的计算过程,在商中都有“3”,但“3” 的位置(  ),因为92里面有(  )个30,所以商3写在(  )位上;92里面有(  )个3,所以商3写在(  )位上。 (4)探究178÷30的计算方法。 被除数的前两位比除数小,应该用前(  )位除以除数;将178看成(  )来试商,180里面有(  )个30,所以商6写在(  )位上。 (5)整十数除三位数(商是一位数)的笔算方法:①确定被除数前两位能否(  );②如果不够除,就用(  )除,除到哪一位商就写在(  )上;③如果有余数,余数一定要比(  )小。
4.列竖式计算。 420÷60=     102÷30=     380÷70=     197÷80= 5.王叔叔养的猪每天要吃30千克饲料,一袋100千克的饲料够喂几天 还剩多少千克
每日 口算 60÷20=     40÷10=    90÷30=    80÷40=    630÷70= 811÷90≈ 640÷79≈ 402÷50≈ 360÷58≈ 560÷69≈
3 商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除数不是整十数)
第一课时
预习指南:通过体验试商方法, 会用四舍五入法理解调商的方法和道理,正确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1.(  )里最大能填几 20×(  )<85 60×(  )<206 40×(  )<316 90×(  )<643
2.教材第76-77页例3、4。 (1)一个笔袋21元,84元可以买多少个 ①理解题意,列出算式为(       )。 ②84÷21的笔算方法:把21看作(  )来试商,因为84里面有(  )个20,所以初商是(  ),写在被除数的个位上;因为(  )×21=84,所以84÷21=(  )。 (2)一个台灯62元,430元可以买几个 还剩多少元 ①理解题意,列出算式为(      ) ②430÷62的笔算方法:把除数62看作60来试商,430÷60应该商(  );因为(  )×62=434,比430大,说明商大了,所以要调小为(  ),所以430÷62=6……58。 ③归纳总结:当除数不是整十数时,可以四舍成(  )去试商,这时商容易偏(  ),要调(  )。余数要比除数(  )。 (3)学校礼堂每排有28个座位,四年级有197人,可以坐满几排 还剩几人 ①理解题意,列出算式为(      )。 ②笔算方法:把28看作30,因为30×(  )最接近197且比197小,所以试商6,然后用(  )×28=168,197-168=29,余数29比除数28大了,所以商(  )了,应调大为(  ),最后余数是1,比(  )小,调商成功。 ③归纳总结: “五入”把除数看大了,试商时容易偏(  ),要调(  )。
3.列竖式计算。 420÷61=   102÷32=    420÷58=   200÷59=
每日 口算 60÷20=   120÷19=    900÷29=   810÷40=   630÷71= 809÷90≈ 560÷79≈ 419÷70≈ 540÷58≈ 721÷81≈
4 商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除数不是整十数)
第二课时
预习指南:通过对比不同的试商方法,体会把14、16、24、26可以看成15、25试商的简便性,会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方法灵活试商,进一步熟练计算除数是两位数、商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
1.口算。 15×5=    15×8=    16×4=     25×4= 24×5= 26×3= 15×6= 14×7= 2.(  )里最大能填几 25×(  )<124  25×(  )<210  15×(  )<108  15×(  )<124
3.教材第81页例5。 (1)笔算240÷26。 ①理顺思路:把除数26看成(  )来试商。 ②除数的10倍法试商。 因为被除数的前两位和除数接近, 10个除数比被除数(   ),所以可以直接商9(10-1=9)。 ③被除数和除数的最高位上的数字(  ),都是2,而且被除数的前两位比(  )小,用“同头无除商9、8”法。 ④把26看作25来试商,(  )个25是100,(  )个25是200,余下的40里面还有(  )个25,所以可以商(  )。 (2)分析比较。 通过对比,把26看作(  )来试商更简便,因为一次就试对了,看作30试商后还需要调商,其它的方法也需要调商。所以当我们遇见除数是26时,把26看作(  )试商比较简便。 (3)归纳总结:要根据数据的特点,灵活选择合适的(  )方法。 (4)养成检验的好习惯。商×除数+余数=(    )
4.列竖式计算。 96÷16=    200÷25=    104÷26=    182÷24=
每日 口算 100÷26≈   200÷26≈   900÷89≈   881÷40≈   360÷36= 719÷90≈ 559÷79≈ 630÷69≈ 540÷91≈ 320÷81≈
5 商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
预习指南:经历商是两位数的除法笔算过程,掌握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1.口算。 52÷13=    600÷20=    7200÷36=    640÷16= 说一说计算52÷13、600÷20时是怎么想的
2.教材第83-84页例6、7。 (1)学校共有612名学生,每18人组成一个环保小组,可以组成多少组 ①理解题意,列出算式。 要将612名学生,每18人组成一个环保小组,求可以组成几组,就是求612里面有几个18,用(  )计算,列式为(      )。 ②探究笔算方法。 先算18除61个十,得到3个十,所以商(  )要写在(  )位上。也就是除到哪一位商就写在(   )上面;把余下的(  )个十和个位上的2合在一起,继续去(  )。 (2)因为940÷31商的首位在被除数的(  )位上,商应该是(  )位数,即30。 笔算除法时除到被除数十位正好没余数,而个位是0,要在被除数个位上(  )占位,这个0不能丢。
3.下面的计算对吗 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4.刘叔叔带700元买化肥,买了16袋同一种化肥,剩60元。每袋化肥的价钱是多少
每日 口算 81÷20≈   122÷19≈   180÷29≈   810÷90=   630÷91≈ 720÷89≈ 240÷79≈ 489÷70≈ 480÷58≈ 243÷81≈
6 商随被除数或除数变化的规律
预习指南:通过计算、观察、比较等活动,探究商的变化规律,能正确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1.直接写出得数。 8÷2=     16÷4=     32÷8=       64÷16= 21×15= 21×150= 2100×15= 210×150= 2.从左往右认真观察第1题中的第一行各算式,有什么规律
3.教材第87页例8。 (1)口算下面各组算式,你能发现什么 16÷8=       200÷2= 160÷8= 200÷20= 320÷8= 200÷40= (2)我计算。 16÷8=(  )       200÷2=(  ) 160÷8=(  ) 200÷20=(  ) 320÷8=(  ) 200÷40=(  ) (3)我发现 ①从上往下观察,第一列除数(  ),被除数依次乘(  ),商(    );第二列被除数(  ),除数依次(     ),商(     )。 ②从下往上观察,第一列除数(  ),被除数依次(    ),商(    );第二列被除数(  ),除数依次(    ),商(    )。 (4)根据以上题目的规律,完成下表。 被除数141402805605600除数2204080800商
(5)归纳总结。 商的变化规律:除数不变,被除数乘或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商就乘或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被除数不变,除数乘或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商就除以或乘一个不为0的数。 商的不变规律: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商(  )。
4.填空题。 (1)被除数乘5,要使商不变,除数应(      )。 (2)除数除以5,被除数不变,那么商(     )。 (3)两个数相除商是12,如果被除数、除数同时除以3, 商是(   )。 (4)除数不变,如果被除数除以3,那么商(    )。 5.直接写出得数。 72÷9=       36÷3=      80÷4= 720÷90= 18÷3= 80÷2= 7200÷900= 9÷3= 80÷1=
每日 口算 810÷20≈    1220÷19≈    1800÷29≈    6300÷91≈ 7200÷89≈ 2400÷79≈ 4890÷70≈ 2430÷81≈
7运用商不变的规律进行简算
预习指南:进一步理解商不变的规律,能运用这个规律进行简便计算;体会“变与不变”的函数思想。
1.直接写出得数。 9÷3=      18÷3=     36÷3=     72÷3= 36000÷36= 3600÷36= 360÷36= 36÷36= 1800÷18= 1800÷9= 1800÷3= 1800÷1= 第一行的规律是(                           ); 第二行的规律是(                           ); 第三行的规律是(                           )。
2.教材第88页例9、10。 (1)笔算780÷30。 可以利用(  )的规律,被除数和除数同时画掉相同个数的(  ),使计算简便。 方法一:   方法二: (2)笔算120÷15。 ①独立尝试。 ②反馈交流。 根据被除数和除数的特点以及商不变的规律,可以直接转化成口算。即120÷15=(120×4)÷(15×4)=480÷60=8。 (3)笔算840÷50。 根据(  )的规律,转化为(  )个十除以(  )个十,所以余下的是(  )个十。 归纳总结:利用商不变的规律时,有余数的也要随着乘或除以同一个数。要求原来的余数,应该用现在的余数乘(  )。
3.用简便方法计算。 5400÷600    6300÷900    150÷25    2000÷125
每日 口算 480÷40=   240÷60=   320÷80=   1800÷20=   210÷40= 490÷70= 270÷9= 560÷80= 4500÷50= 150÷70=
1 条形统计图
预习指南:经历用条形统计图统计数据的过程,初步了解条形统计图的特点;通过观察条形统计图,知道横轴和纵轴表示的含义,体会1格代表几个单位;能根据统计图发现信息、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1.统计家庭成员以及自己的朋友最喜欢下面哪种水果,并把统计结果填在表格中。 水果香蕉苹果橙子葡萄人数
2.教材第94-98页例1、2、3。 (1)以一当一的统计图。  (2)以一当二的统计图。  (3)以一当五的统计图。 (4)制作方法:根据数据的大小,确定一格代表多少;纵轴的起点是0;规范作图。 (5)优点:用条形统计图统计数据更加直观、便于比较。 (6)读图可以知道数量最(  )与最(  ),以及各数量之间的关系。
3.下面是某小学排球、篮球、足球数量统计图。   (1)根据统计图完成统计表。
球类排球篮球足球合计个数/个
(2)通过统计图,你知道了些什么
每日 口算 480÷59≈   240÷38 ≈   320÷78≈   180÷86≈   199÷40≈ 494÷70≈ 270÷29≈ 559÷80≈ 450÷87≈ 350÷69≈
1数学广角——优化
预习指南:通过生活实例,使学生初步体会运筹学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让学生自主经历探究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并在寻求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过程中积累数学的基本活动经验,感悟优化的数学思想。
1.回想平时哪些事情可以同时做呢 和同学说一说。
2.教材第104-106页例1、2、3。 (1)知道干每种事物的时间,怎样安排比较合理并且省时间。 共用时间:(          )。 (2)妈妈要烙3张饼,锅里一次最多只能烙两张,每张饼两面都要烙,且每面要3分钟,求怎样烙3张饼花的时间最少 烙3张饼共需时间:(      )。 (3)感悟田忌赛马取胜之道。 齐 王田 忌本场胜者第一场上等马下等马齐王第二场中等马上等马田忌第三场下等马中等马田忌
田忌运用“劣势中找优势,舍小争大”的策略,战胜了齐王;田忌可以采用的策略一共有(  )种,但只有(  )种方法能赢齐王。
3.(1)解决沏茶问题属于合理安排时间的问题,步骤如下:①明确完成一项工作需要做(  )事情;②知道每项事情所用的(  ),合理安排干每件事情的(  ),明白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并了解哪些事情可以(  )做。 (2)解决烙饼问题的最优方案:每一次尽可能地让锅里按要求放上(  )的饼,充分利用(  )间、(  )间的操作就是最优方案。 (3)解决同一个问题会有(  )种策略,要选择最优策略,才能最终取得胜利。以弱胜强的结局要满足的条件:(  )者先出招,且知晓他的战略方案。先以(  )对(  ),再依次应对,从(  )取胜。
每日 口算 280÷70=   240÷80=   320÷80=   480÷60=   100÷25= 540÷27= 324÷32= 812÷80= 410÷50= 360÷35=
1 参 考 答 案
1. 个(一)、十、百、千、万 十
2. 8 9 0 一 百 十 个
3. (1) 6 万以内 亿
(2)十 十 一百 一千 一亿
(3)不同 6个千 6个百 6个十 6个一 数位
(4)个 万 亿 数
(5)② 个 万 1个千万、1个万 6个十万、6个十 9个百万 2个千 3个百 8个一
4. (1)4 (2)十万 十万
每日口算:1240 1020 520 1428 339 848 630 1500 3609 0
2 参 考 答 案
1. (1)二千四百九十六
(2)高 千 一个零 不读
2. (1)①四个数位 ②万 个 个级 ③二千四百九十六万 三百零八万 四千零五十万 ④分级 高 个级 万
(2)②五万 四千六百二十一 五万四千六百二十一 六百四十万 七千 六百四十万七千 一千零三万零四十 ③万级 个级 个级 万 不读 只读一个零 ④几 0
3. 三十万 二十七万五千六百三十 八千零七十万零二十 一千零一十八万一千零八
4. 九万一千 二十五万八千
每日口算:840 150 1210 240 399 972 1830 1050 8100 1000
3 参 考 答 案
1. (1)9628 (2)高 千 0
2. (1)十万位 万 个 ①23 ②0184 230184
(3)①万 个 ②几 0 ③个级
3. 250000 6000606 80090000 9291333
4. 170000 14000000
每日口算:420 100 120 400 318 162 1800 3570 720 1230
4 参 考 答 案
1. < > > > 
2. (1)位数多 (2)最高位上的数大 下一个数位
3. (1)6 后面5个空答案不唯一, 如2116100 3658200 3658200 2116100 两数最高位上3>2
(2)608000,606500 2116100,3658200,2536300,4185400 大 位数多 位数少
(3)千 608000 606500 高 第二 第三
(4)七 4185400 3658200 2536300 2116100
(5)七 六 4185400 3658200 2536300 2116100 608000 606500
4. < >
5. 40005 50500 55000 500500
每日口算:400 1000 1200  1200 540  9900 2100 4900 8190 1000
5 参 考 答 案
1. 2000000 2500000 60800 320050
2. (1)10 80 (2)2000 7000 近似数 5 四舍五入
3. (1)5000000 10000
(2)七 五 500 1 整万数
(3)②四个0 万
4. (1)大约 万千米
(2)千 千 5 10000 1 1390000 139
(3)≈ =
5. 200184≈200000=20万 19056≈20000=2万
每日口算:8400 1100 3300 560 624 930 2400
3700 1140 720
6 参 考 答 案
1. 略
2. 十万 一百万 一千万 100000000 1亿
3. (1)实物 结绳 刻道
(2)数字 巴比伦 中国 罗马
(3) 阿拉伯
(4)自然数 1
(5)0 0 整数
4. (1)十亿 一百亿 一千亿
(2)亿 十亿 百亿 千亿
(3)(从右往左、从上往下填)十亿 百亿 千亿
十亿 百亿 千亿 十进制计数法
5. (1)  (2)
6.(1)七 五 亿位 (2)十
每日口算:1616 1520 3000 480 1560 830 500
1100 900 1000
7 参 考 答 案
1. 个级 万 一个 末尾 不读
2. 万 个 0
3. 4个 万 
4. 千位 四舍五入
5. (1)高位 都不读 都不读 一个零 一个零
(2)亿 万 个 30 9000 0 7003 0020 0
(3)8个 亿 = 2 10 5305
(4)9900000000 99
6.(1)七十亿 42000000000
(2)23 43
(3)0、1、2、3、4 5、6、7、8、9
每日口算:4500 60 2250 61 26 1440 40 21
790 60
8 参 考 答 案
1. 依学生情况回答;用之前先开机;使计算简便快捷。
2. 台式笔记本、平板电脑。
3. (4)数字 运算符号 等号 规律 直接
4. 12 1122 111222 11112222 1111122222 111111222222
每日口算:0 100 900 11 11 90 800 198 780 4
9 参 考 答 案
1. (1)1亿有多大
(2)一组 对象 方案
2. (2)厚度 几倍 这部分纸的厚度 1亿张纸
(5)
测量白纸张数/张 100 500 1000
测量白纸厚度(取整数值) 1厘米 5厘米 9厘米
1亿张白纸厚度/米 10000米 10000米  9000米
多 小
3. 略
每日口算:505 650 604 8 7 73 360 100 1
1 参 考 答 案
1. 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100
2. 800 700
3. 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
4. 一个国家的占地面积、土地面积等。
5. (1)鸟巢 平方米 公顷
(2)①100 ②100×100=10000(平方米)
③1公顷=10000平方米
(3)200 公顷
(4)②1000米 1000000 (5)100 5
6. 50 1 6 1000
7.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平方米 公顷 平方千米
每日口算:30 50 412 40 32 10 270 4935 110 96
1 参 考 答 案
1. 画线段和量长度略。特点:都是直的,有固定的长度。
2. 略
3. 锐 直 钝 
4. (1)直 2 射线 直线 1 0
(2)射 (3)线段 直线
(4)直 0 两端无限延长 不可测量 1 一端无限延长 不可测量 2 不可延长 可测量
(5)可画无数条 可画无数条 只能画一条
(6)一点  顶点 边  ∠
5. (1)0 两 1  一 线段 2
(2)无数 无数 一
(3)∠1 ∠2  ∠3 写名称略
每日口算:21 16 133 13 21 14 51 11 41
71
2 参 考 答 案
1. 68-60=8
2. 量一量
3. 量角器
4. (1)长度 面积 360 1 1度 1°
(2)量角器
(3)顶点 角的一边 内圈数字 外圈数字
5. (1)量角器 1度 1°
(2)内圈 外圈
6.  
每日口算:88 92 11 22 208 636 1600 700 150 405
3 参 考 答 案
1. 略
2. 90
3. 位置 另一个 360
4. (1)90 90 (2)平 周
(3)180 360
(4)锐 直 钝 平 周 锐角 直角 钝角 平角 周角
5. (1)小于 大于 小于
(2)360 180 90
6.(1)  (2)
每日口算:128 128 598 600 606 600 809 493
951 959
4 参 考 答 案
1. 钝角 直角 锐角 平角 周角
2. 略
3. (3)略
4. 略
每日口算:96 42 64 138 154 110 173 63 326 225
1 参 考 答 案
1. 690 940 800 2400
2. 24×12=288   44×59=2596
63×52=3276   45×12=540
3. (1)145×12
(2)第一个算式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第二个算式是三位数乘两位数。
(3)①150 10 1500 1500 ②145 290 个 145 145 十 积 
(4)计算器 因数 (6)每一位上的数 第一个因数 对齐 相加
4. 322×24=7728   145×27=3915
679×13=8827   286×35=10010
5. 看最高位相乘的积,不满十,积为四位数;满十,积为五位数。注意:如果最高位不满十,但后一位需要进位,进位后满十,积也为五位数。
每日口算:360 510 900 122 600 412 369 700 1000 480
2 参 考 答 案
1. 120 300 1200 1000
2. 240×3=720   105×3=315
208×2=416   209×4=836
3. (1)①2个0 (3)①几 几 ②每一位上
4. 8800 6360 9000 10160
5. 350×20=7000(千克) 7000千克=7吨 7>5
答:不够这头大象吃20天。
每日口算: 3600 4500 9000 6600 6000 4120 3090 6100 5100 4800
3参 考 答 案
1. 24 48 96 240 720 960
(1)第一个因数分别乘2、4,积也分别乘2、4。
(2)第一个因数分别乘3、4,积也分别乘3、4。
2. 120 1200 12000
3. (2)80 40 20 4 2、4
(3)20 5 24 96 80 80 80 4、16 4、16 不变
(4)几 几 几×几的积 不变
4. (从上到下,从左往右)158 1580 15800 720 72 1440 900 2700
1350
每日口算:(从上到下,从左往右)26 260 450 900 9000 4500 660 330 6000 6000
4 参 考 答 案
1. 单价,数量和总价。
2. 7 3
3. 略
4. (1)①都是购物问题。 ②单价 数量 总价 (3)①单价×数量=总价 ②数量 数量=总价÷单价 ③单价 单价=总价÷数量
(2)(1)速度 (3)速度 时间
5. 3×5=15(元) 答:他一共花了15元。
6.160÷2=80(千米/时)
答:这辆汽车的速度是80千米/时。
每日口算:(从上到下,从左往右)26 13 450 150 90 45 660 330 600 150
1 参 考 答 案
1. 直直的,没有端点。
2. 画直线略,这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可能是交叉或者不交叉。
3. (2)①2 ①② ③④ 是否交叉 ②2 ① ②③④ 是否交叉
(3)相交 相交 不相交
(4)不相交 平行 互相平行
(5)“互相” “b平行与a”
(6)第一个正立体上的两条线
4. (  )(  )(  )( )( )(  )
每日口算:(从上到下,从左往右)156 78 453 151 1100 55 125 25 32000 8000
2参 考 答 案
1. 直角都是90°。
2. 略
3. (1)4 锐 钝 直 (2)垂直 垂足
(3)两条直线相交的角是不是90°
(4)⊥ a⊥b b⊥a a垂直于b b垂直于a
4. 直角 
5. 第③组两直线互相平行,第①、④组两直线互相垂直。
6.略
每日口算:(从上到下,从左往右)9 63 50 150 50 450 150 300 720 2880
3 参 考 答 案
1. 略
2. 略 
3. (2)①三角尺 量角器 ②直角 三角尺
(3)①直线对齐 点 另一条直角边 垂直
②对齐 平行 经过 一条线 ③ 对齐 平移 画 标
4. (1)C (2)B
5. 略
每日口算:2880 720 720 288 720 1440 1440 360 160 720
4 参 考 答 案
1. 可以画无数条线段,只能画一条垂直线段。
2. A
3. (1)垂直线段 (2)垂直 距离 (3)垂直
(4)相等 距离
4. B
5. 8
6. C
7.让两根绳子一样长。
每日口算:8160 236 640 1800 564 590 480 1120 976 520
5参 考 答 案
1. 过直线上一点或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时,可以借助三角尺或量角器来画,在利用三角尺来画时,注意直角边要与已知直线对齐。
2. (1)①互相垂直 长方形 ②长 宽 长
3. 略
4. 略
5. 略
每日口算:96 354 604 1530 1632 440 408 3232 4160 520
6 参 考 答 案
1. ①③④
2. 平行四边形
3. (1)②相等 平行 相等 ③平行 相等 相等 ④平行
(2)平行四边 易变形
(3)对边 对边 底
4. 第1、2、4个图形是平行四边形。 画图略
每日口算:180 707 192 0 240 1100 530 720
200 420
7 参 考 答 案
1.认识 梯形
2. (2)四 平行 平行
(3)①上底 下底 上底 下底 腰 ②垂线段 无数 无数
(4)直角 等腰 直角 等腰
3. 略 4. 略
每日口算:150 1400 3600 3500 1800 4050 3000 2400 4200 1200
1 参 考 答 案
1. 40 20 30 500 表内除法。
2. 4 转化成表内除法。
3. (1)①80 20 除法 80÷20 ②A.4 4 B. 4 一位数 ③ 80 20 4 80 20 4 4 4
(2)① 乘 除 3 3 表内 150÷50=3
②120 30 4 4
(3)四舍五入 整十 整百 几百几十
4. 8 5 9 8 9 5 7 5 9 7 5 9
5. 810÷89≈9(个)
答:这些足球大约够9个班同时上课用。
每日口算:3 4 6 7 9 9 8 8 9 8
2 参 考 答 案
1. 略
2. 92里面有3个30,所以商写在个位上。困惑:商为什么写在个位上
3. (1)92 3 除法 92÷30
(2)3 3 3 个
(3)不同 3 个 30 十
(4)三 180 6 个
(5)够除 前三位 那一位 除数
4. 420÷60=7      102÷30=3……12
380÷70=5……30   197÷80=2……37
5. 100÷30=3(天)……10(千克)
答:一袋100千克的饮料够喂3天,还剩10千克。
每日口算:3 4 3 2 9 9 8 8 6 8
3 参 考 答 案
1. 4 3 7 7
2. (1)①84÷21 ②20 4 4 4 4
(2)①430÷62 ②7 7 6
(3)整十数 大 小 小 
(4)①197÷28 ②6 6 小 7 除数 小 大
3. 420÷61=6……54    102÷32=3……6
420÷58=7……14    200÷59= 4……4
每日口算:3……1 6……6 36……1 20……10 8……60 9 7 6 9 9
4 参 考 答 案
1. 75 120 64 100 120 78 90 98
2. 4 8 7 8
3. (1)① 30 ②多一些 ③相同 除数 ④ 4 8 1 9
(2)25 25 (3)试商 (4)被除数
4. 96÷16=6    200÷25=8
104÷26=4    182÷24=7……14
每日口算:4 8 10 22 10 8 7 9 6 4
5 参 考 答 案
1. 4 30 200 40说一说略
2. (1)①除法 612÷18 ②3 十 那一位 7 除
(2)十 两位数 补0
3.   
 
4. 700-60=640(元) 640÷16=40(元)
答:每袋化肥的价钱是40元。
每日口算:4 6 6 9 7 8 3 7 8 3
6 参 考 答 案
1. 4 4 4 4 315 3150 31500 31500
2. 第一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相同的数2、4、8,商不变。
3. (2)2 20 40 100 10 5
(3)①不变 10、20 也乘10、20 不变 乘10、20 除以10、20 ②不变 除以2、20 也除以2、20 不变 除以2、20 乘2、20
(4)7 7 7 7 7 (5)不变 
4. (1)乘5 (2)乘5 (3)12 (3)除以3
5. 一组:8 8 8 二组: 12 6 3 三组:20 40 80
每日口算:40 60 60 70 80 30 70 30
7参 考 答 案
1. 3 6 12 24 1000 100 10 1 100 200 600 1800
除数不变,被除数乘几,商就乘几 除数不变,被除数除以几,商就除以几 被除数不变,除数除以几,商就乘几
2. (1)商不变 0 (2)②4
(3)商不变 84 5 4 10
3.  5400÷600
=(5400÷100)÷(600÷100)
=54÷6
=9
 6300÷900
=(6300÷100)÷(900÷100)
=63÷9
=7
 150÷25
=(150×4)÷(25×4)
=600÷100
=6
 2000÷125
=(2000×8)÷(125×8)
=16000÷1000
=16
每日口算:12 4 4 90 5……10 7 30 7 90 2……10
1参 考 答 案
1. 略
2. (6)多 少
3. (1)9 13 11 33
(2)答案不唯一,如篮球数量最多,排球数量最少。
每日口算:8 6 4 2 5 7 3 7 5 5
1参 考 答 案
1. 烧水时可以刷碗;洗衣机洗衣服时可以拖地、擦桌子等。
2. (1)1+1+8+1=11(分)
(2)3×3=9 (分)
(3)6 1
3. (1)哪些 时间 顺序 同时
(2)最多 空 时
(3)多 强 弱 整体
每日口算:4 3 4 8 4 20 10……4 10……12 8……10 10……10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