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想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逻辑与思维第二单元 遵循逻辑思维要求教材解读课件(93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中思想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逻辑与思维第二单元 遵循逻辑思维要求教材解读课件(93张PPT)

资源简介

(共93张PPT)
第二单元《遵循逻辑思维要求》
教 材 解 读
目 录
一、课标要求
二、教材解读
三、教学建议
教材目录
第一单元
树立科学思维观念
第二单元
遵循逻辑思维规则
第四课 准确把握概念
第五课 正确运用判断
第六课 掌握演绎推理方法
第七课 学会归纳与类比推理
综合探究 把握逻辑规则 纠正逻辑错误
第三单元
运用辩证思维方法
第四单元
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课标要求
2.遵循逻辑思维要求
2.1知道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理解任何概念都是内涵和外延的统一。
2.2知道判断的基本特征;了解形成恰当判断的条件;学会正确运用判断;结合具体的判断活动,区分判断的不同类型。
2.3了解推理的类型;掌握演绎推理的方法;学会归纳推理、类比推理;评析常见的推理错误。
2.4辨析常见的逻辑错误,掌握形式逻辑的三个基本规律。
教材解读
准确把握概念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明确概念的方法
定义:①含义、构成
②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种差加属概念
③正确定义的逻辑规则
划分:①含义、构成
②正确划分的逻辑规则
遵循思维逻辑规则
任何概念都是内涵和外延的统一
知识拓展
遵循思维逻辑规则
概念的种类
(1)单独概念和普遍概念
如“地球”“北京”“浙江省”等是单独概念,其外延都是一个特定的独一无二的对象。如“人”“小说”“诗歌”“动词”“自然数”等普遍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数量是两个及以上。
(2)集合概念(也是单独概念)与非集合概念
如“舟山群岛”“中国工人阶级”等集合概念,就是由同类个体构成的不可分割的整体的概念。如“岛屿”“工人”等是非集合概念,不是由同类个体事物构成的集合体为反映对象的概念。(中国人既可以看成是集合概念,也可以看成是非集合概念)
(3)正概念和负概念
如“金属”、“成文法”、“理性”等是正概念,是反映某种属性的事物的概念。如“非金属”、“不成文法”、“非理性”等是负概念,是反映那些不具有某种属性的事物的概念。(但带“非”“无”等不一定是负概念,如非洲、无机物等)
“大学生应当遵纪守法”和
“大学生是国家的希望和未来”,这两个判断中的大学生的内涵与外延是不同的
教材解读
课标要求:
2.1知道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理解任何概念都是内涵和外延的统一。2.4辨析常见的逻辑错误。
遵循思维逻辑规则
书本P22
事物总有许许多多的性质和关系。事物的性质和关系统称为属性。事物的属性可分为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本质属性是一事物成为自身并使该事物同其他事物区别开来的内部规定性。
概念就是通过解释事物的本质属性而反映事物的思维形式。(表达为语词)
任何概念都是内涵和外延的统一(概念要明确)
什么是商品?
哪些是商品?
教材解读
遵循思维逻辑规则
定义是由被定义项、定义项和定义联项三部分构成。
定义的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是种差加属概念。
一、明确内涵的方法:定义
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商品是劳动产品。
商品是用人民币交换的劳动产品。
犯了“定义过宽”的错误
犯了“定义过窄”的错误
(1)内涵与外延之间存在反变关系,即一个概念的内涵越多,那么这个概念的外延就会越少(这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数量就越少);反之,就越多。
(2)概念的内涵不明确,外延不确定,容易犯逻辑错误。
教材解读
遵循思维逻辑规则
一、明确内涵的方法:定义
正确定义必须遵循的规则:①定义项与被定义项的外延必须全同。否则就会犯“定义过宽”或“定义过窄” 的错误 ②定义项不能直接或间接地包含被定义项。否则会犯“同语反复”或“循环定义”的错误③定义一般不能用否定形式。否则就会犯“否定定义”的错误 ④定义不能用比喻。否则,就会犯“比喻定义”的逻辑错误。
练习题:
1.麻醉就是麻醉剂所起的作用。这一定义犯的逻辑错误是( )
2.偶数是奇数加一的数,奇数是偶数加一的数,这一定义所犯的逻辑错误是( )
3.太阳就是白昼发光的星球,这一定义所犯的逻辑错误是( )
同语反复
循环定义
循环定义
教材解读
遵循思维逻辑规则
二、明确外延的方法 形式逻辑主要是从外延方面来研究概念之间的关系
逻辑结构表示为:
所有的(有的)A是(不是)B
(一)概念之间的外延关系
练习题:
1.中国与北京市的概念外延关系是( )
A.
2.正确表示“中国”“亚洲国家”“发展中国家”三个概念外延关系的是( )
知识拓展
遵循思维逻辑规则
A
B.
C.
D.
D
(1)国家与城市的外延关系是全异关系。(2)中国与北京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而不是属种关系,
属种关系或属种关系可以描述为XX是XX。(3)中国和北京都是单独概念。
教材解读
遵循思维逻辑规则
(二)明确外延的方法:划分
1.区分划分与分解
(1)划分是属种关系,分解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2)从句式来看,能描述成“XX是XX”的是划分
如:树可以分为树根、树干、树枝、树叶等。
树可以分为榕树、柳树、桉树、橡树等。
树可以分为针叶树和阔叶树。
分解
划分,列举是特殊的划分
划分
(1)子项的外延之和必须等于母项的外延。否则,就会犯“划分不全”或“多出子项”的逻辑错误。(2)在同一次划分中,只能用同一个标准。否则,就会犯“划分标准不一”的逻辑错误。(3)划分应该逐级进行,不能越级。否则,就会犯“越级划分”的逻辑错误。(划分错误时,可能违背一个规则,可能违背多个规则)
教材解读
遵循思维逻辑规则
(二)明确外延的方法:划分
1.区分划分与分解
(1)划分是属种关系,分解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2)从句式来看,能描述成“XX是XX”的是划分
2.划分的逻辑规则
教材解读
遵循思维逻辑规则
练习题:
1.划分就是把一个属分为几个种的逻辑方法。下列属于逻辑上的划分的是( )
A.一年可分为春、夏、秋、冬
B.句子可分为主语、谓语、补语、定语、状语等部分
C.交通工具可分为空中的、陆上的、水上的
D.树可分为树根、树干、树枝、树叶
C
教材解读
遵循思维逻辑规则
练习题:
2.下列语句的划分,正确的是( )
A.地球分为南半球和北半球
B.人口分为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
C.电视机可分为彩色的、黑白的、微型的和遥控的
D.划分可分为一次划分、连续划分和二次划分
B
分解
犯“划分标准不一”的逻辑错误
犯“多出子项”的逻辑错误
教材解读
正确运用判断
遵循思维逻辑规则
①判断的基本特征
②判断的表达
③判断的类型:简单判断和复合判断
判断及其基本特征
正确运用简单判断
①正确运用性质判断
②正确运用关系判断
正确运用复合判断
①复合判断的含义及其构成
②正确运用联言判断
③正确运用选言判断
④正确运用假言判断
断定性:肯定、否定
真假性:真的、假的
课标要求:
2.2知道判断的基本特征;了解形成恰当判断的条件;学会正确运用判断;结合具体的判断活动,区分判断的不同类型。2.4辨析常见的逻辑错误。
符合实际的判断就是真判断。
教材解读
掌握方法
学会推理
遵循思维逻辑规则
(1)推理的概述
(2)演绎推理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
(3)简单判断的演绎推理方法
(4)复合判断的演绎推理方法
掌握演绎推理方法
学会归纳与类比推理
(1)归纳推理及其方法
(2)类比推理及其方法
①性质判断换质位推理②三段论推理
一是作为推理根据的前提是真实的判断。
二是推理结构正确。
课标要求:
2.3了解推理的类型;掌握演绎推理的方法;学会归纳推理、类比推理;评析常见的推理错误。
2.4辨析常见的逻辑错误
教材解读
遵循思维逻辑规则
一、正确运用性质判断
(一)准确运用性质判断,应该注意的问题
(二)性质判断的种类和结构
(四)主谓项相同的四种性质判断间的真假关系(对当关系)
(三)四种性质判断的项的周延性(与性质判断换位推理相关的核心概念)
二、正确运用关系判断
教材解读
遵循思维逻辑规则
一、正确运用性质判断
(一)准确运用性质判断,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①不能缺少主项和谓项,否则判断就不完整;
②避免主项与谓项配合不当,否则不能如实地反映事物状况
③要准确地使用量项与联项,以保证判断“量”与“质”都准确无误。
性质判断又称直言判断,一般由量项、主项、联项和谓项组成。
书本P33探究与分享
小华在作文中写道:“中学生是我们学习的重要阶段,我不能辜负这段美好时光。”
小明告诉爷爷:“公园里有一种叫仙人掌的东西,既不像花草,也不是植物,样子长得很特别。”
一位读者致函某报社,批评该报:“有些又长又臭的文章是不应该在报上发表的。”
主项与谓项配合不当
量项使用不准确
联项使用不准确
(直言判断)
教材解读
遵循思维逻辑规则
探究与分享(书本P33)
某翁请客,见三位主客只来了一位,五位陪客只来了三位,便着急地说:“唉,该来的没来!”陪客一听,有的坐不住了,走了。见主客未到齐,又有陪客走了,他更着急了,脱口而出:“不该走的走了!”话音刚落,所有客人都走了。此翁傻了:“我错在哪儿了?”
教师用书解释:此故事说明在使用性质判断时一定要注意量项是否恰当、如果量项使用不当,就会犯逻辑错误。
该来的没来,即所有该来的不是来了的人。
不该走的走了,即所有不该走的是走了的人。
换位法:所有来了的不是该来的人。
再换质法:所有来了的是不该来的人。
教材解读
遵循思维逻辑规则
(二)性质判断的种类和结构
全称肯定判断(SAP)
全称否定判断(SEP)
特称肯定判断(SIP)
特称否定判断(S0P)
单称肯定判断
单称否定判断
所有的S是P
所有的S不是P
有的S是P
有的S不是P
在一般情况下,可以把单称肯定判断当作全称肯定判断来对待,单称否定判断可以当作全称否定判断来对待。所以六种性质判断着重记住前四种。
1.六种性质判断的逻辑结构图示
S、P是逻辑变项,所有的(有的)是(不是)是逻辑常项
依据判断的质和量
教材解读
遵循思维逻辑规则
2.有关特称判断
练习题:从逻辑角度看,“有人是反对的”这一判断意味着
①至少有一个人是反对的 ②可以包括全部人都反对
③不包括全部人都反对 ④没有人是赞同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A
在特称量项的“有的”“有些”是指至少有一个,究竟多少,并不确定,可以指全部。
在判断的语言表达中,全称量项的语言标志(如“所有”、“每一”“凡”等)可以省略,而特称量项的语言标志不能省略。
——摘自《形式逻辑》P43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有的S是P
有的S
P
教材解读
“没有……不是……”可转换为“所有的……是……”,即全称肯定判断;同理可得“没有……是”可转换为“所有的……不是……”,即全称否定判断;“不都是”可转换为“有的不是”,即特称否定判断。
遵循思维逻辑规则
3.四种性质判断的标准形式
转换
全称肯定判断(SAP)
全称否定判断(SEP)
特称肯定判断(SIP)
特称否定判断(S0P)
练习题:“没有一种金属不是导电的”与“这个班的同学不都是南方人”这两个判断的逻辑形式是( )
A.全称肯定判断 全称否定判断
B.全称肯定判断 特称否定判断
C.特称否定判断 全称否定判断 D.全称否定判断 单称否定判断
B
标准形式:
所有的(有的)S是(不是)P
知识拓展
遵循思维逻辑规则
负判断和否定判断
并非所有的人都是善良的。
所有的人都不是善良的。
全称否定判断SEP
后两者是负判断,是复合判断;
否定词“并非”、“不”否定整个全称肯定判断的,等值于“有的人是不善良的”。
所有的人不都是善良的。
教材解读
遵循思维逻辑规则
(三)四种性质判断的项的周延性(与性质判断换位推理相关的核心概念)
全称肯定判断(SAP)
全称否定判断(SEP)
特称肯定判断(SIP)
特称否定判断(S0P)
所有的S是P:主项周延,谓项不周延
所有的S不是P:主项周延,谓项周延
有的S是P:主项不周延,谓项不周延
有的S不是P:主项不周延,谓项周延
记忆口诀
主项看量项,全称周延,特称不周延。
谓项看联项,否定周延,肯定不周延。
教材解读
遵循思维逻辑规则
(四)主谓项相同的四种性质判断间的真假关系
(对当关系,即一个直言判断为前提推出另一个直言判断为结论的演绎推理)
教材解读
遵循思维逻辑规则
(1)反对关系:
全称肯定判断SAP与全称否定判断SEP
“所有的事物都是运动的”与“所有的事物都不是运动的”
反对关系:一个真时,另一个必然为假;而一个假时,另一个则真假不定。
因此,可以同假,而不能同真。
(四)主谓项相同的四种性质判断间的真假关系
(对当关系)
教材解读
遵循思维逻辑规则
(2)下反对关系:
特称肯定判断SIP与特称否定判断SOP
“我们班上有些同学是共青团员”与“我们班上有些同学不是共青团员”
下反对关系:一个真时,另一个真假不定;而一个假时,另一个则必定为真。
因此,两者之间可以同真,不可以同假。
有些或者全部,至少有一个
(四)主谓项相同的四种性质判断间的真假关系
(对当关系)
教材解读
遵循思维逻辑规则
(3)矛盾关系:
全称肯定判断SAP与特称否定判断SOP
全称否定判断SEP与特称肯定判断SIP
“所有的事物都是运动的”与“有些事物不是运动的”
“所有物体都不是固体”与“有些物体是固体”
矛盾关系:一个真时,另一个必然为假;而一个假时,另一个必然为真。
因此,可以由真推假,也可以由假推真。
(四)主谓项相同的四种性质判断间的真假关系
(对当关系)
教材解读
遵循思维逻辑规则
(四)主谓项相同的四种性质判断间的真假关系
(对当关系)
(4)差等关系:
全称肯定判断SAP与特称肯定判断SIP
全称否定判断SEP与特称否定判断SOP
“所有的事物都是运动的”与“有些事物是运动的”
“所有物体都不是固体”与“有些物体不是固体”
“有些金属会发光”与“所有的金属都会发光”
“有些金属不是导体”与“所有的金属都不是导体”
差等关系:如果全称判断为真,则特称命题为真;如果特称命题为假,则全称命题必假。
由此推出,两者既可同真,也可同假。
教材解读
遵循思维逻辑规则
(四)主谓项相同的四种性质判断间的真假关系
(对当关系)
反对关系:一个真时,另一个必然为假。
(同假不同真)
下反对关系:一个假时,另一个则必定为真。
(同真不同假。)
矛盾关系:一真一假。
差等关系:自上而下,上真下真;
自下而上,下假上假。
教材解读
遵循思维逻辑规则
(四)主谓项相同的四种性质判断间的真假关系
(对当关系)
省编作业本P28
13.以下是四个直言判断
①凡被告都是罪犯。SAP
②有些物质是静止不变的。SIP
③有些水果不包含维生素C。SOP
④所有伤害罪都不是过失罪。
SEP
请选择相应的直言判断的基本形式对上述假判断作出反驳。
矛盾关系:一个假时,另一个必然为真。
“有些被告不是罪犯。”
矛盾关系:“所有物质都不是静止不变的。”
下反对关系:一个假时,另一个必定为真。“有些物质不是静止不变的。
矛盾关系:“所有水果都包含维生素C。”下反对关系:“有些水果包含维生素C。”
矛盾关系:“有些伤害罪是过失罪。”
教材解读
遵循思维逻辑规则
二、正确运用关系判断
1.关系判断一般由关系者项、关系项和量项三部分组成。
2.“关系的性质”可分为对称性关系和传递性关系。
探究与分享P35
假设以下关系成立。
◎小明与小华是同学。
◎小明比小华岁数大。
◎小明信任小华。
(1)同学、夫妻、父子、朋友、合伙人、比……岁数大、信任、反控等是关系项。
(2)对称性关系包括对称关系、反对称关系和非对称关系。
(3)反对称关系是指在某个论域中,两个对象位置互换,原关系一定不成立;非对称关系,是指两个对象位置互换,原关系可能成立可能不成立。
教材解读
遵循思维逻辑规则
二、正确运用关系判断
1.关系判断一般由关系者项、关系项和量项三部分组成。
2.“关系的性质”可分为对称性关系和传递性关系。
相关链接P35
◎甲的岁数比乙大,乙的岁数比丙大
◎甲是乙的父亲,乙是丙的父亲
◎甲是乙的同学,乙是丙的同学。
(1)传递性关系包括传递关系、反传递关系和非传递关系。
(3)反传递关系是指在某个论域中,有三个对象,第一个对象和第二个对象具有某种关系,第二个对象与第三个对象也具有这种关系,那么,第一个对象和第三个对象一定不具有这种关系。非传递关系是指第一个对象和第三个对象可能具有可能不具有这种关系。
教材解读
遵循思维逻辑规则
二、正确运用关系判断
关系判断一般由关系者项、关系项和量项三部分组成。
练习题1.“甲和乙是同案犯”与“甲和乙是盗窃犯”,
这两个判断( )
A.都是关系判断 B.前者是关系判断,后者不是关系判断
C.都不是关系判断 D.前者不是关系判断,后者是关系判断
B
2.有人问: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关系判断还是性质判断?
全称肯定判断(SAP)
全称否定判断(SEP)
教材解读
遵循思维逻辑规则
三、简单判断的演绎推理方法
(一)性质判断换质位推理
(二)三段论推理
课标要求:
2.3了解推理的类型;掌握演绎推理的方法;学会归纳推理、类比推理;评析常见的推理错误。
特称肯定判断(SIP)
特称否定判断(S0P)
所有的S是P
所有的S不是P
有的S是P
有的S不是P
教材解读
遵循思维逻辑规则
(一)性质判断换质位推理
要使换质推理能够从所给真实前提必然地推出真实结论,必须遵循以下规则。
第一,推理时不改变前提判断的主项和量项。
第二,改变前提判断的质,即把肯定判断变为否定判断,把否定判断变为肯定判断。
第三,找出与前提判断的谓项相矛盾的概念,用它作为结论判断的谓项。
1.正确运用性质判断换质推理
具体推理方法如下:
第一步:主项和量项不变。联项“是”改为“不是”,“不是”改为“是”。
第二步:谓项改为与其相矛盾的概念。
所有的商品都是劳动产品。
所有的商品都不是非劳动产品。
四种性质判断中可以进行换位推理的有哪些?
1.直接进行换位推理的是:全称否定判断、特称肯定判断。
2.不能直接换位,可以进行换位推理:全称肯定判断。
3.不能进行换位推理的是:特称否定判断。
教材解读
遵循思维逻辑规则
(一)性质判断换质位推理
要使换位推理能够从所给真实前提必然地推出真实结论,必须遵循以下规则。
第一,推理时不改变前提判断的联项。前提判断是肯定(否定),换位后仍为肯定(否定)。
第二,将前提判断的主项和谓项的位置互换。
第三,在前提中不周延的项,换位后也不能周延。
2.正确运用性质判断换位推理
具体推理方法如下:
第一步:不改变联项。主项与谓项的位置互换。
第二步:前提中不周延的项换位后不能周延。
所有的商品都是劳动产品。
有些劳动产品是商品。
教材解读
遵循思维逻辑规则
(一)性质判断换质位推理
2.正确运用性质判断换位推理
具体推理方法如下:
第一步:不改变联项。主项与谓项的位置互换。
第二步:前提中不周延的项换位后不能周延。
有的学生不是北京人
所有的北京人不是学生
特称否定判断(S0P)为何不能换位?
换位后
原性质判断中不周延的项“学生”在换位后周延了,这就犯了外延不当扩大的错误。因此特称否定判断不能换位。
教材解读
遵循思维逻辑规则
(一)性质判断换质位推理
3.正确运用换质位推理或换位质推理
对下列判断进行换质位推理
(1)凡革命者都是不怕困难的。
(2)有些唯物主义者不是马克思主义者。
换质:凡革命者都不是怕困难的。
换位:凡怕困难的都不是革命者。
换质:有些唯物主义者是非马克思主义者。
换位:有些非马克思主义者是唯物主义者。
可以根据换质、换位规则继续推下去。如SAP→(换质)SEP→(换位)PES→(换质)PAS→(换位)SIP→(换质)SOP
教材解读
遵循思维逻辑规则
(一)性质判断换质位推理
3.正确运用换质位推理或换位质推理
练习题:已知“甲班有些同学不是党员”,可必然推出
( )
A.甲班有些同学是党员 B.有些党员是甲班同学
C.有些非党员是甲班同学 D.有些党员不是甲班同学
换质位可得:甲班有些同学是非党员,有些非党员是甲班同学。
C
对当表只对主项和谓项相同的性质判断有效,BCD与主干句子主谓项不同,因此,不能一次判断,也要运用换位换质法进行转换。若运用对当表,首先注意句式。
(二)三段论
1.三段论的基本规则
三段论是以两个已知的性质判断为前提,借助一个共同的项推出一个新的性质判断的推理。
基本规则:
1.一个形式结构正确的三段论只能有三个不同的项。否则犯“四概念”的错误。
基本规则:
2.中项在前提中至少周延一次,否则犯“中项不周延”的错误。
基本规则:
3.前提中不周延的项在结论中不得周延。否则犯“大项不当扩大”或“小项不当扩大”的错误。
基本规则:
4.两个否定的前提不能必然推出结论。结论为否定,当且仅当,前提中有一否定。
教材解读
遵循思维逻辑规则
2.三段论之“必杀技”“秒杀技”
教师指导用书建议,教师在讲授各三段论规则时,要尽可能举反例。
完善格
否定格
特称格
基本规则:
1.小前提必须是肯定的。
2.大前提必须是全称判断。
基本规则:
1.前提中必须有一个否定的。
2.大前提必须是全称判断。
基本规则:
1.小前提必须是肯定的。
2.结论必须是特称判断。
教材解读
遵循思维逻辑规则
2.三段论之“必杀技”“秒杀技”
教师指导用书建议,教师在讲授各三段论规则时,要尽可能举反例。
完善格
否定格
特称格
探究与分享P50
优秀干部都是廉洁的,
小丽是廉洁的,
所以,小丽是优秀干部。
探究与分享P50
自媒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
自媒体也是娱乐的工具,
所以,娱乐工具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
这两个推理的问题出在哪里?
教材解读
遵循思维逻辑规则
S
P
M
S
P
M
M
M
3.三段论的省略式
教材解读
遵循思维逻辑规则
(1)省略大前提,如中国的改革是争议的事业,所以中国的改革必定成功。
(2)省略小前提,如正义的事业必定成功,所以中国的改革必定成功。
(3)省略结论,如正义的事业必定成功,中国的改革是正义的事业。
练习题:有些导演留大胡子,因此,有些留大胡子的人是大嗓门。
为使上述推理成立,必须补充以下哪项作为前提?
A.有些导演是大嗓门 B.所有大嗓门的人都是导演
C.所有导演都是大嗓门 D.有些大嗓门的不是导演
E.有些导演不是大嗓门
S
P
S
M
中项在前提中至少周延一次

三段论的非标准式还包括带证式、复合式、连锁式三段论
教材解读
正确运用判断
遵循思维逻辑规则
①判断的基本特征
②判断的表达
③判断的类型:简单判断和复合判断
判断及其基本特征
正确运用简单判断
①正确运用性质判断
②正确运用关系判断
正确运用复合判断
①复合判断的含义及其构成
②正确运用联言判断
③正确运用选言判断
④正确运用假言判断
断定性:肯定、否定
真假性:真的、假的
课标要求:
2.2知道判断的基本特征;了解形成恰当判断的条件;学会正确运用判断;结合具体的判断活动,区分判断的不同类型。2.4辨析常见的逻辑错误。
符合实际的判断就是真判断。
教材解读
掌握方法
学会推理
遵循思维逻辑规则
(1)推理的概述
(2)演绎推理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
(3)简单判断的演绎推理方法
(4)复合判断的演绎推理方法
掌握演绎推理方法
学会归纳与类比推理
(1)归纳推理及其方法
(2)类比推理及其方法
①复合判断的含义及其构成
②正确运用联言判断
③正确运用选言判断
④正确运用假言判断
一是作为推理根据的前提是真实的判断。
二是推理结构正确。
课标要求:
2.3了解推理的类型;掌握演绎推理的方法;学会归纳推理、类比推理;评析常见的推理错误。
2.4辨析常见的逻辑错误
要提高推理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四、正确运用复合判断
教材解读
遵循思维逻辑规则
复合判断是其本身包含其他判断的判断,它由联结词和支判断两部分组成。
根据断定情况的不同,复合判断分为联言判断、选言判断和假言判断等多个种类。
复合命题的逻辑性质是由逻辑联结词来决定的。不同的联结词是区别各种类型复合命题的唯一根据。
按联结词的不同,复合命题一般可分为联言命题、选言命题、假言命题和负命题。
——摘自《形式逻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P86
四、正确运用复合判断
教材解读
遵循思维逻辑规则
1.联言判断联结词(联结项)
(1)并列复句:“并且”、“既……又”、“一方面……另一方
面”、“……和……”等
(2)递进复句:“不但……而且”、“不仅……还”等
(3)转折复句:“虽然……但是”等
(4)承接复句:例句如他走上讲台,拿起粉笔
在日常语言的表达中,联言判断的联结项有时可以省略。
表示对偶、对比、排比关系的句子常常省略掉联结词,
例如: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联言判断的形式可表示为
p并且q(p∧q)
四、正确运用复合判断
教材解读
遵循思维逻辑规则
2.选言判断的联结词(联结项)
(1)相容选言判断:“或者……或者”“可能……也可能……”、“也许……也许……”等
(2)不相容选言判断:“要么……要么”、“不是……就是”、“或……或……,二者不可兼得”等
在日常语言的表达中,选言判断的联结项一般不能省略。
相容选言判断的形式可表示为
p或者q(p∨q)
不相容选言判断的形式可表示为
要么p,要么q(p∨q)
·
这些作品或者政治上有错误,或者艺术上有缺点,或者二者兼而有之。这是一个
A.相容选言命题 B.不相容选言命题
C.假言判断 D.关系判断
B
这件出土文物或是唐代的,或是元代的,或是宋代的
这是一个
A.相容选言命题 B.不相容选言命题
C.假言判断 D.关系判断
B
四、正确运用复合判断
教材解读
遵循思维逻辑规则
3.假言判断的联结词(联结项)
(1)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如果……那么……”“只要……就……”、“若……必……”“若……则……”“一旦……就……”等
(2)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只有……才……”、“不……(就)不……”、“没有……没有……”“若不……则不……”“除非……否则”等
(3)充分必要条件:“当且仅当……”“若……则……,且若不……则不……”
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形式可表示为
如果p,那么q(p→q)
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形式可表示为
只有p,才q(p←q)
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形式可表示为
p当且仅当q(p q)
四、正确运用复合判断
教材解读
遵循思维逻辑规则
复合判断是其本身包含其他判断的判断,它由联结词和支判断两部分组成。
根据断定情况的不同,复合判断分为联言判断、选言判断和假言判断等多个种类。
练习题:下列命题属于何种复合判断?
1.在战略上要藐视敌人,在战术上又要重视敌人。
2.没有文化,就学不好马克思主义。
3.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4.液体沸腾或因温度升高,或因压强下降。
5.这次旅游他要么去泰山,要么去黄山。
6.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联言判断
充分条件假言判断
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
相容选言判断
不相容选言判断
这道题有多种说法。
四、正确运用复合判断
教材解读
遵循思维逻辑规则
4.联言判断与联言支的真值表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联言判断是断定对象的几种情况都(同时)存在的判断。
因此,当且仅当,组成它的各个联言支都是真的,这个联言判断才是真的。也就是说,它要求各个联言支的断定都要与实际相符合。
如果有一个联言支是假的,这个联言判断就是假的。
p q P并且q
真 真
真 假
假 真
假 假




四、正确运用复合判断
教材解读
遵循思维逻辑规则
5.选言判断与选言支的真值表
相容选言判断为真,要求它的选言支至少有一个真的,也可以都是真的
p q P或者q
真 真
真 假
假 真
假 假




p q 要么P要么q
真 真
真 假
假 真
假 假
不相容选言判断为真,要求它的选言支有而且只能有一个是真的




四、正确运用复合判断
教材解读
遵循思维逻辑规则
5.假言判断(条件判断)
假言判断是反映事物情况之间的条件关系的判断,它的真假不取决于前件、后件本身的真假,而是取决于判断所揭示的事物之间的条件关系能否成立。
如“如果人可以长生不老,那么地球上的人早就没有地方站了。”前件和后件本身为假,但是前后件之间的条件关系是成立的,因此这个判断可以是真的。
四、正确运用复合判断
教材解读
遵循思维逻辑规则
5.假言判断(条件判断)
如果有前一种事物情况就必有后一种事物情况,前一种情况是后一种情况的充分条件。
1.有前件必有后件
2.无后件必无前件
3.只有一种情况为假,
无后件却有前件
p q 如果p,那么q
真 真
真 假
假 真
假 假




如“天下雨,地上湿”
(1)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真值表
四、正确运用复合判断
教材解读
遵循思维逻辑规则
5.假言判断(条件判断)
如果没有前一种情况就一定没有后一种事物情况,前一种情况就是后一种情况的必要条件。
1.无前件必无后件
2.有后件必有前件
3.只有一种情况为假,
无前件却有后件
p q 只有p,才q
真 真
真 假
假 真
假 假




如“只有年满18周岁,
才有选举权”
(2)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真值表
四、正确运用复合判断
教材解读
遵循思维逻辑规则
5.假言判断(条件判断)
有了这种情况,必将产生某种情况;没有这种情况,必不产生该种情况。这种条件关系就是充分必要条件关系。
1.有前件必有后件
2.无后件必无前件
3.前件与后件之间必须同真同假
如“一个数是偶数,当且仅当,这个数能被2整除。”
(3)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真值表
p q p当且仅当q
真 真
真 假
假 真
假 假




五、复合判断的演绎推理方法
教材解读
遵循思维逻辑规则
1.正确运用联言推理及其方法
p q P并且q
真 真 真
真 假 假
假 真 假
假 假 假
(1)联言推理的有效式——合成式
公式:
p
q
P并且q
如果联言推理的前提分别断定了各个联言支是真的,它的结论就能够断定由这些联言支所构成的联言判断是真的。
实现中国梦需要我的努力,(p)
实现中国梦需要你的努力,(q)
实现中国梦需要他的努力,(r)
所以,实现中国梦需要我、你、他的共同努力。(p∧q∧r)
五、复合判断的演绎推理方法
教材解读
遵循思维逻辑规则
1.正确运用联言推理及其方法
p q P并且q
真 真 真
真 假 假
假 真 假
假 假 假
(2)联言推理的有效式——分解式
公式:
p并且 q
P(或)q
联言推理的前提断定联言判断是真的,它的结论就能够断定这个联言判断的联言支是真的。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p∧q∧r∧s)
所以,德之不修,是吾忧也。(p)
或所以,学之不讲,是吾忧也。(q)
或所以,闻义不能徙,是吾忧也。(r)
或所以,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s)
五、复合判断的演绎推理方法
教材解读
遵循思维逻辑规则
2.正确运用选言推理及其方法
(1)相容选言推理的有效式
——否定肯定式
公式:
p或者q
非p
q
一个相容的选言推理的正确的推理结构,只能是否定选言判断前提中的一部分选言支,结论肯定剩下的另一部分选言支。
一个语句错误,或是不合语法,或是不合实际,或是不合逻辑,
这个语句是合语法的,
所以,这个语句错误,或是不合实际,或是不合逻辑。
p q P或者q
真 真 真
真 假 真
假 真 真
假 假 假
(p)
(q)
(r)
(非p)
(q)
(r)
必须注意的是:p与q是什么?如果p是“合语法”,那么非p是“不合语法”,如果p是“不合语法”,那么非p就是“合语法”。
五、复合判断的演绎推理方法
教材解读
遵循思维逻辑规则
2.正确运用选言推理及其方法
(2)不相容选言推理有效式
——①肯定否定式
②否定肯定式
肯定否定式公式:
要么p要么q
p
非q
如果肯定了选言判断前提中的一部分选言支,结论就可以否定剩下的另一部分选言支。反之,亦然。
p q 要么P
要么q
真 真 假
真 假 真
假 真 真
假 假 假
必须注意的是:p与q是什么?如果p是“合语法”,那么非p是“不合语法”,如果p是“不合语法”,那么非p就是“合语法”。
否定肯定式公式:
要么p要么q
非p
q
假言推理的正确推理结构
肯定前件式 否定前件式 肯定后件式 否定后件式
充分条件 假言推理 √ √
必要条件 假言推理
充分必要条件 假言推理
教材解读
遵循思维逻辑规则
五、复合判断的演绎推理方法
教材解读
遵循思维逻辑规则
3.正确运用假言推理及其方法
(1)充分条件假言推理有效式
——①肯定前件式
——②否定后件式
规则:
前件真,
后件一定真。
后件假,
前件一定假。
p q 如果P,
那么q
真 真 真
真 假 假
假 真 真
假 假 真
公式:
如果p,那么q
p
q
公式:
如果p,那么q
非q
非p
五、复合判断的演绎推理方法
教材解读
遵循思维逻辑规则
3.正确运用假言推理及其方法
(1)充分条件假言推理有效式
——①肯定前件式
——②否定后件式
如果明天上午不下雨,她们就一起去图书馆超市买书,
第二天上午不下雨
所以,她们一定会去图书馆超市买书。
(p)
(q)
公式:
如果p,那么q
p
q
公式:
如果p,那么q
非q
非p
(p)
(q)
如果明天上午不下雨,她们就一起去图书馆超市买书,
她们没有一起去图书馆超市买书,
所以,第二天上午下雨了。
(p)
(q)
(非q)
(非p)
五、复合判断的演绎推理方法
教材解读
遵循思维逻辑规则
3.正确运用假言推理及其方法
(1)充分条件假言推理有效式
——①肯定前件式
——②否定后件式
“不做完这项工作, 就不能离职,
李某把自己的工作做完了,
一定能离职?
(p)
(q)
公式:
如果p,那么q
p
q
公式:
如果p,那么q
非q
p
为什么无p未必无q?
(非p)
(非q?)
p
r
s
q
由图可知,p、r、s都可分别独立导致q,所以,在没有p时,(因为有r、s也会有q),所以无p未必无q,有q也未必有p。
探究与分享P54
假言推理的正确推理结构
肯定前件式 否定前件式 肯定后件式 否定后件式
充分条件 假言推理
必要条件 假言推理 √ √
充分必要条件 假言推理
教材解读
遵循思维逻辑规则
五、复合判断的演绎推理方法
教材解读
遵循思维逻辑规则
3.正确运用假言推理及其方法
(2)必要条件假言推理有效式
——①否定前件式
——②肯定后件式
规则:
前件假,
后件一定假。
后件真,
前件一定真。
p q 只有P,
才q
真 真 真
真 假 真
假 真 假
假 假 真
公式:
只有p,才q
q
p
公式:
只有p,才q
非p
非q
五、复合判断的演绎推理方法
教材解读
遵循思维逻辑规则
3.正确运用假言推理及其方法
(2)必要条件假言推理有效式
——①否定前件式
——②肯定后件式
只有患者接受做手术, 他的疾病才能治愈,
患者不接受做手术,
所以,他的疾病一定没有治愈。
(p)
(q)
(非p)
(非q)
只有患者接受做手术,他的疾病才能治愈,
他的疾病治愈了,
所以,患者接受了做手术。
(p)
(q)
(q)
(p)
公式:
只有p,才q
q
p
公式:
只有p,才q
非p
非q
探究与分享P56
五、复合判断的演绎推理方法
教材解读
遵循思维逻辑规则
3.正确运用假言推理及其方法
(2)必要条件假言推理有效式
——①否定前件式
——②肯定后件式
只有患者接受做手术, 他的疾病才能治愈,
患者接受做手术,
所以,他的疾病一定治愈。
(p)
(q)
(p)
(q?)
公式:
只有p,才q
q
p
公式:
只有p,才q
非p
非q
探究与分享P56
为什么有p未必有q?
p+
r+
s
q
由图可知,p、r、s是导致q必不可少的条件,所以要使q成立,需p、r、s都同时成立。所以,仅有p,不一定有q,没有q也不一定没有p。
假言推理的正确推理结构
肯定前件式 否定前件式 肯定后件式 否定后件式
充分条件 假言推理
必要条件 假言推理
充分必要条件 假言推理 √ √ √ √
教材解读
遵循思维逻辑规则
教材解读
五、复合判断的演绎推理方法
遵循思维逻辑规则
3.正确运用假言推理及其方法
(3)充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有效式
①肯定前件式 ②否定前件式
③肯定后件式 ④否定后件式
规则:
前件真,后件真;
前件假,前件假。
后件真,前件真;
后件假,前件假。
p q P当且仅当q
真 真 真
真 假 假
假 真 假
假 假 真
公式:
p当且仅当q
非p
非q
公式:
p当且仅当q
p
q
公式:
p当且仅当q
非q
非p
公式:
p当且仅当q
q
p
【知识整合】假言推理的正确推理结构
肯定前件式 否定前件式 肯定后件式 否定后件式
充分条件 假言推理 √ √
必要条件 假言推理 √ √
充分必要条件 假言推理 √ √ √ √
教材解读
遵循思维逻辑规则
教材解读
遵循思维逻辑规则
省编作业本P38
13.S市排球队有1号、3号、4号、6号、9号和12号等6名主力队员,教练对主力队员之间的最佳配合总结出几条规律。
(1)要是4号上场,6号也上场
(2)只有1号不上场,3号才不上场
(3)要么3号上场,要么6号商场
(4)如9号和12号同时上场,则4号也要上场。
现在需要1号和12号同时上场。
为了组织球场上的最佳阵营,9号该不该上场?请将推理过程写出来。
练习题:某地发生了一起案件。民警掌握了如下情况:
(1)如果E在现场,A和C不可能都不在现场;
(2)如果B不在现场,A也不可能在现场;
(3)或者C不在现场,或者B在现场;
(4)只有E在现场,D才在现场;
(5)D在现场。
民警根据上述情况断定B在现场。
运用复合判断的演绎推理方法,确认民警的推断能否成立。
教材解读
遵循思维逻辑规则
教材解读
六、归纳推理及其方法
遵循思维逻辑规则
完全归纳推理的逻辑形式可表示如下:
S 1 是(或不是)P
S 2 是(或不是)P
S 3 是(或不是)P
……
Sn 是(或不是)P
(S 1 ,S 2 ,S 3 ……S n 是S类的全部对象)
所以,所有的S都是(或不是)P
不完全归纳推理的逻辑形式可表示如下:
S 1 是(或不是)P
S 2 是(或不是)P
S 3 是(或不是)P
……
Sn 是(或不是)P
(S 1 ,S 2 ,S 3 ……S n 是S类的部分对象)
所以,所有的S都是(或不是)P
方法:简单枚举法
因果联系法
教材解读
六、归纳推理及其方法
遵循思维逻辑规则
探求因果联系的方法
1.“求同法”:
①含义:如果被考察的现象a出现在多个场合中,而在这些场合中只有一个有关因素A是共同的,那么,这个共同因素A与被考察的现象a有因果联系。
②特点:“异中求同”。
“求同法”逻辑形式:
场合 先行情况 被研究对象
1. ABC a
2. ADE a
3. AFG a
……
所以,A与a有因果联系。
提高求同法可靠性的方法:
(1)寻找唯一相同因素,
(2)要尽量增加可比较的场合
防止犯“轻率概括”的错误
教材解读
六、归纳推理及其方法
遵循思维逻辑规则
探求因果联系的方法
2.“求异法”:
含义:如果被考察的现象a在第一场合出现,在第二场合中不出现,而在这两个场合之间只有一点不同,即第一场合有某一因素A,第二场合没有这个因素A,其他有关因素都是相同的,那么,这个因素A与被考察的现象a有因果联系。
②特点:“同中求异”。
“求异法”逻辑形式:
场合 先行情况 被研究对象
1. ABC a
2. — BC —
……
所以,A与a有因果联系。
提高求异法可靠性的方法:
(1)寻找唯一不相同因素,
(2)尽可能控制其他有关因素都是相同的。
教材解读
六、归纳推理及其方法
遵循思维逻辑规则
探求因果联系的方法
3.“共变法”:
①含义:如果被考察现象a在发生某种程度变化的各个场合中,只有一个因素A有量的变化,而其他因素都不变,那么,这唯一发生变化的因素A与被考察的现象a有因果联系。
②特点:“求量的变化”。
“共变法”逻辑形式:
场合 先行情况 被研究对象
1. A1、B 、C、D a1
2. A2、B 、C、D a2
3. A3、B 、C、D a3
……
所以,A与a有因果联系。
提高共变法可靠性的方法:
(1)只有其他因素保持不变,两种共变现象之间(必须是唯一关系)才有因果联系;如果还有其他现象同时发生变化,结论就不可靠。
(2)两种现象的共变总有一定限度,超出这个限度,共变关系就会消失,或者会发生另一种相反的共变关系。
场合 先行情况 被研究现象
1. A、B、C、D a
2. A、E、F、G a
3. A、H、I、 J a
……
Ⅰ. -B、C、F -
Ⅱ. -D、E、H -
Ⅲ. -G、I、 J -
……
所以,A与a有因果联系。
教材解读
六、归纳推理及其方法
遵循思维逻辑规则
探求因果联系的方法
4.“求同求异并用法”:
①含义:如果在某一现象出现的几个场合中,只有一个共同的情况,在这一现象不出现的另外几个场合中都没有这个情况,那么这种情况可能就是这个现象出现的原因。
②特点:“异中求同、同中求异”。
“求同求异并用法”逻辑形式:
正事例组
负事例组
比较
场合 先行情况 被研究现象
1. A、B、C、D a
2. A、E、F、G a
3. A、H、I、 J a
……
Ⅰ. -B、C、F -
Ⅱ. -D、E、H -
Ⅲ. -G、I、 J -
……
所以,A与a有因果联系。
教材解读
六、归纳推理及其方法
遵循思维逻辑规则
探求因果联系的方法
4.“求同求异并用法”:
“求同求异并用法”逻辑形式:
正事例组
负事例组
比较
两次求同,一次求异
比较被研究现象a出现的正面场合,运用求同法得知,凡有A情况就会有现象a出现。
比较被研究现象a不出现的反面场合,运用求同法得知,凡无A情况就不会有现象a出现。
比较正反两组场合,根据A就有a,无A就无a,运用求异法即可得知A与a有因果联系。
【特别提醒】求同求异并用法不是求同法与求异法的相继运用。
场合 先行情况 被研究现象
1. A、B、C、D a
2. A、E、F、G a
3. A、H、I、 J a
……
Ⅰ. -B、C、F -
Ⅱ. -D、E、H -
Ⅲ. -G、I、 J -
……
所以,A与a有因果联系。
教材解读
六、归纳推理及其方法
遵循思维逻辑规则
探求因果联系的方法
4.“求同求异并用法”:
“求同求异并用法”逻辑形式:
正事例组
负事例组
比较
提高求同求异并用法的可靠性需要注意两点:
(1)尽量在每组场合中考察更多的场合。(排除碰巧不相干的情形)
(2)选择被研究现象不出现的反面场合时,应尽量与被研究现象出现的正面场合的其他情形相似。
教材解读
六、归纳推理及其方法
遵循思维逻辑规则
探求因果联系的方法
5.“剩余法”:
①含义:我们考察某一复杂现象产生的原因,如果已知它的原因在某个特定范围内,又知道这个原因只是部分原因,那么,其他原因可能就是这一复杂现象产生的剩余原因。
②特点:“余中求因”。
“剩余法”逻辑形式:
已知复合现象A、B、C、D是复合现象a、b、c、d的原因,
B是b的原因,
C是c的原因,
D是d的原因,
所以,A与a有因果联系。
教材解读
六、归纳推理及其方法
遵循思维逻辑规则
探求因果联系的方法
5.“剩余法”:
①含义:我们考察某一复杂现象产生的原因,如果已知它的原因在某个特定范围内,又知道这个原因只是部分原因,那么,其他原因可能就是这一复杂现象产生的剩余原因。
②特点:“余中求因”。
提高剩余法可靠性的方法:
1.必须确知被研究的符合现象中的一部分现象(bcd)是由复合现象中的某些情况(BCD)引起的,并且剩余部分(a)不可能是这些情况(BCD)引起的,否则结论不可靠。
2.复合现象的剩余部分(A)不一定是一个单一的情况,还有可能是个复合情况,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就必须进一步研究、探求剩余部分的全部原因。
教学解读
类比推理的结构,可表示如下:
A有属性a、b、c、d
B有属性a、b、c
所以,B有属性d
七、类比推理及其方法
要提高类比推理的可靠程度,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类比的根据越多越好。
第二,作为类比推理根据的相同属性越是接近本质属性,相同属性与推出属性之间的相关程度越高,结论的可靠程度就越高。
第三,前提中确认的属性不应该有与结论相互排斥的属性。
要防止犯了“机械类比”的逻辑错误。不能仅仅根据对象间表面上某些性质相同或者相似,就推出它们在本质属性上也相同或相似。
教学解读
你认识这种题型吗?
“这件商品物美又价廉”为假,下列哪种情况为真?
A.物不美,价廉 B.既物不美,又价不廉
C.如果物美,那么价就不廉 D.要么物不美,要么价不廉
并非小张既会打篮球又会游泳,那么下列哪种情况为真?
这是负命题和负命题的等值推理
复合判断是其本身包含其他判断的判断,它由联结词和支判断两部分组成。
根据断定情况的不同,复合判断分为联言判断、选言判断和假言判断等多个种类。
这个“等”字意味深远,要深刻领悟……
教学解读
负命题的等值推理形式
1.并非“p并且q”;
所以,或者非p,或者非q
2.并非“p或者q”
所以,非p并且非q
3.并非“要么p,要么q”;
所以,或者“p并且q”,
或者“非p并且非q”
4.并非“如果p,那么q”;
所以,p并且非q
5.并非“只有p,才q”;
所以,非p并且q
6.并非“当且仅当p,才q”
所以,或者“p并且非q”
或者“非p并且q”
7.并非“非p”;
所以,p
教师自己可以识得、晓得
解读课标、教材
用好教材中的“标题”,为教学铸“魂”;
用好教材中的“案例”,为教学增“值”;
用好教材中的“活动”,为教学强“力”。
——许大成 ,基于统编教材使用的思政课教学改进
教学建议
掌握形式逻辑的规则
“形式逻辑特别关注推理问题。推理是由前提和结论构成的,由前提推导结论,前提作为结论的理由。从形式逻辑角度看,从真前提推出真结论,并不取决于思想的具体内容,而是取决于思想的形式结构。形式逻辑的核心任务是要把握从真前提推导出真结论的规律与规则。”(书本P9)
“形式逻辑不研究每个推理所反映的认识对象的具体内容,而把推理结构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告诉人们正确的思维应该运用怎样的推理结构,以及运用推理结构时应该遵循哪些规则,进而帮助人们识别什么样的推理结构是正确的,什么样的推理结构是不正确的。”(书本P44)
教学建议
凸显学习科学思维的思维素养意义与思想政治意义
1.学习科学思维的思维素养意义
以掌握推理结构及相关规则为突破口,把握思维规律,更好地提高学习者的创新能力。
2.学习科学思维的思想政治意义
选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的案例,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观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地正确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矛盾,有助于学习者对当代中国的作出科学的解释、正确的判断和合理的选择。
从而有助于培养时代新人,更好地报效、服务社会、造福人类。
教学建议
充分发挥活动型学科课程的作用
在总议题和子议题的引导下,分层次设置简单情境和复杂情境,合理设置任务和评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新课标指出,活动型学科课程的实施要使活动设计成为教学设计和承载学科内容的重要形式。一方面,要对应结构化的学科内容,力求提供序列化的活动设计,并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另一方面,要针对相关活动,设计可操作的测评。
教学建议
谢 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