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3张PPT)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chuànɡ)然而涕下。理解“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体会其中的情感 燕昭王那样的前代贤君已成为历史,后世有明君贤士却无缘相见。感情:诗人壮志难酬,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惆怅和孤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两个“不见”,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 相同点:不同点:两个“不见”都表达了作者感叹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悲凉心境。前一个“不见”是感怀历史,后一个“不 见”是惋惜未来,由古及今,悲怆之情递进。赏析“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画面:写法:哲理:当登台远眺时,想到茫茫宇宙,广阔无边,我深感人生短暂和渺小,不禁感到悲伤难过,潸然泪下。生命短暂、时不我待衬托,“悠悠”与人之“独”影,互为映照,把个人置于广漠的宇宙空间下来表现,衬托出人的孤单渺小,表现了诗人孤独悲苦的情绪。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独怆然而涕下”。运用神态描写,形象逼真地描写了诗人热泪飞洒情态,表现了诗人的孤寂和悲愤。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以慷慨悲凉的基调,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惆怅和孤寂和对贤明君主的渴望。空白演示在此输入您的封面副标题望 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远望近望细望愿望《望岳》赏析“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泰山到底是什么样呢?请看,泰山横跨齐鲁大地,青色的峰峦连绵不断。运用设问的修辞,既写出了诗人对泰山酝酿已久的神往之情,更写出了泰山的雄伟阔大的气势。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造化钟神秀(虚),阴阳割昏晓(实)”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钟”:“聚集”的意思,拟人,“钟”将大自然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表达了对泰山的热爱与赞美之情。“割”:“分”的意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泰山比作一把刀,把山南山北的天色划分为明、暗两部分, 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高大雄伟)的形象。表达了对泰山的热爱与赞美之情。赏析“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层云生起,使心胸震荡,张大眼睛远望飞鸟归林。炼字:“决眦”将诗人极目仰望时的神态描写得活灵活现;“入”字写出了飞鸟归林的情态,侧面烘托出山林的深远。画面:泰山极高,白日里可以望见山腰间的团团云气,层出不穷,让人心胸也为之开阔;黄昏时可以望见归巢的鸟儿渐渐隐入山谷之中。赏析“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炼字:情感:哲理:“凌”登上,表现了诗人登临泰山的决心和豪迈壮志。“小”矮小,形象地写出了泰山巍峨高耸的气势表现作者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1.只有不畏艰险地攀登,才能进入俯视一切的雄奇境界。2.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终要登上泰山的顶峰,一眼望去,群山(都显得)渺小请谈谈你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句诗的理解。“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是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用典)①表达了诗人希望登上绝顶、俯视群山的意愿。②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豪迈气概。③抒发了诗人攀登人生顶峰的凌云壮志。这也是诗人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精神的形象体现。主旨: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抒发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表达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空白演示在此输入您的封面副标题登 飞 来 峰(北宋)王安石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当过宰相。宋神宗时,他致力于政治改革,勇于革新,不畏众议。王安石诗和散文都写得很好。唐宋八大家之一。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浮云:既指眼前实景,漂浮的白云,又比喻困难、挫折、障碍、奸邪小人等。“飞来山上千寻塔(实),闻说鸡鸣见日升(虚)。”“千寻”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借写峰上的古塔之高,暗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是实写。“闻说”是指作者不写亲眼看到的景物而写传闻之景,即站在高塔上能看到旭日东升的灿烂景象,是虚写,虚实结合,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做铺垫。“闻说鸡鸣见日升”一句,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景充满信心的情感,这句诗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不畏”不怕,“浮云”比喻奸邪小人、困难险阻直抒胸臆,通过写登飞来峰的感想,蕴含了诗人透过现象看本质,站得高看的远的哲理表现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精神(主旨情感)。1.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表达陈子昂怀才不遇的诗句是: , 。2.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抒发诗人独立于悠悠天地间,孤独寂寞之情的诗句是: ,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1.借齐鲁大地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形象的语句: ? 。2.既是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又是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的语句: , 。3.《望岳》中 , 两句用虚笔写出了泰山的秀美,用实笔写出了泰山的高大。4.《望岳》中 , 写出作者襟怀之浩荡,眼界之空阔的主观感受,反衬出泰山的雄伟壮丽及其感人力量。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 决眦入归鸟1.借助数字、衬托、传闻表现古塔之高的诗句是: , 。2.登高则望远,政治、思想上达到至高之境界,就可以不畏奸邪阻挠,进而实现人生理想,有关诗句是: , 。3.与王之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 ,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游山西村—陆游游山西村[宋] 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首联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颔联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颈联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尾联豚:小猪,亦泛指猪。若许:如果这样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不要笑话农家酿造的酒浑浊不清,丰收年景款待客人,菜肴足够丰富。“莫笑”:不要笑,道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足”:足够,表现了农家款待客人倾其所有,热情好客的风尚。从炼字角度赏析“莫笑”、“足”。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画面:一座座山,一道道水,怀疑无路可行的时候,忽然看见柳色浓绿,花色明丽,又一个村庄出现在眼前。从画面、炼字(明、暗)、哲理角度赏析。哲理:在困境中坚持下去终究会出现希望或转机的哲理。炼字:“明”字生动的写出了柳色的深绿、柳荫的浓郁;“暗”字生动的写出了花儿颜色的鲜艳、亮丽。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将近社日,村里忙着迎神赛会,一路上迎神的箫鼓声随处可闻,布衣素冠,简朴的古风依旧保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从今日起,如果允许乘着月光闲游,我这白发老翁也要随夜乘兴,拄着拐杖,敲开拆门。写出归途中的愉悦之情和重游的期望,表达了诗人对淳朴、闲适的田园生活的喜爱向往之情。从情感角度赏析。主旨:以“游”字贯穿全文,描绘了丰收之年农村欢悦的景象和乡俗,表达了诗人对淳朴民风的喜爱和赞美、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己亥杂诗—龚(gōng)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花。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挥鞭策马,离京东去,打算回到那远在天涯的家乡。落花不是无情之物,它融入春泥后,会更好地护育新花。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以“浩荡”二字,写出了离愁的深广。抒发了诗人离京时的眷恋。“白日斜”运用环境描写,渲染了日暮途穷的悲凉氛围,烘托出诗人心中的无限离愁。从炼字角度赏析“浩荡”、“白日斜”。落红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花。画面:落花纷纷,不是无情飘洒,还要化作春泥培育出更好的新花。修辞:比喻。以“落花”自比,表现出诗人虽脱离官场,但仍关心国家命运的情感,不忘报国的志向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从画面及修辞的角度赏析。主旨:表现了诗人虽然脱离了官场,但仍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愿为国效力的无私奉献精神。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