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专题卷——202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word版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专题卷——202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word版含解析)

资源简介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
1.关于启的继位,古书中有不同记载。《史记·夏本纪》写道:“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战国策》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这说明( )
A.久远的历史难以形成统一的定论 B.从公天下到家天下并非一帆风顺
C.从公天下到家天下是历史的进步 D.启的继位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2.有学者指出:“商代的鄙(都城之外七十至一百里内称蒿、鄙等)虽处于最高政治区域的边缘,但它并不是一个孤立的邑,而是处于边鄙群邑的中心地位,故其属下亦有数量不等的小邑。”由此可见,商代“鄙”是( )
A.最高级别的地方行政区域 B.天子直接控制的行政区域
C.远离政治中心的外服区域 D.方国部族的统治中心区域
3.夏、商国王无谥号,其名号皆以天干命名,如夏朝的孔甲、履癸,商朝的盘庚、武丁等。西周国王谥号则变成如文王、武王等美谥,厉王、幽王等恶谥。这一变化反映( )
A.敬天保民具有历史传统 B.舆论评价影响统治行为
C.统治观念出现理性趋势 D.王权出现了集中的趋势
4.《周礼·大宗伯》中记载朝觐盟会诸侯见天子分为六种:“春见曰朝,夏见曰宗,秋见曰觐,冬见曰遇,时见曰会,殷见曰同。”虽然时间不同,但都是为了国家大政。周朝定期朝觐反映了( )
A.周天子对地方控制的加强 B.集体商讨国家大事开始出现
C.诸侯朝见有利于周王集权 D.西周礼乐制度开始全面形成
5.西周考古发现,地方封国青铜礼器式样紧随中心地区青铜器的发展趋势,但以陶器为代表的日用品则与当地的传统密切相关。据此可知,西周( )
A.周人礼乐文化植入地方封国 B.宗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C.周人文化遭到地方封国抵制 D.分封制促进文化繁荣
6.有学者在论述宗法制的含义时指出,“宗”代表了中国古代的氏族传统,“法”代表了周代的现实的政治取向。据此可知,该学者旨在强调宗法制( )
A.起源于中国原始社会晚期 B.具有浓厚的血缘政治色彩
C.提高周代基层治理的能力 D.消除西周诸侯割据的隐患
7.周代受封诸侯从周天子手中得到的最重要的权力便是因地制宜,开疆拓土,如太公在齐国“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伯禽受封治鲁,则“变其俗,革其礼”;秦襄公在“岐以西之地"吸纳周边部族立国开疆。周代分封( )
A.创立了家天下的政治模式 B.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C.推动了区域间的文化认同 D.明确了君臣间的政治隶属关系
8.秦始皇统一六国,并以泰山封禅的形式向世人宣告了其受命于天的至高地位,但丞相李斯在秦始皇死后,篡改传位诏书;陈涉则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为起义口号得到了广大百姓的支持;楚、赵、魏、齐等旧国在秦末战乱中复立。这反映了( )
A.天命观念遭到抛弃 B.对秦缺乏国家认同
C.暴政激化阶级矛盾 D.皇帝制度缺乏权威
9.“赵钱孙李”成为《百家姓》前四姓是因为百家姓形成于宋朝的吴越地区,故而宋朝皇帝的赵氏、吴越国国王钱俶、正妃孙氏以及南唐国主李氏成为百家姓前四位。这体现了( )
A.皇权的独尊地位 B.中央集权的强化 C.等级制度的森严 D.文化专制的扩展
10.秦朝丞相王绾和廷尉李斯就分封制的存留进行争论;唐朝设置了宰相议事的政事堂;北宋的谏院权限很大,对朝廷百官的任用及各种政事都可讨论,规谏朝政缺失;明朝创行密疏言事之制,赐给大学士“绳愆纠缪”图章,“凡政事有缺,……悉用此印密疏以闻”。这些制度的创立重在( )
A.避免官员权力的膨胀 B.有效的限制了皇权专制
C.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D.保障中央决策的合理性
11.在郡县制下,郡守和县令均由皇帝直接任免,并设立监察使,行政、军事、司法三权分立。同时中央通过对郡县官员的考核来掌握他们的政绩,决定他们的升降任免。这些措施( )
A.加强了君主专制统治 B.便利中央垂直管理地方
C.体现贵族政治的消亡 D.消除了地方的割据势力
12.古代中国社会始终处在两种政治、经济形态的此消彼长之中:一是国家权力直接统治原子化的个体臣民;一是大量人口沦为世家大族或地主的私属。为解决此类矛盾,秦朝着重( )
A.依据血缘关系建构国家权力 B.推行郡县制度抑制地方势力
C.摒弃等级制度凸显君主集权 D.改革中央官制减少决策失误
13.据《秦始皇本纪》记载,其地东至海滨,西至临洮及差人居地,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界,与阴山并行东至辽东,并在北边以规模宏大的工程长城作为标界,这一政区范围的确定,为后来中华帝国版图的主体部分确定了基本格局。这一格局的确定主要得益于( )
A.秦始皇推行文化统一政策 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建立
C.秦朝统一规划了交通建设 D.秦废除了分封制改设郡县制
14.文帝即位之初,首先在淮南国推行“易侯邑”政策,不久又发布“令列侯之国”诏,使淮南王舅父赵兼远离淮南而就国周阳,继而又使齐哀王舅父驷均和齐悼惠王十子都离开齐国,分别居于济北、济南二郡。这些举措( )
A.贯彻了“推恩令”政策 B.削弱了诸侯国的力量
C.缓和了中央与地方矛盾 D.稳定了汉初边境形势
15.魏晋南北时期,世家豪族势力膨胀,察举大权已被地方名士控制,察举征辟制的弊端逐渐显露,导致人才匮乏。群臣建议征召贤士,皇帝允准并要求“访于本州评议”,同时官员在向上荐举人才的书折中大多有“谨条(列举)资品,乞蒙简察”字样。这说明该时期( )
A.官员考核趋于严谨 B.品评风气影响选官 C.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D.世官制度遭到冲击
16.下表反映了唐朝玄宗至宪宗时期中央、地方官员数量的变化。据表可知,该时期( )
官员类别 历史时期 中央官员 地方官员
唐玄宗时期 2620人 16185人
唐宪宗时期 5718人 260023人
A.地方势力膨胀 B.中央官吏受到严密控制
C.中央财政紧张 D.地方政府吏治逐渐腐败
17.唐朝“以诗取士”仅靠考场短暂比试存在一定不足,唐玄宗天宝年间礼部侍郎韦陟针对性地采取纳卷和行卷措施,纳卷即考生自己把优秀作品交纳给主试官先行过目;行卷即考生把作品托社会名流向考官推荐,从而增加及第的希望。据此可知唐朝( )
A.科举制形式主义流弊严重 B.文学水平决定了选官质量
C.选官制度存在诸多腐败性 D.科举制在发展中适时革新
18.宋朝在州府设通判,重要州府设两名,民户少的州可以不置,但若武官任知州,则必置。通判有自己专属的衙门通判厅,与知州(府)共议政务、同署文书,“有军旅之事,则专任钱粮之责”。据此可知,设置通判的主要目的是( )
A.规范地方行政 B.防止武人干政 C.提升军事能力 D.削弱州府权力
19.某学者认为:“由于元朝君臣关系中长期保持着来自草原游牧社会的私人隶属色彩和身份差异,大臣不过是君主的家臣或奴婢,其权力在大多数时候都被看作皇权的外化和延伸,不被视为威胁。”该学者意在说明元朝( )
A.中央集权制度产生异化 B.君主专制呈现新现象
C.行政运作方式趋于规范 D.行省制存在割据风险
20.洪武九年(1376年),朱元璋下令裁撤行中书省,全国除南京直辖区外,分为十二个承宣布政使司,掌管民政、财政;设提刑按察使司,掌管司法;设都指挥使司,掌管军政。三司不相统属,分别隶属于朝廷。这反映出明初( )
A.废除了行省制度 B.削弱了六部权限 C.中央集权的加强 D.地方权力的扩大
21.有学者认为明代的制度不是高明的制度,其关键在于它违背了自秦以来官僚帝制的客观规律,这种官僚帝制的关键环节在于官僚体系与皇权之间的平衡,以及官僚体制的有效性。据此可知( )
A.明代政治制度不具备有效性 B.古代政治制度具有民主色彩
C.相权一定程度上约束了皇权 D.明朝推动古代政治制度转型
22.据记载,“国朝仍前明之制,以内阁为政府,大学士为宰执。……前明天子拱默,委任左右,故阁臣往往比(结交)中涓(宦官),作威福,营奸利,虽分权于部,而权益重。国朝凝旨有定例,内外大臣言官摺奏,则直达御前,天子亲笔批答,阁臣不得与闻”。以上史料说明( )
A.明朝内阁为中央决策机构 B.明清内阁显著提高行政效率
C.清朝内阁的权力逐渐削弱 D.清朝内阁有效防止宦官专权
23.清顺治皇帝曾敕谕∶“中官(太监)之设,虽自古不废,然任使失宜,遂贻祸乱。以后但有犯法干政,窃权纳贿,嘱托内外衙门,交结满、汉官员,越分擅奏外事、上言官吏贤否者,即行凌迟处死,定不姑贷。特立铁牌,世世遵守。”这一举措( )
A.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B.规范了中官的权力运行
C.有利于防止皇帝权力旁落 D.使皇帝掌握了军政大权
24.嘉庆年间,户部请在奏折内将军机处抬写,以示优异。嘉庆皇帝以“军机处体制与部院衙门无异”为由予以否决。四川前线将领广兴递送奏报时另有一份咨文送军机处,被嘉庆察知责罚, 皇帝再三谕饬,严禁臣僚奏事关会军机处。这些举措表明嘉庆皇帝重在( )
A.分割中枢机构权力 B.防范内外大臣交结朋党
C.抑压军机处的权势 D.提高部院衙门行政效率
第II卷(非选择题共52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大一统是历代封建王朝治理国家的一个重要工具,也是国家治理其自身的重要内容。其思想渊源很悠久,先秦时期的思想家们就使用“五服”等空间、区划、亲疏等级概念构筑出包容有序的统一理想。以族系认同为标志的血缘、历史文化认同,在先秦时期也已形成。到战国晚期,“定于一”“天下为一”的学说在社会上已产生。可以说,从政治框架的理想构建到血缘历史文化认同,大一统的思想基础在先秦时期已经莫定。随着社会经济与政治的发展,战国时,大一统开始向政治实践转化。
——摘编自卜宪群《谈我国历史上的“大一统”思想与国家治理》
材料二 秦汉以后中国就建立起发达的官僚组织体系,从中央,到郡县,再到乡里有一套层层隶属的行政系统。但是受制于农业帝国有限的生产剩余,国家并不足以支撑庞大的官僚体系,越往基层社会,官僚越少,县令都是“牧民之官”。除了税赋徭役治安之外,国家主要实行“以民治民”的统治策略,并不主动干预乡村社会。基层社会的众多公共事务由农民通过家庭、宗族、部里或者村落来处理。在“官事官办”纵向结构之下是“民事民治”的横向治理,由此形成国家的纵横治理结构,并作为历史传统一直承继下来。
——摘编自任路《“家”与“户”:中国国家纵横治理结构的社会基础——基于“深度中国调查”材料的认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大一统”在先秦的政治实践。(9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汉以后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的总体特征并分析其形成原因。(7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先秦及秦汉时期国家治理体系的意义。(8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唐宋等汉地王朝治理边疆,实行的都是羁縻政策。边疆部落首领既接受朝廷的州县官爵印信,又保持原有的称号、辖境和权力,自理内部事务。蒙元王朝在边疆范围内设置的政区主要是:宣政院、行省、宣慰司、宣抚司、安抚司、长官司等。如在岭北、东北和西北,行省及宣慰司是直接治理边疆的主要官府形式。在西南,除云南设行省和宣政院主管吐蕃外,主要是宣慰司、宣抚司、安抚司、长官司等“土官”设置。明清两代大抵沿袭此项重要政策。
——摘编自李治安《元代政区地理的变迁轨迹及特色新探》
材料二 清朝入主中原以后,继承了中国历史上传统的“羁縻政策”,在新疆表现得尤为明显。1762年,乾隆皇帝在统一了天山南北路以后,设伊犁将军,统辖全疆。在行政体制方面,清政府在新疆东部汉族人口较多的地区,实行州县制,其行政、司法、税收等制度均同于内地各省。在蒙古族、哈萨克族和维吾尔族中,实行“札萨克制”“伯克制”,册封或任命各族首领,由他们对本地区本民族人民直接进行统治,各项制度仍按旧俗。清朝在统一全国后,不断改进对边疆的治理方式,适时加大治理力度。清政府对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立法主要采取三种形式:皇帝谕旨、臣工条奏及则例、条款。时人称“立法因地因情、断狱从俗从直”“罪名项目较多、刑罚种类较少”“人命案”“罚服”完事,抢劫案斩绞了结”“对士官同罪异罚,按等级从重论处”“禁止对外通婚,维护封建夫权”“军律占一定比重、官兵民都受其约束”……近代边疆危机迫使清政府对其边疆治理政策进行调整,1884年11月,清廷正式批准新疆建省。新疆实行与内地一致的行政管理制度。1885年,孤悬东海的台湾继之建省,1907年,东北的辽宁、吉林、黑龙江改设行省。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等
(1)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明清时期边疆治理的特点。(9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晚清时期边疆治理制度调整的时代意义。(6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中国历朝科举考试数量表
朝代 录取数据 资料来源 状元人数(据载)
开科268次,秀才29人,进士6427人(统计不完备,应在10000人左右),明经诸科1580人,据史实统计修正应为20619人,唐代共有369名宰相,80%出生进士 据《文献通考》及《登科记考》统计 有姓氏可考状元155人;有籍贯可考70人,南方19人,北方51人
宋朝 北宋 开科81次,录取进士51660人,经考证,还有漏榜 据《北宋贡举登科人数考》及《南宋贡举登科人数考》统计 有姓氏可考状元71人;有籍贯可考状元64人,南方29人,北方35人
南宋 开科49次,录取进士45640人,经考证,还有漏榜 有姓氏可考状元49人;有籍贯可考状元37人,南方37人,北方0人
开科16次,计1139人 据《续文献通考》统计 有姓氏可考状元33人;有籍贯可考状元12人,南方2人,北方10人
明朝 开科92次,计24636人,将近一半是寒门弟子 据《续文献通考》统计 有姓氏可考状元91人;有籍贯可考状元90人,南方80人,北方10人
清朝 开科114次,计26888人 据《续文献通考》统计 有姓氏可考状元114人;有籍贯可考状元114人,南方99人,北方15人
——据林白、朱梅苏《中国科举史话》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答案
1.答案:B
解析:由材料可知,关于启的继位,史书中有不同的记载,有的认为是益禅让于启,有的认为是启抢夺了益的地位,说明禅让制仍有较大的影响,世袭制的建立开非一蹴而就的,也说明公天下到家天下并非一帆风顺,B项正确。《史记》与《战国策》关于启继位的说法不同,可能与获取的信息、撰写者立的场不同有关,并不是因为历史久远的缘故,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关于启继位的不同说法,没有强调从公天下到家天下是历史的进步,排除C项;世袭制取代禅让制是历史发展的趋势,但并不是启的继位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排除D项。
2.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而是处于边鄙群邑的中心地位,”说明这些地方天子直接控制,B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是最高级别的地方行政区域,排除A项;远离政治中心的外服区域与材料虽处于最高政治区域的边缘信息不符,排除C项;方国部族的统治中心区域与材料“虽处于最高政治区域的边缘,”信息不符,排除D项。
3.答案:C
解析:从题干信息夏商国王以天干命名,反映的是一种非理性的神权观念。而西周根据周王行为以德行定谥号反映的是统治观念中出现了以德治国的观念,这是一种理性的统治思维,C项正确。从题干信息中既读不到西周的统治观念有敬天,也读不到西周的统治观念有保民,排除A项;从以天干对王的称号命名,到以德行对王的谥号命名与舆论评价没有关系,排除B项;从夏商王的称号的命名到西周谥号的命名反映不了王权的集中,排除D项。
4.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定期朝觐是诸侯对周王臣服的象征和基本的礼仪,也是王室监督诸侯的一种方式。材料“都是为了国家大政”,说明诸侯朝见天子为了商讨国家大事,实质上都反映了分封制下诸侯对天子的臣服,体现了对地方控制的加强,A项正确。集体商讨国家大事在夏、商、周之前就已经出现,排除B项;材料只是反映了诸侯朝见天子是基本的礼仪,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无法体现周王集权,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诸侯见天子的制度,是西周礼乐制度的重要方面之一,不能说明全面形成,排除D项。
5.答案:A
解析:根据“地方封国青铜礼器式样紧随中心地区青铜器的发展趋势,但以陶器为代表的日用品则与当地的传统密切相关”可得出与礼制相关的器物与周相关,说明周王朝的礼乐文化对地方影响较大,A项正确,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宗法遭到破坏,排除B项;材料没有强调分封制与文化的关系,排除D项。
6.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宗’代表了中国古代的氏族传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宗”意味着血缘关系,“法”代表了周代的现实的政治取向,故该学者旨在强调宗法制具有浓厚的血缘政治色彩,故B项正确。“起源于中国原始社会晚期”仅归纳了部分材料主旨,故A项错误。提高周代基层治理的能力与材料主旨不符,故C项错误。宗法制消除西周诸侯割据的隐患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
7.答案:C
解析:受封诸侯在封地因地制宜进行治理,与本地土著交融,或变革习俗,或因俗而治,促进了不同部族间文化的交融.推动了区域间的文化认同,C项正确。夏朝创立了家天下的政治模式,排除A项;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控制是指中央集权制度,B项错误;君臣间的政治隶属关系是通过明确天子与诸侯之间权利义务关系实现的,材料中未体现,排除D项。
8.答案:B
解析:中国古代的国家认同,主要包括君主认同、王朝认同与文明认同三个方面。材料体现了对君主权力至高无上以及秦的官僚体制的不认同;“旧国复立”体现了没有形成“秦朝人”的整体观念,缺乏对秦的国家认同,B项正确;中国古代统治者强调天命观念,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暴政对阶级矛盾的激化,排除C项;皇帝制度的特点之一是皇权至上,排除D项。故选B项。
9.答案:A
解析:根据“宋朝皇帝的赵氏、吴越国国王钱俶、正妃孙氏以及南唐国主李氏成为百家姓前四位”可以看出,皇权独尊,其姓氏的排名也靠前,A项正确。BCD项与材料中的现象无关,排除。
10.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廷议分封制、唐朝宰相在政事堂议事、北宋讨论政事的谏院和明朝的大学士密疏言事等,都具有集思广益的特点,重在保障中央决策的合理性,D项正确。避免官员权力的膨胀只是材料中相关制度的任务之一,不是重点,A项错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本质是服务皇权,并未有效限制皇权专制,B项错误;材料中提到的制度不是为了强化对地方的垂直管理,与中央集权的加强无关,C项错误。
11.答案:B
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中央通过对郡县官员的监察和考核,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故B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的是中央对地方的管理,A项错误;在封建社会,贵族政治一直存在,故C与史实不符;郡县制的实行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但并不能消除地方割据,故D项错误。故选B项。
12.答案:B
解析:秦朝推行郡县制,加强了国家对于人口的管理,同时也打击了世家大族的势力,B项正确。秦朝依据的是功劳构建国家权力,排除A项;秦朝并未摒弃等级制度,排除C项;D项的举措不能解决题干矛盾,排除D项。
13.答案:B
解析:由题干中的“其地东至海滨,西至临洮及羌人居地”秦王朝政区范围的确定,为后来中华帝国版图的主体部分确定了基本格局”可知,秦朝建立了大一统的国家。结合所学可知,秦朝这一统治范围的实现,得益于秦朝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故B项正确;其余选项都是包含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下的举措,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CD项。故选B项。
14.答案:B
解析:“易侯邑”政策、“令列侯之国”诏都是分离诸侯国内部力量,打击诸侯国,以削弱诸侯国实力,B项正确。汉武帝时期实行推恩令,排除A项;打击诸侯国会导致中央和地方矛盾激化,排除C项;材料内容与汉初边境形势无关,排除D项。
15.答案:B
解析:魏晋时期,察举制被地方豪强掌控,弊端逐渐显现,群臣建议将选拔官员的权力下放至地方,或者拣选官员时候也多侧重资品,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品评风气影响了选官,B项正确。材料涉及的官员选拔而非考核,排除A项;材料内容与中央集权无关,排除C项;世官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就逐渐破坏了,排除D项。
16.答案:A
解析:中央官员上升幅度远远不及地方官员上升幅度,这说明唐代地方势力在膨胀,A项正确。官员数量变化无法得出中央官吏受到严密控制,排除B项;官员数量增加会造成财政支出增加,但是并不一定会导致中央财政紧张,因此中央官员增加人数有限,排除C项;D项与材料数据无因果关系,排除D项。
17.答案:D
解析:根据“行卷即考生把作品托社会名流向考官推荐,从而增加及第的希望”可得出唐玄宗时期对科举的流程进行了调整,从而增加了学子及第的概率,说明科举制在发展中适时革新,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科举的调整,而不是强调其弊端,排除A项;B项太绝对,排除B项;材料没有强调诸多腐败,排除C项。
18.答案:A
解析:题干信息重点阐释了通判的建制员额、职责权限,通判的设置起到了协理政事、审核把关、权力监督及制衡等作用,有助于行政程序规范化和流程化、弥补知州(知府)不足之处、避免出现重大失误以及防止权力的滥用、误用,因此设置通判的主要目的在于规范地方行政,A项正确。“干政”是指干预朝政(中央权力),题干信息说的是地方,此外任知州的一般是文官,武官担任较少,说通判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武人,显得多此一举,B排除;通判一般都是文官,且相互制约,不能提升军事能力,排除C项﹔通判与知州一起行使州府权力,州府总体权力未变,只是分散了,削弱的不是州府,而是知州,排除D项。
19.答案:B
解析:在蒙古旧制影响下,大臣不过是君主的家臣或奴婢,其权力不被视为威胁,因此出现皇帝大胆放权,大臣勇于任事、不加避忌的现象,故选B项;中央集权处理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而材料是君主专制,排除A项;材料强调君主专制呈现新现象,不涉及行政运作方式,排除C项;行省制是地方行政机构,而材料强调君主专制,排除D项。
20.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了朱元璋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权分三司,结合所学可知,这一举措将地方的行政、军事和司法权力都集中到了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C项正确。明朝并未真正废除行省制度,只是将行省改称为承宣布政使司,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到六部权限,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地方权力被削弱,排除D项。
21.答案:C
解析:明代废除了宰相制度,而宰相关系到“于官僚体系与皇权之间的平衡,以及官僚体制的有效性”,即宰相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制约皇权,没有了宰相的存在,君主专制日益发展,C项正确。不具备有效性的说法明显有误,排除A项;明代废除宰相加强了君主专制,所以具有民主色彩和推动制度转型的说法是不正确的,排除BD两项。
22.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天子亲笔批答,阁臣不得与闻”可知,明朝时期内阁权重,到了清朝内阁不得干预天子批阅奏章,说明清朝内阁权力受到削弱,C项正确。明朝内阁为皇帝的秘书机构,排除A项;材料强调内阁在明清的变化,无法说明行政效率提高,排除B项;清朝内阁名存实亡,作用并不明显,排除D项。
23.答案:C
解析:由材料可知,顺治皇帝设立铁牌,严禁宦官结交官员、犯法干政,体现了清初统治者吸取明朝教训,严禁宦官干政,这有利于防止皇帝大权旁落、宦官趁机窃权乱政,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加强中央集权的内容,没有涉及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严禁宦官窃权干政,违者严惩不贷,没有体现规范中官的权力运行,排除B项;皇帝掌握军政大权是因为实行君主专制制度,与禁止宦官干政无关,排除D项。
24.答案:C
解析:嘉庆否决军机处抬写的提议,又责罚将领把奏报送往军机处,说明皇帝不希望军机处权力过大,表明嘉庆重在压制军机处的权势,维护君主专制,故选C项;嘉庆年间的军机处为中枢机构,嘉庆皇帝反对军机处的优势地位,并未涉及军机处权力的分割,排除A项;嘉庆皇帝否决户部对军机处的抬写,这一举措涉及的是中央内部机构的关系,与防范内外大臣交结朋党无关,排除B项;嘉庆对军机处权势的压制,无法说明这些举措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排除D项。
25.答案:(1)政治实践:夏商周逐渐形成分封制、宗法制,以维系王室对全国的统治;春秋战国时期通过战争逐渐实现区域性统一;各诸侯国在境内逐渐建立郡县,加强统治。(每点3分,共9分)
(2)特征:“官事官办”与“民事民治”相结合。(3分)
原因:生产力水平低,国家财力有限;小农经济具有分散性与保守性;宗法、家族观念浓厚,宗族组织发达。(每点2分,共4分,任答2点即可)
(3)意义:有利于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为后世所继承和发展,奠定了后世国家治理的基础;等等。(8分)
解析:(1)政治实践:根据材料“先秦时期的思想家们就使用‘五服’等空间、区划、亲疏等级概念构筑出包容有序的统一理想”可以得出,夏商周逐渐形成分封制、宗法制,以维系王室对全国的统治;另根据材料“到战国晚期,‘定于一’‘天下为一’的学说在社会上已产生”可以归纳出,春秋战国时期通过战争逐渐实现区域性统一;结合所学知识,各诸侯国在境内逐渐建立郡县,加强统治。
(2)特征:根据材料“在‘官事官办’纵向结构之下是‘民事民治’的横向治理,由此形成国家的纵横治理结构,并作为历史传统一直承继下来”可以归纳出,“官事官办”与“民事民治"相结合。
原因:结合所学知识,秦汉时期生产力水平低,国家财力有限;根据材料“但是受制于农业帝国有限的生产剩余”可以归纳出,小农经济具有分散性与保守性;根据材料“基层社会的众多公共事务由农民通过家庭、宗族、部里或者村落来处理”可以归纳出,宗法、家族观念浓厚,宗族组织发达。
(3)意义: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秦汉时期国家治理体系,首先受到传统“大一统”观念的影响,进而有利于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其次,秦汉开创的国家治理体系,为后世所继承和发展,奠定了后世国家治理的基础;等等。
26.答案:(1)特点:具有继承性;,因俗因地而治,形式多样;不断发展完善;逐渐纳入地方管理体系,(边疆与内地划一治理);强化中央集权;(每点3分,共9分)
(2)时代意义:有利于抵御列强对我国边疆的侵略;有利于维护祖国领土完整和国家统一。(每点3分,共6分)
解析:(1)特点:根据材料一“明清两代大抵沿袭此项重要政策”得出具有继承性;根据材料一“边疆部落首领既接受朝廷的州县官爵印信,又保持原有的称号、辖境和权力,自理内部事务”得出因俗因地而治,形式多样;根据材料二“清朝在统一全国后,不断改进对边疆的治理方式,适时加大治理力度”得出不断发展完善;根据材料二“新疆实行与内地一致的行政管理制度。1885年,孤悬东海的台湾继之建省,1907年,东北的辽宁、吉林、黑龙江改设行省”结合所学知识,得出逐渐纳入地方管理体系,(边疆与内地划一治理);强化中央集权。
(2)时代意义:根据“近代边疆危机迫使清政府对其边疆治理政策进行调整,1884年11月,清廷正式批准新疆建省。新疆实行与内地一致的行政管理制度。1885年,孤悬东海的台湾继之建省,1907年,东北的辽宁、吉林、黑龙江改设行省”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有利于抵御列强对我国边疆的侵略;有利于维护祖国领土完整和国家统一。
27.答案:示例1:南方科举考试成绩逐渐领先北方,不均衡加重。(2分)
南方状元开始优于北方,到明清时期南方状元大大领先北方。这是由于自唐中叶以来,南方的经济实力渐渐超过北方,宋朝经济重心已经南移,元朝的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南方经济发展带动了文化的进步,江浙一带尤其成为人才集中地区人才辈出;南宋时期政治中心向南方转移,南方政局相对稳定,南北差距加大。(8分)
科举制反映了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和人才的发达程度,体现出了综合实力的竞争,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力条件,有益于政治体制的稳固与向学风气的形成。(2分)
示例2:宋朝科举制比唐朝更为发达完善。(2分)
宋朝科举每次录取的数量和录取总数都领先唐朝(每年平均录取人数很多)。这是由于宋朝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大力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宋朝分散机构权力,也需要大量的官员,导致冗官现象;宋朝根本改变了唐朝仍然流行的重视家族背景的门第观念,科举制原则上向全社会开放,更加强调公平竞争,促进了人才的涌现(如答印刷术的发展、教育的发展也可适当给分)。科举制的发展有益于政治体制的稳固与向学风气的形成。(10分)
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解答本题,可以从整体上回答,如科举考试历史悠久;可以选择一个朝代回答,如宋朝科举制与崇文抑武;可以从一个方面回答,如从状元分布看经济重心难移。可以两个朝代进行比较,如唐宋科举制的发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