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秘密★启用前曲靖市第二中学2021-2022学年春季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试历史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座位号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第I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1.商代官吏大多是以王室为中心的贵族,他们有的是“旧邦”的首领,而更多的是王室近亲建立的新宗这些新旧贵族,有的受封在外地建成侯伯之国,有的在王室担任各级官职。这说明商代A.通过分封制开发了边疆地区B.建立完备的中央官僚体系C.已形成天下共主的政治格局D.利用宗法关系来维护统治2.战国时期,法家两大派之一的田齐法家主张“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君臣不用礼仪教训则不详。”这反映其思想特点是A.尚法存礼B.尊法敬天C.崇德重法D.外儒内法3.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墨子认为国家的职责是“一同国之义”。《道德经》记载,“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这反映了A.儒墨的思想具有趋同的特点B.道家思想具有消极避世色彩C.诸子主张均适应了时代潮流D.诸子思想差异源于时代变革4.“天下”一词最早出现于《尚书》,此时的“天下”并不包括蛮夷戎狄所构成的“四海”。至战国时,孟子提出“以夏变夷”,“天下”亦将“四海”纳人其中。这一变化反映当时A.华夏认同观念有所发展B.中央集权逐步强化C.周天子的权力不断增强D.儒家思想成为主流h405.如图显示,战国后期不同的货币流通区域出现了重合的趋势。这表明A.各诸侯国的小农经济发展迅速B.秦朝统一货币具有一定的基础C.诸侯国之间的经济差距已消失D.改革货币形制成为各诸侯共识6.秦朝时期,在人多地少的狭乡,其授田通常为一户百亩,甚或更少;但在地广人稀的地区,特别是在南方所谓“新地”,比如洞庭郡,其授田似乎没有限额,且授田税率也较中原为低。这一做法A.促进了人口大规模南迁B.提高了基层治理的能力C.扩大了秦朝的统治区域D.体现了因地制宜的原则7.史学文献《战国策》中描述当时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蹋(蹴)鞠者。”西汉学者刘向《别录》载:“蹋鞠,兵势也,所以练武士、知有材也,皆因嬉戏而讲练之。”如图为河南南阳方城县东关村汉墓出土的画像石踢鞠图。上述史料可以说明A.汉代社会文化生活丰富多彩B.球类运动源于汉代军事操练C.蹋鞠活动社会影响较为广泛D.汉代社会主流思想发生变化8.西汉宣帝晚年,曾与太子刘奭闲聊,刘奭认为皇帝执刑太深,宜用儒生实施仁政。宣帝勃然作色道:“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并感慨道:“将来乱我家者,太子也。”这说明汉宣帝治国A.儒法并用宽严相济B.严格遵循西汉制度C.休养生息施行仁政D.教育储君依法治国9.汉初,选官的重要途径“任子”,指的是二千石以上的高官,任职满三年,可保举子弟一人为后备官吏。汉武帝时,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命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考核合格者任以官职,并成为制度。这一变化A.推动了儒学政治地位的提高B.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C.防止了官僚门阀集团的形成D.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h40曲靖市第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 史(考试时间:120分钟 满分:100分)第Ⅰ卷(选择题 共60分)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1.商代官吏大多是以王室为中心的贵族,他们有的是“旧邦”的首领,而更多的是王室近亲建立的新宗这些新旧贵族,有的受封在外地建成侯伯之国,有的在王室担任各级官职。这说明商代A.通过分封制开发了边疆地区 B.建立完备的中央官僚体系C.已形成天下共主的政治格局 D.利用宗法关系来维护统治【答案】D【解析】商代的官吏多是以王室为中心的贵族,这体现了商代官吏的任命重视血缘和亲情,说明商代利用宗法关系来维护统治,D项正确。2.战国时期,法家两大派之一的田齐法家主张“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君臣不用礼仪教训则不详。”这反映其思想特点是A.尚法存礼 B.尊法敬天 C.崇德重法 D.外儒内法【答案】A【解析】从材料“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体现的是尚法,从“君臣不用礼仪教训则不详”体现的是存礼;C选项德与礼并非一个概念,材料讲的是礼仪,强调的是“礼”而不是“德”;B选项的敬天无法体现;D选项外儒内法是董仲舒改造之后的儒学特点。3.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墨子认为国家的职责是“一同国之义”。《道德经》记载,“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这反映了A.儒墨的思想具有趋同的特点 B.道家思想具有消极避世色彩C.诸子主张均适应了时代潮流 D.诸子思想差异源于时代变革【答案】D【解析】据材料“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墨子认为国家的职责是‘一同国之义’。《道德经》记载,‘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可知孟子主张王道,墨子主张共同的价值观,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他们的治国理念各不相同,但都是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而提出的,故选D项;儒家的仁是有等级的,墨家主张无差别的爱,两者并不趋同,排除A项;道家的“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思想具有消极色彩,但这里的无为而治是治国理念,排除B项;战国时期法家思想顺应时代潮流,受到了统治者重视,其他学派并没有顺应时代潮流,排除C项。4. “天下”一词最早出现于《尚书》,此时的“天下”并不包括蛮夷戎狄所构成的“四海”。至战国时,孟子提出“以夏变夷”,“天下”亦将“四海”纳入其中。这一变化反映当时A.华夏认同观念有所发展 B.中央集权逐步强化C.周天子的权力不断增强 D.儒家思想成为主流【答案】A【解析】据材料“‘天下’亦将‘四海’纳入其中”可知战国时期华夏认同观念有所发展,包括蛮夷戎狄所构成的“四海”,故选A项;秦朝到清朝,中央集权逐步强化,排除B项;战国时期,周天子势力衰微,排除C项;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排除D项。5.如图显示,战国后期不同的货币流通区域出现了重合的趋势。这表明A.各诸侯国的小农经济发展迅 B.秦朝统一货币具有一定的基础C.诸侯国之间的经济差距已消失 D.改革货币形制成为各诸侯共识【答案】B【详解】根据图示信息可知,齐国和燕国用刀币,韩国赵国和魏国用布币,这些信息体现了战国后期不同的货币流通区域出现了重合的趋势,B项正确;图示信息主要涉及货币情况,不能体现各诸侯国的小农经济发展迅速,排除A项;战国时期,秦国独强,诸侯国之间的经济差距不是消失,排除C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改革币制成为诸侯共识,排除D项。故选B项。6.秦朝时期,在人多地少的狭乡,其授田通常为一户百亩,甚或更少;但在地广人稀的地区,特别是在南方所谓“新地”,比如洞庭郡,其授田似乎没有限额,且授田税率也较中原为低。这一做法A.促进了人口大规模南迁 B.提高了基层治理的能力C.扩大了秦朝的统治区域 D.体现了因地制宜的原则【答案】D【详解】根据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可知,秦朝根据南北土地资源和人口因素不同采取不同的授田制度,体现了因地制宜的原则,D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秦朝的授田制有利于人口的南迁,但“大规模”一词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内容未涉及基层治理,排除B项;授田只能在已有的国土上进行,因此与扩大统治区域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7.史学文献《战国策》中描述当时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蹋(蹴)鞠者。”西汉学者刘向《别录》载:“蹋鞠,兵势也,所以练武士、知有材也,皆因嬉戏而讲练之。”如图为河南南阳方城县东关村汉墓出土的画像石蹋鞠图。上述史料可以说明A.汉代社会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B.球类运动源于汉代军事操练C.蹋鞠活动社会影响较为广泛 D.汉代社会主流思想发生变化【答案】C【详解】依据《战国策》的描述可知,在春秋战国时期,民间就已流行起娱乐性的蹋鞠游戏了,按照刘向的解读,蹋鞠开始用于军中练兵,成为军事训练的一种方式,汉代画像石表明其已经成为社会文化活动之一。综合材料信息可知,蹋鞠活动的社会影响较为广泛,C项正确;材料中的图文史料只展现了一种文化活动,无法体现“丰富多彩”,排除A项;该史料可以说明蹋鞠存在于汉代,但无法佐证其源于汉代,排除B项;该史料与汉代主流思想变化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8.西汉宣帝晚年,曾与太子刘奭闲聊,刘奭认为皇帝执刑太深,宜用儒生实施仁政。宣帝勃然作色道:“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并感慨道:“将来乱我家者,太子也。”这说明汉宣帝治国A.儒法并用宽严相济 B.严格遵循西汉制度C.休养生息施行仁政 D.教育储君依法治国【答案】A【详解】据材料关键词“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可知当时儒法并用宽严相济,A项正确;霸王道并不等同于西汉制度,排除B项;据材料“刘奭认为皇帝执刑太深,宜用儒生实施仁政”可知,C项与汉宣帝治国无关,排除;D项“依法治国”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A项9.汉初,选官的重要途径“任子”,指的是二千石以上的高官,任职满三年,可保举子弟一人为后备官吏。汉武帝时,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命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考核合格者任以官职,并成为制度。这一变化A.推动了儒学政治地位的提高 B.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C.防止了官僚门阀集团的形成 D.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答案】B【详解】汉代选官由“任子”向举孝廉,即察举制转变,但察举制下的官员选拔仍然需要中央政府进行考核,这说明该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项正确。10.下图为南北朝时期北齐到隋唐政府机构变化示意图,这一变化A.加强了中枢决策权 B.避免了相权被分割C.降低了政令的执行效率 D.使中央机构分工更明确11.东晋时期,皇权受制于士族门阀,朝廷中重要官职均为门阀士族把持,庶人不能染指。至于左右朝政的六品以上的宰辅,更是完全由士族垄断。这反映出当时A.庶族地主不满生存现状 B.士族成为权贵攀附对象C.门阀之间争夺核心权力 D.社会阶层流动受到阻碍【答案】D【详解】东晋时期,士族门阀把持朝廷的重要官职,将庶族地主排除在外,六品以上的宰辅完全由士族垄断等,反映出当时社会阶层流动受到阻碍,D项正确;庶族地主不满生存现状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A项;材料不能说明士族成为权贵攀附对象,排除B项;门阀之间争夺核心权力并非材料主旨,排除C项。故先选D项。12.下图是学者阎步克对南北朝时期新兴的政治文化的比较。这反映出A.南朝政治文化的成熟 B.南北实力的此消彼长C.民族交融的历史潮流 D.北朝政治文化的优势【答案】D【详解】人材料中南北朝的对比可得出,北朝强调训练各种技艺的同时,还关心政治,积极从政,较南朝的生活更加丰富,体现出北朝的政治文化优势,D项正确;从材料可得出南朝政治并不成熟,排除A项;“此消彼长”没有体现,排除B项;材料没有民族交融,排除C项。故选D项。13.唐朝中期以前,政府主要依靠各级官吏来维护市场交易秩序,之后,官府还利用牙人(买卖双方的中间人)、行会等来协助官府执行相关政策。这反映了唐朝A.城市中坊市的界限已打破 B.城市商品经济繁荣发展C.政府对市场管理日益强化 D.运用各种手段管理经济【答案】B【详解】唐朝中期以后,官府逐渐不再直接对商品经济进行管理,这有利于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B项正确。干扰项,城市中坊市界限被打破是在宋代,A 项错误; 材料中现象说明唐朝政府对市场的管理日益放松,C项错误。14.白居易《重赋》中评价两税法:“国家定两税,本意在爱人。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浚(攫取)我以求宠,敛索(征敛勒索)无冬春。”材料表明A.两税法改变了征税标准 B.两税法扩大了征税来源C.两税法增加了政府收入 D.两税法加重了百姓负担【答案】D【详解】根据材料“浚(攫取)我以求宠,敛索(征敛勒索)无冬春”可知,两税法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因“贪吏”加重对百姓的盘剥导致百姓负担加重,D项正确;白居易意在强调两税法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未提及征税标准和征税来源的变化,A、B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合,排除;百姓的负担加重并不等同于政府收入增加,排除C项。故选D项。15.北宋建立以后,人口增长迅速。据统计,989年至1109年,北宋全国户数从650万增长到2088万,按每户5口左右推算,北宋实际人口应当超过1亿。北宋人口的迅速增长A.推动了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 B.造成人地矛盾日益激化C.得益于传统农业的突出发展 D.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答案】C【详解】宋代农业耕作技术进一步提高,出现了一年三熟制和种植经济作物的现象,粮食产量得以提高,传统农业的发展促进了人口的迅速增长,C项正确。经济重心的进一步南移主要是因为北民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和劳动力,A项 错误。16.郑思肖,宋末元初著名画家,南宋灭亡后改名“思肖( “肖”为繁体‘赵’字的一部分)”。其笔下的兰花疏而不空、无根无土,意境深远。他在其代表作《墨兰图》上自题“一国之香,一国之殇"。这反映出当时A.文化的地域性特征浓厚 B.艺术创作受到时代影响C.以兰花为重的文人意趣 D.世俗绘画的迅速兴起【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中“‘肖’为繁体‘赵’字的一部分”“疏而不空、无根无土”“一国之殇”等可知,这体现出作者不忘故国的情感,说明艺术创作受到时代变迁的影响,故B项正确。干扰项: 材料强调的是郑思肖借兰花表达爱国之情,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墨兰图》是文人画,不是世俗绘画,故D项错误。17.在宋代,弋阳区满山遍开的海棠花多的可当柴烧,而“京师江淮尤竞植之,每一价不下数十金;在闽广每支价值数文的茉莉花运至宋都临安后平均每枝价值200文。这表明在宋代A.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 B.商业发展存在地域差异C.花卉鉴赏存在地域差异 D.经济作物的种植较广泛【答案】B【详解】材料没有南北经济发展水平的比较,无法得出经济重心难移完成的结论,A项错误。海棠花在弋阳量多贱,而到了城价格翻了好多,茉莉花在闽广和临安的价格也相差较大,这说明都城市场发展成熟,而偏远地区的市场欠发达,商业发存在域差异。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花卉在不同地区的价格变化,与花卉欣赏无关。C项错误。虽然花卉种植属于经济作物的种植,但材料只涉及个别花卉品种的种植信息, 并未涉及其他经济作物的种植情况,无出济作种植较泛的结论。D项错误。18.阅读下表。据此可知,宋代宋仁宗年间 欧阳修、蔡襄等文官指出,政坛上“很多人心中没有廉耻忠义,只是一 味追求世俗名利,社会风气日益下降”宋高宗年间 朝廷中的部分官员认为需要改变“靖康之祸后,很多人看到二帝被金人 掳走,神态形同陌生人一般,很少有人仗义进言与金决战”的状况宋孝宗年间 名相陈俊卿指出衡量人才的标准,提出:“有气节的人,即使有点小过失, 是可以被包容的;邪佞之徒,即使再有才能,也要仔细斟酌考察。”A.民族意识不断增强 B.崇尚气节教育C.儒学地位有所动摇 D.推崇重文抑武【答案】B【详解】宋仁宗年间,文人士大夫提倡忠君之风和廉耻之节,强调对社会的责任感;宋高宗年间,朝廷中的部分官员认为需要改变气节不够的状况;孝宗年间,上层在人才选拔标准上突出气节。综上所述宋代崇尚气节教育,选B项。材料强调的是气节,不是民族意识,A项错误解读材料信息,排除;宋明理学是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宋代儒学地位并未动摇,排除C项;重文抑武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D项。19.元朝中央和地方各级行政官员的选用,都要通过中书省吏部,但监察系统官员的任用,则由御史台在本系统内自行选择,监察系统官员的迁调,主要也在本系统之内进行。这反映出元政府意在A.发挥监察机构的制衡作用 B.贯彻蒙古贵族的政治传统C.削弱宰相为首的政治势力 D.确保监察机构的权力至上【答案】A【详解】元朝监察系统的官员由御史台在本系统内自行选择,这体现了元代监察系统的相对独立性,这主要是为了发挥监察机构在国家机器中的制衡作用,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蒙古贵族的政治传统,B项错误;监察官员针对的是除皇帝外的一切官员,而不仅仅是以宰相为首的政治势力,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监察体系的相对独立性,而非监察机构的权力至上,D项说法错误。20.明朝初期规定内阁大学士为正五品官,且不得设置官署僚佐,六部由皇帝直接领导,六部尚书为正二品官;到明朝中后期,内阁学士参与议政,有“票拟”之权,官阶定为正一品。这一变化反映出明朝A.决策中心发生改变 B.中央集权得到加强C.内阁成为法定机构 D.政府运行机制调整【答案】D【详解】明朝中后期内阁权力增强、地位提高,反映出明朝政府运行机制进行了调整,故D项正确。虽然内阁学士参与议政,有“票拟”之权,但最终决策权仍掌握在皇帝手中,故A项排除;材料讲的是明朝政府运行机制的调整,未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B项排除;内阁始终未取得法定地位,C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故排除21.明代万历(1573一1620年)时期的吏部尚书张瀚曾说,其先祖在成化(1465一1487年)末年以白银一锭购买纺织机床一张,后增加到二十余张,最后富至数万金,规模扩大数十倍。张瀚先祖能够大规模经营,说明明朝中后期A.纺织领域出现新的生产关系 B.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变化C.商人通过科举提高社会地位 D.官商勾结社会矛盾尖锐【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中关键信息"以白银一锭购买纺织机床一张。...规模扩大数十倍"可知,张瀚的先祖组建了集中的手工工场,使用自由雇佣劳动进行较大规模的生产,说明明朝中后期纺织领域出现新的生产关系,A项正确。当时的社会经济结构并未发生变化,仍是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B项错误。22.在清代,从知县到中高级官吏的任命,都由皇帝亲自考察,吏部只负责官吏的考核。官员上任、到任、升迁或者转任换地,皇帝也要亲自接见。这表明清朝A.官吏的任命具有随机性质 B.吏部职权下降官员无所事事C.君主权力得到进一步加强 D.官吏的考核由皇帝直接负责【答案】C【详解】材料“从知县到中高级官吏的任命,都由皇帝亲自考察”等信息显示清朝君主权力得到进一步加强,故C正确;依据材料“从知县到中高级官吏的任命,都由皇帝亲自考察”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官吏任命由皇帝控制,故排除A;依据材料“吏部只负责官吏的考核”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B说法片面,故排除B;依据材料“吏部只负责官吏的考核”信息可知D说法错误,排除。故选:Co23.近代以来西方学者将古代中国科技简单概括为“经验科学”,近年来有中国学者指出中国古代科技因社会需求导致技术进步,因技术进步推动科学认知,这是有别于西方的“第三条”道路的。这表明A.中西科技发展道路相互借 B.古代中国未能产生近代科技C.中国古代科学注重经验总结 D.不同文明视角影响历史认知【答案】C【详解】由材料“西方学者将古代中国科技简单概括为‘经验科学””和“中国学者指出中国古代科技因社会需求导致技术进步,因技术进步推动科学认知,这是有别于西方的第三条'道路"可知,材料中对中国科学的不同认识是因为不同的研究视角造成的,所以不同文明视角影响历史认知,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中国科技的发展借鉴了西方的内容,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近代西方学者和现代中国学者对古代中国科技的不同认识,没有体现古代中国科技与近代科技之间的关系,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近代西方学者和现代中国学者对古代中国科技的不同认识,没有体现中国古代科学注重经验总结,排除C项。故选D项。24.五代时期著名宰相冯道,历五代十一帝,世称"十朝元老"。但后世很多史学家认。为他是没有节操的人,朝秦暮楚,如欧阳修斥其为"无廉耻者",司马贬其为“奸臣之尤”。但李贽却对冯道倍加赞扬,这体出李贽A.批判“存天理,灭人欲”观念 B.离经叛道的反正统思想C.提倡经世致用以挽救社会危机 D.采取辩证方法评价人物【答案】B【详解】历史上很多史学家认为冯道是丧失大节的人,这体现了他们用儒家的道德标准来评判冯道的为人处世,而李贽却对冯道大加赞赏,则体现出他反对封建正统思想影响下的愚忠观念,故B项正确。25.为适应列强要求,清政府于1861年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该衙门独立于六部之外,是一个专门办理涉外事务的新式行政机构。官员由军机大臣、大学士、尚书、侍郎中指派兼任。其规则仿军机处办理。这反映了A.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B.清政府沦为洋人朝廷C.外交近代转型的趋势 D.专制集权遭到了破坏【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为为适应列强要求,清政府于1861年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负责办理对外交涉及通商、海关等事务。其规则虽然仿军机处办理,但体现了清政府在被动状态下的近代外交,反映了外交近代转型的趋势,C项正确;“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不是材料主旨,排除A项;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沦为洋人朝廷,排除B项;材料与专制集权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26.下表反映的是西方人对近代中国某场运动态度的变化情况,该运动运动前期 我们无法赞扬美国代表提出的通过干涉支持现政权,镇压中国革命的报告。运动后期 一般人必定放弃对该运动广大的同情,可用武力对.....人类的敌人进攻了。A.爆发的根本原因是民族矛盾的激化 B.具有强烈的盲目排外的色彩C.失败的原因在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D.是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可以看出,西方人对于这一运动从观望到镇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运动应当是太平天国运动,其失败的原因在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C项正确;爆发的原因是社会矛盾的激化,排除A项;义和团运动带有盲目排外的色彩,排除B项;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阶级领导的,不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排除D项。故选C项。27. 自从中国市场根据1842年的条约开放以来,中国的茶叶和丝向大不列颠的出口额不断增长,而英国工业品对中国的出口,整个来却没有变化。现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是中英两国A.市场的开放度不同 B.工业水平迥异C.社会购买力有差距 D.经济性质不同【答案】D【详解】当时中英两国的经济性质截然不同,中国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封建经济,英国是奉行自由主义的资本主义经济,从根本上决定了两国间贸易的巨大差异,故答案为D项。A、B、C三项都是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可排除。28.1903年,郭礼征在镇江筹建大照电灯公司,经常镇道署呈报江苏抚院获准立案,拨荷花塘官地作为建厂地基,并暂借规银1万两。次年,从国外订购发电机、锅炉等设备陆续进行安装。绅商居民因担心破坏风水,阻挠立杆架线,郭礼征登门协商,历时7个月才架线完工。由此可知A.国民政府鼓励民族工业发展 B.晚清政府积极推进洋务运动C.中国近代化受制于多种因素 D.民族工业完全依赖外国资本【答案】C【详解】根据题干可知,郭礼征筹建大照电灯公司一方面受清政府的监督管束,另一方面受到保守势力的阻挠而进展缓慢,反映了中国近代化进程的曲折性,故C项符合题意;1903年处于晚清时期,并非国民政府时期,排除A项;洋务运动以甲午战败为破产标志,排除B项;完全依赖说法过于绝对且题干中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C。29.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许多学者指责李鸿章父子卖国自保,两江总督张之洞强烈反对批准条约,数百名汇聚在北京应试的各省举子几次联名上书清廷,请求清帝废除条约,迁都内地,继续战斗。这表明A.洋务派内部已开始分裂B.维新变法运动拉开序幕C.民族危机激发爱国精神D.爱国运动改变战争结局【答案】C【详解】张之洞反对批准条约不代表洋务派内部分裂,故A项错误;维新变法运动开始于1898年,B项与材料时间不符;学者对签约的李氏父子进行指责,张之洞强烈反对批准该条约,学子们联名上书等都体现了爱国精神,故C项符合题意;这种爱国运动没有改变甲午中日战争的结局,故D项错误。30.结合所学,分析下表,对此解读正确的是1895—1911年商办工业企业行业结构状况表(部分)类别 1895—1900年 1901—1904年 1905—1911年创办企业数 资本额(万元) 创办企业数 资本额(万元) 创办企业数 资本额(万元)轻工业 111 1524.8 62 1515.8 408 5198.1重矿业 18 376.7 20 486.0 77 2322.7交通业 53 62.2 43 3459.9 104 3926.9——据《中国现代化历程》资料整理订定A.重矿业和交通业的发展始终处于领先地位B.以轻工业为主的民族工业发展相对较快C.传统经济形式已然淡出历史舞台D.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已经形成【答案】B【详解】由材料“1895—1911年商办工业企业行业结构状况表”可知,1895—1911年各阶段的商办工业企业中,轻工业的创办企业数和资本额始终增长较快,说明清末时期以轻工业为主的民族工业发展相对较快,B项正确;重矿业和交通业的发展始终处于领先地位,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项;由所学知识可知,在中国近代,传统的小农经济形式一直存在,直到三大改造完成后才淡出历史舞台,排除C项;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才建成了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40分)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材料在晚清道光、 咸丰年间,即19世纪中期,出现了所谓“千古未有之变局”。这种变局向中国人提出了两个十分严峻而紧迫的历史新课题,这就是:抵抗外来侵略,争取国家和民族的独立;顺应世界近代化潮流,实现中国社会的全面转型。——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答案】(10分)示例1:论题:19世纪中期中国出现了大变局(2分)阐述:经过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冲突,19世纪中期的中国社会出现了“千古未有之变局”。政治上,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使中国丧失了司法、关税、领土等大量主权;经济上,外国资本凭借不平等条约,从沿海深入内地,使大量商品涌入中国,中国传统农业和手工业遭到严重冲击,中国经济结构出现变动;思想文化上,西方宗教与文化在坚船利炮掩护下涌入中国,中西文化交流融会,开始了中国文化近代化的历程。(7分,言之成理即可)综上所述,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势力的侵入,引发了19世纪中期中国的大变局。(1分)示例2:论题:19世纪中期中国人面临两大历史新课题(2分)阐述:19世纪中期,世界形势与中国均发生巨大变化:英、法、美等西方主要国家在经过资产阶级革命以后,逐渐走上近代工业化道路,近代化成为世界潮流;经过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被迫开放国门,丧失了大量主权,国家独立自主地位丧失。由此,反抗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和追随世界近代化潮流成为这个时代的新课题,非常紧迫地摆在中国人面前。(7分,言之成理即可)综上所述,19世纪中期,争取国家独立自主和发展近代化成为中国人的两大历史新课题。(1分)(“示例”仅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解析】首先,考生需要阅读材料,从中提取出自己感兴趣或者比较熟悉的论题,提取论题可以是就材料整体而言,也可以是就材料中的一部分或者任意一点来提取。一般情况下,选择材料中的一部分更好提取论题,也更容易进行论证分析。例如,由材料“在晚清道光、 咸丰年间,即19世纪中期,出现了所谓‘千古未有之变局’”可以提取的论题是:19世纪中期中国出现了大变局;由材料“这种变局向中国人提出了两个十分严峻而紧迫的历史新课题,这就是:抵抗外来侵略,争取国家和民族的独立;顺应世界近代化潮流,实现中国社会的全面转型”可以提取的论题是:19世纪中期中国人面临两大历史新课题。然后,结合自己提取的论题和所学相关的历史知识,选择恰当的史实进行分析论证。如选择的论题是“19世纪中期中国出现了大变局”,则需要选择所学19世纪中期我国面临的两次鸦片战争,来分析两次鸦片战争给我国带来的变化,注意要从政治、经济和思想等多角度分析;如果选择的论题是“19世纪中期中国人面临两大历史新课题”,则需要结合所学19世纪中期世界发展趋势和我国面临的变化来分析,为什么我国要争取民族独立和进行近代化。最后,总结陈词,概括出自己由史实和论证得出的结论,证明自己论证的论题是正确的即可。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材料一 唐朝时,周边各族迅速发展,唐初东突厥多次南下进攻。贞观年间,唐军大举反击,击败并俘获东突厥可汗,东突厥汗国灭亡。唐玄宗统治时期,东北的轶羯族粟末部强大起来,唐玄宗册封其首领为渤海郡王。唐代吸收前代的经验,在归顺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创建都护府与羁縻府州,以本族首领为都督、刺史,并得以世袭。吐蕃也模仿唐朝制度,设置各级官员,委任官吏,还多次遣使向唐朝求婚,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先后嫁给吐蕃赞普。唐移宗时与吐蕃会盟,盟约里写道:“患难相恤,暴掠不作。”材料二 清廷在对边疆地区进行管理时,凡军国大权以及制定法律、机构配置、军队部署、民族上层分子的封赏爵禄,都需要经过中央政府的认可。至于征收赋税、摊派徭役等地方性管理事务,都由各所在民族头领或官员自行处理或支配。清政府根据边疆地区各民族之间的历史传统和信仰习惯的差别,采取不同的行政管理方式。东北诸民族与满族关系密切,清政府多采取八旗制;蒙古族则用盟旗制,维吾尔族仍沿袭伯克制,西藏则以噶厦治政,西南等地区的少数民族实行土司制等。不仅如此,清朝统治者还对各民族的头领人物都竭力加以优待,同时采用分而治之的方式加以防范。——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稳定边疆的方式,概括清朝边疆施政的特点。(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边疆治理对中华文明发展的影响。(4分)(1)方式:战争、册封、和亲、会盟、设置专门管理机构;(3分)特点:兼具然承性和创新性:中快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因俗而治,因地制宜。(3分)(2)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加强了民族的胶鼬有荆利册铁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莫定了中国域的基础。(4分)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材料 唐朝长安城的坊市制度不仅进行了市与坊的划分,而且在市内又设有行与肆。随着商业的繁荣,产生了许多新兴行业,如绢行、肉行、药行等。市坊制对市坊、行、肆的划分推动了行业分工的细化。在商业发展的推动下,长安城内出现了南市与北市,城郊草市的繁荣扩大了城市规模,推动了古代城市化进程。市坊的划分将商业贸易空间规定在狭小的范围内,政府还运用行政法律手段限制市的规模的扩大。经考古勘测,长安城面积约为83平方公里,东西两市分别为0.924平方公里、0.956平方公里,仅为长安城面积的2.2%。市坊制下的商业贸易活动范围十分有限,无法满足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需要,也不利于商人扩大经营。市坊之下商业原有市铺已经划定,投身贩卖之业的平民不得不进行灵活性较强的流贩贸易。唐初,对坊市商贩征税为“三十税一”,后来变为“税十之一”甚至“税五之一”。中唐以后,管理者“大索长安中商贾所有货,意其不实,辄加榜捶,人不胜苦,有缢死者”,政府越来越腐化,许多措施弊端显露,坊市制度走向瓦解。——摘编自李小虎、卢川《从市坊制度看唐代商业发展》(1)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唐代坊市制度的积极作用。(4分)(2)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唐朝后期市坊萧条和走向瓦解的原因。(6分)答案:(1)作用:①推动了行业分工的细化;②提供了城市居民必需的生活用品;③带动了周边商业的繁荣,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商业的发展;④方便了城市管理,推动了古代城市化进程;⑤有利于维护社会和统治秩序的稳定。(每点1分,答出4点即可)(2)原因:①根本因素是封建专制制度的存在;(2分)②无法满足居民日常生活;③政府限制市的规模;④政府实行重税政策和吏治腐败;⑤社会动乱;⑥商业发展的冲击。(以上每点2分,答出2点即可)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材料一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宋代书院,作为教育机构中重要的一环,培养了许多人才。由于书院实行自由讲学,讲求相互辩论,一些名儒往往在书院就各种学术问题展开讨论,这对宋代学术的发展有着难以估量的积极作用。书院对学生入学不做限制,一些会因学生甚全可以寄读,这有利于教育的普及。从中央到地方对教育的重视,使得宋朝各类学校众多,管理规范,既培养了大批人才,也促进了宋代文化的繁荣。——游彪:《宋史:文治昌盛武功弱势》材料二 宋代书院受到各方重视,总数达到720所,唐五代书院总和的10倍以上,可谓多矣...... 在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年)至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60余年的时间内,朝廷通过赐田、赐额、赐书、召见山长、封官嘉奖等一系列措施对书院加以褒扬,培植出以岳麓、白鹿洞、睢阳、嵩阳为代表的“天下四大书院”,这四大书院以其声名显赫之势,获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同,集中体现了宋初书院替代官学的作用以及由此而被强化的教育教学功能。——摘编自邓洪波《宋代书院的开拓与进取》(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书院的特点。(4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书院兴盛的影响。(6分)答案:(1)特点:学术氛围浓厚:学校种类众多:入学门槛低:管理规范。(4分)(2)影响:为北宋培养了大批人才;推动科举制发展;有利于教育的普及:促进儒学复兴运动和理学的产生;有利于儒学的传播:促进宋代文化餐荣。(6分)(答出三点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历史.pdf 期末考试试卷答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