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纲要上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知识脉络和同步训练(word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中外纲要上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知识脉络和同步训练(word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中外纲要上.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知识脉络和同步训练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知识脉络
一、西汉的统治
1.西汉的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
2.西汉初期的统治
(1)政治
①中央:汉承秦制,有所损益。
②地方:采取郡县与分封并行体制。
③王国问题初步解决:汉景帝“削藩”和平定“七国之乱”。
(2)经济:采取“与民休息”政策,出现“文景之治”。
(3)思想:尊奉黄老无为思想。
3.汉武帝时西汉的强盛
(1)政治
①设置中朝,加强皇权,削弱丞相权力。
②颁行“推恩令”,成功削弱诸侯王的势力。
③实行察举制,确立新的官吏选拔制度。
④设置刺史,负责对郡级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巡视监察。
⑤任用酷吏,严厉打击社会势力的不法行为。
(2)经济
①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
②实行盐铁官营,由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
③推行均输平准,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平抑物价。
④抑制工商业者,向他们征收财产税。
(3)思想:尊崇儒术,设五经博士,儒学独尊地位确立,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4)稳固边疆开拓疆域
①任用卫青、霍去病为将,夺取了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
②在河西走廊设立酒泉、武威、张掖、敦煌四郡。
③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丝绸之路)。
④公元前60年设置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
二、东汉的统治
1.东汉的建立:25年,西汉宗室刘秀重建汉朝,不久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2.光武中兴
(1)措施:增强尚书台的作用;严格控制外戚干政;裁并郡县,裁减官吏,节省开支;整顿吏治,惩处贪污腐败;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释放奴婢;重视儒学。
(2)结果:政局稳定,经济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3.衰落
(1)原因:
①东汉中期以后,出现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
②“党锢之祸”加剧了政治危机。
③豪强地主势力发展迅速,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2)结果:黄巾起义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基础。地方出现了军阀割据局面,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三、两汉的文化
领域 时期 代表性成就 特点或历史地位(意义)
史学 西汉 司马迁《史记》 (1)首创纪传体通史体裁 (2)是一部兼具史学和文学特色的不朽名著
东汉 班固《汉书》 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文学 汉代 汉赋 是一种介于韵文和散文之间的文体,讲究铺陈排比,辞藻华丽
乐府诗 很多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情况
五言诗 东汉民间流行,语言朴实、生动,传播广泛
科技 战国至 西汉 《黄帝内经》 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东汉 《神农本草经》 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九章算术》 在中国数学史乃至世界数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蔡伦改进 造纸术 推动纸成为主要书写材料,大大促进了中国和世界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同步训练
一、单选题
1.汉武帝颁布“推恩令”主要是为了( )
A.加强中央集权 B.扩大地方权力
C.推行郡县制 D.削弱相权
2.“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摘自晁错《削藩策》),此策略发展到汉武帝时实行的是:( )
A.削藩 B.平定七国之乱
C.推恩令 D.建立中朝制度
3.中国古代某思想家据“《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这位思想家是( )
A.孔子B.董仲舒C.朱熹D.李贽
4.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分天下为13州,每一州设刺史一名。刺史的主要职责是( )
A.负责监察
B.征收赋税,征发徭役和兵役
C.推荐和选拔地方人才
D.加强对地方官的控制和管理
5.汉武帝时期,设立中央官学,培养《五经》博士。中央官学的建立( )
A.推动了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
B.打破了依靠血缘垄断官职的局面
C.有利于学生思想创新和个性发展
D.促进了百家争鸣局面进一步发展
6.汉代民间的原始宗教信仰的主要特点是多神崇拜,最为流行的当属祖先崇拜。由于统治阶级的大力提倡,祭祀祖先成为汉代民间的重要风俗。这反映了汉代( )
A.宗法制度体系日益完善
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
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D.君权神授被人们普遍接受
7.西汉初年,刘邦封置诸侯王国.封子弟为王,功臣为侯,并规定“非刘氏不王.非有功不侯”。这表明刘邦推行分封制意在( )
A.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B.继承西周的政治体制
C.确保皇位传承稳固
D.否定秦朝的政治体制
8.完全脱离历史事实而胡编乱造的“伪历史剧”“穿越剧”流行,引起了历史学者的批判和担忧。下列情节均摘自时下热门电视剧,其中可能有一定历史依据的是( )
A.汉文帝宠臣邓通因经营铸币而致富
B.北宋士子章敦在家中温习四书五经
C.西周商人孟孙纠贩卖青铜农具而发家
D.北宋商人李汉章在广州销售汝窑瓷
9.孔子时代,儒家比较侧重强调“仁”和“礼”,汉代儒家比较侧重强调“孝”,并有“汉以孝治天下”之说。据此推知其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儒学深受黄老之学的影响
B.察举制取代了军功授爵制
C.汉武帝采取诸多尊儒措施
D.汉代巩固统治的现实需要
10.中国古代先后产生了多种选官制度,下列最能体现西汉时期主流选官制度的是( )
A.“在每州设置大中正,郡县设小中正,中正官以在中央任官的本地人充任。郡县中正官评定本地人的等第,作为政府用人授官的准则。”
B.“为了摧毁门阀,拔擢人才,故特准士人自行报名,参加策试,及第者得任官职。”
C.“令天下郡国每年举孝子、廉吏各一人;孝廉之举,遂成定制。”
D.“题目囿于四书五经,文章须依八股形式,造成士人只读闱墨制义的风气。”
11.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 )
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
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
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
12.东汉初期,光武帝在洛阳建立太庙以祭祀从未当过皇帝的祖先而遭到大臣们的激烈反对,光武帝只好祭祀汉宣帝和汉元帝,视他们为自己的祖父和生父。材料表明( )
A.光武帝企图强化皇权
B.儒家思想影响政治行为
C.君权受到相权的制约
D.皇帝重视统治的合法性
13.西汉初年,刘邦实行郡国并行制,以长安为中心的周边地区被划分成十五个郡,实行郡县制;对燕、赵、齐、魏、楚等地,则分封同姓子弟,实行分封制。刘邦意在( )
A.强化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B.维护政权的稳定性和延续性
C.让郡县与王国之间相互牵制
D.推动汉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14.汉武帝实行察举制;东汉光武帝规定察举须“授试以职”,即给候选人一项职务。检验其是否具备吏能;顺帝时又规定察举之士还须参加考试,方以授官。察举制的演变说明东汉( )
A.儒学独尊地位受到挑战
B.政府意在扩大统治基础
C.官吏选拔重视德才兼备
D.士族门阀崛起遭到抑制
15.西汉某著作中说:如果君王不知礼节,树木就长不直,并且夏天常有暴风;如果君王言不守信,反复无常,秋天雷电天气就特别多;如果君王不听劝谏,刚愎自用,春夏季节将暴雨成灾。这些思想( )
A.遏制学术思想自由发展
B.有利于规范君主的行为
C.根植于先秦的儒学传统
D.蕴含了一定的辩证思想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的学术思想,起源是很早的。然其大为发展,则在春秋战国之世。诸家的学术,当分两方面观之:其(一)古代本有一种和宗教混合的哲学。其宇宙观和人生观,为各家所同本。其(二)则在社会及政治方面,自大同时代,降至小康,再降而入于乱世,都有很大的变迁。所以仁人君子,各思出其所学以救世。其中最有关系的,要推儒、墨、道、法四家。大抵儒家是想先恢复小康之治的,所以以尧、舜、禹三代为法。道家则主张径复大同之治。法家可分法、术两方面。墨家舍周而法夏。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
材料二 针对诸侯分裂势力,董仲舒在《天人三策》中向汉武帝陈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把国家统一、政治集权上升到天地之道的高度,促使汉武帝下决心彻底解决诸侯王国封土过大的社会顽疾。董仲舒提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武帝完全采纳了他的建议。
——摘编自李奎良《董仲舒关于社会制度设计的贡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儒、墨、道、法四家为“救世”提出的治国主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有关社会制度设计的指导思想及影响。
(2)(3)概述材料二与材料一所述思想之间的关系。
17.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丞相(王)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地远,不为置王,毋以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议其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议曰:“周文王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敌,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是易制。天下无异议,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请回答:
(1)根据材料,王绾主张实行什么制度?这种制度有何弊端?
(2)根据材料,李斯又主张实行什么制度?这种制度有何特征?
(3)如果你是秦始皇,你会采纳谁的建议?你的理由是什么?
参考答案:
1.A 2.C 3.B 4.A 5.A 6.B 7.C 8.A 9.D 10.C 11.A 12.B 13.B 14.C 15.B
16.(1)方案:儒家德治、仁政”、礼法并施;墨家,兼爱、非攻;道家,无为而治;法家,法治。
(2)指导思想:“大一统”思想。
影响:为汉武帝所采纳,促进了中央集权的巩固;使儒家思想从此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3)关系:董仲舒的思想继承和发展了先秦诸子思想,其在儒学的基础上,吸取了道家、法家等思想中有利于君主专制的成分。
17.(1)分封制;弊端:当分封的诸侯势力强大后,会互相争霸,天子无法控制,造成国家分裂。
(2)郡县制;特征:直属中央;长官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
(3)李斯的建议;理由—:实行郡县制能有效地控制地方,维护国家的统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