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1张PPT)第2讲 把握主流考法(1)——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客观题)信息性阅读中,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选项内容主要体现在对材料呈现信息的深入理解和具体分析等。题干常以“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的表述形式呈现,常设于现代文阅读Ⅰ第1题的位置。一、明确选项的九种设误类型设误方式(一) 曲解文意设误手段 词语、句子等在具体语境中表达的意思是固定的,其表达的范围、频率、程度等也都是恒定的,但设误项往往会通过错误理解词语的意思来背离文本意思,歪曲文本观点。判定技巧 可以比对原文,通过原文和选项对应的词语表达的意思来判断,看选项是否在转换时犯了“曲解文意”的错误。[针对训练]1.[选项] (2020·全国卷ⅡT3-D)考虑到艺术品普遍经历了“历史物质性”的转换,美术馆应当改变布展方式,还原它们本来的环境、组合和观看方式。[原文] 那些表面上并没有被改换面貌的艺术品,因为环境、组合和观看方式的变化,也会成为再造的历史实体。一面原来悬挂在墓室天顶上代表光明的铜镜被移到了美术馆的陈列柜里,和几十面其他同类器物一起展示,以呈现铜镜的发展史。一幅“手卷”变成了一幅“长卷”,因为观众再不能真正用手触摸它,一段一段地欣赏移动的场景……所有这些转化都可以成为美术史研究的课题,这些研究所探求的不再是一件作品的原始动机和创作,而是它的流传、收藏和陈列——它的持续的和变化中的生命。[比对] 选项曲解文意。根据原文可知,作者并没有认为“美术馆应当改变布展方式,还原它们本来的环境、组合和观看方式”,且艺术品本来的环境、组合等是无法还原的,美术馆的布展方式也有其转化的意义,会成为“再造的历史实体”,即另一种有生命价值的东西。设误方式(二) 说法绝对设误手段 设误项不尊重原文中事物的客观性,故意忽略程度、情态、条件、范围、分寸的细微差别,排除个例和特殊现象,从而夸大事物实有的地位、能力、功效等,得出一个不符合实际的结论。判定技巧 找到选项所对应的内容,逐字逐句比对,重点关注表程度、情态、条件、范围、分寸的词句,注意选项中“全”“都”“一定”“就”“可以”等词语。[针对训练]2.[选项] (2019·全国卷ⅢT3-C)传统表演艺术依赖动态展示以呈现艺术内蕴,将其物质载体作固态展示则没有价值。[原文] 各种传统表演艺术都是在特定时空中呈现的,靠其演出行为形成艺术作品,实现艺术价值。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性决定了应对其实施活态传承与保护,使之以鲜活形态生存于民间。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实践中,有些地区视保存为保护,重视硬件设施,各类场馆及专题博物馆建设颇具规模,民间收集来的各种乐器、道具、面具、服装等都得到妥善收藏。这种博物馆式的展示与收藏,虽然能较好地保存民间表演艺术的物质载体,但变活态传承为固态展示,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传统表演艺术的生存发展问题。[比对] 选项“将其物质载体作固态展示则没有价值”说法绝对。原文说变活态传承为固态展示“能较好地保存民间表演艺术的物质载体”,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传统表演艺术的生存发展问题”,但并非“没有价值”。设误方式(三) 关系不当设误手段 (1)必要(条件)充分(条件)混乱:必要条件一般用关联词“只有……才……”表示,充分条件一般用关联词“只要……就……”表示。两者语意不同,如果混用,就会出现错误。(2)因果关系混乱:一是强加因果,设误项涉及的两个方面从逻辑上分析没有因果关系,但命题者故意把两个并列关系或其他关系的语句写成因果关系;二是因果倒置,即将原因说成结果,或将结果说成原因。当选项的表述出现因果关系时,要注意其是否恰当。设误手段 (3)条件结果混乱:一是条件结果不对应,即本来是甲条件造成甲结果,乙条件造成乙结果,却错误地说成甲条件造成乙结果或乙条件造成甲结果;二是条件结果颠倒,当选项的表述出现条件和结果时,要注意其是否恰当。关系不当除了以上三种外,还有并列不当、递进不当等类型。判定技巧 分析各选项分句构成和分句间的关系,比对每一个选项分句之间的关系,能否在原文找到对应的依据,是否符合逻辑关系。特别要关注指示代词、关联词语、副词以及一些修饰性词语。续表[针对训练]3.[选项] (2021·新高考全国卷ⅡT1-A)青年是网络空间的参与主体,因此有必要制定相应的规则,来规范和管理网络。[原文] 网络空间是将人群聚集起来的一种新型社会空间,更是年轻一代学习、娱乐和交往的平台,为保证网络空间的有序,制定和遵守相应的规则是必要的。……由于青年是网民的主体,其网络行为对网络空间的文明状况有极大影响,因此引导他们树立文明的网络行为观,无疑有助于网络行为失范的校正和网络空间的治理,有助于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网络规范必不可少,这已是共识。[比对] 选项整合了两处信息,同时也犯了两处错误。一是强加因果,根据原文“为保证网络空间的有序,制定和遵守相应的规则是必要的”可知,“青年是网络空间的参与主体”不是“有必要制定相应的规则,来规范和管理网络”的原因。二是张冠李戴,“来规范和管理网络”错,原文是“由于青年是网民的主体……有助于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可见应当规范的是青年的网络行为。设误方式(四) 混淆时态设误手段 命题者命制选项时故意将“未然”(还未实现)说成“已然”(既成事实),或者将“或然”(可能发生的情况)转述为“必然”(必定发生的情况)。也可能反之。判定技巧 (1)如果文章或选项中有“目前”“打算”“预计”“已经”“将来”“了”之类表示时态的词语,要注意是否出现未然已然混淆的错误。(2)如果文章或选项中有“可能”“也许”“或许”“大概”“一定”“必定”“必然”等表推测判断的词语,要认真辨析是否出现或然必然混淆的错误。[针对训练]4.[选项] (2018·北京高考T5-C)人们认为人工智能的“奇点”总有一天会到来。[原文] 尽管研究者对“奇点”到来的时间和可能性还有争议,但是不管“奇点”时刻能否真的到来,在技术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我们都要小心被人工智能“异化”。[比对] 选项变“或然”为“必然”。由原文“尽管研究者对‘奇点’到来的时间和可能性还有争议”可知,人工智能的“奇点”不一定会到来。设误方式(五) 以偏概全设误手段 命题者命制选项时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表示程度轻重的词语来干扰考生,主要有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普遍(或相反)、以次要代主要(或相反)等,从而使考生作出错误的判断。判定技巧 要判断“以偏概全”干扰项,在阅读文章或选项时,一要特别注意词语前边的修饰与限制词,看一看选项与原文中的指代内容是否存在范围、程度以及频率上的差异;二要注意原文表述是涵盖全部还是有所针对,是特称还是全称。[针对训练]5.[选项] (2020·全国卷ⅠT1-D)由于家庭结构和家庭伦理的变化,传统“孝”的形式在现代社会无提倡的必要。[原文] 社会在发展,现代社会中的家庭伦理会变化,“孝”的内涵也会随之变化。例如“四世同堂”“养儿防老”,就因家庭作为生产单位的逐渐消失而失去意义,又如“二十四孝”中的某些形式已没有必要提倡,但作为“孝”之核心理念的“仁爱”仍有家庭伦理之意义。[比对] 选项以偏概全。“传统‘孝’的形式在现代社会无提倡的必要”错,根据原文“‘孝’的内涵也会随之变化……又如‘二十四孝’中的某些形式已没有必要提倡”可知,是“某些形式”,而不是所有“传统‘孝’的形式”。设误方式(六) 混淆是非设误 手段 命题者命制选项时在事物的性质上设置干扰,有意将阅读材料中肯定了的事物加以否定,或者将否定了的事物加以肯定。判定 技巧 要判断“混淆是非”干扰项,在阅读文章或选项时,要特别注意区别作者对每一种事物的观点态度,特别注意含有作者观点态度的语句,更要格外关注表示肯定和否定的关键词。[针对训练]6.[选项] (2018·全国卷ⅠT1-D)不同于以往诸子之学,“新子学”受西方思想影响,脱离了既有思想演进的过程。[原文] “照着讲”与“接着讲”二者无法分离。从逻辑上说,任何新思想的形成,都不能从“无”开始,它总是基于既有的思想演进过程,并需要对既有思想范围进行反思批判。[比对] 选项混淆是非。“脱离了既有思想演进的过程”错,原文明确表明“任何新思想的形成,都不能从‘无’开始,它总是基于既有的思想演进过程”。设误方式(七) 偷换概念设误手段 命题者在解释概念或解释文意时,故意弄错对象,迷惑考生,使考生误入歧途;或者暗中将两个概念的内涵(如属性、作用、发展趋势等)进行调换、改变或混淆,乍看与原文的说法一样,但仔细推敲就会发现并不是一回事。判定技巧 要判断“偷换概念”干扰项,在阅读文章或选项时,要特别注意事物的对象,应注意看选项中是否存在信息错误对接的现象,尤其要看选项中的陈述对象(一般是主语或宾语)与原文中句子的陈述对象是否一致。[针对训练]7.[选项] (2021·新高考全国卷ⅡT1-D )“等效意识”要求网络行为的主体在现实和网络空间中的行为要始终保持一致。[原文] 所谓“等效意识”,就是当线上虚拟世界出现道德失范行为时,要将其视为与现实世界中的道德失范行为具有等效的实际影响,因此需要一视同仁地对我们线上和线下的行为提出道德规范要求。[比对] 选项偷换概念。“行为要始终保持一致”错。原文是“因此需要一视同仁地对我们线上和线下的行为提出道德规范要求”,是对线上线下的道德规范要求一致,并非线上线下的行为一致。设误方式(八) 张冠李戴设误手段 命题者命制选项时在表述对象上设置干扰,有意将此人表述成彼人,将此事物表述成彼事物,将事物的此方面表述成彼方面。比如把某一时间、地点,说成是另一时间、地点。判定技巧 要判断“张冠李戴”干扰项,在阅读文章或选项时,需要圈出陈述对象,要特别注意选项的主语与宾语,因为“冠”往往出现在选项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当选项中出现类似“××的观点是××”的句子时,应注意原文中是否有此类情况;另外,还要留心文中代词的指代,要联系上下文弄清指代性词语指代的具体内容。[针对训练]8.[选项] (2020·全国卷ⅢT1-B)与《古文观止》相比,真德秀编选的《文章正宗》的弊病在于:选文的时代范围窄、道学气息重、分类复杂。[原文] 第三,这个选本的编选体例也有它的好处。萧统的《文选》分很多门类,烦琐不堪;真德秀的《文章正宗》古文部分分辞令、议论、叙事三类。《古文观止》不分类,按时代先后排列,从中可看出古代文章演变的迹象。[比对] 选项张冠李戴。原文是“萧统的《文选》分很多门类,烦琐不堪”,《文章正宗》古文部分分三类,并不烦琐。同时,《文章正宗》选文的时代范围并不窄。[比对] 选项张冠李戴。由原文“数据层中存储着大量的数据信息资源,借助数据库、云存储等智能存储手段,实现信息资源的有效存储和共享;应用支撑层是运算中心,类似于大脑,实现数据融合”可知,“实现”“数据融合”的是“应用支撑层”,而非“数据层”。设误方式(九) 无中生有(于文无据)设误 手段 干扰项的内容在原文中根本找不到依据,或原文中并无此意,而是命题者凭空捏造出某种意思用来迷惑考生的。判定 技巧 要判断“无中生有(于文无据)”干扰项,在做题时要仔细检查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原文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原文合理地推断出来。[针对训练]10.[选项] (2021·新高考全国卷ⅡT1- B)网络上充塞的垃圾信息消耗了人们的认知盈余,导致线上工作效率不如线下。[原文] 不浪费——不发生信息浪费的行为,向网络发送垃圾信息不但会造成网络资源的浪费,也会耗费网民的时间和精力。信息时代工作效率的提高本来使我们获得了认知盈余,但网上的垃圾信息、造谣与辟谣之间的拉锯战又无端消耗了我们的认知盈余。[比对] 选项无中生有。“导致线上工作效率不如线下”错。原文是“信息时代工作效率的提高本来使我们获得了认知盈余,但网上的垃圾信息、造谣与辟谣之间的拉锯战又无端消耗了我们的认知盈余”,可见没有对线上线下工作效率的比较。二、通晓选项的三步解题技法步骤1:切分信息,把握选项关键信息在大致浏览文本后,需要认真阅读选项内容,最好是把选项按照一定的标准(语句关系、逻辑顺序、重难点等)切分为信息段。这样做的好处至少有两个:一是能够准确把握选项信息包含的内容,二是能够梳理选项信息的重难点等。比如2021年新高考全国卷Ⅱ第1题C项:“青年在进入网络空间时首先应遵从‘五不’底线,明确在网络中不能做什么。”可以切分为三个信息段:①青年在进入网络空间时,②遵从“五不”底线,③明确在网络中不能做什么。步骤2:据题读文,确定选项对应区间根据切分的具体信息段,找到选项对应的区间。比如2021年新高考全国卷Ⅱ第1题C项,对应的内容:归纳学术界对网络失范行为的分析,我们可以从“五不”来认识网络行为的底线要求,或以此作为网民尤其是青年们文明上网的负面清单:不伤害——网络行为者既不要有意作恶,也不能无意为恶,如在网上进行攻击、谩骂,诋毁他人的名誉,或侵犯他人的安全、自由、隐私和利益等。不偷盗——在网络信息空间中,要像对待现实世界中的商品一样,以合法合规的方式获取所需的信息,抵制侵犯知识产权的不道德行为。不造假——每一个网民要从不进行信息造假做起,确保自己在网上发送的信息是真实的,尤其是自媒体,不能为了吸引眼球而编造耸人听闻或哗众取宠的谣言。不浪费——不发生信息浪费的行为,向网络发送垃圾信息不但会造成网络资源的浪费,也会耗费网民的时间和精力。信息时代工作效率的提高本来使我们获得了认知盈余,但网上的垃圾信息、造谣与辟谣之间的拉锯战又无端消耗了我们的认知盈余。不盲从——上网时保持冷静清醒的头脑,不轻信网络谣言而上当受骗,没有造谣的网民,就没有网谣的市场,网民就不会被网络污染的策划者所利用,不会不明真相卷入人肉搜索或网络围攻。步骤3:一一比对,确定选项文本异同比对选项的信息段与对应文本之间表达意思的异同。还以上面题目C项为例,信息段①是文章主要表述的内容,没有表述具体的观点,符合文意;信息段②是对原文对应内容的高度概括,符合文意;信息段③是对“五不”列举内容的概括,符合文意。由此判断,该项符合文意。[针对训练]1.[选项] 发挥宏大传统优势,开掘文化资源的价值,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传承民族文化,进而参与国际文化交流和树立国家文化形象。[原文] 当今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活化的新形式发扬其深厚内涵,涵养中国精神,滋润现代人生。不论是为当代中国人更好地理解传承民族文化,还是为参与国际文化交流和树立国家文化形象,都需要我们发挥宏大传统优势,开掘文化资源蕴藏的巨大价值,创造具有国际影响的文化体验。[比对] “进而参与国际文化交流和树立国家文化形象”错。“进而”表递进关系,由原文“不论……还是……”可知,“更好地理解传承民族文化”与“参与国际文化交流和树立国家文化形象”为并列关系,而不是递进关系。2.[选项] 民众面对新媒体营造的舆论环境,逐渐失去感知与思考的理性,最终沦为媒介公司的赚钱工具。[原文] 新媒体技术背后的媒介公司有着自身的经济和社会利益,它们善于利用自身的辐射力影响民众的感知与思考方式,并通过发现或打造各类现象、话题引导公众接受媒介代表的观念。在新媒体蓬勃发展的今天,媒介的裹挟力与诱导力也逐渐引起有识之士的警惕。媒介通过制造“社会需要什么”“公众在想什么”的幻觉,引导公众在这一假设的背景下步入其设置后的营销景观。一旦人们缺乏辨析地一味相信媒介,让其充当我们的大脑,实质上公众就将自己的思考、理性与政治、经济权利无偿交付给媒介,而这一点正是值得社会深刻警惕与反思的。[比对] 这一说法夸大了原文的意思。原文为“一旦人们缺乏辨析地一味相信媒介,让其充当我们的大脑”,强调的是特殊现象,而非普遍情况。3.[选项] (2020·新高考全国卷ⅠT1- B)沿革地理在中国古代较为发达,是因为古代学者需要借助它来开展儒学和历史研究,但它并没有独立的学术空间。[原文] 沿革地理研究的内容关系到国计民生,也是治学的基础,例如历史地名的注释和考证、历代疆域和政区的变迁、黄河等水道的变迁,特别是与儒家经典和传统正史的理解有关的地理名称和地理知识,都被看成是治学的基本功。沿革地理的成就在清代中期达到高峰,很多乾嘉学者致力于此。……由于产生于西方的现代地理学在中国的传播很迟,加上我国缺乏全面系统的科学基础,中国沿革地理虽然早已成为专门学问,却一直未形成新的学科。历史地理学则有自己独立的学科体系和理论,是现代地理学的一部分。[比对] 选项存在两个错误,一是以偏概全,“沿革地理在中国古代较为发达”除了选项表述的治学方面的原因外,还因为内容关系到“国计民生”;二是“没有独立的学术空间”混淆是非,原文是“早已成为专门学问,却一直未形成新的学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