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7张PPT)第2课时 从对非常规小说的读文上——换一些读文方法高考小说选文越来越活,打破常规小说框架的趋势越来越明显,选取非常规叙述的小说越来越多,如2021年新高考全国卷Ⅰ《石门阵》采用大故事套小故事的叙事结构;2018年高考全国卷Ⅰ《赵一曼女士》采用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的叙述方式;汪曾祺的《侯银匠》、阿城的《溜索》和宗璞的《这是你的战争》等,则是淡化情节,散化结构。本部分特别讲解非常规叙述的小说的阅读方法,以从容应对高考小说选文的变化。[文体概述]按常规叙述的小说情节安排的特点是“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几部分明显,阅读方法规律性强,前面已经讲解。非常规叙述的小说,主要有以下两种。1.叙述散文化小说。淡化情节,结构散化,不以曲折的故事情节取胜,也少有冲突,缺乏悬念,呈现给读者的多是日常生活中的自然状态,主张“不装假,事实都恢复原状,展示生活的本色”,叙述者的情致自然地融注、浸洒在色调平淡的描写中。如汪曾祺的《侯银匠》,写女儿出嫁前后侯银匠的心理状态,展现民俗民情;阿城的《溜索》,写商队溜索穿过山谷,展现边城人的生存状态;宗璞的《这是你的战争》,写国难当头两个学生不同的行为与选择;师陀的《邮差先生》,通过邮差的所见所闻所想展现小城人的生活情调。2.特殊情节结构小说。这些小说难以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梳理情节,如《石门阵》采用大故事套小故事的叙事结构,《越野滑雪》采用对话的方式展开情节,《赵一曼女士》采用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的叙述方式。[阅读指导](一)散文化小说阅读“三注意”1.以文体为抓手散文化小说虽然与散文相似,但它毕竟是小说,所以还应按小说的阅读方法去读它。要综合考虑情节、人物、环境、手法、主题等多个要素,既要作整体把握阅读,如勾画核心句,划分层次,提炼要点,概括主旨,感知形象及特点等,又要作文本局部的精读或深读,如局部文字的内部层次,关键词语的含义,以及该文字与上下文的关联等。2.以特征为突破散文化小说具有淡化情节、虚化人物、营造意境的文体特征。从淡化情节入手 不在梳理情节上费力,重点思考小说叙述缓慢,没有太强故事性的表达效果。从虚化人物入手 小说故意淡化人物的脸谱化,呈现人物本真的原貌,其小说中的人物常常无主次之分。阅读时,不在辨识谁是“典型人物”上费力,应着眼于描写手法和人物作用。从营造意境入手 阅读时,重点看营造什么意境,如何营造意境,营造意境的作用。3.探究“散文化小说”的主旨“散文化小说”的主旨往往比较含蓄,较多的是通过作者情感、情绪的自然流露,也包括自然风光、民情风俗、生存状态的客观再现,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谐、抗争)、人在社会中的生存状态(思考人的命运),突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纠葛(爱与恨、情与欲)、人性的复杂多变(鲜活的、动态的)等主旨。(二)特殊情节结构小说阅读指津1.读结构打破梳理常规叙述小说“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思路,梳理出非常规叙述小说的特殊结构,如《石门阵》“故事套故事”式结构,《越野滑雪》对话式结构等,分析特殊结构对表现主题的作用。2.读人物(或物象)这一步同常规叙述小说阅读。3.读手法非常规叙述小说一定有其较独特的手法,注意分析这些手法的运用及作用。如《石门阵》中反复手法的运用。4.读主题综合以上内容,结合写作背景,解读小说主题。[典例示范](2021·新高考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石 门 阵卞之琳“诸葛孔明摆下了八阵图,叫陆逊那小子,得意洋洋,跨马而来的,只见左一块石头,右一块石头,石头,石头,石头,直弄得头都昏了。他一看来势不妙,就勒转了马头,横冲直撞,焦头烂额,逃回了原路。——这《三国》里的故事,你们还记得吗?”说到了这里,干咳了一声,木匠王生枝抬起了眼睛,打量了一番列在他面前的许多面孔。男人的面孔,女人的面孔,小孩子的面孔。带胡子的有,麻的有,长雀斑的有,带酒窝的有,一共十来张,在中秋前两天的月光里,有明有暗,可是全一眼不眨,只是点点头,意思要王木匠尽管讲下去得了。王木匠手巧。譬如,现在邻近各村常用的由煤油箱改造的水桶子,确是王木匠的发明。他的手艺不止见长于他的本行。“对,我正要给你们摆一个和八阵图差不多的石门阵。不过几句话,一点新闻,石门阵摆退鬼子兵。”老王捡去才落到颈脖子上的一片枯枣树叶子,随即干咳了一声。“来了。”大家一起想。果然——“来了!来了,一群鬼子兵!”王木匠转过头来望望山坡下转进村子里来的白路,仿佛日本兵当真从那边来了,把听众给吓了一跳。“他们先在远处山头上向镇上望,用望远镜,看得清清楚楚的。“那条小街上有人吗?没有。“那个院子里有人吗?没有。“那堆小树丛背后有人吗?没有。“八路军走光了。好,那个头儿,吩咐先下去五十个胆子最大的‘皇军’。“‘开步走!’他们下来了,那五十个鬼子,骑了马。”“这条镇不是就完了吗?”宋长发很担心地插上了一句。王木匠没有理他,干咳了一声,接下去:“骑了马,得意洋洋!瞧,第一个麻子,腰板挺得多直啊。瞧,第二个是八字胡子,第三个是小耳朵。小耳朵回过头来,看后面跟来的都很威风,就把头昂得高些。“小耳朵的心是在一家老百姓的闺阁房里。“八字胡子的心是在一家老百姓的铁柜里。“麻子的心是在一家老百姓的猪圈里。”“真不是好东西!”谁的声音?李矮子?因为隔壁李矮子院里的驴忽然叫起来了,仿佛怕给日本兵抓去呢。“说话间,不知不觉,已经走进了村子。“麻子忽然在一家门口勒住了马。八字胡子、小耳朵和后边四十七个人都勒住了马。满街上鸦雀无声。“麻子盯住了一家的屋门,不作声。“小耳朵也盯住了那家的门,不作声。”“他们看见了什么呀?奇怪。”小梅子插上来一句,仿佛代表了全场听众。“他们看见了什么呀?奇怪——后边那四十七个‘皇军’也这样问哪,可是没有出声。他们不作一声在那边发愣,那五十个‘皇军’。“他们看见了什么呢?奇怪。“他们什么也没有看见,只看见门里堵满了石头——石头门。“他们索性向前跑,沿街向左向右转了两个弯。“一路上——“向左看:石头门。“向右看:石头门。“石头门。石头门。石头门。”“干脆说吧,别那么别扭的!”宋长发老婆着急了,也仿佛代表了全场听众。“他们的脸都白了。听,四面山头上一片喊杀的声音!打枪的声音!八路吧?看,山头上那么多人呢,糟了!糟了!”“好了!好了!”谁的声音?仿佛大家的声音。“他们勒转了马头,死命踢着马肚皮,向左,向右,转了两个弯。他们就横冲直撞,连奔带蹿地逃命了。“逃出了镇口,心里跳得像马蹄一样急呢。“麻子还在想:我这一身肥肉不至于喂他们的麦田吧。“八字胡子还在想:我抢来的钞票不至于被他们捡回去吧。“小耳朵还在想:我怀里的相片不至于被他们拿去上报吧。”“老王,你活像钻进了他们的心里了。”李矮子说,意思是两重的,表示不相信,也表示惊叹他叫人不能不相信。“胡老三,”王生枝说,把眼睛对准了一个衔着旱烟管的男子,“昨天你也在南教场听过政治指导员的报告的,你说我可曾说谎。那条镇叫洪子店,在太行山那边。”“大致还不错,”胡老三说了,“部队在镇东十五里地方,和敌人打了一昼夜。农民救国会集了五百会员,三个钟头内把全镇上能搬的都搬走了,五百会员就拿起了枪,躲在围山上等了。不过,老王,门是用砖头堵的。”“那有什么关系,石头门说起来好听一点。只要不是木头门就行了。木头门烧得开。上次苏家峪不是给门板都烧光了。洪子店也烧去了许多。可是我老王一年来明白了一个道理:守住了大门,不用关二门。对,把我们的门板烧掉呢,我们就夜不闭户。”“那你就少了生意了,人家以后还要你做门板吗?”大家笑了,同情王生枝。王生枝在月光里走回家去的时候,倒认真地想起当真到了处处夜不闭户的时代。他常常想做一张极精致的衣橱,已经设计了多年,总可以有做成的一天了。不过他知道大家还得先摆多少次真正的石门阵,不是用口,“也得用手”。王木匠看看自己结实的突起了老茧的掌心,说不出由于哪一种情感,不由得感叹了一下:“我这双手呵!”延安,1938年秋(有删改)[读文示范]第一步:读结构。该小说采用“大故事套小故事”的“叙事结构”,这也是小说谋篇布局的一种艺术手法。大故事套小故事,又叫分层叙事,通俗地说,就是小说文本内讲故事的人再借他人(小说人物)之口讲述另一个故事。该小说“大故事”是王木匠讲的“石门阵摆退鬼子兵”的故事,“小故事”是借胡老三的口说出的“农民救国击退日本鬼子”的故事,还有王木匠接过胡老三的话讲到的日本鬼子扫荡“苏家峪”、“洪子店木门被烧”的故事。大故事取材于小故事,小故事是大故事真实创作的背景。有了小故事,王木匠讲故事的现场听众才有存在的现实可能,小说的前后情节才能勾连一体。本篇小说“大故事套小故事”,从叙事结构上来讲,避免了平铺直叙。开篇直接写王木匠讲《三国》中石门阵的故事,设置悬念;主体部分先讲大故事,再讲小故事,读到最后才明白大故事后面有真实的故事。这种故事套故事的结构颇具匠心,使小说叙事变得更为复杂。第二步:读物象(或人物)。小说中多次出现的“门”,在不同层面有不同含义(象征义):①在王木匠所讲的故事中,“门”指的是“石门阵”,其灵感来源于南教场政治指导员的报告,此门击退了鬼子,保护了百姓。②而在故事中鬼子们的眼里,“门”后有他们想要侵占的各种事物,是他们攻克的最后一道防线。③“门”表现了王木匠对“处处夜不闭户”的时代的向往,也表现了对鬼子的憎恶、对和平年代的期盼和对战争定会胜利的信心。第三步:读手法。王木匠讲石门阵时,多处使用反复手法(反复的内容见文本画线处)。这些反复手法可以归类到一起加以分析。站在讲故事的人的角度,故意运用反复手法,用意明显,即通过反复强调,渲染出一种紧张气氛,使故事内容表述更加充分,更加具体,让听众如临其境;站在听众角度,作为听众,最想知道的就是日本鬼子进村以后会怎样,即急于知道故事结局。王木匠把日本鬼子进村前的情形讲得十分详细,有延缓故事情节、把故事讲充分的意图。第四步:读主题。小说是战争题材,红色主题,表现的是革命文化。结尾段揭示了小说的主旨:人民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对打败日本侵略者的必胜信心,以及军民同仇敌忾、保家卫国的决心。[真题体验]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用煤油箱改造水桶子,既说明王木匠手巧,也为后文故事情节发展埋下伏笔。B.王木匠讲故事不乏新意识,他的灵感除了来自“八阵图”,还来自“一点新闻”。C.石门阵故事取材于政治指导员的报告,“麻子”“小耳朵”等鬼子均确有其人。D.王木匠因追求手艺完美而无法做出理想中的衣橱,他对着自己的手发出了感叹。解析:A项,“为后文故事情节发展埋下伏笔”于文无据。C项,“‘麻子’‘小耳朵’等鬼子均确有其人”于文无据。D项,文章最后一段写到王木匠想做一张精致的衣橱,想表达的是王木匠对战争尽快结束的渴望和对战争一定会胜利的信心。答案:B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以王木匠重提诸葛亮八阵图故事开头,再写村民们的表情神态,这样,石门阵故事还未正式展开,王木匠擅长讲故事的形象就已经确立起来了。B.小说描写村民们的面孔,用“带胡子的有,麻的有……”,而不用“有的带胡子,有的麻……”,突出了不同面孔最显著的特点。C.小说调动了许多“声音”来配合王木匠的讲述,如小梅子等人的插话、王木匠的干咳声,乃至与故事毫不相干的驴叫声,读来令人如临其境。D.小说讲了一个王木匠讲故事的故事,这种故事套故事的结构颇具匠心,不仅使小说叙事变得更为复杂,同时也使小说的主题更加多元。解析:作者通过王木匠讲故事,刻画出了很多活灵活现的形象,主要表现了抗日战争期间百姓对于和平时代的向往,主题十分明确,并不是多元化的。答案:D 解析:作答本题,应明确反复这一手法的作用,并结合文中相应的词句进行分析。反复手法是指有意重复某个句子或词语,作用是强调语气,加强情感。文中使用了连续反复,如原文第34~36段连续五次强调石头门,是为了强调石门阵中到处都是石头;第12~14段,王木匠在讲故事的过程中使用反复手法,是为了强调鬼子进村时村庄里空无一人。而强调这些地方,或是为了表达王木匠对石门阵的满意和骄傲,或是为了表达对百姓生活平安美好的愿望,或是为了表达对鬼子的憎恶。同时,从音韵和语言的角度来说,使用反复手法能够让故事的语言有节奏,情节有起伏,吸引听众的注意力。参考答案:①反复的手法起强调作用,或是强调石门阵到处都是石头,或是强调鬼子进村时村庄的状态,表达了王木匠对石门阵的满意和骄傲、对百姓生活平安美好的愿望,以及对鬼子的憎恶。②同时,在讲故事的过程中使用反复的手法能够增强语言的节奏,使故事的发展有起伏,渲染紧张的氛围,吸引听众的注意力。解析:解答时,需要明确“门”的浅层含义,也要结合文本主题、背景等分析其深层含义。王木匠所讲的故事中的“石门阵”其实来源于政治指导员的报告,之所以编造了这一扇“门”,是因为它抵挡了敌人,保护了百姓。而在鬼子们的眼中,“门”后有他们想要侵占的各种事物,是他们攻克的最后一道防线。除了浅层意义之外,由文章最后四段可知,“门”也体现了王木匠对“处处夜不闭户”的时代的向往,表现了王木匠对鬼子的憎恶,以及对和平年代的向往。参考答案:①在王木匠所讲的故事中,“门”指的是“石门阵”,其灵感来源于南教场政治指导员的报告,此门击退了鬼子,保护了百姓。②而在故事中鬼子们的眼里,“门”后有他们想要侵占的各种事物,是他们攻克的最后一道防线。③“门”表现了王木匠对“处处夜不闭户”的时代的向往,也表现了对鬼子的憎恶、对和平年代的期盼和对战争定会胜利的信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