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古诗词鉴赏专题1.(2022·浙江舟山·中考真题)古诗阅读。鄱阳湖①吴国伦欲向匡庐②卧白云,宫亭水色昼氤氲。千山日射蛟龙窟③,万里霜寒雁鹜群。浪涌帆樯天际乱,星临吴楚镜中分。东南岁晚仍鼙鼓④,莫遣孤舟逐客闻。[注释]①选自《明诗观止》。本诗是作者被贬江西时游庐山经鄱阳湖写下的咏景诗。吴国伦,明代文学家。②匡庐:即庐山。③蛟龙窟:指鄱阳湖。④鼙鼓:战鼓。这句指嘉靖年间倭寇骚扰东南沿海地区一事。(1)“浪涌帆樯天际乱”中的“涌”,有的版本又写作“拥”。你觉得哪个更好?为什么?(2)关于此诗的情感基调,小嘉说是欢快的,小舟说是忧伤的。你的看法呢?请简述理由。2.(2022·浙江宁波·中考真题)阅读诗歌,结合典故,完成小题。野望[唐]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南安军[南宋]文天祥 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此归!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典故】采薇《史记·伯夷列传》载:般末,孤竹君二子伯夷、叔齐,反对周武王伐纣,曾扣马而谏。周代殷而有天下后,他们“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蕨而食,……遂饿死于首阳山。(选自《汉语典故大辞典》)下面是某同学的探究成果,请你补全。为表达不同情感,“采薇”这一典故可能有三种使用角度: ①伯奏、叔齐扣马而谏; ②伯夷、叔齐隐于首阳山,采薇蕨而食; ③伯夷、叔齐义不食周粟,饿死于首阳山。 《野望》侧重从( )(填序号)角度用典,表达的情感是_______________。 《南安军》侧重从( )(填序号)角度用典,表达的情感是_______________。(2022·浙江丽水·中考真题)阅读诗歌,完成小题。月山草堂四咏①[明]汤显祖(一)楼转松风韵紫虚,眠云夜冷昼芙蕖。山中所有应如此,直是江南陶隐居。(二)风露涓涓浣竹林,月窗秋影夜来深。不知丛桂山中客,长听潇湘云水音。(三)君子山前放午街,湿烟青竹弄云霞。烧将玉井峰前水,来试桃溪雨后茶。(四)酒是金盘露滴成,花如素女步轻盈。西风暮雨何辞醉,便向池亭卧亦清。【注释】①选自《汤显祖诗文集》。月山,在遂昌县城西。3.下列是四首诗歌的标题,请将诗歌序号分别填到对应的标题后面。松屋卧云( )竹院烹茶( )荷亭酌酒( )竹窗延月( )4.你从这组诗中读出了诗人怎样的人生追求?结合诗歌内容分析。(2022·浙江温州·中考真题)班级同学制作集录,探究辛词豪放风格,请你参与。辛弃疾生平与作品集录绍兴十年,生于金统治下的济南府绍兴三十二年,回南宋任职,时年23岁乾道元年,奏进《美芹十论》①,时年26岁(一) 臣闻:事未至而预图,则处之常余;事既至而后计,则应之常不足。虏人凭陵中夏②,臣子思酬国耻,普天率土,此心未尝一日忘。……粤辛巳岁③,逆亮④南寇,中原之民,屯聚蜂起。臣尝鸠众二千,隶耿京⑤,为掌书记,与图恢复。共籍兵二十五万,纳款于朝。不幸变生肘腋⑥,事乃大谬。负抱愚忠,填郁肠肺。 (选自《辛弃疾集编年笺注卷三·美芹十论》) (二) 乘风好去,[甲],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选自《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淳熙九年,落职闲居,时年43岁(三)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四) 此生自断天休问,独倚危楼。独倚危楼,不信人间别有愁。 君来正是眠时节,君且归休。君且归休,说与西风一任秋。 (《丑奴儿》)嘉泰四年,任镇江知府,时年65岁(五)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乙]?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选自《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开禧三年,病逝,葬铅山县,享年68岁【注释】①《美芹十论》:辛弃疾论恢复大计而上孝宗皇帝的奏议。②虏人凭陵中夏:金人侵犯中原。③粤辛巳岁:到了绍兴三十一年。④逆亮:指金国皇帝完颜亮。⑤耿京:南京抗金义军首领。⑥变生肘腋:指耿京被其部下杀害一事。走近词人5.根据要求,完成任务。(1)补全材料(二)(五)中的甲、乙画线处。(2)阅读材料(一),解释加点词。语句 方法 释义①事未至而预图 结合语境②臣子思酬国耻 查阅词典:A.赏赐;B.应合;C.报复(《古代汉语词典》)③屯聚蜂起 联系课内:斗折蛇行(《小石潭记》)(3)你从材料(一)中读出了青年辛弃疾怎样的形象?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联读辛词6.材料(三)(四)表现词人心境的手法有何不同?借助集录,加以赏析。探究词风7.依据你的阅读体验,概括辛词豪放风格的特色。8.辛弃疾词风特色的形成,是否受其人生经历的影响?根据集录,结合探究过程,发表你的看法。古诗词鉴赏专题1.(2022·浙江舟山·中考真题)古诗阅读。鄱阳湖①吴国伦欲向匡庐②卧白云,宫亭水色昼氤氲。千山日射蛟龙窟③,万里霜寒雁鹜群。浪涌帆樯天际乱,星临吴楚镜中分。东南岁晚仍鼙鼓④,莫遣孤舟逐客闻。[注释]①选自《明诗观止》。本诗是作者被贬江西时游庐山经鄱阳湖写下的咏景诗。吴国伦,明代文学家。②匡庐:即庐山。③蛟龙窟:指鄱阳湖。④鼙鼓:战鼓。这句指嘉靖年间倭寇骚扰东南沿海地区一事。(1)“浪涌帆樯天际乱”中的“涌”,有的版本又写作“拥”。你觉得哪个更好?为什么?(2)关于此诗的情感基调,小嘉说是欢快的,小舟说是忧伤的。你的看法呢?请简述理由。【答案】(1)示例1.“涌”更好。表现出鄱阳湖波涛翻腾激荡,以致把船顶起的雄阔气势,示例2.“拥”更好。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浪把帆船拥入“怀中”的景象,突出了风浪之大。(2)我认为是忧伤的,尾联中说,东南仍然处于战火之中。请不要让我这位遭受贬谪孤舟漂泊的人听到战鼓的声音吧。否则,我将是多么的痛心疾首啊!表现了诗人对东南一带战乱频仍的关切和忧虑,同时,“孤”“客”等词也表现出诗人被贬谪的失意孤寂。【解析】(1)本题考查诗歌炼字。“浪涌帆樯天际乱,星临吴楚镜中分”的意思是波涛汹涌,帆倒桅杆断折,吴楚分野的星空映在镜一般的湖水里。“涌”本意是指水由下向上冒出来,引申义是像水涌出。这里用“涌”字,生动形象地描写出鄱阳湖波涛汹涌的气势。“拥”本义是抱,这里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出风浪把船抱入怀中的情态,突出风浪大的特点。(2)本题考查诗歌主旨的理解。这首诗前三联的意思是:我想向庐山隐居,宫亭湖云气迷濛。太阳照在千山和鄱阳湖上,鹅和鸭游在寒冷的鄱阳湖中。波涛汹涌,帆倒桅杆断折,吴楚分野的星空映在镜一般的湖水里。写出了鄱阳湖深秋苍茫雄浑的景象。而尾联“东南岁晚仍鼙鼓,莫遣孤舟逐客闻”的意思是东南沿海地区战鼓仍然咚咚作响,请不要让我这位遭受贬谪孤舟漂泊的人听到战鼓的声音吧。否则,我将是多么的痛心疾首啊!流露出作者对战争的厌恶,表现了诗人对东南一带战乱频仍的关切和忧虑。句中的“孤”字是唯独一个的意思,表现了作者被贬谪的孤独寂寞心情。所以此诗的情感基调我认为是忧伤的。2.(2022·浙江宁波·中考真题)阅读诗歌,结合典故,完成小题。野望[唐]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南安军[南宋]文天祥 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此归!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典故】采薇《史记·伯夷列传》载:般末,孤竹君二子伯夷、叔齐,反对周武王伐纣,曾扣马而谏。周代殷而有天下后,他们“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蕨而食,……遂饿死于首阳山。(选自《汉语典故大辞典》)下面是某同学的探究成果,请你补全。为表达不同情感,“采薇”这一典故可能有三种使用角度: ①伯奏、叔齐扣马而谏; ②伯夷、叔齐隐于首阳山,采薇蕨而食; ③伯夷、叔齐义不食周粟,饿死于首阳山。 《野望》侧重从( )(填序号)角度用典,表达的情感是_______________。 《南安军》侧重从( )(填序号)角度用典,表达的情感是_______________。【答案】 ② 对隐居不仕的向往 ③ 以死明志的爱国之情【解析】本题考查诗歌典故的运用。第一空:由《野望》前三联可知,这是描写的傍晚看到的山村的景色,悠闲自在的人们缓缓地走向家园,所以表现出的是诗人对于这种风景的喜爱,那么进一步的就是想要隐居在这里,所以第一空填入的应该是第②个角度。第二空:表达的情感是对于隐居生活的向往;第三空:由“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可知,诗人看到山河破碎,心中升起悲凉之感,同时也表达自己的志向,不愿投降,宁愿饿死也不愿,所以他运用的角度是第③个角度;第四空:表达的是诗人宁死不屈的爱国之情。(2022·浙江丽水·中考真题)阅读诗歌,完成小题。月山草堂四咏①[明]汤显祖(一)楼转松风韵紫虚,眠云夜冷昼芙蕖。山中所有应如此,直是江南陶隐居。(二)风露涓涓浣竹林,月窗秋影夜来深。不知丛桂山中客,长听潇湘云水音。(三)君子山前放午街,湿烟青竹弄云霞。烧将玉井峰前水,来试桃溪雨后茶。(四)酒是金盘露滴成,花如素女步轻盈。西风暮雨何辞醉,便向池亭卧亦清。【注释】①选自《汤显祖诗文集》。月山,在遂昌县城西。3.下列是四首诗歌的标题,请将诗歌序号分别填到对应的标题后面。松屋卧云( )竹院烹茶( )荷亭酌酒( )竹窗延月( )4.你从这组诗中读出了诗人怎样的人生追求?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答案】3. (一) (三) (四) (二)4.诗人在月山草堂听松赏荷、观竹品月,沉浸于清丽雅致的自然景物,追求高洁的君子之风。诗人在月山草堂取水烹茶、酌酒酣卧,享受着幽居生活,追求闲适的自在人生。【解析】3.本题考查诗歌标题的补充。标题“松屋卧云”对应了第一首诗的“楼转松风韵紫虚,眠云夜冷昼芙蕖”中的“松”“眠云”,因此“松屋卧云”是第一首诗歌的标题。标题“竹院烹茶”对应了第三首诗的“湿烟青竹弄云霞”“烧将玉井峰前水,来试桃溪雨后茶”中的“青竹”“烧”“茶”,因此“竹院烹茶”是第三首诗歌的标题。标题“荷亭酌酒”对应了第四首诗歌的“酒是金盘露滴成,花如素女步轻盈”“便向池亭卧亦清”中的“酒”“花”“池亭”,因此“荷亭酌酒”是第四首诗歌的标题。标题“竹窗延月”对应了第二首诗歌的“风露涓涓浣竹林,月窗秋影夜来深”中的“竹林”“月窗”,因此“竹窗延月”是第二首诗歌的标题。4.本题考查理解诗歌主题。第一首诗歌《松屋卧云》“楼转松风韵紫虚,眠云夜冷昼芙蕖。山中所有应如此,直是江南陶隐居”意思是:山中松枝摆动的声音如同紫虚,在山中居住夜中微冷,白天可以欣赏这亭亭玉立、婀娜多姿的荷花。这山中所有的一切,就如同是江南陶渊明的隐居之所啊。表现了诗人对月山草堂的喜爱赞美之情。第二首诗歌《竹窗延月》“风露涓涓浣竹林,月窗秋影夜来深。不知丛桂山中客,长听潇湘云水音”意思是:秋夜里秋风起,露水重,就好像在清洗着竹林,在月光投射的窗户边欣赏月色竹影不知夜已深。不知道丛桂是这山中的客人,在月夜下一直听着《潇湘云水》般美妙的曲子。表现了诗人沉醉于观竹品月之中,不知夜已深。第三首诗歌《竹院烹茶》“君子山前放午街,湿烟青竹弄云霞。烧将玉井峰前水,来试桃溪雨后茶”意思是:正午雨后时分,走在悠悠君子山前,看见山下烧着湿竹,青烟缭绕着整片的竹林,就像一片片云霞在飞舞。在这样的天气里,就烧一壶玉井的泉水,来试一试桃溪谷雨后的新茶。第四首诗歌《荷亭酌酒》“酒是金盘露滴成,花如素女步轻盈。西风暮雨何辞醉,便向池亭卧亦清”意思是:荷亭之中酒香四溢,这酒好像是天上的露水凝结而成的,身旁的荷花一朵朵阿娜多姿,像一位位步态轻盈的少女。傍晚时分,荷风、细雨迎面吹来,一醉何妨!即便醉了,那就在荷亭中安心睡去,享受无边的清静自然。在《松屋卧云》中,我们看到一位诗人在听松赏荷,感叹此处如同陶渊明的居所;在《竹窗延月》中我们看到一位诗人站在窗前赏窗前明月,听竹子摇摆之声。诗人在月山草堂中听松赏荷、观竹品月,将月山草堂比作江南陶渊明的居所,沉醉于这山中清丽雅致的自然景物,表达了诗人高洁的人生志趣,追求高洁的君子之风。在《竹院烹茶》中,我们读到一位放松心情的诗人,趁着午休的时刻,赏景品茶,超然物外,悠雅闲适。在《荷亭酌酒》中,我们看到诗人在荷亭中小酌,似醉非醉,似醒非醒,西风暮雨来临之时,也不须归,可以亭中静卧,尽享清静自然。诗人在月山草堂取水烹茶、酌酒酣卧,表现了诗人享受着幽居生活,追求闲适自得的人生。(2022·浙江温州·中考真题)班级同学制作集录,探究辛词豪放风格,请你参与。辛弃疾生平与作品集录绍兴十年,生于金统治下的济南府绍兴三十二年,回南宋任职,时年23岁乾道元年,奏进《美芹十论》①,时年26岁(一) 臣闻:事未至而预图,则处之常余;事既至而后计,则应之常不足。虏人凭陵中夏②,臣子思酬国耻,普天率土,此心未尝一日忘。……粤辛巳岁③,逆亮④南寇,中原之民,屯聚蜂起。臣尝鸠众二千,隶耿京⑤,为掌书记,与图恢复。共籍兵二十五万,纳款于朝。不幸变生肘腋⑥,事乃大谬。负抱愚忠,填郁肠肺。 (选自《辛弃疾集编年笺注卷三·美芹十论》) (二) 乘风好去,[甲],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选自《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淳熙九年,落职闲居,时年43岁(三)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四) 此生自断天休问,独倚危楼。独倚危楼,不信人间别有愁。 君来正是眠时节,君且归休。君且归休,说与西风一任秋。 (《丑奴儿》)嘉泰四年,任镇江知府,时年65岁(五)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乙]?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选自《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开禧三年,病逝,葬铅山县,享年68岁【注释】①《美芹十论》:辛弃疾论恢复大计而上孝宗皇帝的奏议。②虏人凭陵中夏:金人侵犯中原。③粤辛巳岁:到了绍兴三十一年。④逆亮:指金国皇帝完颜亮。⑤耿京:南京抗金义军首领。⑥变生肘腋:指耿京被其部下杀害一事。走近词人5.根据要求,完成任务。(1)补全材料(二)(五)中的甲、乙画线处。(2)阅读材料(一),解释加点词。语句 方法 释义①事未至而预图 结合语境②臣子思酬国耻 查阅词典:A.赏赐;B.应合;C.报复(《古代汉语词典》)③屯聚蜂起 联系课内:斗折蛇行(《小石潭记》)(3)你从材料(一)中读出了青年辛弃疾怎样的形象?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联读辛词6.材料(三)(四)表现词人心境的手法有何不同?借助集录,加以赏析。探究词风7.依据你的阅读体验,概括辛词豪放风格的特色。8.辛弃疾词风特色的形成,是否受其人生经历的影响?根据集录,结合探究过程,发表你的看法。【答案】5.(1)[甲]长空万里[乙]天下英雄谁敌手(2)①考虑,计议②C③像蜜蜂一样成群地(3)辛弃疾在进言中认为谋大事必先未雨绸缪,可见其心思缜密,有远见卓识;青年时期就以抗金报国为志向,并起义反抗,极具民族气节;“籍兵二十五万”,体现了他强大的号召力和军事才干。6.两首词同写于落职闲居时期,都流露出词人壮志难酬的感慨。在《破阵子》中,词人借“塞外声”“弓”等军事意象,写尽昔日军旅生活的威武雄壮。梦境返回现实,“可怜白发生”体现了词人壮志不遂的抑郁、愤慨。在《丑奴儿》中,词人“自断天休问”,用语夸张,直抒胸臆,以不能报效国家为极愁,不想说与友人听,悲郁沉痛,溢于词间。7.示例1:悲壮激烈。示例2:豪放沉郁,雄奇阔大。8.示例1:是。青年辛弃疾满怀报国热情,“直下看山河”表现出舍我其谁的气概,想象夸张,词风豪迈。壮年时期,虽心系恢复大计,却落职闲居,只能醉里梦回沙场,心中之愁无法言说,词中多了悲凉之意。暮年又被起用,但年事已高,词中多了几分烈士暮年的悲壮。辛词风格,受其跌宕的人生经历影响,从外显豪迈走向深沉悲壮。示例2:不是。青年辛弃疾满怀报国热情,“直下看山河”表现出舍我其谁的气概,想象夸张,词风豪迈。壮年时期,落职闲居,词中虽有失志之意,仍不失英雄气概。暮年又被起用,虽年事已高,但胸中仍有“万兜鍪”。言辞间虽愤懑不甘,但仍壮心不已,意境壮阔。可见,无论辛弃疾的人生如何跌宕,只因其心中志向不渝,其风格一直刚强豪放,不失英雄豪气。【解析】5.(1)第一问考查诗文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要透彻理解诗文内容;二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注意:雄、谁。(2)第二问考查文言词语。技巧:把握句子翻译,进而准确理解词语含义和用法,注意文言现象。事未至而预图:事情还没发生就预先图谋。运用“结合语境”分析的方法,结合“事未至而预图,则处之常余”可知,这里强调要未雨绸缪,图:考虑,计议。臣子思酬国耻:臣子们应该要想着一雪国耻。结合“国耻”可知,“酬”这个动词应该是“报复”的意思,故选C。屯聚蜂起:中原的百姓们像蜜蜂一样成群地都集合起来。联系课内的方法,斗折蛇行: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地排列,像蛇那样弯曲爬行。斗、蛇:名词活用为状语。蜂:名词活用为状语,像蜜蜂一样成群地。(3)第三问考查人物形象。答题思路:扣住材料一分析总结辛弃疾人物形象。结合“臣闻:事未至而预图,则处之常余;事既至而后计,则应之常不足”可知,辛弃疾给皇帝进言,讲述了做大事要未雨绸缪的道理,既看出他大局观,有远见卓识,也看出他非常细心,心思缜密。结合“虏人凭陵中夏,臣子思酬国耻,普天率土,此心未尝一日忘。……粤辛巳岁,逆亮南寇,中原之民,屯聚蜂起”可知,他年轻时就参与起义抗金,并且认为百姓都着强烈的抗金思想,看出他具有民族气节。结合“臣尝鸠众二千,隶耿京,为掌书记,与图恢复。共籍兵二十五万,纳款于朝”可知,年纪轻轻,就能身居要职,能够召集如此多的人,体现了他强大的号召力和军事才干。6.本题考查写作手法。答题思路:结合两首词的内容、背景具体分析其表现的心境上手法的不同。结合“淳熙九年,落职闲居,时年43岁”可知,这首词的写作背景大体相同,都是落职闲居时期,结合“可怜白发生”和“不信人间别有愁”等句子可知,两首词都流露出壮志难酬的感慨。《破阵子》:这首词第一句和最后一句都是现实,中间都是梦境,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八百里”和“的卢”都是典故,运用了引用典故的手法;“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则运用了比喻、夸张的手法,写出了战斗的激烈和惊险。第二句到第九句都是写梦境中的军旅生活,展现了热闹的宴饮场面、肃杀的阅兵场面、激烈惊险的战斗场面,“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更是慷慨激昂地表达了自己统一全国、收复失地的理想壮志,“可怜白发生”由梦境回到现实,由充满希望回到满是失望,格调由壮而背,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词人壮志未酬的抑郁和愤慨。《丑奴尔》:“此生自断天休问”写词人自己占卜,又何必再问天意呢?用夸张的手法,写自己的心意。叠用两个“独倚危楼”,既有反复回环之美,又有不同的意思。前一个“独倚危楼”是作者“自断”以后的结果,展示的是词人自己为自己占卜得知结果后的情态。第二个“独倚危楼”则是后面产生“不信人间别有愁”的感慨的环境氛围,词人独自坐在高楼之上,又逢清秋,落寞孤独之感难消,所以才觉得世间除了“悲秋”之感,别无他愁。连用两个“君且归休”,第一个是因为自己酒醉,不能待客。第二个“君且归休”,则是与后面的“说与西风一任秋”联系在一起,因为作者的愁情无法与友人言说,只能说与秋风,可见作者心中的愁苦是多么深广了。直抒胸臆,以不能报效国家为极愁,不想说与友人听,悲郁沉痛,溢于词间。7.本题考查实词赏析。答题思路:概括辛弃疾豪放风格的特点,辛弃疾是豪放词的代表词人,他的词被称为豪放词,一方面体现在语言上,一方面体现在情感主旨上。结合所给的、所学的辛弃疾的诗词分析其豪放的风格,然后概括。示例1:结合材料三“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可知,这里描绘了盛大的宴饮场面,肃杀的阅兵场面,激烈惊险的战斗场面,这三个场面都非常阔大、雄浑,给人的感觉是雄奇开阔。示例2:结合“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可知,辛弃疾先是展现了豪迈、壮烈的人生壮志,然后由梦境回到现实,现实是白发已生,功业未成,两相对比,悲痛难抑,概括起来就是悲壮慷慨。8.本题考查探究。答题思路:结合所给资料,从辛弃疾参加抗金义军——落职闲居——再被启用三个阶段的诗词中,看其文字风格和作者心绪是否随人生起伏而变化,亦或是从一而终,从未改变,进而做出判断,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示例:结合所给资料可知,辛弃疾青年时期参加进入抗金义军,从材料一“臣子思酬国耻,普天率土,此心未尝一日忘”可知,此时他慷慨激昂,满怀报国壮志,而材料二“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证明了这一点,此时他的词中满是豪情壮志;结合“淳熙九年,落职闲居,时年43岁”可知,中年时期辛弃疾闲居在家,从“可怜白发生”和“说与西风一任秋”可知,内心是壮志未酬的愤慨、抑郁;结合“嘉泰四年,任镇江知府,时年65岁”可知,晚年被启用,从“生子当如孙仲谋”中又看到一种愤慨中的希望,表现一种豪迈,所以辛弃疾的诗词风格是随着人生的际遇而改变的。【点睛】参考译文:(一)臣听说事情还没发生就预先图谋,这样的话处理起来就游刃有余;如果事情已经发生了才打算处理,那么常常做起来力不从心。金人侵占我中原大地,臣子们应该要想着一雪国耻,普天之下的人民,这样的心志未曾敢忘记。……高宗绍兴三十一年,金国海陵王完颜亮向南入侵,中原的百姓们像蜜蜂一样成群地都集合起来,臣也召集了二千人归顺在耿京麾下,担任掌书记一职,和他一起图谋收复中原,一共召集了二十五万人,归顺朝廷。不幸的是中间出现了变故,事情才出现难于预计的变化。(二)我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视祖国的大好山河。还要砍去月中树影摇曳的桂树,因为人们都说,这将使月亮洒下人间的光辉更多。(三)醉酒时拨亮灯火端详着宝剑,睡梦里萦绕着座座军营的号角声。将鲜美的牛肉分赏给战士烤吃,军乐队演奏的雄壮乐曲激动人心。秋高马肥的时节,战场上正在阅兵。跨着快如的卢的战马飞驰前行,弓弦的响声就像霹雳轰鸣。努力完成收复失地统一天下的大业,争取生前死后都留下为国立功的勋名。可惜已经两鬓白发,却不能报效朝廷!(四)这辈子的命运我自己就可以断言,无须再问天,独自依靠在高楼上。我独自倚靠高楼之上,不相信世间还有人比我更愁。客人来的时候我喝醉了正在酣眠,难以待客,请客人暂且回去。(然而)客人回去之后,我的愁情只能说与西风听。(五)想当年孙权在青年时代,已统领着千军万马。坐镇东南,连年征战,没有向敌人低过头。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可以和他鼎足成三。难怪曹操说:“生下的儿子就应当如孙权一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