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诗歌意象、意境鉴赏复习目标1. 了解诗歌中常见意象、意境;2. 学习诗歌鉴赏中有关意象和意境题目的答题方法并迁移运用。考点解读一、考纲要求古典诗歌语言、表达技巧和意境的鉴赏。二、概念诠释(一)意象是诗歌艺术中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基本单位。“意”即主观情感,“象”即客观物象(如山川草木等等),意象即为融入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诗歌中的景物形象就是含有“意”的“象”,就是“意象”。(二)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建构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它是诗人主观的“意”(思想感情)与客观的“境”(自然景物)的有机统一。象——境——情学习过程一、鉴赏意象(一)典例精析例:(2008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画堂春秦观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①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注】①捻(niǎn):持取,捻弄上阙的景物描写是如何表现无奈之情的?请作简要分析。(4分)答:上阙通过描写铺径之落红、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园、哀啼之杜鹃等残春景象,表现伤春(惜春)的无奈之情。(二)方法总结答案组织可分为三个部分:1、塑造的什么形象(意象)。(注意:一定是名词性质的短语。)2、结合诗句分析形象(意象)的特征。3、总结形象意义。就是分析形象中诗人所寄寓的思想感情或蕴涵的哲理。可用一句话概括总述。(三)常见提问方式1、这首诗以什么为诗歌的主要意象(刻画了什么形象),形象的具体特征是什么?2、本诗通过哪些意象(景物),表达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二、鉴赏意境(一)典例精析(2008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5分)山居即事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描绘景物】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嫰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概括意境】描绘了一幅恬静优美(淡雅清新)的画面,【体会感情】表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二)方法总结答案组织可分为三个部分:1、分析形象含义、描摹诗歌图景。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写的意象、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这里有两个要点,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大部分的、主要的景物,可以利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适当加以创造,语言力求优美。2、概括意境特点。在描摹出图景后,结合主旨分析为什么要写这一形象,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或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或雄浑壮阔、高阔远深,或恬静优美、或萧瑟凄凉、或生机勃勃、或孤寂冷清……准确体现其特点和情调。3、剖析作者思想。根据诗歌情境氛围的特点再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一般可表述为:离愁别绪、羁旅情愁、思乡怀远、闲适恬淡、乐山好水、感时伤世、吊古伤今、忧国忧民、言志抒怀、叹惋讽谏等,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哀伤的情怀”是不够的,还应答出为什么而“哀伤”。(三)常见提问方式1、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三、当堂训练(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虞美人 蒋捷丝丝杨柳丝丝雨,春在溟濛处。楼儿忒小不藏愁,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天怜客子乡关远,借与花消遣。海棠红近绿栏杆,才卷朱帘却又晚风寒。(1)词的上片描写了哪些景物?景象有什么特点?(2)结合下片描写的景物,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二)(10年江西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送人归京师①陈与义②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注】①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②陈与义: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1)指出诗中“子规”意象的含义。(2分)(2)诗中“故园便是无兵马”与“犹有归时一段愁”是否矛盾 为什么 (4分)(三)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 分) 御街行·秋日怀旧范仲淹 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敧,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1)有人认为"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句写得极妙,请简要分析它营造了怎样的意境。(4分) (2)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4分)(四)【海南、宁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题李世南画扇①蔡肇②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逢人抱瓮知村近③,隔坞闻钟觉寺深④。[注]①李世南: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②蔡肇(?—1119):字天启,丹阳(今属江苏)人。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③瓮:这里指水瓮。④坞:地势周围高而中央的地方。这里指山坞。(1)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5分)(2)古人的题画诗往往会阐发画面以外的意趣,你觉得这首诗哪些描写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四、自我总结:课后延伸巩固1、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后面的问题。(8分)水调歌头叶梦得 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小窗低户深映,微路绕欹斜。为问山翁何事,坐看流年轻度,拼却鬓双华。徙倚望沧海,天净水明霞。 念平昔,空飘荡,遍天涯。归来三径重扫,松竹本吾家。却恨悲风时起,冉冉云间新雁,边马怨胡笳。谁似东山老,谈笑静胡沙!【注】靖康之后,叶梦得随宋高宗南渡,深得高宗亲重。后高宗向金求和,梦得被调离长江前线,无所作为,于是上疏告老,隐居于湖州卞山石林谷。此词即作于其间。 (1)词的上片前四句写了什么样的景象 有什么作用 (4分) (2)本词表现了诗人复杂的思想情感。请简要指出是哪几种。(4分)2、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赏析。(7分)玉楼春 欧阳修洛阳正值芳菲节,秾艳清香相间发。游丝有意苦相萦,垂柳无端争赠别。杏花红处青山缺,山畔行人山下歌。今宵谁肯远相随,惟有寂寥孤馆月。【注】游丝,蛛丝。(1)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图景?在整首诗中有什么作用?(3分) (2)诗的最后两句选用了怎样的意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4分) 3、(10年四川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减字木兰花向子湮斜红叠翠,何许花神来献瑞。粲粲裳衣,割得天孙锦一机。真香妙质,不耐世间风与日。着意遮围,莫放春光造次归。【注】向子諲,官至户部侍郎,因反对秦桧议和而被免官。(1)“斜红叠翠”一句,“红”“翠”和“斜”“叠”字对春景的描写各有其妙,请简要分析。(4分)(2)本词隐含了怎样的伤感之情?(4分)知识链接一、诗词的常见传统意象 :我国古典诗歌的许多意象,经过历代诗人的反复继承、运用和发展,积淀了丰富的象征意蕴,成为符号化了的意象,我们称之为“传统意象”。1.月——思乡,怀人怀乡:例: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怀人: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2.松竹梅花菊花——高洁人格的写照例: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未出土时便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3.莲——爱的象征莲与怜谐音,所以可借以表达爱情。例: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4.梧桐——凄凉悲伤例: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泪梦三更后。5.杜鹃鸟——凄怨哀伤,乡愁乡思相传,蜀王让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到春天,杜鹃会一直啼叫到满口是血。另外,杜鹃的啼叫好象在叫:“不如归去,不如归去。”也叫子规,常唤起游子思乡之情。例: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6.秋蝉——高洁,悲凉例: 垂緌(ruí)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jiè)秋风。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7.鸿雁——思乡怀亲,羁旅之悲 (也是古代诗歌中传书的信使)例:雁字归时,月满西楼。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8. 柳——离情依依例: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9.长亭——送别之所例: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10.芳草——离恨例:青青河边草,绵绵思道远。11.芭蕉——孤独与忧愁例: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12.羌笛——凄切之声例: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13.乌鸦——衰败荒凉之兆例: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14、鹧鸪鸟---鹧鸪的形象在古诗词里也有特定的内蕴。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例: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15、浮云——喻在外漂泊的游子,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16、鸳鸯——指恩爱的夫妇,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17、水——时间;愁绪。例: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18、丁香——指愁思或情结,如“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19、草木—— 常用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例: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20、长江、长城、黄山、黄河——祖国的代表事物,指代祖国或爱国的思想感情。二、常见的诗歌意境有:(1)雄奇阔大,如曹操的《观沧海》,写景雄奇壮美,抒情奔腾震荡;(2)苍凉悲壮,如李白的《关山月》,写景峻拔萧疏,抒情慷慨悲凉;(3)深邃沉郁,如杜甫的《登高》,沉郁顿挫,曲回郁结;(4)闲适淡泊,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寂幽趣,远尘避世;(5)凄婉幽伤,如李清照的《一剪梅》,哀伤凄冷,如泣如诉;(6)清新自然,如杨万里的《小池》,生动活泼,细致素雅;另外还有华美壮丽、安谧娴静、明快高旷等。附:当堂训练答案:(一)(1)(4分)写如丝杨柳、绵绵细雨(1分)、小楼、云朵(1分),一派迷蒙景象(2分)。(2)(4分)以海棠临栏、红绿相映的艳丽之景(2分)衬托诗人凄凉的乡愁,突出乡愁的浓重(2分)(二)(1)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传说中的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常夜鸣,声音凄切,故借以抒悲苦哀怨之情。(2)不矛盾,因为在诗人看来,即便故园没有战火,但国土沦丧,南北分裂,所以送友人归京时,触景生情,心中难免生出一段忧国之愁。(三)(1)此句描写寒秋时节夜晚,秋叶纷纷坠地的景象,营造了寂寥悲凉的意境,体现了作者孤寒处境的感受。(2)这首词上片从夜静叶落写起,极写远空皓月澄澈之境,描绘秋夜寒寂的景象;下片抒写孤眠愁思的情怀;由景入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写出了作者孤独寂寞的愁情。(四)参考答案:(1)画面大概是:有条小溪从两山之间流出,树林里树叶飘落,一人抱着瓮在路上(或在溪边)山谷那边隐隐露出寺庙。这画面呈现出的是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气氛。(画面中应有小溪、山、树林、人、瓮、寺庙等六种景物。1—2种给1分,3—4种给2分,5—6种给3分。) (2) “水潺潺”声音的描写、 “秋风瑟瑟”声音的描写、联想到附近有个小村庄的描写、远处寺庙传来“钟”声的描写,都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好处:使画面上静止的景物活动了起来,变得有声有色;拓展了画面,使之更显丰富多彩。 课后延伸巩固答案:1、(1)①诗人选 用秋色、秋霜、黄花、房屋(小窗低户)、小路等意象,描绘出秋季来后诗人隐居之处凄美、幽僻的景象。(2分)②为后文抒发情感作铺垫。(2分) (2)①对朝政的不满;(1分)②壮志难酬、英雄空老的感喟;(1分)③想以山水自娱,(1分)④但又无法忘怀国家的安危,时刻惦念着抗金战事的矛盾、痛苦(1分)。2、(1)开头两句描写了洛阳美丽、热闹的春景:花木繁盛,色彩艳丽,百花相继开放,争奇斗艳,清香扑鼻。作用:点明了告别的地点和季节,以乐景衬哀情,自然引出下文。(2)选用了两个传统意象:“孤馆”和“月”。作者身处旅途,只有清冷的月亮和孤馆相伴,这恰恰与洛阳的繁华形成鲜明的对照,从而表达了作者凄凉悲伤的心情。3、(1)“红”“翠”点明了花叶的色彩,以“红”借代花,以“翠”借代叶,含蓄而形象。“斜”“叠”描写花叶的形态,“斜”字描绘出花朵的多姿,“叠”字则凸显了枝叶的繁密(2)既有对自然“风与日”摧残百花的伤感 ,又有对社会“风与日”摧残香花所喻君子的伤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