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各地2022年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 文言文阅读专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浙江省各地2022年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 文言文阅读专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文言文阅读专题
(一)(2022·浙江杭州·中考真题)为进一步了解范仲淹。同学搜集了以下材料。请你阅读后完成下面小题。

舟中
【宋】范仲淹
珠彩耀前川,归来一扣弦①。
微风不起浪,明月自随船。

宝元初,元昊②叛,时延安新被围,朝廷袶帅,皆畏不行。仲淹奏请兼领延安军以待寇至,上嘉而从之。阅兵得万八千,选六将俾③领之,日夕训练,号为精兵焉。贼闻之,第戒曰:“无以延州为意,今小范老子腹中自有数万兵甲,不比大范老子可欺。”“大范老子”谓范雍也。又城青涧,开营田,招属羌,及请戒诸路养兵蓄锐,以据贼冲。
(张唐英《范仲淹传》)

会盗起淮南,知高邮军④晁仲约度不能御,谕军中富民出金帛,具牛酒,使人迎劳,且厚遗之。贼悦,径去。事闻,富粥⑤时在枢府,议欲诛伸约,以正军法。仲淹欲宥之。粥曰:“盗贼公行,守臣不能战,又不能守,而使民醵钱⑥遗之,法所当诛也。”仲淹曰:“今高邮无兵无械,虽仲约之义当勉力战守,然事有可恕,戮之恐非法意也。”仁宗从之,仲约由此免死。
(王稱《范仲淹传》
【注】①扣弦:手击船边,用作歌吟节拍。②元昊:人名,即李元昊。③俾(bǐ):使。④知高邮军:掌管高邮军。⑤富弼:洛阳人,时任枢密使。⑥醵(jù)钱:筹钱。
1.阅读《舟中》一诗,完成(1)(2)题。
(1)同样写月,“浮光跃金,静影沉璧”将月影比作玉璧,本诗将月比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微风不起浪,明月自随船”意境幽美,请加以赏析。
2.《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宥”有四个义项(下图),丙文中“仲淹欲宥之”“宥”的意思是__________(填序号)。
3.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上嘉而从之 虽有嘉肴
B.具牛酒 百废具兴
C.贼悦,径去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D.仁宗从之 战则请从
4.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回答下列问题。
(1)乙文中“贼闻之”的“之”指哪件事?
(2)丙文中,富弼为何提议诛杀晁仲约?
5.结合三则材料,谈谈你对范仲淹的认识。
(二)(2022·浙江绍兴·中考真题)阅读陈继儒漫游潇溪(今嵊州下王镇小溪村)所作《胜游记》,完成后面小题。
胜游记
[明]陈继儒
余癖于山水之趣。戊辰春暮,拟为石梁、雁荡之游,道经于剡,将览右军之池,并康乐覆卮所。清妙秀异,杜工部之语不虚也。
行一舍许,见其峰峦叠翠,涧水潆回,乔松壮谷口,古柏郁溪头,依稀盘谷,仿佛辋川,徘徊久之,不忍离去。方眺览间,遇一矍叟,黄发台背,逍遥山径,诚葛天氏①之民也。余揖询其地,知是潇溪。居虎豹,偃虬龙,佳哉胜地。忽一童子把竿垂钓,余私计曰:“是儿器宇不凡,何物老妪生此宁馨儿也②。”童子罢钓揖予,登堂洗爵、奠斝③,宰鸡款予。主席陪话者即向之策杖老翁也一唱一酬觥筹交错。觌④其貌,骯髒⑤矍铄;味其语,正大光明;论世则议切事务,谈道则奥彻玄微。猗欤休哉⑥!真世不易觏⑦者也。
尔时夜分就寝,余思良士不寐,爰⑧成四韵以纪胜概⑨,云:茅屋疏篱一径深,门无车马绿苔侵。云山纵意权⑩为主,富贵惊人懒挂心。珍馔饷宾情已厚,交情一面意何深。葛巾野服蒲葵扇,自在溪边五柳 阴。韵成东白,主复延余就席,载续四韵:风尘鞅掌 最羁人,谁更清闲憩此身。梦醒北窗书千卷,兴饶东郭酒三巡。谢安门外春常静,五柳庭中月自新。任尔纷嚣当面起,斟瓢仙子正颐神。
主宾话别,束装就道。
主君谓谁?徐君以圣也。童子谓谁?其孙佩元也。良辰难得,胜地不再,乃记之以志不忘。
【注释】①葛天氏,传说中的上古帝王。据说他的时代人民生活安乐,恬淡自足,社会风气淳厚朴实。②何物老妪生此宁馨儿也:语出《晋书·王衍传》,“宁馨儿”后为小孩的美称。③爵、斝jiá:古代酒器。④觌dí:见;⑤骯髒kǎng zǎng:刚直,不屈不挠。⑥猗yī欤休哉:多么快乐啊。⑦觏gòu:见,看见。⑧爰yuán:于是。⑨胜概:优美的景色,美好的境界。⑩权:姑且,暂且。 五柳:陶渊明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 鞅掌:繁忙,劳累。
6.根据语境推敲加点词的意思。
①方眺览间 ( )
②诚葛天民之民也 ( )
③忽一童子把竿垂钓 ( )
④主复延余就席 ( )
7.用“/”给文中画横线处断句(断三处)。
主 席 陪 话 者 即 向 之 策 杖 老 翁 也 一 唱 一 酬 觥 筹 交 错。
8.阅读文章,完成鉴赏。
“茅屋疏篱一径深,门无车马绿苔侵”一句,让我想起刘禹锡《陋室铭》中的(1)“①______,______”,还有陶渊明《饮酒(其五))》中的“②______,______”。 这些联想到的诗文,可以帮助我们读出陈继儒这两句诗的意境特点:(2)______。 作者用词也很精妙,著一字而境界全出!如“茅屋疏篱一径深”的“深”。 作者说“爰成四韵以纪胜概”,可见这四韵是对前文潇溪游的记录。所以鉴赏这个“深”字、除联系诗句外,还可结合前文的相关描写。我来鉴赏“深”:(3)____________。
9.“潇溪”因何被陈继儒视为“胜地”?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三)(2022·浙江宁波·中考真题)部编七年级下册语文教科书新增《活板》一文,下面是课文及部分注释。请你自读,了解中国古代的活字印刷术,完成下面小题。
活板①
沈括
板印②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③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④。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⑤之。欲印,则以一铁范⑥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⑦之,药稍镕⑧,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⑨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⑩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 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 土,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 不沾污。
昇死,其印为余群从所得,至今宝藏。
【注释】①活板:用活字排成的印刷版。板,同“版”。②板印:指雕版印刷。③冯瀛王:我国古代大规模官刻儒家经籍的首倡者。④板本:版印书籍,相对于抄本而言。⑤冒:覆盖。⑥范:模子。⑦炀:烘烤。⑧镕:同“熔”,用高温使固态物质转变为液态。⑨自:另自,另外。⑩韵:指韵部,韵书中把同韵的字归在一起成为一部。 奇字:生僻字。 燔:烧。 殊:根本。
10.请解释下面“原文例句”中的加点字,补全表格。
文言现象 原文例句 解释加点字 释义方法(供参考)
一字多义 持就火炀之 (1)________ 【查阅字典】①接近,靠近。②完成,达到。③即使。
瞬息可就 (2)________
词类活用 火烧令坚 (3)________ 【课内迁移】石青(用石青)糁之
通假字 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4)________ 【指出通假】故不错(同“措”)意也
11.下面是“毕昇科学精神”探究单,请你根据要求补充完整。
(1)毕昇制字可能经历的实验过程 制字 尝试制作木活字,发现木活字的缺陷是:①________________(摘录原文) ↓ 尝试制作泥活字,对比发现泥活字的优势是:②________________(摘录原文) (2)毕昇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问题:遇到生僻字,没有现成的字模,该怎么办? 解决办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根据原文回答) (3)毕昇的实验发现 原文语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用现代汉语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探究小结 毕昇就地取材,不断尝试,对比实验,这种科学探索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12.本文有些语句用形象的语言介绍了活字印刷的特点,请找出一处,仿照示例加以说明。
【示例】“薄如钱唇”,写出了活字字模薄的特点。
(四)(2022·浙江金华·中考真题)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卢重斋遗事
[明]叶盛
中书舍人卢儒字为己,号重斋,昆山人。博学能文善笔札。文学韩柳书法欧颜。自负甚高,诚亦时流罕及。或请文稿,曰:“吾有腹稿耳。吾昔备顾问翰林,一日上促《雪赋》急,诸公未即就,小子一扫,萧状元见之,吐舌走去。”其文今多不传。然其为人,颇类迂僻。陈孟东①者招饮,入门偶见胡仲子②文一册,席间饮食外,手读此文不已,不与众接一谈,虽诮之,不复顾也。一日,乡显宦往候之,读书阁中,久不出。其子侄请之至再,曰:“客候久矣。”遽答之曰:“尔何知彼曾读何书来③!”
(选自《水东日记》)
【注释】①陈孟东:陈皞,出读群经。②胡仲子:胡翰,浙江金华人,著有《胡仲子》集,③来:句尾语气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咧”。
送徐子春往四川
[明]卢儒
千峰明月夜猿啼,雁自南来客自西。
远近水声滩上下,周回山色路高低。
石门驿畔沽春酒,松子矾边候晓鸡。
回首姑苏渺何处,想应吟遍卷中题。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释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或请文稿 或异二者之为
B.然其为人 吴广以为然
C.手读此文不已 慎其不已也
D.不复顾也 三顾臣于章庐之中
1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每部分限断一处)
①博 学 能 文 善 笔 礼
②文 学 韩 柳 书 法 欧 颜
15.张大复的《梅花草堂集》中记载:上尝命作《雪赋》,项刻立就,尽屈其同事者。作《雪赋》一事,卢儒是如何让他人受屈辱的?请从选文中找出相应内容,并用自己的话概括。
16.联系选文,体会下面句中加点字的表达效果。
遽答之曰:“尔何知被曾读何书来!”
17.阅读诗歌后,诗中熟悉的意象引发同学们热烈的讨论,请补全对话。
小金:读这首诗,我脑海里总会跳出一些诗意相近的诗句。当我读到“千峰明月夜猿啼”,我就想到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我寄愁心与明月,①___________”。
小华:我也有同感。读到“周回山色路高低”,以描写路况来表达②_________(填情感),这与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③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两句异曲同工。
小语:我很赞同。温庭筠《商山早行》中⑤____________,⑥______________”两句与“松子矶边候晓鸡”,不都是在鸡鸭中“动征铎”吗?
小文:还有“回首姑苏渺何处”一句,极写回望来路时的惆怅,让我联想到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⑦__________”那放眼前路的迷茫。
18.假设选文中“往候之”的不是乡里显宦,而是诗中的徐子春,卢儒仍会“久不出”吗?请结合诗歌和选文内容推断,并简述理由。
19.卢儒走进书籍,找到自己的天地;我们阅读名著,会发现“他们”也在“走进”。从以下人物中任选一个,结合名著内容,阐述你对该人物“走进”的理解。(120字左右)
张学良(《红星照耀中国》) 孙悟空(《西游记》)
保尔(《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法布尔(《昆虫记》)
(五)(2022·浙江丽水·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与袁六休①
[明]汤显祖②
出关数日作恶念。与君家兄弟五六人,相视而笑,恍若云天。一路待君不至,知君已治吴。吴如何而治?瞿洞观③相过,应与深谭。
(选自《玉茗堂尺牍》)
与汤义仍书
[明]袁宏道
作吴令,备诸苦趣,不知遂昌仙令④,趣复云何?俗语云:“鹄般白,鸦般黑。”由此推之,当不免矣。
人生几日耳!长林丰草,何所不适,而自苦若是。每看陶潜,非不欲官者,非不丑贫者。但欲官之心,不胜其好适之心;丑贫之心,不胜其厌劳之心,故竟“归去来兮”,宁乞食而不悔耳。
弟观古往今来,唯有讨便宜人,是第一种人,故漆园⑤首以《逍遥》名篇。鹏唯大,故垂天之翼,人不得而笼致之。若其可笼,必鹅鸭鸡犬之类,与夫负重致远之牛马耳,何也?为人用也。然则大人终无用哉?五石之瓠,浮游于江海;参天之树,逍遥乎广莫之野;大人之用,亦若此而已矣。且《易》不以龙配大人乎?龙何物也?飞则九天,潜则九地,而人岂得而用之?由此观之,大人之不为人用久矣。对大人言,则小人也。弟小人也,人之奔走驱逐我,固分⑥,又何厌焉?下笔及此,近况可知。知已教我!
(选自《袁中郎尺牍》)
【注释】①袁六休;即袁宏道,字中郎,号石公,又号六休。②汤显祖:字义仍,号若士,又号海若。③瞿洞观:人名。④仙令:对县令的雅称。⑤漆园:指庄周。⑥固分:本来如此。
文字 推知
20.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词。
文言词句 方法 解释
应与深谭 查阅词典法:①延伸,延及。②扩展,扩大。③同“谈”,谈论。 (1)___________
长林丰草 课内迁移法 (2)___________
又何厌焉 语境推断法 (3)___________
文章·推新
21.袁宏道在信中称汤显祖为“知己”,汤显祖也视袁宏道为“知己”吗?请结合《与袁六休》一文加以分析。
文学·推想
22.文中画线句中的“鹏”,有的版本写成“雕”,你认为写成“雕”可以吗?请结合语境阐述理由。
文化·推求
23.尺牍渐行渐远,却弥足珍贵。小组成员阅读两则尺牍后拟写了一篇读后感,请你帮他补全空缺的内容。
尺牍者,代言之书也。而言为心声,对人言必发自肺腑也。汤义仍问“(1)____________”,袁中郎言“作吴令,备诸苦趣”,皆诚挚之语也。 凡尺牍之道、婉曲详尽,惟以与朋友,同为尺牍,然汤、袁大异其趣。《(2)__________》奔腾似万丈倾泻之瀑布,而《(3)_______________》深沉如千里绵长之涓流。尺牍多而千言,约而数语,真情时时流诸字里行间,正可谓(4)_____________(用四字短语总结)。
(六)(2022·浙江舟山·中考真题)文言文阅读。
【甲】
与人书(六)①
顾炎武
生平所见之友,以穷以老而遂于衰颓者,十居七八。赤豹②,君子也,久居江东,得无有陨获③之叹乎?昔在泽州,得拙诗,深有所感,复书曰:“老则息矣,能无倦哉?”此言非也。夫子“归与归与”④,未尝一日忘天下也。故君子之学,死而后已。
[注释]①选自《亭林文集》。《与人书》是一组顾炎武与友人讨论治学方法、文学、历史等的学术短札。顾炎武,明末清初思想家、文学家。②赤豹:顾炎武的朋友史可程,字赤豹。③陨获:文中指丧失志气。④归与归与:回去吧回去吧。这是孔子周游列国,晚年时想回去讲学的感叹。
【乙】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宋濂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4.(1)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复书曰________
②未尝一日忘天下也________
③媵人持汤沃灌________
(2)小嘉与小舟在理解《与人书》中“拙诗”一词时有了困惑,请你参与讨论。
小嘉:“得拙诗”的意思是“赤豹读了一首拙劣的诗”。
小舟,我感觉不对,“拙诗”在这里不应该这样理解。
你:是的,“拙诗”不是指“拙劣的诗”,理由是_______。
(3)[甲][乙]两文主旨都是劝学,两文劝说方式各有特点,请简要分析。
(4)文化需要传承,读了[甲][乙]两文,你汲取了那些关于学习的有益启示?请结合文本内容和自身体验,谈谈你的阅读感悟。
(七)(2022·浙江湖州·中考真题)每日点心钱,他①也不买了吃,聚到一两个月,使偷个空,走到村学堂里,见那闯学堂的书客,就买几本旧书,日逐把牛拴了,坐在柳阴树下看。
【注释】①他;指王冕。
一日某同学再读《儒林外史》,对“书客”产生了探究兴趣。老师决定组织开展“书客:职业与意义”主题学习活动。现请你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任务。
◎材料一
消夏绝句[清]赵翼 消磨长日仗丹铅①,常苦巾箱少逸篇。 解事童奴传好语,门前新到卖书船。 赠苕上②书估③[清]陈鳢 万卷图书一叶舟,相逢小市且邀留。 几回展读空搔首,废我行囊典④敝裘。
【注释】①丹铅;校勘书籍用的朱砂和铅粉。②苕上:指湖州。苕,苕溪。③书估;书商。估(gǔ),通“贾”,商人。④典:典当,用实物作抵押借钱。
◎材料二余幼时在申港,时有书客负一大包,闯入书塾。包内湖笔、徽墨、纸本、《四书》、经书,村塾所需无不备。议价后,问家有旧书、残破书否?见村童临帖稍旧者,均欲以新者相易,盖志在收书也。十岁时,在澄怀堂读书。书室有阁,阁上尽破碎之书。一日,书估尽搜括之,雇数夫担而去。
(节选自缪荃孙《云自在龛随笔》)
◎材料三
初,牧翁得此书仅出价三百余金,以《后汉书》缺二本售之者,因减价也。牧翁宝之如拱璧,遍属书贾欲补其缺。一书贾停舟于乌镇,买面为晚食,见铺主人于败簏①中取书二本作包裹,谛视则宋板②《后汉书》也。贾心动窃喜,因出数枚钱买之而首叶已缺。贾向主人求之,主人曰:“顷为对邻裹面去,索之可也。”乃并其首叶获全。
(节选自《牧斋遗事》)
【注释】①簏;竹箱。②板:雕版,这里指雕版印刷的书。
25.有一位同学对材料二、三中加点字的意思不理解,请你帮他解答。
(1)均欲以新者相易
(2)牧翁宝之如拱璧
(3)遍属书贾欲补其缺
26.材料一中,哪位诗人对“买书”的热衷,和王冕相似?请简述理由。
27.另一位同学对材料一《消夏绝句》中“逸篇”的“逸”不理解。下面对“逸”字的解释,你觉得哪一项是最合理的?结合材料二或材料三证明你的选择。
A.释放 B.安闲,安逸 C.通“佚”,亡失,散失
28.你认为,上面材料能帮助同学们获得对“书客”职业及意义的哪些认识?
29.恰逢湖州市举办“宋韵流芳 书香湖州”古籍文化艺术展,展示湖州自南宋以来的珍贵古籍、雕版真迹、有趣的书船等。为了增强“书船”板块的吸引力,请你根据上面材料,为“书船”板块拟一条宣传语(不超过20字),并说明其吸引力。
30.假如长大后的王冕从书客那里买的书中包含了以下作品,你认为王冕可能会喜欢哪一篇?结合你对这篇作品和小说中王冕的认识加以回答。
A.《爱莲说》(周敦颐) B.《饮酒(其五)》(陶渊明) C.《陈涉世家》(司马迁)
文言文阅读专题
(一)(2022·浙江杭州·中考真题)为进一步了解范仲淹。同学搜集了以下材料。请你阅读后完成下面小题。

舟中
【宋】范仲淹
珠彩耀前川,归来一扣弦①。
微风不起浪,明月自随船。

宝元初,元昊②叛,时延安新被围,朝廷袶帅,皆畏不行。仲淹奏请兼领延安军以待寇至,上嘉而从之。阅兵得万八千,选六将俾③领之,日夕训练,号为精兵焉。贼闻之,第戒曰:“无以延州为意,今小范老子腹中自有数万兵甲,不比大范老子可欺。”“大范老子”谓范雍也。又城青涧,开营田,招属羌,及请戒诸路养兵蓄锐,以据贼冲。
(张唐英《范仲淹传》)

会盗起淮南,知高邮军④晁仲约度不能御,谕军中富民出金帛,具牛酒,使人迎劳,且厚遗之。贼悦,径去。事闻,富粥⑤时在枢府,议欲诛伸约,以正军法。仲淹欲宥之。粥曰:“盗贼公行,守臣不能战,又不能守,而使民醵钱⑥遗之,法所当诛也。”仲淹曰:“今高邮无兵无械,虽仲约之义当勉力战守,然事有可恕,戮之恐非法意也。”仁宗从之,仲约由此免死。
(王稱《范仲淹传》
【注】①扣弦:手击船边,用作歌吟节拍。②元昊:人名,即李元昊。③俾(bǐ):使。④知高邮军:掌管高邮军。⑤富弼:洛阳人,时任枢密使。⑥醵(jù)钱:筹钱。
1.阅读《舟中》一诗,完成(1)(2)题。
(1)同样写月,“浮光跃金,静影沉璧”将月影比作玉璧,本诗将月比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微风不起浪,明月自随船”意境幽美,请加以赏析。
2.《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宥”有四个义项(下图),丙文中“仲淹欲宥之”“宥”的意思是__________(填序号)。
3.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上嘉而从之 虽有嘉肴
B.具牛酒 百废具兴
C.贼悦,径去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D.仁宗从之 战则请从
4.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回答下列问题。
(1)乙文中“贼闻之”的“之”指哪件事?
(2)丙文中,富弼为何提议诛杀晁仲约?
5.结合三则材料,谈谈你对范仲淹的认识。
【答案】1.(1)珠
(2)示例:微风轻拂水面,波澜不兴,明月似有情意,伴随船儿前行。这两句诗营造了幽美恬静的意境,表现了诗人闲适、愉悦的心情。
2.①
3.C
4.(1)范仲淹奏请兼管延安军,挑选将领,训练精兵。(2)面对盗贼横行,晁仲约不战不守,反而筹钱招待并厚赠他们,按法令应诛杀。
5.示例:文学上,富有才华和审美情趣。军事上,富有谋略,当元昊叛乱时,他选将练兵,采取一系列措施,令叛军不战而退。政治上,勇于担当,实事求是:当元昊叛乱时,他主动请缨;当富弼提议诛杀晁仲约时,他主张宽恕,活用法度。
【解析】
1.本题考查诗句的理解。
(1)由诗句“珠彩耀前川,归来一扣弦”可知,诗人是写的月亮就如珍珠一样,闪耀,诗人在舟中扣弦而歌,表达出诗人对于这美景的喜爱和赞美。
(2)这两句诗的大意为:湖面上吹来微微的风,明月跟随者船行走。这里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化静为动,展现出诗人心中的舒适惬意。
2.本题考查字词的含义。
仲淹欲宥之:意为范仲淹想要宽恕他;宥:宽恕。所以选①。
3.本题考查字词意思。
A.嘉:夸奖/美好的;
B.具:具备/都;
C.去:同为“离开”;
D.从:顺从/跟从;
故选C。
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1)由乙文“阅兵得万八千,选六将俾领之,日夕训练,号为精兵焉”可知,“贼闻之”听说的这件事指的是“范仲淹训练精兵”。
(2)由丙文“会盗起淮南,知高邮军晁仲约度不能御,谕军中富民出金帛,具牛酒,使人迎劳,且厚遗之。贼悦,径去”可知,是因为晁仲约在出现盗贼的时候,没有积极抵抗,反而想着怎么招待盗贼,按律当斩。
5.本题考查人物的分析。
由诗歌《舟中》的拟人修辞运用可知范仲淹的文学功底;由乙文“仲淹奏请兼领延安军以待寇至,上嘉而从之。阅兵得万八千,选六将俾领之,日夕训练,号为精兵焉”可知,范仲淹在军事方面也是很有训练兵士的能力;由丙文“粥时在枢府,议欲诛伸约,以正军法。仲淹欲宥之”可知范仲淹是一个宽容大度又很仁慈的人。
【参考译文】
乙文:宝元初年,元昊叛变,当时延安刚刚被围困,朝廷选择将领,大家都不愿意去。范仲淹请求带领延安的军队等待敌人到来,皇帝赞许并且听从了他的。总共阅兵一万八千人,选择六个将领带领他们,日夜训练,成为精兵。敌人听说,就开始警戒说:“不能打延安的主意了,现在这范仲淹心中自有几万兵马,不像范雍好欺负。”“大范老子”就是范雍。范仲淹还在清涧旁建城,开拓田地,招揽少数民族,并且让各个军队养精蓄锐,来和敌人相对抗。
丙文:恰逢盗贼在淮南作乱,掌管高邮军的晃仲预料无法抵御,就昭示当地富有的人,要他们捐出金钱、牛羊、酒菜去欢迎慰劳,并且都送给贼兵。盗贼很高兴,就走了。事情传开以后,富弼在枢密院,提议处死晁仲约,以示军法严正。范公想原谅他。富弼说:“盗贼横行,守护的大臣不能抵抗,守不住,而使百姓凑钱给他,按照法律是要杀的。”范公说:“当时实际情况是高邮兵力不足,根本没有办法抵抗或者防守,而且事情有可宽恕,这种情况下杀死知军不是立法的本意。”仁宗听从了范仲淹的话,仲约因此免于一死。
(二)(2022·浙江绍兴·中考真题)阅读陈继儒漫游潇溪(今嵊州下王镇小溪村)所作《胜游记》,完成后面小题。
胜游记
[明]陈继儒
余癖于山水之趣。戊辰春暮,拟为石梁、雁荡之游,道经于剡,将览右军之池,并康乐覆卮所。清妙秀异,杜工部之语不虚也。
行一舍许,见其峰峦叠翠,涧水潆回,乔松壮谷口,古柏郁溪头,依稀盘谷,仿佛辋川,徘徊久之,不忍离去。方眺览间,遇一矍叟,黄发台背,逍遥山径,诚葛天氏①之民也。余揖询其地,知是潇溪。居虎豹,偃虬龙,佳哉胜地。忽一童子把竿垂钓,余私计曰:“是儿器宇不凡,何物老妪生此宁馨儿也②。”童子罢钓揖予,登堂洗爵、奠斝③,宰鸡款予。主席陪话者即向之策杖老翁也一唱一酬觥筹交错。觌④其貌,骯髒⑤矍铄;味其语,正大光明;论世则议切事务,谈道则奥彻玄微。猗欤休哉⑥!真世不易觏⑦者也。
尔时夜分就寝,余思良士不寐,爰⑧成四韵以纪胜概⑨,云:茅屋疏篱一径深,门无车马绿苔侵。云山纵意权⑩为主,富贵惊人懒挂心。珍馔饷宾情已厚,交情一面意何深。葛巾野服蒲葵扇,自在溪边五柳 阴。韵成东白,主复延余就席,载续四韵:风尘鞅掌 最羁人,谁更清闲憩此身。梦醒北窗书千卷,兴饶东郭酒三巡。谢安门外春常静,五柳庭中月自新。任尔纷嚣当面起,斟瓢仙子正颐神。
主宾话别,束装就道。
主君谓谁?徐君以圣也。童子谓谁?其孙佩元也。良辰难得,胜地不再,乃记之以志不忘。
【注释】①葛天氏,传说中的上古帝王。据说他的时代人民生活安乐,恬淡自足,社会风气淳厚朴实。②何物老妪生此宁馨儿也:语出《晋书·王衍传》,“宁馨儿”后为小孩的美称。③爵、斝jiá:古代酒器。④觌dí:见;⑤骯髒kǎng zǎng:刚直,不屈不挠。⑥猗yī欤休哉:多么快乐啊。⑦觏gòu:见,看见。⑧爰yuán:于是。⑨胜概:优美的景色,美好的境界。⑩权:姑且,暂且。 五柳:陶渊明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 鞅掌:繁忙,劳累。
6.根据语境推敲加点词的意思。
①方眺览间 ( )
②诚葛天民之民也 ( )
③忽一童子把竿垂钓 ( )
④主复延余就席 ( )
7.用“/”给文中画横线处断句(断三处)。
主 席 陪 话 者 即 向 之 策 杖 老 翁 也 一 唱 一 酬 觥 筹 交 错。
8.阅读文章,完成鉴赏。
“茅屋疏篱一径深,门无车马绿苔侵”一句,让我想起刘禹锡《陋室铭》中的(1)“①______,______”,还有陶渊明《饮酒(其五))》中的“②______,______”。 这些联想到的诗文,可以帮助我们读出陈继儒这两句诗的意境特点:(2)______。 作者用词也很精妙,著一字而境界全出!如“茅屋疏篱一径深”的“深”。 作者说“爰成四韵以纪胜概”,可见这四韵是对前文潇溪游的记录。所以鉴赏这个“深”字、除联系诗句外,还可结合前文的相关描写。我来鉴赏“深”:(3)____________。
9.“潇溪”因何被陈继儒视为“胜地”?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案】6.看,观看 确实,的确 握,持,执 邀请
7.主席陪话者/即向之策杖老翁也/一明一酬/觥筹交错。
8. 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 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清幽宁静(恬淡闲适、恬静自然、清远静谧) “深”点出了小径“幽深”的特点,可见周围草木茂盛,与前文描写的峰峦叠翠、古木葱郁相呼应,展现出自然的静美;“深”有远离尘世的隐逸之感,呼应了下句的“门无车马”,营造出清幽宁静的氛围。
9.潇溪之“胜”在于景美,潇溪青山秀丽、绿水潆绕、古木葱翠,远离喧器,仿佛是人间仙境:潇溪之“胜”在于人美,童子器宇不凡,大方守礼,老叟精神矍铄,智慧通达,逍遥山径,自在闲适;潇溪之“胜”在于民风淳美,作者偶至潇溪,得到徐以圣祖孙盛情款待,宾主尽欢,可见此处民风淳朴。潇溪景美、人美、民风淳美,故作者视之为“胜地”。
【解析】
6.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①句意:正在向远方眺望之时。览:看,观看。
②句意:确实如葛天氏时的百姓呀。诚:确实、的确。
③句意:忽然看见一个小孩子拿着鱼竿垂钓。把:握,持,执。
④句意:主人又邀请我上宴席。延:邀请。
7.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对于单句:句首关联词和语气词(如:夫、盖、若、而等)之后要作停顿;几个特殊的古今异义词朗读时必须分开;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作停顿,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需要着重强调的地方,一般要停顿;“也”用在句中时表停顿语气,朗读时应作停顿;省略句中句内省略的地方一般要作停顿;并列短语间要略作停顿;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
如果是几个句子的组合,则要在句与句间要停顿。
“主席陪话者即向之策杖老翁也一唱一酬觥筹交错”意思是“坐在主席上陪我说话的,就是刚才那个拿着手杖的老者。彼此间一陪酒,另一酬谢,一时间大家饮酒尽欢,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故知,“席陪话者即向之策杖老翁也”“一唱一酬”“觥筹交错”这是三个分句,需停顿。而“席陪话者”与“即向之策杖老翁也”,又构成主谓关系,需停顿。于是可停顿为:主席陪话者/即向之策杖老翁也/一唱一酬/觥筹交错。
8.本题考查理解联系能力。
前五空:“茅屋疏篱一径深,门无车马绿苔侵”写的是居室外环境之雅,没有世俗之人打扰。这与《陋室铭》中的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环境之雅),陶渊明《饮酒(其五))》中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或: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远离世俗的清幽)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联系上面分析,可知,这里的的环境是:清幽宁静(或是恬淡闲适、恬静自然、清远静谧)的。
第六空:
联系前文“见其峰峦叠翠,涧水潆回,乔松壮谷口,古柏郁溪头,依稀盘谷,仿佛辋川”可知,小径的处于峰峦叠翠、古木葱郁之中,自然的静美能很衬托出小径“幽深”。用“深”点出了小径“幽深”的自然环境特点;联系下句“门无车马绿苔侵”可知,这里的“深”,是隐士深藏山中。
9.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见其峰峦叠翠,涧水潆回,乔松壮谷口,古柏郁溪头,依稀盘谷,仿佛辋川”可知,潇溪之“胜”在于景美,潇溪青山秀丽、绿水潆绕、古木葱翠,远离喧器,仿佛是人间仙境:
从“是儿器宇不凡,何物老妪生此宁馨儿也”“遇一矍叟,黄发台背,逍遥山径,诚葛天氏之民也”可知,潇溪之“胜”在于人美,童子器宇不凡,大方守礼,老叟精神矍铄,智慧通达,逍遥山径,自在闲适;
从“童子罢钓揖予,登堂洗爵、奠斝,宰鸡款予。主席陪话者即向之策杖老翁也,一唱一酬,觥筹交错”潇溪之“胜”在于民风淳美,作者偶至潇溪,得到徐以圣祖孙盛情款待,宾主尽欢,可见此处民风淳朴。
故而可得:潇溪景美、人美、民风淳美,故作者视之为“胜地”。
【参考译文】
我特喜欢游玩山水的乐趣。戊辰年春末,打算到石梁山、雁荡山带游玩,途中经过剡溪,要看一看王羲之的墨池,以及谢灵运的覆卮山住所。清新美妙秀丽奇异,杜工部的评价不假呀。
走了一舍左右,看见那峰峦被绿色层层覆盖,山涧之水迂回萦绕,高大的松树在山谷入口处耸立,古老的柏树在溪头郁郁青青生长着。山深恍惚如盘谷,地胜依稀似辋川。(我们)来来回回走了很时间,舍不得离开。正在眺望览胜之时,遇到一位精神矍铄的老头,头发由白转黄,背上生斑如鲐鱼背,逍遥地走在山路上,确实像葛天氏时的百姓。我向他作揖并询问他这是什么地方,然后知道这地方叫潇溪。住着虎豹,藏着虬龙,真是个好地方呀。忽然看见一个小孩子拿着鱼竿垂钓,我私下考虑说:“这孩子器宇不凡,这是谁生下这样的孩子呢?”童子停止钓鱼向我作揖,到屋子里洗好酒杯,宰杀小鸡来款待我。坐在主席上陪我说话的就是刚才那个拿着手杖的老者。彼此间一陪酒,另一酬谢,一时间大家饮酒尽欢,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观看其相貌,刚直而有精神;体味其说的话,都是光明正大之语;论及世间世务则能切中要点,谈论道理也深奥透彻,充满玄妙。多少快乐呀!真是世间不容易见到呀。
正说时,已到了夜分,我于是就寝,我想着这贤能之士而睡不着,于是写下四句诗来记下这美好的境界。诗道:茅屋疏篱一径深,门无车马绿苔侵。云山纵意权为主,富贵惊人懒挂心。珍馔饷宾情已厚,交情一面意何深。葛巾野服蒲葵扇,自在溪边五柳阴。诗写好后东方已白,主人又宴请我吃饭,又续写了四句:风尘鞅掌最羁人,谁更清闲憩此身。梦醒北窗书卷,兴饶东郭酒三巡。谢安门外春常静,五柳庭中月自新。任尔纷嚣当面起,斟瓢仙子正颐神。
主宾告别,我整理好衣服踏上归途。
那位主人是谁呢?是徐以圣。童子是谁呢?是他的孙子徐佩元也。良辰难以觅得,也要离开这美好的地方了,于是记下这件事来表明自己的将铭志不忘。
(三)(2022·浙江宁波·中考真题)部编七年级下册语文教科书新增《活板》一文,下面是课文及部分注释。请你自读,了解中国古代的活字印刷术,完成下面小题。
活板①
沈括
板印②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③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④。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⑤之。欲印,则以一铁范⑥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⑦之,药稍镕⑧,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⑨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⑩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 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 土,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 不沾污。
昇死,其印为余群从所得,至今宝藏。
【注释】①活板:用活字排成的印刷版。板,同“版”。②板印:指雕版印刷。③冯瀛王:我国古代大规模官刻儒家经籍的首倡者。④板本:版印书籍,相对于抄本而言。⑤冒:覆盖。⑥范:模子。⑦炀:烘烤。⑧镕:同“熔”,用高温使固态物质转变为液态。⑨自:另自,另外。⑩韵:指韵部,韵书中把同韵的字归在一起成为一部。 奇字:生僻字。 燔:烧。 殊:根本。
10.请解释下面“原文例句”中的加点字,补全表格。
文言现象 原文例句 解释加点字 释义方法(供参考)
一字多义 持就火炀之 (1)________ 【查阅字典】①接近,靠近。②完成,达到。③即使。
瞬息可就 (2)________
词类活用 火烧令坚 (3)________ 【课内迁移】石青(用石青)糁之
通假字 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4)________ 【指出通假】故不错(同“措”)意也
11.下面是“毕昇科学精神”探究单,请你根据要求补充完整。
(1)毕昇制字可能经历的实验过程 制字 尝试制作木活字,发现木活字的缺陷是:①________________(摘录原文) ↓ 尝试制作泥活字,对比发现泥活字的优势是:②________________(摘录原文) (2)毕昇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问题:遇到生僻字,没有现成的字模,该怎么办? 解决办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根据原文回答) (3)毕昇的实验发现 原文语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用现代汉语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探究小结 毕昇就地取材,不断尝试,对比实验,这种科学探索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12.本文有些语句用形象的语言介绍了活字印刷的特点,请找出一处,仿照示例加以说明。
【示例】“薄如钱唇”,写出了活字字模薄的特点。
【答案】10. 接近,靠近 完成 用火 同“以”
11. 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 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随即刻制这个字,用草火烧,很快就能制成。(或“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 如果只印两三本,还算不上简便;如果印几十几百甚至上千本,那就极其快了。
12.【示例一】“字平如砥”,写出了(所有排在铁板上的)活字平整的特点。
【示例二】“瞬息可就”,写出了活板印刷的速度之快。
【解析】
10.本题考查字词含义。
(1)持就火炀之:意为拿着它靠近火烤它;就:靠近;
(2)瞬息可就:意为瞬间就可以完成;就:完成;
(3)石青糁之:石青,名词作状语,用石青。火烧令坚:火:名词作状语,用火烧。句意:用火烧它之后变得更加坚硬;
(4)故不错意也:错,同“措”,安放,安置。已后典籍皆为板本:已:通“以”,以后。句意:以后的典籍都成为了印刷的样板。
1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
第一空:由“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可知,不用木板的原因是木头沾水之后会出现高低不平的情况,并且和药还会粘在一起,不能够用来印刷,所以第一空填: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
第二空:由“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可知,用胶泥刻字,像线一样细,每个字都是一个印,火烧之后更加坚硬,同时用手就可以将印拿下,不会污染字印,所以这是用泥活字的好处,第二空应填: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第三空:由“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可知,这是遇到生僻字时,立马新制出新的模板,所以第三空填: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
第四空:本题考查文言翻译。注意以下字词的含义即可:
止:只;极:极其;
12.本题考查词句的赏析。
示例:瞬息可就:写出了制造生僻字的模型时的快速。
【参考译文】
用雕板印刷书籍,唐朝人还没有大规模地这么做。从五代冯道开始用雕版印刷五经,以后的经典文献就都是雕版印刷的本子了。
庆历年间,有个叫做毕昇的平民又创造了活版印刷。他的方法是用胶泥刻字,像铜钱的边缘那样厚薄,每一个字做成一个印,用火烧使它坚硬。先准备一块铁板,在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纸灰之类的东西覆盖,要印的时候就把一个铁模子放在铁板上,将字密密地排上。排满一铁框为一板,拿它靠近火烘烤,待松脂、蜡等逐渐熔化,就用一块平板按在上面,这样铁板上的字印就像磨刀石一般平整了。如果只印两三本的话,还不算简便,如果印数十、成百上千本,就极为神速了。通常准备两块铁板,一块板在印刷,一块板进行排字,这块板刚刚印完,第二块板已经排好。两块板交互使用,瞬息之间就可以完成。每一个字都有好几个印,例如“之”“也”等字,每个字有二十多个印,是为了准备一块板内有重复的字。不用的时候,就用纸贴好标签,每一个韵的字制作一个标签,用木格把字印储存起来。遇到平时未曾准备的生僻字,就马上刻制,用草火烧,转眼间就能用了。不用木材制作字印,是因为木材纹理有疏密,沾上水就高低不平,同时木材和药料相粘,难以取下来。不如烧泥制印,用完以后再用火烤使药料熔化,用手拂拭,字印就自然落下来,完全不沾药料。
毕昇死后,他的字模被我的堂兄弟和侄儿们得到,到今天还珍贵地收藏着。
(四)(2022·浙江金华·中考真题)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卢重斋遗事
[明]叶盛
中书舍人卢儒字为己,号重斋,昆山人。博学能文善笔札。文学韩柳书法欧颜。自负甚高,诚亦时流罕及。或请文稿,曰:“吾有腹稿耳。吾昔备顾问翰林,一日上促《雪赋》急,诸公未即就,小子一扫,萧状元见之,吐舌走去。”其文今多不传。然其为人,颇类迂僻。陈孟东①者招饮,入门偶见胡仲子②文一册,席间饮食外,手读此文不已,不与众接一谈,虽诮之,不复顾也。一日,乡显宦往候之,读书阁中,久不出。其子侄请之至再,曰:“客候久矣。”遽答之曰:“尔何知彼曾读何书来③!”
(选自《水东日记》)
【注释】①陈孟东:陈皞,出读群经。②胡仲子:胡翰,浙江金华人,著有《胡仲子》集,③来:句尾语气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咧”。
送徐子春往四川
[明]卢儒
千峰明月夜猿啼,雁自南来客自西。
远近水声滩上下,周回山色路高低。
石门驿畔沽春酒,松子矾边候晓鸡。
回首姑苏渺何处,想应吟遍卷中题。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释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或请文稿 或异二者之为
B.然其为人 吴广以为然
C.手读此文不已 慎其不已也
D.不复顾也 三顾臣于章庐之中
1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每部分限断一处)
①博 学 能 文 善 笔 礼
②文 学 韩 柳 书 法 欧 颜
15.张大复的《梅花草堂集》中记载:上尝命作《雪赋》,项刻立就,尽屈其同事者。作《雪赋》一事,卢儒是如何让他人受屈辱的?请从选文中找出相应内容,并用自己的话概括。
16.联系选文,体会下面句中加点字的表达效果。
遽答之曰:“尔何知被曾读何书来!”
17.阅读诗歌后,诗中熟悉的意象引发同学们热烈的讨论,请补全对话。
小金:读这首诗,我脑海里总会跳出一些诗意相近的诗句。当我读到“千峰明月夜猿啼”,我就想到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我寄愁心与明月,①___________”。
小华:我也有同感。读到“周回山色路高低”,以描写路况来表达②_________(填情感),这与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③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两句异曲同工。
小语:我很赞同。温庭筠《商山早行》中⑤____________,⑥______________”两句与“松子矶边候晓鸡”,不都是在鸡鸭中“动征铎”吗?
小文:还有“回首姑苏渺何处”一句,极写回望来路时的惆怅,让我联想到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⑦__________”那放眼前路的迷茫。
18.假设选文中“往候之”的不是乡里显宦,而是诗中的徐子春,卢儒仍会“久不出”吗?请结合诗歌和选文内容推断,并简述理由。
19.卢儒走进书籍,找到自己的天地;我们阅读名著,会发现“他们”也在“走进”。从以下人物中任选一个,结合名著内容,阐述你对该人物“走进”的理解。(120字左右)
张学良(《红星照耀中国》) 孙悟空(《西游记》)
保尔(《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法布尔(《昆虫记》)
【答案】13.C
14.①博 学 能 文/善 笔 礼 ②文 学 韩 柳/书 法 欧 颜
15.卢儒把自己和其他翰林顾问做对比,突出同事才思不及自己敏捷;并用萧状元看了他的文章后都自愧不如的反应,来衬托自己的卓尔不群。
16.这句话的意思是:他马上回答说,你怎么知道他们读过什么书呢!回答中含有对子侄的嗔怪,觉得这些来见他的“乡显宦”是鄙陋的,流露出对“乡显宦”的不屑,突出他“自负甚高”“颇类迂僻”的性格特点。
17. 随君直到夜郎西 诗人对友人的无限牵挂与不舍之情 山回路转不见君(轮台东门送君去) 雪上空留马行处(去时雪满天山路) 鸡声茅店月 人迹板桥霜 风烟望五津
18.我觉得卢儒对待徐子春定不会拒之门外,而是喜笑相迎。因为卢儒在诗歌中充分表达了对友人离开的不舍之情,其中“想应吟遍卷中题”一句更是通过想象,表现自己和友人志同道合。他拒绝乡里显宦是因为他觉得这些人与他不是同道中人。
19.示例一:张学良经过反复的思想斗争和艰难抗争,终于走上抗日道路,从而走进思想坚定而有意义的人生。
随着对共产党停止内战的诚意和团结抗日决心的深入了解,张学良不再摇摆,最终通过西安事变这一实际行动,走进了抗日的新征程,明晰并坚定了人生的方向。对于张学良而言,“走进”就是寻找正确的道路,寻找人生意义的过程。
示例二:孙悟空的“走进”其实是一个融入团队和找到自己价值的过程。孙悟空一开始愿意跟随唐僧西行。取经,只是出于报恩,没有真正把自己当作团队中的一员。当他杀了几个强盗后,无法理解唐僧的指责使回到花果山。后米,孙悟空又经历两次离队,遂步意识到自己在团队中的责任和价值。百般历练,蜕变成了斗战胜佛。
示例三:保尔的童年充满苦难;他富有反抗精神,却彷徨不知所从。在朱赫来影响下一步步走上革命道路,受到《牛虻》启发,他毅然投身到前线,走进革命征程。面对命运的一次次考验,保尔越磨砺越坚定。身体残疾后,他又拿起笔来顽强写作,以另一种方式践行生命的誓言。走进革命的过程,是保尔不断战胜自我、寻找人生方向的过程。
示例四:法布尔带着科学的探究精神、敬畏生命的态度走进昆虫世界。在观察中认真感悟生命的每一种表现,并陶醉其中。法布尔由热爱自然,逐渐上升为对生命的敬畏与热爱。法布尔把全部的精力和智慧都灌注在昆虫世界,通过《昆虫记》传达“观察中的个人体验”与“想考得出的对人类社会的见解”。走进昆虫世界,法布尔便走进了探索生命的旅程。
【解析】
13.考查一词多义。
A.有人/或许、也许,表示委婉的语气;
B.然而/对,正确;
C.停止/停止;
D.看/拜访;
故选C。
14.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
①这个句子的意思是:学识渊博,能作文,擅长写笔札。这个句子写的是两个独立的意思,一方面是“博学能文”,一方面是“善笔札”。故这个句子的正确断句为:博学能文/善笔礼。
②这个句子的意思是:文学方面学习韩愈和柳宗元,书法学习欧阳询、颜真卿。这个句子从“文学”和“书法“两个方面来写,据此可知,应在“韩柳”后断开,故这个句子的正确断句为:文学韩柳/书法欧颜
15.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首先需从选文中找到关于“上尝命作《雪赋》”的内容,再加以分析概括。结合“诸公未即就,小子一扫”可知,这里卢儒通过写其他翰林顾问没有完成,而他自己立即完成了,把自己和其他翰林顾问做对比,由此突出了自己的才思敏捷。“萧状元见之,吐舌走去”一句写萧状元看了他的文章后吐着舌头离开了,写出了萧状元的自愧不如的神情,以萧状元的反应来衬托自己的卓尔不凡。据此进行概括。
16.考查语句的赏析。结合上文“其子侄请之至再,曰:‘客候久矣。’”可知,这是乡里职位高、声势显赫的官吏等候卢儒等了很久后,他的子侄一再去请他时他说的话,“来”这个词是句尾语气词,卢儒说话还在句末带个语气词,从中可看出卢儒对子侄来催他时的不满。从他说的“尔何知被曾读何书来”,这句话的意思是你怎么知道他曾经读了什么书啊!言外之意是卢儒认为这些乡里显宦没有读什么书,在他看来,没有读什么书的乡里显宦是粗鄙的,与他不是志同道合的人,从中可看出他对这些乡里显宦的不屑。他直接表达自己对乡里显宦的不屑,从中可看出他“自负甚高”“颇类迂僻”的性格特点。
17.考查古诗文的默写。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和语境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本题中易错字有:茅、郎、津。“周回山色路高低”一句写出了山势回环,道路盘旋曲折,高低不平,这是诗人送别徐子春时想到徐子春去四川时要走的路,路途遥远,盘旋曲折,写出了诗人的担心、牵挂及思念,由此可看出诗人对徐子春的牵挂及思念之情。
18.考查对人物及内容的把握。结合文章“博学能文善笔札。文学韩柳书法欧颜。自负甚高”可知,卢儒是一个学识渊博,擅长文章,爱好读书,十分自负,对那些不读书的人十分不屑的人。《送徐子春往四川》是卢儒写的一首送别诗,写的是卢儒送徐子春到四川,从诗歌中可看出卢儒对徐子春的不舍之情。结合诗中“想应吟遍卷中题”一句知,卢儒想象徐子春应该是读遍了卷中题,由此可知,徐子春应该是一个爱好读书,有才学的人,和卢儒是志同道合的人。由此可知,卢儒对待徐子春定不会拒之门外,而是喜笑相迎。
19.考查对名著内容及人物的把握。结合题干“卢儒走进书籍,找到自己的天地”可知“走进”的意思是通过某种方式有了某种收获,此题需要从给出的四部名著中的四个人物,找到这个人物通过“走进”获得了什么。结合名著内容及人物的经历进行分析。
示例:孙悟空是一个是非观念十分鲜明的人物。他或上天入地,查清妖精的来历,设法把它斩除;或者变作蜜蜂儿、小虫、蚊子,钻到妖洞中摸情况,探消息,偷宝贝,把妖精制服;或者化作妖精的亲戚、朋友、亲人,以至小妖,去蒙骗他们;为了战胜妖精,他甚至巧妙地钻人妖精的肚子里“竖蜻蜓,打斤斗”“跌四平,踢飞脚”,使妖魔俯首认输,即使在生命攸关的时刻,孙悟空也从未灰心过,依然保持着旺盛的战斗精神,同妖魔进行始终不懈的顽强斗争。他通过一路降妖除魔,不畏艰难困苦,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后取得真经修成正果,被封为斗战胜佛。
【参考译文】
中书舍人卢儒,字为己,号重斋,是昆山人。学识渊博,擅长写文章。文章学习韩愈柳宗元的体例,书法效仿欧阳询颜真卿的风格。自视很高,诚实的品性也是世俗之辈很难比得上的。有人请教他文章初稿如何书写,他说:“我有腹稿罢了。我从前在翰林府听候询问,有一天皇上催促写一篇《雪赋》,催得很急,诸公都没能立即写好,我一挥而就,萧状元见了,也只能吐了吐舌头走开。”他的文章如今大多不流传。然而他的为人,颇像迂诞怪僻、不合情理的人。一个叫陈孟东的人请他喝酒,他进门时偶然看见一本胡仲子的文集,在席间除了吃喝之外,便手拿此书阅读不止,不和众人交谈一个字。即使有人讥诮讽刺他,他也毫不理会。有一天,乡里显达的官员前去探望他,他正在阁中读书,很久都没有出来。他的子侄辈两次请他到场接待客人,说:“客人等候很久了。”他却忽然回答说:“您怎么知道他曾经读过什么书咧!”
(五)(2022·浙江丽水·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与袁六休①
[明]汤显祖②
出关数日作恶念。与君家兄弟五六人,相视而笑,恍若云天。一路待君不至,知君已治吴。吴如何而治?瞿洞观③相过,应与深谭。
(选自《玉茗堂尺牍》)
与汤义仍书
[明]袁宏道
作吴令,备诸苦趣,不知遂昌仙令④,趣复云何?俗语云:“鹄般白,鸦般黑。”由此推之,当不免矣。
人生几日耳!长林丰草,何所不适,而自苦若是。每看陶潜,非不欲官者,非不丑贫者。但欲官之心,不胜其好适之心;丑贫之心,不胜其厌劳之心,故竟“归去来兮”,宁乞食而不悔耳。
弟观古往今来,唯有讨便宜人,是第一种人,故漆园⑤首以《逍遥》名篇。鹏唯大,故垂天之翼,人不得而笼致之。若其可笼,必鹅鸭鸡犬之类,与夫负重致远之牛马耳,何也?为人用也。然则大人终无用哉?五石之瓠,浮游于江海;参天之树,逍遥乎广莫之野;大人之用,亦若此而已矣。且《易》不以龙配大人乎?龙何物也?飞则九天,潜则九地,而人岂得而用之?由此观之,大人之不为人用久矣。对大人言,则小人也。弟小人也,人之奔走驱逐我,固分⑥,又何厌焉?下笔及此,近况可知。知已教我!
(选自《袁中郎尺牍》)
【注释】①袁六休;即袁宏道,字中郎,号石公,又号六休。②汤显祖:字义仍,号若士,又号海若。③瞿洞观:人名。④仙令:对县令的雅称。⑤漆园:指庄周。⑥固分:本来如此。
文字 推知
20.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词。
文言词句 方法 解释
应与深谭 查阅词典法:①延伸,延及。②扩展,扩大。③同“谈”,谈论。 (1)___________
长林丰草 课内迁移法 (2)___________
又何厌焉 语境推断法 (3)___________
文章·推新
21.袁宏道在信中称汤显祖为“知己”,汤显祖也视袁宏道为“知己”吗?请结合《与袁六休》一文加以分析。
文学·推想
22.文中画线句中的“鹏”,有的版本写成“雕”,你认为写成“雕”可以吗?请结合语境阐述理由。
文化·推求
23.尺牍渐行渐远,却弥足珍贵。小组成员阅读两则尺牍后拟写了一篇读后感,请你帮他补全空缺的内容。
尺牍者,代言之书也。而言为心声,对人言必发自肺腑也。汤义仍问“(1)____________”,袁中郎言“作吴令,备诸苦趣”,皆诚挚之语也。 凡尺牍之道、婉曲详尽,惟以与朋友,同为尺牍,然汤、袁大异其趣。《(2)__________》奔腾似万丈倾泻之瀑布,而《(3)_______________》深沉如千里绵长之涓流。尺牍多而千言,约而数语,真情时时流诸字里行间,正可谓(4)_____________(用四字短语总结)。
【答案】20. 同“谈”,谈论 丰茂,茂盛 讨厌
21.汤显祖也视袁宏道为“知己”。《与袁六休》一文中,汤显祖将内心深处的想法与袁宏道分享。“与君家兄弟五六人,相视而笑”,可见他们之间关系亲密。“一路待君不至”,汤显祖担心袁“吴如何而治”,并给他出谋划策,建议“瞿洞观相过,应与深谭”,学习管理之道。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汤显祖对袁宏道关怀备至,与他无话不谈,因此也是把袁宏道视为知己的。
22.示例一:不可以。因为结合上句“故漆园首以《逍遥》名篇”可知这里运用了典故。庄子的《逍遥游》中“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一句,极力渲染鹏之硕大无比和志存高远,从此大鹏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学形象。作者用“鹏”这个形象来类比“大人”,表达了自己追求精神自由的思想,改为“雕”显然就没有这样的意蕴。
示例二:可以。“雕”是一种大型猛禽,《沁园春 雪》中就有“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的诗句,而且雕体形巨大,力大无比,无法驯养,袁宏道用“雕”这个形象来类比“大人”,表达了对力量的追求。
23.吴如何而治 与汤义仍书 与袁六休 尺牍情深/纸短情长
【解析】
20.本题考查文言词语。技巧:把握句子翻译,进而准确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应与深谭:应该和他深入地谈论。潭:同“谈”,谈论。
长林丰草:兴盛的树林丰茂的草。运用课内迁移法,《观沧海》“百草丰茂”中的“丰”是丰茂的意思,故“丰”的意思是丰茂,茂盛。
又何厌焉:又讨厌什么呢?运用语境推断法,结合前后文可知,这里说自己是“小人”,是被人们奔走驱赶的,是本分,自己又讨厌什么呢?故“厌”是讨厌的意思。
21.本题考查内容分析。答题思路:理解“知己”,知己是指能够互相了解,能够互相关心,能够交心的朋友;结合《与袁六休》具体语句,把握汤显祖对袁宏道的关心,进而分析出“知己”的关系。
结合《与袁六休》“与君家兄弟五六人,相视而笑”可知,汤显祖与袁宏道的兄弟们关系非常好,进而能看出和汤显祖关系的亲密;结合“一路待君不至,知君已治吴。吴如何而治?”可知,这里写出了汤显祖等了袁宏道一路,并且得知他取治理吴,内心非常担忧,对其非常关心;结合“瞿洞观相过,应与深谭”可知,汤显祖因为担心袁宏道治理吴没有方法,为他出谋划策,建议他向其他人请教,想的非常细致。汤显祖对袁宏道非常关心,把自己的想法都坦诚地和其分享,不保留,并且积极的出谋划策,看出汤显祖把袁宏道视为知己。
22.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答题思路:开放性试题,可以或不可以可选,但是理由要充分,结合《与汤义仍书》“然则大人终无用哉?五石之瓠,浮游于江海;参天之树,逍遥乎广莫之野;大人之用,亦若此而已矣”可知,这里把“鹏”和“大人”这个形象联系起来了,“鹏”的作用是体现“大人”的形象,“大人”指的是地位、思想高的人,所以与之相关联的形象也要体现“大”这个特点,可以结合具体的句子来分析其“大”的特点,语言流畅、合理即可。
示例1:“鹏”不可以写成“雕”。结合《与汤义仍书》“故漆园首以《逍遥》名篇。鹏唯大,故垂天之翼,人不得而笼致之。若其可笼,必鹅鸭鸡犬之类,与夫负重致远之牛马耳,何也?为人用也。然则大人终无用哉?”可知,这里把“鹏”的形象和“大人”的形象联系到了一起,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这里“大人”指的是地位高、思想高的人,因此“鹏”的形象必须体现“大”的特点,结合庄子《逍遥游》“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可知,“鹏”在中国文学史上一直是一个具有“大”特点的意象,并且在《逍遥游》中“鹏”一直追求自由,意蕴丰富,更能体现“大人”的追求,“雕”没有这个效果。
示例2:“鹏”不可以写成“雕”。结合《与汤义仍书》“故漆园首以《逍遥》名篇。鹏唯大,故垂天之翼,人不得而笼致之。若其可笼,必鹅鸭鸡犬之类,与夫负重致远之牛马耳,何也?为人用也。然则大人终无用哉?”可知,这里把“鹏”的形象和“大人”的形象联系到了一起,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这里“大人”指的是地位高、思想高的人,“雕”是大型猛禽,体型粗壮,翅及尾羽长而宽阔,符合“大”的特点,并且其内涵丰富,《沁园春 雪》中就有“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的这句诗表明“雕”象征着勇武,这里和“大人”相连,表明“大人”对勇武、力量的追求。符合语境,可以调换。
23.本题考查内容分析。
第一空。要找到汤义扔对袁宏道提出的问题,应该在《与袁六休》中寻找,结合“吴如何而治?瞿洞观相过,应与深谭”可知,汤义扔问:吴如何而治。
第二、三空。结合题干“同为尺牍,然汤、袁大异其趣”可知,这里指出了汤显祖和袁宏道尺牍的特点和不同,“奔腾似万丈倾泻之瀑布”“深沉如千里绵长之涓流”分别描绘了两者尺牍的特点,“奔腾似万丈倾泻之瀑布”突出尺牍的情感比较浓烈,文字比较多,“深沉如千里绵长之涓流”则突出尺牍情感比较内敛,文字比较少。结合《与汤义扔书》“人生几日耳!”“且《易》不以龙配大人乎?龙何物也?飞则九天,潜则九地,而人岂得而用之?”“知己教我”等句子可知,袁宏道的尺牍文字多,并且情感饱满、浓烈、直白。结合《与袁六休》“与君家兄弟五六人,相视而笑,恍若云天”等句子可知,汤显祖的尺牍文字比较少,情感比较内敛。故“奔腾似万丈倾泻之瀑布”的是《与汤义仍书》。“深沉如千里绵长之涓流”的是《与袁六休》。
第四空。结合“尺牍多而千言,约而数语,真情时时流诸字里行间”可知,这里指尺牍的字数有多有少,但是都能在字里行间表达真挚的情感,用四字短语可以是:尺牍情深,纸短情长。
【参考译文】
《与袁六休》
出关几天有不好的念头。和你家兄弟五六人,互相看着笑了,好像在天上。一路等待你不到,知道你已经去治理吴。吴怎么治理?瞿洞观有过经验,应该和他深切地谈论。
《与汤义仍书》
作吴地县令,有各种辛苦的趣味,不知道遂昌仙令,乐趣又是什么呢?俗话说:“天鹅一般是白色的,鸦一般是黑色的。”从这推理,应当免不了。
人生能有几日呢?兴盛的林子丰饶的草,有什么不好的,自己像这样辛苦。每次看到陶渊明,不是不想做官,不是不厌恶贫穷。但是想要做官的心,不能超过想要舒适的心;厌恶贫穷的心,不能超过厌恶劳动的心,所以最终“归去来兮”,宁可乞讨食物也不后悔。
我看古往今来,只有讨便宜人,这是第一种人,所以庄周因为《逍遥》出名。鹏鸟硕大,所以遮住天空的翅膀,人们不能把它放在笼子里。如果它可以被放在笼子里,一定像鹅鸭鸡犬之类的,与那些背负中午到达远方的牛马一样,为什么?被人使用。既然这样大人最终没有用处吗?五石的葫芦,在江海上漂浮;高耸的树木,在广大的田野中逍遥自在;大人的用处,像这样罢了。况且《易》中不是用龙来和大人相配吗?龙是什么物?飞起来上高高的天空,潜在水里进入深深的地里,人难道能被用吗?从这看,大人不被人使用。和大人相对而言,是小人。我是小人,人们奔走驱赶我,本来如此,又讨厌什么呢?下笔到这,最近的状况可以知道了。知己教导我吧!
(六)(2022·浙江舟山·中考真题)文言文阅读。
【甲】
与人书(六)①
顾炎武
生平所见之友,以穷以老而遂于衰颓者,十居七八。赤豹②,君子也,久居江东,得无有陨获③之叹乎?昔在泽州,得拙诗,深有所感,复书曰:“老则息矣,能无倦哉?”此言非也。夫子“归与归与”④,未尝一日忘天下也。故君子之学,死而后已。
[注释]①选自《亭林文集》。《与人书》是一组顾炎武与友人讨论治学方法、文学、历史等的学术短札。顾炎武,明末清初思想家、文学家。②赤豹:顾炎武的朋友史可程,字赤豹。③陨获:文中指丧失志气。④归与归与:回去吧回去吧。这是孔子周游列国,晚年时想回去讲学的感叹。
【乙】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宋濂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4.(1)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复书曰________
②未尝一日忘天下也________
③媵人持汤沃灌________
(2)小嘉与小舟在理解《与人书》中“拙诗”一词时有了困惑,请你参与讨论。
小嘉:“得拙诗”的意思是“赤豹读了一首拙劣的诗”。
小舟,我感觉不对,“拙诗”在这里不应该这样理解。
你:是的,“拙诗”不是指“拙劣的诗”,理由是_______。
(3)[甲][乙]两文主旨都是劝学,两文劝说方式各有特点,请简要分析。
(4)文化需要传承,读了[甲][乙]两文,你汲取了那些关于学习的有益启示?请结合文本内容和自身体验,谈谈你的阅读感悟。
【答案】(1) 书信 没有,不曾 热水
(2)史可程读的是顾炎武的诗。是顾炎武自谦的说法,就是让大家看自己的诗的时候,说自己的诗不太好。
(3)[甲]顾炎武用孔子晚年不忘学习的例子,来劝说人们年龄大了也需要不断地学习。【乙】宋濂则直接从自身学习经历说起,叙述自己青少年时代求学的艰难和成年后求师学习的经历,以此勉励马生刻苦读书。
(4)人要活到老学到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学习要勤奋、刻苦、专注。
【解析】
(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作答时可结合句意来分析加点字词的意思。
①句意:给我回信说。书:书信。
②句意:没有一天忘记关心天下大事。未尝:没有,不曾。
③句意:仆人拿来热水给我浇洗。汤:热水。
(2)本题考查对重点词语的理解。
根据【甲】文“昔在泽州,得拙诗,深有所感”可知,过去在泽州的时候,是史可程得到作者(顾炎武)的一首诗,“拙诗”意为拙劣、不好的诗,在这里是作者自谦的说法。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甲】文:根据“‘老则息矣,能无倦哉?’此言非也。夫子‘归与归与’,未尝一日忘天下也。故君子之学,死而后已”可知,这里是用孔子晚年对学习的态度,来劝说人年龄大了也要学习。
【乙】文:根据“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可知,作者在这里描述了自己过去在艰苦的环境和条件下刻苦学习的亲身经历,劝勉当时的马生要利用好的学习条件,要刻苦读书,以期有成。
(4)本题考查谈启示和感悟。
根据【甲】文“‘老则息矣,能无倦哉?’此言非也。夫子‘归与归与’,未尝一日忘天下也。故君子之学,死而后已”可知,作者非常认可孔子晚年对学习的态度,并以此来劝说人年龄大了也要学习。由此受到的启示是:活到老学到老,终身学习很有必要。
【乙】文宋濂用自己勤奋读书的经历来勉励马生,“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可知,作者告诉马生要刻苦学习,精神的富足才是最重要的。由此受到的启示是:学习贵在勤奋,要不断用知识来充实自己。
阅读感悟:根据【甲】文“故君子之学,死而后已”可知顾炎武劝说友人要终身学习,这让我想到我们在日常的学习中也应要有好学的精神,不光是学习书本知识,还应该博览群书,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根据【乙】文“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可知,只要内心想要学习,就不会受到外在环境的影响,这也适用于我们,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我们不应和其他人在物质上进行攀比,物质的富足不是真正的富足,只有精神的满足才是真正的富足。
【参考译文】
【甲】有生以来所认识了解的朋友,因为贫穷或衰老而渐渐丧失志气的人,十个人中就有七八个。史可程是一位君子,长时间居住在江东,有没有丧失志气的感叹呢?过去在泽州的时候,得到我的一首诗,读后深有感触,于是给我回信说:“年纪大了就要休息了,难道能没有倦怠吗?”这句话说得不对。孔子感叹“回去吧,回去吧”,不曾有一天忘记天下大事。所以君子的学习,直到死了才会停下来。
【乙】当我从师求学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之中,严冬寒风凛冽,大雪深达几尺,脚和皮肤受冻裂开都不知道。到学舍后,四肢僵硬不能动弹,仆人给我灌下热水,用被子围盖身上,过了很久才暖和过来。住在旅馆,我每天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嫩的美味享受。同学舍的求学者都穿着锦绣衣服,戴着有红色帽带、饰有珍宝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戴着刀,右边备有香囊,光彩鲜明,如同神人;我却穿着旧棉袍、破衣服,在他们之间,对他们毫无羡慕的意思。因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兴的事,并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家。
(七)(2022·浙江湖州·中考真题)每日点心钱,他①也不买了吃,聚到一两个月,使偷个空,走到村学堂里,见那闯学堂的书客,就买几本旧书,日逐把牛拴了,坐在柳阴树下看。
【注释】①他;指王冕。
一日某同学再读《儒林外史》,对“书客”产生了探究兴趣。老师决定组织开展“书客:职业与意义”主题学习活动。现请你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任务。
◎材料一
消夏绝句[清]赵翼 消磨长日仗丹铅①,常苦巾箱少逸篇。 解事童奴传好语,门前新到卖书船。 赠苕上②书估③[清]陈鳢 万卷图书一叶舟,相逢小市且邀留。 几回展读空搔首,废我行囊典④敝裘。
【注释】①丹铅;校勘书籍用的朱砂和铅粉。②苕上:指湖州。苕,苕溪。③书估;书商。估(gǔ),通“贾”,商人。④典:典当,用实物作抵押借钱。
◎材料二余幼时在申港,时有书客负一大包,闯入书塾。包内湖笔、徽墨、纸本、《四书》、经书,村塾所需无不备。议价后,问家有旧书、残破书否?见村童临帖稍旧者,均欲以新者相易,盖志在收书也。十岁时,在澄怀堂读书。书室有阁,阁上尽破碎之书。一日,书估尽搜括之,雇数夫担而去。
(节选自缪荃孙《云自在龛随笔》)
◎材料三
初,牧翁得此书仅出价三百余金,以《后汉书》缺二本售之者,因减价也。牧翁宝之如拱璧,遍属书贾欲补其缺。一书贾停舟于乌镇,买面为晚食,见铺主人于败簏①中取书二本作包裹,谛视则宋板②《后汉书》也。贾心动窃喜,因出数枚钱买之而首叶已缺。贾向主人求之,主人曰:“顷为对邻裹面去,索之可也。”乃并其首叶获全。
(节选自《牧斋遗事》)
【注释】①簏;竹箱。②板:雕版,这里指雕版印刷的书。
25.有一位同学对材料二、三中加点字的意思不理解,请你帮他解答。
(1)均欲以新者相易
(2)牧翁宝之如拱璧
(3)遍属书贾欲补其缺
26.材料一中,哪位诗人对“买书”的热衷,和王冕相似?请简述理由。
27.另一位同学对材料一《消夏绝句》中“逸篇”的“逸”不理解。下面对“逸”字的解释,你觉得哪一项是最合理的?结合材料二或材料三证明你的选择。
A.释放 B.安闲,安逸 C.通“佚”,亡失,散失
28.你认为,上面材料能帮助同学们获得对“书客”职业及意义的哪些认识?
29.恰逢湖州市举办“宋韵流芳 书香湖州”古籍文化艺术展,展示湖州自南宋以来的珍贵古籍、雕版真迹、有趣的书船等。为了增强“书船”板块的吸引力,请你根据上面材料,为“书船”板块拟一条宣传语(不超过20字),并说明其吸引力。
30.假如长大后的王冕从书客那里买的书中包含了以下作品,你认为王冕可能会喜欢哪一篇?结合你对这篇作品和小说中王冕的认识加以回答。
A.《爱莲说》(周敦颐) B.《饮酒(其五)》(陶渊明) C.《陈涉世家》(司马迁)
【答案】25.(1)交换(2)以……为宝(3)通“嘱”,嘱托
26.示例(1):赵翼。王冕省吃俭用,见到书客就买书;《消夏绝句》中,一个“苦”字,道出了诗人少逸篇而买书的急切,一个“好”字,写出了新到书船的欣喜。可见两人都很热衷于买书。
示例(2):陈鳣。王冕省下每日点心钱,就为买几本旧书;《赠苕上书估》中,“典敝裘”写出诗人为了买书,不惜倾其所有。这方面,两人何其相似。
27.示例(1):选C。诗人“常苦巾箱少逸篇”,可见“逸篇”珍贵。材料二中,书客询问是否有旧书、残破书,看到村童有旧帖就拿新的交换,搜尽澄怀堂阁上的破碎之书。据此可以推断“逸”的解释为亡失、散失。
示例(2):选择C。诗人“常苦巾箱少逸篇”,可见“逸篇”珍贵。材料三中,牧翁买的《后汉书》有缺失,嘱托书客补全缺失的两本;书贾买到两本,又因首叶已缺,再去求访。据此可以推断“逸”的解释为亡失、散失。
28.职业:书客,就是搜集书籍,买卖书籍的人。
意义:促进书籍的流通;为读书人、收藏家买书提供方便;为古籍留存做出了巨大贡献;促进了文化交流。
29.示例(1):宣传语:万卷图书一叶舟——领略湖州“书船”的意义
吸引力:“书船”形象、“书船”意义、宣传效果兼备。
示例(2):宣传语:小书船,大贡献——“书船”展览等你来
吸引力:在对比中,彰显“书船”的意义,让人过目不忘。
30.示例(1):我选A。王冕一生坚守自我,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这与周敦颐笔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莲的形象相似。他可能会喜欢这篇。
示例(2):我选B。在《饮酒》中我们看到一个辞官归隐,悠然自得的陶渊明。王冕一生淡泊名利,隐居避世。他们的志趣相似,王冕可能会喜欢这篇。
【解析】
25.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都想要用新的来交换。易:交换。
(2)句意:牧翁把这些书当作宝贝一样珍爱。宝:以……为宝。
(3)句意:嘱咐所有的书商想要补全这两本缺失的书。属:通“嘱”,嘱托。
26.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对比分析。
赵翼写的诗,“消磨长日仗丹铅,常苦巾箱少逸篇。解事童奴传好语,门前新到卖书船”表现了自己爱书买书的情景。“常苦巾箱少逸篇”意思是对书箱中少书而焦虑,感到到“苦”;“解事童奴传好语”,小童懂得诗人的心思,传来了“好”语:卖书的船来到了门前。或见赵翼非常喜欢买书。
陈鳢写的《赠苕上书估》一诗,“万卷图书一叶舟,相逢小市且邀留。几回展读空搔首,,废我行囊典敝裘”,写自己在书船前停留,打开好书读了又读,久久不愿离开,可惜没钱购买,最后只好典当了衣服把书买回来。可见陈鳢爱书如命,不惜倾心财物以购书。
王冕“每日点心钱,他也不买了吃,聚到一两个月,使偷个空,走到村学堂里,见那闯学堂的书客,就买几本旧书”,把每日的点心钱省下来,积攒一两个月就为了买回几本旧书。
可见王冕省吃俭用买书,和两位诗人热衷买书的做法都是相似的。选择其中一位,结合诗歌内容简要说明理由即可。
27.本题考查词义的理解。
《消夏绝句》中“常苦巾箱少逸篇”,意思是:时常为书箱中缺少“逸篇”而焦虑。可见“逸篇”是十分珍贵的。
材料二中“问家有旧书、残破书否?见村童临帖稍旧者,均欲以新者相易,盖志在收书也”“阁上尽破碎之书。一日,书估尽搜括之,雇数夫担而去”,书商把旧书、残书、村童的旧贴、阁楼上破碎的书都交换或购买走,可见这些散落在民间的破旧书是有价值的。材料三中“以《后汉书》缺二本售之者,因减价也。牧翁宝之如拱璧,遍属书贾欲补其缺”“贾心动窃喜,因出数枚钱买之而首叶已缺。贾向主人求之,主人曰:‘顷为对邻裹面去,索之可也。’乃并其首叶获全”,牧翁买到的《后汉书》缺二本,因此嘱咐各位书商代为寻找。书商终于买到两本缺了首页的书,又赶紧去把首页找来。可见这些缺失的书是非常珍贵的。
“逸篇”材料二、三中的旧书破书一样,即亡失、散失的书。因此“逸”的意思是C“佚”,亡失、散失的意思。
28.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根据《儒林外史》中“闯学堂的书客”、材料二中“余幼时在申港,时有书客负一大包,闯入书塾”,可知书客是一种职业,即搜集书籍、买卖书籍的人。
书店“闯学堂”卖书,根据材料二中“包内湖笔、徽墨、纸本、《四书》、经书,村塾所需无不备”,可见他们为书籍的流通提供了渠道,为读书人、藏书人提供了方便;
根据材料二中“问家有旧书、残破书否?见村童临帖稍旧者,均欲以新者相易,盖志在收书也”“阁上尽破碎之书。一日,书估尽搜括之,雇数夫担而去”,材料三中“牧翁宝之如拱璧,遍属书贾欲补其缺”,书店搜集旧书、残书,保留了古籍,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进步。
29.本题考查宣传语的拟定。
“书船”即古代书商所用的贩卖图书的船。“宋韵流芳 书香湖州”古籍文化艺术展上的书船板块,展示的是各式书船。要围绕书船对文化意义交流的意义来拟写。
如:小小书船藏万卷,行走江湖文明传。吸引力:包含了书船的作用、意义,合辙押韵,便于流传。
30.本题考查人物性格和文章主题的分析。
《儒林外史》中的王冕,志向高洁,鄙弃功名富贵,拒绝做官,绝不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是远离世俗的隐士。王冕的品德行为与周敦颐、陶渊明都是相似的,因此他对表达污自好、隐居避世的《爱莲说》和《饮酒(其五)》都会非常喜欢。对描写农民起义的《陈涉世家》,由于王冕不追求富贵功名、与世与争,因此不会喜欢阅读。
可选择《爱莲说》或《饮酒(其五)》之一,结合诗文主题和作者品行,分析王冕喜欢阅读它的原因,言之有理即可。
【参考译文】
材料二
我小时候在申港,常常见到有书客背着一个大包,进入书塾。包里装的有湖笔、徽墨、纸本、《四书》、经书等,村塾所需要的物品没有缺少的。价钱议定后,问买者家中是否有旧书或残破书。见到儿童临摹用的稍旧的字帖,都想要用新的来交换,大概他们的意图是书购旧书。我十岁时,在澄怀堂读书。书屋上面有阁楼,阁楼上都是破碎的书。一天,收书的人全部把这些书搜括了,雇了好几个人用担子运走。
材料三
当初,牧翁仅仅用了三百余金即买到这些书,因为《后汉书》缺了两本,于是价格得以减损。牧翁把这些书当作宝贝一样珍爱,嘱咐所有的书商想要补全这两本缺失的书。一书商在乌镇停船,到岸上买面做晚饭,见面铺的主人从破竹箱中拿出两本书当作包裹用,仔细看却是宋代雕板印刷的《后汉书》。书商心中暗喜,于是用几枚钱买了下来,可是书的首页已缺少了。书商向主人询问,主人说:“刚被对面的邻居包裹着面拿走了,你去找他要即可。”于是书的首页也因此得到保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