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7《兼爱》知识梳理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7《兼爱》知识梳理

资源简介

本资料归21jy_52455450621世纪教育网ID:10618672所有。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兼爱
《墨子》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2.学习本课中说理的方法和论证逻辑。
3.深刻理解“兼爱”的思想内涵,与“仁爱”比较,并思考其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文学常识】
选自《墨子校注》。墨子,名翟,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宋国人,他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春秋战国之际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他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哲学家。墨子曾经从师于儒者,学习孔子之术,称道尧舜禹,学习《诗》《书》《春秋》等儒家典籍。但后来逐渐舍掉儒学,不满其烦琐的“礼”,创立了墨家学说。
墨家在先秦时期影墨子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等观点。墨家在先秦时期的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有“非儒即墨”之称。墨子死后,墨家分为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邓陵氏之墨3 个学派。因为墨家思想独有的政治属性,兼之西汉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墨家不断遭到打压,并逐渐失去了存身的现实基础。
墨家的思想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兼爱”就是为人类谋福祉,不分彼此,不分亲疏。墨子在战国时期创立了以几何学、物理学、光学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学理论,被誉为“科圣”。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设有文、理、军、工等科的综合性平民学校,就是墨子在30岁前创办的。
政治 主张“尚贤”与“尚同”。提出了维护和平,反对侵略的“非攻”的主张。
经济 主张“强本节用”,即重视生产,崇尚节俭,人人参与劳作并分工合作、各尽所能。主张量功分禄,以劳定赏。量功分禄,以劳定赏。抨击君主、贵族的奢侈浪费 ,尤其反对儒家看重的久丧厚葬之欲。
伦理 主张“兼相爱,交相利”“劝爱人”。为官要“兴万民之利,除万民之害”,为民的要相亲相爱,交互得利。
教育 “艰苦实践、服从纪律”,并且提出“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教育目的。重视教授生产、军事技能、自然科学知识和逻辑知识。
军事 主张“有备无患”,反对侵略战争,发动战争就是“不义”,而这些“不义”将给百姓、国家带来灾难,主张采取防御战术。
外交 “遍礼四邻诸侯”, 争取国际上的支持。
天志明鬼 宜扬天命鬼神的迷信思想是墨家的一大特点。(墨子——意志之天;孔子——冥冥之天)
非命 反对儒家“天命”思想和贵贱等差观念,提出的提倡人定胜天、事在人为的生存态度(“尚力”),鼓励人们强力从事、改变现世中的不平等状态。
《墨子》是墨子、墨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墨子言行的记录,是语录体散文,其中政治思想、伦理思想、哲学思想、逻辑思想和军事思想都比较突出,尤其是它的逻辑思想(“辩”、“类”、“故”),是先秦逻辑思想史的奠基之作。《墨子》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学术地位,其中所反映的思想代表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和要求,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语言质朴,逻辑严密,善于运用具体事例说理。中国严格意义上的论说文,是从《墨子》开始的。
根据《汉书》记载,应有71篇,而当前通行本的《墨子》只有53篇,佚失了18篇,其中8篇只有篇目而无原文。《墨子》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记载墨子的言行,阐述墨子的思想,主要反映了前期墨家的思想;另一部分是《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6篇,这主要是后期墨家的思想,一般称作《墨辩》或《墨经》,着重阐述墨家的认识论(“三表法”)和逻辑思想。
显学:通常是指与现实联系密切、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学问。
隐学:通常是指离现实较远、不那么为世人瞩目的学问。
圣人:一是指品德最高尚、智慧最高超的人;二专指孔子。
大夫:古代官职,位于卿之下,士之上。
【文言翻译】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
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的人,必须知道祸乱从哪里产生,才能治理天下;如果不知道祸乱从哪里产生,就不能治理。
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之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
(这就)好像医生治疗人的治病一样,必须知道疾病从哪里产生,才能治疗;
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
如果不知道疾病从哪里产生,就不能治疗。治理混乱又何尝不是这样?
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
必须知道祸乱从哪里产生,才能治理天下;不知道祸乱从哪里产生,就不能治理。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
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的人,不可以不考察混乱从哪里产生。
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
尝试考察混乱从哪里产生呢?起于人与人不互相亲爱。
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夫,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
臣子不孝敬君父,就是所说的混乱。孩子爱自己而不爱父亲,所以使父亲受损失而使自己得利;弟弟爱自己而不爱兄长,所以使兄长受损失而使自己得利;臣下爱自己而不爱君主,所以使君主受损失而使自己得利。这就是所说的混乱。
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
即使父亲不慈爱儿子孩子,兄长不慈爱弟弟,君主不慈爱臣下,这也是天下的所说的混乱。
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爱。
父亲爱自己而不爱孩子,所以使儿子受损失而使自己得利;兄长爱自己而不爱弟弟,所以使弟弟受损失而使自己得利;君主爱自己而不爱臣下,所以使臣下受损失而使自己得利。这是为什么呢?都是起于不相互亲爱。
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盗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
即使在天底下做偷窃和劫夺财物的人,也是这样。偷窃和劫夺财物的人爱自己的家,不爱别人的家,所以盗窃别人的家来使自己的家得利;
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爱。
盗贼爱自身,不爱别人,所以残害别人来使自己得利。这是什么为什么呢?都起于不相互亲爱。
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
即使卿大夫相互扰乱封地、诸侯相互攻伐封国,也是这样。
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
卿大夫各自爱自己的封地,不爱别人的封地,所以扰乱别人的封地来使自己的封地得利。
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
诸侯各自爱自己的国家,不爱别人的国家,所以攻伐别人的国家来使自己的国家得利。天下的纷乱之事,全都在这里了。
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
细察它从哪里产生呢?都起于不相爱。假使天下都能相亲相爱,爱别人就像爱自己,还会有不孝的人吗?
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
看待父亲、兄长和君主像自己一样,怎么会实行不孝的事呢?还会有不慈爱的人吗?看待弟弟、儿子与臣下像自己一样,怎么会做出不慈爱的事呢?
故不孝不慈亡。犹有盗贼乎?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有亡。
所以不孝不慈爱都没有了。还有偷窃和劫夺财物的人吗?看待别人的家像自己的家一样,谁会盗窃?看待别人就像自己一样,谁会害人?所以偷窃和劫夺财物的人没有了。
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
还有卿大夫相互扰乱家族、诸侯相互攻伐封国吗?看待别人的家族就像自己的家族,谁会扰乱?看待别人的封国就像自己的封国,谁会攻伐?
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有亡。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所以卿大夫相互扰乱封地、诸侯相互攻伐封国的事就又没有了。假使天下的人都相亲相爱,封国与封国不相互攻伐,封地与封地不相互扰乱,偷窃和劫夺财物的人没有了,君臣父子间都能孝敬慈爱,像这样那么天下也治理得好了。
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
所以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的人,怎么能不禁止互相仇恨而鼓励相爱呢?
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所以天下的人同时互相亲爱就会治理得好,互相憎恶就会混乱。
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
所以墨子说不可以不鼓励爱别人,道理在这里了。
【文章主旨】
文章从探究世乱的根源入手,从反面证明了“乱何自起 起不相爱”的症结,然后对症下药,从正面指出治乱的灵丹妙药是“兼相爱”,并具体阐述了什么是“兼相爱”和实施“兼相爱”的社会效果,从正面证明了“兼相爱”的重要性,最后总结“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内容探究】
任务一:正确理解墨子“兼爱”思想
问题一:墨子是否主张爱一切人,反对一切战争?
(1)墨子所说的“兼爱”是不包括爱“盗”的。
(2)墨子反对的是攻伐战争,支持正义之战
问题二:儒家讲“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子罕言利”,而墨子却主张“兼相爱,交相利”,对此请谈谈你的看法。
与孟子相比,墨子提出了新的“义”“利”关系。墨子评价“不利”的标准,本身就包含了不义的因素(攻伐战争:滥杀无辜是不义的;“国家发政,夺民之用,废民之利”战争扰民,衣食不保;对发动者造成损失“反不如所丧者之多”),所以墨子说的“兼爱”,必须是互利的,对双方都有好处的,双方都有“利”,就满足了“义”前提。墨子说“万事莫贵于义”,“兼爱”就是要通过“义”来体现,“义”事能使彼此都获利,墨子说“必兴天下之利”,这种利是互爱互利,这是一种大义,绝不是单方面的个人私利。
问题三:墨子认为,兼爱互利是为治之道,那么如何对待“自爱”“自利”?
“兼相爱”并不否定“自爱”,而是把“爱”与“相爱”结合起来。“交相利”也不是反对“自利”,而是力求使“自利”与“互利”两不偏废。“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在这种爱意融融的相互关系中,天下才能实现和谐、富足。“利”在墨子那里主要是指利益、益处、互利、谋利等,似乎并无特异之处。但是,一旦将“利”与“爱”联系起来,使“利”成为“爱”的助力,而不是对立面,那么“利”就获得了非同寻常的意味。墨子既不片面宣扬“自爱”与“自利”,也不断然否定“自爱”与“自利”,而是讲求“兼相爱,交相利”,提倡父子、兄弟、君臣等的互利、协调,这才是“兼相爱,交相利”的关键。因此,“自爱”与“自利”不是狭隘的自私,不是被任意贬低、排斥、批判的对象,而是可以被肯定、可拥有的现实利益,“自爱”与“自利”应该具有更为深厚的内涵。
启示:跳出自爱的狭小圈子,一律平等,不分厚薄亲疏地相互关爱。即仅对人与人压迫,主张对待别人就像对待自己一样,尽力去帮助别人,国与国之间无战争,和平共处。
墨子的这种兼爱思想是一种达致和谐的崇高理想,至今仍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现实意义,特别是对当今中国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任务二:比较墨家“兼爱”和儒家“仁爱”(亲亲之爱、忠恕之道、恻隐之心)
建立在血缘关系的基础之上,它是有里向外的,既分等级,又有范围。虽然这对维持封建社会人伦关系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它毕竟是一种偏爱、有差等的爱。墨子讲“兼爱”,是建立在人类社会每一个成员人格完全平等的伦理基础之上,是平等的无差别的,虽不免太过理想化,但毕竟是一种博爱、无差等的爱。
任务三:钱振锽在《名山小言》中说:“文章有为我与兼爱之不同。为我者只取我自家明白,虽无第二人解,亦何伤哉,老子古简,庄生诡诞,皆是也。兼爱者必使我一人之心共喻于天下,语不尽不止,孟子详明,墨子重复,是也。”(个人色彩--老子:字字珠玑、朗朗上口;庄子:汪洋恣肆、想象瑰奇;“不尽不止”--墨孟)
(1)气势:孟子--锋芒毕露、大气磅礴(“盛”言);墨子--平心静气、耐心陈说(“苦”言;孔子“圣”言)
(2)文采:孟子--明白晓畅,文采斐然;墨子--简朴平实,不重文采
(原因:①据《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楚王谓田鸠之语,可知,墨子担心华丽辞藻分散人的注意力,并非真正接受了那个思想,朴素语言的背后,是他希望自己的学说真正得到认可;②墨家代表了下层人民的政治诉求,他们传播的对象文化水平普遍不高,而多次反复和平实的语言,既符合他们注重实用的思想,又便于他们理解接受)
(3)逻辑:墨文以理见人,一针见血,一字中的,逻辑严密。攻击过他的荀子言:“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 (《荀子 非十二子》)
归纳本文语言特点:
(1)在说理方面,逻辑严密,论辩一气呵成,富有说服力。
①有很强的逻辑性。文章开头提出“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的观点,接着分析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起不相爱”,接着又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案,最后总结“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文章中每一段的开头句都是一个小的分论点,但段与段中间又环环相扣,一气呵成,逻辑严谨,结构富有层次感。
②层层推理,正反对比。本文善于运用具体事例论证道理,由小及大,层层推理,正反对照,通俗易懂。行文中作者抓住事物的内在联系,揭示其相互间的利害关系,如君臣、父子、兄弟、大夫和诸侯之间的爱与不爱的关系及其正反不同的结果,通过结果的对比,由浅入深,一层一层地深入下去,使要表达的意思清清楚楚。
(2)在语言方面:文风质朴,不重文采,就近取譬,浅近通俗,重在以理服人。
任务三:阅读以下资料,结合你对墨子思想的了解,就“墨子学说在当今时代的价值及意义”讨论
墨子就是这样,坚持着对的事,我们应该为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墨子,为中国历史上有一群黑色光亮而感到自豪。
“天下无人,子墨子之言犹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