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四《哲学与文化》第三课把握世界的规律第一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一个概念:联系的含义。理解三个观点: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条件性。运用联系的观点审视自己的处世交友方式,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分析社会生活中一些具体现象。2、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文字材料、观看音像资料,能够从相关资料中提取有用信息,并学会对信息进行归纳、整理,提高自身自主学习能力 和合作学习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学,让学生逐步树立唯物辨证的世界观,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自觉维护人类生存的环境,增强环保意识。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事物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 ,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难点:人们能够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教学过程:引言:一堂优秀的教学设计需要在研究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及学情的基础上,在学生课前准备、学生课堂学习活动、教师教学活动及学生学习效果评测工具和方法等方面做出优秀的设计。一、学生课前学习活动设计本节课基于“世界地球日和中国‘双碳’目标”情境,围绕“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展开,所以学生需要明晰“碳汇”“碳达峰碳中和”等概念;梳理“地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搜集、整理中国为减碳做出的努力等素材内容。认真完成导学案上的问题。二、教师课堂教学活动设计【课堂导入】播放 2022年世界地球日短片:高黎贡山、金沙江、哈尼梯田、热带雨林、滇池都只是地球上的一个小点,正是各个“小点”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才共同交织出了丰富多彩的地球画面,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讲授新课】议题一:集思广益,深入理解联系的普遍性学生活动:围绕议学情境,三个议学小组逐个分享成果。教师活动:总结概括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提炼哲学观点: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联系具有普遍性。世界观决定方法论,引导学生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议题二:抽丝剥茧,正确把握联系的客观性和多样性学生活动:围绕议学任务,先自主阅读教材并自主回答导学案问题,再小组交流、完善导学案问题答案。围绕青藏高原的碳汇作用及龙羊峡水光互补光伏电站的修建,探究联系的客观性。教师活动:组织小组有效合作探究,引导学生明确事物的联系就与其实践的关系来说,分为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人为事物的联系依然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我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为人类造福。学生活动:围绕龙羊峡畔的“青海蓝”——龙羊峡水光互补光伏电站的修建,探究联系的多样性。教师活动:归纳总结各组的合作探究活动,引导学生知道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要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议题三:深入实践,准确运用联系的观点学生活动:围绕“东数西算”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举措情境,明确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教师活动:发挥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对关键知识如:整体的主导地位、统帅作用的理解,明确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学生活动:围绕 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关于如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情境,先自主解决后合作探究,掌握系统优化方法。教师活动:归纳总结在生活学习中,要用综合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并适时进行往学科素养、立德树人的高度引导教学——展示来自老挝的感谢信:应对气候变化,中国重信守诺。让学生感受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中国是如何践行“联系观”,展现大国担当的!将整节课推向高潮!【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请大家谈谈在知识方面、哲学素养方面、核心价值方面有哪些收获?【课后作业】跟着习近平总书记一起呵护蓝色星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地球是个大家庭,人类是个共同体,气候变化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人类要合作应对。以下是总书记关于保护地球的相关论述:要深入开展好全民义务植树,坚持全国动员、全民动手、全社会共同参与,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参与义务植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进一步减少非必要一次性塑料制品生产和使用。让更多人行动起来,培养垃圾分类的好习惯,一起来为改善生活环境作努力。深入开展节水型城市建设,使节约用水成为每个单位、每个家庭、每个人的自己行动。......如何珍爱我们的蓝色家园?请从“联系观”角度以“绿水青山,从一棵树开始”为主题办一期展板,助力森林的碳汇价值!三、课堂学生学习效果评测工具和方法设计【体验高考】(2021·河北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以下问题。材料一“太阳最早照耀的地方,是东方的建塘;人间最殊胜的4地方,是奶子河畔的香格里拉。”香格里拉,雪山环抱、风清月朗、满缀黄花,承载着人们对远离现代文明洪流冲刷的世外桃源的深深期盼。然而,川流不息地涌向香格里拉的人潮车流,使得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面临着被破坏的威胁。材料二被喻为“死亡之海”的库布其沙漠已成为全球荒漠化防治的典范;一度严重沙化的科尔沁草原重披绿装;曾经的“不毛之地”毛乌素沙地,筑起了祖国北疆的“绿色长城”......在几代人的努力下,中国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创造了一个个生态奇迹!结合材料,运用联系客观性的知识,阐明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10分)本题涉及的学科任务是预测和选择,要求考生根据材料,运用联系客观性知识阐明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通过下发导学案,先学定教,先自主思考再对标与研学小组的成果展示,通过自评方式测量所学成果。测评工具及方法如下:核心要点 分值 你的得分 总得分联系具有客观性,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必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贯彻新发展理念。人对事物的联系并不是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5的联系。人们治沙利用客观联系,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创造了一个个生态奇迹。具体在做题实践中,近八同学得分在 8分以上,表明大部分同学能够比较熟练掌握此知识,并能理论联系情境材料,完成练习,取得了较好地学习效果。本节课选取了世界地球日和我国双碳目标落实情况作为教学情境,展现了教学情境的坚定政治立场,实现了政治性和科学性相统一。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探究,彰显了活动型学科课程实施理念和新要求,最终在课堂升华中落实了学生们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和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认同,将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生根!课后反思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也是思辨性很强的课程。因此,在高中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巧妙设计议学情境,鼓励学生进行探究和争辩,是学习哲学的有效法宝之一。本课要求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分析世界地球日背景下我国双碳目标的提出及实现路径,有利于将抽象问题具体化,让学生在体会并分析现实生活中感受哲学的实际应用价值,有效地突破了重难点。教学中,通过多途径、多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学习,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在与教师的归纳、提升和核心价值的引导合力后,呈现了一节新高考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在课堂检测题目的选取过程中,也坚持了“一例到底”的原则,兼顾了高考真题的高标准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情境的一致性,让学生在情境一致的基础上举一反三,学会知识迁移和应用。当然,教学是一门艺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因此也会存在遗憾。在如何兼顾全体学生方面、教学时间的合理分配方面、如何将信息技术 2.0技术更有效应用到课堂教学等方面,还需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琢磨、提升。对于新教材的学习使用,一直在前进的路上!我坚信,这条路一定风景独好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