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九上同步·《湖心亭看雪》【笔记区】湖心亭看雪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一、词语解释余:我 俱:全,都 绝:消失 挐:通“桡”,撑(船) 毳衣:用毛皮制成的衣服雾凇沆砀:冰花一片弥漫 雾凇:水气凝成的冰花 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上下一白: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一白:全白 焉得:哪能 更:还 强:尽力 客此:在此地客居二、一词多义1.是 是日更定 (这 ) 是金陵人 (判断动词,是)2.一 余挐一小舟(数词,一条) 上下一白 (全)3.更 是日更定 (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还)4.白 上下一白 (白色) 强饮三大白而别 (酒杯)三、古今异义余强饮三大白 (古义:酒杯;今义:白色)四、内容解析文章结构首先交代看雪的时间、目的地、天气状况。作者偏偏选择此时去赏雪,可见他此时的心态及与众不同的情趣。接着就记述了这次赏雪的具体经过。这天凌晨,作者划一叶小舟,独自前往湖心亭。一个“独”字,充分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而一人独行于茫茫的雪夜,使用白描手法,使人与自然在精神上的统一与和谐。然后,作者笔锋一转,叙及在湖心亭的奇遇。最后,作者以舟子的话收束全文:“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舟子说作者“痴”,体现了俗人之见,但“痴”字更是对作者张岱最确切的评价: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作者引用舟子的话包含了对“痴”字的称赏,同时以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心中的淡淡愁绪。写作特色写景、叙事、抒情融于一炉,这正是本文的一大特色。1、重点赏析:雪后奇景——【描写雪景的句子(段):“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1)写景的顺序。这是从整体到局部地描写。 在整体描写部分,又采用了由上到下的顺序。 在局部描写部分,又采用了由大到小,由远到近的顺序。(2)修辞——夸张,排比,比喻(“一芥”,一根小草)。(3)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哪些词语体现作者抓住了景物特征?“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4)文中作者还用了怎样的写作方法什么手法来写景?白描——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这种写法就是白描。(抓住事物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用词较少,没有华丽的辞藻)(5)作者为什么要强调这些景物的小,他真正要突出的景物是什么?是要突出“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的壮观景象。正是这种满世界都白的奇观,才使他觉得眼前的具体景物都变小了。2、写作方面,作为一篇游记,作者是怎样处理写景、叙事、抒情的关系的?叙事是行文的线索,须用俭省的笔墨交代,如文中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到亭上”,“及下船”,交待了作者的游踪。写景是游记的表现重点,要抓住景物的特点,把景物最打动人的地方表现出来,景中含情。本文写雪景的一段,作者就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点,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正是茫茫雪境中的亮点,作者以他准确的感受体会到简单背后的震撼力,宇宙的空阔与人的渺小构成了强烈的对比,景物因此有了内容。湖心亭巧遇虽是叙事,但重在抒情。因意外遇到两个赏雪人而惊喜,短暂的相遇都很畅快,随之而来的分别不免伤感,但遇到志趣相投的人又让他释然。情绪的变化一波三折,但是都与“看雪”有关,是“看雪”行动的延伸。由从景的角度写景转变为从人的角度写景,将人与景有机地结合起来。人的参与,给有可能显得冷寂、单调的景物注入了生机。而人与景的融合,正是本文的特色。【例题区】一、阅读文言文《湖心亭看雪》,回答问题。湖心亭看雪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更定( ) (2)湖中人鸟声俱绝( )(3)余拏一小舟( ) (4)拥毳衣炉火( )(5)独往湖心亭看雪( ) (6)雾凇沆砀( )(7)焉得更有此人( ) (8)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9)客此( ) (10)及下船( )(11)上下一白( ) (12)惟长堤一痕( )(13)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①完了,结束 ②消失 ③撑,划 ④鸟兽的细毛 ⑤独自 ⑥水汽凝成的冰花 白汽弥漫的样子 ⑦哪能 ⑧指酒杯 ⑨客居 ⑩等到 (11)全 (12)只有 (13)罢了二、翻译下列句子。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译文:2、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译文:3、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译文:4、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译文:5、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译文:6、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译文:7、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译文:大雪下了三天,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2、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3、湖里哪能还有这样的人!(想不到湖中还会有这样的人!)4、不要说相公痴情,还有跟相公一样痴情的人!(不要光说相公痴,还有和相公一样痴的人。)5、(我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了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6、这一天五更过后,我划一条小船,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划往湖心亭去看雪。7、冰花一片弥漫,天、云、山、水,上上下下,全是一片白色。三、阅读理解1、用原文回答问题:(1)作者写看雪的时间、地点、天气状况的句子是:(2)文中具体描写雪景的句子是:( 3 ) 点明主旨的句子:2、说说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有什么特色。举例说明。答:3、文中引用舟子的话有何用意?“痴”与课文第一段哪句话相呼应?写出作者什么心情?答:4、哪些动词表现作者的“痴”?文中结尾舟子说作者痴,你如何理解作者的“痴”?答:5、“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答:6、“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答:7、文中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又写到“舟中人两三粒”,况且文章末尾舟子还出现了,这是不是矛盾?答:1、(1)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3)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2、本文描写西湖雪景主要运用了白描的写法。如:“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这种写法,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3、作者引用舟子的话包含了对“痴”字的赞赏,作者的确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同时这种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作者心中的淡淡愁绪。(衬托作者深夜偶遇知音的惊喜心情,表明作者不虚此行,深夜赏雪,收获颇大,印象极深。)与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4.拿、拥、往、看 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逸致。(意思对即可,每点1分,共2分)。5、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作用:为下文“独往湖心亭看雪”作铺垫。6、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不同凡响, 这个“独”字反映出他的清高、孤傲。 ),为下文作伏笔。7、这里并不是作者行文的疏忽,而是有意为之。在作者看来,芸芸众生不可为伍,比如舟子,虽然存在却犹如不存在,反映出他文人雅士式的孤傲。二、文言文对比阅读。【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 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张岱《湖心亭看雪》)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念无与为乐者(想念,思念) B.相与步于中庭(一同,共同)C.与余舟一芥(小草) D.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大酒杯)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或 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相与步于中庭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木兰诗》)C.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溪深而鱼肥(《醉翁亭记》)D.问其姓氏,是金陵人 其门人甚众(《劳山道士》)12.下面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寥寥数语描绘了月夜小景,语言凝练而又意味深长。B.甲文第二、三句中的“遂”“亦”二字流露出作者与张怀民相知的喜悦。C.乙文“湖中人鸟声俱绝”中的“绝”字,从听觉入手,写出了寒冬雪后西湖的冷寂。D.甲乙两文都是作者被贬后所写的借景抒情的文章,乙文写金陵人饮酒的场面,是为了突出雪景的迷人。13.把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 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译文: (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译文: 14.古游记大多较简。通常开篇交代时间、地点、人物、环境,中间写景,篇末感怀。甲乙两文也是如此,甲文强调“闲”,乙文着重“痴”,你是如何理解这“闲”与“痴”的?(2分)答: 答案:10.A 11.C 12.D13.⑴庭院地面如积水一般清澈透明,(那)水中藻、荇交织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⑵寒气弥漫,白茫茫一片,只见天和云、和山、和水,上下全是白色。14.苏轼的一个“闲”字,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乐观豁达的感情,都包含其中,意味深长;而张岱的“痴”表现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充分彰显了他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习题区】一、阅读文言文,回答下列问题。湖心亭看雪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 )(3分)A.余挐一小舟(撑)/更定(结束)/拥毳衣(鸟兽的细毛)/雾凇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B.晓雾将歇(消散)/衣不足惜(足够)/强饮三大白(勉强)/披发文身(画着文彩)C.标枪舞刀(举)/素湍绿潭(急流)/盖竹柏影也(原来是)/为火所焚(被)D.以此夸能(凭借)/不以疾也(认为)/晴初霜旦(下霜)/两膝相比者(靠近)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 )(3分)A. 一童子烧酒炉正沸(沸腾) B.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更加)C.湖中人鸟声俱绝(消失) D. 更有痴似相公者(旧时对士人的尊称)3、文中叙写亭中奇遇时,“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表现了作者的喜悦之情和豪爽之情。文末的“痴”与开头的“ 独往湖心亭看雪 ”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作者写雪景,用“ 湖中人鸟声俱绝 ”,使我们从听觉上感受到大雪的威严,用“ 雾凇沆砀 ”形容湖上雪一片弥漫,混茫难辨,从形态上描写大雪飘扬;用“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从色彩上写雪下之久之大。(用原文回答)(2分)4、翻译下面句子(3分)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拉着我一同饮酒。我痛饮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5、下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3分)A、本文以精炼的笔墨,记叙了作者湖心亭看雪的经过,描绘了所看到的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雪景图。B、“独往湖心亭看雪。”句中的“独”字体现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也反映出他文人雅士式的孤傲。C、本文用白描手法,勾勒写意,使西湖奇景与游者雅趣相互映照。D、本文主要表达了作者孤芳自赏的厌世之情。二、阅读下面两段文言,完成26——29题。(14分)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乙.是夕,天宇开霁,林间月明,可数毫发。遂弃舟,从参寥策杖并湖而行。出雷峰,度南屏,濯足于惠因涧,入灵石坞,得支径上风篁岭,憩于龙井亭,酌泉据石而饮之。自普宁凡经佛寺十五,皆寂不闻人声。道旁庐舍,灯火隐显,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殆非人间之境。行二鼓,始至寿圣院,谒辨才于朝音堂,明日乃还。(选自张岱《西湖梦寻》)[注]霁:雨过天晴。参廖、辨才:人名。 并湖:沿湖。 雷峰、南屏、灵石坞:山名。 普宁、寿圣院:寺名。 惠因涧:山涧名。殆:大概。 2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湖中人鸟声俱绝( ) (2)上下一白( ) (3)濯足于惠因涧( ) (4)谒辨才于朝音堂( )27.下列句子加点字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2分)A.余:余住西湖 /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B.与:天与云与山与水 / 选贤与能C.于:憩于龙井亭 / 出没于鲸波万仞中D.乃:明日乃还 / 见渔人,乃大惊2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1)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2)是夕,天宇开霁,林间月明,可数毫发。 29.甲乙两文中,“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表明游览时间都在晚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直接表明环境都很幽寂。(4分) 答案:26.(1)消失 (2)全、完全 (3)洗、洗涤 (4)拜访 27.C28.(1)我划着一叶扁舟,穿着毛皮衣服、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2)这天晚上,天空晴朗,树林间月光很明亮,(连)头发都能数清。29. 是日更定矣 是夕 湖中人鸟声俱绝 皆寂不闻人声三、比较阅读:湖心亭看雪、初至西湖记【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乙】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晚同子公渡净寺,觅阿宾旧住僧房。取道由六桥、岳坟、石径塘而归。草草领略,未及遍赏。次早得陶石篑帖子,至十九日,石篑兄弟同学佛人王静虚至,湖山好友,一时凑集矣。(袁宏道《初至西湖记》)注释:①昭庆:指西湖北岸的昭庆寺。②东阿王:曹植。③洛神:洛水的女神。曹植《洛神赋》中对洛神之美有极其惊艳的描写。④净寺:即西湖南岸的净慈寺。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1)上下一白( ) (2)从武林门而西( )(3)即棹小舟入湖( ) (4)取道……石径塘而归( )2.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A. ①湖中人鸟声俱绝 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B. ①才一举头 ②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C. ①草草领略,未及遍赏 ②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D. ①次早得陶石篑帖子 ②二者不可得兼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2)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3)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 4.下面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A.“湖中人鸟声俱绝”中的“绝”字,从听觉入手,写出了寒冬雪后西湖的冷寂。“则心已飞湖上也”中的“飞”字,写出了一个初游西湖者目夺神摇的内心激荡,遥见塔影凌空,便自心飞神越。B.写赏雪,却写道湖心亭上金陵人饮酒的场面,只是为了突出西湖雪景的奇特迷人。“湖山好友,一时凑集矣”则突出了“山”“湖”“好友”齐聚的喜悦。C.“痴”字与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一句写出了作者对山水的痴迷。D.“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天空、云层、山峦、湖水浑然一体,举目皆白的景象。“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连用四个比喻,寥寥数笔,写出了扑面而来的西湖美景。答案:1.(4分,每词1分,意思对即可)(1)全(2)往西走(向西去)(3)就,便(立即,马上)(4)回去(回来)2.(3分)D(得到 A.①消失②绝妙的,到极点的 B. ①抬起②发动 C. ①来得及②和)3.(6分,每句2分,关键词语解释正确,句子通顺即给分)(1)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想不到湖中还会有这样的人!)(2)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啊!(不要说相公您痴迷,还有像您一样痴迷于此的人啊!)(3)这时候想要用一句话描写(眼前美景)却无法做到,大概就像是曹植梦中初次遇到洛神时(那种惊艳的感觉吧)。4.(3分)B(写湖心亭上与金陵人同饮,主要表达幸逢知己之乐。)附译文:从杭州城北面偏西的门向西走,望见保叔塔高耸在层层山崖中,可(诗人的)心早已到西湖之上。中午时分到了昭庆,喝完茶,就划船进入西湖。 山的颜色,就像美人的眉毛;(岸上) 花的美丽,就像少女的面颊;湖上和风,如同酒香一样醉人;湖中波纹,似白绫一样起伏。刚一抬头,已经觉得很好看,全身心都沉醉了。这时候我想用一句话把这种境况描写出来,竟然不知怎么写。大约好像《洛神赋》中所说曹植由京都洛阳回封地,路过洛水,精神迷离恍惚时,忽见水边有个美女,是河洛之神,于是用大量华丽的文字形容洛神的美以及自己爱慕的心情的时候。我游西湖从这一次开始,当时是万历二十五年二月十四日。晚上同子公一起坐船来到净慈寺,找到弟弟小修过去住的僧房。游览了六桥、岳坟、石径塘等景点后走回来。很匆忙地领略了这些景致,没有仔细观赏。到了十九日,收到了陶石篑的请帖,第二天早上,石篑兄弟偕同佛学居士王静虚来到了这里,一同游山玩水的好友一时间都聚集到一起了。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24~28题。(12分)【甲】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三峡》)【乙】①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②是日更定,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湖心亭看雪》)1、解释下面划线词的含义。(2分)①虽乘奔御风( ) ②其间千二百里( )③是日更定( ) ④湖中人鸟声俱绝( )2、下面各组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A、良多趣味 此皆良实B、飞漱其间 又何间焉C、余拏一小舟 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D、上下一白 长烟一空3、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这句话。(2分) 4、下面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A、甲文第①段“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句,是通过侧面描写的方法,表现山远山高。B、甲文第③段“清荣峻茂”四字状四物,表现了“水之清澈,树之繁密,山之高峻,草之茂盛”,体现了本文语言简约凝练的特点。C、甲文布局巧妙,前后照应。如末段写“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巧妙照应了首段的“两岸连山,略无阙处”。D、“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字,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5、甲、乙两文中的画线句,都是从什么角度写景的?这两处景物描写各有什么作用?(4分)答案:1、(2分)①即使 ②代词,那 ③代词,这 ④都 2、(2分) D3、(2分)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自”“亭午”“曦”三个词翻译准确,可得满分,否则扣分) 4、(2分) A5、(4分)①甲文、乙文都是从听觉方面写景的。(2分)②甲文画线句描写三峡秋天的凄清,渲染了一种凄异的气氛,使人感到无限的悲凉(1分)。乙文画线句描写出雪后西湖万籁俱寂的景象,使人感到冰天雪地的森然寒意,表现出作者孤寂(或孤傲)的情怀(1分)。(注意:意境须答出“景”与“情”)五、《答谢中书书》与《湖心亭看雪》比较阅读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湖心亭看雪张岱?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解释加线的词。沆砀: 上下一白: 强饮三大白而别:2、翻译下列句子。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3、内容理解。A、两文都是写景文章,但表达方式各异,试简要分析。《答》主要以 为主。全文以 ,表达了对山川风物的愉悦之感。接下来又 ,传达出 ,体现了作者 的志趣。最后以感慨收束,表露出 和 之感。《湖》主要 相结合。先 ,简要交待游踪,再重点写 ,运用了 的手法勾画。然后再叙及湖心亭巧遇,虽是 ,但重在 。B、两文虽有写景,但写法不同,试分析。《答》写景调动了( )等各种感官,通过(高低、远近、动静)多个角度,并选择有代表性的景物,抓住景物即 的特点,传达。《湖》通过 手法描绘了一幅水墨模糊的湖山夜雪图,抓住景物 的突出特征,高度概括,廖廖数笔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将C、两文感情有何异同?D、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的愉悦和得意之感?E、两文写景文字的特点有什么不同?答案:1、白气弥漫的样子; 全; 尽力2、A、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赏叹的啊。B、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C、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廊,和我的一叶3、A、《答》描写、抒情;以感慨发端,具体描绘了秀丽的山川景色,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酷爱自然、归隐林泉。自得之态,自豪。《湖》记叙、描写,抒情。叙事。写赏雪的具体经过。白描。叙事,抒情。B、《答》视觉,听觉。,自然万物的生机勃勃,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湖》白描,开阔辽远,清新淡雅。将西湖的奇景与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C、异:《答》表现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湖》表现了作者清高自赏和淡淡愁绪。同:热爱自然、沉醉山水、与知音共赏美景的愉悦,归隐林泉,鄙弃名利。D、《答》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湖》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E、《答》语言凝练,言简意赅。《湖》简练自然,不事雕琢。六、文言文阅读;(15分)【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湖心亭看雪》)【乙】 近腊月下,景气和畅,故山殊可过。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辄便往山中,憩感配寺,与山僧饭讫而去。 北涉玄灞,清月映郭。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雊,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无忽。因驮黄檗人往,不一,山中人王维白。 (王维《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15.给加线字注音。(2分)(1)舟子喃喃曰 ( ) (2)步仄径 ( )16.解释下列加线的词语。(5分)(1)上下一白 一: (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白:(3)焉得更有此人 焉: (4)憩感配寺 憩:(5)白鸥矫翼 矫:17.翻译下列句子。( 4分 )(1)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2) 寒山远火, 明灭林外。18.【甲】文中“湖中人鸟声俱绝”和【乙】文中的“ 吠声如豹”都是写声音,各有什么作用?( 4分) 答案:参考答案15.(1喃 (nán) (2)仄 (zè)16.(1) 一:全 (2)白:酒杯 (3)焉:怎么,哪里 (4)憩:休息 (5)矫:举17.翻译下列句子。( 4分 )(1)我划一条小船,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到湖心亭看雪。(2) 寒山中远处的山火,在树林之外时隐时现地闪烁。18.( 4分 )【甲】文中这句话正面表现了西湖的静,侧面表现了当时天气的寒冷;【乙】文中这句话以动写静,侧面衬托了冬夜的空旷寂静。附【乙】文参考译文:农历十二月的末尾,气候温和舒畅,旧居蓝田山很值得一游。您正在温习经书,仓促中不敢打扰,就自行到山中,在感配寺休息,跟寺中僧人一起吃完饭,便离开了。(我)向北渡过深青色的灞水,月色清朗,映照着城郭。夜色中登上华子冈,见辋水泛起涟漪,水波或上或下,水中的月影也随同上下。那寒山中远远的山火,在树林之外时隐时现地闪烁。深巷中狗叫,叫声像豹叫一样。村子里传来舂米声,又与稀疏的钟声相互交错。这时,我独坐在那里,跟来的仆人已入睡,多么思念从前你与我搀着手吟诵诗歌,在狭窄的小路上漫步,临近那清澈流水的情景。 等到了春天,草木蔓延生长,春天的山景更可观赏,轻捷的鲦鱼跃出水面,白色的鸥鸟张开翅膀,晨露打湿了青草地,麦田里雉鸡在清晨鸣叫,这些景色很快就来了,(您)能和我一起游玩吗?如果您天性不是与众不同的话,难道我能把您邀请来游山玩水吗?而这当中有很深的旨趣啊!不要忽略。因为有载运黄檗的人出山,托他带给你这封信,不一一详述了,山中人王维书。七、文言文对比阅读。(甲)湖心亭看雪张岱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乙)满井游记袁宏道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砂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1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1)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2)是日,更定矣(3)冻风时作,作则飞砂走砾(4)而此地适与余近19、选出下列各句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 )(2分)A. 湖中人/鸟声俱绝B.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C. 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D. 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20、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白话文。(4分)(1)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2)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21、这两篇写景散文皆情景交融,自然成章,毫无雕琢之感。甲文写出了雪后西湖之景的特点;乙文则表现了满井早春的特点。(2分)22、甲、乙两文在写景的同时,都抒发了作者独特的感受。说说你从这两篇文章中分别读出了作者怎样的心境。(4分)答案:18.(1)客居(2)这(3)起,兴起(4)刚好,恰巧 19.A 20.(1)别说相公您痴,还有比您更痴的人。(2)这才知道郊外田野未尝没有春天,只是城里居住的人不知道有这样的变化啊。 21.凝静清绝(开阔辽远、纯洁静谧、清新淡雅) 生机勃勃(春意盎然、万物复苏、乍暖还寒)22.答案要点:甲文(1)表达了作者闲适恬静、远离世俗的雅趣。(2)含蓄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3)表达了作者幽深的眷恋和感伤的情怀。(4)寄托了作者对人生渺茫的深沉慨叹。 乙文(1)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寄情于山水的情怀。(2)表现作者淡泊名利,注重亲近大自然的愉悦心情。(3)表现了作者对都市官场生活的厌倦之情。(4)表现了作者不因官小职闲而懊丧,反而庆幸自己有游乐时间的达观个性。【复习任务】文言文对比阅读。[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日:“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日:“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乙]天启六年十二月,大雪深三尺许。晚霁①,余登龙山,坐上城隍庙山门,李芥生、高眉生、王畹生、马小卿、潘小妃②侍。万山载雪,明月薄之,月不能光,雪皆呆白③。坐久清冽,苍头④送酒至,余勉强举大觥敌寒,酒气冉冉,积雪钦⑤之,竞不得醉。马小卿唱曲,界生吹洞箫和之,声为寒威所慑,咽涩不得出。三鼓归寝。马小卿、潘小妃相抱从百步街旋滚而下,直至山趾,浴雪而立。余坐一小羊头车,拖冰凌而归。 (张岱《龙山雪》)[注释]①霁:雨后或雪后转晴。②李芥(jiè)等五人都是当时的伶人(戏曲演员)。生,指男演员。马小卿、潘小妃为女伶。③呆白:苍白。④苍头:这里指年纪大的伙计。⑤欲(hē):通“喝”。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号陶庵,绍兴山阴人。出身官僚家庭,一生未做官。他继“公安”“竟陵”两派之后,以清淡天真之笔,写国破家亡之痛,寓情于境,意趣深远,是晚明散文作家中成就较高的“殿军”。小品文《湖心亭看雪》、《龙山雪》是其代表作。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①湖中人鸟声俱绝 ②万山载雪,明月薄之 2.选出与例句中的“而”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 ) 例句: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A.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B.从百步街旋滚而下C.义不杀少而杀众 D.广起,夺而杀尉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①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译文: ②声为寒威所慑。译文: 4.甲、乙两文均是情景交融的佳作。请简要谈谈作者在描绘雪景时流露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1.①没有,消失。 ②迫近,靠近 2.D 3.①(此时的)西湖中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 ②洞箫声像被严寒的威力震慑住了。 4.阔大、纯净的雪景映照出张岱孤高自赏、高雅脱俗的情怀,在冰天雪地中,心灵脱去俗累,自由洒脱。雪景的苍凉也折射出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和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答出其中一方面,意近即可)译文:天启六年的十二月,大雪深三尺多。晚上的时候天放晴了,我们几个登上龙山,坐在城隍庙的山门上,李岕生、高眉生、王畹生、马小卿、潘小妃这几个人陪伴侍侯。山峦都被雪覆盖住了,月亮的光辉也显得稀薄了,月亮显不出光亮,雪都白花花的。坐久了觉得有点冷冽,苍头(苍头:指以青色包头巾裹头,这里指人)送酒来了,我们勉强举起大杯子抗寒,酒气上升,合着积雪,竟然不醉。马小卿唱曲子,李岕生吹洞箫和马小卿的曲子,箫声被寒气所慑,艰涩得出不来。三更的时候我们准备回去睡觉,马小卿、潘小妃互相抱着从百步街旋转滚落,直到山脚,满身是雪的站着。余下的人坐一辆小羊头车,拖着满身的冰凌回来了。二、对比阅读。【甲】 江 雪 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说笠翁,独钓寒江雪。【乙】 湖心亭看雪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16、请找出下列各组加点字含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 )(2分)A、是日更定 莫衷一是B、更有痴似相公者 更深夜色半人家C、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D、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且焉置土石17、请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翻译: 18、【乙】文中叙写亭中奇遇时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受?19、(1)从【甲】诗“独钓寒江雪”和【乙】文中“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字,可以看出试问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怀和生活态度?(2分) (2)《爱莲说》中也有含“独”字且意蕴相同的句子,请写出一句。(2分) 20、以上诗文都描写雪景和人物的活动,但描写手法和表达的情感却不相同。下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甲】诗用烘托的手法,景为人设,描画出一个独钓江雪的渔翁形象。B、【乙】文用白描手法,勾勒写意,使西湖奇景与游者雅趣相互映照。C、【甲】诗主要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之感。D、【乙】文主要表达了作者孤芳自赏的厌世之情。参考答案:16、D;17、译文:大雪下了三天,湖中人和鸟的声音都消失了。(必须直译);18、运用了神态、语言、动作描写;表现了作者的喜悦之情和豪爽之情。19、(1)诗、文中的两个“独”字,都表现处作者独立独行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2)、晋陶渊明独爱菊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20、D。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