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版】中职语文职业模块工科类:第2课《我为什么而活着》课件(共40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教版】中职语文职业模块工科类:第2课《我为什么而活着》课件(共40张PPT)

资源简介

(共41张PPT)
每个人都需要问问自己:
“我为什么而活着?”
我现在的活法给将来留下的是骄傲,是遗憾,还是悔恨?
我过去的活法给现在留下的是什么?
我为什么而活着
罗素
罗素(1872—1970),英国著名哲学家、数学家,20世纪著名的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是著名的数学家、逻辑学家,社会活动家,又被公认为“富有鼓动天才的辩论家”。在1950年他又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被称为“百科全书式文学家” 。1961年,89岁高龄的罗素偕夫人到英国国防部门前静坐示威,结果被判两个月的监禁。 1964年创立罗素和平基金会。
材料:
材料:
一、自主探究学习
学生朗读课文,其余学生听读,正音正字,思考本文思路是如何安排的?
字:
遏制è 孤寂j ì 战栗 lì 俯 瞰kàn
      
边缘yuán 微薄bó 赐予 cì 濒临bīn     
明确结构:总――分――总。本文阐述了作者自己的人生信仰和追求。文章语言通俗易懂,生动形象,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人生崇高境界的热烈追求,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二、整体感知:
1、罗素为什么而活着?
明确: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的同情心。
我为什么而活着
渴望爱情
带来狂喜
摆脱孤寂
体会美好人生境界(见到天堂
的缩影)
关于罗素的爱情:
在他漫长的一生中,他爱过不止一个女性,经历过几次婚姻变故,但他始终是真诚的,他说:“在我所爱的那些女人身上,我欠下了很大的人情,如果不是她们,我的心将褊狭得多。”
经历漫长的岁月
我寻求安宁
我找到狂喜,
我找到烦恼,
我找到疯狂,
我找到孤独,
我找到孤寂的痛苦,
它啮噬着我的心,
但安宁我从未得到!
到了垂暮之年,
行将就木,
我认识了你!
认识了你,
我找到了狂欢和安宁,
我得到了平静的休憩。
多年孤独的岁月之后
我懂得了什么是爱、
什么是生命
现在,如果我长眠不醒,
我会心满意足地离去。
罗素
我为什么而活着
了解人类的心灵(人类)
追求知识
知道星星为何发光(自然)
理解毕达哥拉斯的力量(社会)
追求知识(罗素的学术成就)
罗素一生著书71种,著述涉及哲学、数学、政治、伦理、教育、文学、社会学。
20世纪初,取得了现代数学基
础研究的重大成果“罗素悖论”
及解决这一悖论的“类型论”。
罗素于195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95岁高龄完成《罗素自传》。
资料:毕达哥拉斯
古希腊数学家、哲学家,出生于贵族家庭,聪明好学,曾在名师门下学习几何学、自然科学、哲学。曾游历了当时世界上文化水准极高的文明古国:巴比伦和印度。他容许妇女学习,曾以给人钱请他学习的方法促使大家学习。
一些国家关于知识的名言
知识比金钱宝贵,比刀剑锋利,比枪炮威力大。
——俄罗斯
知识上的“聋”,会导致精神上的“哑”。
——丹麦
知识的用处就是夜行人的火把。
——沙特阿拉伯
知识可羡,胜于财富。
——英国
知识能使你增加一双眼睛。
——叙利亚
同情苦难
饥饿中的孩子
被压迫、被折磨者
全球性的孤独、贫穷和痛苦
我为什么而活着
孤苦无依的老人
饥饿的侵袭
尼日尔饥荒
孤苦无依的老人
除夕之夜,睡在深圳街头的老人
死于流弹的平民
叙利亚小难民艾兰
罗素一生积极参加社会政治活动,为维护世界和平,多次发表声明和演讲,反对侵略战争。二战期间,还因反战坐了六个月牢。
1955年初,罗素、爱因斯坦和各国科学家发起了禁核签名运动。
1961年,89岁高龄的罗素偕夫人到英国国防部门前静坐示威,被判两个月监禁。
1964年创立罗素和平基金会。
和平的使者
明确:爱情、知识、同情,写在了罗素生活的旗帜上,高高飘扬。他追求激情,追求知识,关爱人类,它们从不同角度塑造了伟人罗素。
罗素觉得他的人生追求是正确而崇高的,回顾一生,问心无愧,并且不无欣慰。本篇文章,是罗素生活的宣言书,其实也是古今中外许多伟大人物生活的共同准则,它具有普遍意义,所以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2、理解最后一段,作者说:“这就是我的一生,我觉得值得为它活着”。
3、这几种追求的内在联系是什么?
“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是追求爱情、知识的真正动力,这体现了一个伟大思想家拯救人类苦难的良知。他追求爱情,是因为那里有人类所梦想的天堂的缩影;追求知识,是因为他愿意把自己所有的智慧、力量奉献给人类,这一切都源于他心中一个辉煌的梦:关爱人类,救民于水火之中。
渴望爱情
追求知识
同情苦难
我为什么而活着
崇高而伟大的情怀
作者一生的追求中哪一种是令他最执着最痛苦的?
对整个人类和平、幸福生活的追求!
三、精读课文,品析语句
1.“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这三各纯洁但无比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 如何理解句意?
明确:表现了作者那一颗至诚至爱的博大心灵。“纯洁”表示除了这三种追求外,别无其他;“无比强烈、不可遏制”表现了作者人生不变的信念,且一直左右着自己的行为。
三、精读课文,品析语句
2.“这三种激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如何理解句意?
明确:实际上告诉我们,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这三种感情是作者在漫长一生中奋斗不息的强大精神动力。
比喻修辞手法,罗素生于1872年,死于1970年,经历两次世界大战,有过深沉的痛苦,也曾陷入绝望,三种感情是如此强烈,犹如飓风一样,给他摆脱痛苦的希望和力量,让他从绝望中奋起,是鼓舞人生的强大动力。
三、精读课文,品析语句
3.“我以同样的热情寻求知识,我希望了解人的心灵。我希望知道星星为什么闪闪发光,我试图理解毕达哥拉斯的思想威力,即数字支配着万物流转。”如何理解句意?
明确:写作者寻求知识的三个原因。“人的心灵”代指有关人类的一切;“星星为什么会发光”代指自然科学;“毕达哥拉斯的思想威力”代指社会科学。用诗化的语言形象具体地表现了渴望了解人类、探索自然奥秘、创造社会哲学的强烈愿望。
4、爱情与知识可能领域,总是引领我到天堂的境界。
明确:爱情和知识把罗素引向美好的理想境界,而对于人类苦难的同情又使他把目光投向了现实世界,这体现了一个伟大思想家拯救人类苦难的良知。
三、精读课文,品析语句
四、合作研讨
作者的三种激情哪一种最能引起你的共鸣?你最(是否)赞同作者的哪一观点?
1.(渴望)爱情(至高无上、纯洁无瑕之爱情的力量是巨大的)
2.(追求)知识-----人类(了解苦乐);自然科学(科技的威力,现代武器、基因、工程、航天技术;社会科学(三大宗教、马列主义)
3.(同情)苦难者-----战争不幸者、天灾受害者、人祸带难者、贫困无助者、衰老无养者……
五、建构新知
(1)名言: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3)名人:
◇观音愿承担世上所有的痛苦和罪孽,耶稣为解救整个人类而被钉死在十字架。
◇毛泽东、周恩来、孙中山为实现民族解放、中华复兴而活着。
◇马丁路德金、林肯为实现黑人的解放而活着。
◇马克思为替工人阶级谋福利,实现共产主义社会而活着。
◇希特勒宣扬诺尔曼民族是最高贵的民族,以此发动战争,给其他民族、人民带来痛苦的伤害。
五、建构新知
六、知识运用
以“我应当怎么活着”为主题,共同探讨这一重大的人生问题,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深入思考人生观和价值观。
(提示:可以用一句简要的话或名人名言来概括,也可以用一两句歌词来表达)
七、小结
不同性格、不同文化修养、不同境遇的人都有不同的生存观,不同的人生追求,从而也就有了不同的结果,或成功,或失败,或碌碌无为,平平淡淡。希望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讨论,都能够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做一个对他人、对社会有用的人。 人不会因为获得许多爱而觉得人生有意义,却会因为付出许多爱而肯定生命的价值。
八、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