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5年级第10课 《夺取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第2课时第二课时教材分析依据《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主题五“我们的国家”第10条“知道近代我国遭受过列强得侵略以及中华民族得抗争史。敬仰民族英雄和革命先辈,树立奋发图强得爱国志向”。本课教时教材设有“中流砥柱”和“走向胜利”两个话题,为引导学生知道中国共产党始终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大旗,坚持抗战到底,是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二、学情分析学生对于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发挥的中流砥柱的作用,并不十分清楚,随对国家大事有所听闻,但你对于中国共产党的热爱之情并不强烈。本课为引导学生从相关史料中提取信息,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光荣传统,使学生初步具有热爱共产党的情感。对中国人民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有初步的认识,能够传承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教学目标情感与态度:能用恰当的形式缅怀英烈,树立发奋读书建设国家的志向。行为与习惯:真切感悟“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的历史证明。过程与方法:能够从纪念馆、纪念碑、抗战歌曲、纪念日中发现历史信息,追溯历史,感悟抗日战争时期国家悲痛的记忆、中华民族奋勇抗争的记忆。知道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阅读了解日军屠虐骨肉同胞的历史事实,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发出“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读书”的心声。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获取信息、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方面的能力。五、教学方式启发式、自主学习法、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法 。六、教学资源师:制作课件,收集相关影像资料,下发课前和课中学习单,为辩论会:“今天是否还要保持艰苦奋斗的精神”布置正反双方人员、任务。生:完成课前探究活动,查阅相关历史内容。七、教学过程(一)课前探究活动1.根据71页活动园的提示,请同学们查找“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资料,了解相关史实。2.收集抗日战争胜利相关图片和文字资料。(二)课堂导入活动1.学生聆听歌曲《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2.师:听后你有什么样的感受?3.(生回答后,)师:歌曲中反映的是抗日战争时期,铁道游击队的战斗生活,表现了游击队员在艰苦环境中的坚强革命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中国共产党面临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带领中国人民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战略,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这节课,我们继续来探究。(板书课题:10. 夺取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三)课堂教学活动活动一:中流砥柱1.西安事变(1)学生交流:说说你对西安事变的了解。(2)(生回答后,)师:(幻灯片出示:)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为了达到劝谏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国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目的,在西安发动“兵谏”。1936年12月25日,在中共中央和周恩来主导下,以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提议而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准备了必要的前提,成为由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3)思考:什么是“兵谏”?(4)(幻灯片出示:)拓展:西安事变后,张学良送蒋介石回南京被秘密软禁起来,由大陆到台湾,失去了自由;杨虎城被蒋介石长期囚禁,1949年9月17日在重庆惨遭杀害。东北军被分拆瓦解,十七路军被取消。西安事变后蒋介石停止了“安内攘外”政策,迫使国民政府进行国共第二次合作,建立了苏联所期望的抗日统一战线。(5)师小结:(幻灯片出示:)张学良和杨虎城知道“兵谏”所带来的后果,但他们仍然冒死谏言,舍生忘死、一心为国的精神,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震撼。正是有了张学良和杨虎城的“兵谏”,才建立了国共合作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2.游击战(1)请你阅读71页《阅读角》说一说:你们了解到当时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势力都开展过哪些抗日斗争?(2)学生回答(3)(生回答后)师(出示幻灯片补充):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铁道游击战、水上游击战等,出其不意、遍地开花,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抗战到底,称为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板书:中流砥柱)(二)延安精神1.师:战士们一方面开展灵活多样的游击战,一方面在延安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为夺取抗战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2.出示幻灯片,聆听歌曲《南泥湾》。3.说一说,听了《南泥湾》这首歌,你知道了什么?4.生回答后,师出示幻灯片:王震旅长带领359旅的官兵开进了荒无人烟的南泥湾。没有住所,就挖窑洞解决;粮食不足,就挖野菜补给;没有工具,就找废铁制作,硬是把过去的“烂泥湾”变成了“平川稻谷香,肥鸭遍池塘。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5. 革命圣地延安出示幻灯片:位于陕北黄土高原中部的延安,是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所在地,也是全国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心。许多爱国青年满怀革命热情,从四面八方奔赴延安参加抗战。设计意图:课前探究分享,引导学生对西安事变的了解,初步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在统一民族战线形成中起到的作用。自主阅读后的交流,让学生初步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游击战的战略地位和作用。“延安精神”的学习让学生们对中国共产党保持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有更好的认识。活动二:抗战胜利师:1945年9月2日,日本在投降书上签字,正式宣告日本帝国主义的彻底失败。(幻灯片出示:签字现场照片。)过渡语:中国人民经过了艰苦卓绝的十四年年抗战,终于打败了日本侵略者,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这是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在反抗外国侵略的战争中所取得的第一次完全的胜利!学生自读“活动园”,思考:(1)想一想,我国为什么要设立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2)收集有关抗战胜利的资料,并在小组内分享。2.师(出示幻灯片)小结:在这场战争中,中国人民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这就是伟大的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是永远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设计意图:14年艰苦卓绝的抗战,最终中国人民取得了胜利。从设立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感受我们对于胜利的喜悦,对于和平的向往。活动三:走向胜利(一)抗战胜利1.师:出示幻灯片: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于1946年6月悍然向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发动进攻,挑起全面内战。经过三年的英勇奋战,中国共产党两道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广大人民的支持下,迎来了最终胜利。(板书:走向胜利)2.自读74页,了解西柏坡(1)介绍西柏坡。(2)生做介绍: 西柏坡的位置西柏坡的价值(3)师出示幻灯片:补充介绍沂蒙六姐妹沂蒙六姐妹,是革命战争年代在沂蒙老区涌现出的一个女英雄群体,她们居住在蒙阴县野店镇烟庄村,分别是:张玉梅、伊廷珍、杨桂英、伊淑英、冀贞兰、公方莲。在1947年的莱芜战役中、淮海战役中,特别是孟良崮战役期间,沂蒙六姐妹不分昼夜,在村干部和民兵都上了前线的军支前重担,发动全村男女老幼,为部队纳军鞋、护理伤病员等,战役期间,六姐妹和她们的乡亲们一天只吃一顿饭,整天忙碌着,操劳着,每天来回20多里山路。据不完全统计,在孟良崮战役期间,她们带领全村为部队纳军鞋500多双,她们还经常在村子,前线搞宣传,鼓舞士气。沂蒙六姐妹为战役的胜利做出了突出贡献。(4)听音乐《沂蒙山小调》,感受浓浓亲情。3.学习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的讲话(1)小组合作齐读74页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的讲话(2)讨论交流:说说你在毛主席的话中读出了毛主席对共产党人的什么要求?生回答后,师小结:抗战胜利了,但艰苦奋斗的作风和抗战精神不能忘。我们要继续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为新中国作贡献。(二)铭记历史1.师:(出示幻灯片)回望百年历史,我们的国家蒙受了空前的耻辱和欺凌,中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前赴后继、英勇奋斗,取得了反帝反封建革命的胜利,迎来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2. 人民英雄纪念碑(1)学生说说对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了解。(2)议一议: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作用是什么?(相机板书:铭记先烈)(3)师: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上矗立着一座高大雄伟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它每天都在默默地接受着人们的瞻仰、崇敬和纪念。(4)了解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文,请同学们把书翻到75页,齐读。3.师:幻灯片出示碑文中的“三年以来”是指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三十年以来”是指以五四运动起点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是指以鸦片战争为起点的整个民主革命时期(1840—1949)而1840年则是中国受侵略的开始,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从此弥漫着滚滚硝烟,成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标志着中国近代史开端。内部敌人:反动派,清政府;外部敌人:侵略者。4.(出示幻灯片)百年屈辱,百年抗争,我们在这段历史,记住人民英雄们!他们靠的是一种信仰,为的是一个理想,孕育形成了代代相传的革命精神。了解了这段历史,你有怎样的感受 你想以怎样的方式来纪念英雄们 (1)学生在小组内交流。(2)全班进行交流汇报。设计意图:了解“西柏坡”和“沂蒙六姐妹”,使学生清楚,中国革命取得胜利是人民群众的支持分不开的。从碑文中和英雄故事,感受革命英烈的英勇奋斗,学习英雄们的革命精神。(四)课堂总结活动中国共产党经过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建立的新中国。我们一定珍惜的幸福生活,为振兴中华而发奋读书!布置作业:了解有关延安军民“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故事,并以“今天我们已经丰衣足食了,是否还需要艰苦奋斗的精神”为题开展一次辩论活动。板书设计:第10课 夺取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中流砥柱走向胜利铭记先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