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 17 记金华的双龙洞一、选择题1.下列词语搭配不正确的是( )A.镶金边 B.伟大的奇观C.充分的精力 D.夺目的亮光2.下列词语搭配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冲破阻力 穿行林间 冲出重围B.担任重荷 欢快跳跃 拓展范围C.放射光芒 增添生机 指点江山D.耀眼的霞光 绚烂的彩虹 高耸的山峰3.如果你想坐游船、玩石窟,但游玩时间又较为紧迫。哪条路线最适合你?( )①探秘精华游:北大门→跑马场→环溪索桥→命名记→35号石窟。(原路返回)②探秘体验游:北大门→跑马场→环溪索桥→命名记→2号石窟→35号石窟。(原路返回)③探秘观光游:北大门→跑马场→环溪索桥→命名记→35号石窟→2号石窟→天鹅湖→24号石窟→西大门。(或返回至北大门)④休闲半日游:西大门→24号石窟→天鹅湖。(原路返回)A.探秘精华游 B.探秘体验游 C.探秘观光游 D.休闲半日游4.下面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是( )A.高楼林立 车水马龙 大街小港 炊烟袅袅B.依山傍水 鸡犬相闻 翻腾怒吼 五采斑斓C.点睛之笔 常娥奔月 九天揽月 震耳欲聋D.姗姗来迟 丰富多腔 变化多端 杨长而去。读句子,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5.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 )A.忧愁,愁闷 B.草木茂盛C.姓 D.形容香气浓6.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 )A.东西的一头 B.原因,起因C.项目,方面 D.端正,不歪斜二、填空题7.读拼音,写字词。1.在寒风瑟瑟的冬季,蜡梅花、zǐ luó lán( )、dù juān( )花、郁金香正迎风绽放,在阳光的映衬下显得格外耀眼,为冬季增添了勃勃生机。2.他踩着父母的jiān bǎng( )nǔ( )力向上攀登,终于爬到了顶峰。3.他顺着悬崖边慢慢向前yí dòng( ),突然脚下一滑,吓得他出了一é tóu( )冷汗。8.读课文,完成填空。内洞的特点是( )、( )、( ),重点写了( )的特点。三、语言表达9.用加点的词语仿写句子。1.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时而……时而……时而……时而……________2.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即使……也……_______________根据要求完成句子练习。10.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仿照例句,补写句子)怎样大的大象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1)本句中的“_________”字说明了作者逆流而上。(2)朗读“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时语气要( )(A.轻快 B.沉重 C.平稳)(3)仿照句子,用加点的词语另写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下面对句子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一句把外洞比喻成大会堂,表现了外洞“大”的特点。B.“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的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这句话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太阳升起的缓慢和吃力。C.“大概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中的“大概”说明“十来进”不是一个准确的数字,而是作者的一个估计,体现了作者用词的严谨性。D.“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吗?”运用反问句式,加强语气,突出了对海上日出的赞叹之情。四、现代文阅读课内阅读理解。记金华的双龙洞(节选)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是外洞。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船两头都系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拉绳子,船就进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来。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13.选文第1自然段描写了_______和_______。14.作者在具体介绍外洞的特点时,用了_______两种说明方法。A.打比方 B.举例子 C.列数字 D.作比较15.为什么作者会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他挤压过来?________16.从画“_____”的句子能体会到__________阅读芳草地。游月湖公园月湖坐落在城市东郊不远的地方,那里风景优美,景色宜人。A.________大门上四个遒劲有力的大字映入眼帘——月湖公园。一阵带凉意的秋风扑面而来,樟树就像高大的巨人,举起他粗壮的手臂,欢迎我们的到来。门内是一条通向月湖的林荫小道。那是一条鹅卵石铺成的小道,各种树的叶子飘飘洒洒地落到地面上,有红的,有绿的,还有黄的,把鹅卵石小道装点得五彩缤纷。B.____湖边的游人可多了,都为美丽的月湖而驻足。这是一潭深绿的湖水,周围镶嵌着不大整齐的石头。水是那样的绿,绿得仿佛像是被周围的绿树、绿草染过似的。柳树弯着腰,对着湖水照镜子,在梳妆打扮。一阵风吹来,它头上的蝴蝶结松开了,一片一片往下掉,像一只只小船,在水面上轻轻地打转,慢慢地漂游。在阳光的照耀下,湖面波光粼粼,漂亮极了!高空的白云和四周的景物倒映在水中,天与地的景色融合在一起,令人心旷神怡。湖面上,几条游船慢慢地划过。C.________我们上了游船,凉爽的风迎面吹来。我们一边划,一边说说笑笑,游船在平静的湖面掀起一朵朵浅蓝色的浪花。小船慢慢行驶,岸边的美景让我们目不暇接。不远处,有一座引人注目的拱形的小桥,它像一条拱起了身子的蜈蚣,又像两只高跟鞋。依水而立的不仅有桥,还有房。水云亭、佛教居士林、超然阁,白墙黑瓦,飞檐高翘,门窗雅致精巧,看着它们如同看到了逝去的岁月。我们准备到前面那座拱桥下船。D.________荷花池里的荷叶已不再碧绿,正是诗人描写“荷尽已无擎雨盖”的情景。因为是秋天,荷叶有的发黄了,有的绿得发黑,还有的已经枯萎了,倒在池中,但我们能想象夏天时满池荷花的美丽景色。眼前的荷塘中,只有几朵开败了的荷花,比起叶儿,她显得更加脆弱,处处伤枝落瓣,显得秋意浓浓。秋天的月湖公园真是美不胜收啊!17.从文中看,作者描写的是________(季节)的月湖公园,在描写月湖公园的时候,主要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四个景点。18.用“_____”画出一个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的句子。19.画出的比喻句中把________比作了________。20.用“﹏﹏﹏”画出一个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的句子。21.画出的拟人句把________当作人来写,这样写的作用是____________。22.学习《颐和园》中过渡句的写法,为A、B、C、D四处各补上一个过渡句。A.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___试卷第1页,共3页试卷第1页,共3页参考答案:1.C【详解】本题考查词语搭配。选项C搭配不恰当,“精力”精神和体力。这里和“充分”搭配不恰当。可以改为“充足的精力”。2.B【详解】本题考查的是词语的搭配,注意区分每个词组的含义和所适用的形容词,辨析出搭配错误的即可。在本题中搭配不恰当的是B项,担任重荷不恰当,应该是承担重荷。3.C【详解】考查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要结合游览路线,选择既能节省时间,又能多参观经典的路线。故答案为C。4.C【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A:港—巷B:采—彩D:杨—扬5.B6.C5.本题考查对加点字的理解,要结合语境去分析。“森郁”是形容树木、草木多而茂盛。故答案为B。6.本题考查对加点字的理解,要结合语境去分析。“变化多端”是形容变化极多,也指变化很大。在这句话中是说石钟乳和石笋有很多形状。故答案为C。7. 紫罗兰 杜鹃 肩膀 努 移动 额头【详解】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为看拼音写汉字。看拼音写汉字是小学比较基础的知识点。同学们要想做好此类题目,最重要的是拼音知识要过关,平时要多听、多读、多写。拼音知识扎实了,汉字书写才会正确。同学们在书写汉字时要占格准确,笔画规范,笔顺正确;要多读几遍,再下笔。这样,同学们做题的正确率会更高。8. 黑 大 奇 奇【详解】9. 蝴蝶在花间飞舞,时而高飞,时而低舞,时而相互嬉戏,时而落在花瓣上。 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人民解放军也会迎难而上、决不畏惧!【详解】10.十个人合力抬起它,刚合适,再没法减少一个人,是这样大的大象11. 迎 A 他的歌声时而舒缓,时而急促,时而高昂,时而低沉,仿佛在讲述一个曲折的故事。12.B10.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表达能力,仿照题中所给的例句,仿写一个句式相同或相似的句式,能做到语意连贯;内容设计合情合理,表述只要合理即可。本题中例句是设问句,有问有答,抓住这一特点进行作答。故答案为:十个人合力抬起它,刚合适,再没法减少一个人,是这样大的大象。11.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以及用加点词造句的能力。“迎”是迎接;对着、冲着的意思,表现了作者逆流而上的态度。溪流的声音反映的是作者的心情,本文中作者的心情是开心的,所以朗读此句话时的语气应该是轻快的。用加点词写句子是抓住排比这一特点即可。故答案为:迎;A;他的歌声时而舒缓,时而急促,时而高昂,时而低沉,仿佛在讲述一个曲折的故事。12.此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和赏析,注意在学习课文时,不仅要能熟读熟背,还要掌握和理解句子所表达的含义。B选项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太阳拟人化了。故答案为B。13. 洞口 外洞14.AC15.因为孔隙太小,四周昏暗作者感觉山石挨着他16.孔隙窄小。13.本题考查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通过阅读语句“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与“……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是外洞。”可知,第1自然段描写了洞口和外洞。14.本题考查了说明方法。结合选文内容理解,从“仿佛到了个大会堂”“一千或是八百人”可知分别运用了打比方、列数字两种说明方法。15.本题考查了对文段内容的理解能力。通过联系上下文,阅读第二自然段语句“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等可知,因为孔大小,四周昏暗作者感觉山石挨着他,所以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他挤压过来。16.本题考查了对画线句子的理解能力,结合联系上下文理解,从“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可体会到孔隙窄小。17. 秋季 林荫小道 月湖 拱桥 荷花池18.一阵带凉意的秋风扑面而来,樟树就像高大的巨人,举起他粗壮的手臂,欢迎我们的到来。19. 樟树 巨人20.柳树弯着腰,对着湖水照镜子,在梳妆打扮。21. 柳树 能够更加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柳树的俏皮和可爱22. 站在台阶上向前望去,庄重威严的大门矗立在那里。 沿着弯弯曲曲的鹅卵石小道,我们来到了湖边。 随着人流,不知不觉走到了乘船的渡口。 下了游船,向前直走就到了荷花池畔。17.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从文章中可以找到相应的答案,从描写到的景物可以分析出所描写的是秋季的月湖公园。主要写到了林荫小道,月湖,拱桥和荷花池这四个景点。18.本题考查的是找出比喻的修辞手法的句子,要知道比喻即有本体和喻体,有把A比喻成B的形式,所以在文章中找到相应的句子即可。例如“有一阵带凉意的秋风扑面而来,樟树就像高大的巨人,举起他粗壮的手臂,欢迎我们的到来。”把樟树比喻成巨人。19.本题考查的是分析比喻句,在上述比喻句中,是把樟树比喻成巨人。20.本题考查的是找出拟人的修辞手法的句子,要知道拟人即把“物”当成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形态特征。在文章找到符合相应修辞手法的句子,例如有“柳树弯着腰,对着湖水照镜子,在梳妆打扮。”把柳树当成人来写。21.本题考查的是对拟人的修辞手法的分析和理解,上述拟人句中是把柳树当成了人来写,这样写的作用是能够更加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柳树的俏皮和可爱。22.本题考查的是过渡句的写法,要注意过渡句即要写出承上启下的作用,不仅要有承接上文,还要引起下文。注意这两部分的内容即可。答案第1页,共2页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