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培优适用)2022年暑假新高二语文提高精讲讲练1:
标题含义与赏析标题
一.标题的含义
【知识梳理】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总体来说,叙事写景抒怀类文章的标题一般具有深刻的含义,或者隐含有多重的意思。正确理解这类文章标题的含义或作用,能够帮助于我们领悟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理清文章思路。因此,对标题的分析理解就显得尤其重要,理解文章标题的含义或作用,也就成了一个热门的知识点。
解题思路:
1、先理解标题的本义;
2、再思考深层含义,可以从以下角度着手:
(1)结构 (线索、悬念);
(2)主旨 与主旨的关系(点明、揭示);
(3)人物 与人物的关系(表明人物性格、表明作者的情感与态度等);
(4)写法 修辞(比喻、拟人、双关等);
(5)表现手法 象征;
答题技法:
1、析标题字词。从理解标题的关键词的本义、字面义入手,联系文章内容,理解标题的深层含义或作用。
2、析标题修辞。从理解标题的修辞手法入手,联系文章的人物形象及隐含的情感来理解标题的含义。
3、析内容主旨。从文章的写作内容、作者情感、主题入手,分析标题揭示的思想内容。
4、析背景、线索。通过了解文章背景或梳理出文章的线索深层次地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情感。
【语段练习】
墙角里的父爱
①帮老乡大将搬家,在整理一堆旧书籍的时候,大将蹲在地上呜呜大哭起来。
②大将打开的是一个笔记本,上面记着日常开支,一笔一笔,清晰到一块钱的早餐,三块钱的午餐。稍后,大将给我讲了关于他和父亲的一段往事。
③大将的家在徐州乡下的一个村子里,在他的记忆里,父亲一直在徐州火车站附近打短工,难得回家一次。
④大将考上西安的一所大学时,父亲从银行取出一包钱,一张一张沾着口水数,数了一次又一次。
⑤大一的时候,大将迷上了网络游戏,经常整晚耗在校外的网吧里。他虽然感觉到有些虚度光阴,但身边的同学们都差不多,不是打球,就是看电影,或者上网打游戏,大将也就释然了。
⑥暑假回家,大将在村里待了几天,感觉特别无聊,就忐忑地对父亲提出,想去他那里玩几天。至少那里有网吧!父亲竟然破天荒地答应了。
⑦远远地,大将就看到父亲等在火车站的出口。经过一年大学生活的洗礼,大将第一次感觉父亲在人群中是那么扎眼——衣服破旧,还宽大得有些不合身。
⑧让大将没有想到的是,在2003年,月入就有四千多元的父亲,竟然住在一栋民房的阁楼里,只有六七平方米。除了一张铁架床之外,还有个放洗脸盆的木架子,那个多处掉瓷的搪瓷盆上,搭着一条看不出本色的旧毛巾……大将一直以为,父亲在城里过的是很舒服的日子,没想到竟是这样清苦。
⑨父亲把大将带回住处,就说:“你坐着,我要去忙活了。”说着,就咚咚咚下楼走了。大将坐不下去,就悄悄地关上门,下楼,跟在父亲身后,他想看看父亲是做什么的。
⑩七弯八拐,大将跟随父亲来到了徐州冷库。那儿聚集着十多个跟父亲差不多的人。一辆大货车进入大院,父亲和大伙一起,跟在车后拥了进去。几分钟后,大将看到了父亲,他弓着腰扛着大大的纸箱,走几步,停一下,用系在手腕处的毛巾擦额头的汗,再前行几步,把背上的纸箱放到手推车上,接着又奔向大货车,几秒钟后,又弓着腰扛来一个纸箱。如此反复七次之后,父亲推着那辆车向冰库走去,弓着腰,双腿蹬得紧紧的,几十米外的大将甚至看得到父亲腿上的青筋。
大将当天下午就回了家。大将返校的时候,父亲又从银行里取出厚厚的一沓钱,数了又数,交给大将。大将数了一下,说,“这学期时间短,有两千就够了。”说着,分出一半,留给父亲。这一天,大将下决心做个好儿子,做个好学生。
但他的这种想法,很快成为过眼云烟。当那些旧日的玩伴又吆喝着去网吧,当他有意无意地看到魔兽游戏图案,他内心里总是忍不住躁动。终于,他又一次走进了网吧。从家里带来的两千块钱,到十月底就没有了。
大将给妈妈打电话,说前段时间生了一场病,带来的钱花完了。
第三天下午,西安突然降温,正在宿舍里和同学打牌的大将接到电话,说校门口有人找他。大将跑到校门口,看到了父亲。五十多岁的父亲,像个七十岁的老人,老态龙钟,一脸的疲惫,身上背着一床棉絮。父亲讨好地对他笑着,说:“听你妈说,你前段时间病了,现在怎么样了,好了没?”大将嗫嚅着说:“已经……好了……”
在通往教学楼的路上,父亲说:“看到你好好的,我也就放心了,把生活费给你,我就回去。不影响你。”大将接过父亲递过来的钱,正想说带父亲到学校的招待所住,父亲又说了,“再有两个月就放寒假了吧?我这次给你带了三千块,你刚生病,要吃好点,把身子养壮点,才能有精力上好学。”父亲止住脚步,“你回去吧!”
大将知道父亲的脾气,就不再说什么。他走出不远,回头的时候,发现父亲还站在原地,朝他挥手。他想起读高中的时候,每次父亲送他去县城的学校,都是这个场景,泪就溢满了眼睛。
干瘪的钱包终于鼓了起来,一周不见的魔兽又在呼唤大将。晚饭过后,大将又去了校外的网吧。五个小时的凶猛厮杀之后,大将要回宿舍了。和往常一样,他又来到了校外的一棵大榕树下,从那儿翻墙进校。
就在他翻上墙头的那一刻,他的心一下子疼了起来!昏黄的路灯,照着他的父亲,他偎在那个墙角,身下垫着不知从哪里拣来的破纸箱。此刻,他正把身上的棉衣裹了又裹,而自己高中时围过的围巾,紧紧地缠在父亲头上。
大将说到这里,又忍不住放声大哭起来。哭了好一会儿,大将又接着说:“后来我妈告诉我说,我爸听说我病了,就不顾一切地要来看我,买不到座位票,又舍不得买卧铺,站了二十多个小时来到西安。为了省下住宿的钱,在我们学校的墙角下蹲了一夜……
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进过网吧,再也不浪费一分钱。也就是从那一天起,我准备了这个记账本。
1.作品以“墙角里的父爱”为题有何深意,请加以赏析。(4分)
倾听那涛声 蔡永祥
①听涛山,是湘西凤凰古城内的一座小山,依江而立,佳木葱茏,兰蕙芬芳,山泉淙淙。1992年5月10日,这座山显得格外庄严肃穆。沈从文先生在北京病逝四周年后,由夫人张兆和将骨灰捧回家乡,来此安葬。这颗生于斯爱于斯的灵魂,终于枕着涛声在这里永远安息。
② 沱江的水,进入凤凰城时,绕了个圈子,拐了个弯,江水由此变得缓慢。它清清凌凌、清亮可人,流动起来也是一副大家闺秀的样子,温温柔柔、不紧不慢,几乎听不到涛声。江水流着流着,就到了跳岩处。水一流到跳岩这里,就拥挤起来,吼叫起来,显得异常热闹。白色的浪花高高飞舞,隆隆的涛声响彻云天。仿佛这涛声,就是专门让沈老听的,自从沈老长眠于此,这涛声仿佛就带着感情了。是啊,沱江甘甜的江水,哺育了沈老,沱江不息的涛声,一直在沈老的梦里啊!沈老在《心与物游》的开头这样说:“我的生活与思想皆从孤独得来,而这点孤独与水不能分开。”
③ 二十年代就蜚声文坛的沈从文先生,1902年12月28日,出生在风凰古城中营街的一座典型的南方古四合院里。在沱江边,他度过了充满传奇色彩的童年。他在沱江连绵不息的涛声里,兴味盎然地习读着凤凰城内外那本由自然和人事写成的社会大书,那无数平凡而新鲜的事物,总是牵动着他好奇的目光。沈从文先生默默观察着小城镇的众生百态,也在静默中明白了很多事情。这给他以后的文学道路奠定了基础。
④ 1924年沈从文先生开始文学创作,作品主要以湘西生活为题材,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语言格调朴实传神,句式简洁峭拔,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命的哲学思考,给人教益和启示。
⑤ 沈从文先生魂归凤凰,他的骨灰一半撒入沱江之中,一半安葬在听涛山上。沈老墓地前临清澈亮丽的沱江,背靠风景秀丽的听涛山,四季鸟语花香、风光如画。这是一座别具一格的坟茔,没有凸起的坟土,没有华丽的装饰,没有人工雕刻的痕迹,一块自墓穴后凿取来的不规则的天然五色巨石肃然矗立,成为沈老先生坟墓的独特标志。正面刻有沈老富有哲学内涵的手迹:“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这是真性情的沈从文先生晚年对人生的彻悟。用他儿子沈龙朱的话说:“我觉得父亲在晚年的时候有一种对世事的洞彻,他已经能超越他的际遇看人看事了。”背面刻有沈从文妻妹、美国耶鲁大学教授张充和先生撰书的挽联:“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蕴涵“从文让人”之意,又是沈老一生的真实写照。读其文、听其言、观其行,沈老之所以能长久地受到人们的敬仰,得到众多文人骚客的祭拜,不能不引人深思。一位中国文坛上的大师,生前没有显赫的地位,死后在自己喜爱的听涛山上也仅仅占了这么小小的一个地方,真是与众不同、“亦慈亦让”的沈从文!
⑥ 山是归根山,水是忘情水,石是三生石[注],倦游归来的沈先生,在这儿画上了他人生的句号。“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出生在凤凰的著名国画大师黄永玉这样写道。
⑦ 2007年5月20日,沈老的夫人张兆和女士的骨灰也被亲人捧着从北京移居听涛山。
⑧ 暮色中,沱江的水面上飘起了高高的一层白雾,如若仙境一般。涛声也显得格外清晰、委婉,宛若不加修饰的苗家山歌,动人心魄。旁边的听涛山更加寂静,仿佛它也知道,有一对思乡的人儿,正在静静地倾听,倾听……
(摘自2008年第6期《散文百家》,有删改)
[注]三生石,传说中立在奈何桥边的一块大石头,能照出人前世的模样。
请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文章的标题“倾听那涛声”有哪些含义。
二、赏析标题
【知识梳理】
赏析:既要指出标题所涉表现手法的相应效果(内容和结构),也要概括其含义。
标题的常见作用(看标题,略知行文要点):揭示主旨、概括内容、表达情感、点明目的、增加文采、引起注意、交代对象、表明线索、展示思路。
副标题:补充说明、解说提示标题。
标题中常用表现手法:
①虚词、词法、句法、
虚词运用《云上那朵山》
词类活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倒装句《读书示小妹十八生日书》
②修辞--引用《无韵之离骚》
③语意双关《药》
④象征手法《小溪巴赫》
⑤语言特点:语体色彩 感彩 谦敬词 庄词谐用…《阿Q正传》
修辞中的引用、化用名言作标题,作用除上述的外,还有增加文学性,含蓄蕴藉……
答题技巧:
(1)外在形式(写作对象、线索、手法等)
(2)内在含义(主旨、形象分析、写作意图、思想情感等)
【语段练习】
红尘绿缘 肖复兴
①如今的旅游,透着热闹,像赶庙会,越是名山胜水,尤其是临近城市、交通便利的景观,越是香火旺盛。真正清静明澈、值得一游的地方,已如恐龙一样稀少。
②没有想到,这个世界还有一个万绿湖。
③我来到万绿湖时,正是冬季,并不是万绿湖的最佳时节。据说,夏天,万绿湖最美,水、山、树、鸟……都着一个绿字,将绿挥洒得最为淋漓尽致,将人和四周一并化为个绿色的世界,让阳光如同绿色的小鸟一样在整个浩瀚的万绿湖面上尽情跳跃。但是,冬天已经够美的。由于人少,更显得清幽宜人,满湖沉淀的绿,静得犹如一个绿色的梦,一个绿得结晶的童话。
④我没有想到它是如此的绿。如今,真正没有污染的绿,已经很难找到了,十几年前,九寨沟刚刚被发现,我初到那里时,大大小小的高原湖泊,绿得让我心醉,让我觉得受洗了一般,觉得这个世界居然还珍藏着这样一片玲珑剔透的绿的精灵,应该好好在意、珍惜,便为这个世界,也为自己祈祷着.让这难得的美好.别是夏日里最后一朵玫瑰。
⑤站在万绿湖前,久违的一种感觉袭上心头。那就是十几年前第一次到九寨沟时到湖水的绿的感觉。那种感觉,在匆忙喧嚣的都市生活中,是断然难以拥有的。那只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启示与恩赐。那是绿对人类的一种荡心涤滤,一种彻悟和升华;是绿给予莽莽红尘中的我们一种点化,一种缘份。
⑥在这个世界,只有白和绿,能给人的这种清洁的感觉了。没有让我想到的,还有它的绿是如此无边无垠。落日熔金时分,登上山顶,扑看夕阳西下,万绿湖一览脚下,满湖湖水绿中泛金,浩浩淼淼,平铺千里,一直荡漾到天际,将火红火红如同要把整个万绿湖烧着的夕阳,一丝丝涟漪地吞没殆尽,将那刚才还不可一世渲染整个湖面一派金红色,又复归为字根表面迤澈的绿,而且,立刻绿到天边,绿到新月初升,给月牙儿都镶上一圈绿边。我们所有人也便被这无边无垠的绿浸透了,融化了。不能不赞叹万绿湖的力量、绿的浩瀚。据说,它的面积有68个西湖大。要看绿,尤其要看水的绿,要到万绿湖来。即使九寨沟不被污染,星罗棋布的大小湖泊,也赶不上这里的广阔。那里的绿如果是镶嵌在高山的一款款绿宝石,这里的绿则是一面神话中硕大无朋的翡翠镜子。如此丰厚的绿,的确是这里得天独厚的骄傲,难怪这里的人印名片,在背后都要印上“绿色的请柬——万绿湖”这样一行小字。
⑦最让我没有想到的是,它并不在偏远蛮荒之地,深闺藏娇无人识,而就座落在京九铁路旁边,离广东河源市仅有6公里,不过是一箭之遥,比从北京城里到昆明湖还要近。居然还能保留这样一份天真未凿的新绿,真是一个天方夜潭,一个奇迹!一般而言,离城市越近,再好的景观,也易于受到城市的污染。任何一座城市都是从大自然中走出来的。但一旦变成了城市,便也随之告别了大自然的天然野趣、清新自在。人类在享受到大自然赐予的一切,也无情地毁坏着大自然。大自然创造出了人类,人类却成为大自然的敌人。
⑧古希腊科学家兼哲学家泰勒斯两千年前就告诉我们:万物皆生于水,又复归于水。水和我们的世界与生命休戚相关。拥有这样一片好水绿水的河源水人,真是得天独厚的缘份和福份,在这人心愈发枯、粗糙而需要滋润的世界,这样一片好水绿水是上帝赐于的无价之宝。听说深圳和香港都相中这里的水,不惜耗资上百个亿,修通百里地下管道,使之成为他们下世纪初的直接饮用水。它的价值与魅力,就在于它的清洁、未被污染。
⑨那天夜晚,住在得绿岛,晚饭吃的是正宗客家饭,万绿湖附近居住的大都是客家人,客家人以热情好客著称,那晚,与客家朋友把酒临风,开轩面湖,把酒临风,万绿湖就地面前,湖水轻柔,清风拂面,星光万点。那满湖绿水便是最浓郁的酒,举起这样一杯酒,我将这一份祝福与心愿诉说给这里客家朋友听。他们听后告诉我这样一桩客家人的风俗:婴儿呱呱落地第三天,人们要用清水为孩子洗身,谓之“洗三朝”,以示对清洁的顶礼,对水的膜拜。
⑩他们懂得泰勒斯的著名论断。他们懂得水对于他们的重要。他们懂得万绿湖是他们绿色生命、绿色的血脉。
1.结合全文,分析标题“红尘绿缘”的含义。
2.结合全文,说说标题“红尘绿缘”的作用 。
常常,我想起那座山 张晓风
①常常,我想起那座山。它沉沉稳稳地驻在那块土地上,像一方放置在书桌案头上的镇纸,美丽凝重且深情地压住这张纸,使我们可以在这张纸上写属于我们的历史。有时是在市声沸天、市尘弥地的街头,有时是在拥挤而又落寞的公共汽车站,我总会想起那座山和山上的神木。那一座山叫拉拉山。
②11月,天气晴朗,薄凉。天气太好的时候我总是不安,看好风好日这样日复一日地好下去,我决心要到山里去一趟,一个人。一个活得很兴头的人,既不逃避什么,也不为了出来“散心”——恐怕反而是出来“收心”,收他散在四方的心。车行一路都是山,满山是宽大的野芋叶,绿得叫人喘不过气来。山色越来越矜持,秋色越来越透明。车往上升,太阳往下掉,金碧的夕晖在大片山坡上徘徊顾却,不知该留下来依属山,还是追上去殉落日。和黄昏一起,我到了复兴。
③第二天我去看山,搭第一班车去。当班车像一只无桨无楫的舟一路荡过绿波绿涛,我一方面感到作为一个人一个动物的喜悦,可以去攀绝峰,但一方面也惊骇地发现,山,也来就我了。我去看山,越过的是空间,平的空间,以及直的空间。但山来就我,越过的是时间,从太初,它缓慢地走来,一场十万年或百万年的约会。路上,无边的烟缭雾绕。太阳蔼然地升起来。峰回路转,时而是左眼读水,右眼阅山,时而是左眼披览一页页的山,时而是右眼圈点一行行的水——山水的巨帙是如此观之不尽。
④订了一辆计程车,我坐在前座,便于看山看水。司机是泰雅人。“拉拉是泰雅话吗?”我问,“是什么意思?”“我也不知道,”他说,“哦,大概是因为这里也是山,那里也是山,山跟山都拉起手来了,所以就叫拉拉山啦!”他怎么会想起用国语的字来解释泰雅的发音的?但我不得不喜欢这种诗人式的解释,一点也不假,他话刚说完,我抬头一望,只见活鲜鲜的青色一刷刷地刷到人眼里来,山头跟山头正手拉着手,围成一个美丽的圈子。
⑤车虽是我一人包的,但一路上他老是停下载人,一会是从小路上冲来的小孩——那是他家老五,一会又搭乘一位做活的女工,有时他又热心地大叫:“喂,我来帮你带菜!”看他连问都不问我一声就理直气壮地载人载货,我觉得很高兴。车子在凹凹凸凸的路上往前蹦着。“到这里为止,车子开不过去了,”司机说,“下午我来接你。”
⑥我终于独自一人了。独自来面领山水的圣谕。一片大地能昂起几座山 一座山能涌出多少树?一棵树里能秘藏多少鸟?鸟声真是种奇怪的音乐——鸟越叫,山越深幽,越寂静。
⑦转过一个弯,神木便在那里,跟我对望着。心情又激动又平静,激动,因为它超乎想象的巨大庄严,平静,是因为觉得它理该如此,它理该如此妥帖地拔地擎天。往前走,仍有神木,再走,还有。这里是神木家族的聚居之处。11点了,秋山在此刻竟也是阳光炙人的。我躺在树下,卧看大树在风中梳着那满头青丝。
⑧再走到那胸腔最宽大的一棵,直立在空无凭依的小山坡上,它被火烧过,有些地方劈剖开来,老枝枯干苍古,分叉部分却活着。怎么会有一棵树同时包括死之深沉和生之愉悦?坐在树根上,惊看枕月衾云的众枝柯,忽然,一滴水,棒喝似地打到头上。那枝柯间也有汉武帝所喜欢的承露盘吗?真的,我问我自己,为什么要来看神木呢?对生计而言,神木当然不及番石榴,又不及稻子麦子。我们要稻子,要麦子,要番石榴,可是,令我们惊讶的是我们的确也想要一棵或很多棵神木。
⑨在山中,每一种生物都尊严地活着,巨大悠久如神木,神奇尊贵如灵芝,微小如阴暗岩石上恰似芝麻点大的菌子,美如凤尾蝶,丑如小蜥蜴。甚至连没有生命的,也和谐地存在着,石有石的尊严,倒地而死无人凭吊的树尸也纵容菌子、蕨草、藓苔和木耳爬得它一身,你不由觉得那树尸竟也是另一种大地,它因容纳异己而在那些小东西身上又青青翠翠地再活了起来。忽然,我听到人声。司机来接我了。
⑩第二天清晨我走向渡头,我要等一条船到石门。一个农妇在浇豌豆,打谷机的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我坐在石头上等船。
山从四面叠过来,一重一重地,简直是绿色的花瓣——不是单瓣的那一种,而是重瓣的那一种——人行水中,忽然就有了花蕊的感觉,那种柔和的、生长着的花蕊,你感到自己的尊严和芬芳,你竟觉得自己就是张横渠所说的可以“为天地立心”的那个人。不是天地需要我们去为之立心,而是由于天地的仁慈,他俯身将我们抱起,而且刚刚好放在心坎的那个位置上。山水是花,天地是更大的花,我们俨然成为花蕊。
回首群山,好一块沉实的镇纸。我们会珍惜的,我们会在这张纸上写下属于我们的历史。
3. 本文标题看似平实,却耐人咀嚼。试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加以鉴赏。(6分)
(培优适用)2022年暑假新高二语文提高精讲讲练1:
标题含义与赏析标题
一.标题的含义
【知识梳理】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总体来说,叙事写景抒怀类文章的标题一般具有深刻的含义,或者隐含有多重的意思。正确理解这类文章标题的含义或作用,能够帮助于我们领悟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理清文章思路。因此,对标题的分析理解就显得尤其重要,理解文章标题的含义或作用,也就成了一个热门的知识点。
解题思路:
1、先理解标题的本义;
2、再思考深层含义,可以从以下角度着手:
(1)结构 (线索、悬念);
(2)主旨 与主旨的关系(点明、揭示);
(3)人物 与人物的关系(表明人物性格、表明作者的情感与态度等);
(4)写法 修辞(比喻、拟人、双关等);
(5)表现手法 象征;
答题技法:
1、析标题字词。从理解标题的关键词的本义、字面义入手,联系文章内容,理解标题的深层含义或作用。
2、析标题修辞。从理解标题的修辞手法入手,联系文章的人物形象及隐含的情感来理解标题的含义。
3、析内容主旨。从文章的写作内容、作者情感、主题入手,分析标题揭示的思想内容。
4、析背景、线索。通过了解文章背景或梳理出文章的线索深层次地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情感。
【语段练习】
墙角里的父爱
①帮老乡大将搬家,在整理一堆旧书籍的时候,大将蹲在地上呜呜大哭起来。
②大将打开的是一个笔记本,上面记着日常开支,一笔一笔,清晰到一块钱的早餐,三块钱的午餐。稍后,大将给我讲了关于他和父亲的一段往事。
③大将的家在徐州乡下的一个村子里,在他的记忆里,父亲一直在徐州火车站附近打短工,难得回家一次。
④大将考上西安的一所大学时,父亲从银行取出一包钱,一张一张沾着口水数,数了一次又一次。
⑤大一的时候,大将迷上了网络游戏,经常整晚耗在校外的网吧里。他虽然感觉到有些虚度光阴,但身边的同学们都差不多,不是打球,就是看电影,或者上网打游戏,大将也就释然了。
⑥暑假回家,大将在村里待了几天,感觉特别无聊,就忐忑地对父亲提出,想去他那里玩几天。至少那里有网吧!父亲竟然破天荒地答应了。
⑦远远地,大将就看到父亲等在火车站的出口。经过一年大学生活的洗礼,大将第一次感觉父亲在人群中是那么扎眼——衣服破旧,还宽大得有些不合身。
⑧让大将没有想到的是,在2003年,月入就有四千多元的父亲,竟然住在一栋民房的阁楼里,只有六七平方米。除了一张铁架床之外,还有个放洗脸盆的木架子,那个多处掉瓷的搪瓷盆上,搭着一条看不出本色的旧毛巾……大将一直以为,父亲在城里过的是很舒服的日子,没想到竟是这样清苦。
⑨父亲把大将带回住处,就说:“你坐着,我要去忙活了。”说着,就咚咚咚下楼走了。大将坐不下去,就悄悄地关上门,下楼,跟在父亲身后,他想看看父亲是做什么的。
⑩七弯八拐,大将跟随父亲来到了徐州冷库。那儿聚集着十多个跟父亲差不多的人。一辆大货车进入大院,父亲和大伙一起,跟在车后拥了进去。几分钟后,大将看到了父亲,他弓着腰扛着大大的纸箱,走几步,停一下,用系在手腕处的毛巾擦额头的汗,再前行几步,把背上的纸箱放到手推车上,接着又奔向大货车,几秒钟后,又弓着腰扛来一个纸箱。如此反复七次之后,父亲推着那辆车向冰库走去,弓着腰,双腿蹬得紧紧的,几十米外的大将甚至看得到父亲腿上的青筋。
大将当天下午就回了家。大将返校的时候,父亲又从银行里取出厚厚的一沓钱,数了又数,交给大将。大将数了一下,说,“这学期时间短,有两千就够了。”说着,分出一半,留给父亲。这一天,大将下决心做个好儿子,做个好学生。
但他的这种想法,很快成为过眼云烟。当那些旧日的玩伴又吆喝着去网吧,当他有意无意地看到魔兽游戏图案,他内心里总是忍不住躁动。终于,他又一次走进了网吧。从家里带来的两千块钱,到十月底就没有了。
大将给妈妈打电话,说前段时间生了一场病,带来的钱花完了。
第三天下午,西安突然降温,正在宿舍里和同学打牌的大将接到电话,说校门口有人找他。大将跑到校门口,看到了父亲。五十多岁的父亲,像个七十岁的老人,老态龙钟,一脸的疲惫,身上背着一床棉絮。父亲讨好地对他笑着,说:“听你妈说,你前段时间病了,现在怎么样了,好了没?”大将嗫嚅着说:“已经……好了……”
在通往教学楼的路上,父亲说:“看到你好好的,我也就放心了,把生活费给你,我就回去。不影响你。”大将接过父亲递过来的钱,正想说带父亲到学校的招待所住,父亲又说了,“再有两个月就放寒假了吧?我这次给你带了三千块,你刚生病,要吃好点,把身子养壮点,才能有精力上好学。”父亲止住脚步,“你回去吧!”
大将知道父亲的脾气,就不再说什么。他走出不远,回头的时候,发现父亲还站在原地,朝他挥手。他想起读高中的时候,每次父亲送他去县城的学校,都是这个场景,泪就溢满了眼睛。
干瘪的钱包终于鼓了起来,一周不见的魔兽又在呼唤大将。晚饭过后,大将又去了校外的网吧。五个小时的凶猛厮杀之后,大将要回宿舍了。和往常一样,他又来到了校外的一棵大榕树下,从那儿翻墙进校。
就在他翻上墙头的那一刻,他的心一下子疼了起来!昏黄的路灯,照着他的父亲,他偎在那个墙角,身下垫着不知从哪里拣来的破纸箱。此刻,他正把身上的棉衣裹了又裹,而自己高中时围过的围巾,紧紧地缠在父亲头上。
大将说到这里,又忍不住放声大哭起来。哭了好一会儿,大将又接着说:“后来我妈告诉我说,我爸听说我病了,就不顾一切地要来看我,买不到座位票,又舍不得买卧铺,站了二十多个小时来到西安。为了省下住宿的钱,在我们学校的墙角下蹲了一夜……
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进过网吧,再也不浪费一分钱。也就是从那一天起,我准备了这个记账本。
1.作品以“墙角里的父爱”为题有何深意,请加以赏析。(4分)
倾听那涛声 蔡永祥
①听涛山,是湘西凤凰古城内的一座小山,依江而立,佳木葱茏,兰蕙芬芳,山泉淙淙。1992年5月10日,这座山显得格外庄严肃穆。沈从文先生在北京病逝四周年后,由夫人张兆和将骨灰捧回家乡,来此安葬。这颗生于斯爱于斯的灵魂,终于枕着涛声在这里永远安息。
② 沱江的水,进入凤凰城时,绕了个圈子,拐了个弯,江水由此变得缓慢。它清清凌凌、清亮可人,流动起来也是一副大家闺秀的样子,温温柔柔、不紧不慢,几乎听不到涛声。江水流着流着,就到了跳岩处。水一流到跳岩这里,就拥挤起来,吼叫起来,显得异常热闹。白色的浪花高高飞舞,隆隆的涛声响彻云天。仿佛这涛声,就是专门让沈老听的,自从沈老长眠于此,这涛声仿佛就带着感情了。是啊,沱江甘甜的江水,哺育了沈老,沱江不息的涛声,一直在沈老的梦里啊!沈老在《心与物游》的开头这样说:“我的生活与思想皆从孤独得来,而这点孤独与水不能分开。”
③ 二十年代就蜚声文坛的沈从文先生,1902年12月28日,出生在风凰古城中营街的一座典型的南方古四合院里。在沱江边,他度过了充满传奇色彩的童年。他在沱江连绵不息的涛声里,兴味盎然地习读着凤凰城内外那本由自然和人事写成的社会大书,那无数平凡而新鲜的事物,总是牵动着他好奇的目光。沈从文先生默默观察着小城镇的众生百态,也在静默中明白了很多事情。这给他以后的文学道路奠定了基础。
④ 1924年沈从文先生开始文学创作,作品主要以湘西生活为题材,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语言格调朴实传神,句式简洁峭拔,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命的哲学思考,给人教益和启示。
⑤ 沈从文先生魂归凤凰,他的骨灰一半撒入沱江之中,一半安葬在听涛山上。沈老墓地前临清澈亮丽的沱江,背靠风景秀丽的听涛山,四季鸟语花香、风光如画。这是一座别具一格的坟茔,没有凸起的坟土,没有华丽的装饰,没有人工雕刻的痕迹,一块自墓穴后凿取来的不规则的天然五色巨石肃然矗立,成为沈老先生坟墓的独特标志。正面刻有沈老富有哲学内涵的手迹:“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这是真性情的沈从文先生晚年对人生的彻悟。用他儿子沈龙朱的话说:“我觉得父亲在晚年的时候有一种对世事的洞彻,他已经能超越他的际遇看人看事了。”背面刻有沈从文妻妹、美国耶鲁大学教授张充和先生撰书的挽联:“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蕴涵“从文让人”之意,又是沈老一生的真实写照。读其文、听其言、观其行,沈老之所以能长久地受到人们的敬仰,得到众多文人骚客的祭拜,不能不引人深思。一位中国文坛上的大师,生前没有显赫的地位,死后在自己喜爱的听涛山上也仅仅占了这么小小的一个地方,真是与众不同、“亦慈亦让”的沈从文!
⑥ 山是归根山,水是忘情水,石是三生石[注],倦游归来的沈先生,在这儿画上了他人生的句号。“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出生在凤凰的著名国画大师黄永玉这样写道。
⑦ 2007年5月20日,沈老的夫人张兆和女士的骨灰也被亲人捧着从北京移居听涛山。
⑧ 暮色中,沱江的水面上飘起了高高的一层白雾,如若仙境一般。涛声也显得格外清晰、委婉,宛若不加修饰的苗家山歌,动人心魄。旁边的听涛山更加寂静,仿佛它也知道,有一对思乡的人儿,正在静静地倾听,倾听……
(摘自2008年第6期《散文百家》,有删改)
[注]三生石,传说中立在奈何桥边的一块大石头,能照出人前世的模样。
请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文章的标题“倾听那涛声”有哪些含义。
答案
1. “墙角里的父爱”,这标题蕴含真情。生活节俭的“墙角里的父亲”形象与对儿子很慷慨的无私父爱的对比,给人强力的震撼(手法),形象地表现出父爱的艰辛、卑微、无私、深沉和不易察觉的特点(意思),表达了作者期待人们关注、体会父爱,感恩父母之情(情感)。
2. ①沈从文身后“倾听”:在听涛山归葬后,沈从文终于可以枕着涛声在故乡永远安息。 (字面义)②沈从文生前“倾听”:在沱江的涛声里成长,沈从文习读着凤凰城内外自然和人事写成的社会大书;离开凤凰的沈从文思念故乡,沱江不息的涛声一直在他的梦里。(深层含义)③后人“倾听”:后人瞻仰沈从文的墓地、阅读他的作品,可以从涛声中、作品中感悟他深邃的思想和伟大的人格(深层思想感情)
二、赏析标题
【知识梳理】
赏析:既要指出标题所涉表现手法的相应效果(内容和结构),也要概括其含义。
标题的常见作用(看标题,略知行文要点):揭示主旨、概括内容、表达情感、点明目的、增加文采、引起注意、交代对象、表明线索、展示思路。
副标题:补充说明、解说提示标题。
标题中常用表现手法:
①虚词、词法、句法、
虚词运用《云上那朵山》
词类活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倒装句《读书示小妹十八生日书》
②修辞--引用《无韵之离骚》
③语意双关《药》
④象征手法《小溪巴赫》
⑤语言特点:语体色彩 感彩 谦敬词 庄词谐用…《阿Q正传》
修辞中的引用、化用名言作标题,作用除上述的外,还有增加文学性,含蓄蕴藉……
答题技巧:
(1)外在形式(写作对象、线索、手法等)
(2)内在含义(主旨、形象分析、写作意图、思想情感等)
【语段练习】
红尘绿缘 肖复兴
①如今的旅游,透着热闹,像赶庙会,越是名山胜水,尤其是临近城市、交通便利的景观,越是香火旺盛。真正清静明澈、值得一游的地方,已如恐龙一样稀少。
②没有想到,这个世界还有一个万绿湖。
③我来到万绿湖时,正是冬季,并不是万绿湖的最佳时节。据说,夏天,万绿湖最美,水、山、树、鸟……都着一个绿字,将绿挥洒得最为淋漓尽致,将人和四周一并化为个绿色的世界,让阳光如同绿色的小鸟一样在整个浩瀚的万绿湖面上尽情跳跃。但是,冬天已经够美的。由于人少,更显得清幽宜人,满湖沉淀的绿,静得犹如一个绿色的梦,一个绿得结晶的童话。
④我没有想到它是如此的绿。如今,真正没有污染的绿,已经很难找到了,十几年前,九寨沟刚刚被发现,我初到那里时,大大小小的高原湖泊,绿得让我心醉,让我觉得受洗了一般,觉得这个世界居然还珍藏着这样一片玲珑剔透的绿的精灵,应该好好在意、珍惜,便为这个世界,也为自己祈祷着.让这难得的美好.别是夏日里最后一朵玫瑰。
⑤站在万绿湖前,久违的一种感觉袭上心头。那就是十几年前第一次到九寨沟时到湖水的绿的感觉。那种感觉,在匆忙喧嚣的都市生活中,是断然难以拥有的。那只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启示与恩赐。那是绿对人类的一种荡心涤滤,一种彻悟和升华;是绿给予莽莽红尘中的我们一种点化,一种缘份。
⑥在这个世界,只有白和绿,能给人的这种清洁的感觉了。没有让我想到的,还有它的绿是如此无边无垠。落日熔金时分,登上山顶,扑看夕阳西下,万绿湖一览脚下,满湖湖水绿中泛金,浩浩淼淼,平铺千里,一直荡漾到天际,将火红火红如同要把整个万绿湖烧着的夕阳,一丝丝涟漪地吞没殆尽,将那刚才还不可一世渲染整个湖面一派金红色,又复归为字根表面迤澈的绿,而且,立刻绿到天边,绿到新月初升,给月牙儿都镶上一圈绿边。我们所有人也便被这无边无垠的绿浸透了,融化了。不能不赞叹万绿湖的力量、绿的浩瀚。据说,它的面积有68个西湖大。要看绿,尤其要看水的绿,要到万绿湖来。即使九寨沟不被污染,星罗棋布的大小湖泊,也赶不上这里的广阔。那里的绿如果是镶嵌在高山的一款款绿宝石,这里的绿则是一面神话中硕大无朋的翡翠镜子。如此丰厚的绿,的确是这里得天独厚的骄傲,难怪这里的人印名片,在背后都要印上“绿色的请柬——万绿湖”这样一行小字。
⑦最让我没有想到的是,它并不在偏远蛮荒之地,深闺藏娇无人识,而就座落在京九铁路旁边,离广东河源市仅有6公里,不过是一箭之遥,比从北京城里到昆明湖还要近。居然还能保留这样一份天真未凿的新绿,真是一个天方夜潭,一个奇迹!一般而言,离城市越近,再好的景观,也易于受到城市的污染。任何一座城市都是从大自然中走出来的。但一旦变成了城市,便也随之告别了大自然的天然野趣、清新自在。人类在享受到大自然赐予的一切,也无情地毁坏着大自然。大自然创造出了人类,人类却成为大自然的敌人。
⑧古希腊科学家兼哲学家泰勒斯两千年前就告诉我们:万物皆生于水,又复归于水。水和我们的世界与生命休戚相关。拥有这样一片好水绿水的河源水人,真是得天独厚的缘份和福份,在这人心愈发枯、粗糙而需要滋润的世界,这样一片好水绿水是上帝赐于的无价之宝。听说深圳和香港都相中这里的水,不惜耗资上百个亿,修通百里地下管道,使之成为他们下世纪初的直接饮用水。它的价值与魅力,就在于它的清洁、未被污染。
⑨那天夜晚,住在得绿岛,晚饭吃的是正宗客家饭,万绿湖附近居住的大都是客家人,客家人以热情好客著称,那晚,与客家朋友把酒临风,开轩面湖,把酒临风,万绿湖就地面前,湖水轻柔,清风拂面,星光万点。那满湖绿水便是最浓郁的酒,举起这样一杯酒,我将这一份祝福与心愿诉说给这里客家朋友听。他们听后告诉我这样一桩客家人的风俗:婴儿呱呱落地第三天,人们要用清水为孩子洗身,谓之“洗三朝”,以示对清洁的顶礼,对水的膜拜。
⑩他们懂得泰勒斯的著名论断。他们懂得水对于他们的重要。他们懂得万绿湖是他们绿色生命、绿色的血脉。
1.结合全文,分析标题“红尘绿缘”的含义。
2.结合全文,说说标题“红尘绿缘”的作用 。
常常,我想起那座山 张晓风
①常常,我想起那座山。它沉沉稳稳地驻在那块土地上,像一方放置在书桌案头上的镇纸,美丽凝重且深情地压住这张纸,使我们可以在这张纸上写属于我们的历史。有时是在市声沸天、市尘弥地的街头,有时是在拥挤而又落寞的公共汽车站,我总会想起那座山和山上的神木。那一座山叫拉拉山。
②11月,天气晴朗,薄凉。天气太好的时候我总是不安,看好风好日这样日复一日地好下去,我决心要到山里去一趟,一个人。一个活得很兴头的人,既不逃避什么,也不为了出来“散心”——恐怕反而是出来“收心”,收他散在四方的心。车行一路都是山,满山是宽大的野芋叶,绿得叫人喘不过气来。山色越来越矜持,秋色越来越透明。车往上升,太阳往下掉,金碧的夕晖在大片山坡上徘徊顾却,不知该留下来依属山,还是追上去殉落日。和黄昏一起,我到了复兴。
③第二天我去看山,搭第一班车去。当班车像一只无桨无楫的舟一路荡过绿波绿涛,我一方面感到作为一个人一个动物的喜悦,可以去攀绝峰,但一方面也惊骇地发现,山,也来就我了。我去看山,越过的是空间,平的空间,以及直的空间。但山来就我,越过的是时间,从太初,它缓慢地走来,一场十万年或百万年的约会。路上,无边的烟缭雾绕。太阳蔼然地升起来。峰回路转,时而是左眼读水,右眼阅山,时而是左眼披览一页页的山,时而是右眼圈点一行行的水——山水的巨帙是如此观之不尽。
④订了一辆计程车,我坐在前座,便于看山看水。司机是泰雅人。“拉拉是泰雅话吗?”我问,“是什么意思?”“我也不知道,”他说,“哦,大概是因为这里也是山,那里也是山,山跟山都拉起手来了,所以就叫拉拉山啦!”他怎么会想起用国语的字来解释泰雅的发音的?但我不得不喜欢这种诗人式的解释,一点也不假,他话刚说完,我抬头一望,只见活鲜鲜的青色一刷刷地刷到人眼里来,山头跟山头正手拉着手,围成一个美丽的圈子。
⑤车虽是我一人包的,但一路上他老是停下载人,一会是从小路上冲来的小孩——那是他家老五,一会又搭乘一位做活的女工,有时他又热心地大叫:“喂,我来帮你带菜!”看他连问都不问我一声就理直气壮地载人载货,我觉得很高兴。车子在凹凹凸凸的路上往前蹦着。“到这里为止,车子开不过去了,”司机说,“下午我来接你。”
⑥我终于独自一人了。独自来面领山水的圣谕。一片大地能昂起几座山 一座山能涌出多少树?一棵树里能秘藏多少鸟?鸟声真是种奇怪的音乐——鸟越叫,山越深幽,越寂静。
⑦转过一个弯,神木便在那里,跟我对望着。心情又激动又平静,激动,因为它超乎想象的巨大庄严,平静,是因为觉得它理该如此,它理该如此妥帖地拔地擎天。往前走,仍有神木,再走,还有。这里是神木家族的聚居之处。11点了,秋山在此刻竟也是阳光炙人的。我躺在树下,卧看大树在风中梳着那满头青丝。
⑧再走到那胸腔最宽大的一棵,直立在空无凭依的小山坡上,它被火烧过,有些地方劈剖开来,老枝枯干苍古,分叉部分却活着。怎么会有一棵树同时包括死之深沉和生之愉悦?坐在树根上,惊看枕月衾云的众枝柯,忽然,一滴水,棒喝似地打到头上。那枝柯间也有汉武帝所喜欢的承露盘吗?真的,我问我自己,为什么要来看神木呢?对生计而言,神木当然不及番石榴,又不及稻子麦子。我们要稻子,要麦子,要番石榴,可是,令我们惊讶的是我们的确也想要一棵或很多棵神木。
⑨在山中,每一种生物都尊严地活着,巨大悠久如神木,神奇尊贵如灵芝,微小如阴暗岩石上恰似芝麻点大的菌子,美如凤尾蝶,丑如小蜥蜴。甚至连没有生命的,也和谐地存在着,石有石的尊严,倒地而死无人凭吊的树尸也纵容菌子、蕨草、藓苔和木耳爬得它一身,你不由觉得那树尸竟也是另一种大地,它因容纳异己而在那些小东西身上又青青翠翠地再活了起来。忽然,我听到人声。司机来接我了。
⑩第二天清晨我走向渡头,我要等一条船到石门。一个农妇在浇豌豆,打谷机的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我坐在石头上等船。
山从四面叠过来,一重一重地,简直是绿色的花瓣——不是单瓣的那一种,而是重瓣的那一种——人行水中,忽然就有了花蕊的感觉,那种柔和的、生长着的花蕊,你感到自己的尊严和芬芳,你竟觉得自己就是张横渠所说的可以“为天地立心”的那个人。不是天地需要我们去为之立心,而是由于天地的仁慈,他俯身将我们抱起,而且刚刚好放在心坎的那个位置上。山水是花,天地是更大的花,我们俨然成为花蕊。
回首群山,好一块沉实的镇纸。我们会珍惜的,我们会在这张纸上写下属于我们的历史。
3. 本文标题看似平实,却耐人咀嚼。试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加以鉴赏。(6分)
答案
1.①红尘”指喧嚣的都市生活(解释词义),喧嚣的红尘使万绿湖的清幽更显得难能可贵(深层含义)。②表达了人们对大自然给予人类恩赐的万绿湖,油然而生珍惜之情(情感)。③“绿”是大自然的恩赐,给莽莽红尘中奔波的人们一种变化,一种缘分和福分,让人赞叹、惊喜,更让人们产生敬畏之情(情感)。
(字面义+深层义+思想感情/对作品的作用)
2.①“红”与“绿”色彩对比鲜明,颇具诗意(手法及作用);红尘”指匆忙喧嚣的都市生活(解释词义),“红尘绿缘”强调突出了喧嚣的红尘使万绿湖的清幽更显得难能可贵(深层含义)。②表达了人们对大自然给予人类恩赐的万绿湖,油然而生珍惜之情(情感)。③“绿”是大自然的恩赐,给莽莽红尘中奔波的人们一种变化,一种缘分和福分,让人赞叹、惊喜,更让人们产生敬畏之情(情感)。
(字面义+深层义+思想感情/对作品的作用+表现手法的角度进行赏析)
3. 内容上:说明拉拉山对于作者的意义之大,喜欢、欣赏、崇拜之情(1分);是世俗生活的“收心”之处,即使身处喧嚣城市,想起拉拉山依旧会有心灵的洗涤(1分);山中每一种存在都是适者,生机勃勃,启迪人生思考(1分)。
形式上:语序倒装,有诗意的表达作用(1分);强调即使是在繁华都市,想起拉拉山也是常态(1分);引领全文,是全文的线索(1分)。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