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暑假新高二语文提高精讲讲练6:人物描写与环境描写(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2年暑假新高二语文提高精讲讲练6:人物描写与环境描写(含答案)

资源简介

(培优适用)2022年暑假新高二语文提高精讲讲练6:
人物描写与环境描写
【知识梳理】
描写的作用:
含义:描写是描摹客观事物的具体形状的一种表达方式。具体地说,对人物、景物进行生动形象的描绘和细致入微的刻画就是描写。使读者可以获得具体而深刻的印象。
分类:内容——人物、景物、场面、细节
角度——正面、侧面
状态——动态、静态
手法——工笔、白描
人物描写的作用:
语言:1)展现人物性格。2)揭示人物身份。3)直接表现人物的品质。4)揭示人物心理,为后文埋下伏笔或作铺垫。
动作:通过对人物个性化的行动、动作的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特点及人物品质。
肖像:反映出人的喜好、身份、生活态度、性格,对塑造人物的性格和形象可以起烘托作用。
神态: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品质。
环境描写的作用:
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氛围、设置了背景。
渲染了气氛,为后面内容做铺垫。
烘托人物的心情,表现人物性格。
推动情节的发展。
富有象征意义的环境描写,对人物命运具有暗示作用。
答题步骤:
1.定位描写部分
2.总结描写的内容和特点(描写了什么,有什么特点?)
3.从环境描写的作用中,选择相关信息。
4.从内容,结构,情感三方面来答题。
【语段练习】
(一)阅读下文,完成1-4题。(15分)
村庄里的草木 晓寒
在我的认知里,村庄是存在于一种秩序中的。山和水,土地和房屋,各安其间,井然有序。村庄里的草木,同样遵从于一种秩序,沿着时间的铁轨穿过风、阳光、雨水,穿过很多东西,从来不知道偷懒,也不会有所偏倚,一生都在重复一条春荣秋谢的路。它们以不同的姿势贴近村庄,像一床被子把村庄覆盖,假使一个陌生人像翻书一样把它们轻轻地揭开,村庄的秘密便会不再缓冲地暴露在眼前。黛色的屋顶、炊烟、牛羊,一垄一垄的稻子,弯着腰劳作的农人。我是在草木里长大的,从来不怀疑草木的忠诚,它们不会让一个外来者轻易地窥探,习惯了用自己的枝枝叶叶,守护着村庄的私密。
进入城市以后,我经常会在无眠的夜里找寻最初的记忆,希望以此来安慰不断入侵我内心的怀想。但我在一番搜肠刮肚之后,发觉小时候的事情早已忘得一干二净。我只记得端午节时插在大门边的蕲艾、菖蒲,还有缠绕的葛藤,它们看着我进进出出,有时候像恶作剧一样,借助穿堂风把泥土的气息塞进我的呼吸,令我猝不及防。有些事情,连我自己都觉得不可信,纵使生活困窘,我的童年也应该有意想不到的斑斓,几种平常的草木,怎么就这样轻松地收买了我的记忆?
草木毫不费力地占领了我记忆的一端,但并不见得我那时如何喜欢草木。有很长一段时间,我都觉得草木是一种不必要的存在。我厌倦它们,它们长在路边,打湿早行人的裤脚,把枝桠伸向屋顶,吞噬阳光,堵塞瓦楞的沟壑,让雨水漏进屋来,潜入稻田和菜地,挖空心思抢庄稼的风头。我拿着刀去砍,背着锄头去铲,用手使劲拔,连根拔掉。我大概还想过,要是能像赶牛羊一样,把村庄里的草木赶得一根不剩,只剩下干干净净的庄稼,一条条光溜溜的泥巴路,天与地之间坦荡如砥,这样,村庄里的人便能省略大把的汗水。就在我开始构思这个宏大理想的时候,我的喉咙突然痛了起来,没有任何征兆,痛得连喝水都要小心翼翼。祖父见了说,没事,是上火了。他从山上挖来一种树根熬成水端到我面前,他笑着说赶紧喝了吧,喝了就好了。当时我并不相信这种土办法能瓦解我的疼痛,我切了一截稻草当吸管,一点点吸进去,苦,涩,酸,好像所有人类难以接受的味道都集中在这水里,弄得我头晕目眩,只是没想到几天后,竟奇迹般地好了。
从那时起,我感到了草木的神秘,开始审视周围的草木。村庄里到底有多少种草木呢?到处都是,没有人数得清,连年纪最大的老人也不知道。我想它们大约是被风吹来的,一阵大风,从山那边吹过来,它们落户以后,忙着开疆拓土,攻占所有的空隙,连一条石头缝都不放过。它们带着露水,披着烟霭,把村庄揽在怀里。村庄累了,困了,就躺在它们的怀抱之中,草木歌唱,歌声把村庄带进沉沉的梦乡。
祖父有一双巧手,他会用梧桐树皮打草鞋,半天的工夫打一双,穿上去软绵绵的。他还会用山棕织蓑衣,用箬叶织斗笠。我看过他织蓑衣,用一个五齿耙撕扯棕片,一点点地扯,扯出的丝像女人长长的头发,他弄一点水把手掌打湿,将丝搓成一根根细细的绳子,然后在屋坪里打开一床晒垫,把棕片铺好,操起钢针飞针走线。他半蹲着,身子往一侧倾,右手不停地来回,钢针和绳子随着他的手穿过来绕过去,像一个老渔夫在织网一样。偶尔他也会站起来拿着他那根长烟杆抽烟,在烟雾里打量自己的作品,似乎在想哪里要挡风,哪里要遮雨,阳光把祖父的影子压弯,像农人高高举起的镰刀。他再一次穿针引线,好像要把阳光也一起织进去,用储存的阳光来驱赶风雨,外出干农活,穿上祖父织的蓑衣,戴上他织的斗笠,就像聪明的鸟筑了一个结实的巢,再大的风雨也奈何不了。
母亲会在一家人闲着的时候,突然从屋角搬出一坛浸熟的野柿子,或者一大把板栗、煮熟的苦珠、一袋子酸枣糕。餐桌上也经常变换花样,一碗香喷喷的蘑菇、竹笋、橡子豆腐,一盆子艾叶耙耙。日子困顿,她以一个母亲的力量为一家人驱逐着贫穷的阴影。霜降时节,父亲照旧从对面的山上挑回来一筐筐木炭,木炭乌黑,每一根都闪着光泽,还保留着树干的雏形,一根根木炭在寒冬里复活,变成亮堂堂的炉火,变成腊肉的香,最终停留在我们笑着的脸上。
草木赐予了我们一种不可复制的生活,成为我们获取快乐的源头,离开了草木,很多的日子都将变得黯淡荒芜。
岁月更迭,草木长高,村庄变矮,我在草木之下劳作,歇息,枕着泥土仰望草木,我看到阳光从它们身上流过,镶上一层绿油油的底色,我看到雨在上面冒出白烟,我看到不断改变的色彩,一万只蝴蝶的跌落,大地之上的一场蝴蝶雨。我再一次感到秩序的庄严,我们和村庄属于草木,草木也属于我们和村庄,我们把自己交给草木,在草木的深处皈依。
1.简要概括作者入城后,“草木毫不费力地占领了我记忆的一端”的原因。(3分)
2.以第4段为例,评析本文语言运用上的特点。(4分)
3.第5段对祖父的描写很有特色,请简要赏析。(4分)
4.联系全文,分析第8段的作用。(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5-9题。(12分)
独坐轩记 桑悦
予为西昌校官,学圃中筑一轩,大如斗,仅容台椅各一,台仅可置经史数卷。宾至无可升降,弗肃以入,因名之曰“独坐”。
予训课之暇,辄憩息其中,上求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之道,次窥关闽濂洛数君子之心①,又次则咀嚼《左传》、荀卿、班固、司马迁、扬雄、刘向、韩柳欧苏曾王之文,更暇则取秦汉以下古人行事之迹,少加褒贬,以定万世之是非。优哉悠哉,以永终日。轩前有池半亩,隙地数丈,池种芰荷,地杂植松桧竹柏。
予坐是轩,尘坌不入,胸次日拓,又若左临太行,右挟东海,而荫万间之广厦也。且坐惟酬酢千古②,遇圣人则为弟子之位,若亲闻训诲;遇贤人则为交游之位,若亲接膝而语;遇乱臣贼子则为士师之位,若亲降诛罚于前。坐无常位,接无常人,日觉纷挐纠错,坐安得独?虽然,予之所纷絮纠错者,皆世之寂寞者也。而天壤之间,坐予者寥寥,不谓之独,亦莫予同。作《独坐轩记》。
【注释】①关闽濂洛:指宋代理学的主要学派,其代表人物为关中张载,闽中朱熹、濂溪周敦颐、洛阳程颢程颐。②酬酢:宾主相互敬酒。为古礼仪的一种。
5.我们在高中教材中学习过的“记”体文言作品有:《 》和《游褒禅山记》。(2分)
6.桑悦给自己的书房命名为“独坐”的原因是 。(用自己的话概括)(2分)
7.第二段画线句对独坐轩周围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2分)
8. 对第三段“尘坌不入,胸次日拓,又若左临太行,右挟东海”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心无杂念、胸怀开阔是因其将家安置在太行山脚、东海之滨。
B.如果能够来到太行山、面朝东海,那么就可以摈弃世俗烦扰之事。
C.作者心中没有俗念,并想象自身处于太行山和东海,故心胸开阔。
D.作者不想凡俗之事,心胸越来越开阔,就像左靠太行,右对东海。
9.作者在文中说“予之所纷絮纠错者,皆世之寂寞者也”,那么你觉得作者“寂寞”吗?为什么?(3分)
二、环境描写
【知识梳理】
环境描写
是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风景、物体的描写。
环境描写的作用主要有:
(一)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景物描写一个重要作用就是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有时也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
(二)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景物描写有时可以渲染一种特定的氛围,烘托人物的情趣、心境,表现人物的心理。
(三)展示人物性格人物周围的环境,包括室内外的装饰布置,能够展示一个人的身份、气质、个性等,因此作家注意用景物来展示人物性格。
(四)推动情节的发展,有时景物描写能够推动情节向前发展。
(五)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作品中描写景物,作者往往是为了抒发自己的感情,达到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目的。
答题技巧:通过描写……,烘托了人物……心情,渲染……气氛。
【巩固练习】
3.下列对《祝福》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 “拜的却只限于男人 ”、“年年如此、家家如此 …… 今年也自然如此 ”。这些描写充分说明了在 “祝福 ”中充斥着封建礼教、 “三纲五常 ”的内容,还点明了封建迷信在农村的流毒之久,影响之深,以至于在辛亥革命成功多年之后,还“家家如此 ”。
B.许多人对祥林嫂额上的伤疤都发生了新趣味, 又来逗她说话了, 这说明了众人对祥林嫂的关心, 同时也表现了众人的无聊、自私与冷漠。
C.面对众人的嘲笑,祥林嫂不说一句话,后来连头也不回了,这表现了她胆小怕事、性格懦弱的特点。
D.“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 ”。这寥寥几笔的环境描写,既渲染了浓烈的 “祝福 ”气氛,也和下文中祥林嫂凄凉悲惨的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反衬了祥林嫂的悲剧命运。
E.这篇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 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 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对封建的必要性。
4.下列对《祝福》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不管祥林嫂的境遇多么悲惨,鲁镇永远是过新年,二者形成鲜明的对照,突出了祥林嫂处境的悲凉。
B.文中多次写到祥林嫂眼睛的变化,眼睛与其他肖像描写相配合,生动地表现了祥林嫂的遭遇和内心世界的变化。
C.“可恶! 然而 。”四叔说。这句话的理解是:祥林嫂的婆婆竟敢串通卫老婆子,光天化日公开抢劫鲁府的佣人,实在有损鲁家的尊严和声誉,着实可恶;可她们的作为又是族权范围之内的事,难以公开斥责。
D.祥林嫂被卖时曾 “出格 ”大闹,卫老婆子分析原因说: “大家还都说大约因为在念书人家做过事, 所以与众不同呢。 ”作者写卫老婆子这句话的作用是: 揭露了鲁四爷平时对祥林嫂灌输礼教纲常, 用礼教杀人的面目。
E.封建礼教正是通过祝福这样的典型事件在精神上多次摧残以至杀害了祥林嫂, 而祥林嫂死时又正是鲁镇家家祝福之时,以 “祝福 ”为题更能揭露封建礼教、封建思想对劳动妇女的精神摧残,起到了深化主题的积极作用,使读者直面现实生活。
5.《祝福》在序幕中极有分量地写鲁镇的祝福“年年如此, 家家如此 ”“——今年自然也如此 ”之类的词语描述鲁镇祝福的历史,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试简要分析。 (6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
6.请结合具体内容,探究《祝福》中自然景物描写的深刻寓意,以及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8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
【语段练习】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
活 着
我遇到那位名叫福贵的老人时,夏季刚刚来到。
那天午后,我走到了一棵有着茂盛叶子的树下,看到近旁田里有一个老人和一头老牛。这位老人后来和我一起坐在了那棵茂盛的树下,在那个充满阳光的下午,他向我讲述了自己:
这辈子想起来也是很快就过来了,过得平平常常,我爹指望我光耀祖宗,他算是看错人了。我啊,年轻时靠着祖上留下的钱风光了一阵子,往后就越过越落魄了,可寿命长,我认识的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
孙子死后第二年,看看自己还得活几年,我觉得牛还是要买的。牛是半个人,它能替我干活,闲下来时我也有个伴,心里闷了就和它说说话。牵着它去水边吃草,就跟拉着个孩子似的。
买牛那天,我把钱揣在怀里走着去新丰,那里是个很大的牛市场。路过邻近一个村庄时,看到晒场上有一群人,走过去看看,就看到了这头牛,它趴在地上,歪着脑袋吧哒吧哒掉眼泪,旁边一个赤膊男人蹲在地上霍霍地磨着牛刀,围着的人在说牛刀从什么地方刺进去最好。我看到这头老牛哭得那么伤心,心里怪难受的。想想做牛真是可怜。累死累活替人干了一辈子,老了,力气小了,就要被人宰了吃掉。
我不忍心看它被宰掉,便离开晒场继续往新丰去。走着走着心里总放不下这头牛,它知道自己要死了,脑袋底下都有一滩眼泪了。
我越走心里越是定不下来,后来一想,干脆把它买下来。
我赶紧往回走,走到晒场那里,他们已经绑住了牛脚,我挤上去对那个磨刀的男人说:“行行好,把这头牛卖给我吧。”
赤膊男人手指试着刀锋,看了我好一会才问:“你说什么 ”我说:“我要买这牛。”
他咧开嘴嘻嘻笑了,旁边的人也哄地笑起来,我知道他们都在笑我,我从怀里抽出钱放到他手里,说:“你数一数。”赤膊男人马上傻了,他把我看了又看,还搔搔脖子,问我:“你当真要买。”
我什么话也不去说,蹲下把牛脚上的绳子解了,站起来后拍拍牛的脑袋,这牛还真聪明,知道自己不死了,一下子站起来,也不掉眼泪了。我拉住缰绳对那个男人说:“你数数钱。”
那人把钱举到眼前像是看看有多厚,看完他说:“不数了,你拉走吧。”
我便拉着牛走去,他们在后面乱哄哄地笑,我听到那个男人说:“今天合算,今天合算。”
牛是通人性的,我拉着它往回走时,它知道是我救了它的命,身体老往我身上靠,亲热得很,我对它说:“你呀,先别这么高兴,我拉你回去是要你干活,不是把你当爹来养着的。”
我拉着牛回到村里,村里人全围上来看热闹,他们都说我老糊涂了,买了这么一头老牛回来,有个人说:“福贵,我看它年纪比你爹还大。”
会看牛的告诉我,说它最多只能活两年三年的,我想两三年足够了,我自己恐怕还活不到这么久。谁知道我们都活到了今天,村里人又惊又奇,就是前两天,还有人说我们是“两个老不死”。
牛到了家,也是我家里的成员了,该给它取个名字,想来想去还是觉得叫它福贵好。定下来叫它福贵,我左看右看都觉得它像我,心里美滋滋的,后来村里人也开始说像,我嘿嘿笑。
福贵是好样的,有时候嘛,也要偷偷懒,可人也常常偷懒,就不要说是牛了。我知道什么时候该让它干活,什么时候该让它歇一歇。只要我累了,我知道它也累了,就让它歇一会,我歇得来精神了,那它也该干活了。
老人说着站了起来,拍拍屁股上的尘土,向池塘旁的老牛喊了一声,那牛就走到老人身旁低下了头,老人把犁扛到肩上,拉着牛的缰绳慢慢走去。
两个福贵的脚上都沾满了泥,走去时都微微晃动着身体。
老人和牛渐渐远去,我听到老人粗哑的令人感动的嗓音从远处传来,他的歌声在空旷的傍晚像风一样飘扬。
炊烟在农舍的屋顶袅袅升起,在霞光四射的空中分散后消隐了。女人吆喝孩子的声音此起彼伏,一个男人挑着粪桶从我跟前走过,扁担吱呀吱呀一路响了过去。慢慢地,田野趋向了宁静,四周出现了模糊,霞光逐渐退去。
7.小说中老人与牛的形象有哪些相似之处 请结合文本作简要概括。(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分析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4分)
⑴牵着它去水边吃草,就跟拉着个孩子似的。(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两个福贵的脚上都沾满了泥,走去时都微微晃动着身体。(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请简要分析小说最后一段景物描写的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结合文本,谈谈本文以“活着”为题目有什么好处。(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培优适用)2022年暑假新高二语文提高精讲讲练6:
人物描写与环境描写
【知识梳理】
描写的作用:
含义:描写是描摹客观事物的具体形状的一种表达方式。具体地说,对人物、景物进行生动形象的描绘和细致入微的刻画就是描写。使读者可以获得具体而深刻的印象。
分类:内容——人物、景物、场面、细节
角度——正面、侧面
状态——动态、静态
手法——工笔、白描
人物描写的作用:
语言:1)展现人物性格。2)揭示人物身份。3)直接表现人物的品质。4)揭示人物心理,为后文埋下伏笔或作铺垫。
动作:通过对人物个性化的行动、动作的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特点及人物品质。
肖像:反映出人的喜好、身份、生活态度、性格,对塑造人物的性格和形象可以起烘托作用。
神态: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品质。
环境描写的作用:
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氛围、设置了背景。
渲染了气氛,为后面内容做铺垫。
烘托人物的心情,表现人物性格。
推动情节的发展。
富有象征意义的环境描写,对人物命运具有暗示作用。
答题步骤:
1.定位描写部分
2.总结描写的内容和特点(描写了什么,有什么特点?)
3.从环境描写的作用中,选择相关信息。
4.从内容,结构,情感三方面来答题。
【语段练习】
(一)阅读下文,完成1-4题。(15分)
村庄里的草木 晓寒
在我的认知里,村庄是存在于一种秩序中的。山和水,土地和房屋,各安其间,井然有序。村庄里的草木,同样遵从于一种秩序,沿着时间的铁轨穿过风、阳光、雨水,穿过很多东西,从来不知道偷懒,也不会有所偏倚,一生都在重复一条春荣秋谢的路。它们以不同的姿势贴近村庄,像一床被子把村庄覆盖,假使一个陌生人像翻书一样把它们轻轻地揭开,村庄的秘密便会不再缓冲地暴露在眼前。黛色的屋顶、炊烟、牛羊,一垄一垄的稻子,弯着腰劳作的农人。我是在草木里长大的,从来不怀疑草木的忠诚,它们不会让一个外来者轻易地窥探,习惯了用自己的枝枝叶叶,守护着村庄的私密。
进入城市以后,我经常会在无眠的夜里找寻最初的记忆,希望以此来安慰不断入侵我内心的怀想。但我在一番搜肠刮肚之后,发觉小时候的事情早已忘得一干二净。我只记得端午节时插在大门边的蕲艾、菖蒲,还有缠绕的葛藤,它们看着我进进出出,有时候像恶作剧一样,借助穿堂风把泥土的气息塞进我的呼吸,令我猝不及防。有些事情,连我自己都觉得不可信,纵使生活困窘,我的童年也应该有意想不到的斑斓,几种平常的草木,怎么就这样轻松地收买了我的记忆?
草木毫不费力地占领了我记忆的一端,但并不见得我那时如何喜欢草木。有很长一段时间,我都觉得草木是一种不必要的存在。我厌倦它们,它们长在路边,打湿早行人的裤脚,把枝桠伸向屋顶,吞噬阳光,堵塞瓦楞的沟壑,让雨水漏进屋来,潜入稻田和菜地,挖空心思抢庄稼的风头。我拿着刀去砍,背着锄头去铲,用手使劲拔,连根拔掉。我大概还想过,要是能像赶牛羊一样,把村庄里的草木赶得一根不剩,只剩下干干净净的庄稼,一条条光溜溜的泥巴路,天与地之间坦荡如砥,这样,村庄里的人便能省略大把的汗水。就在我开始构思这个宏大理想的时候,我的喉咙突然痛了起来,没有任何征兆,痛得连喝水都要小心翼翼。祖父见了说,没事,是上火了。他从山上挖来一种树根熬成水端到我面前,他笑着说赶紧喝了吧,喝了就好了。当时我并不相信这种土办法能瓦解我的疼痛,我切了一截稻草当吸管,一点点吸进去,苦,涩,酸,好像所有人类难以接受的味道都集中在这水里,弄得我头晕目眩,只是没想到几天后,竟奇迹般地好了。
从那时起,我感到了草木的神秘,开始审视周围的草木。村庄里到底有多少种草木呢?到处都是,没有人数得清,连年纪最大的老人也不知道。我想它们大约是被风吹来的,一阵大风,从山那边吹过来,它们落户以后,忙着开疆拓土,攻占所有的空隙,连一条石头缝都不放过。它们带着露水,披着烟霭,把村庄揽在怀里。村庄累了,困了,就躺在它们的怀抱之中,草木歌唱,歌声把村庄带进沉沉的梦乡。
祖父有一双巧手,他会用梧桐树皮打草鞋,半天的工夫打一双,穿上去软绵绵的。他还会用山棕织蓑衣,用箬叶织斗笠。我看过他织蓑衣,用一个五齿耙撕扯棕片,一点点地扯,扯出的丝像女人长长的头发,他弄一点水把手掌打湿,将丝搓成一根根细细的绳子,然后在屋坪里打开一床晒垫,把棕片铺好,操起钢针飞针走线。他半蹲着,身子往一侧倾,右手不停地来回,钢针和绳子随着他的手穿过来绕过去,像一个老渔夫在织网一样。偶尔他也会站起来拿着他那根长烟杆抽烟,在烟雾里打量自己的作品,似乎在想哪里要挡风,哪里要遮雨,阳光把祖父的影子压弯,像农人高高举起的镰刀。他再一次穿针引线,好像要把阳光也一起织进去,用储存的阳光来驱赶风雨,外出干农活,穿上祖父织的蓑衣,戴上他织的斗笠,就像聪明的鸟筑了一个结实的巢,再大的风雨也奈何不了。
母亲会在一家人闲着的时候,突然从屋角搬出一坛浸熟的野柿子,或者一大把板栗、煮熟的苦珠、一袋子酸枣糕。餐桌上也经常变换花样,一碗香喷喷的蘑菇、竹笋、橡子豆腐,一盆子艾叶耙耙。日子困顿,她以一个母亲的力量为一家人驱逐着贫穷的阴影。霜降时节,父亲照旧从对面的山上挑回来一筐筐木炭,木炭乌黑,每一根都闪着光泽,还保留着树干的雏形,一根根木炭在寒冬里复活,变成亮堂堂的炉火,变成腊肉的香,最终停留在我们笑着的脸上。
草木赐予了我们一种不可复制的生活,成为我们获取快乐的源头,离开了草木,很多的日子都将变得黯淡荒芜。
岁月更迭,草木长高,村庄变矮,我在草木之下劳作,歇息,枕着泥土仰望草木,我看到阳光从它们身上流过,镶上一层绿油油的底色,我看到雨在上面冒出白烟,我看到不断改变的色彩,一万只蝴蝶的跌落,大地之上的一场蝴蝶雨。我再一次感到秩序的庄严,我们和村庄属于草木,草木也属于我们和村庄,我们把自己交给草木,在草木的深处皈依。
1.简要概括作者入城后,“草木毫不费力地占领了我记忆的一端”的原因。(3分)
2.以第4段为例,评析本文语言运用上的特点。(4分)
3.第5段对祖父的描写很有特色,请简要赏析。(4分)
4.联系全文,分析第8段的作用。(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5-9题。(12分)
独坐轩记 桑悦
予为西昌校官,学圃中筑一轩,大如斗,仅容台椅各一,台仅可置经史数卷。宾至无可升降,弗肃以入,因名之曰“独坐”。
予训课之暇,辄憩息其中,上求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之道,次窥关闽濂洛数君子之心①,又次则咀嚼《左传》、荀卿、班固、司马迁、扬雄、刘向、韩柳欧苏曾王之文,更暇则取秦汉以下古人行事之迹,少加褒贬,以定万世之是非。优哉悠哉,以永终日。轩前有池半亩,隙地数丈,池种芰荷,地杂植松桧竹柏。
予坐是轩,尘坌不入,胸次日拓,又若左临太行,右挟东海,而荫万间之广厦也。且坐惟酬酢千古②,遇圣人则为弟子之位,若亲闻训诲;遇贤人则为交游之位,若亲接膝而语;遇乱臣贼子则为士师之位,若亲降诛罚于前。坐无常位,接无常人,日觉纷挐纠错,坐安得独?虽然,予之所纷絮纠错者,皆世之寂寞者也。而天壤之间,坐予者寥寥,不谓之独,亦莫予同。作《独坐轩记》。
【注释】①关闽濂洛:指宋代理学的主要学派,其代表人物为关中张载,闽中朱熹、濂溪周敦颐、洛阳程颢程颐。②酬酢:宾主相互敬酒。为古礼仪的一种。
5.我们在高中教材中学习过的“记”体文言作品有:《 》和《游褒禅山记》。(2分)
6.桑悦给自己的书房命名为“独坐”的原因是 。(用自己的话概括)(2分)
7.第二段画线句对独坐轩周围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2分)
8. 对第三段“尘坌不入,胸次日拓,又若左临太行,右挟东海”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心无杂念、胸怀开阔是因其将家安置在太行山脚、东海之滨。
B.如果能够来到太行山、面朝东海,那么就可以摈弃世俗烦扰之事。
C.作者心中没有俗念,并想象自身处于太行山和东海,故心胸开阔。
D.作者不想凡俗之事,心胸越来越开阔,就像左靠太行,右对东海。
9.作者在文中说“予之所纷絮纠错者,皆世之寂寞者也”,那么你觉得作者“寂寞”吗?为什么?(3分)
答案
(一)1. 草木带给人们恩赐,医用、食用等;草木带给村庄安详;草木遵守着一种秩序,守护村庄的秘密,给人以心灵的皈依;对草木的追忆中寄托对祖辈的怀念;远离自然后的失落、遗憾。(评分说明:任答3点即可)
2. 作者善于运用连续的动词刻画对象,如“落户”“开疆拓土”“攻占”“带”“披”“揽”等,具体生动地展示了草木走进村庄的过程。多用短句,如“它们带着露水,披着烟霭,把村庄揽在怀里。村庄累了,困了”,以短促的句式表现了作者对草木的情感。善于运用拟人手法,把草木比作开疆拓土的军队,把草木与村庄比作母子关系,贴切形象地表达了草木带给村庄的影响。这些语言运用的特点,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达到感人的效果。
(评分说明:特点1分,分析2分,评价1分。)
3. 通过一系列动作(细节)刻画人物。对祖父织蓑衣的过程做了较为详尽的描写,如“撕扯”棕片,搓棕丝,操起钢针分针走线等,刻画了动作娴熟、勤劳智慧的祖父形象;同时,以比喻及想象手法,把祖父比作农人,把蓑衣比作鸟儿筑成的巢,想象穿上蓑衣后的安然,形象生动地写出祖父编织蓑衣的形象以及编制蓑衣的优秀。(评分说明:1点2分,2点4分)
4.篇末叙述了随着岁月更迭,草木与村庄交织,通过我的想象展现了人在草木之下获取的快乐与美好,深化了主旨;同时,呼应开头部分有关树木与村庄存在于一种秩序的内容,点明这种秩序的庄严,在秩序中草木与村庄与人们相互交融,人们在草木获得心灵的皈依。从而深化主题。(评分说明:1点2分;2点4分)
(二)5.登泰山记
6.书房空间很小,仅可置放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供自己独自使用;宾客来了都无法接待。
7.描写渲染一种清幽闲雅的氛围(1分),衬托出作者独坐轩中的悠闲之情(1分)
8.D 参考答案一:不寂寞(1分)。理由是:虽然自古圣贤皆寂寞,但作者却可以在独坐中终日与书中人物晤对,充满了精神交流,自然不感寂寞。(2分)
参考答案二:寂寞(1分)。理由是:作者只能独自和古书为伴,寻求精神慰藉,而在现实世界中,他却没有可以交流的朋友。(2分)
二、环境描写
【知识梳理】
环境描写
是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风景、物体的描写。
环境描写的作用主要有:
(一)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景物描写一个重要作用就是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有时也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
(二)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景物描写有时可以渲染一种特定的氛围,烘托人物的情趣、心境,表现人物的心理。
(三)展示人物性格人物周围的环境,包括室内外的装饰布置,能够展示一个人的身份、气质、个性等,因此作家注意用景物来展示人物性格。
(四)推动情节的发展,有时景物描写能够推动情节向前发展。
(五)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作品中描写景物,作者往往是为了抒发自己的感情,达到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目的。
答题技巧:通过描写……,烘托了人物……心情,渲染……气氛。
【巩固练习】
3.下列对《祝福》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 “拜的却只限于男人 ”、“年年如此、家家如此 …… 今年也自然如此 ”。这些描写充分说明了在 “祝福 ”中充斥着封建礼教、 “三纲五常 ”的内容,还点明了封建迷信在农村的流毒之久,影响之深,以至于在辛亥革命成功多年之后,还“家家如此 ”。
B.许多人对祥林嫂额上的伤疤都发生了新趣味, 又来逗她说话了, 这说明了众人对祥林嫂的关心, 同时也表现了众人的无聊、自私与冷漠。
C.面对众人的嘲笑,祥林嫂不说一句话,后来连头也不回了,这表现了她胆小怕事、性格懦弱的特点。
D.“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 ”。这寥寥几笔的环境描写,既渲染了浓烈的 “祝福 ”气氛,也和下文中祥林嫂凄凉悲惨的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反衬了祥林嫂的悲剧命运。
E.这篇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 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 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对封建的必要性。
4.下列对《祝福》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不管祥林嫂的境遇多么悲惨,鲁镇永远是过新年,二者形成鲜明的对照,突出了祥林嫂处境的悲凉。
B.文中多次写到祥林嫂眼睛的变化,眼睛与其他肖像描写相配合,生动地表现了祥林嫂的遭遇和内心世界的变化。
C.“可恶! 然而 。”四叔说。这句话的理解是:祥林嫂的婆婆竟敢串通卫老婆子,光天化日公开抢劫鲁府的佣人,实在有损鲁家的尊严和声誉,着实可恶;可她们的作为又是族权范围之内的事,难以公开斥责。
D.祥林嫂被卖时曾 “出格 ”大闹,卫老婆子分析原因说: “大家还都说大约因为在念书人家做过事, 所以与众不同呢。 ”作者写卫老婆子这句话的作用是: 揭露了鲁四爷平时对祥林嫂灌输礼教纲常, 用礼教杀人的面目。
E.封建礼教正是通过祝福这样的典型事件在精神上多次摧残以至杀害了祥林嫂, 而祥林嫂死时又正是鲁镇家家祝福之时,以 “祝福 ”为题更能揭露封建礼教、封建思想对劳动妇女的精神摧残,起到了深化主题的积极作用,使读者直面现实生活。
5.《祝福》在序幕中极有分量地写鲁镇的祝福“年年如此, 家家如此 ”“——今年自然也如此 ”之类的词语描述鲁镇祝福的历史,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试简要分析。 (6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
6.请结合具体内容,探究《祝福》中自然景物描写的深刻寓意,以及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8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
【语段练习】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
活 着
我遇到那位名叫福贵的老人时,夏季刚刚来到。
那天午后,我走到了一棵有着茂盛叶子的树下,看到近旁田里有一个老人和一头老牛。这位老人后来和我一起坐在了那棵茂盛的树下,在那个充满阳光的下午,他向我讲述了自己:
这辈子想起来也是很快就过来了,过得平平常常,我爹指望我光耀祖宗,他算是看错人了。我啊,年轻时靠着祖上留下的钱风光了一阵子,往后就越过越落魄了,可寿命长,我认识的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
孙子死后第二年,看看自己还得活几年,我觉得牛还是要买的。牛是半个人,它能替我干活,闲下来时我也有个伴,心里闷了就和它说说话。牵着它去水边吃草,就跟拉着个孩子似的。
买牛那天,我把钱揣在怀里走着去新丰,那里是个很大的牛市场。路过邻近一个村庄时,看到晒场上有一群人,走过去看看,就看到了这头牛,它趴在地上,歪着脑袋吧哒吧哒掉眼泪,旁边一个赤膊男人蹲在地上霍霍地磨着牛刀,围着的人在说牛刀从什么地方刺进去最好。我看到这头老牛哭得那么伤心,心里怪难受的。想想做牛真是可怜。累死累活替人干了一辈子,老了,力气小了,就要被人宰了吃掉。
我不忍心看它被宰掉,便离开晒场继续往新丰去。走着走着心里总放不下这头牛,它知道自己要死了,脑袋底下都有一滩眼泪了。
我越走心里越是定不下来,后来一想,干脆把它买下来。
我赶紧往回走,走到晒场那里,他们已经绑住了牛脚,我挤上去对那个磨刀的男人说:“行行好,把这头牛卖给我吧。”
赤膊男人手指试着刀锋,看了我好一会才问:“你说什么 ”我说:“我要买这牛。”
他咧开嘴嘻嘻笑了,旁边的人也哄地笑起来,我知道他们都在笑我,我从怀里抽出钱放到他手里,说:“你数一数。”赤膊男人马上傻了,他把我看了又看,还搔搔脖子,问我:“你当真要买。”
我什么话也不去说,蹲下把牛脚上的绳子解了,站起来后拍拍牛的脑袋,这牛还真聪明,知道自己不死了,一下子站起来,也不掉眼泪了。我拉住缰绳对那个男人说:“你数数钱。”
那人把钱举到眼前像是看看有多厚,看完他说:“不数了,你拉走吧。”
我便拉着牛走去,他们在后面乱哄哄地笑,我听到那个男人说:“今天合算,今天合算。”
牛是通人性的,我拉着它往回走时,它知道是我救了它的命,身体老往我身上靠,亲热得很,我对它说:“你呀,先别这么高兴,我拉你回去是要你干活,不是把你当爹来养着的。”
我拉着牛回到村里,村里人全围上来看热闹,他们都说我老糊涂了,买了这么一头老牛回来,有个人说:“福贵,我看它年纪比你爹还大。”
会看牛的告诉我,说它最多只能活两年三年的,我想两三年足够了,我自己恐怕还活不到这么久。谁知道我们都活到了今天,村里人又惊又奇,就是前两天,还有人说我们是“两个老不死”。
牛到了家,也是我家里的成员了,该给它取个名字,想来想去还是觉得叫它福贵好。定下来叫它福贵,我左看右看都觉得它像我,心里美滋滋的,后来村里人也开始说像,我嘿嘿笑。
福贵是好样的,有时候嘛,也要偷偷懒,可人也常常偷懒,就不要说是牛了。我知道什么时候该让它干活,什么时候该让它歇一歇。只要我累了,我知道它也累了,就让它歇一会,我歇得来精神了,那它也该干活了。
老人说着站了起来,拍拍屁股上的尘土,向池塘旁的老牛喊了一声,那牛就走到老人身旁低下了头,老人把犁扛到肩上,拉着牛的缰绳慢慢走去。
两个福贵的脚上都沾满了泥,走去时都微微晃动着身体。
老人和牛渐渐远去,我听到老人粗哑的令人感动的嗓音从远处传来,他的歌声在空旷的傍晚像风一样飘扬。
炊烟在农舍的屋顶袅袅升起,在霞光四射的空中分散后消隐了。女人吆喝孩子的声音此起彼伏,一个男人挑着粪桶从我跟前走过,扁担吱呀吱呀一路响了过去。慢慢地,田野趋向了宁静,四周出现了模糊,霞光逐渐退去。
7.小说中老人与牛的形象有哪些相似之处 请结合文本作简要概括。(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分析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4分)
⑴牵着它去水边吃草,就跟拉着个孩子似的。(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两个福贵的脚上都沾满了泥,走去时都微微晃动着身体。(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请简要分析小说最后一段景物描写的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结合文本,谈谈本文以“活着”为题目有什么好处。(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巩固练习】
3. B、C
4.D、E
5. 答题模式:语句内涵 +作用(答出 2-3 点)
参考答案:(1)通过 “年年如此,家家如此 ”,“今年自然也如此 ”的描写,也显示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农村的状况: 阶级关系依旧,风俗习惯依旧;人们的思想意识依旧。一句话,封建势力和封建迷信思想对农村的统治依旧。这样,通过环境描写,就揭示出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从整体上看,年底 “祝福 ”的忙碌情景与祥林嫂的境遇形成鲜明对比,也暗示她最终悲惨的结局。 (2)《祝福》一文中,有多出笔法细腻的环境描写,不仅起着烘托气氛,营造氛围的作用,更展现了当时的社会背景,人物性格和作者本人的感情。
6. 答题模式:景物描写的作用 +含意+主旨(分点答题)
参考答案:自然环境描写以写“雪”为主,在文中总共有四次。
第一次是作者初到鲁镇时:“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 …… 将鲁镇乱成 一团糟。”此处作者着力写雪的大而乱,象征鲁镇祝福前夕的忙乱,也渲染“我”心绪的烦乱,为“我明天决计要走 ”作铺垫。
第二次是在“我”听闻祥林嫂死讯后:“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 使人更加觉得沉寂。”这一段对描写烘托祥林嫂死的凄惨悲凉,也衬托当时“我”深夜神伤的孤寂悲愤。
第三次是在祝福前夕,祥林嫂不能参与祭祀,“除烧火之外,没有别的事 …… 坐着只看柳妈洗器皿”,而柳妈拿她寻开心,文中看似漫不经心地插入一句:“微雪点点的下来了。 ”这其实是暗示柳妈的话即将带给祥林嫂带来巨大的心 理阴影,起到暗示情节发展的作用。
最后一次出现在结尾:“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爆竹声联绵不断 …… 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文末再次描写雪的大而猛,寄托作者对亡灵最沉重的哀悼,将其最大的哀痛显示于读者面前,这种感情与祝福时家家户户的欢乐喜庆格格不入,强烈的反差带给读者强烈的艺术震撼,深化了文章的悲剧主题。文中有关“雪”的描写给全文抹上浓烈的悲剧色彩, 也在读者在心中投下沉重的悲剧阴影,从而大大深化了文章的悲剧主题。
【语段练习】
7.(4分)①老迈年高;②饱尝活着的痛苦与艰辛;③表现出生命的韧性。
8.(4分)
⑴运用比喻,将牛喻为自己的孩子,形象生动地体现了老人对亲人的渴望。
⑵细节描写,通过“沾满了泥”“微微晃动”等细节,表现出老人与牛的老态和劳作之后的疲惫。
9.(4分)
①点出老人的乡间生活环境;②透露出乡间的生活都顺应着自然的规律;③以此结尾,深化主题,增添了小说的意味;④照应开头,使文章结构完整。
10.(6分)
①“活着”概括了老人、老牛的生存状态;②让读者体味“活着”的滋味;③产生如何对待生命的思考;④形象生动,言简意丰,耐人回味。(答出其中三点即可。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11. 运用整散句结合 (排比 )的手法,强调薄薄的纸片却可以传递温情与问候,抒发了作者对当下社 会中人情寡淡的忧虑以及重建真情的理想社会的期待,句式富于变化,生动感人。 (要点:整散 例题 句式 散文 11 结合 /排比 1 分;内容概括 1 分;效果 1 分)(整散句、排比 :强调……作用影响地位,表达…… 观点看法忧思深思忧虑、希望期待,句式富于变化,生动感人)
12. CE (6 分)(对比手法,反衬突显主旨;整散结合、多用长句、善用借代和反问,是本文语言 的鲜明特色 ;主旨观点情感 )
13.C
14.引用孟子的话说明尧舜等人与常人没有差异,(1分)从而进一步说明世人以怪异求骏马、贤人的荒谬。(1分)
15.画线句整散结合,以整句为主,(1分)散句交代推理对象,整句具体刻画马、人的共性特征,句式整齐,具有节奏与气势,(1分)突出作者对马与人不分贤愚皆相类的观点。(1分)
16.D
17. 文章由世人以八骏图之异形求马类推世人传说圣人皆异状,由此推导出世人此做法的荒谬;(1分)接着由今马不论优劣形体习性一样,推出八骏不出其类;今人无论贤愚,面目习性无不同,推出圣人不当有异。(1分)由此证明世人不承认八骏是马、圣人是人是荒唐的,以至于终不能寻得骏马和圣人。(1分)文章由此穷尽曲折,层层类推,揭示统治者好异,以异形求人才的可笑与危害。(1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