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2017秋)六年级上册2022年秋最新图文版知识清单(全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教科版(2017秋)六年级上册2022年秋最新图文版知识清单(全册)

资源简介

2022年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知识清单
第一单元 微小世界
第1课时 放大镜
1. 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显现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2. 人们在生产、生活、学习和科研中经常要用到放大镜帮助观察。
3. 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①透明;②中央厚,边缘薄。只要具有这两个特点(比如:加水后的烧杯、玻璃杯,一滴水等),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
4. 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凸度有关,和镜片直径无关。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所能观察到的范围就越小。
放大镜的镜片、玻璃片和近视眼镜的镜片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不同之处 相同之处
放大镜的镜片 中央厚,边缘薄 都是由玻璃制成,都是透明的。
玻璃片 中央和边缘一样厚薄
近视眼镜的镜片 中央薄,边缘厚
第2课时 怎样放得更大
1. 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这就是显微镜的原理。
2. 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微观世界。
3. 使用组合凸透镜,观察身边的其他物体,也能把看到的图像放得更大。组合凸透镜具有放大作用。
4. 显微镜中的目镜和物镜是两个凸透镜。
5.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
6. 显微镜的结构:
7. 各部分的作用是什么?
(1) 目镜、物镜:放大物像
(2) 镜筒:连接目镜与物镜
(3) 转换器:物镜的连接处,用来转换物镜
(4) 载物台:放置玻片标本,上面还有压片夹
(5) 通光孔:通过光线
(6) 遮光器:调节光线强弱
(7) 压片夹:固定玻片标本
(8) 准焦螺旋:调焦距
(9) 反光镜:使光线射入镜筒
第3课时 观察身边微小的物体
1. 我们身边有许多微小的物体,这些物体用人的肉眼都看不清,但是可以使用放大镜和显微镜进行观察。
2. 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分可以概括为5个步骤:安放、对光、上片、调焦、观察。移动载玻片的方向和从目镜中看到物体图像移动的方向是相反的。
3. 显微镜放大的倍数越大,通过显微镜看到的视野就越小。
4. 比较肉眼观察和使用放大镜、显微镜观察蝴蝶器官的结果:
肉眼观察 放大镜观察 显微镜观察
很小能看清轮廓,看到全部,但看不清细节。 放大了能看到全部,但还是看不清细节。 很大很清楚可以看到蝴蝶足上有很多毛,但只能看到足的一部分,不能够看到全部。
5. 有关蝴蝶翅膀的观察记录:
肉眼观察 放大镜观察 显微镜观察
很小,看不清细节。 图像变大能看到蝴蝶翅膀发光,上面有清晰的翅脉。 很大,很清晰,看不到翅膀的全部只能看到翅脉的一小部分。
6. 用放大镜观察,能发现不同昆虫的触角形状不一样。
蝴蝶的触角 蝗虫的触角 蚕蛾的触角 天牛的触角
7.人类受到昆虫的一些启发及相应的发明创造。
昆虫部位 特点 发明创造 应用
昆虫头上的触角 能分辨各种气味,有的比人的鼻子灵敏得多。 蝇式气味分析监视仪 将它安装在宇宙飞船的密封舱里,不仅可以净化空气,而且在有空气泄漏时能立即发出警报。
苍蝇复眼 蝇的眼睛由许多小眼睛组成,这样的复眼能看到周围360°范围内的物体。 蝇眼照相机蝇眼雷达蝇眼探测系统 用来探测高能宇宙射线,了解宇宙的起源和演变。
蝴蝶的彩色翅膀 由许多小鳞片组成的。这些鳞片会随阳光的照射方向自动变换角度,从而调节体温。 百叶窗样式 用于人造卫星的控温系统,随温度变化可调节窗的开合,保持人造卫星内部温度的恒定。
第4课时 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1. 英国科学家罗伯特 胡克用自制的显微镜在世界上第一个看到了细胞。他用显微镜观察一块软木片,发现木片上看上去像有一间间长方形的小房间,就把它们命名为细胞。
2. 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1) 取标本。
(2) 制作洋葱表皮装片。
(3) 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3. 死亡软木细胞和洋葱表皮细胞的异同点:
第5课时 观察更多的生物细胞
1. 发现血液红细胞的科学家是简·施旺麦丹。
2. 大量的研究事实说明,除病毒外,绝大多数生物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生物细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生物的细胞是不同的,同一生物不同器官的细胞也是不同的。
3. 自然界的大多数生物体都是由多细胞组成的,但也有一些生物,它们只有一个细胞,称为单细胞生物。如:草履虫、眼虫、喇叭虫、变形虫等。
4. 细胞的作用主要有:消化、呼吸、生长、发育、遗传、繁殖等。
第6课时 观察水中微小的生物
1. 荷兰的安东尼·范·列文虎克是世界上首次在显微镜下发现微生物的人。
2. 在水中生活着很多的微生物,如草履虫、变形虫、钟形虫、线虫、新月藻、衣藻等。它们多种多样,形态各异。
3. 微生物也具有生物体的共同特征,如:对环境有一定的需求、能生长发育、会繁殖、对外界的刺激有反应等。
4. 常见的水中的微生物:
5. 微生物是有生命的,它会在水中运动,如果微生物运动过于迅速,我们可以先在载玻片上放上少量脱脂棉纤维,再在上面滴一滴水,盖上盖玻片,也可以用吸水纸在盖玻片的边缘吸走多余的水分,控制这些生物的运动速度。
6. 绝大多数的微生物都非常细小,而蘑菇、木耳是生活中可以直接看到的微生物。
7. 判断生物的依据:一是生物体由细胞构成,二是具有新陈代谢特征,三是能够对刺激作出反应,四是具有生长发育繁殖的过程,五是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征,六是一方面要适应环境,一方面还要影响环境。
8. 生活在水中的微小生物有繁殖、遗传等生命特征,具备了生物的一些基本特征,因此可以判断他们是生物。
第7课时 微生物与健康
1. 观察工具的改进:
(1) 肉眼:能看清约0.1毫米的物体,观察到小昆虫等。
(2) 放大镜:能放大几倍到几十倍,观察到物质的晶体,生物的较小器官或组织。
(3) 光学显微镜:能放大几百上千倍,观察到生物的细胞和微生物。
(4) 电子显微镜:能放大几百万倍,观察到细菌、病毒和原子。
(5) 扫描隧道显微镜:分辨本领为百分之几纳米,可以直接操纵原子或分子。
2. 观察工具的发展使观察范围拓展,促进了许多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由此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如:
(1) 利用显微镜发现细菌、病毒,并研制了许多对付细菌和病毒的药物和方法。
(2) 利用微生物处理有机垃圾和污水。
(3) 有些微生物能提供食物或帮助我们生产食物,但有些微生物会引起霉变。
(4) 人们利用病原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制成各种疫苗,以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
(5) 培育具有良好品质的动植物新品种。
第二单元 地球的运动
第1课时 我们的地球模型
1. 地球是我们的家园,地球上有水、空气、岩石、生物等。
2. 地球从外到内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地幔是地球内部体积最大、质量最大的一层。地核是最厚的一层。
3. 用涂色的方法表示地球上的海洋和陆地分布情况,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4. 用橙子模拟地球自转,中间的吸管模拟的是地轴。
第2课时 昼夜交替现象
1. 在地球上昼和夜不停的交替出现,昼夜交替是地球上最常见的现象。
2. 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解释:
3. 在模拟地球自转的实验中,用手电筒模拟太阳,转动地球模型模拟地球的自转,模型上被照亮的部分是白昼,未被照亮的部分是黑夜。
4. 昼夜交替现象与地球相对于太阳的圆周运动有关。
5. 地球昼夜交替是由于地球在不停自转导致的。
6. 由于地球的自转,地球不同位置同一时刻的昼夜情况是不一样的,有的是正午,有的是子夜,有的正在经历昼夜交替的早晨、黎明或者傍晚。
7. 由于地轴是倾斜的,所以地球上不同地区的昼夜长短是不同的。在南北极点有长达半年的极昼和极夜现象。
第3课时 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
1. 1851年,法国物理学家莱昂·傅科在巴黎先贤祠悬挂一枚摆锤,证实了地球的自转。
2. 对于地球运动的探索,人类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在整个历史上影响较大的有两种观点,第一种是托勒密的“地心说”,第二种是哥白尼的“日心说”。
3. “日心说”和“地心说”中有关地球及其运动的观点都可以解释昼夜交替现象。
4. “日心说”和“地心说”。
5. 比较两次“昼夜交替现象的模拟实验”:
类别 第一次 第二次
地球模型 没有实现地球自转的地轴。 增加了地球自转的地轴
大陆板块表面 没有反光的小圆片 贴反光的小圆片
光源照射地球模型 手电筒 用较强的光源照射地球模型
表现形式 画了一幅图进行解释 画的是一组图片
实验现象 昼夜交替现象不明显 昼夜交替现象比较明显
实验结论 三个假设都能解释昼夜交替现象 昼夜交替现象是由地球自转引起的
第4课时 谁先迎来黎明
1. 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逆时针)。
2. 在自转的地球上看到地球以外的其他星体(如太阳、月亮、星星等)东升西落,这正是地球与它们相对运动的结果。
3. 当我们坐在前进的汽车上观察窗外的树木时,树木是向后运动的,与汽车前进的方向正好相反。
4. 当我们将转椅自西向东旋转的时候,发现周围的景物在自动向西旋转;当我们将转椅自东向西旋转的时候,发现周围的景物在自西向东旋转。
5. 地球自转的方向决定了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东边早西边晚。
6. 北京和乌鲁木齐的相对位置是北京在东,乌鲁木齐在西,所以北京比乌鲁木齐先迎来黎明。
第5课时 影长的四季变化
1. 日影变化与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有关。四季交替,年年循环,日影变化也会随着季节有规律的变化。
2. 同一地点,同一物体在正午时分的影长不同﹐因为一年四季正午太阳位置高度不同。
3. 日影的四季变化规律:从春到夏、从冬到春,物影渐渐变短;从夏到秋、从秋到冬,影子渐渐变长。一年之中夏季影子最短,冬季影子最长。
4. 古人有关影子变化规律的观测发现。
不同季节 正午影子示意图 影子长短 规律
春 比较长 影子适中
夏 最短 影子最短
秋 比较长 影子适中
冬 最长 影子最长
5. 古人是利用圭表观察日影的四季变化并从中发现规律的。
6. 圭表是利用测定正午的日影长度以定节气的观测仪器。
第6课时 地球的公转与四季变化
1. 地球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做圆周运动,公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公转一周是一年。公转过程中,地球地轴倾斜的方向是不会改变的。
2. 地球公转轨道的形状是一个接近正圆的椭圆。
3. 在地球的公转轨道上有一点距离太阳最近称为近日点,有一点离太阳最远称为远日点。
4. 地球的运动方式是:
第7课时 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1. 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都会对生物产生影响。
2. 白昼和黑夜对生物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光照。有的动物适应较强的光照,主要在白天活动,称为昼行性动物;有些动物适应弱光,主要在夜间活动,称为夜行性动物。
3. 有些植物开花时间会随着昼夜交替而变化。如:白天,郁金香随着太阳升起而开放,晚上则会收拢花瓣。
4. 不同季节,一些动物会换毛;寒冷的冬季,一些动物会冬眠;一些植物在秋冬会落叶等都是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第三单元 工具与技术
第1课时 紧密联系的工具和技术
1. 工具是我们常常用到的一些物品。如螺丝刀、钉锤、剪刀这些物品就是工具。
2. 技术是做事时采用的方法。如使用撬棍,搭建斜面,利用轮轴等方法完成某一项任务。
3. 用螺丝刀可以比较方便地把螺丝钉从木头中取出,用羊角锤可以比较方便地把铁钉从木头中取出。
4. 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用途和不同的使用技术,人们可以根据技术来发明和使用工具。使用工具和技术的目的是方便我们的生活和工作。
5. 取核桃仁活动的评价:
方法 是否费劲 是否费时 是否取出完整核桃仁
用手扒 很费劲 很费时 没有
用砖头砸 不太费劲 不太费时 没有
用核桃夹 不费劲 不费时 有
6. 工具与技术的关系维恩图:
第2课时 斜面
1. 像搭在汽车车厢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工具,叫作斜面。
2. 斜面是简单而方便的工具,利用斜面搬运物品可以持续且高效;使用斜面提升物体可以起到省力的作用。
3. 斜面能省力,斜面的坡度越小越省力,坡度越大越不省力。
4. 生活中应用斜面的地方很多:“S”形的盘山公路、各种斜坡、各种刀刃、螺丝钉的螺纹、高架桥的引桥等。
第3课时 不简单的杠杆
1. 像撬棍那样的简单工具叫杠杆。杠杆和斜面都是一种简单机械。
2. 杠杆有三个点:支撑杠杆,使杠杆能绕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
3. 由于三个点的具体位置各不相同,因此杠杆的省力情况各不相同。
(1) 省力杠杆: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2) 费力杠杆: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3) 既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4. 人们使用杠杆工作时可以改变力的方向,利用杠杆传递力可以扩大力的作用范围。
5. 生产生活中的杠杆:羊角锤、瓶盖起瓶器、老虎钳、起子、手推车、修枝的剪刀、筷子、镊子、钓鱼竿、船桨等都是利用了杠杆的原理。
第4课时 改变运输的车轮
1. 车轮是一种轮轴,由半径较大的轮和半径较小的轴组成。像水龙头、滑轮和扳手都可以看作轮轴的变形。
2. 轮子的使用让交通变得快捷和高效。使用轮子进行运输,在运输时间、运输重量、运输行动灵便性等方面都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3. 车轮改进和发展的漫长历史:无辐条的车轮——有辐条的车轮——有轮胎的车轮。
4. 从车轮的演变历史中,可以看出车轮在不停的改进和发展之中,质量越来越好,性能越来越高。
5. 扳手套在螺帽上组成了轮轴,这时整个扳手是轮,螺帽部分是轴。
6. 生活中的轮轴有:水龙头、门锁把手、汽车方向盘、扳手、轱辘等。
第5课时 灵活巧妙的剪刀
1. 剪刀是一种可以灵活、精细加工的工具。
2. 铁质剪刀的产生与冶炼技术的发展有关。利用金属可塑性强的特点,可以制作出复杂精密的工具。
3. 剪刀是一种组合工具,它具有斜面和杠杆的结构。剪刀的主体是可以围绕支点转动的两个杠杆;剪刀的刀口和刀尖应用了斜面。这样的工具结构组合了多项技术,使得剪刀使用起来非常灵巧。组合多项技术是工具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4. 剪刀的分类:家用剪刀、医用剪刀、花木剪刀、餐桌剪刀、理发剪刀、钢铁剪刀、裁缝剪刀、指甲剪刀、伸缩剪刀等。
5. 利用医用剪刀剪开废旧网线的塑料外皮这一活动说明某些特定的任务就要选择特定的工具。
第6课时 推动社会发展的印刷术
1. 人类总是不断改进着工具和技术,推动着社会不断地进步。
2. 印刷术的出现能够使书籍可以快速和大量的印制,使更多的人可以阅读书籍,扩大了知识传播的速度和范围。
3.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印刷史上一次伟大的技术革命。北宋的毕昇发明的泥活字,标志着活字印刷术的诞生。
4. 印刷术一般按检字、刷墨、拓印和晾制四个步骤进行。
(1) 检字——把字模按照顺序排列整齐。
(2) 刷墨——在活字印刷板上均匀涂抹墨汁。
(3) 拓印——铺上白纸拉平纸张,用拓印圆盘均匀压印。
(4) 晾制——缓缓将白纸掀起,放到向阳通风处晾干。
5. 活字印刷术有哪些优点?
(1) 活字制版正好避免了雕版的不足,只要事先准备好足够的单个活字,就可以随时拼板,大大的加快了制板时间。
(2) 活字版印完成后可以拆版,活字可重复使用。
(3) 活字字模比雕版模型占有的空间小,容易存储和保管。
6. 印刷术的发展历史:雕版印刷—活字印刷—人工拓印—机器印刷—大型印刷机—家庭打印机。
第7课时 信息的交流传播
1. 书籍是信息交流传播的工具,人们通过购买、借阅等方法获取和传播知识。
2. 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能促进工具和技术的进步。当文字成为记录和传播信息的重要方式时,就会推动纸张的发明和改进;当意识到抄写太低效时,就会推动印刷术的发明和印刷工具的发展。
3. 由纸、印刷、信息组合而成的工具和技术逐渐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阶梯。
4. 电脑、手机、电视机等是一种现代化的信息交流和传播的工具。
5. 电脑存在的信息更加多元化,传播信息的形式更加多样化。人们获取电脑承载信息的方式也更加多元化,并且与书籍相比,电脑传播信息的速度更快,更加迅速。
第四单元 能量
第1课时 各种形式的能量
1. 能量的形式各不相同,声、光、电、热、磁都是能量的表现形式。
2. 能量的表现形式虽然各不相同,但最终都可以转化为一种新的能量形式——机械能。机械能可以使物体运动起来。
3. 世间万物都是运动的,能量是对物体运动的一种描述。相对于不同形式的运动,能量的形式也各不相同,声、光、电、热、磁都是能量的表现形式,不同形式的能量之间是可以相互转换的。
4. 各种各样的车子运动起来主要是依靠的能量,车子运动所需的能量主要来源于汽油、太阳能、电、磁等。
5. 我们身边的能量形式:
观察到的现象 能量的表现形式能量的来源 物体发生的变化
转动的电风扇 电 叶片的转动
风筝在天上飞 风 风筝飘在天上
锅里煮熟的食物 热 食物由生变熟
吸铁石吸铁钉 磁 铁钉吸在磁铁上
电灯泡发亮 光 灯泡发亮
燃气热水器 天然气 水变热
超声波清洗眼镜 超声波 眼镜被清洗干净
第2课时 调查家中使用的能量
1. 日常生活中我们使用的能量有热能、电能、光能等。
2. 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互相转换。所有的用电器都是一个电能的转化器,能够把输入的电能转换成其他形式的能量。
3. 地球上的能量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节能减排。
4. 节能方法:
(1) 控制夜间照明时间,禁止长明灯和视线好的时候亮灯,要做到人走灯关;
(2) 不要让电视机长时间处于待机状态,待机状态指的是只用遥控关闭,实际并没有完全切断电源。
第3课时 电和磁
1. 1820年,丹麦科学家奥斯特做实验时发现,当把通电导线靠近指南针时,指南针会发生偏转,这个现象说明通电导线可以产生磁性。
2. 重演奥斯特实验,进一步证明电流周围存在磁场,电和磁之间是有关系的。
3. 用线圈和指南针可以做成电流检测器,检测电池中有没有电。
4. 把线圈立着放,指南针尽量靠近线圈的中心,这个角度可以使指南针偏转的角度最大。
5. 用完了的废电池,其实并不是一点点电都没有了,当我们用线圈和指南针检测的时候,若发现指南针仍然发生偏转,则说明电池中仍然有电,只不过电池中的电不足以支持电灯泡等用电器工作了。
第4课时 电能和磁能
1. 磁悬浮列车、电磁起重机、耳机、电磁炉等物体身上都有磁能的影子,并且生活中的大部分磁能都是通过适当的装置由电能转换而来的。
2. 由线圈和铁芯组成的装置叫电磁铁。它通电时产生磁性,切断电源后磁性消失。
3. 当线圈通上电流时,发现铁钉可以吸起大头针;而断开电流时,大头针就从铁钉上脱落下来。
4. 我们制作铁钉电磁铁所用的导线较短,连接在电池上有点像短路连接,耗电大,电池容易发热,所以不能把它长时间连接在电池上。
5. 电磁铁有南极(S)和北极(N);电磁铁的南北极与电流方向和线圈缠绕方向有关,我们可以通过改变电源正极和负极的连接或改变线圈缠绕方向改变电磁铁的南极和北极。
第5课时 电磁铁
1. 当电磁起重机通电时,电能迅速转化为磁能,不仅能够吸起小汽车,还能吸取钢铁;而当电磁起重机断电时,磁能就会消失,小汽车、钢铁等就会落下。
2. 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线圈匝数有关:线圈匝数少磁性弱,线圈匝数多磁性强。
3. 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电流大小有关:电流小磁性弱,电流大磁性强。
4. 电磁铁的磁性强弱还跟有无铁芯有关,有铁芯的时候磁性强,没有铁芯的时候磁性弱。
5. 在实验中,电磁铁不能长时间连接电源,以免电池耗电太多,影响实验的公平。
第6课时 神奇的小电动机
1. 在电动玩具车里都有小电动机,接通电流,它就会转动,驱动玩具车前进。
2. 电动机是用电产生动力的机器,工作原理是:用电产生磁,利用磁的相互作用推动转子转动。
3. 小电动机由外壳、转子、后盖三部分组成。外壳中有磁铁,转子中有线圈、铁芯和换向器,后盖中有电刷。小电动机转动是各个部件共同工作的结果。
4. 电动机中换向器的的作用是接通电流并转换电流的方向。
5. 通过发电机,人们能把其他形式的能量转换成电能。发电机发出的电力大小与发电机转动速度、发电机大小等有关。
6. 我们怎样才能改变转子的转动方向呢?
答:要想改变转子的转动方向,我们只需要将电机的两根电源线调换一下即可。因为调换了两个电源线,电流的方向就改变了,因此转子的转动方向也就改变了。
第7课时 能量从哪里来
1. 能量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这些能量之间可以相互转换。
2. 能量的形式:声能、光能、电能、热能、磁能、机械能、风能等。
3. 电池的种类:干电池(化学能→电能);太阳能电池(太阳能→电能);蓄电池(化学能→电能)
4. 电动机把电能转换成机械能。发电机能够把其他形式的能转换成电能。
5. 太阳能是自然界最大的能量来源。
6. 参照食物链,描述太阳为人类和动物提供能量的过程。
绿色植物在阳光下生长,直接将太阳能转换为化学能储存起来;地球上的食草动物如鹿、牛、羊、马、大象等食用这些植物,食肉动物如老虎、狮子、豹子等又去吃食草动物,间接获取太阳的能量。就这样,转换了的能量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在各种生物中传递。
7. 能量的传播可以不需要介质,能量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只能通过各种方式作能量转换,比如把热能变成动能。
8. 能量也可以传递,比如踢足球时,脚上的能量传递到了足球上。
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地球自转。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