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2017秋)三年级科学上册2022年秋最新图文版知识清单(全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教科版(2017秋)三年级科学上册2022年秋最新图文版知识清单(全册)

资源简介

2022年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知识清单
第一单元 水
第1课时 水到哪里去了
1. 水的特点:无色、无味、透明,无固定形状,会流动,有一定体积。
2. 蒸发:液态的水变成气态的水蒸气的过程。
3. 生活中水的蒸发现象:
①湿布擦桌子;
②湿的手变干了;
③雨后路面变干;
④煮食物锅中的水越来越少;
⑤湿衣服变干等。
4. 水和水蒸气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5. 水蒸发的规律:
①温度越高,水蒸发越快;②空气越干燥,水蒸发越快;
③表面积越大,水蒸发越快;④有风吹,空气流动越快,水蒸发越快。
6. “白气”或者白烟不是水蒸气,因为用肉眼是看不到水蒸气的。
第2课时 水到哪里去了
1. 沸腾:液体受热超过一定温度时产生的一种剧烈的气化现象。
2. 水沸腾时温度为 100℃。
3. 水沸腾后再加热将继续沸腾,但温度保持不变,不加热的话将不再沸腾;水沸腾时,水变成水蒸气的速度较快。
4. 水加热实验现象:
①加热过程中,水温不断升高,杯底有气泡产生,杯壁上有水珠附着,水面上有水汽产生;
②沸腾时,杯底形成大量气泡且迅速上升变大,在水面破裂,水面上方水蒸气遇冷产生大量水汽。
5. 水变成水蒸气后,体积会大大增加。
6. 酒精灯由灯帽、瓶塞、灯芯、酒精和玻璃瓶组成。
7. 酒精灯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
8. 酒精灯的使用:
①酒精灯的灯芯要平整,如已烧焦或不平整,要用剪刀修正;
②添加酒精时,不能超过酒精灯容积的 2/3,酒精最少不少于 1/3;
③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以免失火;
④绝对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点燃其他酒精灯,最好用火柴点燃;
⑤使用酒精灯时,要用外焰加热;
⑥用完酒精灯必须用灯帽盖灭盖两次,不能用嘴吹;
⑦万一酒精撒出并燃烧,应立即用湿布或者沙子扑盖。
第3课时 水结冰了
1. 当环境温度低于 0℃时,水的温度慢慢降到 0℃,水开始结冰。
2. 水结冰的过程中温度维持在 0℃。
3. 水结成冰后,体积变大。
4. 在碎冰里加入很多食盐可以制造更低温度。
5. 水和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第4课时 冰融化了
1. 融化:冰变成水的过程叫融化 固态→液态。
2. 当环境温度高于 0℃时,冰的温度慢慢升到 0℃,冰开始融化。
3. 冰在融化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靠近冰块周围的空气温度降低。
4. 冰在融化过程中,温度会长时间保持在 0℃不变;直到全部融化成水之后,温度才会慢慢升高。
5. 冰融化成水后体积变小。
第5课时 水能溶解多少物质
1. 溶解:像糖、盐这样可以均匀分散在水中的现象叫作溶解。
2. 水能溶解食盐、小苏打、白糖和红糖等,不能溶解沙子、食用油等。
3. 物质在水中溶解的量是有限的,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一种物质在水中溶解得越多,说明这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越强。
4. 为了保证公平,食盐和小苏打一样多,水一样多,要等第一份完全溶解后再加第二份。
5. 用到的实验仪器有:量筒、烧杯、玻璃棒和天平。
6. 通过对比实验发现,在两杯一样多的水中,食盐的溶解能力比小苏强。
第6课时 加快溶解
1. 搅拌、加热、压碎可以加快溶解。
(1) 物质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与水的温度有关,水温越高,溶解越快。
(2) 物质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与是否搅拌有关,搅拌可以加快物质溶解。
(3) 物质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与颗粒大小有关,物体颗粒越大,溶解越快。
2. 做影响物质溶解快慢的实验时,每次只能改变一个条件。
(1) 在探究加热能否加快溶解时,两个杯子一个加热一个不加热,其余条件完全相同(都不搅拌)。
(2) 在探究搅拌能否加快溶解时,两个杯子一个搅拌一个不搅拌,其余条件完全相同。
第7课时 混合与分离
1. 沙子混进食盐里,如何将它们分离?
①溶解:用水分离沙子和食盐,食盐溶解于水中;
②过滤:用滤布或滤纸过滤,将沙子分离出来;
③蒸发:将盐水倒入蒸发皿,放在三脚架上加热,水分蒸发后收集的白色颗粒就是食盐。
2. 怎样分离木屑和铁屑?
①利用磁铁将铁屑吸引出来,剩下的就是木屑。
②利用木屑和铁屑的沉浮性不同,水浮在水面上的就是木屑,沉在水底的就是铁屑。
第8课时 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
1. 很多物体的形状、大小、形态等虽然发生了变化,但物质还是原来的物质,比如水结冰,水还是水。
①橡皮泥:形态发生改变,本质还是橡皮泥;
②折纸:形状发生改变,纸还是纸。
2. 生活中大部分物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第二单元 空气
第1课时 我们周围到处都是空气
1. 我们周围到处都是空气。
2. 空气的特征:无色无味,看不见、摸不着,容易泄漏,很轻,可以使袋子鼓起来,让袋子鼓起来以后摸起来软软的,会流动、抓不住等。
3. 物体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种类型。
(1) 酱油、可乐等是液体,会流动;
(2) 石头、沙子、木块等是固体,有固定的形状;
(3) 空气、水蒸气是气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会流动
4. 生活中和空气有关的物品有气球、皮球、轮胎等。
5. 证明空气存在的实验:
实验过程 实验现象 结论
用塑料袋套空气 塑料袋鼓起来 证明塑料袋里有空气
把注射器向水槽里推 水槽里有气泡产生 证明注射器里有空气
把气球套在塑料瓶的瓶口,用力吹气球 气球吹不起来 证明塑料瓶里有空气
把纸固定在玻璃杯的底部,倒扣在水槽中 纸没有湿 证明玻璃杯里有空气
6. 关于空气的气泡图。
无色无味 玩具充气
特征 空气 作用
会流动 看不见摸不着 人类呼吸 植物生长
第2课时 空气能占据空间吗
1. 空气占有一定的空间,并且充满各处。
2. 空气和水、石头一样都能占据空间。
(1) “压杯入水”实验:杯底的纸团没变湿,是因为空气占据了杯子内的 空间,导致水无法进入杯内。
(2) “打孔观察”实验:杯底的纸团被完全浸湿了,是因为空气从杯底的小孔泄漏出去,水填补了原本被空气占据的空间。
(3) “打气观察”实验:打气筒把空气重新灌入杯子,刚才被水占据的空间,又重新被空气占据。
3. 乌鸦喝水的故事:乌鸦用小石子把瓶子里的空气挤出,空气占据瓶子的空间越来越少,瓶子里的水就慢慢上升了。
第3课时 压缩空气
1. 空气和水、石块一样,都能占据空间。
2. 空气占据的空间容易被压缩,也容易被扩张;水占据的空间不容易被压缩,也不容易被扩张。
3. 空气为什么容易被压缩呢?
原来,空气微粒之间的距离较大,是很容易改变的,因此很容易被压缩。在压缩过程中,微粒的 大小 和 数量 保持不变。
4. 被压缩之后的空气与原来状态的空气相比较,质量不变,空气粒子的间隔变小了。
5. 被扩张之后的空气与原来状态的空气相比较,质量不变,空气粒子的间隔变大了。
6. 注射器里的空气和水的变化说明:空气占据空间体积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而水占据空间不会变化。
7. 空气压缩枪利用了被压缩的空气产生的弹力把“子弹”发射出去。
8. 利用被压缩的空气有弹性,制造了充气轮胎、充气城堡,充气坐垫等
第4课时 空气有质量吗
1. 木头有质量,水有质量,空气也有质量;空气总会充满各处。
2. 简易小天平可以用来研究空气是否有质量。
3. 天平一端放上充气的皮球,另一端放上豆子,如果平衡了,说明充气的皮球和放上去的豆子的质量是相等的。
4. 给皮球继续充气,小天平会失去平衡,这是因为空气有质量;增加了空气,皮球和空气的总质量就大于豆子的总质量了。
5. 给充气的皮球打人10筒空气,小天平另一端继续增加豆子,小天平恢复平衡的时候,打人的10简空气的质量等于增加的豆子的质量。
6. 把皮球里的空气放掉部分,小天平会失去平衡,这是因为空气有质量;把气放走了,皮球和空气的总质量就小于豆子的总质量了。
第5课时 一袋空气的质量是多少
1. 用回形针或者绿豆等越轻越小的物品来做标准物称空气,结果越准确。
2. 生活中,我们可以利用天平、电子秤等工具测量出回形针、绿豆等轻小物品的质量。
3. 20筒空气与定量的回形针:绿豆等轻小物体质量相当,说明空气有质量,但空气的质量很轻。
4. 我们周围的空气很多很多,那么多的空气总质量是很重很重的。
第6课时 我们来做“热气球”
1. 热空气比冷空气轻,会浮在冷空气上方。
2. 加热前后,袋子观察到的现象有何不同?
答:袋子体积由扁变膨胀,表面温度升高,手拿袋子力度增大,袋子表面变紧,袋子会飞起来,然后后会掉下来。
3. 装有热空气的袋子会上升,怎么解释?后来又慢慢落下来,为什么?
答:袋子里的空气受热后会膨胀变轻而上升,变冷后袋子里空气体积缩小变重又下降。
4. 在做“热气球”模拟实验时.要注意用火安全。
5. 做“热气球”模拟实验时,选用的塑料袋要大一些、轻一些,这样装进的热空气多一些,容易升空。
6. 加热前,塑料袋是瘪的、凉的;加热后,塑料袋会慢慢鼓起来,空气慢慢变热,会产生种向上拉的力。
7. 孔明灯是利用热空气比冷空气轻的原理制作的。
8. 孔明灯存在严重的火灾隐患,尽量不要燃放孔明灯。
第7课时 风的成因
1. 空气流动形成了风。
2. 我们可以用扇扇子、开风扇等方式让空气快速流动,来制造“风”。
3. 模拟实验怎么做的?
4. 做风的模拟实验时,利用小纸条(或者小风扇)放在出风口,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观测到是否产生了风和风的大小。
5. 观察到的现象:点燃蜡烛前,蚊香的烟雾流动方向是向上的。点燃蜡烛后,蚊香的烟雾从纸盒左边圆洞横向流入纸盒中,再从纸盒上面圆洞向上垂直流出,纸盒上面圆洞处的纸条会飘动。
6. 模拟实验中,风是如何形成的?
7. 答:做风的模拟实验中,点燃蜡烛,让周围的空气温度升高;远离蜡烛火焰的空气温度相对变低,空气流动起来,风就形成了。
8. 大自然的风主要是由于空气温度高低不同,流动起来而形成的。
9. 大自然中空气温度的不同,主要是由于阳光辐射引起的。
第8课时 空气和我们的生活
1. 地球被一层厚厚的空气包围着,人们称它为大气层。
2. 空气在地球上无处不在,在空中、地下和水中都有空气的踪迹。
3. 动物、植物和我们都离不开空气。
(1) 我们需要空气维持呼吸。
(2) 我们需要空气来助燃。
(3) 我们需要利用压缩空气制作轮胎、气钉枪、喷水壶、充气拱门等。
(4) 我们利用空气流动形成的风来发电。
4. 比较水、石头和空气的特征。
能否占据间 能否被压缩 是否有质量 是否会流动
空气 能占据空间 能被压缩 有质量 会流动
水 能占据空间 不能被压缩 有质量 会流动
石头 能占据空间 不能被压缩 有质量 不会流动
5. 总结空气的特点。
6. 将空气的气泡图补充完整。
第三单元 天气
第1课时 我们关心天气
1. 天气指的是一个地方在某一短时间里大气的冷暖、阴晴、雨雪以及风等情况。
2. 我们的地球被一层大气圈包围着,我们观察到的各种天气现象都发生在大气圈中。
3. 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的天气可能不一样;同一地点、不同时间的天气也可能不一样。
4. 天气状况总在不停地变化着,有时变化非常迅速,有时候变化比较缓慢。
5. 制作天气日历,是我们长时间坚持观察记录天气的好方式。
6. 天气日历中一般要记录日期、时间、气温、降雨量、云量、风向和风速等。
7. 常见的天气符号:
第2课时 认识气温计
1. 太阳是地球获取热量的最主要来源。
2. 气温是观察和记录的重要内容,常用的温度单位是摄氏度,用符号℃表示。
3. 气温计上有液泡、液柱、刻度、单位符号等信息。
4. 测量温度的仪器叫温度计,测量气温的温度计叫气温计;测量体温的温度计叫体温计,测量水温的温度计叫水温计。它们都是利用物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5. 使用温度计前要注意观察温度计的量程,读数时要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第3课时 测量气温
1. 气温计的使用方法:
①要将气温计悬挂在空气中;
②在阳光照射不到且空气流通的地方;
③气温计要保持干燥;
④让视线和液柱顶端保持齐平;
⑤等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2. 一天中的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下午2时左右,最低气温一般出现在日出前。
3. 每天应选择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测量气温。
4. 气温的测量:
工具 单位 测量地点 记录方法
气温 气温计 摄氏度(℃) 室外阴凉、通风处 绘制柱状图
第4课时 测量降水量
1. 降水是天气的一个基本特征,也是天气日历中的重要数据。降水的形式有很多,常见的有雨、雪、冰雹等。
2. 我们可以用雨量器来测量降水量的多少,降水量的单位是毫米。
3. 制作雨量器:雨量器必须选择直筒透明容器来制作。刻度条“0”刻度必须与容器内部的底面对齐,读数时视线要与液面平行,也要示数稳定后再读取。
4. 气象学家根据24小时降雨量的多少,将降雨量划分为6个等级。
第5课时 观测风
1. 观测风的时候,我们主要观测它的大小和风向。
2. 我们可以利用地面的物体、(风旗)、(风向袋)和(风向标)等知道风的大小与方向。
3. 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通常用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 8 个方位来描述。北风就是由北向南吹的风。
4. 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测量,风向标的箭头指向的方向就是风向。
5. 用风旗确定风速简化划分为三个等级:0级无风、1级微风(风旗微动)、2级大风(风旗飘动)。
6. 我们常用蒲福风力等级表记录风速(0~12级,共13个等级)。
第6课时 观察云
1. 天空中的云是由千千万万的小水滴或小冰晶组成的。
2. 气象学家通常把云分成三类:层云、积云、卷云。
(1) 层云:均匀成层、灰色似雾的云;
(2) 积云:大团、堆积的云;
(3) 卷云:纤维、羽毛状的云。
3. 天空中阳光明媚,只有少量的云记录为晴;天空中云比较多,有时可以看到太阳,记录为多云;云多而密,看不到太阳,记录为阴。
4. 我们可以用适当的符号观测记录天的云量。
5. 云的观察记录。(云量图)
第7课时 整理我们的天气日历
1. 对天气信息进行整理、总结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天气的某些特征,了解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
2. 我们可以通过天气日历中的云量、气温、风速、风力、降水量等方面进行描述天气。
3. 一个地方长期的天气平均状况叫气候。
4. 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第8课时 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
1. 未来的天气状况是可以预测的,天气预报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2. 制作气象预报主要的步骤:数据收集、数值天气预报、气象员做出预报、天气会商、发布天气预报。
3. 天气预报的内容包括一个地区或城市未来-段时期内的阴晴雨雪,降水量,最高气温、最低气温,风向和风力,特殊的灾害性天气等信息。还包括紫外线指数、感冒指数、穿衣指数、洗车指数等。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